从字面上来理解,兵部尚书就是一个打理军队的官,注意,不是指挥和控制军队。拿在现在来看,兵部尚书的权限就相对于国防部长。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
它是隋唐时期开始出现的,就是三省六部中的六部之一,不过在当时权力并不大,只是正三品,因为上面还有三省,还有宰相。在唐朝,当过兵部尚书大部分是知兵事的人,甚至是带兵打过仗的,例如贞观年间的李靖、徐世绩、侯君集,天宝年间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
可是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六部直接归皇帝管,权限就大了,在明代正二品,清代就是从一品了。有的时候,这个兵部尚书也并不是专职的,可以兼职,例如明末的袁崇焕,他当时的蓟辽镇的总督,带兵的,也可以领兵部尚书一职。
兵部尚书,它是一个常设的官职,可不像平时一有仗打,就有兵马大元帅、先锋之类的。它主要是管后勤、招兵买马,还有军官战功登记之类的事。
兵部尚书一看名字,就知道肯定和军队有关系。要搞清楚兵部尚书是个什么职位?我们还要从兵部的源头说起。
兵部尚书一职最早出现在隋朝,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后,实行了三省六部制,这一套官员体制,是借鉴五省六曹制而形成的,真正完善是在唐朝,从此以后一直沿用到清末,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明朝,朱元璋为了加上中央集权,推行了一段时间的内阁制,体制架构基本没有变化,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三省一般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由尚书省统领,它们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每个部下面又设立四个司,总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制的前身来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兵尚书,兵部隶属尚书省。那么中书省和门下省又是干什么的呢?
中书同中枢,是由皇帝直接管理的机构,也可以说是权力的核心机构。在汉朝就开始设立了中书省,中书省的主官称中书监,到了晋朝以后就改称为中书省,按现在来说,应该相当于中央办公厅。中书省主要是根据皇帝的要求,掌管国家机密,起草和发布皇帝诏书,是国家政令和权力的最高机构。到了隋唐时期,有了三省六部,它们就作为政府最高机关。
唐宋时期称三省六部最高长官为中书令,也就是正宰相,中书侍郎为副宰相,中书舍人相当于国务委员。中书省作为政府机构,代表国家,管理国家的运行,制定政策和法令。我们现在一般都会称中书省长官为宰相。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全国人大,它的主要职责是审核政令,监督落实。门下省的长官一般称为侍中。
尚书省是政令的执行机构,负责国家法令的执行,他的最高长官称为尚书令,副长官称为左右仆射。三省组成最高权力管理机构,三省最高长官都可称为宰相。
兵部隶属尚书省,兵部下面有武选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武选司主要负责武将的选拔和任用,职方司主要负责地方事事防务的规划和军事地图的绘制,驾部司主要负责军事交通的规划,库部司主要负责武器装备的储藏等。
隋唐时期兵部属于军事管理机构,兵部主官并不需要亲自指挥作战,兵部也无权决定是否打仗,它的职责就是军队的日常管理,武将的任免,军事工程建设,武器装备的管理和供应,以及军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隋唐时期的兵部尚书一般为正三品,也算是高级官员,对应现在的官职来说,相当于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到了唐代中末期,兵部尚书称谓被枢密使替代,枢密使这一称呼一直沿用到元代为止。兵部也几乎被枢密院取代。兵部尚书一职也名存实亡,即使有这个职位,也是个虚职,并无实际权力。明朝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一职,设立内阁,兵部就由皇帝亲自统领,兵部尚书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兵部权力增大,成为了国家最高的军事机构,管理一切军事事务。此时的兵部尚书相当于政治局委员,兼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国防部部长。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兵部尚书正式成为官职起于隋代终于清代。要弄清兵部尚书职位,就得说说历代兵部执掌,下面我就分别说明:
尚书省所辖六部之一的兵部是全国主管军政的最高领导机关。初称兵部,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为司戎,咸亨元年(670年)复故;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改称夏官,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故。其长官有兵部尚书1人,侍郎2人。
1、兵部职能
该部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军官的选拔。
正如《新唐书》卷四十五《选举志下》所云:“凡选有文武,文选史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武选于每年十一月举行,其中尚书主中铨,两侍郎分掌东、西两铨。三铨的内容有五:一日长垛,二日马射,三日马枪,四日步射,五曰应对。录取的标准有三:一骁勇,二曰才艺,三曰可为统领之用。对所选五品以上的武官,皆奏闻而制授;六品以下,则量资注拟。对落选或“考试不堪,还送吏部”。
(2)、军籍管理和兵马调遣。
凡各军事单位的编制定额、兵源的招募减省以及兵马的征遣调动,均由兵部审定、签发。每年十一月府兵的基层组织折冲府都要将本府卫士的籍账“上于兵部,以侯征发”。
募兵制实行以后,宿卫京师的羽林飞骑,也要由“兵部召补”,所在军司“不合擅有违越”,“辄自召补”。凡调发兵马,均要“降敕书于尚书(兵部),尚书下文符。放十人,发十马,军器出十,皆不待敕”。
(3)、军训讲武。
据《唐开元礼》卷八十三《皇帝讲武》条载:“仲冬之月,讲武于都外”,“銮驾至增所,兵部尚书介胄乘马奉引至讲武所,入自都增之北。”开元元年(713年)十一月,唐玄宗讲武骊山,兵部尚书郭元振“坐军容不整”,被配流边州。
2、所辖部门及职责
兵部所属又有4司:即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和库部司。其中兵部司为头司(本司),其余为子司。
兵部司:长官有郎中2人、员外郎2人。其中郎中一人掌兵马名帐和武官的勋禄品命及选授之事。凡天下折冲府的等级编制、宿卫、番代、征集、训练以及军行器物的装备配发等事宜,均受其指纵审核。凡内外武官品命共有29阶,其中最高的从一品骠骑大将军,最低的从九品陪戎副尉,均由其定立番等。上番期满者,六品以下并听预简选,或留本司,或送吏部。五品以上则奏闻制授。郎中另一人掌管判簿,专责兵马调遣,包括边防兵马的补充和临时军团的屯驻。员外郎一人掌管武举,选拔武官。另一人掌判南曹,即管审核选人的资历档案。
职方司:设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该司主管天下地图的绘制和城隍、镇戍、烽燧的设置及数量、州县城门、仓库的守护等。凡天下地图委各州府3年一造,随当地户籍一起上报都省。内附少数族的番官至京后,委鸿胪寺询问当地的山川、风土,并绘制地图正、副二册,以副册报省。凡天下州府的区域、都鄙的废置、疆界的争议,都由该司举正裁决。州县城门及仓库须守护者,取当地中男及残疾人分为番第,轮流充任,免除本人赋役。
驾部司:亦设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该司“掌邦国之舆车乘及天下之传驿厩牧官私马牛杂畜之簿籍,辨其出入、阑逸之政令,司其名数”。全国有驿1600余所,驿务归所在州县管理,驿政则总于该司;全国监牧之务归太仆寺管理,监牧政令则总于驾部。正如《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志三》所云:“凡监牧羊马所通籍账,(太仆寺)每岁则受而会之,以上尚书驾部,以议其官吏之考课。”
库部司:亦设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该司“掌邦国军州之戎器仪仗”,“凡冬至、元正之陈设,并祠祭、丧葬之羽仪,诸军州之用仗,皆辨其出入之数,量其缮造之功以分给焉。”掌武器仪仗的卫尉寺要“大事承制敕,小事则听于尚书省(库部)”。
宋朝既设有兵部,又置枢密院,而枢密院的权力又甚重,于是使兵部“名存实亡”。
宋代兵部:宋初设“判部事”2员,选差京朝官充任。真宗朝起,减为一员,选差两制充任。仅设令史9员和甲库令史2员、驱使官一员。神宗熙宁八年(1075),始设“同判”一员、主簿2员、勾当公事官10员。次年,精简勾当公事官5员。元丰三年,撤销勾当公事官。元丰改制,设官10员,为尚书、侍郎各一员,本部和职方、驾部、库部三子司的郎中和员外郎各一员,本部分设赏功和民兵仗卫、厢兵、人从看详、帐籍告身、武举、蕃官、开拆、知杂、检法十案。
下设人吏:主事和令史各一员,书令史6员、守当官10员、贴司20员、私名5员、守缺习学9员。职方分设三案,下设人吏5员;驾部分设六案,下设人吏13员;库部分设四案,下设人史9员。孝宗隆兴元年,并省前的人吏编制,为兵、库部主事一员,兵部令史一员,库部令史一员,书令史6员、守当官11员、贴司21员、私名5员。
元代兵部掌全国驿站、屯田、牧业、鹰坊等务,“凡城池废置之故,山川险易之图,兵站屯田之籍,远方归化之人,官私刍牧之地,驼马、牛羊、鹰隼、羽毛、皮革之征,驿乘、邮运、祗应、公廨、皂隶之制,悉以任之”。当时人亦认为:“今之兵曹虽不古,若其职所专,则邮置驿传递,屯田经正,畜牧征取,通朝廷之政令,定州郡之废置,此其大概尔。”
但是,兵部的职能常被中央其他专设机构分去。如驿站之务,至元七年(1270)设立诸站都统领司,掌管全国驿站,十三年改为通政院。至大四年(1311年)撤销通政院,驿站事务归兵部管理。同年,又在两都复设通政院,掌蒙古站赤,兵部只掌汉地站赤。延祐七年(1320),通政院又兼领汉地站赤。
又如屯田事宜,军屯隶于枢密院,民屯则分隶于大司农司和宣徽院。其他如马匹牧养等有太仆寺专管;鹰坊则设有鹰坊都总管府等机构,大多隶于宣徽院之下。兵部实际掌管的只是山川城池图册、屯田户籍册等以及直属于兵部的几个打捕鹰房民匠等户都总管府。
兵部是明初所设立的中央两个军事机构之一,为全国最高的军政机构。在中书省六部中位列第四。自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设立后,其建制与职掌几经演变,前后各有不同。至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改定的建制和职掌为:
兵部尚书一人,正二品,是兵部的主官,由皇帝任命,职掌全国武卫官军的选授、简练、镇戍、厩牧、邮传和杂役等政令。主持兵部工作。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协助兵部尚书工作。
司务厅是部设办公机构,设司务二人,从九品,具未入流。掌收文书,进行编号登记,分司办理;兼管本部吏员和差役之事。
兵部下设武选、职方、车驾、武库等四个清吏司。郎中是清吏司的主官,正五品,职掌本司之事。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协助郎中工作。
1、武选清吏司
武选清吏司职掌武官升调、袭替、优给、诰敕、功赏之事。凡四品以下武官(包括卫指挥佥事、卫镇抚、正千户、所镇抚)、少数民族武官(包括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的选升、降调、袭替、功赏、考察,以及六品以上武官加授官阶勋爵之事均由其职掌。按当时规定,卫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镇抚、正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所镇抚九等武官为世袭官,故称为“世官”。
武选清吏司要按他们的业绩报请升授;如果他们犯了罪过则按罪过情节报请逐级降调,如卫指挥使降为千户调边卫,千户降百户,百户降总旗,总旗降小旗等;如因需要,则调至别卫任职;如因征战伤亡、年老病故、疾病伤残,则报请以长子承袭,无长子由长孙承袭,无长子、长孙者由庶长子承袭;对少数民族武职依其习俗承袭,如无子孙者可由其弟承袭;如无子弟,则可由其妻或婿中选一有威望者承袭。
武官选期一年六次,五年考察一次,并将考核结果上报,经复核后决定留用意见。武选清吏司除办理武官的实授之事外,还要办理署职(即代理某级武官的职务)、试职(即试任某级武官的职务,支半俸而无授官的命令)、纳职(只授某级武官的职称,带俸而不受理其事)等武官之事。
武选清吏司还要按吏部制订的章程,办理六品以上武官的加授勋爵官阶之事。
所谓勋,乃是朝廷授予文武官员的封号,不得世袭,一世即止。明初按官品授勋的目的是“以奠劳能”。
武官六品有十二勋: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上护军;从二品,护军;正三品,上轻车都尉;从三品,轻车都尉;正四品,上骑都尉;从四品,骑都尉;正五品,骁骑尉;从五品,飞骑尉;正六品,云骑尉;从六品,武骑尉。此外,洪武元年(1368年),朝廷曾以上柱国勋授予李善长、徐达、常遇春三人,以后便不复授此勋号。
在授勋的同时,朝廷还赐给一些大臣以爵位,目的是“酬其武功”。爵有公、侯、伯三等,个别也有王爵、子爵和男爵。爵可以世袭。武选清吏司按朝廷的意旨,办理赐爵之事。明初赐公、侯、伯爵位的有开国功臣三十六人,其中有公六人、侯二十八人、伯二人;有征西功十二人,皆列为侯。
办理武官加授散阶之事,也是武选清吏司的任务之一。散阶,一名散官,又名阶官,是按阶品授官,有官名而无职务,目的是“以叙崇卑”,只授予一至六品武官,自正一品到从六品,共三十阶。每品有初授阶、升授阶和加授阶。初授阶,是指尚未经过考课而一般能称职的武官所得的阶官;升授阶,是指在任内已经初考而升授的武官所得的阶官;加授阶,是指经过两考事迹显著的武官所得的阶官;五品以下武官没有加授阶。
从职掌的内容看,武选清吏司的任务较多,具有吏部四个清吏司的职能,对军队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职方清吏司
职方清吏司分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戍、营操、武举、巡逻关津、征讨之事。负责测绘全国山川、河流、地域、疆界图本,每三年报告一次变化情况;奉命下达军队调动、换防、征伐、保塞之令;督察各地修缮城郭;巡视军队的训练等事务。因此,明朝人陆容说,从点军士、奏报声息、出征调动军官,甚至推举边将,到举用将才等,职方清吏司无所不管。
3、车驾清吏司
车驾清吏司分掌卤簿、仪仗、侍卫、驿传、厩牧之事。负责皇帝上朝及外出进行各种活动的车驾仪仗,以及太子、亲王、后妃的车驾、仪仗;皇城与宫城的侍卫;全国的文书传递及马政等事务。
4、武库清吏司
武库清吏司分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学、薪隶之事。负责审核出征官军所配发的戎器计划,并移文工部按数拨给;勘合出关人员的符牌;按兵役各种制度补足兵丁的缺额;开办武学,培训和考核武职幼官和待嗣官职的武官子弟;供应诸司官署的薪柴和为直属衙门配属杂役人员等事务。
兵部除四个清吏司外,还管辖会同馆和大通关两个直属衙门。
会同馆(最初称南京公馆)设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职掌京师驿传、接待少数民族来京官员及外国使臣等事务,配有定额车马人夫,以传递军机文件及其他公文。大通关设大使、副使各一人,具未入流。负责翻译、验证事宜。
上述官员和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掌表明,兵部是明初中央的军政机构,它除了管理部内的事务外,主要由四个清吏司分别职掌全国军队建设的各项事务。它虽然具有奉皇帝之命下达调兵之令的职责,但是没有直接统兵的权力。
洪武元年(1368年)设置兵部时,它是中书省六个部中的一个部,至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件发生后,中书省及丞相制度被废除,兵部与其他五部一起升格,直属皇帝统制。
明初设置和不断完善的兵部是具有组织机构严密、隶属关系清楚,职掌全面、分工明确等特点的中央军政机构。
兵部,为中央六部之一,是管理全国军事及武职官员任免的机关。兵部最早设于天聪五年(1631年),以贝勒1人总理部务,下设承政4人(满洲2人,蒙、汉各1人),参政8人,启心郎1人,笔帖式无定员。其后,设官屡有变动。顺治元年(1644年),改以满、汉尚书主持部务,下设满汉左右侍郎、郎中、员外郎等官。雍正元年(1723年),以大学士兼理部务,皆特简,无常员。乾隆年间,兵部额设职官为:尚书,满、汉各1人;左右侍郎,满、汉各1人;堂主事,满4人,汉1人。下设武选清吏司、车驾清吏司、职方清吏司、武库清吏司。
1、武选清吏司
掌“武职除选、封荫及征伐、训诰,颁其政令”。设郎中,满洲3人,蒙、汉各1人;员外郎,满4人,汉2人;主事,满、汉各1人。分设都统房、升调科、将材科、诰敕科、架阁科及山东、广东、福建、浙江、河南、江南、云南、湖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科等机构。
2、车驾清吏司
掌“驿传邮符,中外马政”。设郎中,满3人,汉1人;员外郎,满2人,蒙古1人;主事,满、汉各1人。分设驿传科、脚力科、马政科、马档房、递送科等机构。
3、职方清吏司
掌“天下舆图,以周知险要;叙功、核过,以待赏罚黜陟”。
设郎中,满4人,汉2人;员外郎,满3人,蒙、汉各1人;主事,满、蒙各1人,汉2人。分设承发科、督漕科、关引科、黄旗科、白旗科、红旗科、蓝旗科及直隶甲、两江甲、川陕甲、两广甲等机构。
4、武库清吏司
掌“兵籍、戎器,乡会、武科,及编发戍军”。设郎中,满2人,汉1人;员外郎,满、蒙各1人;主事,满、汉各1人。分设督学科、编军科、俸粮科、五府科、营科等机构。
兵部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有会同馆、捷报处、督催所等。会同馆掌京师驿传事务。捷报处掌接各省递送的奏折并转交奏事处进呈,以及将皇帝批阅后的奏折和军机处寄发的谕旨加封后发送各地。满档房掌管兵部档案,承办兵部满、蒙官员的升补差委。
汉本房掌缮写满、汉字题本。司务厅掌收、办外省衙门来的文书,以及稽查提、塘官的勤惰。督催所掌督促武选、职方等四司承办的文件。当月处掌监堂印,签收在京各衙门及铺递文件,分各司办理。
兵部本为最高军事机关,但自雍正年间设军机处之后,凡用兵大事,皆由军机处秉承皇帝意旨直接办理,兵部已无实权,“兵部之职,不过稽核额籍,考察弁员而已”。实际上,兵部仅为管理全国绿营兵籍和武职官员的机构,八旗则主要由八旗都统衙门管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大)家可以这么想,一支军队出击除了。规范一下这军队到底往哪里打,该怎么打仗,还有什么东西需要去考虑一下的,记住这些考虑的东西,那就是并不需要去考虑的东西!
可能说到兵部尚书,很多人就想得十分高大,上兵部尚书嘛,掌握着军队,军队这个东西权利中的权利!有了这玩意儿在手,在天下那简直就是横着走啊,所以兵部尚书这个职位肯定就是最高档的!
但是事实上,兵部尚书在整个国家里面所承担的。地位所拥有的权利可能会让大家大跌眼镜,就顺着我上面这个问题并不尚书,他会管些什么呢?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军对该需要多少粮草,又该需要多少钱量,同时军队里面又需要多少的士兵?这些士兵从哪里征招,又该驻扎在哪里?这些琐碎的事情,总不可能让军队自己负责吧,我想负责,可是我没钱啊,没粮食,这个时候需要一个从中调配的人。这个调配的人是谁呀?就是兵部!
说白了,兵部干的就是那些杂七杂八的活,就是那些吃力不讨好的活!至于说横刀立马,策马扬鞭,征战沙场,对不起,这不是你们的责任,这是其他人该去负责的事情!
成立并步最早的时期,大家都知道是隋朝,隋朝成立了三省六部,其中负责兵部的那就是尚书省!没错,(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主持军队的!负责军队调拨的就是尚书省!再往上就是各色各样的将军,最著名的当然就是一字并肩王!总之,军队这个东西就一从一开始就不是你并不该负责的事情。直到后来宋朝的时候又成立了一个枢密院儿枢密院的,随着元朝倒闭之后呢。又消失在历史长河里面。这个时候并不站出来说,总该轮到我做主了吧,你看宰相都被人给打倒了。对不起,我成立了内阁!等到了清朝,那就成立军机处。
这些情况简直就是兵部尚书的一把辛酸泪,别看我叫兵部尚书,但实际上我干的那些活都是别人不想干的!我虽然名义上面可能是军委副主席,但事实上我什么都不是!一,没权利,二没尊严,在别人手底下就是当小弟的货,也就是传说之中的高级打工仔!
当然,话虽如此,可是讲道理并不能够掌握着军队的命脉,也就是粮食和钱粮,从这一点上来讲,兵部也可以制约军队!虽然这个制约看着是跪在别人面前求着别人听自己的命令,但事实上这个效果还是立竿见影的!
兵部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高级官职,属于中央政府的一员。兵部尚书的主要职责是掌管兵部,管理军队和军事事务。在明清两代,兵部尚书还是官员的考试科目之一,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和户部尚书并列为“四大书院”,是朝廷中的高级文官。
兵部尚书的权力范围非常广泛,包括领导招募、训练和管理军队、审批军事计划、调动军队、修建军事设施等。在战争时期,兵部尚书的职位尤为重要,他需要指挥军队作战,保卫国家安全。
兵部尚书是中国古代政府中的一位非常重要的官员,他的职责和权力范围涉及到国家的军事安全和稳定,是中国古代政府中的一位关键角色。
除了兵部尚书之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其他的尚书职位,包括:
吏部尚书:主管官员的选拔、任命和管理,是朝廷中的高级文官。呈议衡议尚书:主要负责审核奏折、纠察朝政,并向皇帝提出意见建议。工部尚书:主管工程建设和管理,包括水利、道路、宫殿等建筑工程。刑部尚书:主管司法、狱政和刑狱管理,包括制定刑律、司法程序等。兵备道(都督):在地方担任军事统帅,主要负责组织、训练和指挥地方军队,维护地方安全。历史上曾经担任兵部尚书的人比较著名的有:
李光地:唐朝著名将领,曾经担任兵部尚书和安西节度使等职务。秦桧:宋朝宰相,曾经担任过兵部尚书和尚书令等职务,但因为贪污腐败而被人所诟病。岳飞:南宋著名将领,曾经担任过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务,在抵御金国侵略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蒋士铨:明朝官员,曾经担任过兵部尚书和太子太保等职务,他主张进行军事改革,推行新式军制,对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兵部尚书是尚书省六部之一。三国魏有五兵(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尚书。晋代又设驾部、车部、库部。隋、唐以后始定兵部尚书为尚书省六部中第四部。唐宋后兵部有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明、清时则为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吏司。兵部掌全国武官选任、兵籍、军械、军令之政,但历代职权范围不同。如唐代中叶后,藩镇与禁军均无统辖其军令的机构;宋代则设枢密院以掌军政,使兵部驾空;明代以五军都督府掌军令,以兵部掌军政;清代兵部因军权为皇帝所掌,又成虚设。清末改为陆军部,后又增设海军部。因兵部尚书职与《周礼》六官中之大司马相当,故以大司马为兵部尚书的通称。唐高宗时一度改称兵部尚书为司戎太常伯或夏官尚书。
兵部尚书就是兵部的堂官,这样说还不好理解。如果用现在的官职称呼,就是兵部部长。这样说,其实还说明不了兵部尚书是个什么职位,只能古今对照起来,说说锄扬轩个人的理解。
以明清为例。
明清不设宰相。六部尚书+明朝的内阁成员或清朝的军机处成员,就是朝廷的最高决策层,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会,最起码相当于政治局会议。
所以,准确说,兵部尚书是介于政治局常委会和政治局会议之间重要决策层成员之一。
你说这个职位有多大?很大很大了,绝对的大官,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
明朝的决策机关是内阁,兵部尚书时不时会担任内阁阁员。清朝的决策机关是军机处,顾名思义,兵部尚书一般多为军机处班子成员。
明清两代都设大学士,大学士一般是正一品,极少从一品,是天然的内阁或军机处成员。
康熙年间,六部尚书官阶提升为了从一品,这已经高的不能再高了,要知道太子太保也就是从一品,除过极少数德高望重的太师太傅,以及清朝那几个铁帽子王,以及保和殿大学士之外,就是六部尚书们了。
所以,兵部尚书的职位是远高于现在国防部长的,因为人家是朝廷核心决策层,最起码列席核心决策层的重要人物。是大的不得了的大官。
欢迎关注@锄扬轩 ,欢迎批评指正!
兵部尚书,中国古代官职名称,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长。曹魏时置五兵尚书,掌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晋代又增驾部、车部、库部等。隋唐始设兵部,成为六部之一,《新唐书·百官志一》:“兵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其属有四:一曰兵部,二曰职方,三曰驾部,四曰库部。”;尚书在秦汉时是少府的属官,初名尚书台,三国时代,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全国政务的总汇。西魏、北周废尚书省。隋唐后又恢复尚书省,高颎任尚书左仆射,成为最高行政首长,自此尚书省成为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兵部尚书主兵籍、器仗,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削弱,尚书诸司成为闲曹,所谓“兵部无戎帐”“一饭而归,竟日无事”。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兵部尚书名人 隋朝傅荞元岩柳述李圆通 唐朝李靖李世绩 侯君集 姚元崇 郭子仪 柳公绰 卢杞崔汉衡 宋朝庄夏张士逊 欧阳修 王庶张齐贤 尤文献 明朝于謙夏言胡宗宪 丁汝夔 王在晋 崔呈秀 袁崇焕 梁廷栋 张鹤鸣 杨嗣昌 洪承畴 陈新甲 张缙彦 史可法 清朝明珠姚启圣 纪晓岚 和珅明亮陈孚恩
唐朝的时候属于三品,到了清朝是从一品!兵部尚书的职位职责,类似于现在的国防Bu长!也有点像总参和后勤,全国各地区的驻军的吃喝住行都由兵部统筹负责!
这个职位最早的时候出现在秦汉时期,最早是少府的属官,三国时期脱离了少府,成为国家政务汇总的衙门口。后来曾经被作废!曹魏时期设置五兵尚书就是兵部的原始状态,再后来到了隋唐时期,开始设置兵部!兵部的配置是尚书一个,侍郎两个,掌管天下兵马军械事宜。
明朝时期“北京保卫战”的主角于谦就是明朝的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是主管全国军事一类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军队的统计调动安排等,以及武将职务任务的安排,是六部之一,算是最高等级的实权官员。
六部分为兵部,户部,吏部,礼部,刑部,工部。兵部主管全国军事,统筹兵员调动的安排,户部主管全国钱粮水手户口等,吏部主管全国官员职位调动的安排;礼部为主管国家大型活动祭祀以及大型宴会礼仪接待外宾等工作;刑部掌管天下刑罚,相当于司法最高长官;工部主管全国建筑一类的安排,宫殿建筑桥梁公路以及军用器械兵器的研发建造等工作。
六部是朝中文武中实权派最高等级的官员,因为六部之上还有一个总领朝政的宰相管理着六部,所以六部为从一品官员,自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之后,六部官员就是正一品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
兵部尚书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兵部尚书这个官职来源于我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首创于隋朝,之后在唐朝得到了完善。这套制度各个朝代都对其有一定的补充或修改,但是其主体一直都没有变。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六部中地位最高的当属礼部,因为古代注重地位尊卑,讲究礼法自然,主管国家各项典礼活动。与兵部相对应的是吏部,吏部主管全国官员的任命调整,士子寒窗苦读通过科举之后,经常看到候补之类的,至于什么时候上任,什么官职就是吏部决定的。吏部主管文官,兵部主管武官,但是我国各个朝代都在限制武官的权利,在宋代达到了最顶峰,同级别的武官要比文官低半级,这也是宋朝孱弱的原因之一。
兵部尚书名义上凡是与军队有关的都有权利管辖,大到国防安全,军官的任命,小到军队士兵操练,后勤等等,整个兵部都需要听兵部尚书的话。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利,这也是限制武官权利的重要一环。
当前我国军事力量·由五大战区构成,分别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南部战区、东部战区、西部战区。形成兵种管建,战区主战,军委管总的领导格局。国防部长主要负责与国防相关的基础设施,主要负责国对内后勤和对外防御,也没有调动军队的权限,兵部尚书的权利比当今国防部长略大,所以还要加上军委副主席对军队的直接管理权。
《左传》里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里的戎指的就是军事,由此也可见军事在古代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这么说,兵部带个兵字,那肯定是六部里面最牛的那一个了吧,那么兵部尚书作为兵部的领导自然也差不多哪去。
(欧阳修影视形象)
但是呢,实际上还真不是这样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兵部虽然和军事有关,但是却并没有领兵作战之权!因此兵部尚书的职位经常是由文人担任的,比如说最明显的就是宋朝,欧阳修、苏轼等人都曾担任过此职!下面就分朝代详细的讲一讲兵部尚书到底是干什么的。
隋唐时期,中央开始采用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这三省的长官皆为宰相,权力很大。六部虽然也是中央的重要行政机构,但是他们上面还有一个尚书省管着他们,因此此时的六部权力并不是很大,兵部自然也不例外。
(唐朝三省六部制)
据《新唐书·百官志一》记载:“兵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其属有四:一曰兵部,二曰职方,三曰驾部,四曰库部。”
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兵部尚书为正三品(别看只有正三品,但是当时的宰相也就是正三品),负责武官的铨选考核(六品以下,五品以上还要送到中书省和门下省裁定)以及军籍、地图、疆界、边防、车舆、厮牧、驿传、装备、军械、依仗等工作。具体事务是由太仆寺、卫尉寺、诸卫以及地方官府负责办理。
(李靖画像,曾担任过兵部尚书)
如果要拿现在的职位和当时的兵部尚书比较的话,我觉得是类似于今天的总参谋长,而不是很多人常说的国防部长!
到了安史之乱以后,因为中央政权的衰弱,六部更是成了闲职,当时有着“兵部无戎帐”“一饭而归,竟日无事”。
鉴于唐末和五代军阀割据的乱局,因此北宋建立以后的基本国策就是崇文抑武,而且还增加了负责军事的枢密院,比如说武官的铨选以及军政全部归枢密院管,兵部本部就只剩仪仗、武举以及义勇弓箭手名籍,而且此时的兵部尚书实际上都是寄禄官,并不执掌兵部事务,具体由判兵部事负责!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到了元丰改制后,兵部设兵部尚书和侍郎各一名,兵部的职掌也回归到了正常状态,下领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职权也略有扩大,除原有职掌外,还兼掌民兵、弓手、厢军、蕃兵、剩员名籍,武士校试武艺,及少数民族官封承袭等事,但是禁军兵籍、军令还是归枢密院,而武官铨选则归到了吏部。
因此可以说,宋朝的兵部尚书是非常闲的官职,和唐末的时候估计差不多!
明初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胡惟庸案!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为由诛杀左丞相胡惟庸,同时宣布罢左右丞相,废除中书省,并且将中书省的事务交由六部分理。从此以后原来还要受中书省节制的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因此这一时期的六部权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兵部自然也不例外。
(胡惟庸影视形象)
明朝的兵部尚书品级升到了正二品,下设四个清吏司(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兵部职掌武卫官考课以及军制、训练、征调、镇戍、边防、仪仗、禁卫、驿传、厩牧、军械、符勘、兵籍等事务,而且兵部尚书还常常督军出征,因此明朝的兵部尚书是权力很大的,比如说著名的于谦!
(于谦画像)
这一时期的兵部尚书有点现在的国防部长兼总参谋长和后勤部长的意思了!
清朝的兵部尚书品级继续攀升,来到了从一品,但是职权相对于明朝出现了下降。清朝的兵部只管武职选授、处分以及兵籍、军械、关禁、驿站等事,不涉及到兵权!
(兵部尚书令牌)
本文由作者:旅途向前行 于 2023-06-14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368400324977230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