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为什么上世纪末余秋雨大红大紫后,引起了很多争议?> 正文

为什么上世纪末余秋雨大红大紫后,引起了很多争议?

  • 论道心血管论道心血管
  • 2023-05-15
  • 12
  • 共8人回复
风花雪月666
「风花雪月666 」发表看法
2023-05-21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作为一个准文人,我对文化和文学是比较感兴趣的,尤其是对文学名家和文化学者,更是很有兴趣,余秋雨就是我曾喜欢的文化学者和作家。当时余秋雨写的《文化苦旅》,曾在全国引起热议,他写的散文随笔我看过一些,觉得他的文笔不错,文化积淀也很深厚,所以,对他的印象还不错。

可是后来,了解得多了,渐渐地就觉得,他的文采和学识没得说,但是,他的言谈举止,尤其是在一些公众场合的姿态,让人难以接受。就拿我个人来说,有一次,在昆明市图书馆会议室,举办余秋雨新书签授仪式,余秋雨也为大家做了一次读书学习的演讲。当时我就坐在前排,离余秋雨只有一米左右的距离,当时下面有不少人,以虔诚之心,以极大的热情和余秋雨老师交流,可我个人觉得,他在和读者朋友交流的时候,态度显得很冷淡,甚至有一些傲慢,高高在上的表情,当时我就很反感,从那以后,我对他的印象,就大打折扣了。

再后来,因为他在讲解昆明大观楼长联的时候,出现了低级错误,使他在全国读者面前的形象,跌至了低谷。从此以后,一些公众场合,一些大型文化活动上,他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渐渐地,他的形象基本上从公共视野中消失了,或者说是淡出了。我觉得,有才华,有学识的人,更应该注重自己的公众形象,更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谦卑的人,永远是人们喜欢的,而傲慢的人,永远是令人讨厌的。

九夏涛声
「九夏涛声 」发表看法
2023-05-16

谢头条君相邀!

《文化苦旅》,有点儿苦涩美,内涵不差,文笔干涩,——若无鱿鱼大虾,“蟹兵虾将”也足以美口腹!其文,有点野生土鲫壳鱼范儿,肉少之又少,还多刺,倒是烧汤熬羹的首选。肉不在多,贵在乎“鲜趣”!

……早年的散文(随笔等等),确实不负朴拙、苍凉之美。此后,一概行止,止乎于“野”,转身回归“学院派”(小到秀书法……),不是优雅转身,而是“投奔”圣殿,百般“投名状”,碎了玉身一地,只为“折腰”采“红杏”(满园春色关不住),——这里就不多嘴,已是“众所周知”:暴投“橄榄枝”,频送秋波。旨在~泥菩萨镀金身。从他的初心一判,堪为赤子之心坠落青楼烟花巷!所谓“文化苦旅”,——到头来,耐不住寂寞,红尘行脚僧,华丽还俗了!

一切的一切,宛若八戒,缺了美食、美色、苦不堪言之余,或历劫,即打道回府;动辄分家当,回高老庄去!

余秋雨的归宿,即是当下他所入驻的“高老庄”:学院派的鸡零狗碎罢了!所谓吃了半生的斋凉饭,居然葬送在一碗狗肉汤了!

却不是余秋雨不能入学院派,而是学识、修养不搭配!戴胜戴眼镜——充阴阳先生~孔夫子挎腰刀——不文不舞……。

满楼读书
「满楼读书 」发表看法
2023-05-20

余秋雨以《文化苦旅》暴得大名,以至于一个段子说的:某次扫黄后,警方从一个从业者包里发现:口红、安全套、《文化苦旅》。

段子虽然刻薄,不过足以看出余秋雨与《文化苦旅》的风行程度了。

但近十年来,余秋雨成了文化的反面而在网上经常被人诟骂,这恐怕是与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所言所行有关了。

先来回顾下事件的经过:

汶川大地震后,余秋雨发表了一篇《含泪劝告请愿灾民》的博文,其文中不经意透露了一些非国内媒体报道了灾区一些家长捧着遇难子女的照片而情绪激动,并要求通过法律诉讼来惩处一些造成房屋倒塌的学校领导和承包商。

对此,余秋雨先生忧心忡忡地告诫说:那些已经很长时间找不到反华借口的海外媒体又开始进行反华宣传了,他们有四点诬陷性的说法:

1、 是天灾,更是人祸; 2、 官方宣布,这事法院不受理;  3、 五个境外记者拍摄这种场面时被公安“短时间拘留”,询问他们的身份;  4、 难道地震真使中国民主了吗?

看完博文后,老实说,余秋雨的含泪式冷静和家长们捧着孩子遗像的激动十分的不和谐。余说家长们的丧子之痛,全国人民都感同身受;十三亿人的默哀三分钟是人类历史上最浩大、最隆重的悼念仪式。

这话让人听了很不是滋味。且不说余不应该随便代表别人说话,至少那些家长们的哀痛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也不可能身受感同的。在如此惨痛的悲剧面前,安慰已经不能够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 家长们的要求应该得到合理的对待,即便是在这样一个紧张的时刻。

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余秋雨在最后说:

“你们受灾以来的杰出表现,已经为整个中华民族赢来了最高尊严。你们一定不会否认,这些天来,无论是中国的各级政府、军队、武警、医生,还是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救援者、志愿者都尽心尽力、令人感动。

只有当这些里里外外的多重力量不受干扰地集合在一起,才能把今后十分艰巨的任务一步步完成。因此,你们要做的是以主人的身份使这种动人的气氛保持下去,避免横生枝节。一些对中国人历来不怀好意的人,正天天等着我们做错一点什么呢。”

在这个哀痛的时刻,余提出要家长们“以主人的身份使这种动人的气氛保持下去”,真是令人无法想象!失去了儿女的家长如何能理解地震竟然是一场“大戏”,又怎么能够以主人的身份使这种动人的气氛保持下去?

文人无行,人品如此,读再多书、写再多文有何用呢?

和光同尘WZX
「和光同尘WZX 」发表看法
2023-05-25

充分暴露了人性自私的一面!

常言道:人怕出名猪怕壮。

猪肥壮了,人们想的就是杀了它可以满足我的口腹之欲。

人出名了,有成就了,人想的最多的是:你凭什么比我们优秀?

于是,鸡蛋里挑骨头,不想放设法挖出你八辈祖宗的问题,就算我没本事。

总之,你出名了,就不应该有问题,否则,就是众矢之的!

这样,自己心态便平衡了!

布衣长荣
「布衣长荣 」发表看法
2023-05-21

一个时代的符号,一定有契合时代的东西。褒与贬其实不重要,好与坏也只是特定的人群给的符号。既然俘获了大批普通人的心,销量阅读量爆棚,就说明是好的,是大家愿意接受的。关于争议再正常不过了,“人怕出名猪怕壮,人红是非多”,也是普遍存在的,不单余秋雨一人。文章再好,也有不喜欢的,葡萄再甜,还有够不到的狐狸。社会是多元的,允许和承担指责是一个名人要面对的,因为承载了很多使某些人眼热的利益;社会也是发展的,一个时代的到来和结束都会造就一批人,再淘汰一批人…这与文化无关,与文人无关,与褒贬争议无关!

发财橙子7q2
「发财橙子7q2 」发表看法
2023-05-24

首先是文人相轻,那些反感余秋雨的人有两点不舒服。一是余秋雨是体制内的人,还有不错的职务。二是写的书有很高的市场价值。一些文人内心不舒服也是正常的,因为鱼和熊掌你都得到了。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资本的力量打败了余秋雨。余秋雨的风格是传统的,而此时另一些反传统的风格开始走上文化舞台。由于风格新颖,这些作品受到了年轻人喜爱,拍成电影电视获得成功。投资电影电视的资本便开始攻击文艺界中名气最高的余秋雨了。他们要搞臭余秋雨,将他赶出文坛,推出另一个所谓的著名作家取而代之。这个作家首先向余秋雨发难,一些文人跟进。最终余秋雨倒了,这个作家更著名了,他的作品以及由此改编的电影电视的市场价值也随之提高,资本获得了巨大利益。

永记3488
「永记3488 」发表看法
2023-05-23

不做事就不会有任何毛病,不成功就不会有任何人去非议。本来文化就是百家争鸣,百花争艳,之所以有非议就是红得太过了就发紫,拿显微镜去看,细菌遍地,拿尺子去卡,那里都有出入。固然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也不是完美无缺,本来科学在发展,时移世易,都在变化发展中,如果说文人相轻是一种病态,那么真理与谬误就紧密相连也是客观存在,本来就没有绝对的事。我们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这些事,就会释然。余先生最大的贡献在于,把高深莫测的文化历史以一种最常态的方式,最宣泄的情感明明白白到来,做到雅俗共赏,就像明朝那些事一样,是对文化表现方式的开拓,这是伟大的。可能从细微的方面,难免有不严谨的,所谓大道无垠,大象无形,大智若愚,然也。

僧庐听雨了
「僧庐听雨了 」发表看法
2023-06-27

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一看见余秋雨就情不自禁的想到了于丹。十多年前有人把于丹和易中天合称为文坛上的金童玉女,总觉得有点不对劲,现在是忽然醒悟,于丹与秋雨大师正好合配,从文化风格到高贵的人品,真所谓"文质彬彬旗鼓相当"。于丹的心灵鸡汤是一缸又一缸,秋雨大师的文化惊叹是一浪又一浪。看央视青歌赛才知道,中国有那么多余秋雨知道而别人都应该知道却不知道的灿烂文化。这使我等平头草民深感愧疚,因此而觉得枉为一个中国人。我还知道世界上很多我不知道的著名大师,他们都曾经向中国的秋雨大师讨教或者是交流过很多高深莫测的地球文化。用才高八斗形容大师一点也不为过。总而言之余秋雨大师的万丈光芒耀得我们这些贱民头昏目眩,即使这样我们也祝大师永远光芒,不要再出什么诈捐的瑕疵损了我们对大师的憧憬和景仰。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