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为什么我国历史忽略了张养浩?> 正文

为什么我国历史忽略了张养浩?

  • 用户3936427381用户3936427381
  • 2023-04-17
  • 18
  • 共12人回复
有书共读
「有书共读 」发表看法
2023-04-27

张养浩的《上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俪山怀古》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多年,但课本上对他的介绍极其简单。

很显然,我国历史忽略了他。这其中的原因,有书君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张养浩生不逢时

元朝传五世11帝,历时98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被北方游牧民族征服建立的蒙古族王朝。

张养浩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一生经历了元朝6个皇帝,可以说,他生是元朝的人,死是元朝的鬼。

蒙古人用铁蹄终结了大宋王朝的辉煌,崖山海战是宋元之间的一场生死决战。

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

当时,陆秀夫背着少帝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这场海战成为了汉族人民心中永远的痛,甚至有人发出“崖山之后无中华”的感慨。

元朝虽然不到百年,但在中原百姓的记忆里,只有残酷和愤怒:

蒙元军队的屠城,蒙元统治的等级森严,汉人低人一等,于是人们选择了有意识的遗忘这段历史。

而供职于这个朝代的官员,尤其是汉族官员,人们也在潜意识里视其为有失大节而无法原谅,这就是张养浩被历史忽略的第一个原因吧。

第二,张养浩的所作所为

张养浩出生于富裕人家,从小饱读诗书,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

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

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朝廷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赈灾,已经年过花甲的张养浩收到任命后,不顾自己年迈,将家财分给村民,一路向西而去。

不久积劳成疾,殉职于任上。

这样一位躹躬尽瘁、有骨气的人应该名垂青史,大书特书,但他的名声并不响亮,也许与下面这件事有关。

元朝统治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中断了近五十年的科举考试恢复了。

张养浩亲自主持大考,为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上升的通道。

但因为多年没有进行科举取仕,很多知识分子已经纷纷转行开始写元散曲了。

有了科举考试,部分知识分子就投身到读书求仕中去了,元散曲就这样被釜底抽薪导致人才断层。

所以说,虽然张养浩本人是元散曲大家,但对元散曲的打击也是致命的。

第三,张养浩的其文其言

我们知道张养浩,主要是通过他的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文章最后的八个字,道尽了黎民百姓在改朝换代的遭遇,但在统治者看来,确实大逆不道。

所以历来统治者也就不敢树他为典型了,这样张养浩也就不会被正史所称道。

张养浩的《山坡羊·俪山怀古》全文如下: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最后的十二个字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兴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以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这更是让统治者不爽,这样的人当然不受统治者的待见。

现在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可见我们现在开始重视张养浩了。

正如臧克家赞扬鲁迅先生的诗句:“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有书君相信,随着张养浩的两首元散曲的广为传播,他的精神品质也会广为流传。

镜鉴青年
「镜鉴青年 」发表看法
2023-04-20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诗词出自《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正是张养浩,与这阙词的知名度不成比例的是作者张养浩的鲜为人知。

张养浩出生于元朝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字希孟。23岁时,他受到平章政事不忽木赏识,被其举荐出任礼部令史,1308年,任监察御使。监察御使,官不大,职责却重,还是一个容易得罪人受到打击报复的职位。张养浩在任上,却不避风险,大胆直言。

两年后,张养浩向皇帝呈献万言书,指陈时政“十害”:赏赐太多,刑禁太疏、土木太盛、号令太浮等等。以致“当国者不容”,结果就是张养浩被罗织罪名,贬为平民,永不录用。1311年,元仁宗登基,爱惜张养浩的才学,召其出任中书省右司都事。

此后十年间,张养浩连续升迁,历任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职。任期中,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元朝于1315年开始举行科举考试,选拔出大批有才华的名士。正在他一心为政时,1321年元朝的政局突然发生了变化,仁宗去世,英宗即位。二十多年的宦海沉浮,张养浩看透也厌倦了种种政治风波,便以赡养老父为由,急流勇退,回到济南云庄隐居。张养浩别号“五柳先生”,至今济南还有一个柳云社区,正是与他有关。

张养浩归隐后,朝廷先后七次征召,六次都被他一口回绝,最后是在1329年初关中大旱,竟出现人吃人的惨剧,朝廷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赈灾,已经耳顺之年的张养浩收到任命后不顾自己年迈,将家财分给村民,一路向西而去。

一路上,他遇到灾民就救济,遇到寺庙就求雨。看到饿殍遍地这样触目惊心的景象,张养浩难忍悲痛百感交集,作出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名篇。到了任上,他就宿于官衙,白天夜晚事无巨细倾力救济灾民,常常为穷苦的灾民眼含热泪,心痛不已。到任仅四个月后,张养浩就积劳成疾一病不起,逝于任上,噩耗传出,百姓悲哀痛哭。

这样一位有才学,为官清廉,又处处为民着想心怀苍生的父母官,除了他那首《山坡羊•潼关怀古》,人们对其知之甚少,论起原由来,恐怕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他出生的时代——元朝。

从历史的时间轴来看,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存在了98年,实在不过是短短一瞬,但在百姓的记忆里,那却是残酷而且令人愤怒的。蒙古人的铁蹄踏来时,大宋的辉煌终结在崖山,许多百姓丧命于惨烈的屠城中......于是,人们选择了有意识的遗忘。而供职于这个朝代的官员,尤其是汉族官员,人们也在潜意识里视其为有失大节而无法原谅,也许这就是张养浩被历史忽略的原因吧。

但个人是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时代的,张养浩在朝不畏强权,在官关心人民疾苦,实在是一位难得的父母官。因为对百姓深切的同情和关怀,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感慨的张养浩,值得我们铭记。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任艳

历史这样说
「历史这样说 」发表看法
2023-04-20

谢邀。

元朝中书省参知政事张养浩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熟悉的是他以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占据语文课本,陌生的是他这个人本身的面目和事迹。

悦史君先通过简明介绍张养浩的一生,给大家解读历史背后的真相。

南宋咸淳六年,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张养浩出生在济南历城县,这里早已是元朝的管辖区域。

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张养浩以一篇《白云楼赋》引起山东按察使焦遂的注意,被推荐担任东平学正,开始步入仕途。

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张养浩来到大都,先后担任礼部令史、御史台掾吏、中书省掾属等职务,期间外放出任堂邑县尹,做了很多实事。

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张养浩被任命为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因上万言书指出“十害”,被免职贬为平民。

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张养浩又被任命为中书省右司都事、翰林待制,主持元朝第一次科举考试。

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张养浩再度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同年七月去世,被追封为滨国公,谥号“文忠”,可以说是很尊荣了。

应该说,张养浩在政治上的作为,也是非常突出的,但我们只记住了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悦史君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元朝不是热点

无论是影视剧还是书籍,我们接触到的大多是汉朝、唐朝、清朝等热门,顶多再加上秦朝、明朝等,元朝一直是比较低调的。

虽然元朝只存在了90年,但从张养浩的一生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到元朝至顺二年(1331年)来看,他是一个纯粹的元朝人。

因此,作为一个元朝人,张养浩的事迹自然也跟着低调了。

第二,张养浩不特殊

张养浩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无论是学问还是仕途,但他并不特殊。

悦史君这里说的特殊,是指一生中有特别的事件或者功绩,比如灭亡南宋的元朝淮阳献武王张弘范、制订领先世界的《授时历》的元朝昭文馆大学士郭守敬等。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张养浩,就没有类似于他的明朝人、清朝人的兴趣大。

第三,作品太过超前

张养浩留在历史上的痕迹,最明显的就是《山坡羊·潼关怀古》,而问题其实就出在这里: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最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帝王们无法容忍的。

悦史君再给大家看一篇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意味就更加明显了:

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同样最后一句“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是帝王们无法接受的。

因此,这就注定了张养浩没法得到正统王朝的推崇,湮没600多年后,自然事迹就慢慢模糊了。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车马西
「车马西 」发表看法
2023-04-18

元代其实大家很多,但是容易被忽略,这很正常。你看整个明朝,除了几个皇帝,知道的文人也不多,读过的作品更少,除了三国水浒。

元朝的小曲,马致远的天净沙,张养浩的潼关怀古,都是脍炙人口,并没有人忽视。

其实,为了哪个君主服务并不是最关键的,而关键的是有没有为老百姓着想。为什么对于国名党的抗日英雄,官方没有很多表扬,但从来不会去批判,因为你做好了自己当时应该做的事,虽然历史上犯了很多错,但因为有了这一个优点,还能被中肯的评价。

江桥抗战里,马占山还投降过,但依旧是大英雄。

zLL880222
「zLL880222 」发表看法
2023-04-19

从历史角度来讲,元朝整过一个朝代几乎被人遗忘。在国家治理上,在文化产品上都没有多少特色,除元曲以外,没有值得记住的东西。关汉卿因元曲而扬名,张养浩虽然有气节,与南宋后期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相差太远。“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境界上稍逊一等。加之外族统治,与别的王朝比,时间也短,没有明君,即使有名臣,也黯然失色。

桃花依旧笑春风149356686
「桃花依旧笑春风149356686 」发表看法
2023-04-24

哎!历史其实很简单,封建王朝都是忠于皇帝的,现在还有很多所谓的狗屁学者,说什么元朝是蒙古人的,清朝是满族人的,我就想问问这些王朝,处了皇帝是少数民族以外,其他大部分人都还是汉人吧!什么是征服?断其文化,毁其信仰传承!可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不管是元朝还是清朝,都主动选择了继承和传播汉文化!不然你以为单凭借那点少数人能在中国站的住脚嘛?现代人反感清朝,是因为中国近代清朝这个闭关锁国,使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要是在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时候,清朝要是像以前的王朝一样,举国拼死抵抗,努力发展实力,也不会被人骂了!

贺果3608358751589
「贺果3608358751589 」发表看法
2023-04-27

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几个人能详细说出来呢?特别是我们这些文化少,阅历少,为了生存与活着,背井离乡去打工维持生活!能够了解的东西少得可怜。加上历史上的张养浩对我来简直是一问四不知,谈如见解!其实!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不是我们能够知悉的!

葭明通半瓶历史
「葭明通半瓶历史 」发表看法
2023-04-19

音乐圈有“歌红人不红”之说,诗词圈依然如是!很多的诗句比它的作者还要红。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你一定听说过、看见过上面这一句诗词,但你能一下子说出作者是谁吗?

刘希夷。

刘希夷因为这一句诗写得太好,他的舅舅宋之问想据为己有,刘希夷不答应,宋之问就派人杀了外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一句也比它的作者叶绍翁要红得多得多,有几个人能知道叶绍翁呢?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99%的人应该都是从《三国演义》知道这句诗的吧?很多人以为是罗贯中写的,其实不是,它是杨慎写的。

明史,关注的人比较多,知道杨慎的人也不少,但知道《三国演义》开篇的《临江仙》是杨慎写的人恐怕不多。

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一句更是有名,有谁知道它的作者许浑呢?

知道的不多。

其他诸如“百无一用是书生”、“一片伤心画不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等,你能一下子说出三位作者的名字吗?

能一下子说出的应该不多。

所以,写出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名句的张养浩不被人知应该也不算奇怪。

这,大概就是命运吧!

更何况张养浩还是元朝人,做得是元朝的官,事功也是为元朝做的事功。

请注意一下文艺市场,清朝的戏很多,汉朝的戏很多,明朝的戏很多,唐朝的戏也不少,三国的戏更多,有元朝的吗?

元朝的版图那么大?为什么文艺市场上不多拍关于元朝的戏文呢?

因为元朝存在的时间段,一百年都不到,历史素材本来就不多,朱元璋攻入大都的时候,元朝又将相关的文字资料大多又都运去了大漠草原,他们又不会保存,几乎都泯灭了。

所以,没有好好保存下原始的历史资料,被历史忽略也不算奇怪,合情合理。

具体到张养浩本人呢?

他的人生还真的缺乏戏剧性,官做的虽然大,可他自小也不是那种穷苦出身艰苦奋斗的人,他是富二代会读书,一辈子平平安安善始善终,没啥可吸引观众眼球的素材。

zhang622622
「zhang622622 」发表看法
2023-04-25

历史并不会刻意去描刻或者忽略一个人的,张养浩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每一分功绩都是有章可循的,他的文学经典作品也被世人所流传,最为经典的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是世人皆知,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他的政治政绩重要集中在推动科举制的回复,元朝的社会制度可以说是颠覆了原有朝代所积累的制度,科举制是中国隋唐以来最为完美的选拔人才制度,而在元朝却得到了荒废,张养浩推动恢复科举制度为元朝选拔了一批人才。

文学上,张养浩的文学造诣也很高,张养浩宽广的艺术视野、丰富的创作题材决定了他的作品不可能以婉约、缠绵为主。张养浩从学习前期豪放派散曲作品入手,因此也被视为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气势恢弘,感情沉郁,寓意深远,大大提高了散曲的表现力,堪称元曲中的一流佳作。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

文赫敏南
「文赫敏南 」发表看法
2023-04-18

感谢您邀请我回答。张养浩是元朝著名政治家、散曲家,我认为对于他的身份的界定,应该从两方面去评价。一是他的政治面目,曾身居元朝高位。这对于传统接受“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汉家士大夫阶层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为异族为官成为一种追求。君不见,书法大家赵孟頫身为赵宋王室入元,遭到了多少读书人的谩骂,至今仍然不能洗清身份。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元帝国还是有一丝向上的锐气的。但元后明朝修史,对于元史的编写有所取舍。张养浩作为高官,其言行也有些不好。二是他的文学修养,我想大家都读过他的《潼关怀古》,其解释了传统封建王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真谛。但元曲地位不高,且张养浩文学作品相对较少。尽管文学造诣极高,地位不显。这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也是那个时代的幸事。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散曲家,推动了文学史的改革,从高雅走向民间。

历史忽略了张养浩?其实没有。只不过大部分人不知道。学文学的人会记住他,学历史的人也会记住他。历史的长河中,巨大的波浪没有几朵。但一些微波却通过历史典籍、口耳相传继承下来了

满仓散人说不得
「满仓散人说不得 」发表看法
2023-04-23

我是看过三联版《射雕英雄传》,A4纸大小,封面好像是深褐色,纸张很薄很软的,里面黄蓉受西毒重创,郭靖带她去找一灯大师治病路上,黄蓉听到“渔读耕樵”的樵夫唱的就是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金老先生特意备注此曲乃后朝所创,硬是安插到南宋来,说明太爱此曲,我也自此知道了张养浩,估计很多人都是通过《射雕》认识张养浩的。

八味历史
「八味历史 」发表看法
2023-04-26

张养浩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曾经担任过朝廷的要职,负责管理蒙古军务和边疆地区。他的作品以优美的词藻、独特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其中,他的代表作之一《上坡羊·潼关怀古》更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然而,尽管张养浩在文学、书法和政治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在历史上,他的地位却相对较低,很少被提及,这主要是由于历史的残酷和政治的斗争导致的。

首先,元末明初时期正是战乱频繁、政治动荡的时期,人们的生存和利益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家们更加注重维护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往往会忽视一些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张养浩的身份虽然高贵,但在官场中还是属于“异类”,在官场内外的影响力和地位都比较低下。因此,他的文学和艺术成就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

其次,明朝时期,朝廷对元朝政治家的评价非常贬低,认为他们是汉族叛徒,对汉族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养浩作为元朝政治家的身份,自然也受到了贬低和排斥。即便他的文学成就再高,也难以在明朝的历史记载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肯定。

总之,张养浩虽然在文学、书法和政治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但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他的地位和影响力相对较低,很少被提及和重视。然而,他的文学和艺术成就仍然广受赞誉和传颂至今,他的作品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