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走西口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从山西到哪儿?> 正文

走西口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从山西到哪儿?

从哪儿走到哪儿呢?为什么称为走西口?
  • 怪咖娱小乐怪咖娱小乐
  • 2022-12-06
  • 494
  • 共15人回复
云端韦一
「云端韦一 」发表看法
2022-12-15

谢谢题主提问。几年前,我曾走过西口,还写过一篇游记《夜走杀虎口》,对此事有些了解,可以回答此提问。

何谓走西口?

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历史上,除了由官方主持的“湖广填四川”外,还有三次民间人口大迁徙,这就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其中的“走西口”,是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400余年间,无数山西陕西人背井离乡,前往蒙古草原谋生的大迁徙,史称“走西口”。

走西口的路线。

西口是一个地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是指张家口以西的各处通往绥远(今内蒙古中部)的关塞隘口。

主要有三条线路:

第一条:是从杀虎口直出山西,抵达归化(今呼和浩特),继而前往俄蒙交界的恰克图;

第二条:是从河曲、偏关西渡黄河,从准噶尔旗北上归化、包头;

第三条:是从榆林、神木取道鄂尔多斯,前往河套。

狭义的走西口仅指从晋西北出杀虎口北进绥远的线路。

民谣云:“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出了杀虎口,两眼泪双流”,说的就是经杀虎口西去的路线。那首撕心裂肺的民歌《走西口》,唱的也是这里的事。

为什么要走西口?

其实,在明初尚无“走西口”之说,在此之前的元朝本来就是从蒙古高原入主中原的,那时的中原、蒙古是一体的,更不会有走西口之说。后来朱元璋率军摧毁了元朝,将忽必烈的子孙赶回了漠北草原。为防止蒙古骑兵再次入侵,朱皇帝下令修葺毁损殆尽的长城。几十年时间里,朱明王朝把长城从辽东一直修到了嘉峪关以西,并派大军驻守各关塞隘口。如此一来,高墙壁垒便阻隔了蒙古与内地的正常往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杀虎口成了出入蒙古的唯一通道。

当时山西陕北一带人口稠密,土地贫瘠,十年九旱,民不聊生,每遇荒年灾祸,大批的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活路。而蒙古高原此时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自古以来,蒙古高原上的民族只习游牧不事农耕,这些地方自然成了灾民走西口的首选之地。大批的山西农民携家带口从杀虎口前往归化、鄂尔多斯、包头、河套一带开荒种地从事农耕。到清初康熙三十六年(1697)开放边禁,允许陕晋灾民到禁地(长城北五十公里无人区内)垦殖,于是大批的晋陕人从各关塞隘口,前往内蒙古种植、放牧和经商。这一大规模的迁徙现象在民间便称之为“走西口”,持续了400多年。

走西口的历史意义。

千百年来,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虽然剽悍强劲,其铁蹄曾多次踏破中原王朝的金銮宝殿和欧洲人的王宫尖塔,然而生产力却极其原始低下。在绵延400余年的走西口中,晋陕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和商业贸易,改变了单一的游牧方式,使阴山以南广大地区成为农、牧、商并举的多元化社会。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民族间的距离感,增强了认同感,民族融合在走西口的过程中渐渐成为趋势。

杀虎口在走西口中的历史地位。

杀虎口位于山西内蒙古交界处的长城边,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北距呼和浩特120公里,南至朔州110公里,东离大同85公里,历代皆为兵家必争之地。清《朔平府志》载:“杀虎口其地内拱神京,外控大漠,实三晋之要冲,北门之扃钥也。”又说杀虎口“扼三关而控五原,自古倚为险要。”

杀虎口之名来源也很有意思。杀虎口在先秦两汉期间,仅是一条通道,称为参合径,唐以后开始设立隘口,称白狼关,到宋改名牙狼关,明朝为抵蒙古瓦剌部南侵,大军多次从此地出征大漠。不知是那位豪气冲天的将军,为激励士气,改名为“杀胡口”。胡者胡人也。到了努尔哈赤入主中原,也许是满人与蒙古人同属游牧民族,脉源同宗,不能同宗相杀,又改为“杀虎口”。到清末民初时,大天大乱,杀虎口成了兵匪聚啸,打家劫舍,杀人越货,走西口之人心惊胆战畏之如虎之地。十几年前,一部《杀虎口》的电视剧,把它名气形象地展现在现代人的面前。

尽管如此,在漫长的岁月里,从杀虎口前往内蒙古的人最多,在三条走西口的路线中最为重要,有着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

(图片来自网络)一一一一一一一

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发表看法
2022-12-12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山西那些事儿。(约400字,阅读需2分)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提起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泪长流。

一曲走西口,让我们忆起一段特殊的历史。

在晋北、陕北地区,夫妻之间和恋人之间,多以哥哥妹妹相称。

这首名为《走西口》的民歌,在妹妹对哥哥一声声、一句句的叮嘱里,浸透着女子对丈夫和恋人离家远行“走西口”的无尽关怀与悲苦。

特别是经由陕北姑娘王二妮的真情演绎,这首悠远悲怆的《走西口》更成为特有的文化记忆,表达出晋陕民众对艰辛生活的深深倾诉。

什么是“西口”?

在传统时代,中原王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多在北方长城险要地点设置防卫要塞。特别是在明代,中原王朝先后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重镇,而“口”则专指长城沿线的关口。借助于军事关口,明清以来很多关口逐渐演化为贸易场所,如张家口、喜峰口、古北口、杀虎口等。

历史上的“走西口”,是中国移民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人口迁徙过程。

明清的长城之内民众之所以要“走西口”,跑到关外不适宜农耕之地求生,主要是为了逃避关内的天灾,如旱灾等。除此之外还有山陕商人,不畏严寒酷暑,行走于长城内外。

就性质而言,“走西口”是明清时期长城以内晋北、陕北地区的劳动人民到长城以外谋生的社会活动,也是成千上万口内百姓涌入今天内蒙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地的移民活动。同时,“走西口”也是明清以来逐渐孕育的一种经济现象,一种移民文化现象。

两分钟走进历史现场,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一个历史过客
「一个历史过客 」发表看法
2022-12-16

一曲走西口,让我们忆起一段特殊的历史。

在晋北、陕北地区,夫妻之间和恋人之间,多以哥哥妹妹相称。这首名为《走西口》的民歌,在妹妹对哥哥一声声、一句句的叮嘱里,浸透着女子对丈夫和恋人离家远行“走西口”的无尽关怀与悲苦。

在传统时代,中原王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多在北方长城险要地点设置防卫要塞。特别是在明代,中原王朝先后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重镇,而“口”则专指长城沿线的关口。借助于军事关口,明清以来很多关口逐渐演化为贸易场所,如张家口、喜峰口、古北口、杀虎口等。

走西口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从山西到哪儿?

从山西中部、北部出发,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路向东,过大同、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题主所说走西口应该是第一条线路。西口泛指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人们背井离乡的目的就是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叫走西口。

杀虎口原名杀胡口,在山西右玉县。其地势险要,是一个天然关口。胡的本意就不多做解释,但为缓和矛盾后来改名叫杀虎口。

走西口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原因是山西部分地区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无数山西人、陕西人背井离乡,加快了与蒙古草原的各项交流,带动这一地区的发展。

“走西口”,亦称“走口外”,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走西口”中的“西口”,其具体位置历来众说纷纭,目前比较主流的看法是,最早的“西口”特指杀虎口(今山西省右玉县),后来则改指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

《走西口》的时间从光绪年间开始,但时间主要在民国初年,也与张库大道的贸易发展有关,一部分流浪的西口人,迫于生计,与驼队为伍,离家别口,做起了生意,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勉强糊口,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这是广义的走西口。也有以张家口之分一说,俗称“出口外”,坝下和山西的逃难人群 纷纷离家到坝上地区谋生,开荒或打工 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局面。在传统时代,中原王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多在北方长城险要地点设置防卫要塞。

特别是在明代,中原王朝先后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重镇,而“口”则专指长城沿线的关口。借助于军事关口,明清以来很多关口逐渐演化为贸易场所,如张家口、喜峰口、古北口、杀虎口等。就性质而言,“走西口”是明清时期长城以内晋北、陕北地区的劳动人民到长城以外谋生的社会活动,也是成千上万口内百姓涌入今天内蒙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地的移民活动。同时,“走西口”也是明清以来逐渐孕育的一种经济现象,一种移民文化现象。

走西口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原因是山西部分地区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无数山西人、陕西人背井离乡,加快了与蒙古草原的各项交流,带动这一地区的发展。

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这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人口迁徙移动的现象。其中,走西口是清代以来陕西、山西人迁徙到西口地区谋生的代名词。

西口最初是指大同以西的杀虎口,后来变为以归化城为中心的绥远地区。

在清朝以前,这里都是蒙古游牧民的地盘。在清朝以后,山西、陕西等地的汉民,来到此地佣耕、贸易和定居,使得原本的游牧社会,逐渐演变成半农半牧社会,甚至在有些地区,例如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右翼、鄂尔多斯南部地区,几乎都成为了农业的世界。

随着人口组成的调整,原本以蒙古盟旗为主的口外行政建制,逐渐演变为旗厅并存、蒙汉分治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走西口也催生了一些文化的现象。清代以来,民间涌现出大量歌颂走西口的歌谣、故事。例如:

咸丰正五年,山西遭年限,有钱的粮满仓,受苦人真可怜。太春去借粮,一颗也没借上,回到家里边,怎对玉莲讲。二姑舅捎来信,他说西口外好收成。我有心走口外,恐怕玉莲不依从。

从歌词中,我们可以当时的生计艰难是迫使老百姓走西口的原因,西口以外的世界已经成为拥有好收成的乐土。

明朝中叶后期,由于朝政腐败,晋陕冀边民生活十分困苦,明朝与阿拉坦汗通货互市后,无异给晋陕冀边民打通了一条生命通道,便有许多穷苦边民以及因参与反对朝廷而遭官府缉捕者,为逃生或避难,纷纷越过长城,到“口外”广阔的蒙古草地上谋求生存。阿拉坦汗出于为我所用、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便敞开胸怀接纳了他们,给他们提供土地和毡帐、耕畜和牛羊,让他们从事农牧业生产或铁匠、木匠、毛匠等手工业劳动。由此揭开了晋陕冀边民“走西口”的序幕,也实现了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在河套地区有机融合的一次飞跃。

2、清朝政府实现大一统,则出于移民实边等诸多方面的考虑,也逐渐放宽政策,鼓励放垦蒙地、发展农业。于是,晋、陕民众遂呼朋引类,前往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

最初的西口,位于山西、内蒙古交界处的右玉县,它实际上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真正的名字叫杀虎口。 如果我们站在整个中国的角度打量山西,就会发现,山西北邻蒙古草原,南边紧挨着中原腹地,是连通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最短的一条通道。

草原上的牧民需要农民种的茶、纺的布,中原的农民种地也少不了牧民放的牛、养的马。这种相互的需要,必然会造成商业往来,如果商业往来被人为阻断,就只能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 所以,明朝为了防止蒙古骑兵南下,在杀虎口驻扎了大量的军队。而清兵入关之前,在制定他们经营中原的战略时,就把山西作为必须控制的地区之一。

清兵一入关,顺治皇帝马上召见了当时最有名的八位山西商人,又是请客,又是送礼,还把这些商人编入了由内务府管理的“御用皇商”的行列。顺冶皇帝超规格的礼遇,为清朝后几任统治者换来了极大的回报。

雍正年间,朝廷平定青海叛乱。清军由于补给线过长,军粮供应发生困难。八位商人之一,范毓宾爷提供清军所需,平定了叛乱。

后来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先后出兵平定西北叛乱,杀虎口又成了供应大军粮草的后勤基地。

总结: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绝大多数,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说是晋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扩展。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的认同感。“走西口”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张秉荣
「张秉荣 」发表看法
2022-12-09

历史上的走西囗是指山东,山西和河北以及华北平原的人口大迁移,而西囗是指河北的张家口。古时通常人们说口里口外,而口外就是指山西至内蒙古一路向西直到河西走廊,再向西就是新疆地区,还有一部分人到甘肃和陕西定居。

古时到民国时期都有人走西口,所以走西口的人非常的艰苦,一路向西。大部分人在内蒙就定居下来,再向西就是现在的新疆。而走新疆要走十八站沙漠戈壁滩,极为艰苦,听说要是几个人上新疆你如不随鸵队的话。是很难到达新疆的,通常人们送别在阳关。有诗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人说:过了嘉峪关,两眼泪汪汪或者说眼泪擦不干。歌词中唱到: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泪花流。不见哥哥我心忧愁等等,让人着实辛酸流泪。本人观点,谢谢阅读。

晋右史
「晋右史 」发表看法
2022-12-09

西口就是山西杀虎口。在今天右玉县右卫镇的西北角,出了杀虎口就是内蒙了。前些日子因为培训的因素去这里看了一下,塞北高原,神清气爽。

1、右卫镇的由来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在这里设置大同右卫。后来随着边防线南迁,玉林卫就迁移到这里,两个卫在一块,为了方便就合称右玉林卫。

(明代大同镇)

在明朝灭亡后,到了清朝军户开始一体纳税。到了雍正时期,直接废卫为县,右玉林卫就改为了右卫县。

(右卫镇)

在70年代,因为风沙的缘故,县城南迁。上次去了这里,发现在土城内,还有农田,都没有明代繁华。

2、杀虎口

在边防线上,“虏”“鲁”一般都会改成“鲁”,“胡”一般会改为“虎”。

杀胡口最初是见证游牧与农耕民族厮杀的地方。在隆庆议和后,这里成为边境互市的场所,“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赐”。

(杀虎口)

到了康熙年间,因为族群因素,这里改为了“杀虎口”。

3、走西口

山西整体而言土地贫瘠,在煤炭没法大规模外运的年代,只能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开启对草原的贸易。杀虎口是山西内地距离绥远最近的路,自然比较繁华。

(杀虎口长城)

在今天,学界对此也有很多研究。

(杀虎口关)

随着高速、高铁的开通,杀虎口在今天的地位下降。整体而言比较苍凉,登高有种悲秋风的感觉。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草原baihong
「草原baihong 」发表看法
2022-12-10

一曲二人台《走西口》唱出一个个辛酸泪。走走西口指的是山西灾民一路北上,途经右玉县的“杀虎口“一路到内蒙古和河北省坝上地区,主要分佈区域是包头,土左,土右旗,达茂,四子王旗,乌兰察布的察右前,后旗及商都,化德等地区。河北省坝上地区主要指张家口地区的尚义,沽源,张北,康保一带,俗称坝上高原。因这里多是草原 ,且地广人稀,适合逃难的人开荒或打工生存。慢慢地山西的居民与本地的居民融合,形成了新的居民。走西口是一部苦难史,与二人台的形成和发展分不开的。二人台现在主要分布在晋冀蒙陕四省交界地 ,辐射人口3000万,是二人台的发源地和拓展地 。二人台 属地方性剧种 ,以方言为主,这几个地方方言基本一致 ,走西口的过程 也就是这四个省居民交互融合的过程。

《走西口》的时间从光绪年间开始,但时间主要在民国初年,也与张库大道的贸易发展有关,一部分流浪的西口人,迫于生计,与驼队为伍,离家别口,做起了生意,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勉强糊口,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这是广义的走西口。也有以张家口之分一说,俗称“出口外”,坝下和山西的逃难人群 纷纷离家到坝上地区谋生,开荒或打工 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我的故乡康巴诺儿草原,这里汇聚的人口正是走西口来的人口。具体地说,我的爷爷,姥爷分别来源于坝下万全地区,我们这里的爷爷辈多数来自于山西天镇,浑源、灵丘等地,典型的是二号卜乡西土城现有居民,来于民国初年成分以上四省十三县。这里正是走西口来的人的目的地或栖息地,多数人的老家还在山西或口里,直到现在还和老家的亲人互通有无 有的走口的山西老人还健在。所以这里的人常唱二人台,也被称为二人台的故乡。

沂蓝书院赵月光
「沂蓝书院赵月光 」发表看法
2022-12-13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这一首《走西口》的山西民歌,唱出了晋商数百年的悲凉和希望。

狭义的西口是山西右玉县的杀虎口,是晋商与蒙古贸易的交通关口。

1,明代的西口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把长城外的玉林卫并入大同右卫,改称右玉林卫,属大同府。清朝时改称右玉县。

为了防御鞑靼和瓦剌的南下,明朝修建长城,分设九边重镇,在长城的关隘设置城口。

正统三年(1438年),置大同互市口,杀胡堡互市口。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为忌讳而改成杀虎口。

但因为与蒙古的关系时好时坏,这些互市口也经常关闭。

隆庆和议开始于隆庆四年(1570年),到隆庆五年,明朝给鞑靼俺答汗封王号,开辟十一个长城口通商互市。史称俺答封贡。

隆庆和议之后,明朝与蒙古互市,设有多个互市口。

狭义的走西口,就是指经过杀虎口到蒙古进行商贸活动。

蒙古向内地输入牛羊驼马和皮革,内地向蒙古输的商品就是五花八门了,比如布匹、丝绸、棉花、粮食、盐、糖、果等等。

2,清代的走西口

康熙、乾隆年间相继击败、消灭准格尔汗国,清朝最终统一了蒙古草原。

内地与蒙古连为一体,双方的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

晋商把大同东边的张家口称为东口,大同西边右玉县的杀虎口称为西口。

广义上来说,大同以西的长城关口都可叫西口。

走西口的路线主要有四条:

1)从杀虎口,经过土默特,沿黄河向西到包头;

2)从陕北经榆林,过鄂尔多斯到包头;

3)从宁夏到包头或鄂尔多斯;

4)从张家口,经过土默特,沿黄河向西到包头,这一条路线称为走东口。

这几条路线的总汇集点是包头。

3,晋商的崛起

清朝时期晋商与蒙古的贸易,产生了大盛魁、乔家等著名的晋商。

明清时期,黄土高原的环境恶化,几乎没有森林覆盖,荒漠化严重。再加上明末小冰河的影响,山西农民生活困苦,不得不走西口,出去打工经商。

清朝康乾时期,人口激增,造成了山西巨大的人口压力,部分人口向内蒙迁徙。

击败准格尔汗国后,清朝积极鼓励向内蒙古移民、放牧开垦。

在清朝时期,晋商通过蒙古贸易发展了起来。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yu啊啊终于
「yu啊啊终于 」发表看法
2022-12-07

走西囗,這里的口字:、古汉语:出入通过之地、如楡林大营的镇北台,秦长城沿续各朝的边关,号称:″三边的靖边,安边,定边,边口境外统称,走西口决不是讨饭,而是秦地界青年后生到相对富泽地区做工

,放牧,、攒下一些盘纏再回家,的一种途径。

为什么说是秦地界,以下展开,、史料记载秦人、遭到周人的清算,整体从所居地向西北进行漫长迁移

赢氏一支留在山西境内,就是后来的战国时的赵国,另一只抵达秦地兴平一带《古称犬丘》。

过了百多年,一个叫赢非子的赢氏首领,所饲养的馬群,高大,种群风驰电闪的奔跑能力,得到周王的青睐,在:″汧渭之会:″出尽风头,于是令赢氏部落迁牺至水草丰美的牧马滩养马,,嬴非子受卦之地叫:秦″,卦地之内有一个叫盐官的古镇盛产水盐,《水经注,称这里的卤:″水与岸齐,味与海盐同》

秦人因盐官而丰富,盐卤资源而兴盛,至此我们知道了,秦人由弱到强的发展、。

①有良馬而能遠行,②有食盐利于畜牧,,虎狼之师最终问鼎天下。

我們打开中国地理,黄河千迴百转由甘肃进入宁夏,河面宽广起来,湍急的河水变的平稳,留下一大块冲聚平原,也就是宁夏人口中的:″宁夏川″天下黄河富宁夏,成为佳话,水成网,柳成行,两岸青青稻花香,宁夏贡米成了皇室专宠,不过分的说,中国最好的大米,粒粒透着光泽。

贺兰山下,一馬平川,劲风卷起的枯叶滿天飞舞,这条路好长的,她长的没有边,我走不到头。

《贺兰山谣,`》

遠遠的遠下咧,走着咧,眼里的泪水蓄滿了,走着咧,褡裢里的锅盔輕下咧,心里的愁怅重下咧

《、陝北信天游》

我们可以得出一条清淅的秦人走西口的路线﹤含晉西北,以及河北西部的秦人、﹥行进图

一条随駱驼队出行楡林边关镇北台北上至包头《货物集散地》长短工皆可`穿过毛素鸟沙漠,额尔多斯沙漠,、苦不堪言。

另一条真正的:″走西口″、出长城边境口外,出靖边一一一定边一一一定边,盐池,烏海,灵武,至贺兰山下,宁夏川集散,这里语言相通,亦工亦农亦放牧,而人烟稀少对於苦人儿来说,无疑天上人间[玫瑰]

再长了,不好再展开了,,,,

谢谢悟空,,,啊啊终于

历史知事
「历史知事 」发表看法
2022-12-12

“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和“下南洋”,"赴金山",形成近代五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那么走西口到底从哪里走呢?

西口在哪里?

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

历史上的“走西口”,亦称“走口外”,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走西口”中的“西口”,其具体位置历来众说纷纭,目前比较主流的看法是,最早的“西口”是指黄河渡口“西口”,山西二人台《走西口》中明确说到走西口路线,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渡过黄河“西口”,从陕北府谷(古城),走入内蒙。后来“西口”指长城口,由于“走西口”的人群极为庞大而繁杂,对于不同地域的人群而言,各自心目中“西口”的确切所指其实并不相同,概乎言之,“西口”实际上也泛指秦晋各地至内蒙的各个通道隘口。

既然有“西口”为什么没有“东口”?

其实有的,只不过人数比较少,比如榆次的常家,就是走东口发的家!

东口就是张家口,从这里经张库大道到蒙古高原和俄罗斯。当时常威就瞄准了张家口,从家乡贩卖“榆次大布”,由于这种布纱支较粗,密实耐用,且幅面较宽,于是很快打开了市场。

常家发家后建设起来常家大院,现在是4a级景区,是山西大院文化的重要代表。

常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距榆次17.5公里,是清代建筑风格的传统民居建筑。车辋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与四寨相距各半华里,形成一个车辐状,故名"车辋"。常家大院古朴凝重的建筑风格,淳厚浓郁的民俗情调,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智慧与才能。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丹水秋风!

香姐逛历史
「香姐逛历史 」发表看法
2022-12-14

一曲走西口,让我们忆起一段特殊的历史。

在晋北、陕北地区,夫妻之间和恋人之间,多以哥哥妹妹相称。这首名为《走西口》的民歌,在妹妹对哥哥一声声、一句句的叮嘱里,浸透着女子对丈夫和恋人离家远行“走西口”的无尽关怀与悲苦。

在传统时代,中原王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多在北方长城险要地点设置防卫要塞。特别是在明代,中原王朝先后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重镇,而“口”则专指长城沿线的关口。借助于军事关口,明清以来很多关口逐渐演化为贸易场所,如张家口、喜峰口、古北口、杀虎口等。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

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我们要尊重史实,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后人的负责。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休养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和“下南洋”,"赴金山",形成近代五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

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从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线图看,山西人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路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

走西口是统称,也是山西人出关外谋生较多的一路。明朝移民外迁规模最头,分三路:北路张家口到乌盟一带,中路走杀虎口到归绥后大套一带,南路河曲府谷到东胜陕甘宁夏直至新疆!实际是河北,山西,陕西三省人多地少,而内蒙古,新疆又地广人稀,适合开荒耕田,养穷人的地方。一部走西口,闯关东体现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史。值得深入研究!

走西口的中部的口就是今天的杀虎口,从口里走出来的人主要居住在集宁以西,包头以东,再往西主要以陕北人和甘肃人居多,集宁以东是河北人较多,通辽以东就为是闯关东的山东人为主了。头一天到古城,第二天到纳林,过了纳林碰见蒙人,草席子草帽酸奶、奶酪。走西口是以山西偏关,河曲,保德向内蒙古河套地区逃荒为主。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女人控苦菜,男人走口外。

从河曲过河是出去卖苦力的,干人一条,没带多少东西渡河过去就是内蒙准噶尔旗,也就是所说的河套地区,这里土地多,过河的人大部分是去卖苦力的。从杀虎口出关的是生意人,大部分都通过骆驼或马车带有贸易货物,从这儿进内蒙不用过黄河但相对路途较远,这些人主要是去包头或呼市转场去俄罗斯的,有人说出张家口就错了,历史上张家口称为东口,而杀虎口被称作西口!

聪明天空
「聪明天空 」发表看法
2022-12-07

走西口也称走口外。

历史上的山西并不是富饶之地,山西、陕西人多地贫,自然灾害频繁,底层民众离居流移,纷纷前往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鄂尔多斯等地谋生。内蒙古不仅自然条件很好,而且草原首领阿拉坦汗也欣然接纳了迁移过来的民众,并且还给他们提供土地、毡帐、耕畜牛羊,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铁匠、木匠、毛匠等手工业劳动。由此揭开了晋、陕、冀边民走西口的序幕。

走西口也实现了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在河套地区有机融合的促进,同时也加强了蒙汉人民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

走西口始于明未清初,这段历史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传唱不息,感人至深。

这个带给人们希望和信念的西口,到底在哪里呢?

走西口中的西口,不是某一个固定的地方。山西右玉的沙虎口,就是当地人走西口的必经之路。西口,其实指的是各地边陲隘口,不是走西口的人要去的目的地。

走西口的历史已经结束了,它的故事,传颂着走西口的希望与心酸。

不论是走西口,还是闯关东,都记录着希望与无奈,历史是悲壮的,只有今天,才是丰衣足食的归宿。

怀世736
「怀世736 」发表看法
2022-12-12

走西口的终集地是后套五原,因为那里开渠引水灌溉,将荒芜之地变成米粮川。灾民为了活命找吃的,非得去产粮食的地方才行。五原大地商开粮放赈救济灾民,更吸引了大批灾民来投靠他。人口越来越多,人有饭吃,家有余粮。后套就是甴这些移民发展而成。其它地方不是产粮区。移民与后套相比差多了,所以说后套是走西口人的救命福地,走西口人的后代不能忘记那个开渠垦荒的河神。

耀武扬威74507253
「耀武扬威74507253 」发表看法
2022-12-08

我的祖先从山西省河曲县走西口来到老包头也就是今天的东河区后,在东河区北部选择了一个地方定居生活,并用我们的杨姓取名杨家脑包村,这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经过一代代先辈的繁衍生息,如今祖先的子子孙孙已经遍布包头市各地,但是杨家脑包村依然人丁兴旺,村泰民安。

木山文
「木山文 」发表看法
2022-12-13

一过古城泪汪汪,一翻坝梁心更伤。走了三天离家远,异乡孤人谁可怜。刮起黄风漫天沙,哪是哥哥的地方,哪是哥哥的家?

大约在明朝隆庆以后,从山西,陕西,内蒙一带的长城沿线,开设了多处"互市",实际上就是汉人对蒙人进行贸易的关卡。这就是"口"的含义。山西人习惯称大同以东的张家口为"东口",曾大同以西的为"西口"。把长城以里的地区叫"口里",把长城以外的地区叫"口外"而内蒙古的西部地区如包头,土默特川,河套一带则称为"西口外",简称"西口"。凡长城内的人,一律称口里人。

走西口究竟从何时开始的呢?早在明代中后期,即阴山南麓的阿拉坦汗统治时期,鼓励从长城以内迁入的汉人来土默特耕耘,给他们土地,给他们毡帐,给它们牛羊和耕畜,请他们把内地的农耕技术传授给蒙古族。随之一些匠人如铁,木,毛,柳匠相继出口。这些农夫及手艺人便成了塞外最早走西口的人。

明政府和清朝初年,当局对长城内的移民是有明令禁止的。后来康熙皇帝想:蒙古有广阔的地盘,草肥土沃,为什么要禁止汉人去垦荒种地呢?满蒙一家那是先祖就定了的,为什么总要征战呢?若把长城以内的汉人像水一样掺进去,让他们给蒙人种地,给蒙人放牧,给某人纳租,然后再把蒙古首领请进京城,让他们享荣华,受富贵,放开肚皮喝酒,大手花钱寻乐,让他们忘记草原,10年8年他们就"异化"了,并不会扯旗谋反了。

正在这时,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盟长松若布并各旗扎萨克面见皇上,抱怨朝廷对蒙人另眼相看,蒙古缺粮,缺钱,缺兵丁,日子艰难。表乐:"愿与汉人伙同种地,以求两有俾益。"康熙正中下怀,当即恩准。

不久清廷理藩院奉旨下书曰:"圣祖圣明,应鄂尔多斯贝勒之请,特许沿边贫民出口种田。陕人晋人各行其路,各租其田,倘有争斗或蒙古欺压民人之处,即行停止。岁租以每百亩地粟一石,草四束,银一两计。汉人不得拖欠,蒙民不得加收。粮食入仓,钱草两乾。钦此。"

历史上的走西口活动,大约经历了三个高潮阶段。从明末到清咸丰年间为第1个移民期。这阶段清政府逐渐放松了对蒙古民族的封锁,使一大部分晋陕汉人在包头,土默特川,河套地区得到了土地租种权。从光绪末年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为第2个移民潮阶段。出现这个高潮的主要原因是清末的"贻谷放垦"和民国时期的"移民适边"政策,极大的激发和鼓励了"口里"人去口外农耕和耍手艺,实则大多数人属逃荒。从建国初期到1960年为第3个移民高潮期。除晋陕人外,还应包括来自河南,安徽,四川等地的农民。少数有文化的进城当了工人,大多数则进入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右旗,包头的郊区,固阳以及巴盟的河套地区,这是从东进入的移民。从西

进入内蒙的则多为河曲,保德,偏关三县。

包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跑口外的逐年增多,当时的萨拉齐厅已无力控制包头局面。嘉庆十四年(1809),包头村改为包头镇。1871年修包头城,修了五年,城墙高丈五,周长十四里。形成包头近代的雏形。筑城总管为包头商界大行总领,叫梁大汉。是一位代州移民。

民国十二年(1923)京绥铁路延伸到包头。包头成为重要的水旱码头,解放后又建起包钢,逐渐发展成一个较大城市。

如果我们把包头分成几次大的人口迁流和人口涌入。这就是东口雁门关,偏关,杀虎口涌入的忻,代,定襄,山应以及崞县等地的移民,这部分人大多停留在托克托,土默特左,右旗境内。从黄河南端大辉口涌入的多为河曲,保德,府谷人。其次以西南口一一麻地沟涌入的多是榆林,神木,横山,靖边,定边等地的流民。大批的移民是包头发展起来的基础。

随手谈诗
「随手谈诗 」发表看法
2022-12-14

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与此相同的还有闯关东、下南洋,10年前,一部《走西口》电视剧,生动地还原了这一段历史,“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这一首苍凉而悲怆的民歌《走西口》,唱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也是跟随着歌声,主人公田青和姐夫梁满囤,从山西出发,背井离乡,开始了闯荡的生活。

西口是哪里?

闯关东是去东北、下南洋是去东南亚,走西口是去哪里呢?

明朝时期,中原还没有完全消除北方势力的威胁,成祖皇帝在边关设九镇,防御外敌,合称九边重镇,到明朝中后期,双方关系有所缓和,也确实需要通商往来,于是,在张居正等人的主持筹划下,明王朝与蒙古俺答汗签订了“隆庆和议”,其中就有通商互市一条,随着政策的开放,汉人和蒙古人越来越多地聚集到边境做生意,于是乎,这些被开放通商的地方,就被称作“口”。

什么是西口呢?

西口是明朝的长城要塞,位于山西朔州右玉县,也叫杀胡口,这个名字就非常形象,长城内外两族人民的关系可见有多紧张,到清朝才改名叫杀虎口,说明关系缓和了嘛。

西口从此成为了西北商道的重要交通枢纽,走出西口,商人们就可以与蒙古、甚至俄罗斯人做商议,简直是打开了新天地,但是,中华民族历来都是农耕民族,中国人浓浓的乡愁,是骨子里的,不可割舍的,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才是最好的生活,谁愿意背井离乡,做个居无定所的游子呢?

为什么要走西口?

实际上,明朝与蒙古通商贸易后,除了西口杀虎口以外,还有一处很重要的通商口岸,位于河北张家口,也称东口。自从口岸开放,明朝中期到民国初期,将近400年时间,无数山西、陕西、河北几省人民背井离乡,通过东、西两口抵达蒙古的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鄂尔多斯等北方城市,其实就是为了谋求一条生路,无意中也就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大规模的走西口事件发生在清光绪年间,也许是帝国走向衰落,就连老天爷都不作美,光绪年间山西等地连年大旱,出现了“丁戊奇荒”——堪称史上最大的旱灾,其中又以晋北地区干旱最为严重,部分地区连续几年滴雨未下,看过《西游记》凤仙郡一集都知道,几年不下雨人民是个怎样的生活状态。

自然灾害,是走西口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可能走西口的人民自己也没有想到,最初只是为了逃避天灾人祸,求条活命而已,他们竟然通过经商创造了历史,诞生了无数富豪,走西口的主体是山西人,山西简称晋,大批大批的晋商,由此发家,我们熟悉的乔家、曹家等,就是通过走西口富起来的晋商,他们留下的乔家大院、曹家三多堂,也成为了丰富的建筑遗产。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也是一部奋斗的创业史。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