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团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战斗单位,级别高于一般的普通团,它不归师部管辖,往往直辖于军部。
独立团的建制也很复杂,独立团的兵员数量差别巨大,实力雄厚的独立团,有2000多人,实力薄弱的独立团居然不足500人。
事实上,独立团下辖2-5个营,或者5-10个大队,有的独立团不设置营级,而是直接设置大队。
咱们可以从历史上的三个方面,来看看独立团这个非常特别的战斗单位的情况。
1925年11月中旬,国民革命军进行整编。周恩来、陈延年领导的中共广东区委,经过争取得到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的同意,建立由共产党领导的独立团,由共产党员叶挺担任团长。
叶挺应召从东征前线回到广州担任34团长,赴肇庆进行筹建工作。
独立团以铁甲车队为基础,在广东肇庆扩大编成,起初被称为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
铁甲车队除党代表廖乾吾调任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外,队长周士第和三个排长、司书和班长、战士100名调到三十四团作为骨干。
1926年春,第34团脱离第十二师建制,归第四军军部直接领导,并改称为第四军独立团,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一支革命武装力量。
独立团辖有三个营和直属勤务队,共2000余人,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原来隶属元帅府的铁甲车队、黄埔军校抽调的部分骨干、从两广和湖南招募的农民积极分子。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组建的第一支部队,带有鲜明的“党军”特色。
独立团,因叶挺任团长,又称为叶挺独立团。
它的番号虽然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但它实际上是一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武装力量。
排以上干部的任免,部队人员的补充以及重大的军政训练计划都由共产党来决定,不受第四军约束。
连以上干部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全团建立共产党支部,各营建立党小组。独立团充分发扬民主,实行官兵一致的原则。实行经济公开,干部不搞特殊化。
据说,独立团只有一匹马,行军作战,叶挺就让给伤病员骑,自己和战士一起爬山涉水。
叶挺独立团赢得“铁军”称号1926年4月,吴佩孚任命叶开鑫为“讨贼联军湘军总司令”,对唐生智部发动进攻。不久,国民革命军第7军第8旅,以及第4军所辖叶挺独立团等部作为先头部队,出兵援助被吴佩孚援军击败,而退守衡阳的唐生智部,拉开了北伐进军的序幕。
在国民革命军的8个军中,第4军内的共产党员最多,叶挺独立团,又是其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
后来,叶挺独立团抵达湖南安仁县,击退正向安仁推进的直系军队。溃敌向攸县、茶陵败走,独立团乘胜追击,占领攸县。
进入湖北后,北伐军决定用坑道战进攻,叶挺亲自指挥坑道作业,他终于指挥独立团占领了蛇山,首先进入武昌城。
独立团在此次战斗中共牺牲191名官兵,独立团党支部决定在武昌洪山修建攻城官兵诸烈士墓,墓碑上镌刻着“精神不死”“先烈之血,主义之花”。
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等名句。这座烈士墓碑,成为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在北伐中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历史见证。
湘鄂西特委撤消,在湘鄂西省委成立前,同时还宣布对新六军进行整编,将军校学生编人,组成湘鄂西独立团,由段德昌任团长。
这个红军独立团辖一、二、三营和1个特务营。一营营长陈华山,二营营长陈光明,三营营长杨嘉瑞,特务营营长董国洲。
宋盘铭传达了贺龙关于红二十六师坚持长期游击战争,千万不要离开大洪山”的指示。
在大洪山内将鄂北游击总队、钟祥县游击大队和转移到大洪山的襄北各县游击队编人襄北独立团。
这个独立团辖3个营、1个警卫连、1个手枪连、1个骑兵连,计1200余人枪。
后来,鄂北游击队也编人了襄北独立团,仍以鄂北游击队的名义开展活动。
襄北独立团以大洪山为依托,游击于东起应城、京山、天门,西止荆门、当阳,北到宜城、随县的广大地区。
红九师师长钟炳然、政委朱绍田亲自率部前往甘溪、上坝、淇滩一带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和组织工农武装。
红九师走后,又由红军干部贺炳炎、胡宏升带领的一个班的队伍组成工作队继续开展工作,先后组建十多个游击大队。
不久,各游击队整编为“沿河独立团”,贺炳炎任团长,胡宏升任政委经整编后的独立团下辖:10个大队,每个大队下分若干中队,中队下设分队和班,人员在1000人左右。沿河独立团共10多个游击大队。
1945年3月,部队整编,县大队建制扩大,改称夏津独立团,马立潮任团长,李开道任政委,冉义林任副政委,朱魁代理参谋长。
独立团辖六个连,除县大队的一、二、四连外,马立潮领导的运河大队13中队(4个排,其中1个回民排,共120人)编为三连。
刘静波领导的五区区中队与六区区中队合编为五连,独立团总计近千人。
在新四军第五支队的支持和帮助下成立了淮宝独立团,主要指挥员都由五支队连营以上干部担任。
到1941年11月,淮宝独立团发展到700多人。1942年1月实行精兵简政后,淮宝独立团辖5个步兵连,共计550人,武器装备都很精良。
此后,每年淮宝独立团都有一部分骨干补充到新四军主力部队。
蒙古骑兵独立团1945年9月初,中共北满地区第一行政监察公署专员兼嫩江第一纵队司令员夏尚志,率其所部进驻郭前旗,并在苏军的帮助下,接收了苏军缴获日军的马炮、三八野炮、山炮、轻重机枪及一批弹药。
年轻的蒙古族战士经过正规的军政训练,提高了指战员的军政素质,为后来经受严峻考验打下了基础,为建立蒙古骑兵独立团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后来,上级决定将长白纵队三团二营,原郭前旗蒙古军,从长白纵队三团划出,与郭前旗治安队、保安队合编为吉江军区蒙古骑兵独立团。
经过激烈的斗争和复杂的工作,合编工作基本完成。
吉江军区“蒙古骑兵独立团”下辖:共有1100余人,其中原蒙古革命军战士300余人,长白纵队基层干部10余人,治安队和保安队员800余人。
团部设置:参谋处、政治处、供给处、卫生队、警卫连。
综上所述,叶挺独立团辖3个步兵营,一个直属勤务队,共约2000人。
红军的很多军级单位也会设置独立团,新六军的“湘鄂西独立团”与大洪山的襄北独立团比较有名,长征期间的“沿河独立团”则是游击队组成。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游击队组成的独立团最为有名,这些独立团的建制比较复杂,各地的情况差别很大。
总的来说,实力雄厚的独立团,有2000多人,实力薄弱的独立团居然不足500人。
事实上,独立团下辖2-5个营,或者5-10个大队,有的独立团不设置营级,而是直接设置大队。
还是专业点,从军事术语上解释,独立团的定义应该是:“至少由上两级作战单位直接指挥的团级建制”。之所以写的这么咬嘴,是因为在民国时期有一个存在过而又被取消的常规编制:旅,绕开了这个特定编制,你就不能正确理解独立团的具体含义。
说的再直白详细些,当“旅”级单位存在时,独立团一定是师以上司令部直接掌握的部队;当旅级编制被取消时(约以1939年初为界),独立团一定是军级以上司令部直接掌握的部队。如果不符合这个特征,要么是情况特殊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要么是地方实力派不敢申请番号的自建武装,绝不是合法或者合规的部队番号。
比如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初,八路军只被允许改编成为三师六旅十二个步兵团,对于45000多主力红军来说(加地方红军总数72000多),显然编制是不够用的。因为按照“调整师”的额定编制,每师两旅四团不过11000人左右,所以45000人无论如何是十二个团编制满足不了的,于是八路军总部增加了三个团级建制,但是没有序列番号啊,遂自称独立团或者教导团。
其中第115师称为独立团,第120师和129师称为教导团,也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是要注意,杨成武的独立团隶属于第115师师部直接指挥,而不受第343、第344旅的节制,这就是开篇“上两级单位直接指挥”的概念。也就是说,师级可以设置独立团,军级、集团军级、战区级都可以编练(比如北伐时期第四军的叶挺独立团),而唯独旅级不行,它可以直属的部队级别,只能是“独立营”。
因为这才是“独立”的真正含义,即不受上一级建制或者单位的领导,而是由更高级单位直接控制的部队。再比如胡宗南第一师扩编为第一军时,军部直辖一个“独立旅”,同样,它也不受任何一个师指挥,否则就失去独立番号的意义了。不妨可以这么理解:独立团是上两级作战单位的司令部的直属部队,或者是单独执行任务、单独驻扎偏远地区的特殊建制。
有人肯定会问,那《亮剑》中八路军第386旅不是下辖李云龙的独立团吗?答案是:电视剧在胡扯,缺乏军事常识!翻编八路军第386旅的战史,也没有独立团这个番号,因为这违反了军制惯例,黄埔一期的陈赓没有这么糊涂。对于新扩建的部队,八路军各旅有两个办法:第一是按自己的序列命名番号,比如386旅除771、772团外,后建部队都有自拟番号的第17团、第18团,或者新编第1团(这个真有)等等;第二是组建“独立营”,但就是不会出现独立团的建制。
南岳军事会议取消“旅”级建制以后,连师级单位都不可以再设置独立团建制了,至少上两级嘛!所以各步兵师只有三个正规番号团和一个野战补充团,而绝不会出现什么“独立团”。此时各军倒可以设置这一建制,比如来不及向军政部进行报备的、来不及申请番号的,或者未经过军政部正式“点验”的,反正总之是存在点问题,否则哪一支部队都希望有正规的序列番号。
而在我军这一方独立团有两种含义,第一是各军分区以上单位直属的新建团,一般战斗力还不够强,暂时未授予野战部队的番号,临时以独立团命名,所以独立团绝不是什么牛叉的番号;第二是地方武装的最大编制,人数从数百到上千不等,隶属于几个县或者一个县的地方政府,如果人数太少了就编为独立营,完全看实际情况,与另外一方的“保安团”含义接近。
网上流传八路军番号不够的说法,那都是不了解实际情况的耍流氓,从1940年开始,八路军扩建的旅、团级部队,都由八路军总部直接授予了新的自拟番号,比如新四旅、教导旅、第16团(王近山带着消灭日军考察团的那支部队)、第20团等等,即便是正面战场取消“旅”级建制时,八路军也仍然保留着,部队编制完全已经自成体系。
而各“独立团”升格为野战部队时也会重新授予番号,比如地方武装“士敏独立团”调入386旅作战序列后,即改称386旅第21团。
我们知道独立团这个称呼很多都是从亮剑这个电视剧中得知的,所以我们先从剧中分析一下李云龙的独立团。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独立团是怎么来的,正常情况下,部队的建制比如陆军都是按照,军,师,旅,团的建制来进行编排的。普通的团直属于师或旅,而独立团顾名思义不直属于师或旅。且独立团也是我们八路军在抗战时期所使用的一种比较独立的编制,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编号也没有特定的规模,并且和普通团的不同在于,一般团听命旅部,旅部又遵从师部的命令,师部又服从军部的指挥,而独立团就是直接接受师部或者军部的指挥,随机应变的灵活机动性十分强,能够最大程度的抓住战绩破绽,从而得到胜利。另一方面,当时国共合作期间,部队是都归国民党军队管制,而当时商议的我们只能有一个军的编制,也就是三个师,团以下就没有限制,所以我们为了扩大队伍,就组成独立团。也因为这些队伍没有军籍也没有编制,所以等到正规编制打完以后就可以很快补充进去了。
普通的团人数编制都是一个固定人数,一般都是采取的三三制,也就是一个团有三个营,一个营有三个连以此类推,一般一个团会有一千五百人左右,另外我们还有大团,这个编制的产生主要是对抗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压缩八路军编制而产生的,标配为三营十二连,如果加上直属连队和特殊兵种连队,能达到18个连左右,人数也是两千到三千人不等。随着抗战的不断进行,在经过百团大战大捷之后,我们又为了适应敌后游击战而形成了小团的灵活编制,专门对付日本侵略者的守备军,于是在42年时,八路军进行了整编,分成了甲乙丙三种团,也就是大团小团。
甲种为三营九连制,乙种为两营六连制,丙则为一个团五个大连,一个大连有三个大排,除了固有的三个步枪班还增加了机枪班和掷弹筒,五个连加上指挥员和少数的其他兵种,一个团只有七百多人。而独立团并没有固定的人数要求或者固定的编制,前期李云龙部队也是三三制,只有一千多人,但是在攻打平安县城的时候,李云东的部队人数已经激增至一万多人。虽然比不上日军的师团编制,但是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当时八路军一个师的规模。
另外独立团所有的武器弹药以及后勤补给之类的所需也都是所属总部自行配给解决,所以只要是能合理利用总部的装备和补给,基本都能在战时组建一个私属军队,同时独立团在编制上也是国民政府的黑户。不过这也是适用于战时的状态,而且当时八路的人比较少,所以很需要汲取人民群众的支持,但是因为当时国民政府的配置又给的有限,所以需要每个部队都自行解决,军费补给都要自给自足,编制部队没有余粮再分配给他们,后来随着八路的武装逐渐壮大后,独立团的概念也慢慢的变化,他不再是需要那些平民加入,而是需要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兵来加入进来。
但凡是番号中带有着独立二字的团或者师一般只存在于战时,大都是战区或者某方面军去自行组建的,并没有得到中央给予的正规统一编制。基本上属于师直属特务营的放大版,也正是因为独立团本身没有正规的编制,所以探究起来也会比那些真实存在正常编制更加困难,为了省事,编剧经常会这么写,弄些层级关系稍微模糊的独立团来作为演绎。
但是虽然演绎得很多,历史上却有着真实的独立团存在,那就是我党最早的革命武装力量,著名的叶挺独立团。
大家都知道,南昌起义爆发于1927年的8月1日,这是我们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武装反抗的第一枪,也是正式揭开了由我们伟大的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队伍和革命军队的大幕,也因此,我们把八月一日设置为建军节。
叶挺的独立团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设立起来的,全名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俗称叶挺独立团。
虽然1912年之际就诞生了中国民国,但是一直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孙中山依然是处在一个十分困顿且迷茫的状态中,最开始他将革命的希望都寄托在那些自称新世界的精英,上层人士以及割据封王的旧军阀身上,但是却屡次遭到背叛,欺骗和利用,后来十月的革命的一声枪响,共产主义布尔什维克诞生了,也是苏俄革命的成功,才引导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走到了一个正确的道路上来。
1924年,国民党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配合一下,成功召开了民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全国代表会议,也正式宣布了将反对军阀,反对封建,反帝制作为革命方向,以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为主的新民主义作为基本纲领,使革命进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代中。
在当时那个风起云涌的伟大时代里,我们年轻的共产党人十分积极活跃在革命的潮头之中,成为了各地工农运动的主导领导力量。
广东地区是大革命时代中反封建帝制的桥头堡,作为封建势力长期盘踞和近代资产阶级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区,我党的一批高瞻远瞩的人士提出了要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武装力量,仿效苏俄革命。
在大背景的推动和苏俄的帮助下,黄埔军校成立了,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加入,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利用黄埔一期的共产党员,组成了大元帅府铁甲车队,这是效仿苏俄的早年的青年近卫军而促成的,但是他们铁甲车队并没有坦克,只是车子外边包了一层铁皮。
1925年11月,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四团,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抽调出了部分人员,编组成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在广东肇庆成立,全团当时两千余人,主要以我党党员和共青团员为中坚骨干力量,叶挺出任团长。虽名义上的旗号为国民革命军,但其实际指挥权是由中共广东省委直接所领导的,独立团中设立我党支部,由吴巨严担任书记,到1926年,叶挺独立团一路披靡,接连击溃了吴佩孚,张发奎的部队,从醴陵到泗汾再到咸宁,直逼武汉的贺胜桥,经过武昌一役后,更是让叶挺独立团打出了铁军的名号。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统领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进步人士,为了挽救革命火种,我党以叶挺独立团为核心,又联合多支部队,进行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因为把叶挺独立团称为我党人民军队的重要起源一点都不为过,1928年4月,南昌起义部队在朱德陈毅的带领下同毛泽东的秋收起义在井冈山会师,部队改编为28团,是新四军的主力团,也是红一军团的主力部队。朱德总司令曾经说过,“叶挺独立团是研究军史的老根”,毛泽东主席也能盛赞到叶挺说“你是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后来又整编为45军和44军。1985年,在第四十五军的基础上又组建了五十四集团军,周总理亲自安排各取两军一个尾号,是我国装备水准,作战水平仅次于第三十八集团军的重装机械化集团军,具有强大了作战能力。
写在最后的话
曾经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军队因为物资,弹药,人员各方面的不足只能让军队在地方独立发展,在百团大战之后更是被蒋介石反动政府切断军饷供应,但是革命的星星之火,现在已成燎原之势,虽然现在独立团这一个特殊的标志已经没有了,但如今我们已经有着更加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年只有一千五百人的部队,现在已经成了有着一百万人,船坚炮利的虎狼之师,我们不会忘记那些为了民族解放斗争,为了新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我们也更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民族的崛起而奉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通常军队的固定编制为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团则隶属于上一级旅或师的建制。在团前面加了独立二字,就说了其不属于上一级建制,而归更高级别的建制指挥。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其级别为路军,相当于集团军或军团,但是只下辖115、120、129三个师。八路军的三个师属于乙种师,共2个旅4个团。多出来的部队,国民政府又没有给番号,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自命番号。如115师就有独立团,团长为开国上将杨成武。115师的独立团不属于343旅和344旅的建制而是归115师直接指挥。
最早的独立团是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即著名的叶挺独立团。叶挺独立团成立于1925年11月,该团下辖3个营和2个直辖队,总人数约2100人。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血战汀泗桥和贺胜桥,并率先爬上武昌城头,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叶挺也被称为北伐名将。
叶挺独立团团歌
(叶挺独立团军旗)
北伐撼天一声雷,南昌城头第一枪,
井冈星火渐成长,长征先锋千百仗。
大渡桥横飞夺险,腊子口上天兵降,
平型关前丧敌胆,铁血忠魂刘老庄。
我们是铁军传人,把使命担在肩上,
明天战场上有我,忠诚于党能打胜仗。
我们是铁军传人,从未改变过信仰,
看我叶挺独立团,强军路上威武雄壮。
强军路上,威武雄壮。杀!
我是一位老兵,入伍服役时为师司令部作训参谋,可以说经常研究战争历史和未来战争的模式,因此对该问答有着很深的认识,请网友们关注我。
题主所问独立团是怎样的一个编制?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独立团,比如独立骑兵团、独立大刀团、独立步兵团等,抗日战争时期的独立团是为了扩大我军队伍。当时蒋介石为了缩编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队伍,时间到了1939年国民党基本上就给我们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断了供给,只怕我军迅速发展壮大。
为了粉碎蔣介石限制我军发展壮大的阴谋诡计,我军采取在原来八路军三个师不动的情况下,又在师下面增加了纵队建制,原来的旅长升成纵队司令员,每个纵队下辖三个旅和若干个独立团。也就像《亮剑》电视剧中李云龙指挥的独立团,就是那个时期的新建制。
抗日战争时期独立团的编制不等,有的独立团下辖四个营,还有的独立团下辖5个营不等,人员约有2000人左右。战斗力特别强,每次攻坚任务首先派他们去,直接受纵队司令的指挥。
建国后我军在军一级建制了独立团,比如军直独立坦克团、独立高炮团、独立工兵团、独立防化团等,现在又有了独立陆航团,这些独立团统属军长直接指挥。
建国后的独立团团长和政委的军衔比一般步兵团的团长和政委职务高半格,可享受副师级待遇。军直的独立团人员编制在1200人左右。
《亮剑》的火爆带火了独立团,主角李云龙在抗战时期就是独立团团长。当然,李云龙是虚构的,他所在的独立团也是不存在的,但人民军队在不同时期确实有独立团的。
大家都知道,军队中的编制单位从高到低一般是:军、师、旅、团、营、连等等,其中团是师(旅)的下一级,受师(旅)辖制和指挥。
这是一般情况,不一般的情况下,会出现不归师(旅)辖制,而直接由再上一级的军(师)辖制指挥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独立团与其他旅(师)互不隶属,地位不分高低。
北伐是国共两党合作进行的,叶挺独立团是由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12师34团改编而成,以共产党员为主,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由叶挺担任,因此又称叶挺独立团。
叶挺独立团虽然只是团级编制,但由我党直接领导,独立性和机动性强,兵力少而精,作战英勇,攻无不克,因此充当了生力军和急先锋作用,帮助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称号。
红军整编后,实行“方面军—军团——师”的编制结构,这里的“师”从编制人数和沿革来看,实际上就相当于原来的团。
整编后的红军主力基本没有设置独立团,只有个别地方红军仍保留原来的独立师、独立团,比较著名的是红四方面军总部直接领导的妇女独立师(后缩编为独立团),该师(团)曾参加红四方面军西征,被青海军阀马步芳打败,大多牺牲或被俘。
抗战时期,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番号、编制都是国民党给的。
蒋介石批准的这点人马用来抗日肯定不够,于是我军发挥聪明才智,在招兵扩编时,使用了“守备团”、“独立团”等名堂来扩充部队。
这里的“独立团“没有番号和员额,不属于国民政府正规军的战斗序列,没办法称呼部队番号,只好统一都叫“XX独立团,比如115师独立团。
当时的115师名将如云,师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萧华,下辖第343、第344旅(这是有番号的),再就是直接归115师辖制的独立团。
115师独立团时任团长杨成武、政治部主任罗元发、参谋长熊伯涛,下辖3个营,但后来很快就扩编为八路军独立第1师,也就是说扩编之后不归115辖制,直接由八路军总部指挥了。
解放战争时期,仍有独立团的存在,不过此时解放军的人数大幅度增加,纵队(相当于军)是主要作战单位,团级单位太小,不如抗战时期的作用突出,更多是作为二线部队建设。
比如罗荣桓在1947年赴东北战场后,曾在短短1年之内组建了164个独立团,作为二线兵团,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大量兵员,保障了源源不断为主力纵队补充兵员。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独立团,是军中的一个成建制的团级作战单位,我等军迷都知道,军中的作战单位,都是有番号的,而番号则是部队的编制名称,一般是由数据来编制的,比如国民革命军第某某军第某某师第某某旅第某某团第某某营等。
那么,毫无疑问,所谓的独立团、独立大队(营级编制)等作战单位,其实,在军中都没有正式番号的,而没有正式番号的作战单位,在军中的地位事实上是非常尴尬的,所谓爹不亲娘不爱,原因就是这样的军队没有正式番号,军迷可将其视为杂牌军来看待,是不会有错的。
独立团,这个编制对我军来说,大都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共同抵抗侵华日军。
根据两党达成的协议,国府军事委员会宣布陕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和总部特务团。
随即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
军方和民间一直习惯称“八路军”,很少会有人一本正经地称“第十八集团军”,侵华日军也习惯将这支英雄善战的抗日武装称为“八路军”。
当时,抗战初期的八路军三个师,包括在延安的总部,大约有4.5万人规模,每月从国防部军需处领军饷,八路军东渡黄河,参与山西抗战以后,不断地在战斗中成长,队伍越来越庞大。
八路军新扩编的作战单位,无法从国防部获得番号包括领取军饷,独立团这个作战单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抗战题材连续剧《亮剑》中,李云龙担任吃了败仗的独立团团长,包括丁伟的新1团、孔捷的新2团,都是没有正式番号的八路军第120师第386旅自行扩编的作战单位,而第386旅下辖的第771团、第772团,却是在国防部挂号,能领军饷的正式两个团级作战单位。
抗战时期,第386旅能领到国防部武器弹药、装备补给和军饷的,只有剧中程瞎子的第772团,以及剧中没有提到以及出现的第771团。
原来在山西抗战时,第386旅的第771团调归第129师独立旅(后改为新4旅)建制,从此第771团就脱离了陈赓第386旅建制;同时刘伯承第129师补充团和东进纵队第1、第3团合编也即剧中丁伟的新1团则划归于第386旅建制。
综上,独立团,是抗战特殊时期,我八路军自行扩编,并未在国防部备案,也没有具体番号,军饷、枪械、弹药、补给都要靠自行解决的团级作战单位,在军队的发展壮大中,有自身独立担当、独立作战的一面。
《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竟然拥有了齐装满员拥有8个营的兵力,加上地方县大队和区小队等,有了将近1万人的规模,相当于国军一个师的兵力,让李云龙有足够的实力和底气,率领独立团攻打平安县城,灭了对八路军总部首长威胁非常大的日本华北方面军山本一木大佐领衔的特种作战分队。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独立团是个神一样的存在。因为在热播的抗日电视剧部《亮剑》中,李云龙率领的我军独立团,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把日军打得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电视剧中的独立团,简直就是常胜团、战狼团,天兵天将,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很多人看过电视剧,大呼过瘾的同时,也有几分懵圈。
说独立团,必须要从团的编制说起。很多军迷朋友,都对团的编制了如指掌。
通常情况下,我们部队里的编制是最大的单位是军,下面依次为师、旅、团、营、排,排的下面是班,班是最基层的单位。
一个团下辖三个营,每个营的人数在500左右。这样算下来,一个常规团的编制,总兵力在1500人左右。一般来说,团是旅所辖,团长服从旅长指挥调遣。
而独立团可就不一般了,他的编制理论上跟团的级别一样,但实际上往往比团大,至少相当于旅一级,直接归师首长指挥。
但是在战斗中,独立团往往有很大的独立性,编制可以非常大,制定具体作战计划的时候,自由度更高,只须向上级报告一下计划梗概,在具体计划制定和实施上,自己有很大的自主权。
虽然说在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独立团有时候也配合、协调友军行动,但是大多数时候,独立团是独来独往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蒋介石随即发表全国讲话,表示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人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共产党也发表声明响应,表示平津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应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蒋介石原本对共产党比对杂牌军都仇视,因为主张不同,主义不同,两党水火不容。还提出过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
但是在国内外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接受共产党倡议,对中央红军进行改编。
共产党领导下的陕北地区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分别是115师、120师和129师。
蒋介石这样做是被迫的,他内心宁可不抗日也不想让红军合法化,因为他担心共产党武装会从此发展壮大,养虎遗患、危及国民党政权。
国民军事委员会宣布,陕北地区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分别是115师、120师和129师和总部特务团,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
既然接受改编,成为政府军一部分,那国民党政府就要给武器,给装备,给粮食,还要发军饷。
但是队伍规模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由于共产党的口号是坚决抗日,吸引了很多热血青年参军,我军也不能将人家拒之门外。
再说在战斗中,都是此消彼长,消灭了日军,自己肯定要发展壮大,兵力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但这样一来,矛盾就出现了。
因为当时所有的军队,名义上要听从国民政府的指挥,无论是哪个地方的军队,编制是固定的,不能随便扩军,包括那些地方军阀也不能例外。对共产党的军队,蒋介石更是坚守这条底线毫不动摇。
不过下面多少军队,蒋介石是无法知晓,也没有办法核实的,更没有办法控制,只能靠下面自觉;而且多出的军队都是非法的,国民政府不会供应武器,也不会供应战略物资,更不会发军饷。
但是对共产党来说,不给武器不要紧,不给军饷也不怕。“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不过为了统一战线,抗日大局,我党不会明目张胆地把后来发展的队伍遍到原来的几个师里面去,也不会扩充几个师。既然如此,那就要另外编制,编制的时候还不能堂而皇之有番号,只能以独立团的名义。一旦国民党追究下来,就可以说是民间武装给搪塞过去。说白了,独立团就等于是超生的孩子,没有户口,是黑户。
因此说独立团的编制,是被国民党给逼出来的,为了取得抗日胜利,我党也只能这样了。
因为不是在编的正规军,独立团也不会跟正规的团那样,人数那么标准。在抗战中,独立团的人数可以说是没有上限的。
就拿抗日大剧《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来说,总共拥有了拥有8个营的兵力,地方县大队和区小队也归独立团指挥;这样一来,独立团就有了万人的规模,跟国军一个师旗鼓相。
以至于在跟八路军短兵相接的时候,日军将领一听说面对的是独立团的时候,都不敢掉以轻心。
独立团主要指的是越过师或旅(民国时期师-旅-团编制下的旅)一级,直接隶军或师(民国时期辖旅的师)一级单位的团。简单说就是,在军-师-团编制下,独立团不归师管,而是由军直接管辖;在师-旅-团编制下,独立团不归旅管,而是由师直接管辖。如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叶挺独立团)和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首任团长是杨成武将军)。
独立团跨过师或旅一级,直接隶属军或师级单位,相对于其他隶属于师或旅的团,自主性要大很多,在军或师一级单位的统一领导下,独立团在某些方面的自主权甚至可以和军或师下辖的师或旅相当。这个还是比较好理解的,独立团比师属团、旅属团少了一级“婆婆”管着,自然更加“独立”……当然,在编制和级别方面独立团依然还是团级规模,部分独立团的编制比师、旅下属的团要略大一些,但一般不会超过师、旅。换言之,独立团团长虽然不归师长或旅长管,但通常情况下,他的级别依然还是团级、不是师级或旅级。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红军从抗战大局考虑、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改编,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不久之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但老蒋出于压制八路军发展的需要,只给了八路军三个丙种师的编制,每个师下辖两个旅、每个旅下辖两个团……换言之,抠门的老蒋只给了八路军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的正式番号。
红军把编制压缩了再压缩,军长当旅长、师长当团长……可依然无法解决部队的编制问题。于是独立团应运而生了,如一一五师独立团,实际上就是八路军自己创建的一个番号,在国民政府的部队番号花名册上是找不到的。虽然是八路军自建的番号,但一一五师独立团与电视剧《亮剑》里的独立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老蒋虽然没有给这个团正式番号,却还是承认了这个团的事实存在。
电视剧《亮剑》里的独立团则又有所不同,那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黑户”。随着抗战规模的扩大,八路军也在不断扩编,可番号却成了大问题。老蒋是没指望了,于是八路军开始自建番号。刚开始时,新扩编部队的自建番号非常混乱,新编了一个团就叫新编第一团,再编一个就叫新编第二团……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的新一团、孔捷的新二团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李云龙的独立团也是一样,都是八路军自建的番号。
因为番号混乱,三八六旅编个新一团,说不定三八五旅也编了一个新一团,统一指挥时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抗战中期,八路军对所属部队进行了一次整编,将旅、团级建制单位进行了一个统一编号,除老蒋给的那十二个团的番号予以保留之外,对其他新编的团按作战序列重新建立了番号。这就是后来三八六旅十六团、十七团、十八团番号的来源。但是,三八六旅没有独立团这个编制,彼时一般师直属的团才能使用独立团番号,三八六旅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很显然,电视剧《亮剑》的编剧为了剧情需要,对这段历史进行了简化处理,没有给李云龙的独立团重新更换番号。
综上所述,独立团一般是指军、师一级单位跨过师、旅一级单位直接管辖的团。但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的独立团不是这样的一种存在。那是抗战初期八路军扩编的产物,因为老蒋只给了十二个团的正式番号,八路军部队扩编后无正式番号可用,只能自建独立团、新编第几团这样的番号。随着抗战中期的整编,这种番号混乱的局面最终得以终结。八路军除保留了老蒋给的十二个团番号之外,自建了一套新的番号系统,独立团、新一团、新二团这些番号也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独立团是怎样的一个建制?回答:①独立团就是不归师(旅)级指挥。直接隶属于军(师)级指挥,类似直属团,人民军队各个阶段都有独立团的存在。②军队中的编制单位从高到低,军、师、旅、团、营、连等,团是师(旅)的下一级,师(旅)辖制和指挥。独立团与其他旅(师)互不隶属,地位不分高低。
独立团是指越过师旅级的指挥而直接隶属于军的团级建制单位,实际上是师一级作战单位。抗战期间,八路军的团旅师从建制上说,比一般的团师规模都要大。这是因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只给共产党军队有限的番号,我们只有在人数上做文章,而不去突破番号的限制,体现国共合作的诚意。中国军事史上编制为独立团的著名部队有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又称叶挺独立团,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政训处主任罗元发,参谋长熊伯涛。
叶挺独立团刚建军,全团有有三个步兵营,一个直属勤务队,共约2000人。1927年初,叶挺独立团进行了扩编,以独立团为基础组成了第24师,下辖70、71、72团,叶挺任师长。这时还调出一部分骨干成立第25师75团,独立团本身改为25师73团,后又调出一部分骨干,组成第二方面军的警卫团。在北伐战争中,独立团勇猛善战,所向披靡,连战皆捷。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美称。后来,独立团几乎全部参加了革命斗争。警卫团参加秋收起义,其余绝大部分参加了南昌起义。
对此问题,我和朋友们讨论后结果如下。
1. 独立团连一般建制团都不如,怎么旅一级?还副旅级?一般独立团大多属于黑户,没有正式编制,都是临时收编的或临时扩充的,有的是刚投诚的,一般直属于师旅,团长一般资历低于编制团的团长,人员数量武器质量也大多低于编制团,八路军多由编制团副团长或营长或县大队长升任。像李云龙就是犯错误调任,那么多人属于小说里的,正常不到编制人数就分开扩编了,或部分补充到编制团。加强团不是正式称呼,而是编制团扩编,3营扩成4营等,是主力团,团长也是优先提拔的,与独立团或补充团正相反。
2. 一般独立团只是副旅的级别,而不是正旅级,虽说独立团直接归师部指挥,但官大半级压死人,旅长还是大过独立团团长,独立团说到底还是叫团,有时会编在某个旅下面还是受旅长节制,独立团只是人数比普通团的人多,有点像加强团,但独立团建制比较固定,加强团一般是临时组建的!
3. 独立团是部队的特殊编制,不编入任何一个旅,行军打仗直接由师节制,但团长还是低于旅长一个级别,因为它的实力比旅辖团大,所以独立团团长比一般的团长容易提升。
4. 我的部队就是独立团,我在服役期间有昆明军区、济南军区、北京军区驻防过,但是军区只是代管。
5. 就像现在的县级市一样,省直辖,地级市代管。独立团说不定就有可能是这种情况,要不老总怎么老是调李云龙团做保卫工作。
6. 抗日战争的时候国共合作,蒋介石在名义上是中国领袖,把北方的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简称八路军,下辖三师六旅,旅以下的团也是有编号的,亮剑里说386旅下辖771团和772团就是国民政府承认的编制,像李云龙,孔捷,丁伟这三个团就是黑户,八路军自己搞出来的,只有自己承认。另外,南方的红军编为新四军。当时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政府承认的总兵力不过三四万人,就是为了限制红军发展壮大。
7. 独立团、独立营或独立师等冠以“独立”二字的部队,并不是不受上一级领导机关领导的,而是不属于全军统一编序的部队。比如师,上一级是军,省军区就是军级单位,以前各省军区都下辖有独立师,这类独立师不列入全军的师序列。当年的八路军各师编有独立团,是因为国民党限制八路军编制,不给增编,不给统一的序列号,只能予以独立团的番号。
8. 老蒋给的编制就是三师六旅十二团,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编外人员先组成八个保安团负责边区留守,然后就是不断派生出新的团级单位,独立团、新编团、教导团、特务团、警卫团等。
9. 事实上抗战中期陈赓已经担任了太岳军区司令,太岳军区那可是军级编制,所以三个师的八路军能拿出一百个团来进行百团大战。至于独立团更是八路军的一种常规编制,我们内蒙古抗战时期就活跃着贺龙晋绥军区的黄厚独立团。
10. 八路当时扩军主要是团级单位,似乎并未编制独立旅教导旅之类的。后期旅改纵队了,扩编很多。
说起独立团,首先就会想到晋西北的李云龙,李云龙的独立团和丁伟以及孔捷的两个团,在晋西北组成的铁三角,让太原的小鬼子都夜不能寐。
别看这三个人都是堂堂团长,牛皮哄哄其实他们的部队就是黑户口,他们的部队不属于正规的团。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给咱们红军三个师的编制,这三位能打仗也爱闹事的少将,他们的军队根本就不在国军的序列之内,是后来咱们根据战争的需要扩充起来的军事力量。
也就是说,他们不被国民政府承认,不是国民政府认可的正式部队,是临时工一般的存在。所以他们的处境比一般正规的团更难,有正规编制的部队,多多少少国民党政府还有那么一点点待遇,像李云龙的独立团,压根就没有任何待遇,一切都得靠自己。
一般情况下,这种独立团,在人员数量上要少于正规的团,武器装备比之正规的团差上不少。而作为他们的团长,他的资历或者级别也比正规的团长要差一些。
所以别看李云龙牛皮哄哄,数落772团的团长程瞎子不会打仗,人家程瞎子可是主力团的团长,是国军花名册上有一号的人物,很有可能在55年开国授勋的时候,被直接授予了中将军衔,相比于李云龙的少将军衔,用李云龙的话说,就是官大一级压死人。这就是正规团的团长与独立团团长之间的差距。
抗日战争时期的独立团,大部分是被改编,收编或者地方武装组合而成的,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咱们八路军是人民的武装,抗日为人民,群众基础非常的好,广大人民群众纷纷参军保家卫国。
而国民党政府给的番号,只有这么几个,所以不得不采用独立团,这样的方式来扩建自己的军队,这些部队由于没有自己独立的番号,所以在性质上都属于黑户口。
咱们的独立团,新兵团实际上的编制与实力也各不相同,大的团三四千号人马,有的团只有千百来人,更小的只有五六百人其实当时咱们中国军队基本上都是一个路数。国民党的武装也是这样,国军有20个连的甲种团拥有3000人马,也有人马不过千的地方保安团,那战斗力只能呵呵了。
当然,历史上李云龙的独立团是不存在的,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最为浓墨重彩一笔的独立团,当属叶挺独立团。
1926年,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12师第34团被改编为第四军独立团,人数达到了2100余人,下面有三个营,两个直属队,叶挺将军是独立团的团长。在北伐战争时期,叶挺率领的独立团作为北伐大军的急先锋,从广东出发,正面进攻,所向披靡,战斗力非常的强劲。
1927年,聂荣臻,周士第率领25师73团74团机枪连,75团三个营发动了起义,8月2日,叶挺独立团与八一起义军会合从此这只名扬天下的独立团,成为了人民武装,与反动派开展了血与火的斗争,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什么是独立团?
独立团是指越过师(旅)级的指挥而直接隶属于军(师)的团 ,历史中比较出名的独立团有:叶挺独立团和一 一五师独立团。
独立团和一般的团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在于指挥上级,一般的团是听命于旅部,旅部又听命于师部,师部又接受军部的指挥,而独立团就可以直接接收师部或者军部的指挥,随机应变的灵活性是很高的,可以最大程度抓住战机。
一个独立团有多少编制?
一个标准团人数是1500人,欧美国家的编制一般在两千人左右;但是在抗战时期的独立团由于国情的限制,人数少则几百人,多至几千人。
八路军115师杨成武独立团,刚改编后参加平型关战斗,在腰站等两处外围阻击日军援兵,这时杨成武独立团兵力1777人。
平型关战斗之后,八路军放手扩充人马,杨成武独立团占领山西七个县,兵力扩大到7000多人
抗战时期的独立团一方面,这种独立编制的人员构成十分复杂,既有整编的民兵游击队,也有投奔过来的老百姓,还有投诚的土匪等等,数量上并不统一,也不过分强调规划性;
另一方面,这些团队主要靠部队干部自行经营,没有编制,本就分散在各处,再加上日军实行的囚笼政策,大量的部队被分割,这样一来,即便是高层一般也不甚清楚自己团队的数量了。
本人曾服役于解放军某集团军直属团直属连,标准的独立团的独立连,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独立团是团级建制的一种,直属于更高一级。比如普通的团隶属于旅,独立团则是隶属于师或以上,普通的团隶属于师,则独立团隶属于军或以上。
比如北伐时期的“叶挺独立团”正式的称谓就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是直属于军的团。同期,彭德怀任团长的湘军独立第5师第1团则是隶属于师。
杨成武任团长的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直属于115师,同期,王近山任副团长的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则是隶属于旅。
图为“叶挺独立团”雕塑图。
也可以套用地方的行政区划来理解,比如县一般是隶属于市的,但有些县却是直属于省的(比如海南省的各县)这些县就可以称作“独立县”。
不过地方上的省直管县一般会比普通的县高半级,而独立团仍然与普通的团平级。
在军改之前,我军的野战部队编制体系为军、师(旅)、团、营、连,边防部队的编制体系为省军区、军分区、边防团、营、连。但是,有些特种部队比如电子对抗部队、工兵部队、汽车部队是以团的形式直属于集团军、省军区或大军区的,这些团可以称为直属团,也可以称之为独立团。
比如湖北省军区舟桥旅、陆军第47集团军工兵团、新疆军区步兵第4师,这些都是直属部队,也可以称作“独立团”、“独立旅”、“独立师”。
图为湖北省军区舟桥旅正在训练。
在军改以前,直属于集团军、省军区或大军区的团都可以称作为独立团,比如各种舟桥团、工兵团、电子对抗团等等。不过这种有时候也被称为是直属团(我们集团军称为集团军直属队、团直属队,不知道其他部队怎么称呼)。
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仍然隶属于旅,一方面是因为毕竟是小说有虚构的成分,另一方面是因为蒋介石压缩八路军的编制,八路军无法设立常规的团,只好设立各种独立团、教导旅等非常规编制。不过,即便如此,独立团也是隶属于各师或各军分区,没有隶属于旅的。
上图为八路军386旅独立团团长李云龙。
一种是八路军的独立团,主要是因为没有编制无法设立常规团而设置的独立团,通常隶属于各师或各军分区;另一种则是解放军的独立团,通常为特种部队(非步兵部队),一般隶属于各集团军、省军区或大军区。
一般情况下,一个军的编制为三师九旅十八团,即三三编制。但抗战时共产党的部队不同,国共联合抗日,国民政府只承认共产党有两个军,即八路军(在北方)新四军,(在南方),我们从〈亮剑〉中可看出,八路军才三个师,到抗战后期,一个师的兵力比十个军的人员还多,李云龙的独立团,实际上是八路军旅下属的部队,并不在编制之内。任其发展,李云龙的独立团只是得到八路军内部承认而已,在抗战时还有独立纵队等名目繁多的共产党武装力量,只是没军响。没配给。靠自给。
本文由作者:狼客王子 于 2023-05-11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485711031430545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