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哈当黑龙江省会的时候,哈尔滨还不属于黑龙江省。
现在的黑龙江是1954年由当时的黑龙江省、松江省合并而成,当时黑龙江省会是齐齐哈尔,哈尔滨是松江省省会。
既然两者当时都是省会,为什么新生会是哈尔滨,而不是齐齐哈尔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方面是哈尔滨当时是直辖市,规格定位更高;另一方面是哈尔滨临接城市更多,离长春也更近,有利于打造交通枢纽。
同年更改省会的还有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址郑州,原因也是为了打造大区级枢纽。当时的郑州还只是一个小县城,而开封是千年帝都,即便如此也选择了郑州放弃了开封和洛阳。何况哈尔滨在当时是直辖市,地理位置也优于齐齐哈尔,合并之后选择哈尔滨当省会也就顺理成章。
其实1954年并不是哈尔滨第一次从齐齐哈尔手里“抢走”省会。清末设置黑龙江这个行政区之后,齐齐哈尔就是黑龙江省会。但是到了北洋时期,黑龙江的行政治所就从齐齐哈尔搬去了哈尔滨,齐齐哈尔成为了军政办公驻所。小日本占领东北时,黑龙江的省会就是哈尔滨,省会身份一直保持到民国末年。
东北全部省级区划的初期共有9个省,分别是兴安省、黑龙江省、合江省、嫩江省、松江省、吉林省、辽北省、安东省、辽宁省。因此很多城市都当过省会,甚至连直辖市都有过7个。分别是沈阳、大连、本溪、抚顺、鞍山、长春、哈尔滨。这当中黑龙江省只有哈尔滨当过直辖市,说明其自身优势还是比较突出,取代齐齐哈尔成为新省会也不足为奇。
大多数外地人其实知道的东北城市并不多,哈尔滨算是相当著名的一个,很长时间内哈尔滨都是东北人口最多的城市,不过最近也跌破千万,东北再没有千万人口的大城市。
哈尔滨是黑龙江的省城,这谁都知道,但是在1954年之前,黑龙江的省城在齐齐哈尔。
比起哈尔滨,今天的齐齐哈尔可谓是没落了很多,可是在清朝与近代时期,齐齐哈尔也算是东北的重镇,齐齐哈尔兴盛繁荣的时候,哈尔滨才是个小渔村而已,根本不能比。
古时候中原对于东北的管辖非常有限,往往都是那种羁縻状态,也就是名义管辖,直到清朝的时候,起源于东北的清军入关,将关外的发源地给封禁了。
在东北并没有设立行省,而是设置将军辖地管理,康熙年间有黑龙江将军。
那时候的黑龙江将军辖区跟现在的黑龙江省并不一样,范围非常巨大,横跨黑龙江两岸,而那时候黑龙江将军的驻地就在现在的齐齐哈尔,位于黑龙江将军辖地的南部边缘地带。
东北原本就人烟稀少气候寒冷,黑龙江将军的管辖范围虽然很大,但是并没有啥人,大多数的地方也很难开发,因此条件比较好的齐齐哈尔成为了为数不多的重镇之一。
齐齐哈尔位置比较靠南,而且挨着松花江,航运便利土地肥沃,条件非常好。
如今的哈尔滨,在当时并不属于黑龙江将军的管辖范围,而属于吉林将军管辖之地,但吉林有吉林城,根本就看不上哈尔滨这个地方,因此当地也就没有开发起来。
直到晚清时期,清朝衰弱无力的时候,沙俄趁火打劫,强占了清朝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土地,黑龙江、吉林两大将军辖地锐减,纷纷大规模向内撤。
因为黑龙江将军的辖区被割走太多,清朝又划了不少给黑龙江将军辖区。
这样的事情让清朝也意识到边防空虚的危险,因此放开了东北的封禁,并且在东北正式建立了行省,黑龙江将军辖地正式变成了黑龙江省,其省会就在齐齐哈尔。
清朝没了之后,黑龙江省的省会仍旧还在齐齐哈尔,不过晚清时期沙俄入侵的同时,修建了著名的中东铁路,作为水陆交通枢纽的哈尔滨,迅速发展了起来。
近代时期,东北的区划多变,黑龙江的具体管辖地区也变来变去。
也因为这样的变动,齐齐哈尔变得越发边缘,而哈尔滨从吉林进入黑龙江的地界之后,迅速成为了黑龙江的南部中心城市,综合来说,哈尔滨的各方面条件都越来越好。
后来,如今的黑龙江被分成了龙江与松江两个省,龙江省的省城在齐齐哈尔,而松江省的省城是在哈尔滨,建国之后重新改制,有了黑龙江与松江两个省。
哈尔滨因为发展程度非常高,已超过了齐齐哈尔,一度成为了直辖市。
但是后来因为全国的直辖市太多,管理不便资源浪费,因此大规模撤销,与此同时松江省的建制也被撤销纳入黑龙江省当中,而综合之后,决定将省会定在哈尔滨而非齐齐哈尔。
论历史条件的话,齐齐哈尔的确要比哈尔滨悠久很多,但是近代的时候,哈尔滨凭借中东铁路与优势的地理位置条件,迅速超越了齐齐哈尔,后来居上。
而且哈尔滨能够成为黑龙江的省会,也是因为东北地区的区划频繁变动的结果。
将省城从齐齐哈尔迁移到哈尔滨,一来是因为哈尔滨的发展程度与条件更优秀,二来是因为哈尔滨的区位优势更明显,比起被战火破坏的齐齐哈尔,这座城市自然更适合做省城。
如果提到黑龙江省的省会,大家的脑海里会想到什么?绝大多数人只会想到哈尔滨。的确哈尔滨是黑龙江的省会,这一点并没有错。不过老一辈人也许还会想到其他的答案,那就是齐齐哈尔。
那么问题来了,黑龙江省份明明只有一个省会,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答案呢?这就不得不说到齐齐哈尔和哈尔滨的历史。
准确地说,这段历史就是一个古老的城市,被一个新兴崛起的城市弯道超车的故事。
让我们将历史拨回到古代,如果要聊这两个城市,那么首先要聊的自然是齐齐哈尔。原因很简单,因为两个城市里面齐齐哈尔的历史最古老。
根据史书记载,齐齐哈尔大概是1125年登场,距离今天有800年历史。而且,别看她出场时间较晚,但是齐齐哈尔分属于一个著名的历史区域中,也就是电视剧中经常登场的奴儿干都司。
不过我们也知道,奴儿干都司地区比较荒凉,所以齐齐哈尔在明朝并没有获得太大的发展。但历史很快刷新了副本,清王朝旋踵而来。
从当年的历史可得知,东北地区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所以相应的齐齐哈尔和诸多东北城市都受到了莫大的影响。
在早期,齐齐哈尔就归盛京内务府管辖,已经获得了一些发展。后来又赶上了康熙皇帝当政,齐齐哈尔迎来了发展的风口期。
准确时间应该是在康熙24年,这里被设置了卜奎驿站,正因为这一举措,齐齐哈尔得以勾连了整个黑龙江西部地区的驿站。
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在古代社会驿站就是交通要害,只要能够处于驿站中心位置,自然就能够发展起来。
就这样齐齐哈尔获得了发展的风口期,这一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而伴随着它的发展,也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注意,于是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政治上的倾向。
在康熙38年的时候,黑龙江将军的衙门就已经迁移到了齐齐哈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信号,齐齐哈尔将拥有极其重要的行政地位,此举又促进了他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它成为省份城市埋下了伏笔。
到1905年的时候,黑龙江将军衙门与齐齐哈尔副都统衙门开始合流,到此刻为止,齐齐哈尔成为了黑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也就是说,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从那时候开始就一直都是齐齐哈尔。虽然后来清朝没了,中间出现了民国和国民政府,甚至还出现了伪政府。
可是由于齐齐哈尔已经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位置以及独特的交通便利,后来的政府一般都认可齐齐哈尔的省会地位。
但是,正如上文所说,齐齐哈尔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康熙设卜奎驿站,结果让齐齐哈尔串联了整个黑龙江西部地区的驿站,这摆明了就是交通改变命运的案例。
但我们也知道,交通条件并非一成不变的,过去我们依靠河流依靠简单的支干道,但是后来人们依靠驿站依靠驰道,甚至依靠火车和高铁。
所以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交通便利标准,那么自然而然,在那段变革的速度超越人们理解的时代里,齐齐哈尔的交通优势也不一定能够保持下去。
果不其然,就在齐齐哈尔成就辉煌的时候,在它的旁边有个小村落,正在猥琐发育。
这个小村落自然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哈尔滨,它复制了齐齐哈尔的成功,同样通过交通来实现命运转变。
不过这里有所不同,齐齐哈尔的成功是因为国家政策的优势,而哈尔滨的成功则来源于一次清政府的外交失败。
这件事情得追溯到1896年,当时地方实权人物李鸿章刚刚被日本人打得失去了信心,所以李鸿章一度想要联合俄国制裁日本。但可惜,俄国想要的不是制裁日本而是中国的土地,以及更多的白银。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清政府又一次被俄国政府逼迫,开始签订中俄密约。作为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负责人,李鸿章又一次被派出来签不平等条约。
在这一次条约中,李鸿章据说收受了俄方的贿赂,而且他似乎对于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经开始摆烂了,所以中俄密约让俄国人得以在中国东北修建铁路,并且开始将东北从清朝政府的势力范围内剥离开来。
其实在近代历史中,已经有不止一次案例告诉我们列强帮中国修铁路,本质上是想通过铁路来霸占铁路沿线的领土主权,同时也通过铁路进行进一步的资源和人口的掠夺。
所以,中俄密约是对中国东北的一次莫大伤害,清政府的后花园即将失守。
但是,这里面又涉及到一个问题,虽然俄国可以通过条约来入侵清朝后花园,可是他也需要注意国际影响,以及避免清政府的狗急跳墙。
所以在修建铁路剥离东北的时候,他必须要绕开一些清政府影响力颇大的大城市,以当时的黑龙江为例,齐齐哈尔就有着极强的政府掌控力,俄国人还是需要注意一些。
于是,俄国人在修建铁路的同时也派出了大量的工程人员,对东北地区进行大量的城市建设,例如哈尔滨就得到了重点照顾。
从当时的记载来看,哈尔滨不过是一个渔村小村庄,但是当俄国人规划中东铁路的时候,哈尔滨就因为地理位置以及劳工的喝酒的需求,居然使得它迎来了一次风口期。
首先是这里由村庄变成城镇,后来又因为引起了俄国人的注意,所以这里又来了大量的俄国建筑人员。在他们的规划下,这里修建了大量的欧式风格建筑,而且这里也倾注了大量的资金和物力。
当中东铁路正式通车时,哈尔滨早已从曾经的渔村,变成了实力强劲的大城市。
不过,此时哈尔滨还无法和齐齐哈尔相比较,因为齐齐哈尔依旧是老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可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中东铁路绕开了齐齐哈尔,所以这个城市只有老牌的影响力,却失去了自己安身立命的交通优势。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哈尔滨越来越繁荣,齐齐哈尔只能不断地消耗曾经的政治文化影响力。
等到新中国时期,黑龙江就出现了齐齐哈尔与哈尔滨共立的情况,我们也曾经短暂地将一个省份划分成龙江和松江,其中哈尔滨就成为了松江省的省会,齐齐哈尔则是龙江省的省会。
但这只是齐齐哈尔最后的省会称号,因为很快迎来了地方改革,所以黑龙江省又一次回归,而齐齐哈尔在竞选省会的过程中被哈尔滨取代。
因此,综上所述,这两个城市的变更历史,本质上就是交通变革的历史。其中也穿插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要致富还得先修路。
因为当时哈尔滨市特别市有意大利领事馆,美国领事馆,德国领事馆,有好多家领事馆是一个没有城墙开放的城市,是一个移民的城市这地方人不排外这个城市在1980年以后,城市改造有好多老古建筑都拆除了据说据说以色列总理奥尔布莱特的爷爷在这里生活过很有特点的现在看一看满洲铁路的待遇和段长生活的别墅,才知道中东铁路和满洲铁路生活水平那么高红灯记的李玉和那时候就穿毛料他只不过是一个班道岔的工人有时候感觉他们那个年代生活水平就这么高,不可思议
齐齐哈尔作为省会的时候是旧中国的时候,那个时候是松花江以北的地区是黑龙江省松花江以南的地区,都是属于吉林省,后来新中国成立建省的时候,黑龙江的区划调整了,江南的松花江以南的地区很多地区都归这个黑龙江省了,像牡丹江市的佳木斯市,鸡西市奇台河市这些地区都划归给黑龙江省了。所以说黑龙江省的省会就有齐齐哈尔,搬迁到了哈尔滨,哈尔滨市铁路枢纽是黑龙江省的富力,所以说哈尔滨就是因为铁路而兴起的城市,因为航运而兴起的城市,因为是海尔黑龙江的经济的半壁江山而兴起的城市。
黑龙江省省会从齐齐哈尔迁到哈尔滨,铁路起着相当重要的关系,可以说,正是因为铁路的关系,哈村一跃而起,逐渐成为了黑龙江的省会,这一点和郑州成为为河南省省会、石家庄成为为河北省省会很是相似。
从元朝的行中书省开始,省作为一级行政单位就走上了台面,此后,朱明王朝取代了元朝,省也一直延续下来,除除南、北直隶以外,全国还分设了十三个布政使司山东布政司、山西布政司、河南布政司、陕西布政司、四川布政司、江西布政司、湖广布政司、浙江布政司、福建布政司、广东布政司、广西布政司、云南布政司、贵州布政司,这十三个布政司就是我们俗称的省,有着“南七北六十三省”一说。
清朝代明之后,基本上原明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划分为十八个行省,这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明时期的南直隶改为江南省,后又将江南省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这也是现在南京被称为徽京这一无头公案的来由。清朝在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其中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等3个将军辖区。
清朝发起在东北地区,但此后东北却是不折不扣的边疆地区,1683年黑龙江将军辖区设立,起初将军衙门位于墨尔根,到1699年签到了齐齐哈尔,当时的齐齐哈尔建城不到十年时间,此后黑龙江地区的首府一直都是齐齐哈尔。
清朝政府直到1907年才对东北地区行政体制进行,将原来的将军改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清朝末年,沙俄和日本都对中国的东北虎视眈眈,先是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外东北,此后日本在甲午战争取胜之后,更进一步深入东北。沙俄和日本更是在东北进行了日俄战争,最终目的是为了争夺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
中东铁路1891年沙俄决定兴建西伯利亚铁路,设想从未来西伯利亚铁路的某一个站上修筑一条伸入中国境内的支线,这就是后来有名的中东铁路。随着中东铁路1903年7月正式通车运营,满洲里、富拉尔基、扎兰屯、哈尔滨等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齐齐哈尔和哈尔滨如果仅仅是同一条铁路线上的城市,哈尔滨并没有明显优势。
但沙俄修建这条铁路的目的更是为了和“直接与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各省通商”,于是从哈尔滨开始修建了南下旅顺的线路。
哈尔滨的地位于是一下子就变得重要起来,称为了一个交通枢纽。
哈尔滨的机会从满洲里经哈尔滨到绥芬河的全长1480多公里的中东铁路干线,在哈尔滨与全长940多公里的南满铁路交汇。
从此,哈尔滨就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随着中东铁路建成,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
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与此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也有了较大发展,建立起哈尔滨在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
铁路建设为哈尔滨的崛起提供了最基础的人口汇集,随后就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日本人、伪政府、民国、解放军所代表的各方等在黑龙江土地轮番出现,这里出现过诸如黑龙江省、嫩江省、合江省、绥宁省、松江省等省级行政区划,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城都做过省会城市。但那个时期的哈尔滨一度成为直辖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在建国之初仍然设松江、黑龙江两省,这一时期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市、松江省省会哈尔滨,两者地位相当。
后面的1953年哈尔滨市成为中央直辖市,哈尔滨的城市地位明显高于齐齐哈尔。在这之后的一年松江省建制被撤销,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省会并不在原来的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市,原来的松江省省会哈尔滨成为了新的黑龙江省省会,从此齐齐哈尔丧失了省会地位,哈尔滨崛起。再之后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大庆这座城市崛起,齐齐哈尔这座曾经的省会就这么黯然落幕了。
现在网上讨论最多的就是郑州和石家庄因为铁路的交汇慢慢发展,最终成为了省会。其实哈尔滨又何尝不是和他们一样呢。
黑龙江本地人告诉你,其实没那么多说道!就是因为当时为了尊敬苏联老大哥,哈尔滨是苏联建铁路时形成的俄罗斯风格的城市!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时因为援朝欠了人家很多装备,还不起!二是需要苏联专家的技术支持!而苏联专家喜欢住在哈尔滨,因为哈尔滨市俄罗斯风格的城市!所以就换成哈尔滨了!
第一,论历史条件,齐齐哈尔要比哈尔滨悠久很多。
1954年之前,黑龙江的省会在齐齐哈尔。
晚清时期沙俄入侵后,修建了著名的中东铁路,哈尔滨变成了水陆交通枢纽,比起被战火破坏的齐齐哈尔,哈尔滨迅速发展了起来。
第二,因为东北地区的区划频繁变动。
建国之后重新改制,有了黑龙江与松江两个省,黑龙江省会在齐齐哈尔。
哈尔滨因为发展程度非常高,已超过了齐齐哈尔,一度成为了直辖市。
因为全国的直辖市太多,管理不便、资源浪费,随着大规模撤销,与此同时撤销了直辖市哈尔滨和松江省,一并纳入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变得越发边缘,反而哈尔滨从吉林进入黑龙江地界后,迅速成为了黑龙江的南部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更明显。
哈尔滨的发展与条件更加优秀,哈尔滨自然更适合做省会城市。
因此,就把黑龙江的省会定在了哈尔滨。
一句话,就是由其发展和地理位置(实力)所决定。
黑龙江省的省会从齐齐哈尔迁至哈尔滨是经过一系列细致考量和决策的结果。以下是一些更详细的因素:
历史因素:哈尔滨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俄罗斯的建设和发展,哈尔滨成为了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商业和交通中心。这使得哈尔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随着黑龙江省的成立,将省会设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哈尔滨也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地理位置:哈尔滨位于黑龙江省的中部,毗邻俄罗斯边境。它处于黑龙江省的地理中心位置,方便与省内其他城市和边境地区的联系。相比之下,齐齐哈尔位于省内东部,距离省内其他重要城市较远。哈尔滨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得它更方便于统筹管理整个省份的行政、经济和交通等方面。经济发展: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的经济中心,拥有较为发达的工业和商业基础。它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包括机械制造、能源、食品加工和航空航天等。作为省会,将政府机关设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哈尔滨也有利于促进整个省份的经济发展,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相比齐齐哈尔,哈尔滨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方面更加完善。哈尔滨作为省会,具备更完善的公共设施、交通网络、医疗和教育资源,以及文化娱乐设施。这为政府机关的工作和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便利。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决策者最终选择将黑龙江省的省会迁至哈尔滨。这一决策是为了充分利用哈尔滨的历史地位、地理位置和经济优势,提供更好的行政管理和发展条件,同时也能够推动整个省份的发展和繁荣。
1896年,莫斯科。
高纬度夏天独特的昼长夜短(天文地理现象,即北半球进入夏季时,纬度越高,在一天24小时里,白天的时间越长,晚上的时间越短)让这位来自安徽的、大清帝国的钦差大臣李鸿章感到烦躁不堪,“这还能不能睡觉啦!”
然而,更加让他厌烦的是俄国人对于《中俄密约》签订的步步紧逼,在屡次电请朝廷无果后,他明白了,朝廷又一次需要他背负卖国的骂名。最终,在朝廷淡漠的态度和俄国人300万卢布的贿赂之下,李中堂同俄国钦差签订了《中俄密约》,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条约重塑了东北的城市格局,影响十分深远。
《中俄密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允许俄国“借地修路”。由此,在7年的时间内,俄国在中国东北的领土上,修建了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起满洲里,东到绥芬河,南达大连的T字形铁路。这条铁路,不仅把东北拉上了近代化进程的快车道,更是急剧而深刻地改变了东北地区的城市格局。
一、铁路经过的新兴都市快速崛起
东北的四大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中,只有沈阳是原清朝的陪都(盛京),属于传统的大城市,而其余三市,皆因中东铁路而兴。
哈尔滨原本只是松花江畔的小渔村,因为有姓田的人在此开坊造酒,也叫“田家烧锅”。在被规划为中东铁路枢纽后,大量俄国技术人员和中国劳工蜂拥而至,哈尔滨就此发迹。
中东铁路时期的火车
俄国人对哈尔滨苦心经营,市内建筑多仿照当时欧洲最流行风格,而铁路通车后的交通优势又使哈尔滨迅速繁荣,成为20世纪早期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大都市。1903年,长春成为俄属铁路附属地的一部分,由此拉开了长春城市近代化的序幕。日俄战争后,沙俄与日本以长春为界,瓜分了中东铁路,长春成为重要节点。
随着城市日益兴盛,长春迅速超过了当时的吉林省城吉林市。因此在日本成立伪满洲国时,选择长春作为“新京”,也进行了极高标准的规划,成为当时东亚地区首个完全参照巴黎进行规划的大城市。
日本人扶持溥仪在东北成立伪满洲国
大连本来是金州辖地,重要性远不及旁边的旅顺军港,而中东铁路选择这里作为最南端,原本优越的港口条件得以发挥,大连也迅速崛起,经过日俄双方几度易手,在民国38年中,大连未经战乱,成为东北亚举足轻重的大港。
二、铁路未经过的传统城市的相对衰落
齐齐哈尔本是黑龙江省城,沙俄在修建铁路时,有意避开当时清朝在东北的统治重心齐齐哈尔,所以中东铁路绕开了齐齐哈尔,只从齐齐哈尔南约30公里的昂昂溪附近经过,导致齐齐哈尔丧失了交通优势。
同时,哈尔滨的快速崛起也对齐齐哈尔造成了巨大冲击,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开始向哈尔滨转移。到了近现代,1954年时,黑龙江省城迁往哈尔滨,这是中东铁路对东北北部城市格局影响的最终一章。
而吉林市的情况和齐齐哈尔类似,中东铁路经过距吉林一百多公里的长春,吉林传统的松花江航运也迅速衰落,交通优势丧失后,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优势的丧失。1954年,吉林省省会同样定于长春,吉林市风光不再。故而,齐齐哈尔和吉林都不再是东北的顶级城市。
三、铁路造就带状分布的中小城市
T型铁路同样造就了T型的城市带,除了沈大长哈四大市和齐齐哈尔、牡丹江等二级都市以外,众多中小城市也分布在这条铁路上。如满洲里、牙克石、扎兰屯、碾子山、富拉尔基、杜尔伯特、安达、肇东、尚志、绥芬河等。他们皆因铁路而兴,而后由于铁路带来的交通优势,在工商业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东北地区城市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环。
中俄密约部分文本
因此,之所以说《中俄密约》和中东铁路深刻改变东北地区城市格局,是有着其历史原因的:
1、当时东北地区人烟稀少,无较大的都市,因此传统城市格局较易动摇;
2、铁路作为20世纪初国权的象征,其本质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因此在铁路沿线,更易繁荣。
而21世纪的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这两条原因都已消失,所以如今的高铁无法像上世纪初的铁路一样,再去深刻改变城市的格局。
黑龙江省会从齐齐哈尔变为哈尔滨是因为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1954年黑龙江省会便迁往了哈尔滨市,哈尔滨人口多了起来,逐渐繁华。
哈尔滨市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主要有松花江、呼兰河、阿什河、拉林河、牤牛河、蚂蜒河、东亮珠河、泥河、漂河、蜚克图河、少陵河、五岳河、倭肯河等。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是国家战略定位的“沿边开发开放中心城市”、“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及“对俄合作中心城市”。
齐齐哈哈当黑龙江省会的时候,哈尔滨还不属于黑龙江省。
现在的黑龙江是1954年由当时的黑龙江省、松江省合并而成,当时黑龙江省会是齐齐哈尔,哈尔滨是松江省省会。
既然两者当时都是省会,为什么新生会是哈尔滨,而不是齐齐哈尔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方面是哈尔滨当时是直辖市,规格定位更高;另一方面是哈尔滨临接城市更多,离长春也更近,有利于打造交通枢纽。
同年更改省会的还有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址郑州,原因也是为了打造大区级枢纽。当时的郑州还只是一个小县城,而开封是千年帝都,即便如此也选择了郑州放弃了开封和洛阳。何况哈尔滨在当时是直辖市,地理位置也优于齐齐哈尔,合并之后选择哈尔滨当省会也就顺理成章。
其实1954年并不是哈尔滨第一次从齐齐哈尔手里“抢走”省会。清末设置黑龙江这个行政区之后,齐齐哈尔就是黑龙江省会。但是到了北洋时期,黑龙江的行政治所就从齐齐哈尔搬去了哈尔滨,齐齐哈尔成为了军政办公驻所。小日本占领东北时,黑龙江的省会就是哈尔滨,省会身份一直保持到民国末年。
东北全部省级区划的初期共有9个省,分别是兴安省、黑龙江省、合江省、嫩江省、松江省、吉林省、辽北省、安东省、辽宁省。因此很多城市都当过省会,甚至连直辖市都有过7个。分别是沈阳、大连、本溪、抚顺、鞍山、长春、哈尔滨。这当中黑龙江省只有哈尔滨当过直辖市,说明其自身优势还是比较突出,取代齐齐哈尔成为新省会也不足为奇。
1952年抗美援朝时期我父亲所在丹东(当时叫安东)的工厂被炸,我父亲调到齐齐哈尔黑龙江日报社,我们举家般到齐齐哈尔。齐齐哈尔算是大后方,辽宁一些有名的大军工厂般到这里,象建华机械厂。全市人口只有12万人,四所中学,一中男女合校,二中是女子中学,三中是男子中学,还有一个铁路中学。中学太少,升学很难,十个取一个。当时东北有九省,1954年,松江省和黑龙江省合并,省会设在哈尔很滨,我们家又从齐齐哈尔般到哈尔滨。哈尔滨当时大约有七八十万人,外国人很多,大约占1/6,每到周末老毛子喝得醉醺醺的在街边走,唱着歌,有时还拉手风琴,我们都躲着走。哈尔滨建筑很漂亮,穿的非常时髦,特别是外国女人穿的更美。哈尔滨和齐齐哈尔都是美丽的城市,我爱他们。
本文由作者:小冰冰0210 于 2023-05-11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492534531596222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