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上,鲁迅无疑比胡适更厉害;而在文化上,胡适对大众和后世的影响,要稍胜鲁迅一筹。
在文学上,鲁迅是永远的旗帜,一谈到文学,尤其是鲁迅的文学,我们的头脑立刻会跳出一系列的书名:《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等等等。同时还会跳出很多篇名:《药》《祝福》《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纪念刘和珍君》《论雷峰塔的倒掉》《我之节烈观》《拿来主义》《论“他妈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而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鲁迅文章里的名句还会连续不断地浮现于耳际:“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时间,就象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想到胡适时,你会想到什么?《尝试集》。毕竟只是尝试,想不起里面的诗句,因为那一淡如水的句子,确实没有多少文学含量。不知是白话文害了胡适,还是害了胡适的文学,总体而言,胡适的文学,晓畅如白话,一马平川,没有多少起伏,没有多少深刻之处。
不过,浅白的文学,也有流传久远的,如胡适有一首小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早。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虽然浅白,但易懂,有韵律,更兼清新、质朴、深情,故流传甚广,至今为人所喜欢。
在文学上,胡适与鲁迅没得比;但在文化上,应该比鲁迅稍胜一筹。有人也许会说,鲁迅是文学健将,是文化旗手,是民族魂,在文化上怎么会稍逊胡适?这得从对白话文的贡献上来比较。鲁迅虽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与胡适、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等人一起开辟了中国白话文学的先河,但对白话文的普及贡献,没有胡适大。
唐德刚这样评价胡适对白话文学的贡献:在近代中国以白话文做大众传播工具的不始于胡适,但是正式把白话文当成一种新的文体来提倡,以之代替文言而终于造成一个举国和之的运动从而为今后千百年的中国文学创出一个以白话文为主体的新时代,那就不能不归功于胡适了。胡适之先生是近百年来提倡‘文学改良’和推行‘白话文学’的第一人!
同时,在网上也看到过这样一个对胡适的综合评价,觉得也中肯,摘录如下:清理旧传统再造新文明的运动,他是首倡者;西方文化理念的引进,他是带路人;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他是“中心人物”;白话文在国家层面的正式确立,他是第一功臣;民主与科学之能深入人心,是他喊出一种新声;中国现代大学制度之组建,离不开他的擘划……中国现代种种文明、价值与理念的落实,几乎都离不开他的“但开风气不为师”。他是这个精神脉络最不可忽略的一环。
在对文化作出贡献的方式上,鲁迅重在“破”,胡适重在“立”,鲁迅撕开丑陋的国民性,警醒世人;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指点世人。就这两点上来说,各有千秋。无论鲁迅胡适,都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不可或缺的开路先锋。
如果是指文学成就,胡适和鲁迅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胡适要比鲁迅差多了,基本没有可比性。
胡适在中国学术史上,是一个开创性的旗手、领袖。他在1912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第一次把现代西方哲学研究方法引入中国哲学史研究,使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步入现代化进程,这本书在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中的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但这本书本身并没有提出创新性的哲学观点。就是说,胡适的贡献不在于学术理论本身,而在于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
胡适是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他出版了白话文新诗《尝试集》,这也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确立了中国诗歌新的艺术形态。但是,这本诗集的水平没有多高,“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个水平应该和赵丽华差不多吧?这也是他唯一拿出来的文学作品啊。
胡适在考据《水经注》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是《水经注》专家,但其成果受到很多名家的质疑。
就是说,胡适先生他不是一位著名的或者是大师级的学者,更不是有成就文学家。他是属于登高一呼的领袖级的人物。
至于鲁迅的文学成就,就不用说了。
胡适先生曾经两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但这并不代表他的文学成就有多高,而是因为他有名。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人有很多,曾经有提名人准备提名鲁迅先生,被鲁迅先生拒绝了。
这个命题失之偏颇,单纯比较鲁迅胡适文学水平,有如让樊哙和韩信斗殴单挑,意义不大。鲁迅是一代文学巨匠。当局力捧大陆范围影响较大。鲁缺乏建设性远见卓识,充其量文坛一员大将。而胡适是被打压冷遇的文化旗帜,学贯中西,全方位建树,是享誉中外的世界级人物。胡适是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外交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诗人等等。堪称国士无双。是定海神针,舵手级的文化大师。个人看法,单纯文学角度而言,二人各有千秋,或者马马虎虎可以说鲁强于胡,至于人文价值,社会贡献,远见卓识胡远胜鲁。
还是讨论谁的人品更高吧。胡适的著作,百分之八十以上国人没读过一本,包括我这大学毕业者,新中国建立,我们从小学中学大学,甚至更高学府中,学了????了很多鲁迅的文学,而且毛主席也欣赏赞美鲁迅,所以鲁迅在国人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而胡适在大陆人心中只是个反动文人,落水狗,而且不信仰共产主义,与共产党的思想格格不入,人品决定文品。所以胡适不配与鲁迅相媲美的。。|
对这个题目的答案是:鲁迅的文学水平肯定比胡适高。1,毛主席评价鲁迅是中国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这三个家就是对他的全面肯定。并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的方向。对胡适的文学作品没有评价。2,巜觉醒年代》是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宣传片,是历史的再现。该片中从鲁迅和胡适的革命思想,主张和行动看,是有很大分歧的。胡适一直主张学习西方,效仿美国来改变中国命运。鲁迅先生留学日本回国,了解东方世界文化,注重深入国内基层调查研究,因此,思想主张与胡适不同。时代造就英雄。他们所走道路,思想,决定了他们的文学作品的方向。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历史地位。3,建国以来,中国教科书是有专门机构编写的。在中小学教科书内容选编上,鲁迅先生作品如;《狂人日记》,《孔乙己》,〈朝花夕拾》《祝福》等一直选用几十年,作为对青少年了解二三十年代中国现状,以及中国革命启蒙的好教材。胡适作品在教材中没有一篇。
大学文科生才有对胡适作品的研究。在北大《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有《文学改良初议》等对胡适作品专门进行研究。有他的成就。但是,与鲁迅先生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按文学水平看,胡适差鲁迅数十个档次。
胡适是民国初期白化文的倡导者之一,并没有多少博取大众欣赏的文学作品问世。他有限的一些文学作品也深受自己思想局限性主导,而没有什么社会意义。
后期,胡适淡泊了文学写作而走上了政客之路。这自然更无好的文学作品问世。
故,无需再议,在文学水平方面,鲁迅高出胡适很多很多。
胡适是新诗奠基人之一;鲁迅的新诗类似杂文,幽默讽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诗。
鲁迅的小说、杂文至今无人超越,莫言愿意拿他的所有创作换鲁迅一部中篇小说。
鲁迅看透了中国人的丑陋,和沈从文看见的中国人的人性完全不一样。
沈从文看见的中国人的淳朴善良,也是真实的,所以鲁迅有一点以偏概全。
胡适的文学成就不及鲁迅,鲁迅的文化成就不及胡适。
实话实说,和胡适相比,鲁迅没什么文化。
实话实说,后来的作家,在思想和文学成就两方面都还没有出现超越鲁迅的。
鲁迅有着独立的思想。
不仅鲁迅的小说,还有杂文、散文诗,至今都是白话文学的巅峰。
仅仅在对人性的认识和小说的叙事和语言风格方面,沈从文可以和鲁迅抗衡。
仅仅在新诗和戏剧方面,郭沫若在鲁迅之上。
陈独秀,鲁迅,胡适,郭沫若,新文化运动的四大旗手。胡适,我只是知道他是个知识渊博的人,有N个博士头衔,会s国语言。讲课引经据典,思潮新颖,博古通今。胡先生讲课,学生趋之如鹜,座无虚席。胡先生,总是一本正经,言行举止儒雅。穿着打扮总是学究型状,一丝不苟,西装毕挺,领带笔直,皮鞋铮亮。要说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什么鸿篇巨著,我还找不出。留有其名,而无其大作。而鲁迅先生,那是一位伟大思想家,战斗型,推翻型。他就有代表型大著《阿Q正传》。中国第一部用白话写成的小说。连载时,一时纸贵,争相传阅。用新文学形式其对中国当时的时局,国民素质,人性作出了深刻剖析。鲁迅先生的文笔,语言用词,可以说是出神入化。我是宁波人,读他的白话文章,感觉非常幽默,但却又很深刻和辛辣,很是耐读。莫言说我愿以全部的著作去换《阿Q正传》,但不够份。至于《祥林嫂》,《孔乙己》,《故乡》,《伤逝》,《在酒楼上》。。。。都是篇篇精华。鲁迅先生的小说,杂文,散文创作在中国的文学上都闪耀着光芒。他能用廖瘳数语就能够传神地刻画划人性和景色,他能用新文学创作传播伟大的思想,并能引起,影响民众的巨大反响。胡博士虽博,但和鲁大师相比文学地位,那是太阳和星星之比,不可同日而语,尽管胡博士是个好人。
本文由作者:用户61106866942 于 2023-03-23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493614665124282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