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类历史上有哪些类似“庞氏骗局”的经典骗局?> 正文

人类历史上有哪些类似“庞氏骗局”的经典骗局?

大概的模式分别是怎样的?
  • 用户8822365541072用户8822365541072
  • 2023-05-30
  • 29
  • 共15人回复
湘平古珍邮馆
「湘平古珍邮馆 」发表看法
2023-06-03

人类历史上最经典的“庞氏骗局”就是遍布中国,让上亿人次领教或体验过臭名昭著的“1040”工程了。

所谓的“五级三阶”制,一变三,三变九,都是没有实物实体,只有空头理论的许诺,一个空想的大饼让一个个口舌如簧的投机者引诱了无数人和无数家族上当受骗。

以上是我零九年因工厂破产,离婚之后被个认识一年之久的女网友拉到广西宜州,不用说了,肯定是“1040”工程。想不到第一次她们竟在当地最豪华的宾馆接待我,说真话,见到这样规格的接待,我还真有点动心,还在那里呆了一段时间专门研究这个模式。

当时在英雄救美的思想支配下,也想说服女网友脱离传销,现在我很庆幸没投什么钱(我和女网友商议只投3800买一份),我一研究后,就觉得这根本不可能赚到钱,记得当时我一搞工程的好友一定要过来看我,我当时还提醒他是传销。因为没叫到人,最后在那里呆三四个月就全身而退了,否则真不知道后果会怎样?我知道女网友家族一个上总的人,因他把整个邻居家族许多人拉了进去,结果把年迈的父母丢在家里,至今都不敢回家,可见传销有多么害人。

庞式骗局就是传销,只有那些不劳而获的人才会上当,我以本人的亲身体验来告诫大家,千万莫因贪念而上当受骗。

老威观史
「老威观史 」发表看法
2023-06-05

庞氏骗局,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项目本身是不赚钱或不怎么赚钱的,而项目负责人却向投资人允诺巨额的回报,吸引投资人不断地对项目进行投资。比如这个项目本来一年只能赚取5%的利润(甚至没有任何利润),但项目的负责人却允诺投资人每年能给到20%的回报。虽然投资项目无法兑现投资人的回报,但项目负责人能够利用新投资人投进来的钱去还原先投资人的本息,如此反复运作下去,由此制造赚钱的假象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对项目进行投资,这种骗局在我国又称之为“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等。

因为这种骗局在世界上首先由一个叫查尔斯·庞兹的人“发明”,所以便被称为庞氏骗局。这里我想说的经典“庞氏骗局”,便是美国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麦道夫案。

▲美国史上最大“庞氏骗局”案的主犯麦道夫

麦道夫案的主角叫伯纳德·麦道夫,他的“庞氏骗局”涉案金额高达650亿美元,是美国史上历时最长涉案金额最高的诈骗案,案件曝光后,很多人都认为今后“庞氏骗局”可以改名叫“麦道夫骗局”了,可见麦道夫案影响之大。

要说到这个案件,我们就要从麦道夫的早年经历说起了。

故事的起点在1959年,当年麦道夫虽然还只是一个大四的学生,但他却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证券生涯,只不过他所交易的并不是上市公司的股票,而是“上柜”公司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店头市场。店头市场就是不在证券交易所交易,而是在柜台交易的公司股票。在麦道夫还是学生的时代,店头市场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规模,但是这些市场比较分散,管理也比较松散,有很多股票标的公司也是刚成立没多久的公司。

简单来说店头市场就是一个交易还没有上市的公司股票的市场,这样的市场风险大,但是一旦买中了收益也会超高。拿到我国来说,当年如果有店头市场,马云就可以在阿里巴巴刚创业的时候拿着公司的股票到这种市场募集资金。如果你当年能在店头市场买到阿里巴巴这样的股票,那么如今的收益也就可想而知了。

▲美国早期交易的“粉红单”

麦道夫在他岳父开的会计事务所里的一张空桌子上开始了他的证券生涯,他所开的公司拿到我们这里可以理解为券商,也就是买卖股票的地方。当时要开一家证券公司除了要办齐相关执照外,还有一张“粉红单”,所谓的“粉红单”就是每天股票的报价单,在哪个还没有开始电子交易的年代,“粉红单”是人们买卖股票最为重要的依据。这种“粉红单”在当时来说,需要报价局的人员手工收集8000多个公司的报价并整理出来,在印完后几个小时之内就要送到全美数千家券商的手中,而这张报价单也不是白给的,是要付钱的,每年大约需要460美元的订阅费用,而这笔钱拿到今天来说相当于4000多美元,这对于刚刚创业的麦道夫来说算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了。于是他便通过捡别人丢掉的前一天的报价单解决了这个问题,当时由于没有即时报价机制,在报价单印出来的时候很可能股价就已经变动了,所以实际上当时的报价单只能作为一个参考,而上面真正有用的信息是你所看中的股票在市场上有哪些券商在做,其名称和电话是多少,实际报价还是要打电话过去问才是最准确的,因此买卖股票的时候实际上也不需要所谓的报价单,过期的报价单其实也是可以的。

在拿到报价单以后,麦道夫就开始好好地做他的生意了,不过他的胆子也够大的,当时的市场有个所谓的妥适性原则,就是作为一家证券公司,不能卖给客户风险太大的金融产品,即便是出自这个人的自愿也不行,这样做也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维护市场的稳定,但麦道夫完全不在意这点,只要是客户想买的股票,他都会卖给对方。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投资人买的股票涨了还好,大家皆大欢喜,但是如果跌了呢?麦道夫为了保持投资人的信心,当股价下跌的时候他就会直接拿公司的钱用原价把投资人的股票买回来,借以掩盖实际上的损失,由于当时的店头市场透明性不好,所以也就给了麦道夫这样的操作空间。在做了这番操作后他会告诉投资者,其实股价没有跌,直接报了一个假的股价给投资者,简单来说就是用公司的钱填补投资者的亏损,让人们觉得在他那里投资是稳赚不赔的。

到了1962年的时候,店头市场开始崩盘,公司的钱已经没法填补资金的缺口了,在这个紧要关头,他找岳父借了三万美金才勉强度过了这个难关,当然为了保持投资者对他的信心,他也从未跟投资人提起过这个事情。

从麦道夫早期的经历我们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头脑非常聪明且有着强大心脏的人,撑过了1962年的那次危机之后,他开始变本加厉,扩大了投资规模。这次他还是找了他的岳父帮忙,由岳父帮他介绍投资人,并利用岳父的会计事务所开了个账户把资金汇进去,之后再统一交给麦道夫的公司进行投资,在得利后再把钱交给会计师事务所,由会计师事务所按照相应的比例分给投资人。当时投资人在麦道夫哪里投资,不但要付给麦道夫一笔投资费用,还要额外支付给麦道夫岳父公司一笔费用,投资人之所以愿意在麦道夫哪里投资,是因为麦道夫的投资获利非常稳定,起伏也很小,那麦道夫是怎么办到的呢?他当时用了一个投机取巧的方法,叫做无风险套利,即利用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上短暂的价差赚取其中的利润。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麦道夫要购买花旗银行的股票,按照美国当时的情况,花旗银行在洛杉矶和纽约的价格都是10元1股,但由于当时的咨询技术不发达,那么就可能在洛杉矶有了一笔交易记录,成交价是9美元,但这个消息并没有马上传到纽约,纽约还是10美元的报价,他就乘着这个消息的时间差,赶快从洛杉矶以9美元的价格买入花旗银行的股票,然后在纽约以10美元的价格卖出,通过这个操作,麦道夫就从中赚取了1美元的价差。这就是当时麦道夫的无风险套利模式,这种模式的秘诀就在于“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就是要快。

这种套利模式只是一种较为低级的方法,还有更为高级的方法就是利用公司的可转换债权进行套利,或者是买那些还没有上市就在交易的股票,所谓的预期交易市场也有很多套利空间,不过这样的套利一般散户是没法做到的,因为这样的套利一般利润率都非常低,如果散户这样做的话,一连串的快速交易中产生的手续费就会把微薄的利润吃光,而且这种方法最为讲究的就是速度,只要随便一个耽误,利润空间就消失了,所以只有真正的金融体系内的人才有办法做到,因为他们的手续费比散户少,速度也比散户快,麦道夫就靠着这样的无风险套利在市场上赚到了不少钱。

▲电子化交易使麦道夫成为了市场上的改革派,名声开始打响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交易也逐步走向了电子化,麦道夫也逐渐意识到,这是让他的小公司脱颖而出的好机会,因为原本券商全都靠电话来联系客户,而客户在选择券商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知名度大的券商,对于小型券商一般都不会注意,而且当时大大小小有几百家券商,谁会注意到麦道夫的公司呢?而电子化交易就不同了,价格更加公开透明,只要给出的价格好,电脑就可以立即帮投资人找到这家券商购买股票,麦道夫这样的小型券商就有被关注到的机会了,于是他很快就加入了电子化交易阵营,这也改变了公司的形象,瞬间从无名小公司变成了市场的改革派。

有了电子化交易后,麦道夫的生意开始蒸蒸日上,他开始投入所谓的“第三市场”,第三市场就是把上市公司的股票拿到店头市场的柜台上进行交易,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在交易量很大的时候如果通过公开市场交易的话手续费会很贵,如果转由柜台交易的话,手续费会变得很低,这个差别在于交易量越大的时候效果就会越明显,因为这个情况的出现,第三方市场交易逐步火爆了起来,麦道夫的公司也跟着这股浪潮渐渐提升了在华尔街交易的占有率,并打出了自己的名号,他也因此结识了许多大神级别的投资人,生意变得越来越好。

到了1985年,他开始了一种全新的交易策略,麦道夫称之为价差套利转换,这种交易实际上是利用了一种选择权的交易,选择权其实就是一种合约,麦道夫可以用低廉的价格购买到这份合约,合约会保证即便未来股价上涨,麦道夫还是可以用合约中所约定的价格来购买这只股票,这就类似于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权证。比如现在股价是100元,投资人花10元买了一张选择权合约,合约保证投资人能在一个月之后还是用100元买这张股票。如果一个月后股票涨到了200元,那么投资人就可以用100元的价格买入股票,所以就赚到了200-100元的中间价差,再减掉购买选择权合约所花费的10元,就赚到了90元。如果一个月后股价下跌,跌到了50元,投资人也可以选择毁约不进行买卖,如此一来就只是损失了10元而已,避免了当时购买股票会损失50元的情况。

对于卖选择期权的人来说,其实就是与投资人进行对赌,如果股票涨了,原本能卖200元的股票就只能卖100元,那么损失就是200元减去100元的价差加上10元的选择权费用,损失了90元。如果跌了就赚了10元的购买选择权的费用。简单来说选择权虽然会稍微减少投资者的利润,但是也可以确保投资者不会赔太多,赚的时候少赚点,却增加了安全性。

麦道夫的策略就是先买入许多绩优公司的股票,让他所持有股票的涨跌走势跟绩优股的走势大致相同,再利用选择权买卖来减低损失的风险,简单来说就是麦道夫的资本够大了,就可以靠广泛、大量的持有来获得一个风险较低的操作策略,这是属于正规、有公信力的一种操作策略,他自认为这个策略是稳赢不输的,他的公司也在1985年跻身证券业公会的前百大公司,同年还当选了公会理事,虽然他的公司当时规模不大,但他的影响力在日益提升,他也正式登上了证券市场的大联盟。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508点,跌幅22.6%,美股遭遇了市场上罕见的大崩盘,麦道夫也因为这次大崩盘导致投资人失去信心,开始大量地想把投资的钱取回来,麦道夫的公司也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根据麦道夫所说,这次大崩盘导致的现金压力就是他日后搞庞氏骗局的根源。

不过麦道夫还是挺过了这次危机,至于怎么过去的,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麦道夫开始用新进来投资人的钱去补原本投资人的亏损和提现要求,不过麦道夫否认了这个说法,他说庞氏骗局是之后几年的事情。

他在1987年股灾前投资建设了全新的电子设备,同时他花了大笔资金投资辛辛那提交易所,这个交易所最终成为了全美第一家全电子化交易所,因此麦道夫在业界和主管部门之间达到了名声的鼎盛,1990年他成为了纳斯达克的主席。

声名大噪后投资者纷纷涌入,大量的投资者都想把钱交给麦道夫投资,但他之前的两种手法,无风险套利和价差套利转换策略都有交易数量的上限,绩优股只有那么多,每天可交易的量也就那么大,选择权买卖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这些操作在资金规模不大的时候没关系,但是资金量太大的时候就没地方投资了,但麦道夫还是要维持原有的投资回报率,不然投资者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于是麦道夫就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庞氏骗局。

▲麦道夫骗局暴露后,他被媒体讽刺为了“小丑”

只要大多数投资人不动用账户里的钱,再把利润投入本金的话,他就可以用源源不断的新资金支付那些少数要求赎回的款项。麦道夫就这样将整个庞氏骗局维持了将近20年,从1990年一直到他被抓的2008年,我们能看到麦道夫始终维持了一个稳定、可观、可预期的收益,每年大约10%-12%,这对于投资者来说简直就是找到了投资的天堂,只要把钱交到麦道夫手里就再也不用担心亏损的问题,就可以确保收益,便有多少钱就交给他多少钱了。

麦道夫一直对投资者宣称,他们一直用的是价差套利转换、买卖选择权来维持稳定的收益,但是背地里他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他甚至还把庞氏骗局操作进一步自动化了,他请了专门的软件设计师帮他设计出能够自动生产出数以千计的假对账单的软件,投资者收到对账单之后会以为麦道夫是正常的在投资股票,那只股票获利多少,全部获利多少都写在了上面,清清楚楚,投资人看了非常放心,但这些只是拼凑出来的假资料而已。更有趣的是他还请人设计了一套假的交易软件,让外人进来的时候可以看到交易员正在电脑上进行交易的场面,但实际上那个交易员只是在乱敲键盘而已。

就这样麦道夫的庞氏骗局越做越大,到最后连跨国避险资金都把钱放在了麦道夫那里,其中最大的一家就是美地格林威治集团了,根据《华尔街日报》统计,美地格林威治集团直到2008年麦道夫被抓为止,总共投入了75亿美元,而麦道夫公司所管理的4800个账户,账面资金高达近650亿美元,一夜之间全部蒸发,其中包括了200亿美元现金 ,受害者遍布全球,估计有超过300万人受到了影响,是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案。甚至有人说,庞氏骗局以后就干脆改名叫麦道夫骗局算了。

▲监狱中的麦道夫,他被判了150年的有期徒刑,这辈子是出不来了

麦道夫最终承认犯下了11条罪名,全部合计最高可以判处150年有期徒刑,当然法官也知道对于70岁的麦道夫来说,只要判处他超过20年的徒刑就等于是判了他终生监禁了,但是法官认为此案有重大象征意义,因此最后判决全部都以最高刑罚计算,实实在在的判了他150年的有期徒刑。

如今关在狱中的麦道夫会怎么想呢?或许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吧。

树人园丁
「树人园丁 」发表看法
2023-06-03

历史没有新鲜事。同样的套路,每天都在上演。

庞兹“庞氏骗局”的创始人

何为“庞氏骗局”?

旁氏指的是,查尔斯·庞兹。意大利人,盗窃分子。

1903年,21岁的庞兹,来到美国淘金。他在银行工作时,诈骗过储户;贩卖过人口;做餐厅服务员时,甚至连顾客用过的餐勺也没放过。

出狱后的庞兹冷静下来了,他认为自己不能再做那些没有技术含量的生意了。一个诈骗犯开始看书学习了。

1919年,他发现了一种可以套利的邮政票据——回信券。这种有价票据,相当于现在的预支邮费。回信券可以兑换邮票,可以套利。

当时,欧洲受到一战的冲击,经济非常低迷,美国却发展迅速,欣欣向荣。而且,欧美之间信件来往频繁。

庞兹成立了公司,利用欧美之间的经济差距、时间差,认知差,忽悠投资人买这种“回信券”,承诺并真实对付高额的红利。

当胆小的、贪婪的、看热闹的投资人亲眼见到,胆子大的投资人,从庞兹那里得到了,三个月40%的红利回报后,不淡定了,疯狂了。

越来越多人把本钱交给庞兹。7个月,庞兹吸引到了3万名投资者。直到一年后,这个骗局才彻底破产。

服刑结束后的庞兹,已经52岁了。他被美政府遣返回意大利。但是他对自己的事业,热情不减,甚至想把墨索里尼变成自己的猎物,终究没有得逞。

1949年,身无分文的庞兹,死于巴西的一所慈善机构中,死因:“穷”,这年,他67岁。

有哪些经典的“旁氏骗局”

庞兹去世57年后,旁氏骗局像幽灵一样,披着互联网金融(P2P)漂亮的外衣,来到人间。这就是经典的旁氏骗局。

P2P业务,2017年在我国达到了顶峰,仅在这一年,全行业的交易规模就达到了4万亿。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2008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政府也才放水4万亿。

开始,P2P机构还是循规蹈矩,将投资人的钱拿给正经借款人,做正经生意。但是实业投资回低,风险高。这显然不能满足贪婪的庄家和投资人的胃口。

庄家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人,他们给出了更高的利息。甚至直接将投资人的本金直接投到股市、期市、数字货币等高风险市场里。

2015年的股市"大水牛"中,就能看到不少P2P机构的影子。

赚了还好说,亏钱了怎么办?他们开始直接将后来投资者的本金直接划转成投资人的红利。至此,旁氏骗局,原形毕露。

庞氏骗局的模式是怎样的?

庞氏骗局,按照我们通俗的说法,就是“拆东墙,补西墙”。操盘者以低风险(甚至是无风险)、高回报为诱饵,引导投资者上钩。

承诺的高额利息是从下一批投资者手中划转的。投资者越多,这场骗局持续时间就越长。

这种欺骗模式巧妙地利用了“幸存者偏差”、“羊群效应”等理论。

在这个游戏当中,最先入局的投资者,往往会得到丰厚的回报。胆小、贪婪的旁观者就会产生错觉,认为这个游戏是安全、高效的。

这些心里长草的投资人,就不再去研究类似的失败案例,也不会再了解那些亏本的投资人。投资者往往都是傲慢,而且偏激的。

只要有人往套子里钻,形成趋势,后面就会有更多无脑的人跟着往里冲。这个游戏就算是成功地开始运转了。

还有一部分人是知道骗局的,但是他们心存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是聪明人,肯定不是接最后一棒的倒霉蛋。

这些人为了自己安全上岸,甚至充当了庄家的帮凶,现身说法,骗更多的投资人入局。

游戏结束的时候,看似都是受害者。其实,有人是为自己的傲慢与固执而买单;有人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有些人太轻信别人。

不过,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贪婪。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贪婪、傲慢、偏执的人类

结局

最后,送给那些自认为很聪明的,投资者两句话:你知道的,都是你想知道的,和事实,结果无关;你知道的,也是别人想让你知道的,和事实,结果无关。

文才智胜
「文才智胜 」发表看法
2023-06-03

庞氏骗局利用了人性的贪婪,精心设计的骗人钱财的,无法兑现的画饼。

这种骗局一经粉墨登场,世界各地纷纷效仿。

我国的庞氏骗局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比比皆是。像平台公司、电商平台、股份公司、股票、基金、期货、融资公司、小额贷款、校园贷等,都是一路货色。

通过包装的庞氏骗局,为何能大发横财,任其野蛮生长,是否存在利益勾连?

旅游AND无水印壁纸
「旅游AND无水印壁纸 」发表看法
2023-05-30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经典的骗局,以下是一些著名的骗局:

1. 特洛伊木马:古希腊时期,特洛伊城被希腊联军包围,联军将一座巨大的木马献给特洛伊城,特洛伊人将木马带入城中,夜间联军从木马中出来攻城,最终攻克了特洛伊城。

2. 南海贸易公司骗局:1720年代,南海贸易公司在英国进行发行股票,并声称自己拥有贸易西印度群岛的垄断权,出售的股票价格一度飙升,最终该公司被发现实为骗局,数千名投资者被骗。

3. 马杜夫珠宝骗局:1980年代,一名名叫马杜夫的人在泰国从事假珠宝业务,将一些廉价的玻璃珠光涂上金色,并声称是赠品或折扣品,骗取了不少游客的钱财。

4. 蒙提霍尔骗局:1990年代,一名名叫蒙提霍尔的人在美国从事证券交易,以高额利润吸引投资者参与交易,最终骗取了数亿美元的资金。

5. 诈骗邮件骗局:近年来,网络诈骗比较常见,其中就包括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的骗局,例如冒充银行、购物网站、政府机构等,以获取用户的账户信息和财务信息。

这些骗局的共同特点是利用了人们的贪婪、信任、好奇心等弱点,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后果。因此,在面对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应该保持警惕,理性思考,避免被骗。

懒懒的无为
「懒懒的无为 」发表看法
2023-05-30

以下是人类历史上一些类似“庞氏骗局”的经典骗局:

1. 南海公司:17世纪末,苏格兰企业家威廉·帕特森和一群商人成立了南海公司,宣称在南美洲的太平洋岛屿上有大量财富,吸引了许多人的投资。但事实上并没有任何财富,公司最终破产,投资者损失惨重。

2. 荷兰郁金香热: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价格急剧上涨,引发了一波热潮,许多人前赴后继涌入市场,投资郁金香。但随着价格的快速下跌,许多人也失去了他们的投资。

3. 加沙骗局:1920年代,美国一家公司从人们手中购买了一些低价的加沙沙漠地产,然后向公众推销这些地产,并声称这里有石油和黄金的大量资源,吸引了许多人的投资。事实上这里没有任何资源,该公司最终被揭穿并倒闭。

4. 伯纳德·马多夫骗局:20世纪80年代,伯纳德·马多夫在华尔街从事投资顾问工作,通过虚假的投资回报吸引了数千人的投资,总金额达到数十亿美元。但事实上马多夫的回报仅仅是虚假的数字,最终他被揭穿并被判入狱。

以上这些骗局共同点都是通过高回报、高收益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并骗取他们的资金,但实际上这些收益都是假的,投资者最终都遭受损失。

小宇星光
「小宇星光 」发表看法
2023-06-08

人类历史上存在许多经典的骗局,以下是其中一些:

1. “东印度公司股票骗局”:在18世纪中期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股票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投资工具之一。但一些投机者利用了这一点,制造了大规模的股市操纵,高价购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然后再将其卖给愚蠢的投资者。通过暴涨后的持续下跌,骗子最终获得了高额收益,而投资者则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2. “南海泡沫”:在18世纪初,英国政府成立了南海公司,希望通过贸易与西班牙和美洲实现商贸领域的统治。该公司为了吸引更多股东和财富,宣称其将获得所有海外贸易的独家权利。投资者被蒙在鼓里,纷纷押注,导致南海公司股票价格猛涨,随后崩塌,投资者损失严重,很多英国家庭因此破产。

3. “尤纳布罗骗局”:在20世纪初,意大利财团家族巴瑞拉(Eugenio Maria Giuseppe Giovanni Pacelli)号称为经济和科技革命准备了一个名为“尤纳布罗”的项目,这个探险计划将会把士兵和耕地送到一个撞上地球的彗星上,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探险家们将带着新的文明和富裕的资源返回地球。投资者对这一计划的支持非常热烈,总共筹集了240万美元。但显然这只是一个谎言,巴瑞拉被定罪并被迫退还投资者的钱,但许多投资者已经丧失了他们所有的积蓄。

4. “马达夫人骗局”:20世纪30年代,一位马达夫人和她的助手博得了人们的信任,承诺为他们迅速获得投资回报。她声称她经营的一个交换基金将会将投资者的钱投入房地产,石油,和其他类别的股票,而这些股票都是没有损失的。然而,这只是一个骗局,她把投资者的钱转移至她自己和她的家人的账户上,骗取了大量的资金。

大智慧光明云
「大智慧光明云 」发表看法
2023-06-03

自从提出来互联网加以后,旁氏骗局疯狂般的如春笋般滋生,这些平台坑了不少平民百姓,也不知受没受到法律的制裁。直销干传销的事儿,传销干直销的事儿。这制度那制度,这模式那模式,把普通老百姓忽悠的一塌糊涂。有一个算一个。昧着良心,挣钱必遭天谴。

Lee凯丶
「Lee凯丶 」发表看法
2023-06-07

比特币何尝不是一个庞氏骗局呢,虽然号称是加密货币,但他不像黄金这种贵金属货币一样本身具有价值,也不像各个国家发现的纸币一样有国家信用作为担保,他说白了就是一个日本人制作出的一串符号而已(而且他自己持有的最多),比特币抄了近一年,但说实话,除了帮助老黄和amd在显卡领域赚了大钱之外,其他方面无非就是个资本游戏罢了

剑侠燕南飞
「剑侠燕南飞 」发表看法
2023-06-03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类似于“庞氏骗局”的经典骗局,比如:

1. “比特币”骗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投资,吸引很多人参与,但实际上是一个庞氏骗局;

2. “南海神庙”骗局:1978年,一个名为“南海神庙”的组织在中国广东省潮汕地区兴起,蒙蔽了大批信徒,进行了大规模的骗局,骗取了大量的财物;

3. “股票”骗局:通过向投资者承诺高回报,让他们将资金投入到某只股票中,然后通过操纵该股票的价格骗取投资者的钱财;

4. “保健品”骗局:通过虚假宣传和夸大宣传效果,鼓动消费者购买保健品,然后从中骗取巨额利润。

这些经典骗局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人们需要警惕,提高警惕,不要贪图小便宜而导致上当受骗。

小卿哥逆风而行
「小卿哥逆风而行 」发表看法
2023-06-01

人类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类似于“庞氏骗局”的经典骗局,这些骗局都是以诱人高额回报为诱饵,最终骗取他人的财产。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经典骗局。

1. “南海大陆”骗局

“南海大陆”骗局是指以出售虚假土地为诱饵,让人们投资购买并期待高额回报的骗局。这种骗局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后来也传到了中国。在中国,这种骗局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流行一时,许多人因此被骗。

2. “假彩票”骗局

“假彩票”骗局是指骗子制作和销售虚假的彩票,让人们相信自己中了大奖,从而骗取他们的钱财。这种骗局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许多人因此损失惨重。

3. “网络诈骗”骗局

“网络诈骗”骗局是指骗子通过网络手段,以虚假的信息、欺诈的手段骗取他人的财产。这种骗局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普遍,许多人因此被骗。

4. “传销”骗局

“传销”骗局是指以招募下线为主要手段,让人们以购买产品或加入组织的方式参与其中,最终骗取他们的财产。这种骗局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许多人因此损失惨重。

总之,骗局是不断变化的,骗子们也在不断创新手段。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来路不明的高额回报,以免被骗。

天雨说实话
「天雨说实话 」发表看法
2023-06-06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庞氏骗局”?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通过不断吸纳新的投资者来支付旧投资者的利息,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的骗局。这种骗局最早由美国人庞氏发明,因此得名“庞氏骗局”。

那么,除了庞氏骗局,人类历史上还有哪些类似的经典骗局呢?下面,我们来一一道来。

第一种,古代的“三合一骗局”。这种骗局最早出现在中国唐朝时期,也被称为“三合一诈骗”或“三合一骗术”。具体来说,就是骗子通过三个步骤来骗取受害人的钱财。首先,骗子会以高价购买一些看似有价值的物品,比如说一些古董、字画等等。然后,骗子会找到一个受害人,向他兜售这些物品,并声称这些物品价值连城,可以卖出高价。最后,骗子会让受害人出资购买这些物品,并承诺会帮助受害人卖出高价。然而,事实上这些物品并没有价值,骗子只是通过这种方式来骗取受害人的钱财。

第二种,现代的“网络诈骗”。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诈骗也越来越猖獗。网络诈骗的手法多种多样,比如说假冒银行、假冒公检法等等。最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法是“钓鱼邮件”,即骗子通过伪造邮件发送给受害人,要求受害人点击链接或者输入个人信息,从而获取受害人的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此外,还有一种叫做“虚假投资”的网络诈骗,和庞氏骗局类似,也是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通过吸纳新的投资者来支付旧投资者的利息,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的骗局。

第三种,现代的“传销骗局”。传销骗局也是一种以高额回报为诱饵的骗局。传销骗局通常会以某种产品为幌子,让受害人加入一个所谓的“团队”,并通过不断发展下线来获取高额回报。然而,事实上这些产品并没有实际价值,而且传销骗局的组织者通常会抽取一定比例的回报作为自己的“管理费”,最终导致大多数参与者亏损。

总之,骗局无处不在,我们需要保持警惕,不要被高额回报所迷惑,以免上当受骗。

巴可可零食
「巴可可零食 」发表看法
2023-06-05

中国历史上也发生过很多类似“庞氏骗局”的经典骗局,以下列举几种:

1. “江湖骗子”:古代称为“江湖术士”,其手法通常是通过诈骗、占卜、降妖驱鬼等形式欺骗百姓,声称能够预测吉凶祸福或解除灾祸等。他们还会利用巧言令色、讲究服装打扮和使用道具等手段迷惑人心。

2. “移花接木”:这是一种在唐宋时期流行的骗局,其手法是用草木制成假花或假果,然后将它们与真实的花果混杂在一起出售,从而掩盖赝品的瑕疵。

3. “投资理财骗局”:“南山牛皮癣”案就是其中之一,其手法是在售卖所谓的“神奇植物”疗效有限,并以投资理财之名套取资金,引诱投资者先投入几万元,随后再虚构出荒诞的故事诱导投资者不断增加投资。

4. “洋鬼子”骗局:这是19世纪后期在中国广泛流行的骗局。一些华人和外国人结成小团队,然后假装自己是外国“洋鬼子”,通过装扮、打扮、语言等方式,欺骗百姓获取非法收益。

5. “抽头”: 古代借贷骗局之一。当时发钱行会在放贷时要进行多次“抽头”,即每次放出的是应付利息而非总额。如果借贷人不仔细计算,很可能最终还不清借款。

6. “马屁拍得好”: 源于明代的一种骗局。骗子冒充亲王太监,诱骗被害人去“推襟让带”,并先行贿赂一批群众,“推荐”他们,等所有骗子都买好了价,个个点头称誉,真正的受害人早已晕头转向。

7. "金蝉脱壳":此骗术属于逃债的手段之一。用高利贷赚不少差价后,借款人就会消失,而身份证、房产证能去假借也去假还,这种骗法看起来成本高但效率绝对高。

5.“串通赔钱”: 古代赌博骗局之一。固定一个受害人参与游戏或头彩,组织多人参赌,其中一人负责输掉,其余人合谋欺诈取得赌本。

9. “流水帐骗术”:清代行骗方式之一。犯罪分子为提高诈骗成功率,会在小店中购物,并故意以大面额银两或银票结账,最后声称找不开零,要求换成小面额货币,以此达到牟利目的。

这些古老的骗局是在当时背景下的产物,也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需要我们从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在现代化管理下积极防范和打击各类诈骗行为。

过去那一堆事儿
「过去那一堆事儿 」发表看法
2023-05-31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类似于“庞氏骗局”的经典骗局,以下列举几个:

1. “南海泡沫”骗局: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中国广东省珠海市发生的一起经济犯罪案件。一群人通过虚构项目,吸引了大量投资者投入资金,最终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

2. “荷兰郁金香”骗局:这是17世纪荷兰的一起经济事件,当时郁金香的价格飙升,一些人开始炒作郁金香,结果最终导致郁金香价格崩溃,许多人因此破产。

3. “假彩票”骗局:这是一种常见的网络诈骗,骗子制作出看似正规的彩票网站或APP,通过虚构中奖信息来引诱受害者支付“手续费”或“税费”,最终骗取受害者的钱财。

以上只是其中的几个例子,提醒大家,不要贪图小利而被骗。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应该及时向有关部门报案,同时也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儒雅坤坤影视
「儒雅坤坤影视 」发表看法
2023-06-02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类似“庞氏骗局”的经典骗局,以下是其中一些:

1. 南海泡沫:1980年代初期,中国广东省珠海市一家公司以开发南海岛屿为名,向投资者募集资金,最终骗取了超过10亿元人民币。

2. 马多夫骗局:20世纪70年代,美国投资人伯纳德·马多夫通过虚构投资业绩和高额回报,骗取了数十亿美元的投资款。

3. 诺贝尔奖骗局:2000年,一名南非男子通过虚构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骗取了大量捐款和赞助。

4. 电视购物骗局:一些电视购物节目通过虚构产品效果和夸大宣传,骗取消费者的钱财。

5. 网络诈骗:通过网络虚构身份、虚构交易等手段,骗取他人的财物。

这些骗局都是以欺骗为手段,让人们失去了财产和信任。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不可靠的信息和承诺。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