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还是很有一谈的,我就以充分的数据和真实感受来回答。武汉主要由三大板块组成:汉口、武昌、汉阳,首先从汉口板块来说,大部分人的祖籍是黄陂人,汉口到处都是黄陂人,做小买卖的,做建筑的几乎都是黄陂人,很多黄陂人在汉口买房,特别是常码头、汉口火车站一片,复兴村、范湖、常青一片,二七一带最多黄陂人。正宗的老武汉人主要还是在六渡桥,汉正街、南京路那一片。东西湖区河南人最多,以前大部分迁移过来的河南人比较多,因为河南缺水不便于农耕,东西湖水资源丰富当年又是比较偏僻的地方,所以东西湖大部分人的祖籍都是河南人。
武昌板块大部分人的祖籍是江夏,同样也是因为江夏离武昌近,还有部分来自湖北省内下面地级市和区县的人较多,原因是武昌大学多,很多学生来自其它省份和下面区县地市,为什么说武昌人很多都是说普通话的人多就是因为外地人最多,所以说武昌人到底哪里人祖籍这个不好定义,只能说江夏人可能会多一点,其余大部分都是外地人,正宗的老武昌人主要聚集在司门口和徐东片区。
汉阳板块,汉阳就不必多说了大部分人的祖籍来自蔡甸,也有一大部分人是汉阳本地人,因为外来人口一般很少往汉阳去发展,汉阳又是重工业基地,还多工人都是继承父母的工作,所以汉阳那边很多人都是走后门关系进国企,外来人口很难进,到现在汉阳经济增长慢就是吸引不了外来人口造成的。
我的这些回答希望对网友有帮助,还有需要补充的也可以进行留言。
武汉以前是汉阳和武昌。现在的汉口是汉水改道后从汉阳分出去的一块。但是汉阳以前都是湖汊沼泽地带,根本不适合居住,原住民不多的。等会再说下武昌。
为什么有人说武汉是中国最大的县城呢?因为武汉人实际上都是乡里人。
真正的武汉发展起来要算长江二桥通车。大概是九几年的事。二桥通车形成的内环线就是所谓武汉的中心城区。
老武汉人应该有点印象。内环线经过的汉阳,就钟家村附近算城区;武昌中南以内算城区;汉口黄浦路以内算城区。
跟现在的武汉地图比较一下。内环线也就巴掌大个地方。这个内环线以内的居民基本上都是靠水而生的。主要是湖南人,四川人。另外就是河南人。为什么要把河南人分开讲呢。不是歧视,只是河南人主要是建国前逃荒过来的人比较多。而四川湖南过来的人,历史比较久一点。
至于说黄陂人是武汉原住民就算了。黄陂县城啥时候才有呢?黄陂人那么能干,武汉就不该叫武汉市了,而应该叫黄陂市。
听以前的武汉土著同事讲过:正宗的武汉人就是指在市中心7个主城区土生土长的武汉筒子们,不包括几个远城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东西湖区、汉南区。
武汉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国家准一线城市,这些年不断吸纳周边城镇居民加入,加上高校众多,很多外来大学生毕业后在此工作买房定居,落地生根。还有这些年不断攀新高的房价逼退了很多“一线城市漂”,返汉买房就业定居,迅速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其祖籍自然多种多样。
但追根溯源,武汉人祖籍从3个镇分别来说:1、汉口:多数都是黄陂籍,曾当选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也叫黎黄陂,也是黄陂人。少数湖南、江苏、浙江人,主要是开埠后,顺着长江码头而上的南通人、苏州人、无锡人、宁波人......武汉老字号五芳斋老板是浙江人,曾热播的《汉口码头》导演钱五一就是江苏人,武汉长江边许多历史建筑是宁波人所造。上个世纪90年代,武汉公布了首批优秀历史建筑102幢,其中67幢是沈祝三的‘汉协盛’建造的。
2、武昌:湖南人和江西人后裔居多,湖南、江西都离武汉比较近。青山那片主要是东北人多。青山因武钢而成区,武钢、武汉石化等很多重工企业,都是从辽宁搬迁的,是工业体系最健全最发达的省,东北三省是老牌的工业大省。而洪山那片因跟江夏是挨着的,所以洪山人大部分是江夏籍。
3、汉阳:因为紧挨着蔡甸,所以多数都是郊区蔡甸籍,也有一部分汉川籍,因为汉川历史上曾归汉阳府(今汉阳)管辖。
江西老表。
湖北的江西老表很多,这还有个传说,说是当年要把江西人迁移到湖广,但人们故土难离,不愿意走,就用绳子把人的手反绑着押走,现在就看到人们走路喜欢反背着双手慢慢走。
武汉九省通衢,水陆交通要道,祖籍是全国各地都有,但主要还是周边省份,这个从武汉市的高校每年录取的大学生分布情况就可以看出来。
首先是省内各地市到武汉的多,武汉是湖北省会,因为工作原因到武汉定居的就不少。
武汉是中部的中心城市,教育、医疗、工商业发达,周边省份的人都喜欢到武汉来定居,以求自己有更好的发展。
以前长江水运鼎盛的时候,长江沿岸的人在武汉谋生的多,其中以湖南、安徽最多,四川、江浙也有不少,长委和长航都设在武汉。
河南人在武汉特别多,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可能河南是人口大省,离武汉又近,方便到武汉来谋发展。
武汉是工商业重镇,在商业方面,江浙沪的人多,在工业方面,有很多的北方人,解放初期武汉发展工业,有不少从北方调过来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有好多是举家迁移。
总之,武汉人的祖籍大多在中部地区,武汉是华中重镇。
在清朝未年前,沒有武汉三镇之说,只有武昌城,从现在的大东门至江边,巡司河至积玉桥,这就是武昌城区域。汉阳人口稀散,不密集。汉口除了沿江(包适汉水)一带跑船为生住家外,基本上是沼泽地,水患无穷,其它的人口也稀散。自从张之洞修筑张公堤后,杜绝水患,黄陂人渐渐进入汉口。张之洞后在汉阳建铁厂和兵工厂,蔡店人进入汉阳。之后,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兴起,汉口码头兴旺,租界入驻,修建马路,初显城市规模,民国时期,设立汉口市,二十年代,京汉铁路,粤汉铁路兴起,工商资本入驻,火柴厂,五金厂,机械厂,在武昌三层楼,江边有个岛,兴建震环,裕华棉纺厂,还有一纱棉纺厂。此时大量外人进入武汉。解放后,青山建钢铁厂,东北人入驻,河南人进入东西湖农艮区。
看了很多答复,说得蛮好,武汉人就是来自四面八方。我补充一下:
武汉历来是水旱码头商埠,物流集散地,各地域的会馆林立。武昌白沙洲一带,过去是木排趸集区,从洞庭湖出来的湖南人定居的多;汉正街是浙商徽商多;江岸因京汉铁路兴建而致河南人聚集,因毗邻黄陂,这里黄陂人多;青山区则因建国后武钢建设投产而致鞍钢来的东北人不少;东西湖区因湖区开发,河南人和邻近的孝感人多。另外,武汉作为中心城市,历史上来此求学、谋生而定居的全国各地的人都有,所以,武汉开埠以来形成的文化文明基因应该是有兼收并蓄的丰富内涵的。
正宗武汉人祖籍都是黄陂人,以六度桥铜人像为中心,向周边扩散,因为这里是码头文化的发源地 ,最早的工人产生这里,慢慢向武昌,汉阳发展。后来建武钢 ,工作需要向青山武钢移民。其他一些就是外来人口常驻了。比如做生意的温州人,湖南人,江西人,支援武钢的东北人等等。
60年代听祖宗讲过,汉口的发展主要是码头,最先是黄陂人在码头接货,当时叫“跑脚”。四川放来的竹排、乌棚船及各种生活,生产资料等,就有了黄陂人开的歇脚茶棚,四川湖南放排的越来越多,就有了小吃,比如武汉的早点热干面的制作者是黄陂李集人,豆皮的制作者也是黄陂人。现在武汉话过去并不是汉口土语,为什么外地人感觉武汉话像四川话?就是川人下武汉多了,汉口本地语言川人并不懂,当时的人就学川人讲话,慢慢形成了武汉自己的半吊子川话——武汉话。汉话里有些词组被黄陂话穿插进了,就是山西的骡子做马叫插进了半吊子的川话里,形成了汉话。也就是说一个码头慢慢形成了现在的汉口,没有码头就形成不了汉口,更不可能有武汉。按道理汉话归系川语系。
武汉三镇,都知道,它是长江干流众多支流交江处从镇到市,规模比较大的城市之一,岷江与长江交汇,宜宾。与沱江交汇泸州。与嘉陵江交汇重庆。与湘江交汇岳阳,与汉江交汇武汉,与赣江交汇九江,与皖水交汇安庆,与准河交汇南京,与大海交汇上海。古代都市兴起大都以河叉,关口,港口等这此发展而来,因为这些地儿人员来往密集,物流集散容易。古时大都以水运为主。这就是这些城市起因。总上所叙,武汉受巴蜀,湘赣文化影响很大,人员迁移也大多来自这些地方,虽然武汉离中原较近,但中间有大别山,桐柏山阻隔,来往交流不如沿冮方便,最主要是中原农耕发达,但凡不是战乱,中原人还是不原意长江边上生活,很不方便。但是,有一些人翻山来到南岸,他们突然发现,这里河湖密布,山奇水考鱼虾丰盛,稻米充足,莲藕遍地,鱼米之乡,就是中原不打杖,也不原走了。所以从中原过来这群人就大彻大悟,不用辛苦劳作,也可丰衣足食,为了纪念,只要过了这个地方,就叫大悟。后来,红二十五军为了北上抗日,翻过大别山,为了抗日,为了救国。为了自已共产主义信仰。从信阳集结,长征到达陕北,后来为了纪念,这个地就叫信阳。与信仰同音。这是戏说,个人见解,不要当真!
我的爷爷,还有外公外婆都是老黄陂人,陆陆续续都走了,他们生前说的都是带黄陂口音,还有我爷爷的兄弟姐妹,不管是落在郭茨口的、南湖的、利济北路、古田的都是带黄陂口音。抗日战争黄陂县城被日本人飞机轰炸,都逃难到了汉口。我爸爸妈妈都是说的汉腔,我说的是蔡甸天沔话,经历了巨大社会变革洗牌。我爷爷兄弟姐妹的后代我好多都没有见过,碰面都不认识,清明节,我外公去世,我外公是老二,四爷爷我也是第一次见到,湖北司法局退休,那些表叔表姨也是第一次见过,还有同辈的后代也是第一次见过,城镇化很多亲戚虽然没有出五服,但是因为没有走动,基本上都不认识。还是古代的一个祖宗传下来的自然村落好,都有辈分,基本上办事都会相互捧场热闹。
武汉人的祖籍大部分为黄陂,蔡甸原武昌县等围边县城的,也有一部分武汉称为下江人的江淅一代的人。也有一部分河南人,当年汉口解放大道精武路旁的河南棚子住河南人。及东西湖区原农场围垦农工大部分是河南人。还有一部分随工厂搬迁的工人,例江岸车辆厂(现己搬迁)旁的徐洲新村的一部分山东徐洲人。再就是青山武钢厂区的全地人都有。总之现在的武汉包容性极強,全国各地人都有。
民国时期全中国五湖四海都有来武汉谋生的人!混的好的定住下来的也很多,基本都融入了武汉这座当时最繁华的城市,长江里的船每天是川流不息!武汉三镇最正宗的汉腔属于汉阳腔保持原居民的生活特色!以何作欢为代表的地方方言特色为正宗的汉阳话为代表!汉阳的历史那叫恒久远!
武汉分三镇自古就是九省通衢,江、汉交汇,前有俞伯牙摔琴遇知音后有首义举共和上连洞庭川陝下通磻阳苏浙,京汉粤汉近代连通 ,人是四面八方人,水是通江达海水,路是南来北往路,吃的是酸甜麻辣,是码头、是车站,是故乡又是征途。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中国独有世界无二。
历史上武汉是移民城市,原土著人很少,多来自于黄陂人居多。武汉以水而居,相对水路运输发达,长江汉江沿途来汉口的跑运输的船商较多,久而久之便定居在汉口。如长江上游四川、湖南岳阳、湖北宜昌、监利等,下游江西,湖北黄石等地人多。来自汉江上游谷城(今老河口)的人也多。
溯源武汉祖籍大多是黄陂人,历史上黄陂人的祖籍是来自江西。
本文由作者:合浦仔林哥 于 2018-02-24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526044906719281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