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你听到过最智障的谣言是什么?> 正文

你听到过最智障的谣言是什么?

  • 遇见酒泉遇见酒泉
  • 2023-07-15
  • 12
  • 共14人回复
我就是个码字的
「我就是个码字的 」发表看法
2023-07-19

青岛下水道和德国油纸包。

某人的进口汽车坏了,配件需要从德国发货,友人戏谑道:不用买,你把后备箱打开仔细找,里面肯定有德国人之前储存的配件,还是用油纸包包好的,嘎嘎新,再找找,没准儿油纸包里还能跳出两个德国修车工。

德国巴伐利亚州发生火车脱轨事故,有网友“提醒”德国方面:在铁轨旁边挖一挖,应该能找到几个油纸包,里面有提前备好的零件和抢修人员,光亮如新。

凡此种种,“德国油纸包”成了一个网络热梗,而这个热梗的出处则是另外一个网络热梗“青岛下水道”。

第一次在网络上看到“青岛下水道”这个事情时还没有“德国油纸包”,当时网络传言:青岛城区之所以下大雨不积水,原因是德国一百年前在殖民青岛时期修建的下水道特别好。

当时看了相关帖子就有些半信半疑,半信是因为德国当年殖民青岛时确实大兴土木来着,他们是打算将青岛建立成一个“模范殖民地”。

德国起步晚,统一之后发现世界上的殖民地都被英法等国瓜分差不多了,为了抗衡英法,德国就想用殖民地的质量压倒英法的数量,采用建设性开发殖民地的思路,而不是英法那种破坏性开发和攫取的方法,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德国确实在青岛干了一些实事,这是历史。

半疑则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地理原因,了解青岛地貌的人都知道,青岛不仅三面环海,市区和周围是一个斜坡地形,从崂山到海面有上千米的落差,这种地形地貌,想让青岛城区积水可不容易。虽然不排除城区个别洼地也会积水,但在青岛大规模积水很难发生。

另一个则是历史原因,青岛的城区可不小,而德国人在青岛满打满算也就呆了十七年,如果一百年前德国造的下水道能满足这么大的青岛城区使用,那估计德国人在青岛啥也没干,光修下水道了,这恐怕不是殖民,这是援建下水道来了。

所以,说青岛城区不积水是因为德国殖民时造的下水道好,确实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青岛下水道”之后,紧接着就是“德国油纸包”:德国人撤离青岛一百年后,当年修的下水道需要更换配件,青岛当地部门联系当年修下水道的德国公司,按照对方指引在下水道需要更换配件的地方三米范围内找到了配件仓库,里面的配件都用油纸包包着,光亮如新。

其实,大多数人看到“德国油纸包”后都会明白,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读者体”谣言,太扯淡了,也太侮辱读者智商了。

只说一点,下水道是什么高精尖设备,都过去一百多年了,都二十一世纪了我国还造不了还需要进口?甚至还必须找到原厂才行,其他厂的配件还配不上?进口汽车也没这么娇贵吧。

但是,如此不合常理的谣言在网络上却非常有市场,这就让人感到好奇,所谓“青岛下水道”和“德国油纸包”是怎么火起来的呢?火到满网都是的?

所谓“青岛下水道”的神话最早可以上溯到1991年台湾省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这部电影里有一个过场戏,学校教官在卫生室里和女校医闲聊,台词如下:

我祖籍是青岛,青岛那个地方啊,它的建筑特别好,德国人建的,尤其是它的下水道,做得特别大,特别宽,你不管下多大雨,等这个雨停了,地面上绝对不会积水,不像台北这样子,下一阵雨就积水。

这段话主要以画外音出现,导演安排这段过场戏估计也没有太多想法,可能主要是为了反映一些逃台山东老兵的思乡之情。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段台词之后也在网络上被一些人拿来说事儿。

一般认为,颂扬“德国造青岛下水道”最早的文章应该出自2009年的《齐鲁晚报》,文章题目是《青岛德式下水道:一百年前的领先》,作者笔名是冬亥。

这篇文章从青岛出土了德国造排水管道这件事入手,谈到了一些德国造下水道的优点,比如造型和理念在当年都是很先进的。

这篇文章不论是从角度还是内容上看还是相对客观的,比如文章中着重提到了当年德国造下水道只能满足青岛老城区部分人使用,如今青岛已经是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当年的下水道已经没法满足青岛,我们又进行了大规模建设。

此外,该文还强调了当年德国人的设计理念和施工质量确实很好,但所有的下水道工程都是中国工人修建的,属于中国制造。

至于“德国油纸包”,这篇文章里并没有提及。

在这篇文章之前,表扬青岛德国下水道的文章肯定也有,但没有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力,这篇文章之后,关于“青岛下水道”的文章才逐渐多了起来。

2010年5月28日,《中国文化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福寿沟、紫禁城、青岛老城讲述了:老城不怕淹的故事》,作者是该报实习记者丁敏帅。

这篇文章在关于青岛老城下水道的段落里大量引用甚至直接照抄了《齐鲁晚报》上冬亥所写的《青岛德式下水道:一百年前的领先》。

这个实习记者丁敏帅可能觉得原文照抄同行实在有辱斯文,于是他自己又往文章里加了一个“佐证材料”,也就是著名的“德国油纸包”,他在原文中写的是“油布包”,而且还加了一个之后被广泛采用的形容词:光亮如新。

当然,这个所谓“德国油纸包”的故事也不一定是丁敏帅自己发明的,也有可能是他在网络上或现实中听来的,然后没经过调查就添油加醋写到了自己文章里。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末尾还写了青岛人对下水道井盖的称呼:古力盖,来源于德语:gully。

2010年6月,南都周刊发表了一篇《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无法复制的德国经验》,从题目上看,这篇文章应该是参考了上面提到的《齐鲁晚报》和《中国文化报》两篇文章。

而在内容上,南都周刊这篇文章可谓煞费苦心,不仅客观陈述了一些事实,同时也塞进了一些有私货嫌疑的文字。

文章中引用了龙应台的一段话,大体意思是判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方法之一,就是看一看下完暴雨后街道会不会积水严重。

《南都周刊》不无感慨评价道:如果用龙应台的衡量标准,那么青岛在100年前就进入了先进行列。

PS:如果按照龙应台的标准,现在的德国应该属于发展中国家,韩国也是。

当然,从整体上看,你不能说《南都周刊》这篇文章就有问题,尤其是该文也没有采信那个滑稽到可笑的“德国油纸包”,但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带着一些“抬德贬中”味道,感觉青岛发展这么好全是德国人殖民十七年的功劳,这就带给很多读者一种“殖民有理”的感觉。

由于南方系媒体的巨大影响力,该篇文章被广泛转载,同时也被更多人洗稿,洗稿过程中又加入了所谓“德国油纸包”,然后“青岛下水道”和“德国油纸包”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开来。

在各种相关文章下面,充斥着一些如“希望全国被殖民”和“希望青岛永远当殖民地”的奇葩评论,让人不忍直视。

由于相关文章和帖子太多,从2010年和2011年开始,各种辟谣文章也开始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澄清事实的作用。

有相关专家也介绍了情况,青岛城区之所以很少积水的原因除了特殊的丘陵地形外,还和青岛大规模的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有关,而在青岛城区总计长度达三千公里的下水道里,所谓德国造下水道只剩下不到三公里,占比只有千分之一。

如果说青岛城区不积水是因为有不到三公里的德国造下水道,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本来随着辟谣文章不断出现,所谓“青岛下水道”和“德国油纸包”的传言已经式微,但随着2013年前后一波名人的旧谣重炒,传言又热闹起来。

在传播该谣言的名人里,有孙姓老演员,有郎姓财经专家,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万科王石。

要知道,王石不仅是名人,他还是一位房地产公司大佬,相对于演员和财经专家来,对于下水道和油纸包,他的身份显然更有说服力,于是“青岛下水道”和“德国油纸包”彻底成为网络热梗。王石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成了网友们调侃的对象。

说在最后,客观来讲,一百多年前,德国在地下管网建设上的理念和工艺确实是先进的,值得肯定,也值得借鉴学习,这是历史也是事实,没有什么不好意思。

但是,如果不顾现实地形地貌的影响,把偌大青岛城区几千公里地下管网建设的功劳全送给德国侵略者,这显然是非常不客观甚至是带着恶意的谣言。

至于所谓“德国油纸包”,不过是在恶意的谣言前面加上了滑稽二字,让这个谣言变成了“恶意的、滑稽的、低智商的谣言”。

成龙之龙
「成龙之龙 」发表看法
2023-07-18

有知情人士披露,曾在萨达姆被绞刑前,一直不停地捋自己的胡须,当众人都以为他十分恐惧时,唯独小女儿读懂了父亲这一小动作背后的深意,痛哭起来。他的小女儿认为,父亲并不是害怕,而是在传递一个暗号。萨达姆意在通过这一举动,告诉伊拉克人民,他是被冤枉的,摸胡须是“莫须有”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自己被出卖了。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美男子13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美男子13 」发表看法
2023-07-24

我听过最智障的就是日本“百年老店”。

在过去二三十年经常能听到各种关于日本工匠精神,百年老店,日本多么发达,社会福利等等,当时也是很羡慕日本人的生活,尤其在动漫的影响下,觉得日本哪里都好,怀着这份憧憬,我在09年大学毕业去了日本念书,只有真正在日本讨生活的人,才体会日本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刚到日本看什么都新鲜,尤其出国前听说过日本有很多百年老店,都是一代一代传承的手艺,代表了工匠精神,我所在学校在高田马场,东京都内比较繁华的地方,附近就有一家所谓百年老店,一个小餐馆,听人说这餐馆开了一百来年了,一直是一家人代代经营着。

怀着朝圣一般的心去了,地方不大,基本就一张桌子一个吧台,像图片这样,是的,你没看错,就是一张桌子一个吧台,不是这家餐馆这样,日本很多餐馆都这样,餐馆就一个人,东西摆放乱七八糟,我当时还觉得这是一种风格,后来才明白就是脏乱差,东西不贵,味道很一般,吃完我就怀疑就这手艺是怎么开这么多年的,开始吧觉着是自己口味有问题,中国人不爱吃正常,当地人应该很喜欢吧,后来日本朋友来吃也觉得味道一般。随着在日本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逐步了解后,才揭开这些“百年老店”和工匠精神的遮羞布。

日本在被美国按着头签完广场协议后,基本就不发展了,社会固化越来越严重,并且日本人骨子里特别守旧,很多百年老店的成因就是社会阶级固化,底层人基本没有改变社会等级的机会,比如你爸爸是开餐馆的,你最好的结局就是开餐馆,那你当医生,当法官行不行呢?也不是不行,很难,各种现实障碍,主要就是人脉,根本进不了圈子,并且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儿丢了,他们心疼,还记得灌篮高手的鱼住纯,毕业后必须要回家经营餐馆,当时觉得可惜,但在日本这才是最正确也是最好的结局

日本选择上大学的人不多,我这种在国内只能上三流大学的手,到日本考个一流大学研究生也不是太难,是我学习好吗?不是,是日本考试简单吗?也不是,是因为没人考,在日本愿意念大学的人不多,因为上了大学就得按照大学学历拿工资,念了专门学校就拿专门学历的工资,这是政府的规定,那多拿工资不好吗?好,问题是公司愿意用你,你学历越高意味着越不好找工作,我一哥们念到生物学博士,主要也是为了混签证,毕业想找工作根本找不到,然后在中国人搬家公司干搬家。

日本人博士毕业也好不到哪去,除非你家族有权势,能给你相应的博士工作,女孩都是高中毕业结婚,日常带孩子,打零工,男人做社畜,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白领都不如干电焊的,真的,干电焊的工资不低,工作好找,一技傍身,想换就换。

在日本早高峰的时候,经常有人在地铁自杀,几乎天天都有,每次一个人的死亡都会导致地铁晚点一两分钟,都是白领,每个日本电车站都有死过人,为什么他们一失业就活不下去,这个说起来更让人深思……

说白了日本社会病了,失去活力了,政治上都是政治家族,普通人选总统那是不可能的,财团控制社会经济,这两大势力最想维持现状,祖祖辈辈永远这样才好,表面上看是现代社会,骨子里人封建王朝,日本为什么一直还有世袭制的天皇,因为总统也都是世袭制,不过是各大政治家族轮流做,跟当年幕府时代本质上没差别,只是从乡长大乱斗变成喊口号投票,财团拿出钱选择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家。

日本社会的固化是层层深入,跟印度种姓制度差不多,只是日本经济好,其实就是披着现代文明的封建社会,到处百年老店,什么手艺代代相传,也就那么回事,煮饭仙人煮的米饭跟电饭锅的差不多,寿司之王的寿司就是噱头,一种宣传手法,我眼中真实的日本是一片死气沉沉,年轻人在二十年前就开始选择躺平,这么一代一代躺下去,叫平成废宅,努力了也就那么回事,不努力也坏不到哪去,低欲望社会。跟中国这些年高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我小姨子是纯日本姑娘,来中国都觉得中国很好,很发达,打车可以滴滴,吃饭有可以在网上预订,买东西很方便,音乐电影随便看,吃西瓜都可以一年四季随便吃,你能想象一个正常日本中产家庭吃西瓜,一人只能吃一小条吗?吃丑橘一人吃一个[捂脸],开车也都是北斗星那种零点几排量的小车。

日本挺好,但没有想的那么好,中国有不足,但大部分都挺好,所以身在中国还是很幸福的,最后感谢祖国的富足强大。

微信松园
「微信松园 」发表看法
2023-07-23

(原创)1952年抗美援朝取得重大胜利,国内加紧生产,支援朝鲜。49年新中国成立,土改结束,农民分了田地,干劲十足,50年我家翻盖四间新草屋,全村无瓦房。父亲是何岗村农会组长,土改时权力很大,土改结束,社会安定了,父亲忙于种田,帮别人修房,盖房修灶,去开会也少了。

52年~53年,谣传美蒋特务,用灯闪一下,或是吹口烟,把人迷倒,割去男性生殖器,挖女的乳房,去做原子弹原料闹得人心皇皇,晚上也休息不好,白天怎么干活。我家有六间半屋,还有三间走廊廊兼厨房,隔壁顾迋政家,有三间屋,山墙和我家家打????洞出入,晚上全村妇女住顾家,我家四间住男童,青壮年全部巡逻守卫,我家有两件冷兵器,父亲土改时发的红缨枪还未上交,解放前八路军从山东到汤池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我家吃饭歇脚,付饭钱,还送一把断尖的大刀。农具有威力的太多了,扬叉,两股的,武器解决了,我还未上学,也得放生拾粪,父亲又忙于治安管理了。闹腾几????月,春暖了,要生产了,重点排查谣言源头,庐江舒城两县,是谣言重灾区,父亲发动各村民组小组长,三姐夫父亲就是黄大院庄小组长,地主都是黄院庄的,镇压的,外地工作的,剩下同姓的,也是贫下中农了。

从沈家山井村查出一????传谣的,交区政府了。上级传达,谣言源头找到了,人的生殖器不能做原子弹原料。群众也相信政府辟谣。闹腾才结束了。2022年10月8日,淮南。

只将忧思说与风
「只将忧思说与风 」发表看法
2023-07-22

公司里的人都说老总跟某女员工有染,有几天该女员工没上班,恰逢老总出差了,很多人便谣传老总带那个女员工私奔了……

可笑的是车间里传,办公室也开始传播。三天后老总回来,那个女员工还没上班,结果是人家有病请假了。

有没有染不知道,但是要说老总带她私奔了,这事用脚丫子想想也不可能。

老总五十多的人了,有家有业有儿女,从白手起家,到现在家财万贯,会为了一个也有家室的女的,舍弃老婆孩子家产事业而不顾去私奔?

莫不是脑子被驴踢了。私奔了还回不回来?回来了日子还过不过?儿大女大的还要不要脸面?走了公司咋办?

那个女的人家也有家有孩子。她一个三十多岁的妙龄少妇,跟一个五十多岁的人私奔?抛下老公不算,能舍得下孩子?多大的动力让她跟一个老头跑了?

除非她看上他的钱,那他私奔公司带不走,没钱了她跟他跑干什么?

剑啸西风
「剑啸西风 」发表看法
2023-07-22

二战时期,传闻一名德国士兵被一颗呼啸而至的流弹穿过睾丸,恰好一名姑娘正在洗浴,流弹从她阴部穿过,此事件不久姑娘怀孕,生了一名男婴,更巧合的是那名德国士兵在男婴出生之前认识了这名姑娘并喜结连理,生过男婴之后士兵感觉自己被戴了“绿帽”,为此夫妻吵闹不止,妻子一直认为自己清白,并发誓说怀孕之前并没有和其他男人有亲密接触。最后无奈去做DAD检测,检测结果男婴就是士兵的儿子。后来医生让她们回忆在男婴出生十个月之前她们双方都发生了什么事,当他们把子弹穿睾丸之事说出之后,医生解释说,那颗流弹穿透士兵睾丸恰好带走了士兵的精液,又恰好从姑娘的阴部穿过就顺阴道进入了姑娘的体内,赶巧姑娘在排卵期,于是就有了男婴出生的事情 当然这种巧合的概率是非常低的。

听完医生的解释,他们认为他们的婚姻是命中注定,后来一家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雨落幽燕Ly
「雨落幽燕Ly 」发表看法
2023-07-18

关于这个刘博士,很多人都表现出了反感,厌恶,甚至是排斥,都认为他是美西方的传声筒,甚至说他是制造谣言者。

说他拿了西方人的钱,制造谣言,蛊惑人心,甚至说,如果按他的逻辑,乌克兰人都要打到莫斯科了,说这样话的人,鹅粉占了大部分,总归是立场不一样嘛!

昨天刘博士发话了,说他遭到了死亡的威胁,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十分的震惊,新闻是自由的,发表什么样的新闻,客观与否,违背了什么,这都应该由头条来决定,甚至禁言,取消头条号,但绝不应该用死亡的威胁来对待一个自由媒体人,这不仅违背了规则,也触犯了法律,使新闻净地,变成了角斗场,变成了勾心斗角的烂缘,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一花怒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要新闻不违反规则,都是可以自由绽放的,大家说对不对?欢迎大家评论!

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 」发表看法
2023-07-20

当年微博上还有一个冒充美国大兵的“美国大兵净多”。他曾编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

他说他在美国的某个超市,从冷冻柜里挑了肉,到柜台上时不想要了,结果看到超市的工作人员直接把肉丢进垃圾箱了。超市人员解释说这个肉已经拿出过冷柜,如果再放回去就坏了,宁可丢掉也不能让别的客人再拿出来吃坏肚子。说完这个故事,此公就感慨了一番米粒尖真是重视商品质量尊重人权云云。

然后此公就惨遭群嘲:按这逻辑,肉从冷柜里拿出来再放回去就会吃坏肚子了,那岂不就意味着每个买肉的顾客拿回家后都必须马上烧熟了吃掉,而绝不能再放回自己冰箱里?美国的肉质量是有多差?

老三届李先生
「老三届李先生 」发表看法
2023-07-20

前些年,有一个智障的传说,说XXX与大人物xxx有染,有一次这两个人同居时,男的上厕所了,这时,电话铃响了,这个女的接了电话。乍一听,还以为是这回事,但是,好好想一想,纯粹胡扯,那女的不是傻子,绝对不会去接电话,再说了,男的房间肯定有卫生间,不需要跑出去。因此,造谣的人,应该是没有文化素质的人,连基本男女之间之情都不知,他自己傻,把世界上非常精明之女说成傻子。

无忧的高山hN
「无忧的高山hN 」发表看法
2023-07-15

最智障的谣言莫过"270"。

司马南为牟取流量博眼球,编造谎言,毫无根据地质疑联想柳传志,自然而然地遭到众多网友们的抵制和批评。

为掩饰谎言,又恬不知耻地编造另一谎言"270"。为证实这个谎言的"真实性",居然继续编造谎言(提供假证据)向国家机关"举报"。最终弄巧成拙,被全网禁言,闹出一惊世丑闻让世人耻笑。

真所谓,为了一个谎言,需编造一百个谎言来圆这个谎言。

人们期待着司马南先生一直圆下去……。

盘龙山
「盘龙山 」发表看法
2023-07-20

莫言在诺奖仪式上讲的偷捡麦穗,因为他母亲小脚跑的慢,还被守田人打了一嘴巴。这种小偷小摸的丑陋行为,也到颁奖仪式上讲,拿不是当理说,丢尽了中国人的脸。

程记得莫言自己讲的因为偷了生产队一个萝卜被父亲用皮鞭管教。那么母亲和他一起偷捡生产队麦穗的事情,发生在如此严教父亲的家庭可能吗?大人和孩子,萝卜和麦穗孰大孰小哪?回答是绝不可能!那么有些人会说那是捡不是偷!不是偷为什么有守田人?守田人来了为什么跑?于是谎话现了原形。

如此荒唐的的谎言竟然冠冕堂皇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的感言之中,初看是冠冕堂皇的事情,稍作思考实在是最智障的谎言!

名都阳光
「名都阳光 」发表看法
2023-07-23

“270”谣言最智障。

司马南无端制造的“270”谣言,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弱智、最荒诞、最经不起推敲的谣言。

然而,司马南粉丝却深信不疑,只要看到批评司马南的,不问青红皂白,一律贴上“270”的标签。

如果“270”谣言不是世界上最智障的谣言,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谣言了。

在司马南炮轰联想手撕杨柳过程中,有些善于理性思考的读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针见血指出了司马南质疑联想的破绽,并从各个方面对司马南进行了批评,以澄清是非,拯救那些被司马南蒙蔽了的读者。

对读者提出的合理质疑,司马南从来不做正面回应,而是采取偷换概念、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等手段,继续攻击“杨柳”。司马南为了掩饰自己的荒谬和错误,炮制出柳传志雇佣“270”家媒体黑司马南的虚假故事。

郑光鲚
「郑光鲚 」发表看法
2023-07-22

文学不是用来歌颂的工具!

这是听到的最智障的谣言!

世人都知道,文学与生活和社会密切相关紧密相连。文学是生活与社会的艺术再现,正如伟人指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因此可以说,文学是反应生活与社会的工具。那么这种工具的“功用”也就不仅仅是“歌颂”,还应有“暴露”的功用。生活与社会是丰富的,有真善美,有假恶丑。对假恶丑,应运用文学的“暴露”的功用;对真善美,应运用歌颂的功用。这才是对文学的真像,也是最直白的认识。

可“文学不是用来歌颂的工具”,剑走偏锋,企图引导人们对文学的偏见,显然就是最智障的谣言。

由于“文学不是用来歌颂的工具”,出自名人之口,又有着无比的“光环”,因而再智障再“谣言”,也可能让人“信之”、“听之”。

然而,生活与社会的丰富多彩,真善美、假恶丑的并存或相互交织,使得“文学不是用来歌颂的工具”依然甩脱不了最智障的谣言的嫌疑。

秋无迹
「秋无迹 」发表看法
2023-07-16

自闭症永远也不可能治愈。

到今天,已经这么多已经正常了的孩子了。专家们还在这么说。

说正常了的孩子当初都是误诊。

那当初诊断也是你们下的,现在人家好了。误诊也是你们亲口承认的。

那你们为什么不赔偿当年误诊给这些家庭带来的精神损失费?

那如果当年不是误诊,现在孩子又正常了,那你说自闭症究竟是不是能康复的?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