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可能注定不是平凡人,他年轻时的经历也是跌宕起伏,颇有传奇色彩!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袁世凯年轻时有哪些不同常人的经历。
袁世凯的家世
袁世凯的祖父叫袁树三,袁树三有两个儿子:袁保中、袁保庆,袁世凯是袁保中的儿子。袁家到了袁保中这一辈,在袁保中的带领下,袁家已经在当地权倾一方,是当地妥妥的土皇帝。到了袁世凯出生的时候,袁家的产业已经伸到了北京、陈州。此时的袁家已经是大豪门了,袁保中经商,而弟弟袁保庆凭着多年对捻军作战,已是身居要位的悍将!一家30余口人,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说袁世凯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走出家乡
1866年,袁保庆奉旨去山东济南任职,因袁保庆无子嗣,袁保中便将袁世凯过继给了袁保庆,这时的袁世凯7岁,于是袁世凯就跟随嗣父来到了济南,这也是袁世凯生平第一次走出故乡。在南京待了两年,到了1968年,袁保庆再次高升,被派往南京赴任,负责督销官盐,官盐向来都是肥差,因此,袁世凯彻底过上了阔公子的生活。
那时候的南京绝对称得上是纸醉金迷的地方,相比于之前的项城和济南,这里的繁华程度高了不知道几个档次,风景名胜更是数不胜数。虽然袁保庆给袁世凯找的教书先生都是有名的举人,但是袁世凯对读书根本不感兴趣,他整日打拳、下棋、赌博、骑马,四处游玩。虽然只有十二三岁,可已经是一个活脱脱的风流少年了。除此之外,袁保庆还将自己数十年的为官之道、带兵经验常常讲给袁世凯听,这些为官、带兵心得,对于袁世凯日后宦海沉浮、将兵帅勇等一些韬略之策,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袁世凯在南京生活了6年,到了1873年7月,嗣父袁保庆病逝。同年冬天,袁世凯随嗣母回到项城老家。这里有必要提一个人,因为此人后来对袁世凯影响很深,他叫吴长庆,是袁保庆的把兄弟,与袁保庆关系甚密,因此他对袁世凯也十分疼爱。
1874年,袁世凯的另一个叔父袁保恒从西北回到了项城,此时的袁保恒正在西北为左宗棠办事,袁保恒非常喜欢袁世凯,就将他带去了西北。
后来袁保恒官至户部左侍郎,另一位叔父也很牛,任内阁中书,他们都对袁世凯抱有很大期望,希望他考取功名。因此给袁世凯请的先生都是当时很著名的举人、进士。而袁世凯也非常用功,只可惜在1876年的乡试中,袁世凯名落孙山。
1877年,袁保恒被调往河南开封,袁世凯也随叔父来到了开封,不过在来开封的第二年,袁保恒就染病去世,再次失去靠山的袁世凯只能又回到了故乡项城。
不过见惯了繁华都市的袁世凯,已经是不会甘心待在这封闭的小城的。回到故乡后,袁世凯出资组织了两个文社,吸引当地文人雅士。这里重点提一个人,那就是徐世昌。徐世昌空有满腹才华,奈何囊中羞涩,无钱上京赶考,袁世凯与徐世昌一见如故,慷慨解囊,资助徐世昌上京赶考,结果徐世昌金榜题名,进了翰林院当差。后来,袁世凯走投无路时,也是徐世昌出手相助。
1979年,袁世凯再次参加乡试,再次名落孙山。袁世凯盛怒之下,烧毁了所作的所有诗文,发誓再不问津科举。通过科举步入仕途是行不通了,可仕途是必须要谋取的,所以只能花钱捐官了。
袁保恒去世后,袁家闹分家。袁世凯分了很可观的家产,只是他不懂理财,花钱如流水,到了真正用钱时却身无分文。最后,还是从亲戚那里借来100两银子,作为北上谋取官位的盘缠。这位亲戚后来在袁世凯发迹后找过袁世凯,袁世凯为报当年之恩,赠送亲戚5000两银子作为回报。
袁世凯来到北京后,准备通过他父辈的关系,谋取个一官半职。不过正事没办,银子很快就被骗光了,走投无路之时,遇到了他曾资助过的徐世昌,此时的徐世昌已经金榜题名,是点了翰林的京官,于是徐世昌拿出一笔银子,资助袁世凯回乡,让他回乡之后另做打算。
不过袁世凯没有回乡,而是来到了广东潮州。这里有他父亲的一位至交叫周馥,是李鸿章的文牍,颇受李鸿章器重。在周馥的帮助下,袁世凯拿到了一个正五品的同知。并写了一封信,把他推荐给了李鸿章。
不过袁世凯没有去找李鸿章,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学识不够,从潮州出来转道去了上海,在上海没办成啥大事,逛妓院时结识了沈氏,也就是袁世凯日后的长如夫人。
之后他认为只能参军才能有前途,于是在1881年,他从上海启程奔赴山东登州,因为此时的上文提到的吴长庆就在登州统兵。从此,袁世凯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这一年,他22岁。选择投靠吴长庆,是他一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2年朝鲜政治生涯
很快机会就来了!1882年6月,朝鲜发生兵变,日本政府很快就借着兵变,派兵前往,试图以武力控制朝鲜。朝鲜请清政府出面,于是同年8月,清政府命丁汝昌率北洋海军3舰,吴长庆率清军6营,开赴朝鲜。而袁世凯也随着吴长庆去了朝鲜,他此次的职务是“前敌营务处”,负责军需供应和勘定行军路线。从此,开始了他在朝鲜长达12年的生涯。
去了朝鲜之后,他们很快平息了兵变。清政府对朝鲜诸将也是奖赏有加。袁世凯凭借自己的机警和善于察言观色,很快得到了朝鲜国王的器重。
1844年4月,吴长庆率所部3营撤防,只留下袁世凯和其余的3个营。李鸿章任命袁世凯全权负责在朝鲜的事务,自此,袁世凯成了清王朝驻朝的重要官员。
袁世凯在朝鲜一共待了12年,得到了李鸿章的器重,他在朝鲜建立自己的亲华势力。不过在1894年时,因日本发兵朝鲜,中国外交的失利,清政府不得不放弃这么多年在朝鲜所建立的实力。袁世凯也在1894年7月17日,化装易服,悄悄离开了汉城。结束了他在朝12年的政治生涯。
小站练兵
很快,中日甲午战争打响。中国以惨败告终,并于1895年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失败也成了袁世凯人生的又一大转折点。面对战争的失败,袁世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欲使中国由弱变强,自以练兵为第一件事。”当时,德国的陆军是最厉害的,日本人效仿它,强盛了,而中国想要强盛,也得效仿德国军制。袁世凯一边宣传编练新军的主张,一边召集幕友旧僚,翻译有关各国兵制的书籍,他按照德国军制,编定了《练兵要则十三条》、《新建陆军营制饷章》等兵制条例,奏报军务处。
由于袁世凯在朝鲜的12年政治生涯,他此时已经走进了许多王公大臣的视线,自己也是朝廷大员。所以他的练兵主张一经上报,就在张之洞、荣禄等封疆大吏的举荐、保奏下,1895年12月8日,光绪皇帝颁发上谕:“温州道袁世凯既经王公大臣等奏派,即著派令督率创办新军,一切粮饷照拟支发。”令袁世凯操练新军。
21日,袁世凯来到距天津东南方向70余里的小站,开始操练新兵。从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贫瘠小镇成了日后人尽皆知的地方,也成了军阀们的摇篮,从这里走出的无数大佬,他们将主宰中国近代历史几十年。这是当时谁都没有想到的。
袁世凯练兵很有一套,这是不容置疑的,同时他很会收买部下人心。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将新建陆军扩大为北洋六镇。除了第一镇受制于朝廷外,其他五镇都受制于袁世凯,而这五镇的将领也都是袁世凯的心腹大将。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强的一支的军队,开创了中国军队的很多先例。而袁世凯也是凭借小站练兵,达到了日后权利的巅峰!
对于袁世凯年轻时的经历就说到这里!因为小站练兵之后,袁世凯已经是三十七岁了。
日后的袁世凯利用手中的权利开始结党营私,之后他又窃取革命果实,当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后来他开历史倒车,冒天下之大不韪选择称帝,成为千夫所指,最终在众叛亲离中郁郁而终,还背上了窃国贼的骂名!
我们先从“袁世凯”的名字聊起,袁世凯为什么取名为“袁世凯”,还要提起他的二爷爷袁甲三,袁世凯出生那时,他二爷爷打了胜仗的消息也正好传回袁家,袁家那个高兴啊,这不是双喜临门嘛,所以老爸袁保中给儿子取名为世凯,字慰庭。意思是战场凯旋,光慰门庭。
小袁打小就异常聪明,但就是不爱读书,但是袁家可是地道的书香门第,官宦世家。 不读书怎么行呢?老爸看他不好好读书,觉得将来肯定没什么出息,就把小袁过继给了自己的弟弟袁保庆。
当时袁保庆在济南当知府,后来又调到南京。哪怕养父给他请了最好的老师,还是管不住啊,小袁爱玩啊,他把济南,南京都玩遍啦。
但是好景不长,养父在南京当官时死于霍乱,于是小袁又被叔叔袁保恒带到北京,在叔叔袁保恒和袁保龄的管教之下,他度过了一段非常严格的读书时光。因为是书香门第,小袁只能拼命地努力读书来做官,即使他是官二代,也不可能直接进入官场当官。要是花钱买官,被记在史书上,那家族几辈子都抬不起头来。 所以小袁只能努力读书,备战科举。可能小袁天生和“科举”不对付,第一次考失败,第二次考还是以失败告终。哎…………
袁世凯一怒之下,不考了,去TMD科举,“我”还就不信了,天无绝人之路,老子找工作去。就这样袁世凯开启了北上之旅,来到北京,本以为借着家里的关系,能“借借力”但是事实是残酷无情的。很快就教他做“人”了,这时袁世凯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滋味。
北上不行,那就南下吧……
袁世凯又来到了上海,可是上海和北京一样,都不好混啊。怎么办?当他痛苦彷徨的时候,上天派给了他一个人,阮忠枢,阮忠枢与袁世凯相遇了,两人聊得很投机,并且阮忠枢认真仔细的给袁世凯分析了现状,告诉他现在的出路,只有弃笔从戎,去当兵。那么去哪呢?思考了过后,袁世凯决定到养父的好兄弟吴长庆的“庆”字营。吴长庆一看,我好兄弟的儿子来了,我当然得照顾一下。
因为有老大罩着,袁世凯可以放心大胆的干了,当然他也很有才能,把营里的事情管理的井井有条。直到1882年6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清廷派吴长庆率兵赴朝,袁世凯随同前往,到了朝鲜,袁世凯才有了机会真正的开始展现出他的能力和才华,先是帮助朝鲜平叛,让一直想借机“搞事情”的日本人吃了亏,然后又帮助朝鲜国王训练军队,国王把王妃如花似玉的表妹都嫁给了他。平叛之后,吴长庆奉命驻守朝鲜。后来清廷将吴长庆召回,袁世凯就真正成为了驻朝三主将之一。那时袁世凯才23岁。
年少得志,大权在握,袁世凯的心态也开始变了,再也不像刚进军营那样虚心学习了。但是袁世凯的能力还是极强的,有关朝鲜的事物上都处理的很好。
之前在清军手上吃亏的日本人也没闲着,他们煽动亲日派大臣谎称清兵作乱,逼迫国王下诏让日本公使率兵保卫。以此为由,日本公使带兵直闯朝鲜王宫,占领皇宫后,他们还矫诏处死了亲清派的大臣。事态紧急啦!
袁世凯收到兵变的消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面发报向李鸿章请示,一面准备带兵解救朝鲜国王。
现在面临一个抉择,而且这个抉择如果没有做对,那就是掉脑袋的。
我们都知道,这是国家之间的问题,是要等着北洋大臣的指示和批复回来,才能行动的,但是时间不等人,如果等到批示到了,日本人可能已经胁迫朝鲜国王,将清军赶出朝鲜了,到时候朝鲜还是不是清廷的,得另说。
这时候袁世凯做出了抉择,用自己的生命和前程作一次豪赌,因为不甘心,不甘心眼睁睁地看着日本人大摇大摆地抢占这块土地而无能为力,不甘心国家花钱养了这么多年兵就怎么任人宰割,哪怕因此杀头,我也绝不退让!
于是袁世凯行动了。日本人原以为和他们打交道的袁世凯也会和平常打交道的清朝官员一样,慢慢地等批示,这样他们就有足够的时间,可惜他们遇到了袁世凯,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他们根本没有想过,袁世凯会在李鸿章的命令还没到达之前,带兵入宫,驱逐日本人,救出朝鲜国王和王妃。打得日本人一个措手不及。
从此以后“袁世凯”这个名字真正进入了日本人的眼里。为了除掉袁世凯,日本人诬蔑袁世凯无故挑起事端,攻击日军,伤害日商,焚日使馆,破坏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借机向清政府施压。袁世凯因此事被查处,打发回国,李鸿章暗中维护。回来的袁世凯没闲着,将自己在朝鲜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还有对朝鲜问题的看法解决方案都一一记录下来,汇报给了李鸿章。终于在李鸿章的保奏下,清政府正式任命袁世凯为“驻朝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加三品衔。从此,袁世凯成了清政府驻朝最高领导。这一年,袁世凯刚刚26岁。这个提升速度,在近现代历史中,除了袁世凯,大概只有林彪才能赶得上。18岁进入黄埔军校,23岁当上军长,都是牛人。自此袁世凯与日本,与俄国在朝鲜这片土地上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斗争。
本文由作者:用户2518632916.5 于 2023-03-18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568710495765790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