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雍正王朝》中李卫屡次犯错雍正袒护,为何对同样的“铁杆”张廷玉零容忍?> 正文

《雍正王朝》中李卫屡次犯错雍正袒护,为何对同样的“铁杆”张廷玉零容忍?

  • 青年史观青年史观
  • 2023-07-28
  • 14
  • 共13人回复
老蒋闲言
「老蒋闲言 」发表看法
2023-08-03

谢谢邀请,为什么雍正皇帝对同是心腹的人,会有不同的对待,这是作为一个帝王或者是一个主人对待臣子或者下人的一个原则性问题。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张廷玉吧,熟读史书,满腹经纶,秉性聪明,为人圆滑,贵为两朝重巨,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办事有理有据,处事不惊,辅佐两朝皇帝几十年,可谓是兢兢业业,贡尽心尽责,贡献绝对要比李卫大得多,雍正皇帝也一直拿他当做臣子的楷模。这样的人犯错,就不能容忍了。因为他是朝廷的核心人物,影响极大。以他的地位和学识,在朝野上下,足以震撼雍正的权威,甚至改变朝野。偏偏是你张廷玉犯错,帝王能够绕过你吗?为了捍卫皇权,处置张廷玉也绝不会手软。

再说李卫,就是一叫花子出生,是雍正爷当皇子时收留的家奴,雍正掌握着对他一生的生杀大权。他虽然不学无术,但性格乖张伶俐,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强,深知雍正的喜好和秉性,办事精明,可谓是对雍正忠心不二的家奴,深得雍正的器重。雍正把李卫外放做地方独挡一面的大员,李卫在金陵一带为朝廷的库银增加,真可谓是功不可没。虽然李卫在工作中屡屡犯错,但他出生乞丐,不学无术,胸中的那点学问都是从听歌唱戏中学来,关键他还是家奴,所以对皇帝的威信不足以构成威胁。轻罚轻放,李卫自然会感激涕零,以命相许了。

以上就足以说明,雍正为什么对张廷玉和李卫两个心腹重臣,同样是犯错,但处理的方式方法不同,其结果就是一个重责,一个轻罚的主要原因了。

江湖小晓生
「江湖小晓生 」发表看法
2023-08-03

李卫是雍正的奴才,从小就跟着雍正,自然是非常贴心的。而张廷玉是朝中重臣,一直跟随康熙,后来才跟随雍正,所以两个人所处的位置是截然不同的。

李卫是雍正培养出来的,跟雍正像一家人。

李卫虽然是雍正从江南捡回来的,但是他是雍正一手带大的,也是雍正培养出来最合格的一个奴才。在雍正做了皇帝以后,李卫的官位一直攀升,甚至做到了两江总督。其实这都是雍正给他的恩赐,因为他甚至连一个进士都没有考上。如果没有雍正在背后给他撑腰,他压根什么都做不成。

雍正任用李卫的原因也很简单,主要是忠心。至于处事的方法,雍正没有过多干涉,因为李卫骨子里有一股聪明劲儿,总归可以琢磨出一些好点子来管理地方。所以李卫跟其他官员做事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他有自己独特的办法。

张廷玉是康熙留给雍正的,他忠于正统皇帝。

张廷玉是三朝老臣,不仅经历了康熙雍正,甚至还活到了乾隆年间。所以他跟李卫就属于完全两种不同的人,他是老臣谋国的社稷之臣,有匡扶社稷的能力。所以康熙将如此重要的大臣留给了雍正,其实就是希望雍正能够好好任用张廷玉。

张廷玉本人也没有让康熙皇帝失望,总是在关键时刻拯救危局,帮助雍正一次次渡过难关。但是他跟李卫不同的是,他不是雍正的嫡系,他是皇权的嫡系。只要上面坐着皇上,那他就对这位皇上死忠,而不是只对雍正一个人死忠,这两种忠心是完全不同的。

李卫跟翠儿谈情说爱被赶走,其实是雍正让他去监视年羹尧。

李卫犯了第一个错误,那就是跟府里的丫鬟翠儿谈情说爱。这在家法严格的雍正府上,那是一等一的死罪。可是雍正不仅没有处罚他们,反倒是给了李卫一个官做做,让李卫到年羹尧那边报道去了。

这件事彻底改变了李卫的人生,让李卫从府里的一个仆人,逐渐成为封疆大吏。李卫到年羹尧那边,其实是有两个原因的。第一个原因就是雍正希望能够好好培养李卫,给自己多一个帮手岂不是好事么?第二个原因,就是雍正不太放心年羹尧,想要让李卫时时刻刻盯着年羹尧。

李卫自然是十分明白雍正的心思,所以但凡年羹尧有任何举动,李卫都事无巨细地告诉雍正,好让雍正找机会敲打敲打年羹尧。年羹尧可是雍正最重要的帮手,雍正自然是不会轻易放手的。

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主持科举却舞弊,结果被雍正所杀。

张廷璐是张廷玉的弟弟,也是雍正看在张廷玉的面子上,一手提拔上来的官员。在雍正朝第一次科考之中,张廷璐就充当主考官,可见雍正对张廷玉还是比较给面子的。可是这次的科举却出了舞弊的事情,这对雍正来说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八爷党此刻正想趁着雍正刚坐上皇位,还不够稳定的时候,找点事情来赶他下台,这次科举考试的事情,恰好就是最好的机会。

这个时候如果雍正想要卖个面子给张廷玉,放了张廷璐的话,那么雍正的皇位就会受到动摇,证明他没有能力做好这个皇帝。所以张廷璐是必杀的,只是要看张廷玉支不支持。

多少支持杀张廷璐的奏折雍正都不看,因为雍正一直在等张廷玉的奏折。他希望张廷玉能够支持自己,大义灭亲,也希望张廷玉能够理解雍正皇帝的难处。杀掉张廷璐,解决科考的案子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要能够得到张廷玉的理解,那就比较困难了,所以雍正是打心眼里敬畏这位老臣。

雍正皇帝用不同的办法,驾驭不同的人才。

雍正是古代少有的明君,他能够驾驭各种各样的人才,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对待李卫,他采用家人的方式,始终把李卫当成自己的儿子来看待。而且对李卫处事的风格不管不问,只看结果,这是对李卫的一种恩宠。也只有这样,李卫才能放开手脚去办事,毕竟他后面有个大靠山。

而对张廷玉,雍正可就不能那么冒失了,人家是康熙朝的老臣,是国家的骨干栋梁。办事能力比自己强不知道多少倍,所以雍正对这样的大臣,必须要恩威并用。对张廷璐的提拔其实就是恩赏,张廷玉本人是不需要恩赏了,已经位极人臣了。后来杀掉张廷璐,其实也是一种威慑,希望张廷玉能够好自为之,当然雍正也希望得到张廷玉的理解,对张廷玉也十分尊重。

闻学天史
「闻学天史 」发表看法
2023-07-30

《雍正王朝》中,李卫和张廷玉两个人一直贯穿着整部电视剧,前者是雍正在府邸时的奴才,忠于雍正这个人,后者则一直活跃在朝堂之上,忠于雍正的身份。同时两个人都是雍正的铁杆支持者,可同样是铁杆,雍正对两个人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呢?

归根结底,是因为两个人出发点不同,对于李卫来说,雍正不仅是皇上还是主子。如果没有雍正的帮助,李卫早已饿死乱世中,所以李卫对雍正是奴才般的忠心耿耿!而张廷玉与之不同,他是忠于皇权,不管谁坐在这个皇位,他都会为对方忠心办事,这也是张廷玉在康雍两朝屹立不倒的原因。

李卫是从一个叫花子变成一个年富力强,极具政治敏感性的封疆大吏,手握重权,叱咤风云!而张廷玉是康熙留给雍正的一位能臣,朝堂上有绝对的影响力!如果说李卫是雍正的意志,那么张廷玉就是朝廷的柱石!这就是两者在本质上有明显的差别。

李卫和张廷玉在本质上确实不同

剧中的李卫原本是叫花子,代表了广大劳苦民众。当年胤禛下江南赈灾时,遇到了李卫,随后将他带回府邸,胤禛也不是平白无故就带回来一个乞儿的,他也是经过多重考量,才收纳李卫在府邸当下人的。

李卫虽然出身贫寒,但人足够机灵,而他所处的丐帮正处民间的消息集结地,所以胤禛顺利筹赈,李卫也是出了不少力,同时李卫有正义感和忠诚感,这点是最难得可贵的,可以说,李卫是雍正培养最成功的奴才。

在雍正的栽培下,李卫咸鱼翻身,由一个地地道道的叫花子,做到两江总督。都说近墨者黑,所以李卫的异军突起很大一部要归功于主子雍正,他感激四爷赏他一口饭吃,李卫曾说:“做人和做官一个理,那就是不能忘本!”所以李卫对雍正绝对忠诚。

雍正就是他的本,他如果忘了雍正,他的这个树枝边上的叶子,也就没了依靠,就会枯死!所以他的这种感激并不会随着雍正的身份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常言道“朽木不可雕也”,当初和李卫一起的高福,就因不够机灵,立场不坚定,着了“八爷党”的道,最终被赐死了。如果李卫不够机灵,没有觉悟,胤禛再厉害也无计可施,结局有可能也跟高福一样。

而比他早一步投靠雍正的年羹尧,因为功高盖主,抵制新政也被赐死,唯有忠心不二的李卫活了下来。李卫在雍正面前就是一张透明纸,肚子里的那些花花肠子,雍正都看得透透的。

比如,李卫上京述职,途中遇到田文镜,正彻查“山西诺敏案”,他和邬思道使计套路田文镜,转手就甩掉邬思道这个麻烦给田文镜。到京述职时,还没他汇报,雍正就已经知道了,所以说,李卫在雍正面前是透明的,没有任何秘密。

而张廷玉就不同了,他在康熙时期就活跃朝堂上了,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张廷玉就是公司的元老了,他是和公司创立者进入公司的,服务的不是老板,而是整个公司。

李卫是新老板带来的,可以说像心腹一样的存在,所以正因为是这样,遇到问题时,于私于公,雍正都会更加偏心于李卫这边,更何况李卫所犯的错并没有危及到江山社稷。

比如,当初翠儿和李卫私下偷偷约会,按理说,无论是封建社会下,还是胤禛府邸的规矩,俩人的结局肯定没有多好,不过胤禛却顺水推舟将两人给了年羹尧,当然,胤禛这样做也是让李卫监视年羹尧。

但等到李卫升为江苏巡抚之后,雍正又意外得知李卫入歌妓家中,翠儿找李卫大闹一场,雍正见此情景,非但不动怒还觉得好笑,一面替李卫瞒了下来,一面教导他身为封疆大吏不应如此,可以说,雍正对李卫是多么能容忍。

但对张廷玉的家人就没有这么好说话了,毕竟雍正和张廷玉有没有过多私交,暂不说,但是张廷璐犯的事也影响到了大清发展。在关键时刻,哪怕张廷玉表现出半点想保张廷璐的念头,都有可能都会遭雍正的忌讳,但张廷玉最后还是选择了大义没亲。

还有在八王议政的时候,张廷玉和八爷胤禩理论的时候,他就是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不成功便成仁。可见,张廷玉无论是对待张廷璐徇私舞弊也好,还是八王议政也罢,他的出发点都是以江山社稷为重的。

这也是为什么说李卫和张廷玉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差别!

两人在雍正内心深处存在的意义不同

先说李卫,他无论做任何事,都是以雍正为中心。许多别人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情,他却能出面处理,为雍正挽回利益和讨回公道!

比如“科场舞弊案”,连诚亲王胤祉都束手无策,最后李卫二话不说,直接带兵查抄考场。

还有曾静案件,曾静公然写文污骂雍正时,雍正盛怒之下,将其逮捕入狱,当时只想给他一点教训,并不是真正想要杀掉曾静,而是通过一些惩罚让曾静老实一点。

很快李卫就领会到了雍正的意思,所以李卫一个人偷偷跑大牢里暴揍了曾静一顿,惹来在狱里官员的围观,这些官员看着李卫收拾曾静,围在一起大笑,在心底里,他们也许觉得李卫这样干必然会被雍正收拾。

不想当雍正真的来之后,指责的不是李卫,而是骂那些无动于衷围观的官员,气愤地说:“身为刑部大臣,对这种无君无父的人,居然围观取乐,没有半点愤慨之心。”

所以李卫在雍正的内心里就是一个为他自己伸张正义、打抱不平、忠心耿耿的家人!所以无论是小错还是种种缺点,同样被雍正所包容。

而张廷玉虽然也曾悄无声息帮过胤禛几次,在康熙传位给胤禛之后,八爷党趁机混淆视听时,是他发号施令让胤禛到偏房中歇息的,但这并不是他和胤禛有任何交情,而是他早就知道胤禛就是继承人。如此一来,作为首辅大臣的张廷玉,为了国家社稷,自然会出面来维护和支持新帝了。

可以说,张廷玉的特点就是忠于皇权,忠于皇上,他在朝廷有很高的威望,随随便便振臂一呼就会有人应和,同时张廷玉软硬不吃,即使雍正也拿他没办法。所以他这种人一旦和皇帝有缝隙,那势必会引起大问题。

所以雍正又想让他替自己办事,又在严格提防着他,张廷玉也知道自己一步都不能踏错,不然他面对的将万劫不复,哪曾想他的弟弟张廷璐居然敢带头徇私舞弊。

如此一来,张廷玉只能站在雍正那边,甚至去刑场亲眼目睹亲生弟弟被砍脑袋,虽然让张廷玉看行刑不厚道,但他根本没有理由拒绝观刑,毕竟雍正将其放在“楷模”的位置上,他在此事上是身不由己。

其实,如果说李卫是雍正的家臣,那么张廷玉就是大清的国臣,雍正内心深处对两人都是信任的,只不过李卫是亲手培养出来的,跟李卫的感情自然比一般人深厚,所以雍正对他的容忍度比较高,而且李卫犯的也只是一些小错,没有真正损害到国家和雍正本人利益。

张廷玉虽说也没犯错,但兄弟张廷璐所做之事,已经严重损害国家利益,这样的人雍正如何能容忍。

所以说,身为两朝老臣的张廷玉,与李卫在雍正内心的某种意义是不一样,这也是雍正的帝王心术!

结语

所以雍正帝对于这两个铁杆支持者,都是非常信任的,一个是亲手培养出来的,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容忍度比较高。一个忠于国家、忠于皇帝的元老,给他权力,信任他,让他为自己办事,但对他更加严格和约束,毕竟雍正将其放在“楷模”的位置上,肯定容不得他有损朝廷半点形象之举!

青灯问史
「青灯问史 」发表看法
2023-07-31

如果你足够了解中国政治史就会明白,自秦汉建立大一统帝国以来,之后所有的帝国王朝政治制度都是在秦汉基础上的演变和转化,其根本要义还在于秦汉。就算是外族建立帝国之后也不例外,比如元朝,再比如大清朝。大清朝的政治制度就是明朝的翻版再加上努尔哈赤八旗制度留下的遗根儿形成的相关制度。

只是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大清朝的政治基础是贵族政权,而明朝的政治基础则是士人政权。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清朝的统治基础是八旗贵族阶级,明朝的统治基础则是士绅阶级。

先大略科普一下秦汉政治组织核心制度:在秦汉时期,皇室和政府是分离的,这也就意味着皇权与政权也是分离的,皇室的主人是皇帝,而政府的主人则是宰相,皇室当然是整个国家的核心机构,政府机构都得围绕皇室的决策执行。所以,相权与皇权是基本对等的,有时候相权甚至大于皇权,随着以后各朝代不断演变,到大明朝,朱元璋在胡惟庸乱政后,取消了宰相之权收归皇帝,从而将皇权集中推向更高潮。到了大清朝,尤其到了康熙和雍正手里的时候,设立了军机处,同样,皇权得到最大化的集中,相权基本上被剥夺殆尽。但是,皇帝总要人办事,那么所谓的内阁,上书房以及军机大臣们,本来属于政府范畴的大官小员则成为了皇帝的秘书,皇权最终代替了相权。

之所以要简单科普一下这点知识,是要说明李卫和张廷玉份属的职责与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到了康熙雍正手中之后,皇权已经完全替代了相权,内阁上书房军机大臣虽然沦为了皇帝的秘书,但是其所办所拟之事或者所实行的某些职责还是与宰相差不多,这就是为什么明珠索额图等都还被称呼为明相、索相。在《雍正王朝》中八王逼宫的时候,张廷玉还自称是两朝的宰相,就是这个缘故。

了解了这个政治制度背景,那么就不难分析题者的问题了。

李卫,是雍正在江南赈灾的时候收留的流浪儿,跟随雍正回到雍王府,因为机敏忠诚,故而在雍正的培养下迅速成长,最后成为封疆大吏。李卫的成长之路不同于满清贵族或者士绅,更不同于通过科举博取功名的那些学子,他就是雍王府的一个下人或者奴才出身,但是,是深得雍正信任的奴才。所以,我们听到李卫在雍正面前的称呼是“奴才”。同时自称“奴才”的,还有满清贵族的大官小员,比如说明珠,索额图等。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们的政治归属体系属于宗族皇室,是皇帝的亲戚、亲信、心腹抑或包衣奴才和下人,李卫成不了皇亲国戚,但是却能成为皇帝的亲信和下人。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对李卫的惩罚自然有别于旁人了,既然是自己的亲信下人,只要没犯什么大错(不像高福起了二心),加之李卫忠诚可嘉,说袒护也就袒护了,别人不会说什么,也不敢说什么。

张廷玉就不同了,他是宰相,他的政治体制归属是政府,如果在秦汉时期,他的权力是巨大的,是政府的法定代表人,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一举一动都代表着皇帝的意图,是整个朝野的风向标,并且处于皇帝和整个朝野的监督之下。到了大清朝,宰相之权虽然大幅跳水,但是影响力还在,故而他的举止十分重要。在电视剧中,我们还看到,张廷玉在康熙或雍正皇帝面前自称为“臣”,这和“奴才”的称呼还是有些差别的,反映出的是汉族士大夫的骨气以及所代表的政治体制。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认为,题者所谓李卫被雍正时常袒护说得不明确,雍正也就因为李卫逛青楼在翠儿面前袒护了一次而已,怎么能说是屡次呢?要是屡次的话,估计在严苛的雍正面前也会失信。更主要是因为李卫的政治体制归属为皇帝的亲信下人,故而雍正可以随意处置他,或是袒护,或是像杀高福一样自由处理。

而题者所谓雍正对忠臣张廷玉零容忍,大概指的是张廷玉在雍正关于旗人下地耕田以自给自足的问题上没有发声之事。这又涉及到大清的政治基础问题了,关于满清八旗子弟与汉人关系的问题。

之前说过了,大清朝的政治基础是贵族政权,在满清内部,虽然也分有贵族庶人等,但是他们的地位统统高于汉人,因为这是满清政权的老本儿,是满清政权的基础。雍正皇帝公然动这些老本儿,就意味着刀刃向内,革旗人的命,是打击旗人特权,动摇满清政权的基础。

身为朝廷宰相的张廷玉,很显然他对满清贵族政权的理解比普通人更为透彻,这样大动旗人奶酪的事儿换做是任何汉人都不敢发声,一旦发声而推行不下去的时候,所有的指向必定是他宰相一人,而且当初几个军机大臣都没有因此表态,张廷玉就不得不考虑后果了。

同样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卷入科场舞弊案,按照规矩,张廷玉可以回避,但是他是宰相,是政府的最高代表,他的态度意味着皇帝的态度,意味着朝廷最高司法的态度。尽管张廷玉深知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坑,也只有打落了牙齿往肚子里吞。在雍正即位之初朝政并不稳定的情况下,雍正皇帝的零容忍是他政治的需要,这毋庸置疑。

以上,大概可以理解雍正对待李卫和张廷玉态度的不同了吧。

非华说
「非华说 」发表看法
2023-08-04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李卫和张廷玉都是雍正的肱骨之臣,李卫从11岁就跟在雍正身边,张廷玉跟随康熙皇帝二十年兢兢业业,雍正继位以后又作为军机大臣辅佐雍正。对于两个人雍正都是十分信任,题主所说李卫犯了错误原谅指的应该是和翠儿私通和逛妓院两件事,但是雍正都原谅了他首先先说李卫和翠儿夜晚偷情,其实这是有预谋的,年羹尧担任四川提督后来又升任四川总督,但是这个人首鼠两端,当时作为四阿哥胤禛的门人还要和八阿哥和十四阿哥这些胤禛的对头来往,胤禛很不放心,邬思道知道了这件事,给胤禛出主意说派个人监视他,李卫就成为监视年羹尧的人选。

借着李卫和翠儿夜晚偷情,胤禛将他两个人绑在了树上示众警戒,其实这已经算对李卫的惩罚了。这时候年羹尧看到替李卫求情,顺理成章的胤禛把李卫送到了年羹尧那里,李卫不仅当了官后来作到了四品粮道,可以说这不是惩罚反而是奖励。这里胤禛対李卫的明贬实升其实是要李卫去监视年羹尧的,所以雍正对李卫的宽容的。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李卫忠心不二,差事完成的好,到万永当铺当东西的时候就表现出他的机灵,很适合做间谍。

第二次是李卫当上了江苏巡抚,封疆大吏,当时已经称为皇帝的雍正要求李卫在江苏实行摊丁入亩。为了看看李卫在江苏的做法和成绩,雍正微服私访来到了江苏。当天晚上李卫到一个自己喜欢的青楼女子家里,被雍正抓了个现形,翠儿也在家里闹,让李卫颜面尽失。朝廷明令朝廷官员行为不检点逛青楼,要求廷杖八十。但是雍正皇帝也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真正的去实行,只是对李卫进行了呵斥,表面上批评那几句。这一次事件,其实雍正也并没有对李卫进行零容忍,言语上对其进行了批评。李卫在江苏实行摊丁入亩初有成效,雍正是很高兴的,当时朝廷内很多人都反对新政,李卫能够做出成绩,雍正自然高兴,在加上雍正对李卫的信任,所以批评几句就可以了,而且李卫的行为并不影响大局。

但是张廷玉的两个事情却不一样,已经严重关系到雍正新政的实行和他皇位的稳定 。第1件事就是张婷玉的弟弟张廷璐科考舞弊案被曝光,雍正决定将张廷璐处斩。但是雍正没有明确决定而是特意在等张廷玉的奏折,他想张廷玉在奏折上要求处斩张廷璐。张廷玉作为军机大臣之一,地位十分重要,雍正的这一举动表面上是替张廷玉着想,实际上确实给了张廷玉最大的为难,张廷玉不把自己的弟弟参死也不行了。如果张廷玉一旦挽留,那么以后张廷玉和家人的结局就有待商榷了。

第二件事情是旗人耕种,自食其力上,四个军机大臣胤禩,隆科多,马齐,张廷玉都被雍正问有没有把章程拿出来。胤禩,隆科多和马齐都是满族贵族,所以都持反对意见。张廷玉作为汉臣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是顺从了其他三个人,雍正当场呵斥了张廷玉。这里雍正其实是希望张廷玉站出来替自己说几句话,但是张廷玉也有自己的难处,毕竟同朝为官,军机处四个人只有自己反对,那以后会很难做。后来雍正认识到自己急了,专门留下了张廷玉道歉。张廷玉也在单独面圣的时候,替雍正出主意,如何实行旗人耕种,自食其力。

所以雍正并不是对李卫宽容对张廷玉零容忍,而是四个事情性质不一样。雍正其实都是十分信任两人的,即使后来呵斥了也主动道歉,处斩张廷璐的时候雍正也和张廷玉说是自己疏忽了。雍正的目的其实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皇位稳固,人心更高,新政更能利国利民的角度出发,才有了不同事件的不同态度。

文/红雨说历史

达摩说
「达摩说 」发表看法
2023-07-29

在《雍正王朝》中,李卫是雍正曾经府里的奴才,十一岁就跟着雍正,先是打杂,之后才被委以重任。可以说,李卫对雍正是一种私人效忠,也就是说,他只效忠于雍正一个人,这跟雍正是不是皇帝没有任何关系。所以,雍正对李卫自然带着一些天然的亲近,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一般而言都会板子高高举起,然后再轻轻落下。如果说这算一种袒护的话,也是一种父对子的袒护。

比如雍正在江苏发现李卫公开嫖妓,便狠狠地训斥了他,还让翠儿好好看着他,其主要出发点是什么呢?是怕李卫这种行为被发现后,授人以柄,影响雍正对他的进一步重用。再比如曾静悖逆一案,刑部、都察院互相扯皮,都不愿审理,雍正心里其实是有火气的,但碍于他皇帝的身份和案件的特殊性,他不好公开朝曾静发火。这时李卫替雍正打抱不平,跑到天牢里去揍曾静,其实正是做了雍正想做但又不便去做的事。所以最后围观的都被罢官,而主谋李卫只是被罚俸一年。

由此可见,李卫不仅差事办的好,做事还从不触犯雍正的底线,不犯原则性问题,还经常性地能体会到雍正内心真实的需求。对于这样的奴才,皇帝偶尔袒护一下他不是很正常的吗?

而张廷玉则不同,他只是效忠于雍正的皇帝身份。换句话说,他是职业官僚,只效忠于大清帝国和大清帝国的正统皇帝。康熙是皇帝,他就效忠于康熙,皇帝换了雍正了,他就效忠于雍正了。而在张廷玉看来,君子不党是他的信条,除了国家和皇帝,他从不会效忠于任何私人,更不会做出任何政治投机的行为。张廷玉之所以会成为雍正的“铁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雍正作为皇帝,他的所作所为符合大清朝发展的根本利益,符合黎民百姓的利益,所以张廷玉才会站在雍正一边,反对八爷党,反对既得利益集团。但如果雍正犯了错误,张廷玉虽然不会主动去反抗皇权,但也会在态度上有所表示,甚至有所不满。

于是,张廷玉的身份就注定了他绝对不能随心所欲,要谨言慎行,不能授人以柄,更不能违法犯罪。而这也导致雍正对张廷玉的道德期待很高,在雍正眼里张廷玉就是一个值得敬畏的完美臣子,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为这个国家的大小官员做出正确的表率。

事实上张廷玉在《雍正王朝》中已经很接近完美臣子了,他自己没犯任何原则性过错,即便偶尔会被雍正训斥,也往往是雍正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所致。唯一的一次,是他的弟弟张廷璐泄露恩科考题。但问题是,这是一个原则性错误,换了任何一个明君都会对这件事零容忍。而张廷玉作为百官的表率,他对这件事的态度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国家吏治的根本走向。更重要的是,当时八爷党正在上蹿下跳,串联群臣,打算保下张廷璐,让雍正被迫屈从于舆论。一旦屈从了,以后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威就会始终被舆论绑架着,所以雍正说什么都不能在这件事上退让,这是他立威的一个大好机会。张廷玉显然想到了这一点,无论于国于法于君,他都必须服从大局,于是终于在孙嘉诚的劝说下,主动上折请杀张廷璐。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张廷玉他不是奴才,而是职业官僚,是效忠皇权的臣子,是全国百官的楷模,雍正必须对他零容忍,才能把控好这个国家前进的方向。

凡俗愚夫
「凡俗愚夫 」发表看法
2023-08-06

谢邀:

李卫是雍正在潜邸时所收的家奴。他与翠儿、坎儿,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被雍正所收。这家伙顽性不改,愣生生把四爷府的丫头变成了自己的贱内。这在当时是大罪,要知道,四爷府的丫头随时都可能变成四爷枕边的侧福晋的,可他却没怎么受罚,反而得了赏赐,携夫人翠儿,带着雍正赏的银子走马上任当县太爷去了。之后更是一路晋升官至两江总督。

不得不说此人“不学有术”,同时,又有一颗赤胆忠心。雍正交下来的差事,他都会妥妥当当的办好(摊丁入亩)。雍正被骂的时候,他能冲进大狱去揍人。雍正伤心自己的儿子弘时混蛋时,也会拉李卫倒倒苦水。

他妥妥是雍正的宠臣。假如说康熙身边真的有韦小宝,那么他就是雍正身边的“小桂子”。科场舞弊案是多大的事情,就连王爷听到了也棘手,而他却能轻描淡写的就给办了,最后是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被腰斩。

张廷玉是在康熙时期,接替高士奇进的上书房。绝对称得上是重臣。他与李卫截然不同,终其一生循规蹈矩,从不敢越雷池半步。

重臣与宠臣是不同的。重臣的一点小错,就可能是大罪。宠臣即使有大罪,可能也只是小过。略施薄惩,以儆效尤,轻轻松松一笔带过。在北京城,谁敢轻易动兵?李卫敢!他敢带兵封贡院,把考场案查了个底朝天。这事情换成别的大臣,给个天做胆也不敢。或许他根本就没听说过四个字:事君唯忠。但雍正看到了。

漩涡鸣人yy
「漩涡鸣人yy 」发表看法
2023-07-28

这两个人是不一样的,不仅在雍正的心里面,这两个人担任的职务不一样,在天下人看来,这两个人,也是在朝廷之中担任不同的职务,有不同的作用,也因此,雍正对于二者之间的要求,大多数都是根据天下人来定的!

张廷玉是谁,张廷玉是两朝元老,至少在雍正时期那是两朝元老!不仅是皇上身边最重要的助手,而且是百官之长,这个人,他是百官的领袖,他是天下人所敬仰的对象,你说天下读书人哪个不愿意出士,哪个不愿意卖生于帝王家成为高官,那张廷玉就是他们的偶像!

而且对于雍正来讲,张廷玉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对于朝堂之上的政敌来讲,张廷玉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着张廷玉是否有资格拥有这个官职!雍正离不开张廷玉儿,张廷玉呢,也不能随意的放弃自己的高官,放弃自己的爵位,这一来二去,百官对于张廷玉严格,雍正也要求张廷玉对自己严格!说白了,你如果干了什么缺德的事情,我的日子不好过,你的日子不好过,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只能对你严加要求,(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哪怕你犯了一点点小的错误,我也得提醒你必须把这个错误给他改正了,否则就有人会拿这个事情攻击你!你所犯的一点点小错误,都会在众人的言语之中放大,成为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当然,雍正心里也十分明白,张廷玉这个人是一个能人。是一个有手腕的人,这个人他很少会犯错,有能力,这才是雍正对于张廷玉高标准,严要求的真正的道理所在。因为你有这个能力做到,我就要一直监督着你,一直提醒你。不能犯错!

李卫就不同了!

首先,李卫的能力没有张廷玉强,虽然他在雍正的手里面担当的是一个救火队长的职务,所做的事情她也确实很厉害,但他更多的是属于那种灵光一现!他是在雍正的大体制之下,帮助雍正去完成一些其他人没有办法完成,或者是看起来无法完成的任务,真正要他站起来去统领百官,去负责天下所有的大事,李卫绝对干不来。他这个职务本身就是他自己花钱买的,本人也不认识多少字!

所以雍正心里也是不明吧,不能对李卫的要求过高,李卫对于雍正又是那种十分忠心,再加上李卫这个人本身也不要形象,天底下人说我无赖,说我没本事,那无所谓,我只需要帮雍正把事情给办好了,其他的事情我概不过问,雍正心里也十分明白李卫这个心理!所以雍正才不会给李卫擦屁股。

这是什么,这就是给合适的人,以合适的待遇,还能让它发挥最大的能力,你如果让李卫去当张廷玉的那个职务,那里,为什么事情干不好的同时,还会给雍正带来一堆的麻烦,你如果让张婷玉去干李卫的那个事情,那虽然能干得好,但如此大才,仅仅用来干这个事情,那就屈才了!

所以合适的分配人才,合理的运用人才,合理的给人才以相对的待遇,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必须要做的事情!

有的时候这个事情虽然会被其他的人左右,就比如说其他的人对这些人要求如何如何,你领导确实没办法,只能这么做,但是更多的时候得要考虑这些人本身是否能够适应,是否能够完成这些工作!

JKAnnieZ
「JKAnnieZ 」发表看法
2023-07-28

前面有人概括的非常好,李卫代表的是雍正的意志,张廷玉是国家柱石。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张廷玉像正妻,虽然行事所为不一定讨喜,但一定是政治正确且为国为家的,为了大局为了整个家庭的未来,夫妻双方都要压制自己的个人喜好和小情绪,往正确的方向去经营。而李卫就像情人,在男人面前做小伏低,顺毛撸,让男人可以尽情展现他所有的欲望与缺点,不仅舒坦畅快还有实现个人意志的成就感。正妻打小三,实际打的却是男人的脸面,否定的是男人的意志。所以,一个真正聪明的男人不会让二者之间起冲突。但如果真起了冲突,就看这个男人的人性了,是誓死捍卫自己的意志还是更在乎家庭(自己)的利益。

金融钞能力
「金融钞能力 」发表看法
2023-07-29

两人所处位置不同,要求也不同

张廷玉做为元老重臣,做为中堂,他代表的是朝廷,处理的都是国家大事,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不可预料的祸事,所以雍正当然要严格要求了。

李卫做为地方官,是雍正一手提拔的,代表的是雍正自己,做的好坏关系到雍正的脸面,所以雍正当然会尽力维护的,维护李卫,也是在维护他自己。

两人和雍正的关系不同,要求也不同

张廷玉的位置,是靠真才实学得来的,处理国家政务,政治经验丰富,不结党不营私,任何一个人皇帝都会重用的,但是终究不是自己人。

李卫的位置,是靠雍正提拔的,李卫实际就是雍正的地方代表,也是雍正的眼睛和打手。

两人背景不一样,要求也不同

张廷玉是读书人的楷模,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张廷玉所作所为是为江山社稷为主,换成老八做皇帝,他还是会如此,对事不对人

李卫是潜邸奴才的代表,能力是一方面,重要的是忠心,他是无条件的忠心,不管做什么事情。

两人追求不一样,要求也不同

张廷玉追求的是做名臣清官,希望施展自己的抱负,是儒家思想忠实拥戴着。

李卫的追求是精忠事主,完成雍正交待的事情就是他的目标。

总的来说,张廷玉算股肱重臣,但是非心腹,雍正和张廷玉谈的都是公事,而李卫则是心腹嫡系,雍正公事私事都可以对李卫说。

寒星针
「寒星针 」发表看法
2023-08-01

《雍正王朝》里的李卫和张廷玉,都是雍正一朝的名臣、能臣,同样以忠心、机敏练达受到雍正帝的喜爱。是雍正的心腹大臣、股肱大臣。

影视剧中的李卫和张廷玉,一个是皇帝潜邸中的奴仆,一个是雍正老师的儿子,都是可以信赖的“自己人”。但从雍正的角度来说,对待他们的态度还是有所不同。

雍正评价张廷玉:“和平端正,学问优长,自简任机务,夙夜匪懈赞朕之不逮,正资倚任。”说明张廷玉是个稳重、比较严肃的人,和雍正在一起时,一个保持名臣风范,一个维持圣君威严,气氛严肃郑重。雍正又是出了名的勤政皇帝,时间久了,见到张廷玉会不由自主的进入到“工作模式”,在这种状态支配下,对人对事都会要求严格、态度庄重。

李卫毕竟是雍正未登基前就跟在身边的人,讨雍正欢心是本能反应。别人见到不苟言笑的雍正可能会怵头,但李卫却能从中辨别出是真生气,还是表面严肃、心中乐开花。雍正也是人,也愿意身边有个能说点心里话的“体己人”,和李卫在一起会相对放松一些。

两人身份地位的差异也会影响到雍正的态度。张廷玉是名相之子,文坛领袖,汉官首领,主持编修过《明史》,是雍正朝的道德榜样,讲求持身以正,为百官做表率,要求自然要高。稍有差池,会有人认为雍正识人不明,会怀疑雍正的眼光与能力,伤得是雍正的脸面。

李卫出身贫贱,大字不识几个,做出不合规矩的事,是理所当然、理应如此、情理之中,毕竟是混混嘛!期望不大,自然要求不高。往往办成的是正经途径不好办的事,经常给雍正带来“惊喜”,雍正难免会偏心一些。

蓉城佳音
「蓉城佳音 」发表看法
2023-08-01

我是蓉城佳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雍正为什么会这样呢?归根结底,两个人的出发点不同。雍正帝在朝堂上是李卫的君主,私底下是他的主子。没有雍正,就没有李卫的飞黄腾达。当然,李卫尽心尽力为雍正办了很多大事,他对雍正的忠诚,是奴才般的忠心耿耿。而张廷玉是是忠于皇权,谁当皇帝,他就为谁忠心办事。李卫是雍正的意志,张廷玉是朝廷的基石。

李卫和张廷玉在本质上确实不同。张廷玉是公司元老,他服务的不是老板,而是整个公司,而李卫是新老板带来的,是心腹。所以遇到问题于公于私,雍正都会偏心李卫这边,还有就是,李卫犯的错,没有威胁到江山社稷。

所以雍正才会屡次袒护李卫,但是对张廷玉零容忍。

健康的庶民
「健康的庶民 」发表看法
2023-08-02

首先,雍正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在用人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不可避免的要任人唯亲。李卫是他私人的奴才,是他一手培养的,是真正的自己人,同样的在李卫心中是先有雍正后有清朝,所以他犯了错,雍正肯定得包容。其次,李卫犯错是因为没有文化,而造成的过失。他必须祖护,否则,李卫将成为反对派攻击他的一个突破口。第三,张廷玉是康熙老臣,虽然他拥护雍正,但是说话办事更多的是从清朝的整体利益出发,然后再考虑雍正的利益。第四,张廷玉是两朝老臣,经验丰富,如果他出了错,雍正会认为他是有意为之,所以要零容忍。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