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的百姓孜孜不倦地繁育子嗣,生完了头胎生二胎,生完了二胎生三胎。这股生育的热情,历史罕见;这种增殖能力,千年少有。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清朝人口从几千万激增到了四亿多呢?
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明末清初有一次人口锐减,这主要是受战乱影响造成的。其实,如果没有明末农民大起义和满州人的杀戮,明代社会如果稳定,以当时的社会生产能力,也将会迎来一个生育高峰。
所以,在自康熙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后,时局也逐渐安定下来。此后,又经雍正、乾隆等朝的经营,清朝国势达到顶峰,而且满汉矛盾也逐渐弥合。这样的局势,对于人口增长,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其次,清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与摊丁入亩政策的落实,也给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康熙大帝高瞻远睹,率先做出了不收人头税的决定,而清政府此后又实行了摊丁入亩的税收政策,彻底取消了人头税。
当满清政府不再从人丁方面实行剥削时,老百姓的负担大为减小,敢于并且能够放心大胆的繁育子嗣。这一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另外,自明代起,诸如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入并得到推广,使滋生的人口有了一定的粮食保障。如此一来,虽不至于人人吃饱,却也不易饿死。
是什么原因使清朝人口不到两百年就从几千万人增长到了四亿多人?清朝人口增长,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作用,加上点数据错误所造就的神话。 第一、所谓数据错误,那就是清初的人口并不是几千万,而是将近1.2亿,而且史界普遍认为这个数字是被低估。
第二、接下来就是制度的突破。当时清朝颁布了一系列政令,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取消了人头税。以前人纳税是按照人头,自从摊丁入亩这项制度实行之后,纳税就以田地而定。这样大家自然可以放心大胆的生育,不用踌躇于需要缴纳太多的赋税。
第三、就是外界环境的影响。虽说也有战事,但是这段时间的政局还是比较平稳,没有特别大的战乱,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这为孩子提供了安稳的成长环境以及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再者古代又没有限制生育,普通老百姓孩子生得很多,只是活下来的少而已。而孩子夭折的最大原因就是没有粮食,但是这段时间的人口出生率比较高,这是导致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第四、红薯和土豆的传入。有人说:粮食是决定人口增长的先决条件。我国传统的农作物,小麦和水稻,它们的生长都需要大量的水分和比较肥沃的土地,这就使得能够种庄稼的地很少。红薯和土豆则不同,它们对土地的要求比较低,这样就满足了红薯与土豆的生产条件。
其次这两种作物的产量很高,就现在的种植技术。水稻在水浇地与旱地产量分别是800-1000斤与400-500斤。至于红薯与土豆来说则可以达到2000-2500公斤。虽然古代可能没有这么高的产量,但是至少能给解决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
还有比较宋朝与清朝的领土数据,众所周知,宋朝的疆土很小,它真正的面积只有280万平方公里。当时的宋朝可以说是个战乱的时代,但是宋朝的人口增长情况如何呢?在北宋建国20年后的公元980年,人口为3710万,到了100多年后的1124年,人口繁衍至1.26亿。 之所以能养活这么多人,也是因为一种稻种的推广——占城稻。这种水稻成熟的话只需要50天,远远超过其它稻种,这就让宋朝的粮食供应丰富起来。无论是当时宋朝的国土比较肥沃还是清朝的土地比较肥沃。
清朝的种植技术比宋朝强太多。毋庸置疑清朝的粮食的产量比宋朝多太多。那么按照宋朝的人口增长模式,清朝的这种人口的增长速度也不足为奇。总的来说,这样的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众多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
天时-正好从其他地方传入可以替代粮食的红薯与土豆,解决了温饱问题;地利-清朝的领土达到1297万平方公里,是宋朝领土的4倍之多,这就是地利条件;人和-清朝政局稳定,加上一些相关政策的支持,这样的人口增长速度就不足为奇。
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外来农作物的引进推广,使得有充足的粮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清朝的面积虽然很大,但是人口还是集中在内地十八省,边疆的人口数量并不多。内地十八省在明朝以前最高只有七八千万人,而明清之时突然爆炸式增长,主要原因是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使粮食产量翻倍增长,其次是清朝相对稳定人口可以大量繁衍。
根据相关史料可知,明朝万历年间人口数量达1.97亿人,清初人口数量约有1亿人,到康熙年间恢复到了1.5亿人。之后清朝政治稳定,对外战争较少,从美洲引进的农作物在全国推广,人口每年都在增长,清朝人口的峰值出现在1851年,当时全国约有4.36亿人口。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陕甘回乱后,人口数量减少,约3.77亿人口。到清朝灭亡时,全国人口约4.5亿左右。
1492年,哥伦布重新发现美洲大陆,引发了欧洲人对这块所谓“新大陆”的注意!之后欧洲与明朝有了交流,大量美洲的农作物传入中国。根据统计数据可知,从美洲进入中国的农作物多达三十余种:玉米、番薯、豆薯、马铃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马豆、西洋苹果、菠萝、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参、番木瓜、陆地棉、烟草。其中玉米、番薯、马铃薯号称三大神器,这三种农作物导致了清朝人口大量增加。
玉米在我们老家称之为包谷,一年一熟,有的地方还能一年两熟,产量很高,人畜都可以吃,还能用来酿酒!玉米一直都被誉为长寿食品,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脂肪、 维生素、 微量元素、 纤维素等。番薯我们老家称之为红苕,产量也十分高,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了吃,通常我们用来喂猪儿,人吃得很少。红苕可以制成红苕干,是一种美味的零食。马铃薯我们老家称之为洋芋,产量也很高,人畜皆可食用,现在马铃薯做成的土豆丝被称为国菜,可见他的普及程度很高。
如果看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增长情况,你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秦汉开始大一统王朝开始,直到明朝前期,在这漫长的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数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每次增到六千万左右就会被按下来,然后又开始增长到六千万,又被按下来,往复循环,但是上限始终维持在六千-七千万这个水平。
从秦汉时期确了定大一统王朝后,中国的人口数量就开始增长,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出现第一个人口高峰,有户1223万,口5960万。
西汉和东汉交接之际,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战乱,人口也有一定损失,直到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人口才差不多恢复到西汉的水平,有户1068万, 口5649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持续的军阀混战给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几乎是十不存一。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
、、、、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种惨不忍睹的景象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三国之后,西晋维持了短暂的统一,但也只是昙花一现,不久西晋内部就爆发了八王之乱,时西晋元气大伤,随之而来的就是北方少数民族大肆入侵,屠杀汉人,一片惨象。人口更是跌倒了低估。
之后一直到隋唐时期,才又迎来了大一统的王朝。隋朝开皇年间的记载是“隋开皇中,户八百七十万”,如果按每户四口人计算,那人口就是3480万,如果每户六口人计算,那就是5220万,所以,隋朝人口大概在3500万-5000之间。
随末唐初的农民战争使得人口大量损失,唐朝建立时,仅余200万户,直到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人口才恢复到巅峰,拥有891万户 ,口5220万。
两宋时期,人口有所增长,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宋朝和金国的人口加起来大约有7400万。
元朝时期,人口有所下降,只有5985万。
到明朝时期,在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性人口统计,有户1 654万,人口 6365万。但是,到了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在这不到200年的时间内,人口便几乎翻了三倍,激增到了1.66亿。
虽然明末的战乱使得人口损失也很大,但是在清朝时期,人口进一步快速增长,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总量都远远超过了之前的封建王朝。清宣宗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就是鸦片战争爆发这一年,中国人口达到了4.1亿,此后,一直到民国时期,人口也稳定维持在4亿左右,所以有后来的四万万同胞一说。
那么,为什么清朝的人口会急剧增长,最后达到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前所未有的庞大人口数量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实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在明朝时,就已经跳出了中国古代人口6000-7000万这个坎,首次进入了亿级人口。这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这肯定是向前发展的,生产力也会不断提高。具体表现为,明清时期,铁器、牛耕在农业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从黄河流域开发到长江流域开发以至经济重心南移,从单季稻的生产到双季稻的推广乃至部分南方地区三季稻的栽培,再到经济农作物的大量种植,使得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为养活庞大的人口提供了基础保障。另外就是清朝社会的稳定,从清前期自康熙帝在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平定了三藩叛乱后,直到嘉庆元年(1796年)为止,这一百多年间,内地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这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提供了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毋庸置疑的是,清朝的帝王教育是所有朝代中最好的,这就保证了,即使皇帝资质平庸,没有雄才大略,但也基本不会干出荒淫无道的事情来。所以,清朝的前几任皇帝都还是能做到兢兢业业,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在内地和边疆大规模推行垦田措施、兴修水利等。在与民休息政策下,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虽然清朝的领土不是所有朝代中最大的,但是清朝的有效统治面积是最大的。清朝把人口分为边民和腹民,腹民是指中原王朝传统的势力范围内的人口,边民自然指边疆地区的人口,腹民会统计到丁口多少,而边民一般只统计到户。但是,像藏、回、黎、苗、瑶、夷这些少数民族,清朝时期因为对他们的统治很牢固了,也把他们当做腹民统计了。对东北边疆的鄂伦春、鄂温克,华北边疆的蒙古族(包括现在的外蒙古),西北维吾尔族,西南的少数民族,东南(包括台湾境内)的高山族等边民则是以户(甚至是以寨)为单位进行统计的。随着后期清朝“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控制力也不断加强,远远超过了古代王朝。所以,人口统计范围扩大,使得常年隐匿的人口浮出来,也是人口数量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人头税,在汉、唐以及明后期的一条鞭法等各种形式的赋税中,人头税始终存在着。包含人头税在内的沉重赋税,往往造成大批农民破产。为了逃避沉重赋税,农民或藏丁匿口,或举家逃亡,以致政府长期以来难以真实可靠地统计人口。
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帝下诏:
海宇承平日久,户口日增,地未加广,应以现在丁册定为常额,自后所生人丁,不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实数查明造报
虽然康熙规定了从这以后出生的人口不再征收钱粮,但是并未废除人头税。那些官贾豪绅虽然拥有大量田地,但都用各种方法瞒报人口,最后的税收反而落到少地无地的农民头上。
直到雍正时期,雍正皇帝:
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这就是“摊丁入庙”政策,这个重要制度的出现是我国传统社会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最终将人头税纳入田地税中征收,使得长期以来压在劳动人民头上的人头税取消。此后农民在用不着瞒报人口,大量隐形人口得以统计上报,而这也等于是鼓励了农民生育,人口因此激增。
随着世界范围内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地的交流也逐渐频繁起来。明清时期,西方的大量新奇事物涌入中国,给古老的中国带了深远的影响。明末清初时期,美洲的甘薯、马铃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了中国,之后迅速发展起来,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产品总产量,也改变了人们的食物结构,“一年红薯半年粮”。这些高产农作物作为消费资料,解决人们温饱的同时也提供了人类繁衍的物质条件。
可以看到,在明朝时期,人口就已经开始出现激增的苗头了,只不过明朝晚期持续的动乱,政治腐败,使得人口增长潜力并没有释放出来。明末清初,虽然社会饱经战乱,但是人口基数还是很大,高达9000万,清朝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上述的一系列因素,使得人口几乎呈直线增长,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奠定了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
我是一卷青史,欢迎留言评论加关注,一起聊历史!!的确不错。
但别忘了,几十年前,毛主席就只用不到三十年时间,就让中国四亿多人增加到近九亿人。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发展最快的三十年!
清朝用近二百年增加了三亿多算不了什么奇跡。
我到奇怪的是,毛主席用不到三十年将中国的人口提升了五亿你视而不见。
怎么清朝那点政绩却让你那么沾沾自喜!
清朝初年,由于明末战乱,人口数量锐减,顺治年间,全国人口统计不超过五千万,而到了清朝末年,全国人口竟突破了四个亿。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人口在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增幅如此之大呢?
1、社会大环境稳定繁荣,国家政策支持滋丁
康熙年间,百姓为少交人头税,大都不入户籍,国家对这些人无法管理,地方官吏豪绅则乘机压榨。
迫使贫苦百姓不得不迁徒、流亡。流动人口的激增,干扰社会安定,易引起社会动荡。
康熙五十一年,清政府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为定额(固定数),颁布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国策。
这个永不加赋,并非国家赋税全部都不增加了,而是只对于之前的人头税不再收缴了,这就使广大农民对于添丁的负担大为减少,逃亡人口减少,生娃的积极性明显提升。
雍正推行摊丁入亩,将田赋和丁役合而为一,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摊丁入亩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人口大量激增,农村土地的人均占有量随之下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促进了工商业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的繁荣。
2、个人意愿上,老百姓多生孩子希望多子多福、儿孙满堂
农耕社会,所有的农活都需要人力去完成,多一个人,多一份力,就可以多一份收成。
另外,当时农村有条件读书的很少,大多老百姓能过上男耕女织的日子就很满足了。文化水平低,农村的家族意识较强,兄弟多了就不怕被别人欺负。
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养儿防老,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想多生儿子好老了有所依靠,而当时没办法知道胎儿性别,生了女儿后就再生,直到生了儿子才罢休。
3、医学水平和疾病防控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利于人口数量稳定增长
清代医家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学典籍的注释和发布方面,曾有突出贡献。
有的对原著内容加以适当整理,有的对原文函义加以确切释义,这对我国医学的深入探索和进一步丰富以及后人对原著的理解和应用均有直接帮助。
乾隆四年开始筹备编纂《医宗金鉴》,这一壮举不仅在文化的保护传承上有巨大的意义。
更使传统医学有了较为统一、更为准确的方法参考,对社会医学水平的整体提高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医学和疾病防控方面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整体抗病能力增强,人口数量也随之稳定增长。
4、粮食的增收,使人们有了多养孩子的底气
边疆和山区土地得以开垦,耕地面积增大。加上农业新品种(如番薯、玉米、土豆等)的引入,耕种技术渐渐提高,土地和利用更加充分合理,工具也有很大改进。
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粮食产量明显增加,人们不再食不果腹,也就有了多生养孩子的底气。
也有明末数据统计不准确的说法,当时以里甲制度为基础,只统计交税的人口,而清代建立了保甲制度,开始建立人口排查制度,人口数量的统计更加准确。
所以,几千万到四亿人口的说法可能不
即便是数据统计有误差,人口数量没有那么巨大的增幅,但人口增长速度也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值。
受社会大环境、个人意愿、医学水平及粮食增收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加之清朝皇帝勤政爱民,人口数量得以大幅度增长。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大环境,尤其是国家的生育政策对人口的增长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为此,国家放开生育政策,鼓励二胎。
在不久的将来,全国人口的年龄层次将得以改善,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使得老有所养,社会将更加和谐稳定发展。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总结一下,四大原因。
第一是疆域不断扩大,人口自然增多,极盛时期总面积可达1316万平方公里。
第二是社会环境安定,有相对理想的生育前提。康熙年间,国内局势相对和平,雍正乾隆年间是一个大发展时期。医学水平和疾病防控也有了进步,城市经济繁荣,可以容纳一部分人口有良好的生活。
第三是从人丁税走向地税,生孩子多少与赋役不再挂钩。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将土地税固定下来,老百姓也有有了生孩子的意愿。
第四是边疆和山区土地开垦,农业新品种的引入,如番薯,玉米,土豆,人口的增长有了必要条件。还有一个原因,明末的统计数据不准确,以里甲制度为基础,只是统计交税的丁口,而清代保甲制度建立,人口排查的数目华开始建立,更加精确。所以,几千万到四亿人口的跳跃前提,也需要再考虑。
康熙中后期,军事行动逐步减少,清廷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清朝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封建帝王都把人口繁盛看作治理有方的重要因素。明末清初,除去不精确的统计,总人口应该有8000万。根据文献统计,
1851年,清代人口达到4.36亿,无疑是一个惊天的数字。到了清末,人口已经接近5亿。
整个明朝时期,人口基本比较稳定,在6000万左右,没有出现很大的波动。
在明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及清军入关,大量的屠城,光是清军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就屠杀80多万人,战争维持了几十年。人口又出现了锐减,清初顺治年间,只有1000万左右。当时的四川,出现了十室九空,整个省都没有人的情况,后来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才慢慢得以缓解。
到了康熙年间,平定吴三桂叛乱后,除了对外,对内基本很少发生战争,整个康熙年间,人口得到了恢复,达到了2000万左右。
但是了到了雍正年间,人口出现了质的变化,达到了1.2亿左右。
乾隆6年,人口达到了1.4亿,乾隆29年达到了2亿,乾隆50年达到了3亿。
道光年间人口突破了4亿。
光绪年间,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人口跌破4亿,有3.7亿左右。
我们通过上面数据发现,除了改朝换代的战争因素外,人口基本维持在4-6千万左右。但是为什么到了雍正年间就能突破1亿以上呢?
在古代,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粮食的增长很难发生质的突破。在古代水稻亩产量基本400斤左右(现代亩产量1200斤左右),小麦产量维持在200斤左右(现代亩产量1000斤左右)。虽然清朝与明朝相比,疆土面积增加了不少,但是需要维持这么庞大的人口,但是也没办法养活这么多人,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高产量的粮食作物
这种作物就是我们熟知的——番薯。番薯的亩产量达到了惊人的2000—3000斤,几乎是小麦的10倍左右,而且这种作物适应性极强,不论是南方的丘陵,还是黄土高坡,都是能种植,不像水稻跟小麦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对于经常发生干旱的年代,番薯的产量照样能得到保证。而且番薯的营养价值比较高,富含多种维生素。那这种神奇的植物是怎么引进中国的来呢?
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在菲律宾的福建商人陈振人看到一种作物,像拳头这么大,皮是红色的,无论是生的还是熟的都可以吃,产量很大,而且还耐贫瘠。这个时候他想到了自己福建的老家,这种东西要是能在福建老家种植多好,一定可以解决很多人温饱问题。但是这个时候的菲律宾处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严禁番薯出境,陈振龙就想办法把番薯的苗做成绳子,涂上污泥,才骗过海关,带回了福建老家。
明朝末年,天灾及战乱,灾民非常多,在上海的科学家徐光启得到了番薯适应性强,产量大之后,就开始了推广,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一定缓解作用,但是毕竟战争爆发频繁,朝代的更替,难以大规模的推广。
到了康熙年间,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把番薯推广到了浙江,后来他的后来陆续推广到全国其他地方,番薯的种植得到了全面的推广,经过了这样的几十年的推广,全国的产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加。
粮食的增长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人口就出现了迅猛的发展,在雍正年间人口破亿,乾隆年间达到了3个亿。
虽然我们一直称之为康乾盛世,国泰民安,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除了国内比较少爆发战争外,番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换到其他朝代的话,不会出现战争,人口也能迅速的增长起来。
先来了解清代人口的基本情况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发生在乾隆六年(1741),这一年统计的数据是多少呢?1.4341亿。其实这个数字也不算太准确,毕竟是第一次人口普查,各省官员还存有虚报、漏报的情况。
那么清初时人口数量又是多少呢?据《清实录》记载:顺治八年(1652年)全国人口仅有1400万,顺治十八年(1662)上升到1900万,此后人口增长一直很缓慢。
康熙末年,全国人口仅有2460万。事实上,这并不是全国人口的实数,而只是人丁的统计数字,即16岁至60岁的男子,全国的实际人口数量应为人丁数的四至五倍,大略估计,康熙末年全国人口总数应在1亿以上。
乾隆以后因为有了正规的人口统计,因此也有了比较详细准确的人口数字。乾隆六年人口1.4341亿,至乾隆六十年(1795)有人口2.9696亿,乾隆一朝是清代人口增速最快的时期。
从乾隆六十年至道光二十年的45年中,人口从2.97亿增长至4.13亿,进入鸦片战争以后,人口增长率显著下降,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国人口为5.14亿。
1、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基本国策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皇帝发布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国策,规定此后全国的丁银数额为永久的丁银征收定额,以后额外添丁,不再多征。雍正朝时又实行了“摊丁入亩”的改革措施,也就是说从法律层面取消了沿袭了二千多年的人丁税。
“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基本国策,让全国的百姓可以肆无忌惮地多产多生,人们不再担心多生的男丁需要缴税的这一问题。从康熙五十一年一直到雍正十二年,全国就增加了1200万男丁。
随着人口基数的不断增长,这个数字也在不断地膨胀,到了乾隆继位时,已经面临了巨大的人口压力。当然了政策允许鼓励生育只是一方面,摆在国家和百姓面前的最大难题当然还是吃饭问题。
2、全国耕地也在同步增长
据《清实录》记载,顺治末全国耕地面积为5.2亿亩,康熙中期为5.9亿亩,到了乾隆初则上升到10亿亩。耕地面积的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在雍正和乾隆两朝。雍正继位后就颁布谕旨命各省大力开垦荒田荒地,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乾隆时期内地省份的耕地基本开垦殆尽,但随着新疆、西藏等地的先后平定,以及东北、蒙古等地区的开放,朝廷鼓励内地省份的居民移民上述地区。乾隆一朝新疆屯田是一项突出的政绩,自从平定准噶尔以后,清廷在天山北路、伊犁、乌鲁木齐、哈密等地大力开展屯田,短短20年间,垦地就多达百万亩以上。至乾隆末年,全国耕地数量就增加了1.5亿亩以上,以当时全国人口3亿计,则人均耕地达3.5亩。
换言之,清中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全国耕面积的增长有一定的抵消作用,有利地解决了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一点是很了不起的,乾隆也颇为自诩,认为他一个人硬是养活了全国3亿的臣民。
3、高产作物的推广
红薯、玉米的推广是乾隆朝促进农业生产的最得力的措施。红薯和玉米原产于南美洲,这类高产作物的传入和推广,是我国农业史上的大事。正是有了它们,才能养活正在迅速增长的人口,才能腾出地亩种植各种经济作物。
清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并不表现在传统农具有多么先进,却表现在高产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及耕地的增加、水利的兴修。而乾隆时期正是红薯和玉米在全国普遍推广的关键时刻,这对缓和粮食匮乏、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4、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
农业经济最大的缺陷是靠天收入,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就会影响粮食的产量。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粮食资源,沟通余粮区缺粮区、丰收区与灾歉区的经济往来,做好粮食的存贮、运销、调剂,合理地分配粮食,以平抑粮价,保障民食,这就是摆放在清统治面前的重大课题。
为了防止粮荒,清朝各帝继承古制,设立了常平仓和社仓、义仓,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存贮粮食和调剂粮食的仓储系统。
乾隆皇帝对粮食储备抓得很紧,国库也有充裕的财力,因此在乾隆朝国力最鼎盛的时期,全国库存粮食多达4400万石,约为55亿斤。如此规模的粮食存量自然就能承受一般的灾荒,也能保证老百姓有饭吃。
国家鼓励多生,又在大力开垦耕地和推广高产作物,加上完善的粮食储备,全国的人口从清初的几千万增加到清中期的几亿也就不难理解了。
生生不息向来是中国古人的传统,每逢大的战乱后,必然会迎来一个人口增长高峰。而清朝时期的人口增长则很有代表性,中国人口数量突破4亿关口,使“四万万同胞”在一段时间内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
1、明朝留给清朝的好底子。据葛剑雄老师在《中国人口史》中的推算,明末的中国人口在1.5亿-2亿左右,虽然明末清初中国遭受了严重的战乱,人口损失非常严重,但总量还是在一亿以上,高于史书上统计的5000-6000万,也远高于网络上流传的2000-3000万。
一亿这个数量已经远高于之前所有朝代的人口峰值数量了,明朝留给清朝这么好的底子,也正是清朝人口增长的良好基础。
2、社会秩序日趋安定。清朝前期的100年时间内由于时局不定,战乱频仍,清朝的人口增长一直非常缓慢,甚至还有所下降。
乾隆中后期后,由于清朝对外用兵基本结束,内部叛乱减少,社会秩序日趋安定。人们安居乐业,又没有别的消遣活动,所以生孩子便成了最大的乐趣,致使人口很快突破2亿、3亿大关,到咸丰时期,清朝人口突破4亿。
3、清朝赋税政策的影响。赋税向来是封建王朝调节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而人头税则是其中的关键,由于人们普遍贫困,这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生孩子的欲望。
不过康熙却取消了人头税政策,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1721年全国在册人丁数目为基准收取地丁银,此后滋生的人口补全丁数后不计在内。而雍正时期又推行“摊丁入亩”,极大减轻了没有土地和土地稀少家庭的负担,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4、高产农作物的推广种植。人口数量虽然起来了,但如果吃的不够,必然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引发社会危机,这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崩溃的重要原因。
不过清朝却很巧的赶上了好时期。来自美洲地区的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在明末已经引入,到清朝时期得以大力推广种植,这极大的改善了清朝的粮食结构,提高了粮食产量,为4亿人口的口粮提供了保障。
当然,这仅仅是维持温饱,不至于饿死而已,不过封建王朝能做到这点已经很不错了。
今天我们谈一下关于古代我国人口数量增长问题。历史的车轮是向前的,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期间由于连年战乱,加上生产力低下,天灾人祸不断,中国早期人口增长缓慢,但人口数量总统趋势是在逐步增长的。
第一个人口增长高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合并七国,人口数约3000万;西汉元始二年,人口数量约5959万,这是古代我国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公元初期,世界人口估计约为1.7亿)。
第二个人口增长高峰:宋朝大观四年(公元1100年),人口数达1亿,如果加上金、西夏、大理等小国,古代人口数高达1.2亿,这是古代我国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随着经济的发展,明朝中后期中国人口数突破2亿大关。(公元1000年,世界人口约为2.5-3亿)。
第三个人口增长高峰: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我国人口约降至约1.2亿;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我国人口恢复至1.5亿;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我国人口已达2亿,1790年,嘉庆年间,清朝人口数量超过3亿,当时中国占世界的人口数量比例为28% ;1851年道光三十一年,人口数量创造新纪录,已高度4.36亿,这是古代我国人口增长的第三个高峰。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镇压、鸦片战争等,使我国人口数量锐减到3亿水平。(1830年,世界人口总数才达到10亿,到1930年,世界人口总数达到20亿)。
首先,题目说的清朝初期人口数量不对,误差太大
我们看一下题目中说:清朝人口几千万,是从何说起呢?是从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定都盛京时说起嘛?还是从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说起?后边还有,1644年满清入关,开始成为全国性政权说起呢?明末我国人口超过2亿,经过战乱多年,清顺治二十年,也就是1655年,我国人口将至1.2亿,而此题目说的清朝从几千万人增长到4亿人口的说法是错误的。其实中间还有一段小插曲,它就是著名的“明清小冰期”,从明清小冰期跨度长达300年,从公元1550年到1851年,即明代嘉靖年间到清代道光年间,期间气候环境恶化变冷,导致粮食产量骤降,百姓饥寒交迫、饿殍遍野,惨不忍睹,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天灾,死亡人数约2亿。但即使如此,在1851年道光三十年,我国人口数量创造新纪录,已高达4.36亿,出现了人口第三次增长。据说如果没有这次天灾人祸,我国现在人口早就超过20亿了。因此,上面说清朝有几千万人口的说法是错误的。
第二、清朝统治时间长短问题
清朝从1616年至1912年,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享国296年。1820年统治面积最大,清朝面积为1316万平方公里;1851年,清朝人口数量最多,数量为4.36亿。上面题目中说,清朝人口不到两百年就从几千万人口增长到了四亿多人,这个时间是对的,清朝共296年,人口增长到4.36亿,的确没用两百年时间。
第三、清朝人口增长到四亿,是因为“康雍乾盛世”的出现
1662年,三番叛乱平定以后,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期,清朝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之内,期间出现了“康雍乾盛世”局面,百姓得意安居乐业,粮食充足,导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1622年,康熙帝即位后,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农业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723年雍正帝登基,对朝政采取了一些列改革,包括:整顿吏治;实行改土归流制度;实行“摊丁入地”制度之后,社会人口,急剧增长。1735年乾隆帝继位,乾隆帝执政期间,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为巩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清朝鼎盛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修园林,劳民伤财,政治日渐腐败;当时人口暴增与乡村土地兼并严重,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贪官污吏腐败 ,民变不断。但因为前期基础,人口基数较大,人口还在持续增长。到1851年,到达第三次人口增长顶峰,人口数量猛增为4.36亿。
而当时1900年世界上各强国:英国人口为3750万,德国人口为4300万,俄国人口为10600万!就已经跟我国拉开了很大差距。世界总人口数量为16.5亿,而清朝人口数量为3.9亿,占世界人口数量的四分之一。1900年到1949年期间,我们经常听到说“四万万同胞” ,就是指中国人口数量约为四亿左右,期间人口数量增长缓慢,主要是受战争影响;而新中国成立初,人口数量为5.3亿,到2020年初,我国大陆人口数量约为14.0005亿,依然是世界排名第一位,占世界人口数量的18.5%左右。社会稳定,丰衣足食,是人口增长的前提条件。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谢谢阅读。
部分资料来源于:康乾盛世文献等
首先这跟清朝一个政策有关系。看《鹿鼎记》里面。康熙放下一句话: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这个东西很重要啊,普通老百姓要是听了,可能就要敲锣打鼓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咱现在是盛世,盛世里生了小孩,一当然不会强行流掉,生下来,也不加你的赋。
所谓的赋就是人头税。这个历史悠久了,早可以追溯到商鞅变法,就是生一个就要多少钱。以前还有固定的劳役,后面改成可以用钱来替代。
康熙永不加赋,对老百姓当然是不错的,生孩子不要钱了。
因为这个,康熙进一步收走了中原百姓的人心。个别地主想造反,也没有响应了。所以,天地会的兄弟们拼了命的喊,也没有太多人支持。
这是清朝坐稳天下的原因,但这个可能最后也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为什么呢?人口暴增,因为不加赋嘛,后面,雍正又摊丁入亩,直接取消了人头税。大家就猛生,解放生产力之余,生育力的解放更是惊人。从明末的三千万人到乾隆末,人口已经变成了四亿。当然,明末因为人头税,可能有隐瞒户口的。
但人口的暴增是一个事实,除了永不加赋,还有红薯等作物引进。
人口一多,大家就着急了,为什么呢?养不活。当时中国东北又是封关的,不让进,而关内的土地因为科技从明以来没有进步过,开垦手段落后,亩单产也没有大的进步,怎么养活这多出来的人口?
到了清末时,就已经有这个担忧,据统计一个人平均需要五亩地才能生活,而达到这个标准的仅仅有四川少数省勉强达到。江浙一带完全不够,而地少的福建广东等地更是远远达不到标准。
那怎么办,就会造成社会动荡,清末一是流民特别多,各种胞哥组织流行,义和团到处闹,就是流民多,农村闲散人员多了。因为没有足够的田地种,现在农村没田,还可以进城打工,以前没田那只有进城流浪。
所以,清末的基层社会自我失控了,乡绅控制不住流民,再加上各种族群因为人口增长而引发资源争夺,土客大械斗就发生在清末,最终演变为太平天国运动。
所以,永不加赋可以说埋下了清朝灭亡的一个大雷。
根据《清实录》的记载: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全国人口数为2010万;
等到乾隆六年(1741年),人口已经暴涨到1.4亿人;
50年后的乾隆五十五年,人口数达到3亿人;
再60年后的咸丰元年(1851年),全国人口已经达到4.3亿人。
是什么让清朝的人口如此暴增呢?
在清朝入关后,最初并没有建立非常体系的户籍制度,所以康熙年间的统计是比较粗糙的,很多人口没有计算在内。
史学家普遍认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人口应该已经过亿。
后来经过康雍乾三朝不断完善保甲制度,才让统计的精度逐渐上升。
等到嘉庆年间时,清廷对中原地区各户情况掌握已经非常详细,对边疆地区也有了较为精准的数据统计。
朝廷的引导是人口暴增一个巨大的助力。
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时,清廷以上一年人口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基数,并规定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意思是新生人口不用再交人头税了。
等到雍正元年(1723年)时,全国推行“摊丁入亩”,即把人口税平均摊入到田赋中,以后按照田地多少征收地丁银,不再以人口为对象征收税款。
▲清朝皇帝的生育能力却在下降
原来一个家庭人口越多,税收压力越大。但从“摊丁入亩”开始,人口多少与税收没关系了,自然要多生,生得越多,相当于人均的税收越少。
▲百子图,清代中期在民间开始流行的吉祥图案
从康熙朝的“三藩之乱”结束后,全国范围的大战就几乎没有了。等到乾隆年间,中原地区更是几乎无战事。
人们普遍工作稳定,不用天天逃难,保暖思那啥,所以人口数量自然就上来了。
▲三藩之乱
宋朝是出了名的富裕,但是农作物产量远远不及清朝。
土豆、玉米、红薯传入中国后,在清朝时开始大面积种植。与传统的农作物小麦和水稻相比,这些外来作物,对土地要求较低,量产又高出很多,让原来的很多荒地得以利用。
▲汉代(上)与清代(下)的农耕图,方式基本一样
而且很多地方在土地上种植高粱、小麦,在收完后,可以再种玉米,再来一波收成。
家有余粮,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多养几个孩子传宗接代。
以上。
清朝有两个特点比较突出,一是领土幅员广大,二是人口众多,过去常说的“四万万同胞”就是在清朝形成的。明朝时,中国人口超过了一个亿,清朝时人口增长最多。
人口增长与税收有关
探究清朝人口激增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引进了美洲的高产玉米和土豆,就此养活了几亿人。据了解,在民国初期,这些玉米、土豆的产量还不到全国农作物的10%,可见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根本原因在于和平的环境,更主要的是国家减轻了百姓的税负,人民安居乐业,生儿育女,人口自然成倍增长了。同理可证,以往朝代人口增长也如此。
我国古代的纳税制度,唐朝前期是按人丁纳税。唐朝后期,纳税分为土地税、人口税和杂税等,百姓还需要服徭役出公差。这一时期,百姓的负担是比较重的。到了明朝中期,把以前百姓承担的土地税、徭役、杂税等折算成银两,按田地和人丁多少来征收。这样,百姓只交钱不交粮食,不必再服徭役了,负担大大减轻了,更愿意生儿育女了。这样,中国人口在明朝突破了一个亿。
到清朝初年,康熙皇帝宣布新生人口永不加税。雍正皇帝时期,更取消了按人丁征税的做法,只按田地多少征税。这样百姓家人口多少与纳税没有关系了,于是生育高峰出现了,人口爆炸式地增长,接连突破二亿、三亿人口大关,向四亿逼近,已是世界第一。
人口众多的优势与弊病
超大规模的人口对古代中国的影响,首先是积极的。过去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等行业需要雄厚的人力资源,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干活,创造的物质财富也非常雄厚。国家拥有足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可以有效地压制地方的反抗势力,避免国家分裂。对外,则可以有力地抵御外敌,还没有哪个对手可以轻易地打败,或者吞并如此超大规模的国家。所以,中国大一统朝代的周期在百年以上的很多,明朝、清朝都在二百年以上。
其次,事情都有两面性,人口过多也有不利的一面。明朝末年,人口达到近二个亿。农村人多地少,由于与满清作战等原因,加重了农民的税负,而且地主兼并土地,农民种地难以谋生,或者干脆没有地种,就变成了流民。缺吃少穿的流民爆发了起义,李自成喊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队伍越滚越大,打入北京,清朝趁机进入中原,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清朝时,国土面积是空前的,百姓的负担相对较轻,但当人口超过四个亿的时候,土地也不堪重负,导致山东等地的百姓去闯关东。同时,清朝也发生了流民内乱,尽管没有颠覆清朝,但人口过多的弊病从更多方面显现出来。
从经济的角度讲,与人多好干活相对的是——人少好吃饭。人多,干活的平均价格就低,挣的钱少,消费水平就低。清朝乾隆时期,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劳动力价格急速下降。进入嘉庆时期,依靠劳动收入的人,这份收入仅够糊口而已。
那时,城市只有手工业工场,但工场能容纳的就业人员有限。因此,城市的新增人口没活干,就只能跑到农村去。由于农村没有太多地种,富余的人就会从事家庭副业。但纺织类的家庭副业,又对城市的手工业工场形成冲击。
与创新相对的是,人口多劳动力便宜,不太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的技术。如纺线织布这行,在农村使用简陋的设备就可以工作,没什么成本,主要靠人日夜的劳作。还有种地,别说当时没有农机具,如果用机器耕田,那么多人就没活干了。
同时,清朝闭关锁国,排斥现代化的东西,中国不会产生工业革命,更没有工业经济,不能通过工业经济消化过多的人口,向现代国家转变。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循环,现在叫“内卷化”。大家所知道的洋务运动,是在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开始。
公元1644年,清王朝迁都北京,开启了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大幕。仅仅三十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整个中华大地上有将近2亿人口,可随着明朝衰弱、天灾频发和外族入侵,人口急剧减少到了几千万。谁也想不到的是,尽管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却将中国人口带上了汉唐宋明做梦都没有达到的高度,到了清末,中国竟然已经有了四亿人。那么,短短两百多年,是什么原因使清朝人口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01 清朝的建立和政权的稳固满足了人民追求安定的心愿。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大一统王朝,曾经给华夏大地带来无上荣光。然而,封建王朝自有其发展规律,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皇帝如同王小二拜年,一年不如一年,接连出了几个昏君,有昏君就会有奸臣,明朝奸臣不少,有本事的太监也多,逐渐将朝政搞得乌烟瘴气。此时百姓的日子难过起来,加上几百年都碰不上的小冰河期,带来了连绵不绝的天灾,明朝因此奄奄一息。
清朝此时崛起,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入关坐了江山。老百姓不管他异族不异族,只要不再盘剥自己就阿弥陀佛了。清廷统治者虽是少数民族,却比明末的汉人皇帝们更加懂得“坐江山靠人心”的道理,逐渐与民休息,政权渐渐稳固下来。这样的朝廷是老百姓乐意看到的,此刻追求安稳过日子的心态远远超过被异族奴役的心理。
百姓日子安定了,自然愿意多生多养。
02 清朝国土疆域远超宋明,耕地面积广阔,需要更多劳动力。
清朝国土最盛时,达到了1300万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宋明两代,广袤的国土意味着耕地面积也达到了之前的几倍,而作为农业为本的东方大国,此时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耕种,于是从政策上与民让利。老百姓得到了土地,自然愿意多种粮食,也自然愿意多生养,因此短短几十年,人口有了爆发式的增长。
03 清初五代帝王都是明君,给百姓带来了长达一百九十年的社会稳定。
清廷入关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连续五代帝王都是明君,总的统治时间长达一百九十年,比两晋加在一起都长,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这就使得老百姓享受到了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状态,承平日久之下,释放了老百姓的生养活力,人口增长也就水到渠成了。
04 清朝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技高一筹,以致边疆动乱较少。
清朝社会比较稳定的另一个前提是民族融合做得好。我们知道,自古以来,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就是大一统王朝的苦主。秦汉时的匈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隋唐时的突厥,两宋时的契丹女真和吐蕃、党项羌,以至于蒙古统一了中华大地,建立了大元。即便是明朝,也时时刻刻需要提防蒙古分支鞑靼和瓦剌,只不过防不胜防,到明英宗时,仍旧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连皇帝都被俘虏。
只有清朝,彻底解决了北方和西北的边患。尤其是桀骜不驯的蒙古,在与清朝皇室的联姻中逐渐成为与中华同声共气的一份子,可谓是清朝对中华民族做的最大的贡献之一。
05 大灾大难与明朝相比减少许多,百姓生存不成问题。
清朝的社会稳定,还得益于与明末时期相比气候逐渐好转。朝廷只要拿出钱来兴修水利,就可以使土地更加肥沃,老百姓可以吃饱饭,自然就不用担心他们会造反。所以在清朝人口暴增的前二百年里,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动乱。
清初兴修水利
06 粮食种类有了长足进步,产量逐年增加。
明朝时,红薯和土豆、玉米等作物开始传入我国,大大丰富了之前仅靠五谷果腹的情况,而且产量大大提升。明朝时没有大范围种植的这些新兴作物,到了清朝有了种植的机会,因而得以兴起。
07 清初国策“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给了百姓难得的“幸福感”。
经历过顺治朝满汉矛盾的阵痛之后,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带领清王朝迈上了第一个巅峰,国家统一之后,康熙面临着稳定社会、提高百姓“幸福感”的问题。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宣布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丁银总额基本固定,从中央到地方不得随意增加,使广大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到了雍正帝时,又实行了“摊丁入亩”政策,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清朝的这两项国策的连贯施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从乾隆六年(公元1740年)人口突破1亿,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突破3亿,再到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全国人口突破4亿,占世界人口超40%(1830年全世界人口为10亿),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
结语
尽管我们对清朝末年的那段黑暗岁月颇有微词,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清王朝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仍旧是巨大的,无论是国土、民族融合还是人口,这都是清王朝留给我们的遗产。
人口的增长离不开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经济的发展。
纵观历史各个时期,人口的增长都是波浪式发展。各个朝代的建国初期,大多数人口增长都很快。而随着朝代的年深日久,社会的各种矛盾凸显出来,社会动荡不安,宦官专权,皇帝王侯贪图享乐,使人民不得安生,饥寒交迫,起来造反。
明朝末期,国内的战乱不断,人们纷纷起来造反,西部地有高迎祥,李自成领导人民起来革命,声势浩大,已占领大半个中国,李自成成立了大顺政权,推倒了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使大明朝走向灭亡。
东北地区也是烽火连天,女真族的努尔哈赤,也起来造反,占领了整个东北。
1644年,东北的八旗子弟兵,在多尔衮的带领下,进军中原,打跑了大顺政权李自成,顺治福临在北京坐了天下,成立了大清朝,在关外两帝,关内十帝,共十二帝,共296年,在关内坐了268年天下。
明朝末期,由于战争的影响,和朝庭的腐败,使国内的人口急剧下降。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国内的全部人口才八千多万。
清朝入关坐天下以后,励精图治,整顿朝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国内人口得到了膨胀式的发展。
主要措施大致有:
明朝灭亡时,统治的疆土,才四百多万平方公里,由于国内的人口众多,耕地减少,使得民众饥寒交迫。清朝入关后,大力开拓疆土,北部地区,清除俄国人占领的领土,并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保持了边疆的稳定。
在新疆地区,康熙大帝三次出征,消灭了新疆准噶尔的叛乱,使新疆重新归入我国的版图。在西藏和青海,清朝廷采取恩威并重的方法,收回了青海和西藏。在平定三藩之乱之后,康熙大帝又迅速收复了台湾。在清朝鼎盛时期,我国的版图可达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
由于土地的增多,南方地区的人开始往东北移民,特别是山东,河北,安徽,河南一部分的人,迁移到东北的较多,有人管叫“闯关东”,并允许移民人开荒种地,使劳苦大众迅速得到了温饱,安居乐业,人口得到了迅速的增长。
(收复台湾战舰)
在明朝以前的各个朝代,土地的税赋都是按人头纳税,也叫人头税。不管你家有多少地,也是按人头来交税。这样一来,就便宜了王公贵和地主阶级,苦了地少或没地的穷人。
在清朝的雍正年间,采取了土地改革,和纳税改革。实行“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大意就是按地的数量多少来纳税,而不是按人头来纳税。这样一来,是对王公贵族的一次经济上的打击,是对穷苦人的一次经济上的扶持。
自从摊丁入亩以后,百姓的日子特别好过,国家的国库银两迅速增加,人口也迅速得到增长。
朝廷并派出有力人员,丈量王公贵族和地主的土地,登记造册,按数纳税。
在清朝统治期间,清朝廷不计前嫌,大量启用汉人,并推广汉文化,实行科举制度。
在启用汉人方面,除启用了平西王吴三桂,还启用了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还启用了姚启圣,施郎等人。在朝廷方面也是两套班子,一套是汉人,一套是满人,互相监督。有范文程,洪承畴,还有袁崇焕的子女等人。总之,在清朝期间,大量利用汉人,传承汉文化,学习汉文化。使得在清朝年间,出现了大量的文人。所有的清朝皇帝,差不多都是书法家。最著名的作者曹雪芹,就生长在清朝年间。
(施朗收复台湾)
在清朝年间,对所有的土地进行了丈量,登记造册,防止对税赋的流失。
大量修理河道,开拓运河,允许没有田地的人,开荒种地,保持税赋永久不变。
在清朝年间,特别是在前期,有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皇帝的上百年的努力和治理,给以后一百多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快慢,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快慢有很大关系,与国家的经济平衡与平等有很大关系,与国家的安定有很大的关系,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有很大关系。
清朝从入关开始,全国人口不到8000万,到清朝灭亡时,人口增加到四亿多,清朝还是有一定贡献的。它不但保存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留下了中国4亿多人口,还是难能可贵的。
本文由作者:月光侃历史 于 2023-03-26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590306491910062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