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才一年级嘛!还是个儿童,报那么多补习班干啥?何必要泯灭孩子的天真和童心呢?
不是不学习,就算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要根据孩子的习趣和爱好报补习班,并不是多多益善,多而不精,有害无益!
话又说回来,孩子也要以学业为主,报那么多补习班,孩子都不知孰重孰轻了,小小年纪哪能吃得消呢?如此劳民伤财的事呢还是要左思右想为妙![捂脸][捂脸][捂脸]
孩子一年级给她报了书法、钢琴、主持和英语四个班,感觉都必须学,可是孩子很辛苦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首先书法、钢琴、主持和英语这四个班不存在“必须学”之说。英语属于文化课,学校里老师会教,没有必要一定再报英语辅导班。至于钢琴、书法和主持,如果按琴棋书画来论,从家长的希望出发,难道学的还缺少了画画不是?
但题目问的是孩子报了这四个班,很辛苦怎么办?那还能怎么办,只能学得少些再少些不就得了?既然一开始我就说明了不存在必须学之说,那减少学的项目,孩子不就轻松了?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当然应该以学校学习为主,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抓手。至于课外文艺方面的学习,应根据自家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有所取舍,紧盯一二项才艺学下去就行。
素质教育是个趋势,除了学习之外,拥有一技之长的才艺,尤为重要。但孩子正在长身体,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不应该全都消耗在疲于奔命的课外辅导上。
学艺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图全,更不能指望孩子琴棋书画唱歌跳舞什么都会。家长问问自己,你拥有这样的才艺吗?你的童年是这样过来的吗?太多太多学了好多,最后什么都没学好的事例。
综上,孩子才艺方面,可以学,应该学,但建议学习一二项,足矣!
一年级被报了四个班,根据″孩子很辛苦"展开分析,孩子可能承受着慢性压力和失去掌控感的征兆。孩子很辛苦,哪有志趣应付四个班。
古代教育家张载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失去内驱力,心里留下"伤疤″。用辛苦代价,换取四个班学习,将学习当作学习机器,忽略孩子童心童趣,失去个体自我意识。殊不知,心灵伤疤隐隐作痛,走向抑郁,失去了健康和快乐,这才是真正"输在起跑线。″
墨子告诫我们:"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就是说,一切从实际出发。四个班,四块枷锁套在一个孩子脖子上。家长于平视目光中感受孩子世界,尊重和接纳童心童趣,才能颇合孩子脾胃。不知道孩子,何以成为家长。目标太高,如同"上刑″;有点"入错门"、"嫁错郎。"
积硅步以至千里。一年级孩子是"谦谦君子"养成階段,德育为先,把一种风范与不拔高纯净有品质教育,放在首位。
这些年,各种美术、英语等五花八门辅导班盛行。让孩子上课外班,似乎是父母冠以爱的名义施压给孩子。对于没背景的家庭来说,付出更苦的努力以改变命运,代表很多家长的想法。让孩子上课外班,似乎大势所趋,风气盛行。
家长对孩子课外班有了更多更高要求,常常走入极端,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的代价换取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参与各种课外班日程安排,细化到每分钟严格安排和落实。有的老人说:"不见孙子想孙子,见了孙子怕孙子,天天课外班手忙脚乱接送忙了老孙子"。
家长辛苦,孩子也辛苦,做自已主人绝不限于做自已肉身主人。花了大量人力财力,确信他们付出最终有回报。我只想说,重要不是一年级上四个班,"而是你对孩子教育的态度,目标与实际投入程度″。(钱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乐"之者,效率最高。"苦"之者,不如"好"之者,激发孩子爱好学习兴趣。孩子,健康快乐就好!
这是为人父母的初心,让我们来探讨这个话题。
我认为这么多的课,那怕孩子有没有兴趣,我们先不议论。但是我们总是要给孩子一些空间呀…
现在的学校布置的作业可够多的,我看见隔壁老王家的孩子,每天都背着重近二十斤左右的书包上学,可是晚上回来天都蒙蒙黑了。正好有一天我吃过晚饭,站在门口叫一声“铁蛋”,这孩子转过头来朝我应了一声,还叫了我一声“董爷爷好!”。我说:铁蛋你每天这么迟回家?铁蛋说:我在学校做作业,怎么这么多作业?今天还算少的呢?做完就回来了…我一看闹钟都晚上六点钟了。作为家长如果再给孩子压上以上书法、钢琴、主持和英语课外课?这这孩子还有业余时间吗?完全没有孩子自己的空间了。我个人认为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完全掌握在家长手上和心里,孩子有孩子的爱好和休息时候的,作为家长不要把孩子总是用绳子牵着就放心,干涉多了,孩子逆叛会起反作用的…这就是我的一滴滴唠叨的告白而已,供参考…
谢谢邀请。
孩子上一年级,岁数太小,报四个班超过了孩子上一年级学习的内容,建议还是挑一两个孩子认为感兴趣的班上为好。
报的班多,孩子学习如果没有兴趣,等于白花钱,而且占用孩子大量玩的时间,这样是“劳民伤财。”
我孙子上幼儿园大班,他的一个同学父母为他报了绘画、播音主持、舞蹈、英语、机器编程等五个班,孩子每天放学后都要延迟1个小时学习课外课,孩子学习厌烦了,每天早晨父母送孩子上学,孩子都是哭着不想上。
这个问题等于在自圆然不得其说,鱼与熊掌可兼得否?中国的孩子自幼被家长们宠惯着同时又被寄予着,仿佛非龙凤不成人,于是就有了起跑线之说,输得那叫一个彻底,可笑而又悲哀!孩童时代,什么最重要?当然是快乐而又纯真,学知识仅仅是成长初期一个启蒙的概念,在于引导在于兴趣所在,你拿一堆学业去束缚他,能快乐吗?你知不知道:这在扼杀他的创造力!家长们需要做的是:规范孩子的行为,帮其塑造真诚坦荡不畏艰险的人格,正本清源才是教育之根本。同时,家长也要补上一课:德要先行,德要配位,立德才能致远。
谢谢邀请!这是典型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啊!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孩子吃不消,而且是拔苗助长,效果可能并不好,所以不能这样做。
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想办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不是让她学很多东西。只要孩子产生了学习兴趣,自己愿意学习,以后家长会轻松很多,否则的话,家长有的苦吃啊!
立即砍掉一些,给孩子减负松绑!我以自己为例来说说这事。这位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跟我当年有一拼。那时我也选择了画画,舞蹈,古筝,播音主持,文化课补习等课程给孩子报名了,怕她输在起跑线上。孩子走马灯似地学了这个学那个,剥夺了课外的时间。我呢,也累得跟牛似的,几乎没有双休日陪孩子学习。结果呢?钱也花了,古筝及书籍也买了,孩子学了大半年,忽然不学了!说是老师说她手指头短,不适合学弹古筝。我再怎么逼她也不去。播音主持也一样,半途而废。只有舞蹈坚持住了,但也没学个啥名堂,只能算是有个玩耍的借口罢了。最可气的是文化补习,而且还是由我任语文老师组织的,她有抵触情绪,遇到快上课了,不是钻厕所就是钻化妆室,总之各种磨蹭。气得我恨不得把门踹开!有次,数学老师说她课堂上根本就不学,不是和别的孩子交头接耳,就是玩手中钢笔,要不然就是课本上涂鸦,气得我差点没吐血!直到现在想起来都心发痛。最最让我接受不了的是,逼孩子学习,让她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埋下厌学、“仇恨”文化课的种子。甚至连亲子关系都几乎失去了,她恨我,至今和我都跟仇人似的很少往来。我花钱花心血,到头来啥事都不顶用,孩子学习还是马马虎虎。最后读了一所三类大学,毕业就是失业,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没有。血的教训告诉我当年我有多么疯狂,失败的家长,失败的教育工作者!希望这位家长赶快悬崖勒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吧
我从事30多年的小学教育工作,我认为这种现象确实很普遍,这是当今大多数家长遇到的一个困境,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力强大,什么都会,什么都懂,像关公那样过五关斩六将,成为最厉害的人,比爸妈厉害百倍千倍家长更满意。
究其原因主要:
1、许多家长不懂孩子,也不懂教育。家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完全不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希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除了学校学的课程以外,还给孩子报了许多辅导班。用这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学习,会给孩子带来不可逆转的无形伤害。但是,因为许多家长看不见,仍然乐此不疲。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好习惯才有好未来。在婴幼儿阶段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知识的学习不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许多家长弄反了。
2、受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广告词的误导而产生的教育焦虑。国家为了减轻家庭教育负担和学生学习负担,更是为了制止因早教给孩子们带来的伤害,专门出台了“双减”这一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来保护未来的接班人,但是,因为剧场效应,很多家长周末仍然把孩子送去了培训班。
那报培训班就真的没有必要吗?
当然有,只是不是越多越好。开始的时候甚至可以多报几个班试试,目的是了解孩子的兴趣。因为孩子小,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们许多家长也不了解、不知道孩子的特长,可以通过报几个班,经过一段时间后,看孩子真正喜欢什么,以后就只参加喜欢的就可以了。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越多越好,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大家都知道艺不在多而在精,也就是所谓的“百艺不如一艺精。”这样,即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减轻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孩子的兴趣爱好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孩子也有多余的时间锻炼身体了,身体健康才是一切的根本。
我是穆老师,关注我,在教育的路上我们共同探讨,发挥好我们的教育智慧,不走冤枉路,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很多家长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恨不得一口把孩子喂成“大胖子”,殊不知欲速则不达[捂脸][捂脸]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家长最大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发现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启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后,再报相应的补习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耶][耶]如果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厢情愿地給孩子报太多的补习班,施加太大的压力的话,那么一定会让孩子身心疲惫,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必将事与愿违![可爱][可爱][可爱]
有一本书《不抢跑也能超越》写得很好,建议你看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耶][耶][耶][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
#原创
谢邀回答友友问题,为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是肤浅的,应从问题的本质和站在未来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才更有价值,从四个方面看
一,先弄清楚孩子受教育的本质问题,接触过一些家长,有以下两种典型的思想:1.从众心理,看别人的孩子都在学,不学就输在起跑线上;2.艺多不压身,学了有一技之长,说不准以后能成为主持人、明星….其实这些都不是事物的本质,孩子受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在成长过程中,用知识“装修”大脑,具备洞察事物发展规律和本质的能力,融会贯通,万千知识为我所用,在搭建战略、策略、方法的知识体系框架上发展事业。如果能做到80%以上,无论以后从事任何职业(创业、体制内就业,体制外就业),都能有所成就。
二,培训多未必好,举一些我身边有一些例子,有一位表亲,清华大学的本硕博毕业,从小就喜欢看书,历史、天文、地理,涉猎广泛,从小学到大学,从没有上过任何培训班;有一位朋友,上海高考状元,小时候喜欢弹钢琴,除了报钢琴培训班,没有上过其它培训班;还有几位亲友,985或211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小时候也就上了1-2门培训班。多报培训班只是家长在寻求心理安慰而已,如何提升孩子内在学习驱动力才是问题的核心。
三,前瞻性思维是一个人发展事业的基本素养,不妨看世界发展趋势,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直至二三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价值远高于前面时代多少倍,再到现在的互联网技术革命,再到未来的人工智能。我们可能要看清楚影响世界格局的主线条的力量是什么?经济实力只是小的方面,最大的影响是技术变革。拥抱互联网是大趋势,反之可能会被社会淘汰。大到国防建设小到个人发展,应高度重视影响的信息化(迭代)的作用和影响。说白了,以后,和互联网关联度越低的职业,失业的风险就越大。
四,个人有几点建议,作为家长,要相信一个扎心的事实,90%以上的子女注定一生平凡或普通,所以,不如踏实点。
1. 不要盲从,不要迷信“不要输在起跑线“这句话,这句话很可能就是伪命题;
2. 快乐童年对一个人一生有重要的意义,适当压力就可以了,切不可太拔苗助长;
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挖掘下他的兴趣点,或者四门都报,看哪一两门他擅长或感兴趣,然后选择一两门培养即可;
4. 从小学开始,所有学科,尽量不要偏科,数学对逻辑思维很有帮助,可更加重视,985或211大学,能努力就努力,确实考不上,尽力了也无怨无悔,先打好人生基础;
5. 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培养孩子多看课外书的习惯和爱好,博览群书,可在适当时候,培养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可适当接触互联网技术(不是打网络游戏!)或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
很多人没有把“中庸之道“理解透彻,仅从字面理解,认为是儒家的糟粕,其实“中庸之道“是一个国家或一个人的大智慧,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过度消耗孩子童年快乐,否则累了学生,又累了家长,得不偿失。切莫做跟风的家长!
谷爱凌、苏翊鸣这些奥运冠军,从两三岁就接触到了冰雪、喜欢上了冰雪。从这一点看,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多接触一些东西、多尝试一下是极好的。
书法、钢琴、主持、英语,感觉都必须学的是家长,到底要学哪个得看孩子的兴趣。
很多教培机构都有试听课,家长可以带孩子去试听一下,看看孩子喜欢哪个。
其实,在这些课外班中,书法、钢琴算是课外兴趣,孩子喜欢的话,终生都可以轻松拿来修心养性,的确很好。
主持呢?算是一种技能,可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语言组织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但做主持人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生活经历,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学的话有些太早了。
英语目前是必学课程,孩子才一年级,又不是跟不上,不着急补课吧。
一年级的孩子,才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学堂,由“玩就行”到“得学会”,其实是个很大的转折。这时,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适应这种身份的转变,学会学习、爱上学习,积累知识和能力。
至于兴趣班,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看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喜欢啥就学啥,需要啥就补点啥。
对于真喜欢的,孩子不会觉得累,也更容易坚持下去,并终有所获。
孩子该怎么选择兴趣班,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答案!孩子该怎么选择兴趣班,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答案!
很多妈妈确实以相当功利的态度为孩子报名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游泳、羽毛去、国际象棋、英语、钢琴、架子鼓…… 近乎疯狂。那也是一直以来他们有着这样一个观念:兴趣培养是晋升重点学校的敲门砖。
其实,适当的培养孩子的爱好和特长最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升学,也不是希望培养娃成为一代大师,主要目的还是提升孩子自身修养,从而待娃成年后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但是问题又来了,有些家长又开始发愁,这么多眼花缭乱的特长班,我应该选择哪一门或者把哪一门正在上的继续坚持下去呢?
1. 确认孩子是否真感兴趣
大部分家长给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时候,应该是经过其他家长怂恿或者孩子回家和自己提起的,触发了自己给孩子先上个体验课的心态,然后上完体验课之后,孩子很开心,说想上课。父母们就开始纠结要不要报名这样一个兴趣班,因为一期课程动辄三四千,有的甚至上万,对家境不是那么富裕的确实是不少的一个投入呢。
那孩子是真的感兴趣吗?
这里建议大家上完体验课之后,稍微缓一缓再给孩子报名。因为大部分的少儿培训机构在给孩子上第一节体验课的时候是非常用心的,把孩子哄得很开心,家长们就会误以为孩子还是很感兴趣的。就报了名,其实孩子的新鲜期一过,加之少儿机构持续调动孩子兴趣的一些问题,很容易孩子就厌倦了。
其实,父母们不妨再过两三天或者更长,如果孩子始终提起这个兴趣,想去学,这就说明孩子确实喜欢,再考虑给孩子报名不迟。
2. 父母愿意更多地付出
一般家长大致分三类:
第一类是自己不懂,期待孩子通过学习这个特长改变。况且大家都在学不能落后。于是送来学习。但上课时总是手机pad不离眼,直到布置作业时才抬头,和老师沟通几句。
第二类家长是从来不出现,上课都是爷爷奶奶带来,因为就算在家里,父母也很少出现。
第三类是父母亲自带来,旁听,清楚知道孩子的进度和课程,有时会和孩子在某个细节上有“争议”,请老师“仲裁”。
不容置疑,第三类孩子一定是学的最好,兴趣维持最久的。
为选择一门兴趣班,最有
效的方式是父母亲自陪着过去,和孩子一起学习,回家亲自有时间有计划地陪练,平时一起学习,给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并不是把孩子往学校或者机构那一扔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家长们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的。
一看这个题目,我立刻为这个小小孩感到一阵心惊肉跳!她是百万里挑一的神童吗?何以见得?一年级呀,主课学的怎么样还不知道,就给她加四个菜,把孩子当成什么啦?这位家长底气这么足,凭什么?这是既对自己不负责更对孩子极不负责!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出人头地是人之常情,是千百年来封建的传统意识在作怪。时代发展至今,我们更需要的是多多益善的脑体劳动人才,为国家社会人民多做贡献。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贡献,有更多功能当然更好,但决不能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对孩子的学习教育需要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填鸭式,贪多嚼不烂,反伤了肠胃致病。
更要命的是,这种填鸭式硬塞对孩子产生的厌学情绪是要命的!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产生学习恐惧症,小小年纪抑郁症抵触学习将得不偿失,而后悔莫及!这位家长的做法是错误的,不客气的说,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说句不该说的话,这么多的科目你能做到基本的辅导吗?期望孩子不如先考虑一下自己有多能耐吧!替孩子谢谢你啦![what][what][what]
埘邀孩子一年级给她报了书法、钢琴……四个班,望子成龙,望女成鳳。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辛苦”这是孩子说的还是你心疼孩子说的,如果是孩子说的,要问是不感兴趣而叫苦,如果对这四个班都不感兴趣,就不要免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感兴趣是学不好的,还不如学点孩子感兴趣的东。
小小年纪就报了这么多的班,这不是给孩子找罪吗?
国家三令五申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社会上的主科培训班一律停办。大家知道的《新东方》最大的培训机构,当时英语课一个小时的费用是200元,这能是普通老百姓接受的吗?这样的收费只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学的。所以,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国家让这些机构停办,是为民着想。
可我发现,现今人们还是想方设法给孩子报班,而且不止一个。
就我们小区的情况知道的从幼儿园开始就报班,多数都是这样。有的竟然参加了三四个班。什么英语、美术、书法……,我真是为小小的孩子心疼。
孩子到了小学更不用说了,各种培训班名目繁多,哪个孩子也得参加几个。好像是不参加就是另类,家长的心里是过不去的。
这里的话题是一年级的孩子给她报了四个班,而且还必须学。试想能不辛苦吗?怎么办?决定权还不是在你家长手里吗?!你要是心疼孩子就不要报这么多,你要征求孩子的意见,看她爱学哪个,不要强迫她参加不感兴趣的培训。只选一个为好,因为孩子在学校已经学了一天,够累的了。按说放学后就应该是休息的时间,再参加课外的辅导班,就是剥夺孩子的健康!家长一个班都不报才是对的,如果家家都这样,岂不是孩子过的更轻松愉快。
现在小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科目已经够多的了,看看一二年级的书包就知道了,一个学生的书包最少有十几斤重吧。孩子们在学校能把自己的各科学好就行,回家就是吃好喝好玩好,才能有益健康。
我的孙女上二年级了,每天晚上放学后,老师基本不布置作业,这是我知道的。我问过老师,她们都不同意孩子在校外参加培训。说是没有一点好处,只会增加孩子心理的焦虑。
确实是这样,我的孙女给她报了个美术班,一放学,她想玩玩,休息一下。我们一看时间快到了,一催她快走,她就很烦躁。有一次竟“呜呜”地哭起来,说不想去了。看到孩子这样,我们也很心疼。
想想如果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再参加四个班怎么承受得了。家长也知道孩子辛苦,但还是觉得这些都是应该学的,是谁规定的呢?这是你一厢情愿吧?
农村的孩子没有哪家报班的,孩子放学后都是欢快地玩耍,她们的童年是快乐的。可她们也有很多考上国家重点名牌大学的,这是我知道的。
参加课外培训的都是城里的孩子,他们没有欢乐的童年,早早地背上了学业的负担。这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
如果家长们都能意识到这点,不拔苗助长,孩子们会有一个充满阳光的童年。
沒有必要这样做。
这不是在帮孩子增知识,而是帮倒忙,害了孩子。
入读一年级的孩童有多大?最小足六周岁,最大不过七岁。
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正常学校上课,留心听老師教学,遇有不明的举手问老師,回家好好做家课,好好温習,足夠了。
星期六、日,除温故知新,还要劳逸结合。给孩子有自己的活动时间、空间,而不是替他安排,甚至强廹他要学什么,做什么。
“揠苗助长”这个成语听过吧,倒头来適得其反,弄巧成拙,給孩子的心智和健康成长都做成极大的伤害。
害了孩子,后悔莫及。
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吧。
到他年纪稍大时,若对什么有兴趣,再培养他也不遲。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人类的未来。学校正常的作习时间就像天上的雨露阳光一样自然,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自由地学习,快乐地玩耍。可是,各种培训机构带着资本的性质,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肮脏的东西,对我祖国的花朵大加讨伐!忽悠我心清如水的少年!“斫直,删密,锄正”,以“夭病”为美,缚之束之,这就是各种面目伪善内在狰狞的培训!
试问,南山毛竹如此之直,是束出来的吗?各种山花,婀娜多姿,是压出来、培出来的吗?
也许有人会说花园的花朵是培养出来的!而且比自然之花看起来更美!是的,但这种看起来的确朵大色艳!但这样花没有自然状态生长的野花经得起风吹雨打。并且如果再过度追肥,试必徒长,风雨一吹打,必会严重枝折叶落,最后反而不如自然状态下之野花!
人也亦然。智商为恒值,前期过度开发,必然后劲不足!像就建房子,基础固然重要,但不能像开矿一样,挖了数百米上千米继续往下挖,劳民伤财,有作用吗?相反,由于花费太多,这个房子十之八九会夭折!到后来透支了!建房要打脚,而且很重要!但过度打脚,自毁前程!
现在的教育自毁前程的比较多!即过度教育,从胎儿开始折腾,乐此不疲!完全超出孩子正常教育的“度”!那么,孩子正常教育的度是什么呢?那就是国家配置的教育!
有人说,花朵可能追肥,人可能培训!是的,根据孩子的具有情况适当点拨还是可的!但不能对刚生出来花猛散尿素,撒了一袋又一袋,那么,不要多久,花苗就会死掉!孩子讨厌学习,甚至内心对学习产生恐惧!
其实,孩子的学习能力就像早已刻录于大脑皮层里一样。只要稍加教育点拨就会表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以孩子学习语言为例!孩子是不需要过份努力的,教者要教,但也不需要费九牛二虎之,聪明的孩子六到八个月会叫妈妈或爸爸或只能叫一个字。正常的一岁会叫,迟点的岁多点的肯定会。聪明的孩子三岁基本上已过了语言关,能表达复杂事物。当然,也此孩子表述不清,甚至长大了仍然表达不清!试问,对婴儿要刻意加强语言训练吗?或者说对婴儿加强语言训练,请老师教会有作业吗?人家三岁小孩不靠训练也没人下功夫去教就是能阐述复杂的事情!其他的东西的学习与语言的学习道理是相同的。
书法、英语、主持均为重复和无效教育,系故意加重负担。如果孩子有音乐天赋(大脑皮层刻有音乐才质),可以进行钢琴培训。如果没有先天资质,什么培训都不需要!每天认认真真搞好学校的学习,预习复习刷题课外阅读即可,有余力可剩则玩耍,如跳皮筋、做游戏等。
一孔之见,不足为训,仅供参考。
本文由作者:关淑萍183 于 2023-08-02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620047951685222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