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是个艺术形象,一般史学家都这么认为。但我在代县采访杨家后裔36代孙杨恩泉等人,他们却坚称有这么一位祖先,并且出示家谱和一只遗留下的女将的甲胄为证。有时我想,史学家未必就那么正确。
在杨忠武祠里保存的《杨氏族谱》里,有对穆桂英的极为详尽的记载--“穆桂英,又名穆金花。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己亥(公元999年)十月十六日子时,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与宗保完婚。卒于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老1052年)五月十二日辰时,终年53岁,封赏印夫人。"她的祖婆母佘太君也于这一年去世。杨府于这一年死去两位显赫人物,一般说来,族谱不会有这么巧合的记载。因此,它理应具有相当的真实性。
苗圃在电视剧《穆桂英挂帅》里给我们演绎了一个泼辣的巾帼英雄,这些年以穆桂英故事为基础而来的电视剧实在不计其数。在京剧中,更是有不少穆桂英精忠报国的篇目。
但是,穆桂英这个人物在历史上不存在的。
穆桂英最早出现在明代熊大木之小说《北宋志传》中,该书有时也被称为《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也有穆桂英的“记载”,由此可见,穆桂英其形象在小说中的出现,实是有“史”可依,当然,此“史”非正史。
穆桂英,乃穆柯寨穆羽之女。穆羽对这个女儿极溺爱,不若常人对女儿的教育之法,将一身本领倾囊相授,穆桂英在他的教育下,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身武艺超群,更兼机智果敢。甚至有的评书里,说她得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
穆桂英与杨宗保交战,宗保为其生擒,后得穆桂英倾心相许,入列杨家将。穆桂英同杨家将征战卫国,奇功屡建,甚至在佘太君的带领下,“十二寡妇西征”。小说里,穆桂英五十三岁犹为先锋,身先士卒,是中国通俗演义中典型的巾帼英雄形象。
虽然穆桂英的事迹多是虚构,甚至连其人形象亦为人们虚构出来,但这不妨碍她作为一个巾帼流传下去。
有宋一朝,重文抑武,独重文臣,对武将却不太上心,这才搞得在中国历史上经济建设首屈一指的皇朝竟然有了个“弱宋”之称,而外敌的入侵,对中原百姓而言实是难忍。北宋尚能偷安,南宋已经只是半壁江山,面对外敌的无力,人们对岳飞、杨家将等抗击外敌的著名将领抱有极大的好感,渐渐学生出些评书、故事。
南宋灭亡后,新朝建立,乃是元朝,可元朝统治者实为蒙古贵族,简直是“让压迫进行到底”的节奏,在蒙元这近百年的统治之下,人们对抗击外虏的期望几乎达到顶点,各种民族英雄故事广为流传。明朝建立后,对这种现象,应也是持着鼓励态度,毕竟人们倾慕于“忠君爱国”于统治而言,好处多多。
如此,杨家将的故事逐步发酵,渐渐形成系统的小说流传于世。穆桂英的原型,大约是明朝末年的秦良玉。
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是这并不影响她的魅力所在,穆桂英这个形象已经是一个文化符号。
看完朋友,记得关注随手煮酒君哦~每天都有精彩有趣的内容等着你~~~
首先我们说古代演义或者是历史类小说其设定的角色一般都存在于历史中,当然有的角色属于人物照搬剧情原创,有的人物就是人物原创剧情照搬了。那么威风八面的穆桂英就属于后者,历史上或许有叫穆桂英的女子,但他的表现并不一定比小说里的出彩,而小说里的她在历史上却是有疑似的原型人物存在。
杨家在宋朝也算是颇有影响力的家族了而小说中杨宗保的剧情大多选取自杨文广以及被被杨延昭收养的杨琪,其妻穆桂英的原型自然也能从杨文广身上找到线索。据《宋史》记载,杨文广曾和狄青一起在范仲淹帐下做事,而杨文广又让自己的妻子军事家范氏改革过军政:
杨文广佐范氏改革军政,范氏以行“将兵法”闻名,文广与有力焉,升受供备库副使。所以这位英勇又有谋略的范氏可以算作穆桂英众多原型之一。
而杨琪的妻子姓“慕容”,由于发音这就很容易让人把“穆”和“慕容”联系起来,这位慕容氏也是颇为勇武,浑身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气质,所以衍生的小说中用“穆”姓来称呼之倒也说得过去。但作者为穆桂英设计的戏份如果只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未免也太单调,于是以行“将兵法”闻名的范氏自然也成为了原型之一,也正是这样,穆桂英也有了大破天门阵的可能。
最后说下天门阵,书中的阵法由于有法术的参与多少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事实上我们所说的阵把它简单理解为队形也没错。而穆桂英虽然不见于历史,但她身上的那种英勇无比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文/逻辑文史游
秀鸾刀破天门阵,桃花马踏西夏川~
近些年来在山西代县《杨氏宗谱》、山西原平《杨氏宗谱》中发现,在杨六郎延朗名下,都分别记有宗保、宗政、宗勉三子的名字;湖北黄梅发现的《杨氏宗谱》中,记载更明确,其间有“宗保妻穆氏,生文广、同信二子”。可见杨氏家谱中有穆桂英和杨宗保的。
因此,有些学者经过考证认为,穆桂英虽记载于正史之中,但并非历史上就无此人。另据称“杨文广之妻慕容氏,武艺高强,英勇善战,辽兵将均畏之”(《保德州志》)。慕与穆读音贴近,后人可能改了其姓氏,并且还给她起了民间通用的‘桂英’这一名字,以取其流传的方便。(刘子钦《话说“杨家将”》,山西《文史研究》1988年第1 期)。
中国历史上有四个女人被称作巾帼女英雄,她们分别是北魏时期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大唐女将樊梨花,宋朝的女英雄梁红玉以及我们今天所讲述的主人公穆桂英。在人们的认知之中穆桂英是杨门女将之一,她年轻的时候比武招亲拿下杨宗保,结婚之后挂帅出征大破萧天佐的天门阵。后期杨家满门辞官回乡,然国无宁日53岁的她再次挂帅出征保家卫国。
人们评价她不被封建礼数所束缚,年纪轻轻就可以自作主张用比武招亲的方法为自己找到如意郎君。世人称赞她一身魄力且敢于挑大梁,小小年纪又是女儿身就敢挂帅出征上阵杀敌。还有人说她满腔热血,年老时身上那份报国热情也丝毫不减。但笔者想阐述一个事实,这样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她只活在小说和影视作品中。那么有什么理由可以证实历史上没有这个人?世人又为何要编撰出来这样一个人物?
现在流传的小说以及影视作品都说明穆桂英是杨宗保的老婆,而这个杨宗保是杨延昭的儿子、杨继业的孙。杨继业本名叫做杨业,继业一名是戏剧流传的。他本来是后汉的大将,归属之后渐渐得到了皇帝的重用,最后伐辽失利死在了战场之中。杨延昭是杨业与佘赛花的第六个儿子,在《宋史》杨门列传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而这个杨宗保被传是杨六郎与后周君主柴荣小女儿柴秀英所生,柴秀英年少丧父被宋太祖赵匡胤收养与宫中,成年后嫁给了杨延昭被育有一子取名杨宗保。但事实上关于杨延昭的妻子正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柴秀英也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一个人物。连母亲都是不存在的,杨宗保更不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况且如果杨宗保真实存在《宋史》中应该有详细的记载,然而史书中的杨门列传只记载了杨业以及他的几个儿子。翻遍史料都不见“杨宗保”三个字出现,所以说历史上并没有杨宗保这个人,作为他妻子的穆桂英也不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每个朝代都有史官记述当发生的事情,等朝代覆灭之后下一个朝代也会编撰有关上一个朝代的史书,许多名人因为对国家有着卓越的贡献可以被收编在史书之中。《宋史》中就有有关杨家将的记述,但其中并没有提到穆桂英这个人物。按理说穆桂英大破天门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应是一个有功之臣,编撰史书时将其收录是应该的事情。
但不仅杨门列传中没有记载穆桂英,连《宋史——列女传》都没提到这个巾帼女英雄。《列女传》讲述了生活在宋朝的四十九位女子,她们生活的年代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些世人皆知的事迹。此传还特地记述了一些为国家忠心耿耿的忠义型女子,如若北宋年间真有穆桂英这个人元代人在写列女传时怎么不把她加上去?
至于后人要编撰出穆桂英这个人的原因,笔者认为这是后人对杨家将的一种怀念与敬仰。杨氏一族,满门忠烈,这是我们能听到的关于杨家人的最多的评价。世人对这种满门忠烈的家族总是满怀崇敬,然而男性人物在历史上已经定格,不能编出一些多余的事迹来篡改真实的历史。这样的情况下编出一个不被封建思想束缚、敢于用一己之力上阵杀敌的女英雄才是上上之策。
虽然历史上没有穆桂英这个人,但她仿佛真实存在一样。或许是小说以及影视剧将她刻画的太过逼真,又或者是她身上带的那种一心为国、不记前仇的大无畏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关于北宋那段历史的真实情况我们已经无法了解,但穆桂英这个女英雄已经活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我没有能力去考查历史,我也不去考查。
有很多如史记的书籍,更有无法统计具体数据的小说和故事,在这些书中都有海量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是由小说作者或故事的传说者贡献给大众的英雄或反面人物,至于历史上有无真人,我们只能从这些所谓史料的书籍中去揣摩。因为谁也无法穿回到原历史真实时期,尽管你有天大的本领。
自古以来中国的老百姓都是把小说或传说中的人物当成神当成天来供奉,例如《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等故事中的如来、张玉皇、关公等。
把作者认为的正面凡人英雄都封成了神,把反面的坏蛋都封成了鬼,对神进行歌颂以及形成了求神拜佛的民间风俗,对鬼进行鞭挞和辱骂的同时,也形成了对鬼的恐惧感和憎恶感。
在长达几千几万年的社会变革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在人民中不乏有突出英雄人物起到引领作用,所以在传记或小说及传说中对这些突出人物就会有重点描述,理所当然的就成了后代人心目中的传奇人物,这些传奇人物的形象,在人们的传说中通过添油加醋,添枝加叶就会越来越完美高大,与原型人物可能就相差很大,甚至为了故事情节需要,人物也可能替换进行张冠李戴,也可能又虚构个新人物加进去,所以很多前后历史记载就会有差别,这就使现代人们对历史人物就产生了怀疑,当然“历史上有无穆桂英这个人”的问题也就会出现了。
我认为对“历史上有无穆桂英这个人"及类似问题,不必追根求源,有真人也好无真人也好,她毕竟是小说中的英雄,也是人们崇拜的英雄,就与其他天神,仙人一样对待就行,就算现在有高人定性为沒有这个人,也没有多大意义,更起不到任何作用。就算定性为有这个真人,也就是说说而已。
穆桂英这个名字,在中国人的心中,是巾帼英雄的代名词。
战场上的她英姿勃发,武艺超群,就像一丛绵里藏刺的霸王花。
居家时的她温柔贤淑、善解人意。
以她为主角的《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战洪州》等都是诸多剧种的看家戏。
穆桂英的故事随着杨家将的广泛流传而家喻户晓。
于是,人们对这一个人物的真实性深信不疑。
但是,穆桂英可曾实有其人?她的故事是否是人们虚构的?
遗憾的是,小说和电视剧里大名鼎鼎的"穆桂英",在正史中却只字未提。
《宋史·杨业传》中只收录杨业及其子延昭等七人、其孙文广一人,并无一字提及女眷。
倘若穆桂英确曾有过的话,那么,专收"义妇节妇"之事迹的《烈女传》也会有记载。
但《宋史 ·烈女传》中共收了近40名"奇女子",却没有穆桂英的名字。
穆桂英剧照
穆桂英这一女将形象,首次出现在民间小说《杨家将演义》中。
而到了元初,小说家徐大焯在《烬余录》中,把穆桂英"嫁"给了杨宗保。
小说的写法虚虚实实,不足为信。
穆桂英剧照
穆桂英的名声之所以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老百姓对杨家将的感情。
古人说∶"豹死留皮。"
杨家将说的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忠勇报国、一个个战死疆场的悲壮感人的故事。
如杨令公血洒陈家谷,杨延玉随父战死,杨七郎被万箭穿心,等等。
穆桂英剧照
这些故事在民间已深入人心,其人物形象已经基本定位,不可能作更多修改。
要进一步塑造杨家将,只有在他们的遗孀身上做文章,把杨门女将也塑造成抗辽英雄。
这也是老百姓表达爱憎的一种方式。
穆桂英并不是真实的存在,连她丈夫杨宗保也无其人。只是杨业和儿孙的故事虽忠勇悲壮,但要写成一本大部头的演义小说,情节还是不够的。所以必须在忠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基础上有所虚构。但虛构并不等于凭空推测,也是要合情合理,最好有原形。没有其人,应有其事,没有其事也要合其情。可以寻找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的事迹进行加工整理而成,也可以采用时光挪移的手法前后嫁结而成!尽管我不知作者是用的什么具体素材来创作。但把比武松小一两百岁的潘金莲说成是他嫂子,大家还不是接受了吗!
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确实有原型人物!
由于杨家将故事在民间流传太广,出于对英雄的敬仰,从甘肃到河北,整个北方各地都说自己才是杨家将故里,穆桂英故里,弄得大家糊里糊涂的,无所适从。
要追溯穆桂英,就要先抛开评书和故事,明确杨家将的来历 ,这一点上,著名的欧阳修同学,为我们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1051年,欧阳修为杨业的侄孙杨琪写了一篇墓志铭《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
文中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里面明确了杨业出身于麟州(陕西神木县)杨氏,后由于成为北汉皇帝刘崇养子,杨业这一支,也就成为了“太原杨氏”。
继承麟州的是杨业的弟弟,再传给杨业侄子,由于杨业的侄子早逝(当时杨琪7岁),麟州从此就由朝廷直辖了。
杨琪与杨文广,算是堂兄弟,他们这些人算是麟州杨氏为官的支系,基本上都迁出了麟州。
现在神木县的杨姓,基本上都是杨业叔叔的后裔,也就是麟州杨氏的民系,属于杨氏家族之中负责留守根据地的。
过去的大家族都这么干。
以上这些,不但有史书为证,记载明确,欧阳修写的那篇墓志铭刻成了石碑,现在作为文物展出呢。
再往前追溯,杨家将可以追溯到弘农杨氏越公房,家族迁徙的时候,在延安宝塔山下还留有祖坟。
杨家与鲜卑后裔府州(山西府谷)折家(佘老太君娘家),环州慕容家以及后来建立西夏的李家,都是地方军阀。
杨家世代与折家,慕容家通婚,杨文广与杨琪,都娶了慕容氏为妻。
杨文广长期在西北地区作战,历任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七里)知州、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县)知军、鄜州(今陕西富县)权知州,秦凤路副都总管等职务。
至今陕西地区还有慕容夫人征战的传说。
《保德州志》里也记载,“杨文广娶慕容氏,善战。”
杨家将故事里面的“十二寡妇征西”,即源于此。
穆桂英的原型,也就是杨文广的夫人慕容氏。
环州距离固原不算很远,现在的固原县“穆柯寨”,可能更接近于历史吧?
最后聊聊杨家将故事为何遍布中国北方吧!
杨家将故事最早在民间广为流传,始于南宋,寄托了民间渴望有英雄人物驱逐鞑虏,恢复中原的美好愿望。
故事里面的很多素材,来源于整个北宋时期的北方战线。
如杨七郎的原型杨嗣,是杨延昭的亲密战友,配合打了不少漂亮仗。
但是杨嗣不是杨业的后人,而且杨嗣的哥哥杨信由于和杨业的父亲杨信重名了,在《宋史》里还造成了不少困扰。
“十二寡妇征西”里面的故事素材,很多则取材于北宋西军的悲壮历史。
西军就是《水浒传》鲁提辖出身的那支军队,也是后来平方腊的那支军队。
由于长期与西夏进行拉锯战,西军那一家不是父死子继,兄死弟继?
为了保卫家园,西军从将领到士兵家家带孝。
壮年男人死光了,老人孩子妇女照样抄家伙上,一寸一寸的从西夏人手里夺回土地。
真正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这些悲壮的故事,融入了杨家将的故事之中,成为了杨家将故事的一部分。
单纯聊杨家将的历史,其实真的有限,北宋将门里面杨家根本排不上号。
杨家将的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那是因为故事里凝聚了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因为这些故事里面,包括了整个北宋时期为抗击西夏,辽国战死的那些军人的魂魄!
这些英魂烈魄,都是杨家将!
历史上穆桂英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她是明代小说《穆桂英挂帅》中的人物,因为小说被编成了戏剧被人们口碑相传,可谓是家喻户晓。《穆桂英挂帅》讲的是穆柯寨穆羽的女儿穆桂英聪明机智、武艺高强,嫁给了杨宗保,一块为国出征。
历史上的“杨家将”中杨业的儿子是杨延昭,杨延昭的儿子是杨文广,也并不存在演义中描述的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的父亲——杨宗保这个角色。
中国历史和历史上的各种英雄人物,都喜欢站在各种不同的政治立场、按一定的逻辑性进行解读、演义和演绎。任何历史和历史上的各种英雄人物,如果脱离了当时的客观环境,不能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就会有不同阶段、不同立场的各种解读,就会出现所谓的历史虚无主义。
文革期间不是对有关杨家将、穆桂英的各种文化作品和人物都进行了批评。批判封建主义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批判杨家将、穆桂英是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鹰犬打手。
(连环画上的穆桂英)
首先可以明确的说,正规史料里是没有穆桂英这个人的,不但穆桂英不存在,佘太君也不存在;杨继业的夫人不姓佘,而姓折。
正史里是没有“杨家将”的,但是却有“折家将”的。折家是鲜卑后裔,世代为府州土豪(今天陕西府谷县),又因为府州在北宋时期处于西夏、北宋与辽国交界之地,所以北宋干脆让折家世代镇守府州,这是“折家将”的基础:世世代代折家有人担任府州知州职务。
如果说佘太君是真有原型的话,那么在正规历史史料里就没有穆桂英这个人。
但是,大家懂的,自从明末清初《杨家将》流传开来以后,不仅是普通老百姓,就是文人墨客也爱找个原型什么的,所以关于穆桂英的原型,一般来说有两种说法,但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都很不靠谱,已经接近于臆想了。
第一种观点是穆桂英其实是“慕容氏”变音。
持这种观点的人的理由有两个,但在我看来都非常搞笑:
首先,杨继业的夫人折氏是鲜卑人,这说明杨家因为久在边境,不排斥与异族通婚,而北宋初期,鲜卑人除了折氏以外,还有一支更为显赫,这就是以慕容延钊为代表的慕容氏,慕容延钊是被宋太祖尊称为“兄”,死后封王,后世子女代代与赵氏皇族联姻,所以慕容氏与杨氏联姻也不奇怪。
(传说中的慕容氏)
其次,麟州杨氏除了杨继业一支,还有杨继业弟弟杨重勋一支,而杨重勋的孙子杨琪娶了慕容家族的女性为正妻,这是欧阳修给杨琪写墓志铭时提到的,可以说板上钉钉;而杨琪是杨文广的堂兄弟,杨琪在仕途上得到了伯父杨延昭很多帮助,所以杨琪能娶慕容氏,那么杨文广也很有可能娶了慕容氏。
这个理由真的很扯,很牵强,我个人觉得。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穆桂英是明初丽江土酋阿甲阿的女儿,理由是明朝初年阿甲阿率先内附,朱元璋赐其姓“木”,世代为丽江土司。
而明末清初最早出现“穆桂英”的《北宋志传》和《杨家府演义》里的“穆桂英”其实原名是“木桂英”、“木金花”。
而“大破天门阵”里许多要素和丽江不少传说对的上,所以成书于明末的《北宋志传》和《杨家府演义》里的穆桂英的原型很可能是丽江土司的女儿。
另外,这一派观点还认为成书于明末的《北宋志传》和《杨家府演义》里的杨文广、杨宗保原型是明朝播州土司(今贵州遵义)杨氏,因为播州土司杨氏从明初就自称自己是“杨家将”后人,所以明末成书的《北宋志传》和《杨家府演义》里很多“杨家将”的故事是照搬播州杨氏的故事。
但是这种说法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就是《北宋志传》目前最早版本是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此时播州杨氏最后一任土司杨应龙发动的“播州之乱”已经被明军平定了六年,播州杨氏一族几乎被连根拔起。
而《北宋志传》纪振伦是江宁人(今天南京),他有什么理由去美化一个作乱的土司家族?把这个家族的故事融入到“杨家将”故事里?
更何况明朝万历年间又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话,没有电报,纪振伦作为一个江南人,他从哪儿知道丽江土司姓木?又从哪儿知道播州杨氏自称“北宋杨家将”后裔?
说难听点,要说穆桂英原型是世镇云南的沐家的某一个女儿可能还靠谱点。
综上所说,历史上是可以明确没有“穆桂英”这个人的,而目前不管是“慕容氏”还是“丽江土司木氏”说,都非常不可信,因此,我个人意见是穆桂英应该没有原型,就是纪振伦虚构的人物。
题主问:历史上有没有穆桂英这个人呢?
答案是:历史上查无此人!
不可否认,似穆桂英、花木兰这些名字都是巾帼英雄的代名词,在《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战洪州》、《杨家将》等作品中,穆桂英的形象可谓高、大、上。
此女英姿勃发、武艺超群、婚前泼辣、婚后成了贤内助,可谓万花之中的一株霸王花。
当然没有,翻遍史书,都不曾记载这一名字,哪怕是《宋史·杨业传》中,也并无一字提到穆桂英。
在宋代专门收罗“义妇节妇”的著作《烈女传》中,先后收罗40多个姓氏的妇人事迹,可唯独没有穆姓。
最初出现穆桂英这个名字,是在宋代民间小说《杨家将演义》中,在这部书中尽管出现了穆桂英,但没有嫁给杨宗保。
到了蒙古人占据中原见了大元帝国之后,小说家徐大焯在自己的作品《烬余录》中,将穆桂英“嫁给”杨宗保。这套书百分之九十都是杜撰,因此不足为信。
不过自从这套作品之后,穆桂英的故事被改变成各种版本发扬光大,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老百姓对于“杨家将”的感情。
杨家一门忠烈,在其男儿皆战死后,人们不愿意杨家的故事就此结束,本着“豹死留皮”的观念,通过杨家那些遗孀将故事延续。尽管都是女子,换句俗话说那都是些“大老娘们儿”,可这些娘们儿的故事丝毫不逊色须眉男儿。
久而久之,这些故事在民间植入人心,其人物形象已经完成定位,人们已经将这个虚构人物当真了。
历史上不可能有穆桂英这么NB的女将存在,何况连杨宗保都是假的,穆桂英就不可能有了。这是作者为了迎合当时读者的恶趣味而设计的人物和情节。
杨家将里的穆桂英无论是统帅力和武功都碾压杨宗保,甚至杨六郎等男将。在大破天门阵时,杨六郎和杨宗保都是一筹莫展,在穆桂英面前好低无能之辈。
而单凭武功而论,穆桂英曾经活捉杨宗保和杨六郎,同样碾压,而且差距还不小。书中穆桂英只需要三招就打得杨宗保屁滚尿流。
杨宗保的武艺已经是佼佼者,相当于现在的散打全国冠军级别。以男女的生理条件,不可能有女性可以打赢全国散打冠军,更别说把散打冠军摁在地上摩擦了。所以说穆桂英这么NB的女人现实中和历史上就不可能存在。
书中杨六郎杨延昭的儿子是杨宗保,杨宗保和穆桂英的儿子是杨文广,但是根据历史记载,杨六郎杨延昭的儿子就是杨文广。杨宗保根本就不存在,那穆桂英也就只是虚构人物了,不可能杨文广或杨延昭的老婆是穆桂英吧!
之所以会出现穆桂英这样的女将,很多可能是作者为了迎合当时人们的恶趣味。明清小说除了杨家将,薛家将隋唐演义等,都出现了很多武艺超群的女将。这些女将武艺碾压男人,但一看到帅哥就两腿发软迈不开步,不惜倒贴。比如新月娥倒贴王伯当,樊梨花倒贴薛丁山,屠炉公主倒贴罗通等等。这么多小说出现雷同,说明当时人们就好这一口。
第二宋朝重文轻武,从宋真宗开始就被辽和西夏压着打,只能花钱买平安。男人不行只能YY女人来扬眉吐气了。
穆桂英和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是我国抗击外敌侵略的一段千古佳话,那么在历史上,穆桂英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呢?
穆桂英是明代作家熊大木笔下的一位巾帼女英雄,有关她的故事家喻户晓。她与杨家将一起出征保卫国家,在军事上有很大的才能,屡次获得战争的胜利。穆桂英也是诸多影视作品中常见的主人公,但大多数都以她大破天门阵结束,对后续鲜有描述。那么穆桂英怎么死的呢?
穆桂英因为在战场上和杨宗保交战,将其打败擒住,并最终成功与其结成连理,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杨家将中的一员。众所周知,杨家将大多死于战场上,那么穆桂英怎么死的?是否也步了其他人的后尘呢?这要从穆桂英的经历说起。穆桂英一生有三大贡献。其一是抗击辽军:穆桂英一嫁入杨家,就挑起了杨家的大梁,成功挂帅破了辽军的天门阵,至此以后辽国的军队再也不敢侵犯宋朝。其二是平定南方,将作乱的侬智高平定下来。其三就是征西。佘太君在百岁的时候挂帅,率领当时杨家的女将西征,当时年过半百的穆桂英仍然是先锋,深入险境。最终杨家将大获全胜,西夏议和,而穆桂英却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
那么在这场战争中穆桂英是怎么死的呢?在战争中,穆桂英为了探测敌方的军情,亲自带领女将爬上山头,观察敌军的动向,但却被敌军射来的箭击中,中了埋伏,受了重伤,最终牺牲了。但她之前英勇征战,连连击败敌军还是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穆桂英这个形象是老百姓最喜欢的巾帼女英雄形象之一,不过大家看完各种版本的穆桂英之后,都会在心里发出疑问,穆桂英在历史中真的存在吗?
据考证,在山东肥城、山西等地都有穆柯寨的遗址而且在《杨氏宗谱》中也发现了有穆氏的记载。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虽然史书上没有相关历史的记载,但是或许历史中就有此人,不过并不能定论。
很多年来,“穆桂英在历史中真的存在吗?”这个问题,一直都困扰着众多学者和老百姓。人们在看电视剧的过程中,对她的存在深信不疑的,因为太过于热爱这个形象。但是,学术界并没有给出决定性的定论,所以,一直都是一个谜团。
对于“穆桂英在历史中真的存在吗?”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有很多的推测。有人认为,影视剧中杨宗宝的形象其实在历史上对应的是杨文广,而穆桂英的形象的原型就是杨文广的妻子。
大多数的人认为,杨宗保的形象是虚构的,而穆桂英这个巾帼女英雄的形象也是为了有着很多的渲染影视效果,而杜撰出来的。不过,虽然人们众说纷纭,但是,时代太过于久远,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和文物证实,一切都只是各种观点持有者的争论。
不管穆桂英在历史中真的存在还是只是杜撰的,她都给了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人们看到中国女性而顽强不屈、忠君爱国的伟大形象。
杨宗保与穆桂英是杨家将第三代非常重要的两个人物,两个人的感情也常常被后人所津津乐道。两个人经历了重重考验走到一起,在战场上并肩作战,守卫国家。那么,杨宗保与穆桂英有着怎样动人的爱情故事和经历呢?
宋朝时期,辽军在萧太后的带领下摆下天门阵,要杨六郎来破,而杨六郎就是杨宗保的父亲。当时要破阵需要降龙木,而此神木就在穆桂英所掌管的穆柯寨中。于是,杨宗保就和手下的两个将领合计要攻打山寨,将降龙木取来。于是他们就去了穆柯寨,对穆桂英说到如果不献出降龙木就要放火烧寨。穆桂英听到后十分生气,双方大打出手,两名将领落败,而杨宗保也被生擒。将杨宗保带回穆柯寨之后,穆桂英便对其暗生情愫,喜欢上了杨宗保。之后,他也将杨宗保放回去。
但杨宗保要取得降龙木便三番五次地攻打穆柯寨,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而穆桂英对其甚好,双方在一来二去中就产生了感情,最终经过一系列的事情,杨宗保与穆桂英结为了夫妻,并生下一子名曰杨文广。
杨宗保与穆桂英成婚后,便一起出生入死,征战在沙场上。他们大破天门阵,平定南方叛乱,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在西征时,杨宗保却不幸去世了。正是由于此,便有了著名的十二寡妇西征,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但穆桂英却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
根据历史的真实性,杨家将有三代传承:杨业,杨延昭(杨业之子),杨文广(杨业之孙)。杨门女将包括穆桂英,杨宗保都是根据小说戏曲而流传至今。 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秦良玉的原型可能是穆桂英。据《明史·秦良玉传》记载,“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良玉不言功”。证明秦良玉是我国古代的巾帼英雄!二种可穆桂英的原型是北宋名将刘金锭(北宋名将高琼
之妻)。刘金锭不但能征惯战,还能呼风唤雨,打败妖道余洪。余洪的师父摆下阴魂阵,小说与戏剧中描绘穆桂英破洪州的原型。
有!宋史记载,杨业是北汉降将,在宋太宗赵光义朝为将,人称杨无敌,好使大刀,骁勇善战。
太宗伐辽,趁辽国新丧,萧太后临朝,太宗欲收复燕云十六州,分三路进攻,一路由太宗自领,一路由另一大将带领,一路由潘美为帅,杨业对潘美说我领辽军进入峡谷,由潘美埋伏,另一将包抄,结果太宗一路战败,知会了其余二将,这二人得知太宗失败,没有通知杨业,杨业引辽军进入埋击圈,但由于二将已撤,没有人接应,杨业身陷绝径,不屈而死。
回朝后潘美受到处分,太宗起用杨业长子杨延昭为节度史镇守雁门关,其妻叫慕容氏,也是将门之后。
小说中的杨六郎实为杨业之长子杨延昭,其妻慕容氏即穆桂英,辈份弄差了,但杨氏一门忠烈则与史相符。
在北方传说甚广,小时听老人讲,在冀南一带,农村有一处只长毛草的地方便是穆桂英生杨宗保的出生地。这说明北宋时战乱频发,汉人南迁,有一部分汉人留了下来,为让子孙不忘根本,口口相传,是一种爱国主义传承!
从古至今,杨家将的故事也称得上是历史悠久了,其中穆桂英的故事也作为杨家将的一个分支分广为人知。她保家卫国、敢爱敢恨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迄今为止,穆桂英题材的戏仍然被很多观众所喜爱着,其中《穆柯寨》《白虎堂》(《辕门斩子》)《破洪州》等剧目一次次地在舞台上重演。
穆桂英
穆桂英题材如此受青睐,那历史上究竟有没有穆桂英呢?这是一个说来话长的争论,争论的双方各执一词,相持不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真的有穆桂英这一人物,是由真实的历史人物演变而来。其中卫聚贤在 1944 年曾写文章首次考证这个问题,他从语音学角度对穆桂英进行了推测,他认为穆桂英是“慕容”的谐音,穆桂英是鲜卑族的后代,姓氏慕容,后来流传的时候变成了“穆”。这个观点在之后产生了巨大影响。
穆桂英
郝树侯在1978 年写了《穆桂英其人》一文,他认为虽然在《宋史》等史书中并关于穆桂英的记载,但他注意到了雁门关一带流传着关于穆桂英的传说。他同意“穆”是由“慕容”转化而来。
常征在1980年发表的《杨家将史事考》提出在南方的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有一位名叫杨文广的杨家后裔,他的相关事迹为后世穆桂英相关题材故事提供了蓝本。
赵捷民在 1987 年《天津社会科学》发表的《杨家将考辨》一文中也提出穆桂英的事迹和传说,虽然在《宋史》中未提及,并且也不见于其他史书,但是在地方志书中有迹可循。
京剧剧照
汤开建先生结合以上研究,在 2001 年《西北民族研究》发表的《穆桂英人物原型出于党项考》一文中提出穆桂英形象的原型来源于英勇善战的党项妇女。
曹家齐在 2008 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杨门女将故事源流初探》一文中认为穆桂英的传说可有可能是从明初大学士宋濂的《杨氏家传》脱胎而来。
又有学者认为穆桂英为“慕容”的谐音这种观点是无法立足的。陈汝衡在 1983 年《戏剧艺术》发表的《杨家将——从民间说唱到戏曲演出》一文中认为穆桂英是传说中的人物,州志和古迹是不足凭信的。
顾全芳和林文二人认为“穆”是“慕容”之音转的说法不可信,他们指出“慕容”是复姓,“穆”是单姓,两者之间在古代之不至于被混淆。并且指出“杨文广娶的慕容氏是杨家将故事中的穆桂英”这一结论非常不合理,穆桂英这一人物形象在历史上完全不存在,完全是穿凿附会之说。
电视剧《穆桂英挂帅》
刘敏在 2009 年发表的《杨门女将背后的神秘家族》一文中强调,穆桂英是完全虚构的人物,但其有历史的影子。刘敏也认为,穆桂英的原型是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是花木兰的晚辈。靳生禾、谢鸿喜在 2012 年《太原大学学报》发表的《杨家将人物考略》一文中认为穆桂英的名字与事迹,虽不足以为历史人物,却又有历史的影子。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历史上没有穆桂英其人的似乎更有说服力,最后可以思辨地认为史上并无穆桂英其人,其实一个从历史人物综合整合来的艺术形象。
本文由作者:王超行侠仗义 于 2023-04-03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627005807533752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