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岳飞为什么必须死?> 正文

岳飞为什么必须死?

  • 用户2528220912用户2528220912
  • 2023-05-31
  • 16
  • 共14人回复
烟水行舟
「烟水行舟 」发表看法
2023-06-06

三点原因,决定了他必须死。

一是独立武装。岳飞的军队号称岳家军,我国历史上,很少有以主帅命名的军队。虽然这个说法,是老百姓叫的,夸的是他们纪律严明。但也从侧面说明,岳飞能够牢牢掌握军队,并且深得民心。这是封建王朝的任何皇帝所不能容忍的。再碰上北宋灭亡之际这个历史时期,再遇到赵构这个混蛋的君主。

二是执意北伐。赵构只想收复半壁江山。因为被金人追赶吓破了胆,所以赵构对能不能战胜金兵,一直持怀疑态度。并且之前已经发生了苗刘兵变等叛乱,差点要了赵构的命。站在赵构的角度,北伐成功了,岳飞功高震主,没准就是下一个权臣,黄袍加身学自己老祖宗,再要了自己老命。虽然岳飞是千古忠良,但是皇帝可从来不会也不愿冒这样的风险的。

三是劝立太子。岳飞虽然是一片公心,为国家考虑,早固国本。但是作为武将,你公然上书,不仅有胁迫皇帝的意思,还告诉天下,皇帝阳痿了,不能生育,所以得改立宗室子为太子。你让赵构的脸往哪搁。毕竟他还以为自己能生,还想着传给自己的亲儿子呢。

宋朝从赵匡胤终结五代开始,就对武人严加防范,坚持以文制武原则,最高军事指挥官枢密使向来是文官担任,唯一一个做枢密使的武将狄青,还被文臣给流放逼死了。当然也有例外,两宋动乱之际,韩世忠、张俊曾经短暂当过枢密使,但这是赵构削夺他们兵权的权宜之计。

作为忠诚清廉、能力超群、深孚民望的大将,岳飞除了做割据一方的军阀,没有别的好办法来保全身家性命。

但那就不是岳飞了。因此,他必死无疑。

杀岳飞的是赵构,不是秦桧。秦桧只是帮凶,做脏活而已。

活在当下的驴
「活在当下的驴 」发表看法
2023-06-01

岳飞为什么必须死?

第一,岳飞弄出了一个姓岳不姓赵的军队,岳飞统帅的部队叫岳家军,纵观历史,没有哪个将领把统帅的部队冠以自己家族的姓的,除非这个将领要造反。虽然我们都知道岳飞忠心耿耿,一心想恢复大宋河山,但是龙椅上那位不这么想,你这军队叫岳家军,你以后恢复的是谁的河山还不一定是谁家的呢。

第二,岳飞一心想雪靖康耻,迎回二圣。岳飞如果真的直捣黄龙接回了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赵构怎么办,宋徽宗可以做太上皇,宋钦宗不能做二上皇吧,到时候出现个一朝仨皇帝的局面,宋高宗再怎么说在法理上也没有宋钦宗名正言顺。所以后来宋高宗派使者到金朝迎回自己尚活着的母亲和宋徽宗骨灰时绝口不提宋钦宗的事,以至于使者临行时宋钦宗扒着使者的马车说:你回去跟我弟弟说,把我接回去吧,我做个平民百姓赐我两亩薄田能维持生计就行。

所以一心精忠报国,一心雪耻的岳飞干的越好,在宋高宗眼里越是个祸害,祸害不能留,秦桧哪有胆害死一个护国柱石,有人授意而已。

烟郭说历史
「烟郭说历史 」发表看法
2023-06-09

1957年,毛主席看话剧《精忠报国》时,曾说: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幕后是宋高宗,秦桧不过是执行皇帝的旨意。高宗不想打,想要先“安内”,不能不投降金人。文征明有首词,可以读一读。

首先,我要反驳两个观点。

其一,岳飞的死,是因为他要迎回二圣。

首先,迎回二圣,这个说法最开始是宋高宗赵构为了给自己造声势,获得舆论支持,自己首先提出来的。

他在1127年的登基诏书中这么写道:

其一德而一心,伫立功而立事。同徯两宫之复,终图万世之安。副我忧勤,跻时康乂。——宋高宗赵构登基诏书节选。

岳飞等人自然是响应这个口号的,他在1135年的《乞宫祠札子》等文中曾说过“迎回二圣”之类的话。

但是到了1137年,第三次北伐胜利之后,他在给宋高宗的《乞出师札子》中已经绝口不提“迎回二圣”了,而是把二圣归类到“天眷”中。

而且就在这一年,岳飞收到金国要放归钦宗的太子赵谌的谍报,宋钦宗的太子,那会威胁赵构的帝位。

岳飞因此而感到担心,所以上书请求赵构立自己的养子赵瑗为太子(赵构已失去生育能力),以示正统。

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忧,臣之志愿毕矣。——岳飞《乞出师札子》

也有人认为,岳飞此举触痛了赵构不能生育的痛点,导致君臣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可也不是被杀的根本原因。

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岳飞此时既不提“迎回二圣”,而且还支持立赵构的儿子为储君。

这很明显是在支持赵构的合法正统地位,所以“迎回二圣”导致岳飞被杀,纯属胡说。

其二,岳飞只懂打仗,不懂政治,不懂做人,所以被杀。

岳飞曾多次提出辞职,自行解除兵权,等赵构需要他的时候,召他回来,他也是无条件服从的。

而且完全服从朝廷调遣,指哪打哪,从无二话。

这释放出来的意思很简单,岳飞不贪恋兵权,而且很听话。

总的来说,岳飞中后期绝口不提“迎回二圣”,还明着支持宋高宗的合法地位,又不贪恋兵权,还服从调遣。

所以,岳飞是一个有情商,既懂军事又懂政治的文武之才。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赵构为什么要杀他?

毛主席为什么说秦桧只是执行了赵构的旨意,这里面其实赵构是真正想杀岳飞的凶手。

毛主席的后半句话已经道明了原因,那就是宋高宗想要“安内”。

此时南宋的内部,面临的情况也是十分糟糕的,一旦内部的问题爆发,南宋将直接灭亡,连偏安江南的机会都没有。

什么样的内部问题呢?

主要是农民起义和游寇问题,宋朝为了抵抗金军南下,军队大规模与金军作战十余年。

战争消耗的是经济,高额的军费开支使得宋朝不断向农民征税,农民不堪重负,就会爆发农民起义。

看看史书记载就知道有多严重了:

1130年春,江西爆发王宗石起义,规模达到20万人。

1130年6月,福建爆发范汝为起义,规模达到数万人。

1130—1135年,钟相、杨么起义,在洞庭湖一带打了五年,后来岳飞亲自上场才剿灭。

这还是规模较大的,其他还有大大小小很多起农民起义。

还有游寇,什么叫游寇呢?就是在宋金战争中被金兵击溃的散兵游勇,落草为寇,有些规模还比较大。

这些人有些还打着朝廷的旗号,但实际上不听指挥,割据一方,有些干脆就变成了土匪。

所以,对于南宋朝廷来说,面临的情况是内忧外患。

而宋高宗自己,是想先“安内”,所以不断地想和议,毕竟内乱一起,一旦被内部打破,南宋连立足江南的机会都没了。

所以,要“安内”就必须投降金国,进行和议。

但金国开出的和议条件之一就是岳飞必须死!赵构为了最终促成和议,就必须把岳飞杀掉。

当然,这是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宋高宗本人至少是宋朝历史上最不信任武将,最恐惧武将的帝王。

早在1129年,当时岳飞才出道,但发生了一场与岳飞毫无关系的兵变——苗刘兵变!

这场兵变的起因是由于赵构登基后,不思收复失地,反而一路难逃,而且宠信宦官奸臣,导致身边的军队不满。

因此,在军官苗傅和刘正彦的带领下,发动了兵变,意图囚禁宋高宗,逼迫其传位给年幼的儿子,好挟天子以令诸侯。

兵变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赵构在这场兵变中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儿子因过度颠簸而死。

此事给赵构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阴影,他不仅对武将有恐惧感,而且极度不信任。

因此,对宋高宗来说,他注定是要解除武将兵权的,而当时岳飞是金国点名要杀的人,他也就顺便一起做了。

通过以上种种,不难看出,对宋高宗赵构来说,他都有很多个要杀岳飞的理由。

但我们仔细一分析,他的做法真的对吗?

当时岳飞已经打得金军节节败退,就算赵构担心内部农民起义以及游寇问题,这其实还伤不到根本。

因为多数大规模起义被先后扑灭了,其他的还构不成致命威胁。

岳飞已经打到朱仙镇,距离收复旧都只差一步,只要再坚持一下,让岳飞打出去,一举收回燕云十六州,就可以罢兵修整,不差那点时间。

只要燕云十六州得手,宋朝在北方的防御体系就有了天然屏障,金军很难再有作为。

这时候再回过头来解决内部问题,再休养生息十年,再让岳飞攻灭金国,再灭西夏,打通西域,恢复昔日大唐版图也不是没可能。

但是宋高宗此人,一方面对武将的心理阴影太大,一方面缺乏战略眼光,而且没有魄力。

多种原因作用下,他杀岳飞,收兵权,自废武功,导致南宋再无力收复失地,只能偏安一隅。

最后,毛主席那段话,不是在夸赵构,而是从政治家的角度去看问题,洞察真正的凶手。

对于赵构和秦桧狼狈为奸,害死岳飞这事儿,他本人也是非常痛恨的。

注:图片来源:电视剧《精忠岳飞》。

史海沉浮8023
「史海沉浮8023 」发表看法
2023-06-08

岳飞被杀,原因很多且复杂,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1、岳飞是有名的主战派,南宋朝廷有主战派,比如岳飞、韩世忠、吴阶等等,但是主和派势力依然非常强大,比如秦桧、万俟卨、张俊等等,可是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偏偏是一个主和派,与岳飞立场不同,这是造成岳飞悲剧的直接原因之一。

2、南宋主战派和主和派矛盾极深,这也就造就了主战派首领岳飞和主和派首领秦桧有些极深的矛盾,自古清官斗不过奸臣,清官都很大度,奸臣无所不用其极。秦桧经常在宋高宗赵构面前极力诋毁岳飞,比如说岳飞担任过军殿前都点检一职(赵匡胤也是担任过此官职,窃取了后周柴荣的江山,暗示岳飞会造反),让岳飞在宋高宗心里渐渐失宠,从此不再信任。

3、岳飞军队战无不胜,打得金兀术丢盔卸甲,狼狈北逃,功高盖主,前有“苗刘兵变”,让宋高宗对武将非常忌惮,害怕再有武将造反,那是要命啊!岳飞打败了金兀术,金朝女真族对南宋朝廷的威胁大大降低,宋高宗有卸磨杀驴的想法。

4、金朝名将金兀术打不过岳飞,采取议和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杀掉岳飞,金朝可以放回宋高宗的母亲。赵构肯定会选择他的母亲,对赵构来说岳飞只不过是他养的家奴而已,何况还是一个有着生命威胁的家奴,这对宋高宗来说太可怕了,不如除掉以防后患。

综上四点,岳飞非死不可,有奸臣秦桧的原因,也有昏君赵构的原因。

老王头说体育
「老王头说体育 」发表看法
2023-06-10

岳飞必须死是因为岳飞在淮西之战中采取了保存实力的消极避战思想,在淮西之战中,宋国主要军事力量韩世忠部、张浚部、杨存中所部全部被金国打残,唯有岳飞一个人的军事力量得到了保存,这个对于南宋皇帝来说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事情。

从赵构的角度看问题,在历史上发生过王敦、桓玄这样割据荆州的人发动过清君侧的行为,虽然岳飞的资历和能力和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相去甚远,但是岳飞在淮西之战中打听张俊和韩世忠的兵力,并认为一万军马能够搓平,就已经给了赵构一种不安的感觉。

赵构需要的是皇位的稳固,岳飞并非赵构的嫡系人马,如果岳飞在淮西之战中拼掉了自己全部的军队,或者岳飞与赵构的关系能够媲美杨存中和赵构的关系,那么岳飞有可能留下一命,岳飞的死距离淮西之战非常短,历史上对于淮西之战的研究也多半是对岳飞的行为闭口不谈。

岳飞的能力不一定在这些南宋将领之上,但是军事实力成为尾大不掉,岳飞借着母亲的丧事返回庐山,赵构杀岳飞是避免了南宋军事实力内讧的可能。

品正不歪pZHEg
「品正不歪pZHEg 」发表看法
2023-06-09

在宋朝那个国度,岳飞必须死。宋朝的成立,离不开赵匡胤夺权的历史背景。当时抗金时岳飞已掌握全国兵权的三分之二,宋朝的当权者决对不会让这个炸弹存在。既便沒有秦桧出现,根据宋朝当时状况,也会有第二个类似秦桧的人给皇上出主意,夺去岳飞兵权至于死地。

天之吉星
「天之吉星 」发表看法
2023-06-05

谁说民族英雄岳飞必须死?小编出此题目是何居心?金兀术给秦桧密信"必杀飞,始可和"。大叛徒大汉奸大奸臣秦桧受其主子指使,以苟安求和投降为目的,在岳家军大胜金兀术的情况下,以十二道金牌调回胜利之师。设计冤獄,残害忠良,以矫诏矫狱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这是近千年历史定论的事实!悲状历史造就了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史实注定了秦桧大汉奸大叛徒大奸臣的丑恶身分,将遗臭万年!

大目6047
「大目6047 」发表看法
2023-06-02

岳飞为什么“必须死”?大家都说得头头是道,其实简单地说,这就是主战派和投降派两种不同思想、不同势力斗争的结果。在赵构、秦桧这群贪生怕死的投降派眼里,谁反对他们搞投降“议和”,谁就得死。而岳飞却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所以他们容不下岳飞,必将其除之而后快,于是岳飞就被秦桧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

竹子有梦
「竹子有梦 」发表看法
2023-06-08

岳少保治军严格,恩威并施,全军将士,斗志昂扬,面对强敌,毫无惧色,无不以一当百,如疾风暴雨,风卷残云,摧枯拉朽一般,消灭敌人。

你能想象岳少保带着几百人打垮几万人的场景么?这样的情况,岳少保遇到过好几次。

这样英勇的部队,就是吴起训练的魏武卒,恐怕也难敌挡。想来,也只有汉朝的霍去病、明朝的戚继光能媲美吧。

杨再兴在战场上杀死了岳少保的亲弟弟岳翻,后来被岳家军所擒,人人都以为杨再兴必死无疑,而岳少保却赦免了他,让他为国效力。这般胸怀,谁人能及?

杨再兴为报岳少保知遇之恩,后来,竟然战死在抗金战场上。

让我大跌眼镜的是韩世忠,虽然在黄天荡之战扭转战局,居功至伟。但是,当岳家军攻打襄阳六郡时,不予配合。当淮西危急时,他竟然和张俊、刘光世一样,消极避战,率军退守镇江!把宋高宗赵构气了个倒仰。

如果不是岳家军千里驰援,守将仇悆必然战死庐州,淮西大片国土,将轮为敌手。岳飞成了朝廷最得力的救火队员!

见仗打胜了,张俊和刘光世纷纷出兵,抢夺战利品,真也奇葩!

第二次驰援淮西,是因为金军没有参与,只有刘豫的伪齐军。在赵构的严旨切责下,宋军纷纷出击,战役结束得太快,岳少保未能及时赶到,但也受到了皇帝的嘉奖。

谁知,这在日后竟成了诬陷岳少保“驰援淮西不利”,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岳少保虽然高官厚禄,却是粗茶淡饭,两袖清风,他的财产都贴补军用了!

这样的现象在当时绝对罕见。

与克扣军饷的张俊、刘光世相比,韩世忠是最为清廉的,但也是豪宅肥田,美女添香。

岳少保的清廉,是多么的难得!当时,也只有刘锜将军也这样甘守清贫吧。

有人诟病岳少保不懂政治,妄议立储,惹下杀身之祸。要知道,那是在得到了金人要废刘豫而立钦宗之子的消息后,岳少保出于为国家安全考虑,才这样做的。他本出自耿耿忠心!

在岳少保心中,爱国主义情怀才是第一位!他的心里,永远是解救金兵铁蹄下的万千百姓,永远是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这与赵构秦桧之流的投降政策格格不入,水火不容。这才是君臣矛盾的爆发点。

史晓生
「史晓生 」发表看法
2023-06-08

因为岳飞的老板赵构,是个不折不扣的混球。

赵构是什么人,不熟悉的,只知道他是南宋的开国皇帝,但了解历史的,就会知道,赵构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何为利己主义者呢?用大白话说就是,只要自己没事,其他皆可抛弃。

当初,也就是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两路大军进抵汴梁,赵构的大哥,即宋钦宗赵桓慌作一团,情急之下,拜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并让他从速领兵入卫。

靠着朝廷授予的河北兵马大元帅头衔,赵构迅速拉起了数万人的兵马。

而拉起队伍之后,虽说宋钦宗一遍又一遍的催促赵构速来勤王(此时汴梁已被攻破),但赵构是怎么做的呢?

他下令队伍移师至大名府,期间,包括宗泽、梁祖扬等均率军来投,并声泪俱下的恳请赵构带兵占据澶渊,以截断金兵退路,来一个关门打狗。

一旦这么布局成功,那么金兵投鼠忌器,而东京汴梁之围,大概率会解。

可是,赵构又是怎么做的?他干脆利落的拒绝了宗泽等人的提议,不仅没有去澶渊,反而加速退至山东境内,尽其所能的,不和金兵正面接触。

就这样,汴梁彻底被攻破,而赵构也眼睁睁的看着靖康之耻发生。

甚至,在到了山东境内后,赵构明知道父兄被俘,同时汴梁百姓惨遭金兵蹂躏,但是他继续作壁上观,同时还有继续南逃的趋势。

若不是当时军队中的部分将领反对,怕是赵构早早就跑了。

而在之后,赵构的父兄、亲人正在遭罪,结果他却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了帝,当然,称帝也可以,但是你好歹组织组织军民们抗争到底啊。

李纲、宗泽等主战派多次上书,但仍打动不了赵构,甚至为此还闹出了李纲罢相的事情,但赵构依旧坚持当一个鸵鸟。

更过分的是,有太学生陈东、进士欧阳澈,就因为上书请求走主战路线,居然惹得赵构大怒,而这二人也被其下令处死。

一心求和,连名声、脸面都不顾了。

再往后,赵构打着“巡幸”江宁的名义,铁了心的往南跑,丢下宗泽苦苦在汴梁支撑,哪怕是宗泽连上二十余次奏折,希望赵构能回来,但赵构就是在扬州纹丝不动。

三呼“过河”,宗泽含恨而逝。

而呆在扬州,赵构仍觉得不安全,又开始往杭州跑,期间甚至还一度跑到海上,所幸金人的“搜山检海”行动中断,这才让赵构得以回到杭州。

到了杭州之后,面对力主和议的秦桧,赵构那是“喜而不寐”,甚至还公开赞扬秦桧是“朴忠过人”的忠臣良将。

这下,终于有能体会赵构“苦衷”,以及能站在他同一立场的人了。

至于后来发生的事,就不用再做赘述了,总之就是,赵构一辈子,都在想尽办法与金国请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以放弃所有。

什么父兄、什么姐妹,乃至百官、天下,以及皇家的体面,这些都可以抛弃。

正所谓“屈膝而无惭”,便是赵构的真实写照,而这样一个满心精致利己主义的皇帝,干出放弃和杀掉岳飞的事情,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在他心中,除了他自己,其他人都是可以抛弃的。

也许有人会说,赵构有错不假,但岳飞就没有问题吗?若不是他太过高调,以及有些不听话,那赵构如何会杀他?

天地良心,这样说岳武穆,怕是极度居心叵测。

岳飞高调吗?答案是不,并且,岳飞还相当知道避嫌,别的不说,单说岳飞克复襄汉地区之后,他随即上表,请求辞去制置使职务。

不仅如此,岳飞还请求朝廷,另派能臣来治理荆襄地区。

这样的岳飞,你能说他不知道什么叫做功高震主?能说他不知道该怎么避嫌?他也是深刻明白过于高调的危害。

包括南宋初年的名臣张浚(注意,是张浚,非张俊),都评价过岳飞,说他“避宠荣”,意思就是,岳飞很低调,知道避嫌谦让。

如果岳飞不是这样的人,以张浚的脾气和地位,他犯不上这么为岳飞说好话。

再举一个例子,岳飞的长子岳云,12岁,就开始跟着岳飞从军,而最开始,岳飞安排他也只是当了一名小卒而已,并未 有什么特殊待遇。

哪怕是在之后,岳云屡立大功,但是,岳飞均将其功劳隐瞒不报,甚至在朝廷得知岳云颇有功勋之后,要给岳云封赏,但岳飞则全部予以推辞。

这难道不是岳飞懂得人情世故,也知道“避宠荣”的最好证明吗?

至于说岳飞不听话,不听朝廷调遣,更是无稽之谈,在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就有个十分有力的证明。

当年,伪齐政权的刘豫,发兵三十万,要大举进攻淮西。

赵构得知后,认为驻守江淮沿线的刘光世、张俊部,不足以扛住刘豫的攻击,因此就急调岳飞去往前线。

而当时的岳飞正在鄂州,且身患目疾,但接到诏令后,二话不说,随即就赶往九江。

而等到岳飞一路加急赶到后,刘豫自认不敌南宋,已然撤退,但在事后,赵构对于岳飞的迅速执行诏令,表现的相当高兴。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刘麟(指刘豫)败北,朕不足喜,而飞知尊朝廷,为可喜也”。

这话的意思是,赵构也知道,岳飞是一个听话的将领,是给足了自己面子的,哪怕是当时局势并不需要岳飞前去,但赵构一声令下,岳飞能马上执行,足以让他开心。

就连宋高宗赵构,都亲口认证了岳飞是个精忠之臣,何谈某些人所说,岳飞不听话,甚至说他“有异志”呢?

若岳飞真有谋反之心,那为何他会在后来主动交出兵权呢?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在秦桧等人的撺掇下,赵构解除了韩世忠、张俊以及岳飞三人的兵权。

而在被解除兵权后,岳飞并没有什么异议,并且为了让赵构放宽心,他还对外作“作雍容之状”,意思就是故作闲适,不以被解除兵权而气恼。

不仅如此,在之后,岳飞的职务被一罢再罢,就连枢密副使都被免去,但岳飞仍未说什么,哪怕是担任所谓的“万寿观使”闲职,他亦无怨言。

甚至,他为了自证清白,还自请到江州庐山赋闲。

都做到这份上了,怎么还能说岳飞有谋反之心?但有一部分人,说岳飞这个时候去往庐山,而没有留在杭州,就是为了试图远离京城,好跟自己的旧部联系,然后伺机起事。

这个看法,可真是千古之谬论。

岳飞为何要去庐山,而不是去其他地方?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母亲姚氏,在数年前去世后,葬在了庐山。

身为人子,回到埋葬自己母亲的地方,只为了离母亲近一点(当初岳飞之母去世时,前线战事吃紧,他甚至都没有为母亲守三年终丧之制),能再多尽一份孝心。

这难道有错吗?怎么到某些人的嘴里,就成了岳飞图谋不轨的证据了呢?

再者说,如果岳飞真的要图谋不轨,那为何秦桧这一干人等,审讯拷问了那么长时间,怎么没找出一点真凭实据呢?

秦桧等人在抓了岳飞的部下张宪之后,随即即准备缉拿岳飞,并派了殿前都指挥使杨沂中前去拿人。

而当时的岳飞,已经知道杨沂中来者不善,换而言之,就是知道此去必然是凶多吉少,但是,他还是选择了毅然前往。

真要有异心?岳飞干嘛不跑不反抗?

果然,在抵达临安后,岳飞随即被投入大理寺,而当时的时间为,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月十三日。

从这个时候开始,秦桧等人就开始了各种形式的拷问,期间为了证明岳飞有反意,这一帮人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

但那又如何?最终这帮人依然没能找到所谓岳飞谋反的铁证。

到了最后,这帮人不得已,又想赶紧杀了岳飞,只能随便用了一个“莫须有”来搪塞,这三个字,气的当时质问秦桧的韩世忠,连连跺脚。

但凡,岳飞真的有哪怕一丁点能被抓到的“罪证”,秦桧也不会用莫须有来搪塞,要知道,秦桧此人,那历来就是借题发挥的高手。

真要有证据,他秦桧怎么没找出来呢?足以说明,岳飞并无反意。

所以,说什么岳飞必死的原因是因为他高调,是因为他不听话,以及说他有谋反之心,都纯粹是胡扯。

岳飞真正的死因,正如在他被下狱后,主审官何铸知道岳飞冤屈,因此上报秦桧,不应该被判有罪,而秦桧当时回了何铸的那一句话。

“此上(指赵构)意也!”---秦桧

换而言之,岳飞之死,是因为赵构想让他死,而赵构之所以想让岳飞死,无非是因为金人提出了这个条件,只要杀了岳飞,那么,和谈可成也。

为了和谈能成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赵构,自然会不顾一切的满足金人的要求,仅此而已。

小小love剪辑
「小小love剪辑 」发表看法
2023-06-06

我认为有四点:

第一,秦桧嫉妒,秦桧早就看岳飞不爽,认为岳飞照这样发展,自己肯定比不过他,心生嫉妒,便想尽各种法子害他。

第二,因为当时的岳飞主张打败金国,可朝中大部分大臣却支持和平,而且这股势力十分强大,况且岳飞是位武臣,与文臣有着很大的不同,于是在这场拉锯战中,无论怎么样,都会影响某些大臣的利益。所以说,岳飞就在这种情况下被杀死了。

第三,岳飞一心想着收复山河,可他从没想过因为他的神勇,皇上已经开始忌惮他了,更何况当时岳飞带领的军队是岳飞自己组建的,不是属于当时的宋高宗的。试想,作为国家的统治者,怎么能够允许军队完全掌控在异性人手中,所以对于秦桧栽赃陷害岳飞到将岳飞处死,宋高宗都是默许的。

第四,岳飞一心想杀敌救回被略走的皇帝,这也妨碍了赵构的利益,杀岳飞虽然是秦桧陷害,也是皇帝默许的。

品茗谈史
「品茗谈史 」发表看法
2023-05-31

岳飞为什么必须死?因为他的行为触犯到了赵构的底线,所以不得不杀他。

赵构为什么非要杀岳飞?那要先得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说起。靖康二年四月,北方的大金国破大宋国的首都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大书法家”宋徽宗赵佶和他的宋钦宗赵恒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在这大宋国国破家亡、群龙无首之时,而赵构却是喜从天降,在众人推举下他当上了以前自己都梦不可及的新皇帝,庙号“高宗”,随后渡过长江迁都到了杭州,开始了南宋小朝廷。

而在江北还有很多的抗金将领,其中岳飞就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领导着一支的很强大的队伍“岳家军”,在与金军作战屡屡获胜,有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美誉。

开始时,赵构对他还很是倚重,可惜岳飞虽是军事天才,但却是政治白痴。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没有“靖康之难”,赵构这一辈都当不上皇帝,而岳飞在与金军是屡战屡胜,收复大片失地,却整天喊着“要直捣黄龙,迎二圣回朝”。这让赵构很是震怒,心想:“老子这好不容易才坐到了龙椅之上,你这个不识时务的岳鹏举却要把我爹我哥哥接回来,到时候老子屁股底下的龙椅还能是老子来坐吗?你这是拿豆包不当干粮,何况老子不是豆包是皇帝,不杀你不足以平老子的愤怒的小心脏!”于是乎,他与秦桧相互串通,下了“十二道金牌”招岳飞回朝。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廿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赵构以莫须有罪名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39岁的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

在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岳飞虽有着过硬的军事才能,于国于民忠义有加,但他对政治迟钝,看不清当时时局,最终是导致他被害的原因。

翱翔兰天鹰
「翱翔兰天鹰 」发表看法
2023-06-08

其实,岳飞的死,赵构是主谋,秦桧只是迎合而已。试想一下,如果皇帝不要岳飞死,谁敢谋杀岳飞?

岳飞口口声声消灭金兵迎回二圣,正好威胁到了赵构的皇权,如果真正迎回二圣,将赵构置于何地?俗话说一山容不得二虎,难道一国容得下三个皇帝?而岳飞便便不识时务,要迎回二圣,不杀他才怪呢!

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岳飞是对的,是忠臣;站在赵构的立场上,岳飞罪该万死!在那封建王朝的宋代,岳飞必须死!只有岳飞死了,赵构的皇权才能稳固。这才是杀害岳飞的本质。

泠泠七
「泠泠七 」发表看法
2023-06-04

当宋高宗赵构、金国朝廷与奸相秦桧等为了他们共同的目标一一议和,而狼狈为奸,沆瀣一气时,那岳飞之死,已经是注定的了!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岳飞,作为一代抗金名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没能尽复失地直捣黄龙,没能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却被宋高宗赵构和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名义害死于风波亭,确实令人唏嘘,真可谓是生得轰轰烈烈,死得窝囊憋屈。这里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岳飞必须死。

第一个原因,宋朝对武将十分忌惮和戒备。

大宋的江山怎么得来的?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大将掌兵权,尾大则难掉。前辙之覆岂容后人重蹈,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故宋建国伊始,便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诸大将之武装。并建立机制,不容武将作大作强。

史载,宋廷规定,直接领兵将领不得参与军政大计,以防止他们利用机会发动z变;主管军政大计的文官,虽有权调动军队,制定战略决策,却又无一兵一卒。宋仁宗时狄青功高,但仍遭贬黜,无他,朝廷疑尔。

在对武将压制的同时,又高薪养兵。例如,正一品宰相料钱每月300贯,从二品的节度使却有每月400贯;节度使的公用钱更是每月3000贯至1万贯,而岳飞建节两镇,月薪至少万贯。但朝廷给予优渥待遇,是为了达到使之乐于享受,而无政治野心的目的。

第二个原因,岳飞的情商那是相当的低。

从岳母剌字“精忠报国”到冤死于风波亭,我们不怀疑岳飞的忠诚,但岳飞的情商却低得可怕。

首先是迎回二圣。岳家军北伐的口号是“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直捣黄龙当然可以,赵构不怕家业大。迎回二圣却是不必,天不可二日,国不可二君,迎回二圣放哪里?就像孙中山提“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全国云集响应;但若提“驱逐鞑虏,恢复明室”,看看除了姓朱的谁理你?这是岳飞犯的一大忌一一全国人民无所谓,谁当皇帝都是当;老板心里有猜忌,原来你小子憋着大招准备迎回二圣把我替!

其次是干预朝政。皇室立储,朝廷大事。朝廷大事,主事的是皇帝,这是老赵家的事,与你一带兵打仗的大将(其实不过是赵构的打手与高级打工仔)有什么干系?史载,1137年秋岳飞上书建议立皇储,遭高宗训斥,出来面如土色,这就是纯属的自找不痛快了!

第三是表现骄横。岳飞又忠心又能打,原本是赵构最赏识的将领,提升很快。史载,岳家军番号改为神武后军时,赵构亲笔题写“精忠岳飞”战旗,赐白银2千两犒赏,以笼络其心。大将刘光世犯事后,赵构答应把刘光世的部队交给岳飞,时任宰相张浚和刚刚出任枢密使的秦桧表示坚决反对,谗言之下,赵构后悔,便找个机会跟岳飞说事情有变,那些部队不能交给他了。岳飞情绪失控,称病仨月,不肯复职。赵构再三相请,岳飞不为所动。直至遭李若虚斥责:“是欲反耶?若坚执不从,朝廷岂不疑宣抚”才重出。赵构不疑不恨,那才是咄咄怪事!

第三个原因,宋高宗的心思和金国及秦桧的野望

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在赵构心里,议和而偏安一隅胜过战争而生灵涂炭,甚至自己身死国灭。赵构是不想打的,真收拾旧山河,直捣黄龙迎回二圣了,自己怎么办?二圣又怎么办?现在岳飞已经闹情绪,用起来已经不能如臂使指了,下步会不会更指挥不动,会不会有更大的野心?就算他忠诚无野心,但万一他部下也给他来个黄袍加身怎么办?“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故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如其让他反我,不如我先诛他。而杀掉岳飞是金国议和的一个条件,毕竟,没了最能打的岳飞,就算不能吞并南宋,南北分治不成问题,留着岳飞真是后患,金国也怕“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而秦桧等议和派投降派更是与岳飞不共戴天,如此一来,岳飞于赵构,不但鸡肋还是肉中刺;岳飞于金国,乃生死之敌;岳飞于秦桧等,已无法共存于天地之下。当赵构、金国、秦桧等为了他们共同的目标一一议和,而狼狈为奸,沆瀣一气时,那岳飞之死,已经是注定的了!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