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安庆人,我所了解的情况是,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发扬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唱法简单,易于上口,便于传唱。其他地方我不知道,起码安庆,九江,黄梅附近的人,基本都会唱。除了部分小孩子。
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开始叫黄梅调,是叫花子乞讨的时候哼唱的小调,由于黄梅跟安庆交界,自然而然传到了安庆,被安庆叫花子传唱开。解放后,文化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黄梅戏得以正式正名,发扬,并迅速发展。建国后涌现出的黄梅戏大家都是安庆人,严凤英,韩再芬,黄新德,吴琼等等。唯一一位不是安徽的王少舫也加入了安徽黄梅戏剧院。所以才说,黄梅戏发扬壮大于安庆。安徽有省级黄梅戏剧院,安庆市有好几个黄梅戏剧团,还有黄梅戏学校。周边省市都没有把黄梅戏提升到如此的高度。
黄梅戏名称来源于历史及传承,身为安庆人,我能欣然接受,没觉得有什么必要改成所谓的什么“安庆戏”。黄梅,安庆对于黄梅戏的发源,发展都没有什么异议。所以对于黄梅戏我们没必要纠结于过去,应该面向未来,继续发展,发扬黄梅戏!近年来,感觉黄梅戏所得到的重视已经大不如以前了!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鼻祖:邢绣娘:本名秀莲,因会挑花绣朵,后改名绣娘。生于乾隆十四年,死于嘉庆二十三年(1749-1818),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 邢绣娘出身贫寒,自幼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她的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她曾经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有疑问地说:“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毛主席还称赞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2019年1月,黄梅县凭借黄梅戏入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清道光(1821)至咸丰(1851)年间,曾任过安徽省石台、东流、繁昌三县知县的何元炳(江西乐平人)经常埋怨安徽人,既不唱传遍北京、南京等地号称举世无双的“下河调”,也不唱悠扬的“江南曲”,却偏偏迷上了外地传来的黄梅戏,于是,在他的《樵桐别墅诗稿》里忧伤地叹道:“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以上见安徽地方志)。好一个“黄梅县里腔”,这一个“县”字真神,它不恰好说明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么?还有。按年代推算,在何元炳官员对由黄梅县传过来的黄梅戏大发感慨时,胡普伢(同治年间人,1862年)还没有出世。还没有出世的人,何以创造出一个剧种,这不是咄咄怪事么?
做为一位黄梅戏爱好者的平民百姓,看了小编文章就简单的三个诉求:
1.当时黄梅县没资格申遗黄梅戏,资格认证从何而来?(黄梅人主要拿申遗说事)
2.从黄冈日报所报导的资料是用非正常手段获得,(为什么用"抢"的方式),身后场景如何,抢?
3.2006年申遗,安庆在先,黄梅县在后,相关部门敢公布所有当年申遗的原始史料吗?
所谓安庆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纯属无聊之说!
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写在非遗官网,安徽省官网,湖北省官网等权威网站。当问到黄梅戏为什么叫黄梅戏时,庆庆们的主流说法有三种,1黄梅天2黄梅山3黄梅人桂林西强行把皖剧改的黄梅戏。非主流的说法还有黄梅村黄梅庵黄梅岭等等。举例完了之后还会另外举例,比如印度洋黄石公园老婆饼等等。庆庆们还造谣黄梅县是黄枚县改名来的,拿特殊年代的简化字当铁证,选择性失明老传统了。并且还说非遗等权威网站的过时了,是假的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
https://www.ihchina.cn/search_result/keyword/来自官网资料黄梅戏
安庆黄梅戏综合了京剧、徽剧、黄梅采茶戏、怀腔、青阳腔等剧种并用安庆方言演唱的综合性的地方剧种。只能说黄梅采茶戏对安庆黄梅戏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说是起源。安庆黄梅戏中黄梅不是因为黄梅采茶戏,是因为安庆境内的黄梅山和梅城,而且与安庆地区的黄梅季节有关。(图片来源:百度)
的确如此。诚如有了中国,才有了中国人,中国文。中国人历来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个地方的戏种就是一个地方精神文化的精髓,安庆发源的戏种安庆人会称之为黄梅戏吗!于情不通,于理不合,唯一说得通的是湖北安徽共同润育了黄梅戏。黄梅是爹,安庆是妈,儿随爹姓,所以姓了黄梅。
这是个很傻的提问!戏曲是地方文化长期酝酿沉淀而形成的非一人之力能完成的。像越剧就不会叫嵊州戏,而是以浙东北越文化圈来命名。
同样采茶戏也不是以一个地方采茶调来命名,可分为黄梅采茶调、江西九江采茶调、安庆采茶调等,都是以地方方言演唱和对白的。地方方言才是地方戏的灵魂,安庆采茶戏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五大戏种之一,就是用地方方言唱红。至于为什么叫黄梅戏也是有历史原因的,人家的前身是安庆采茶戏,被当官的桂林栖拉到自己家乡去参考黄梅采茶戏,众所周知那时领导的意志是不可撼动的。因此不是用所谓的起源地方言唱的地方戏,就引发了两地长久不断地争议。
其实,这种争议毫无意义,都是采茶调,以谁的方言唱红的谁就是起源地。好比太极拳,原始的已不可考,那就比谁的流派更有名,所以以陈式为代表的陈家沟就是陈式太极拳的起源地,而杨式太极发源就是河北广平。明显的是陈式太极最有名能代表太极拳。
不对。
上世纪五十年代黄梅戏戏改和命名时期的实际领导人郑立松先生明确说过:黄梅戏的命名与湖北黄梅县的名称没有关系。因为当时大家都是按照从皖剧溯源安庆黄梅调,并且通过戏改推动黄梅戏发展的方式和逻辑工作的。
另外,当时主导并“力排众议”的某黄梅籍领导没有或不敢明确表明他一力推动的黄梅戏命名与湖北黄梅县的县名“有关系”,也不敢过早的暴露其不良居心。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省,发展壮大于安微省,这是历史已经形成的客观事实,不能否认。国家文化部、两省的文化厅、以及双方的县文化部门肯定都有档案记载。我们网民就没有必要经常在网络上互相爭执,而纠缠不休。现在两省都在学习、传承、发展黄梅戏,可以互学互帮,共同促进。杨俊、张辉两人为了更好地把黄梅戏发展更好,他们专门从安徵来到湖北,白手起家而办起了一个黄梅戏的戏码头,并且发展得很好。黄梅戏确实闻名,不但湖北有、安徽、北京、上海等地都有,甚至连陈小芳在美国的华人区都办起一个“小芳黄梅艺术团”。
本人最有发言权。黄梅戏的创始人姓余,名大山,是我的先祖,是余家八相公之子。岳西白帽人。余大山愿本是生意人,走南闯北,所以会许多民间小调,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创作,形成了黄梅戏最早的格式。后来余大山家,家道中落,于是就带领家人去逃荒要饭。在湖北的黄梅,得到了当地人的认可。于是取名黄梅戏。一路逃荒,又回到了安徽。到了怀宁与潜山的交界处。看到此处土地肥沃。于是在此安家落户。农闲的时候,也出去卖唱。慢慢的就传唱开来。所以黄梅戏起源安徽岳西白帽镇,发扬于安庆。途经黄梅,根据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道理,取名黄梅戏。千真万确,可以接收任何反驳与质疑!
黄梅戏因安庆怀宁县境内黄梅山周边农村流传的采茶歌及民间小调而得名黄梅调,后流传到怀宁石牌镇,经吸收徽调等其他剧种元素而发展成怀腔,后艺人进入安庆城区演出,不断吸收各剧种之长,不断得到改进完善,成为一个成熟剧种。1926年开始,安庆各戏剧班社统一称其为皖剧,1953年正式定名黄梅戏。
本文由作者:无言132692712 于 2023-05-05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710139358248173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