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初一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正文

初一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第一步:不求甚解识大意。当拿到一篇文言文时,我们要先粗读一遍,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遇到不会的字词跳过去,直接阅读下文。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一篇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二是当遇到不会时,学生会纠结在那里,失去了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那么,当我们大致读懂了一篇文言文之后还是不能完,全地理解文言文的深意,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第二步。 第二步:咬文嚼字解字词。第一遍粗读之后,不会的字词就像是平坦路上的小石子一样,把我们的双脚咯的生疼,在这一步中,我们要扫除这些限制我们的障碍,彻,底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在这一步中,学生要结合书下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并积累这些字词,为以后的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步:深入思考求真意。我们阅读文言文是为了读懂它,并且明确它告诉我们的关于人生的道理。我们古代的祖先是非常具有智慧的,这种智慧往往通过文言文和,汉字传递给我们,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掌握古人的智慧,把它应用到作文或是生活中去。
  • 用户7984276687123用户7984276687123
  • 2019-07-06
  • 9
  • 共19人回复
书法谈
「书法谈 」发表看法
2019-07-07

谢邀!

初一的文言文,或者说是初中的文言文,学习起来是有方法和技巧的。

首先,文言文的这些常见单字词是需要集中去记忆的。建议顺序是这样,先找一篇文章,看文言字词的注释,然后对应到文中,看能够翻译出文中所对应的句子。(一般都有译文,可以对照着检验)如果可以,你们说明这个文言生词的意思就掌握地比较好了。如果不能翻译出来,那么就说明要么是其他文言生词的意义没有掌握好,要么就是对常见的文言句式还不熟悉。初中文言常见的需要掌握的生词如”故”,表示所以、之前等,“者”表示“……的人”等等。这些初中常见的文言生词,可以集中记忆。

其次,是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比如被动句,判断句等。还有,像是一些固定的用法,也可以和句式一起来记忆。比如“为……所”、“……者,……也”等等,熟识这些句式,阅读起文言文来就很轻松了。

至于一些比较生涩的地名、官名、星宿等等,初中文言文涉及的很少,就算出现了也会有注释,不会影响阅读。这里也就不赘述了。

综上,学好文言文,一是文言实词的记忆,二是文言常见句式的熟悉。做好这两点,就能够学好文言文。在考试中,无论是单选、判断还是翻译,都能够得心应手!

云岫清泉
「云岫清泉 」发表看法
2019-11-24

学习初一文言文,我提几点建议:

一、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只有日积月累,才能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般来说注意这几个方面:一词多义,古今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固定成语。

对于文言知识必须牢记,而且学会一定要学会整理,让知识系统化,这有助于记忆。

二、文言文必须会读会译,然后达到理解。读时要把握好节奏语气。文言文不懂节奏容易读破句,破句有碍对句意的理解。读的次数多了意思慢慢也就懂了。对文言文的理解还需结合时代背景,做到准确掌握。

孙工的文话旅行笔记
「孙工的文话旅行笔记 」发表看法
2019-06-16

孙庆国试答:初一语文文言文怎样学好?

我没学《黔之驴》一文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叫古文。饱读诗书的伯父,边翻看我《语文》教科书,边自言自语说,他们入私塾的时候,就是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开始的,背下来以后,慢慢地都懂了。

说者无意,我就按着他的做法,从《黔之驴》《狼》开始背诵,一直坚持这样做。“慢工出细活”。不管什么级别的考试,凡是涉及古文知识的,我从来都不担心。

除了背诵全文,在练字的时,就抄写古文课文的词语注释。这样能够杜绝考试时,不会发生古诗词句默写出现“提笔忘字”失分情况。

老徐解说新高考
「老徐解说新高考 」发表看法
2019-06-20

要想阅读与众不同的回答,敬请关注“下水诗文”。

谢谢邀请。初一是学习文言文入门的一年,打基础的一年,对于中学阶段六年的文言文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行的部编语文教材,初一学年的上下两册对文言文在编排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分散,就是六个单元中几乎每个单元都有一篇,不像初二初三那样集中编排在两个单元里。二是比较简短。这是符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

我认为初一学习文言文,总起来说有三个方法技巧,以《狼》为例说明:

一、反复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是重要方法。反复朗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一遍一遍地读,以致熟读背诵。反复朗读才能逐步加深理解,获得比较牢固而丰富的感性知识。学习一篇文言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大意;然后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学习生字生词、难以理解的句子,要逐句逐段理解内容;最后理解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读多了,读熟了,理解也随之加深了。熟读可以加深理解,理解了的东西,记忆才会牢固。诵读必须读准字音,把握句读(不读断句)和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这样,也就读出了感情。例如: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二、充分利用课下注释。

文言文都有比较多而详细的注释,包括课文的出处、作者简介、时代背景、重点难点词语解释、重点疑难句子的翻译等等,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反复阅读、识记这些东西,因为这是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和前提。例如:【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像原来一样。

三、掌握词句规律。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规律,掌握了规律认识起来就会省时省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哪些规律呢?

1.实词规律。

文言词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这是它的特点,也是与现代词语最大的区别。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尽可能多的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才有可能比较容易地阅读文言文。文言实词(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彩发生变化等等尚早一些)有什么规律呢?

(1)理解、翻译的时候,要变成双音节词,或是多音节词。例如:去——离开。

(2)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例如:去——离开(本义);除去、去掉,相距、距离,失去、舍去,等等,是引申义。

(3)数词后面没有量词。一(个)屠(户),两(只)狼,一(只)狼。

2.虚词规律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灵活。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常用虚词在文言中有哪些规律呢?

(1)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句子意思的某种关系。例如:而——表转折关系,却,可是。之——结构助词,的;代词,它(们),指狼;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等等。其——代词,指屠户,也指狼;哉——表示疑问语气;

(2)用于句末,表示某种语气。矣——表示陈述语气;耳——表示陈述语气;

也——表示陈述语气。

3.通假字现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代,因为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识别通假字不一件易,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识别就越困难。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就是识记课文中的通假字,把它们积累起来。《狼》中的通假字有:止(有剩骨)——通“只”,只有。

4.一词多义现象。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有些词多达四五个或更多意思,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名词的意义往往比较单一,动词的意思比较复杂。前面我们提到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假借义,但是,一个词只有一个本义,其他都是引申义或假借义。为此,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积累和整理,只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才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例如:驱——使马奔驰(本义);引申为驱逐、驱赶,又引申为狂奔、快跑、飞奔。此外还有强行、逼迫之意,如驱使、驱遣。

5.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中有些实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词的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如果一个词已经活用成了别的词,我们还按其原来的用法去解释,就会讲不通。因此,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结合具体语镜,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义,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来说很重要。《狼》的词类活用有两种情况:

(1) 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常用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凭借的工具等。例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在句子里就是“像犬一样”的意思,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这种用法在现代词语中还保留着,大家只要一注意就会发现“蜂拥”的“蜂”、“雀跃”的“跃”、“蚕食”的“蚕”与“犬”的用法一样。这样一联系,名词作状语也显得不太难了。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通道,这里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2)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

“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在句子中就是“打洞”的意思。

另外,像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同样需要积累,兹不赘述。

6.古今异义现象。

这种情况,是因为时代的变化所致,一个词语,在某一个时代,是这么一个意思,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这个意思消失了,又产生了一个或几个新的意思,造成了古今不同意义,这就是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在文言文中还以复音词为多。《狼》中有“几何”这个词,课文中的意思是“多少”,现在的意思是“几何学”。

7.特殊句式现象。

文言常用句式主要是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和倒装句四种句式。

(1)省略句。文言文语言精练,往往省略一些句子成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省略主语。包括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省。例如:(屠)方欲行,(屠)转视积薪后。省略了主语。

  ②省略宾语。例如:屠惧,(屠)投(之)以骨。——省略了主语和宾语。  

③省略介词“于、“以”。例如:一狼洞(于)其中。——省略了介词“于”。

(2)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表示判断,而文言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且往往借助某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语气。基本形式是:······者······也。——“者”表示提顿,“也”煞尾。

(3)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发出者,而是行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助词来表示被动。初一比较少见。

(4)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对应的句式不同,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情况。例如:屠惧,投以骨。——“以骨”是状语后置。

  四、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可归结为增、调、留、换四字。

  第一、增。增补省略的成分和量词,以便正确理解文意。例如:屠惧,投以骨。——“投”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指两只狼。——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

 第二、调。对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翻译时对原文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词序特点。例如:屠惧,投以骨。——“以骨”是状语后置,意思是“把骨头”,翻译时调动词谓语的前头。——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

  第三、留。“留” 即保留原文不译,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均不译。

  第四、换。汉语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许多文言单音词不能在现代汉语中灵活运用,只能充当双音词的一个词素,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词义相同或相当的词语去替换文言词语。例如:屠惧,投以骨。——“屠”,现在是屠户,“惧”,现在多用“害怕”,“投”现在多用“扔”,“以”在这里现在是“把”,用现在的词换下来就是——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

以上所说的“增”、“调”、“留”、“换”的翻译方法,不是各自独立的,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它们是相互关联,交并运用的,不能截然分开。

五、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任何一篇作品都是生活的反映,都渗透着作者思想感情。学习文言文同样需要我们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观点。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创作了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他同情人民疾苦,憎恶贪官污吏,他把贪官写成牙齿尖利的老虎,把衙役写成吃人血肉的狼;

《狼》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从这个故事,我们悟出一个正确的道理: 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学习文言文,要多读多积累。

老穆说语文
「老穆说语文 」发表看法
2019-06-16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

初一孩子,刚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对他们而言,是既新鲜,又难学。这个时候,倘若有人予以正确指导,那么,对孩子学习文言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之前,有许多家长询问穆老师,文言文到底该怎么学?这里面既有初中家长,也有高中家长,甚至还有小学家长。面对不同年级段的孩子,穆老师会给出不同的意见。

今天,老穆就针对初一学生,给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些建议,感兴趣的家长或同学可以认真学习下,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一)预习,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文言文,因为实词含义的难译性和句式的特殊性而让同学们难以读懂文章内容,如果你不提前进行预习,课堂听课会很吃力的。

那么,如何预习呢?老穆建议如下图:

(二)把握课堂,勤做笔记

课堂上,老师不仅会讲解文章内容,还会就特殊句式、重要实词含义、重要虚词意义及用法、翻译技巧等方面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因此,学生要认真听课,并做好笔记,将重点和不懂的地方及时记下来,以待课后去消化和解决。

(三)认真对待家庭作业及试卷

学习文言文,避免不了做题。我们通过做题,能发现很多问题,这是一件好事,同学们大可不必因为不会做而恼怒。你要知道,你不会做,别人也不会,因为你们是在同一起跑线上。

那么,现在比拼的是什么?是态度。

优秀的学生,一定能够认真翻阅书本,查阅资料,把不懂的试题搞懂。反观自觉性不高的学生,除了抱怨之外,啥也不做。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用不了多久,他与优秀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会愈发明显。

(四)保证能背诵出课本上的所有文言文注解

这是学生必须要掌握,也必须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倘若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你会觉得文言文越来越难。为什么?因为你越来越读不懂文言文了。要知道,掌握文言实词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前提条件。

如果你连文章内容都读不懂,谈何做题呢?这也是为什么有些高中生20分的文言文才得3、4分的原因。

(五)阅读课外文言文书籍,有助于提高孩子文言理解力

比如《世说新语》,许多考场文言文阅读篇目都选自《世说新语》,孩子每天读一点,时间久了,翻译能力也就增强了。

(六)准备一个“实词笔记本”,随时记下重要实词的含义,像背诵英语单词一样去背诵

文言实词的重要性,穆老师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所以要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常见的实词有120个,但是,我们要掌握更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考试。

(七)知晓考点,掌握考点对应知识点

文言文考点不是很多,如实词含义、虚词意义及用法、特殊句式、断句、翻译句子等,如下图:

至于文言文考点所对应的知识点,就需要我们同学平时去逐一攻克了。

(八)认真对待每一次的错题,并将其整理到错题集上

我们在做文言文的时候,难免会出错,这个时候,我们要及时将其订正到错题集上,并将其弄懂。以后复习的时候,可以翻阅。

千万不要用嫌弃的眼神去看待错题,更不能对其不闻不问,否则,你会错得越来越多。

(九)心态要好,有一颗必胜之心

文言文学习,有时会觉得枯燥,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有一颗坚定而自信的必胜之心,心态要好,不可浮躁,能耐得住“孤寂”。熬过去了,你就成功了。

附:文言文学习“七字要诀”,老穆倾心整理,感兴趣的可以认真学习下。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子木老师游心谭
「子木老师游心谭 」发表看法
2019-06-16

谢谢邀请!

初一语文文言文怎样学好?

学习文言文其实不难,掌握技巧方法,学习起来轻松自如!

第一、要对所学文言文全部会背诵、能默写,要做到篇篇落实,篇篇过关。

落实的方法可以采取自我检测,先背后默写,认真对照课本进行批改,及时订正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监督、互背互改。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找时间一起比赛。针对背诵类、理解类题目,要做好总结归纳,学会梳理知识,形成系统,便于记忆。

第二、要努力积累语言知识,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1、学会句读。

要正确进行句子中的停顿,这也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可以根据句首语气词、关联词来确定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确定停顿,或者根据句子结构来确定。

2、掌握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要是学不会这个,文言文的学习根本无法进行。这主要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或者直接作动词的状语等,比如初一《狼》里的“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就是名词用作“坐”的状语,“犬坐”的意思就是“像狗一样坐着”,而不是“狗坐在前面”。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的“绿”字就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变绿”。

3、要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由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比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就可以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最具代表性的是“……者,……也”句式。

4、要掌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文言文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甲)其实应该写成“悦”(乙)字,这种情况是意义不同但是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两个字,我们把“说”(甲)是“悦”(乙)的通假字。

第三、要做好古汉语的今译,理解文章内容。

1、要准确地理解原文,同时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翻译出来,并要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2、要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情感,并能对作品感情倾向作出正确的评价。

能够做好这些,学习文言文就会很轻松!

如果觉得有帮助,请关注子木老师讲语文哦!

寺湾教育
「寺湾教育 」发表看法
2019-10-08

文言文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然而中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由于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完全不了解,妨碍了学生比较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尝试采用文白对读的方式教学文言文。比如《学弈》,即引导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再读文言文原文,最后文白对读。这样做的想法有两点:1、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就可以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点。2、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感性认识。同一个故事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学生在对读中淡化对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文言文本身。

这样就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也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开了一个好头。所以在学习文言文时 ,我采用了“对读触摸——研读感悟——对比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一、文白对读,触摸文言文

亲吻语言的馨香,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辨别语言的色彩……阅读教学的过程首先要借助文本语言所提供的信息,为学生建立一个具体的语言交际场景,使学生主动地、设身处地地触摸文本的字、词、句,领悟其中的内涵。一开课,我就以读、说译文故事的方式导入,然后再给学生读文言文原文,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烈的“阅读期待”,他们急于去领略文言文的风采,急于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这种期待过程,外在的表现是阅读的兴趣、欲望,内在的表现是已对学生引发了对文言文的感悟。接着是文白对读,感知文本大意。这样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指出:要把读通课文视作新课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范式要素之一。读通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目标人人必须达到的“下限”,是文言文教学的“底线”。课中,我在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的环节上展开了多层面的指导,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多种形式反复读书,又对学生是否读通课文做了检查,还能针对学生读错之处作顺学而导。这样,学生把课文读通了,才能整体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初步领悟文本内涵,为进一步探究和赏析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二、引领研读,感悟文言文

萨特说:阅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在品味语言、感悟语言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寻求语文阅读指导与语言实践的最佳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注重研读的引领,在完成阅读教学的“底线”——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以“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为读书路径,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使学生在体会文言文的特质、感受文言文的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的发展,凸现了文言文教学的本色。

三、对比交流,发现文言文

著名教育家曹明海指出:从语文的本体看,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文言文教学必须发挥文言文语言的魅力,增强语言美感体验,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体会文言文本身的特质,从而引发学生对祖国语言和历史文化的自觉接受。

教学中,在反复研读、对比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就“文言文和白话文有什么不一样?”进行探讨,通过强化对比,使学生对文言文的特点、韵味等有了更深的认识,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

总之,文言文采用文白对读的教学方式 ,遵循了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注重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重视培养了学生体验探究的能力,在探寻文言文教学有效范式中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王老师阅读写作
「王老师阅读写作 」发表看法
2019-07-07

了解文言文,热爱文言文,喜欢学习文言文

首先让初一的学生了解文言文。

“文言文”第一个"文"字,为"纹",修饰之意。"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就是修饰过的语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其次,让初一学生热爱文言文,对文言文感兴趣。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中有很多名篇语言优美,故事性强,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不妨从这里入手。

第三,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色,扫除学文言文的障碍。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总之,要让初一学生懂得,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同样,学习文言文并不难。

云鹤凌空
「云鹤凌空 」发表看法
2019-06-16

学好初中文言文,其实算不上“难”,两个方面抓到位,就会上一个档次。

一,动嘴,大声朗读。

文言文和其他语言类学科一样,要多读,大声读。

先默看一两遍,再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朗读。朗读和一般的读,其区别在于,朗读的时候,或多或少带有理解的成分,容易集中思想,容易“入脑”,而一般的读,就浅得多,效果也就差好多。

朗读的目的,除了提高理解能力之外,还能体会文言文的语感和节奏。能朗读得上口了,其基本意思也就理解了一般,甚至一大半。

一篇文言文,多读几遍,读到自己觉得顺畅了,理解得差不多了,才可以。

二,动手,拿起笔来,逐字逐句地翻译。

中考也好,高考也好,文言文翻译的评分标准是很明确的,一是句子中所有的文言实词,在译文中都应该有相应的表达,二是文言虚词的用法要得到体现,三是句子结构要正确,顺畅。

按照这个要求来翻译,一丝不苟,如果孩子的悟性比较好,这样翻译五六段(初一的文言文段落每段一般大约两百来字),就会有感觉。

一般的文言文学习资料上,都会有常用文言实词的意思的内容,和常用文言虚词用法的内容。但是,我在辅导孩子学习和自己教学的过程中,都不会把它们单独拿出来讲,拿出来“背”,因为,词义也好,用法也好,只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才是“活”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悟性和理解能力,否则,就会越学越死。

关于初中文言文学习,我们家孩子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做的。孩子在初一的时候,我让他翻译了两段课外文言文选段,都比较短,然后把课本上的《狼》全文翻译一遍,这篇文言文比较长。然后给他讲解,强调文言文翻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再让他翻译文言文课外选段,就好多了。

以上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算是我的“一家之言”,未必适合所有孩子,仅供题主参考。

糖糖弱水
「糖糖弱水 」发表看法
2019-06-16

您好,谢谢邀请,我最近刚好在给一个班的学生巩固文言文。

对于文言文我遵从匠人精神,并且我觉得我们要在具备匠人精神的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

既然要有匠人精神,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练习,不用直接从初中入手,你可以从小学文言文50篇开始,每天2篇,一个月不到就可以搞定这50篇。在你搞定这些文言文后,你就会发现,基本的实词虚词你都掌握了,翻译的方法也了然于胸。

我的学生呢我是用一张文言文导图和每周3篇文言文给他们,现在基本上走了8周,80%的学生可以轻松搞定初中的大部分文言文阅读了。

因为我上课用的是小学的文言文,每次布置的作业是一篇初中文言文,不要说我这个老师太狠了,其实我不说他们也不知道那是初中的,反正方法一样,他们就乖乖的做了。[害羞][害羞][害羞]

山石情
「山石情 」发表看法
2019-07-09

初一文言文学习方法及技巧常用下列几种:

一、多读感受大意

文言文必须重视多读,在多读的基础上感受篇章、段落、句子的大意。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多读,才能明义。

二、实词连缀翻译

只有把每一个句子的含义或意思弄明确了,段落篇章之内容才会清楚明白。为此,必须紧紧抓住每个句子中的有实在意义的词,即实词,进行直译或意译,并通过每个实词的意思或含义进行连缀表达,同时结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予以科学处理。

三、虚词恰当处理

虚词是为实词或实词短语或句子段落服务的,在把住实词之意不变的前提下,看虚词为谁个实词或实词短语或句子或段落服务比较恰当,再进行合理处置。常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等它们或前或后都可能有虚词,句子段落或前或后也可能出现虚词,要做到既微观句中实词前后,又做到句子段落首尾对虚词用法含义的把控运用。

四、句式古今比异

注意文言句式与现代文句式的差异比较。特别是倒装句式等,要用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组织表达顺序。

五、通译前后兼顾

当处理好各句文言,用恰当的现代汉语表达之后,还要在前后句意前后段意上进行街接达意上的酙酌和微调,使其前后连贯,尽量忠实原文內容。

肖鄅
「肖鄅 」发表看法
2019-07-06

谢邀

接下来聊聊我的方法。

因为每个人性格、习惯都不一样,可能我学习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第一点、得会翻译,不求全翻译的明明白白,最起码能了解大概意思。

既然是初一,学习的文章,那书上应该会有详细的注解。稍微了解的同时,先把文章读两遍,加深一下印象。

第二点、明白了大概意思,那就再回到文言文本身,把握住文章中的实词和虚词。

可以用归纳法和比较法,将一些多种意思的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虚词。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归纳、比较,增强记忆印象。

文言文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文言文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

第三点、词搞清楚了,接下来就是连起来。

整明白文章前后的联系,写作方法和技巧。用学会的词,贯穿全文,了解全文的翻译。

最好是一字不差,了解透彻。

第四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边读边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所以啥也别说了,读就完了,直到背下来。

以上就是学习方法,技巧就是带入和朗诵。

个人观点——知新

古文观止字字过关
「古文观止字字过关 」发表看法
2021-09-10

我个人认为,孩子到了初中,要学好文言文,就不能仅仅着眼于课内这点文言文了。因为课内文言文的量还是太少了,靠课本上的文章不足于覆盖中高考。

我不赞同耗费孩子所有的时间,去追求接近100%掌握课内的知识点。我想起朝鲜战场上有一个名词,叫“范弗里特弹药量”,意思是不计成本地投放庞大的弹药量进行密集轰炸,以期对作战的另一方实施压制和毁灭性的打击。我一直有个观念,就是书本上的知识点,比如语文和英语这类,让孩子强行去记住掌握课本上所有的知识点,孩子也许是能做到的,但会付出很巨量的时间代价。如果只让孩子掌握课本上85%的知识点,孩子能轻松做到。那多出来的时间,就可以投放到课外,通过广泛阅读所获得的“范弗里特弹药量”进行地毯式轰炸,用这些课外掌握到的知识“弹药”,通过知识迁移来覆盖课内还没有掌握的另外15%的知识点。我们假设孩子也掌握了课内100%的知识点,但还掌握了很多课内见都没有见过的知识点。这样做会不会更经济更有效率呢?

我看《三体》,知道了“降维打击”这个词,类似于装备了马克沁机枪的部队,去对付冷兵器的部队一样。1893至1894年间,南中非洲罗得西亚的英国军队与当地麦塔比利-苏鲁士人发生了战争,在一次战斗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就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对方3000多人。

我想,孩子是通过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去降维打击低层次的知识的。比如,我家俩孩子,苦哈哈学了五六年小提琴,没考级,也没参加什么比赛获过奖,但遇到学校音乐课上的简单曲目,他们就觉得实在是太简单了。学校组建合唱团,硬要拉孩子入团,说孩子音准好,节奏也不错什么的。我们家长不想去,因为实在没有时间去排练,但架不住老师不停地游说,只好勉为其难才去的。可是,其他孩子要去,就必须要经过考试才能录取。我说这些,并不是想凡尔赛一下,而是觉得这就是一种知识或能力上的降维打击。

简而言之,我们说,类似《左传》这样的书才是顶级的文言文,是中国文言文的底子,如果我们学了一些这样的文章,是不是就类似对音准要求很高的小提琴,能简单覆盖普通的合唱呢?直白说,就是高级的文言文,能完美覆盖课内的那些简单文言文!

详见我的头条号文章:https://www.toutiao.com/i7000997237992079903/

(摘自这篇文章最后的观点)

郭颜利79899698354
「郭颜利79899698354 」发表看法
2019-07-08

初一的文言文不是很难,刚开始接触会不适应,首先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课,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明白的及时问老师,另外要把书上的课文和注解理解并背会,还需要自己多做一些关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做完对照答案批改,看看哪些方面是自己理解错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多做多看多背,慢慢积累知识更重要!

娴聊成长
「娴聊成长 」发表看法
2019-06-18

我小时候学文言文。我的语文老师两个要求:一是熟背,二是逐字理解。

所以,我们平时就是先很熟练的背下来,然后查古汉语字典。六年如一日,结果是,上大学时,作为一个理科生被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我的大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专业课却可以轻松位居前三。

现在,我给自己孩子古文打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优化。一是大声的读背,语感培养是语言的基础。二是练习拆词,先从古文引申出的成语开始。比如开卷有益,让孩子把开,卷,有,益分别组词,梳理成一个意思,和成语的原意进行对比,积累逐字理解的水平。然后进行开卷有益古文的拆词练习,如此深入。

梅子数学老师
「梅子数学老师 」发表看法
2019-06-16

首先,感谢邀请回答。语言的学习,无外乎方法加一个积累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让孩子愿意去积累,这就有个兴趣培养的问题,我简单提以下几个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如果孩子是马上要步入初一的孩子,建议在这个小升初的暑假就给孩子搜集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小故事,一定太长,最好是讲的孩子之前听过的故事和典故,这样孩子大概知道什么意思,然后愿意慢慢去体会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如果能鼓励孩子背出来更好。很多孩子之所以初一文言文学得不好,是因为她小学基本没学过,刚接触一个新鲜事物,如果没过渡好,很容易非常排斥。换句话说,如果能做好衔接,可能成为孩子非常刚兴趣的知识点。

第二,既然是语言的学习,光靠三分钟的热度是没有用的,还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积累的过程。这就需要家长的监督鼓励和配合。可以给孩子买一本适合儿童的史记诸如此类的文学作品,每天坚持读上一小段,坚持下去,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第三,说到底,语文的学习,也是这样一个过程,但是如果孩子从小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语文学习会相对轻松很多。但是好的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家庭的学习氛围同样重要,家长如果一天到晚在家没事就抱着手机玩,怎么要求一个初一的孩子很自觉地到家就学习呢?

和风的烟火
「和风的烟火 」发表看法
2019-07-06

初中文言文,我相信也是很多初中生头疼的问题,那初中的文言文我们要怎么学习呢?首先文言文与现代语言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我们想要学好文言文确实不容易。那么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学习文言文的小技巧,只要我们大家能熟练掌握这十个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时,(“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我相信,文言文其实也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难!

一、增加填补

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句意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除

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三、调整

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四、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展

1、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言简义丰的句子,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凝缩

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接翻译

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译

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换

1、用现代词汇来替换古代的词汇。

2、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3、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十、选择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根据以上回答所述: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主要是源于课堂,练于生活实践。因此,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需要认真的记和背,课后需要认真的巩固练习和记忆。同时我们还需要多阅读、多翻译、从浅显的文言文入手,渐渐地,慢慢地,才能真正做到学会文言文。

若水无忧518
「若水无忧518 」发表看法
2019-07-07

谢谢邀请!

掌握初一文言文学习方法及技巧还需追本溯源。

一、文言文及其特征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

二、文言文理解方法

1、初步感知、整体把握

学习文言文时,首先初读一遍,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大概意思,遇到不会的字词跳过去,直接阅读下文。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够培养对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二是当遇到不会时,学生会纠结在那里,失去了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结合注释、理解学习

第一遍初读之后,要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意思,积累字词语句,为以后的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咬文嚼字、分解词语

文言文有个最大的特点是:单字成词,行文简练。这就要求我们要重点关注某些词语解释,精准地读懂文言文。我们阅读文言文是为了读懂它,并且明确它告诉我们的关于人生的道理。我们古代的祖先是非常具有智慧的,这种智慧往往通过文言文和,汉字传递给我们,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掌握古人的智慧,把它应用到作文或是生活中去。

三、文言文断句方法

正确断句总的原则是:首先要反复通读全文,弄清全篇的文意。其次在断句过程中要做到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对不易断开的字、句,要仔细推敲原文前后的含义、分析难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再定出每一句中的标点符号。要多读文言文,以增强语感,提高断句能力。

1.从各类虚词在句中的作用、用法找出断句的规律

2.用语法知识来断句

3.利用排比句、对偶句和对称句断句

4.注意特殊的词汇现象

四、文言文背诵方法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1、大声诵读

第一步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通过诵读可以强化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勾画名言警句、关键语句

勾画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3、出声背诵

在大声诵读及勾画重点句的基础上,出声背诵会更快记忆。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4、默写巩固

背诵是过程,默写正确才是考试拿分的终极检测目标,所以,不管背得多熟,都得默写并且对照书本检查纠错。

五、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3、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1)“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意义,不添、不加、不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达”就是通顺,没有语病,符合表达习惯,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而无法直译时,就可以灵活地或适当地采用意译的方法。

(3)“雅”就是译文语句优美,用词造句比较讲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4、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好比是另一门语言的学习,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注重积累基础知识,付出了时间,方能厚积薄发 。

作者:若水无忧518,教育领域创作者。关注解读教育热点,传播教育理念。

喜欢就请关注@若水无忧518、点赞、转发给更多的朋友。

让我们一起关注教育热点,传播教育理念!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即删

跟观望学韩语
「跟观望学韩语 」发表看法
2019-07-06

有例子好说话。就从初中语文课本的选自《世说新语》的《咏雪》开始,原文不长,全引如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这样一篇文章,按照常规的学法,交代背景,然后字词句,也就可以了结。至于学过之后是否用得上,以及怎么用?很多时候要看个人的素养。

多读书没错的,着眼于来日方长也是没错的。这篇文言文,是否可以和我们的作文建立一定的联系呢?

可以的!其实也并不难,读得懂文言文,再多走一步就是分析其艺术特色。一般情况下,老师们都不会忽略谢道韫的精彩比喻。

除了这个还有别个吗?当然有所谓的学无止境是也。

写文章有方法,叙事自然有技巧。

先说衬托。

或许现实的场景是大家争先恐后的说,孩子们说出两个比喻,未必是文中的先后,但是写文章要把精彩的放到后头却是章法。为啥要这样呢?为了达到衬托的效果。“撒盐空中”在先,正好衬托“柳絮因风起”。二者之妙,课上老师们一定有具体的分析,你们今天晚上不是来听我重复这个的,百家号人生底色看语文的文章也不讲。

再说烘托。

“公欣然曰”在前,读之可以感受当时气氛,当时谢太傅给儿女讲学的时候,雪越下越大,终于引发兴致,此乃人之常情。“公大笑乐”在后,程度要甚于前者。相对于谢朗的答案,谢安更加满意谢道韫的诗句。简洁的正文没有明说,却使用了非常高明的烘托之法。以恰当的环境描写,以及人物的情绪态度的变化,来展现主题。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一句的作用又是什么呢?仔细阅读便会发现,惜墨如金的文言文,甚至不会有多余的字,更不会有废话。这也是通过身份,来展现谢道韫才气的。丈夫王凝之是名人,妻子自然也不是普通的女流之辈。

对上文的艺术分析,足以启发我们如何写作文。大家的作文中是否也可以加一些烘托和衬托呢?

问题是如何加的进去?观望看语文的老师,给大家讲一讲最好操作的套路和章法。

好多同学都写过自己的进步不被人承认,先是沮丧而后自强的例子。

这当然是很俗套的,却并不意味着写不好文章。百家号人生底色看语文的老师,自己就很喜欢玩这种化平庸为神奇的套路。

如何运用衬托?

行文中可以这样安排,面对高分,同学们纷纷怀疑我,尖刻的言语满含嫉妒和怀疑:

他们的分数惨不忍睹,而我却出人意料得了高分,这是从前没有过的,我的后脑勺感到了热辣的目光,接着听到有人小声说:“抄答案得高分算什么本事?”“是啊,还挺得意的……”“我没有……”声音却哽在喉咙里,泪水在眼眶打转。……“人家成绩不好,那是从前!这几周你们在玩,人家都在学习!”老师终于发话了。

如何运用烘托?

当然可以考虑运用景物描写。像这篇文章可以这样写:

天阴阴的,终于下雨了。(受委屈后)灰蒙蒙的雨的世界里,我看到一丝柔和的光亮。(被老师表扬之后)天晴了,阴云散去,雨后的空气很清新,视野很开阔,世界很明亮。(自己振作之后)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