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现在都说岳飞是秦桧害死的,如果要是没有秦桧,岳飞能被害死吗? > 正文

现在都说岳飞是秦桧害死的,如果要是没有秦桧,岳飞能被害死吗?

  • 541154252541154252
  • 2023-04-27
  • 6
  • 共13人回复
主播康哥
「主播康哥 」发表看法
2023-05-01

如果没有秦桧,还会出现张桧、王桧、李桧,因为想让岳飞死的是南宋的皇帝赵构。他怕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打到金国的都城黄龙府,把他的父亲和哥哥(宋徽宗和宋钦宗)迎接回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公元1140年十月,金国发动全国的精锐大军,以兀术为大元帅,分四路大军进攻南宋。

岳飞一面派大将王贵、牛皋、杨再兴、岳云各率一路大军迎战,一面派人到河北跟起义军首领梁兴联系,让他率领大军在河东、河东向金军后方包抄。岳飞在偃城做镇总指挥。

过了几天,几路大军纷纷告捷,先后收复了颖昌(河南许昌东)、陈州(今河南淮阳)和郑州。

岳家军是节节胜利,一直打到东京城四十多里的朱仙镇。河北起义军得知岳家军打到朱仙镇的消息,都欢新鼓舞,纷纷渡过黄河和岳家军汇合。附近的老百姓们时杀猪宰羊犒赏岳家军。

岳飞看胜利在望,高兴的对部下的将领们说:*大家共同努力杀敌吧,等我们打到黄龙府的时候,再跟各位弟兄们痛饮庆功酒!*

秦桧听说岳飞把金军打得是溃不成军,秦桧对宋高宗赵构说:*如果天下无事,那就南方是南方,北方是北方吧。*意思是和金人保持现壮,不要再收复失地了。

宋高宗就怕岳飞把宋徽宗和宋钦宗迎接回来,马上就命令其它将领们撤回来。然后以岳飞孤军深入为由,连发十二道金牌逼他撤退。岳飞是含泪撤兵,收复的失地又全部被金兵占领。

岳飞到京城后,秦桧指使谏议大夫万俟卨上书弹劾岳飞。诬告岳飞和金国互相勾结,同时被抓的还有岳云、部将张宪。抗金名将韩世忠质问秦桧,凭什么抓岳飞!秦桧说:*岳飞写信让张宪谋反,这事虽然还不太确定,但*莫须有*。韩世忠大怒:*莫须有*3个字怎么能让天下人信服?*

公元1142年一月一个夜里,年仅39岁的抗金名将岳飞被害。他的儿子岳飞、部将张宪也同意被害。

清风岩塘
「清风岩塘 」发表看法
2023-04-30

如果没有秦桧,岳飞能被害死吗?我认为,就是没有秦桧,岳飞也同样会被害死。

岳飞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并不是愚忠。

自1126年母亲在他的后背刻上“精忠报国”开始,岳飞就始终牢记母亲的教诲,把抗金救国作为自己的理想,至死不渝。

1140年,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时,曾经意气风发的对部下们说:“今次杀金人,直捣黄龙府,当与诸君痛饮!”没有想到,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

岳飞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迫班师,愤惋泣下:“十年之力,废于一旦!”1142年1月27日,岳飞以“莫须有”罪名,被宋高宗赐死。

有人说,岳飞完全可以“将在外、令有所不授”为由,不听宋高宗的“金字牌”,继续北伐;还有人说,岳飞手握重兵,完全可以起兵谋反。

然而,作为忠臣的岳飞,并没有这样做,最后以死谢国,唤起朝廷和民众的抗金决心。所以,1162年宋孝宗即位后,岳飞的冤狱终于得以平反。1178年,岳飞被追赠谥号“武穆”,后又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

岳飞的死,与朝廷党朋之争有直接联系,并不是秦桧就想害他。

将相和、朝廷兴,廉颇和蔺相如握手言和的故事,一直以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然而,在赵宋王朝,重文轻武已经根深蒂固,士大夫的力量成为朝堂上的主导力量。士大夫基于意气,凡事认死理,搞党朋之争。

岳飞与秦桧的忠臣、奸臣之分,都是后人评说的。在当时的朝廷,只有政见和利益之争。岳飞是主战派的代表,秦桧是主和派的代表,而且这种矛盾达到难以调和的地步。

主和就是投降,主战就是爱国吗?不是的,后世的历史事实已经说明这一点,晚清历史就是这样,翁同龢是主战派误国,而在外面对国家缝缝补补的恰恰是主和的李鸿章。

1141年,当时金国与宋朝的战争打了很多年,两国都很难打下去。刚好岳飞打了胜仗,而完颜兀术不想打了,那就谈判言和吧。金国开出的条件是:“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于是,秦桧上奏宋高宗,还是和谈吧,国家经不起战争了。宋高宗基于形势考虑,只好选择和谈,这样主战派不干了。那么只好“杀一儆百”,杀一个主战派的领头人物。只有杀了岳飞,其他的主战派才会老实,主和的政策才能成为国家的大政方针。因此,岳飞就成了主和政策、党朋之争的牺牲品。

岳飞的死,与他的性格倔强,没有得到宋高宗的绝对信任有重要关系。

宋高宗赵构登基后,对岳飞是比较信任的,军事上也一直倚重岳飞,甚至将朝廷四分之三的兵马都归其统领。

岳飞的性格有点倔强。1137年,岳飞打了胜仗后,宋高宗准备将淮西军将领刘光世归他统领。后来,听了张浚和秦桧的建议,就没有再给他。于是,岳飞不干了,呈上辞职的折子,不等准奏,就直接回庐山替母守孝了。

宋高宗闻知岳飞辞职,即诏令鄂州军营将佐立刻敦请岳飞还军。岳飞就是不回来。又派大臣去庐山请岳飞返回军营。大臣劝了岳飞六日,岳飞才答应受诏朝见。宋高宗为此很不高兴。

后来,有一次岳飞入觐时,向宋高宗提议立其养子赵瑗(即宋孝宗)为皇储,又遭宋高宗呵斥。如果一个文臣关心到也罢了,你是武将,手握重兵,对皇位继承感兴趣,指手画脚,是想干什么呢?这件事,更导致了岳飞与宋高宗矛盾的加深。

所以,后来在战与和的问题上,宋高宗听了主和派的建议,加上岳飞有点不听话,最后只能牺牲岳飞了。

纵上所述,岳飞的死,既是当时朝廷主和政策的需要,也与朝廷党朋之争脱不开关系。当然,决定权肯定是在宋高宗手中,也正因为如此,岳飞的倔强性格,没有得到宋高宗的绝对信任,也是他致死的重要原因。

不管怎样说,岳飞是民族英雄,为了国家、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永远值得人们纪念他。而秦桧害死岳飞,必将遭人唾骂,遗臭万年。

ww3721王建文
「ww3721王建文 」发表看法
2023-05-06

岳飞是秦桧害死的。没有秦桧只要有赵构,他也是必死无疑的。

赵构在靖康之难时,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在金兵再次南侵时,宋朝廷令其率领军兵马,救援京师。他却移师北京大名府。继又转移到山东东平府。以避敌锋。使宋徽宗钦宗被金人掳走。这个不管父兄死生中原地区人民遭遇战火生灵涂碳。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南宋皇帝。在金朝人想在钦宗死在五国城井中,要让钦宗儿子赵湛南下为帝时,要夺他帝位。更是奴颜必屈,一心议和。生怕金兵拥侄子到来抢了他坐位。不惜一切要求和金人。

他成为南宋皇帝。迫于形势用抗战派李纲,情况稍好就赶走李纲。伙同抢降派宰相汪伯彦,黄潜善,奸佞小人,放弃中原。从南京逃到扬州。在镇守开封将领宗泽病死,又用投降派人物杜充守开封,杜充放弃开封城丟掉长江以北所有国土南逃。金军渡江后,杜充领军投降为金朝燕京三司使。成为签订《绍兴和议》执笔者。

金兵奔袭扬州,赵构逃到杭州。苗傅和刘正彦对赵构对敌妥协行为极度不满。发动兵变,杀了王渊和大批宦官。迫使高宗退位。在文臣吕颐浩,张浚。武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起兵勤王。镇压苗傅和刘正彦,高宗又复辟为皇。

他还是派人向金军乞降。哭求金军不要南进,却不做有力部署抗金。金兵渡江南下,他逃到绍兴,又逃到宁波,漂泊海上到了温州。金军北撒后才回到绍兴。

才开始布置镇压农民起义,防御金兵,任命岳飞,韩世忠,吴玠,刘光世,张俊分区负责江谁防务。打击罢免了抗金宰相张浚。却给了议和派人物秦桧,重用为宰相。竭力压制岳飞土韩世忠主战派要求。偷安一时,迁都杭州!在初步站稳了脚跟。

在绍兴十年(1140年)金兀术领金军大举南侵。可是各路宋军。连遭失败。后在顺昌之战中,宋军以少胜多,击败了金军,扭转战局。岳飞领岳家军又取郾城大捷,打败了金军主力军。先后收复了郑州,洛阳等地。举国上下要求收复北方的呼声很高,北方抗金起义首领的部队也攻克遂怀卫孟的四州城池,要同岳飞军队合围开封。金将韩常也密信投降。

岳军抗金形势大好。长期以妥协苟安为国策的赵构,更害怕岳家军功成开封,从金营传来钦宗己死,金帝下令要钦宗的太子赵湛为南方皇帝。从而威胁自己的帝位,更怕岳飞打败金军尾大不掉,无法辖制而独立。他和秦桧商定,命令各路军队班师,用十二金牌逼令岳飞退兵。岳飞悲愤地说“十年之力毁于一旦“。退兵使刚刚用土兵生命收复国土又拱手让给金国。

赵构为向金国表示议和诚意,解除了岳飞,韩世忠,张俊,杨沂中兵权。撒消对金作战机构。派使者到金国求和。在使者叩头哀求下,金国以“必杀岳飞”为条件答应和议。

岳飞将被害死,《绍兴和议》达成。。当金人获知岳飞已死,摆酒庆贺。金人便册封高宗赵构为宋国皇帝。

杀岳飞,据《宋史》载,这是为了满足兀术为《绍兴和议》所设的前提条件。就是要防止岳飞有重新掌握还没有解散十万岳家军,攻入黄河以北,赵构以割让从前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高州,秦州的大半为代价。签定了《绍兴和议》。宋金东以准河,西以大散关为界,每年贡给金大量白银布绢为代价。息兵罢战。

岳飞之死是《绍兴和议》的牺牲品。只要赵构不死,长期避战,求安心理不灭。其他人只是帮助他杀了岳飞而已。

当然秦桧是内奸,为金国主子的代理人,他要为主子服务,杀了岳飞,更是他的阴谋。更其狠毒阴险罢了。当然如果没有赵构,换了韩世忠为相。北宋将领会团结一起主张抗金,也许早就重用岳飞,收复了北方国土了也许灭了金人也有可能历史没有也许当然北宋灭亡赵构难逃罪恶。岳飞之死难免其咎。

夏天的雷风
「夏天的雷风 」发表看法
2023-05-07

不能,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以前也回答过不知道多少次了。

下面所有説岳飞之死是赵构害的全是给莫名其妙的给秦桧洗白,什么迎回二圣,功高震主,哪有那八宗事啊,我就不明白了。

岳飞之死的的确确是秦桧一手构陷的,赵构在这里犯的是糊涂罪,但不是主谋这是历史定论啊可。你们稍稍看看跟岳飞有关的记载也不会有这种想法吧,你们为什么就一本书都不看就在这大放厥词啊?

哪就有记载就説岳飞想迎回二圣了?哪里就功高震主了?看的我都有点着急了,这个事情怎么就解释不清楚呢,不是历史爱好者也就罢了,毕竟民间有这种传说。可你们一个个顶着历史领域创作者的头衔,能不能就稍稍看看书?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以讹传讹?

有人説了,要不是宋高宗点头,秦桧敢杀岳飞,他有那胆子吗?

你们是不是只被秦桧杀岳飞这一件混蛋事给蒙蔽了双眼了?觉得秦桧没啥能力,要不是皇帝要岳王死,他不敢干?

可你们好歹看看秦桧的生平好吧,秦桧干的混蛋事可不止这一条啊。他都敢加九锡,都能吓的赵构给靴子里藏匕首,请问有他不敢干的事吗?

总有人纠结于岳飞功高盖主、想要迎回二圣、情商低、没政治头脑这样的老生常谈。可是我告诉你们,这完全就无稽之谈嘛,完全就没有那八宗事嘛。

功高盖説主:岳飞功是高,可是哪里有盖主的嫌疑?张浚説他是:“岳侯避宠荣,㾾则㾾矣。”岳飞做的哪一件事,是让赵构觉得这家伙盖主了?

迎回二圣説:迎回二圣的口号是赵构即位之初喊的,那时岳王爷只是跟着自己的主子喊了两声,之后就再无从谈起嘛。再者一説岳飞死的时候宋徽宗已经死了六七年了,迎的来吗?迎鬼啊。

那位説了那可以迎回钦宗啊。可大金国想立钦宗的儿子成为皇帝,岳飞还上疏説让赵构赶紧立皇储,确立大统,让金国人死了这条心嘛。正是因为这一条上疏,才被你们这群人説成是岳飞参与了立储之事。可你们用你们的脑子想想,这事能算岳飞干政吗?

情商低説:“诛其酋,抚其众,慎勿枉杀,累主上保民之仁“的周全情商低了还是“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的谨慎是情商低?

岳王爷做人做事,哪一件是不对的,哪一件事让人觉得他有问题的,完全没有嘛。所以你来告诉我,赵构是哪只脑袋抽抽了,要杀岳王爷?

岳王爷的死原因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秦桧这条狗至始至终都是人家金国的奸细。炮制这一切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必杀飞,始可和”这六个字,这没什么可叨叨的呀?

还有一个证据,岳王爷是秦桧先斩后秦的啊,皇帝的判决还没有下来呢,他就把岳王爷给杀了。是生米煮成熟饭的啊,你们为什么总要忘掉这个细节呢?要是赵构想杀,秦桧为什么这么猴急?无非就是他不敢确信赵构怎么判嘛。

我不知道现在这一群群的洗白秦桧,扭曲历史的观点是怎么以讹传讹而传出来的,难道要怪《射雕英雄传》?

这么简单的一个事情,总是解释不清楚,搞的我都着急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9014
「也无风雨也无晴9014 」发表看法
2023-05-02

肯定不能,以帝王的平衡术来说,岳飞根本就不是威胁,赵构当时应该防范的是秦桧、张俊之流。中兴四将中岳飞兵不是最多,势不是最大;反观张俊兵最多,功最高,与秦桧结党,与韩世忠有亲,一但杀了岳飞,南宗势必秦桧张俊之流一手遮天,如果赵构不昏庸是绝不会干自断臂膀的事。

园丁爱历史
「园丁爱历史 」发表看法
2023-05-03

如果没有秦桧,岳飞能被害死吗?

如果不带着成见看历史就会发现,岳飞的死和秦桧没有关系,岳飞是和赵构在争夺军队领导权的过程中,遭到高宗的猜忌而被高宗杀害。

这是每个朝代开国初期必然要走的程序,而在此过程中总有一些功臣名将因贪恋兵权被杀。

每个皇权国家真正意义上的建立,需要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军队的国家化,另一个是财政的国家化.

也就是只有国家真正掌握了主要军事力量和经济命脉,这个国家才算真正建立。

南宋建国初期,由于朝廷无力供养、更无力制约军队,不得不采纳了范宗尹提出恢复藩镇的建议;对于长江以北的武装力量,只要他们愿意挂大宋的旗帜,就封他们几个州的地方,让他们合法的割据一方。

在范宗尹成为帝国执政官后,接连有二三十个军头,被授予镇抚使之职,镇抚使是南宋藩镇的官方称呼。

南宋中央政府给藩镇大佬们开出了诱人条件,藩镇大佬在自己辖区内,不但拥有政治、经济、人事、军事权力;而且干好了,还可以让自己的子孙继承相关权力。取得镇抚使之职的军头,通常都是拥有独立、半独立地位。岳飞是第17个取得这种职务的军头。

这些镇抚使通过几年的淘汰和兼并,到1136年左右,逐渐形成藩镇性质几大军区,而军队也成了独立性很强的家军。

他们分别是:

以淮东楚州为大本营的韩世忠军,

以池州和庐州为大本营的刘光世军,

以建康府为大本营的张俊军,

以鄂州为大本营的岳飞军,

以及远在四川的吴玠军,

这些家军建成后没有直接和金军大规模的交战过,直到1140年金兀术收复河南陕西时,才真正接受考验,弊端马上显现出来。

当时顺昌被围,但这些家军为保存实力谁也不愿救援,对中央的命令阳奉阴违。

尤其是1141年春,金兀术在稳定了河南陕西的形势后,又兴兵南侵,进攻淮西,威胁京城。赵构动用一切可以调动的军队,想以优势兵力痛奸孤军深入的金兵,但由于岳飞、韩世忠逗留不前,坐观胜负,导致不但痛失战机,而且杨沂中所率几万军队包括中央禁军几乎被全歼。

淮西之战后,赵构意识到了建立高度统一国家军队的必要性,下定了整合军队,收兵权的的决心。

军权是武将的一生追求,留恋军权是武将的大忌。南北宋名将只有岳飞被杀,那么多文臣、武将都没有被杀,肯定有岳飞自身的问题。

岳飞出身贫苦,经过努力成功上位,位极人臣。因为他出身农家,更在意权利,更在意名誉,因为军权对武将而言,对功成名就者而言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就不肯轻易放弃军权。

如同今天出身贫寒,经过努力以后有了比较好的高位之人一样,他们对自己的高位远较家庭条件好的更在意,更不肯放弃。

由于有前几年淮西兵变的教训,这次行动赵构肯定经过了严密的安排。

首先,做通了张俊的工作,得到了张俊的全力配合;然后,让张俊和岳飞去整合韩世忠的军队,其实从历史上看,赵构对韩世忠的忠心是不怀疑,但只有忠心还不够,赵构是要的是彻底的臣服,所以,中央通过整军,比如清点人数(暴露出吃空饷的问题),查经济帐(暴露贪污腐败问题),敲打韩世忠,

韩世忠比较识时务,到皇帝面前去哭,让皇帝可怜,得到了赵构的宽恕,顺利过关。刘光世是光杆司令而且几年前以彻底臣服,不存在问题。

那么下来就看岳飞的表现了,其实赵构的安排是非常高明的,从几年的表现看,岳飞是最不确定的因素,放在最后。一是通过整合韩世忠的过程,让他看清形势,减少抵触情绪,配合中央,争取皆大欢喜的结局;再一个是让岳飞的部下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因为岳飞的部队成分最复杂。

但岳飞的表现是让赵构很失望,岳飞对军改表现出了非常的不满和抵制;这样赵构就要翻旧账了,别以为你没问题,是中央不和你计较,谏官开始弹劾岳飞,希望岳飞认清形势,对中央臣服。

但岳飞的表现是以辞职来应对,因为岳飞知道配合中央的结局是肢解岳家军,那他将失去一切资本,以后只能听从中央的摆布,毫无还手之力。

岳飞敢于辞职是因为自己有底气,因为他认为自己的部队别人玩不转,辞职是以退为进,自己的部队一闹事,赵构还会乖乖的请他出山。

但这次岳飞是错误的估计了形势,因为这次赵构是下定了决心,金国愿意和谈也为军改提供了有力利的条件。

可能赵构开始根本没有杀岳飞的意思,只要交出军权,君臣之间就能和平相处。

但张宪鼓动军队异动的事件,使赵构仿佛看到了又一个丽琼,又一次淮西兵变发生的潜在威胁,因为岳飞屡次挑战皇权的底线,不杀岳飞不足以立威,不杀张宪、岳云不足以瓦解岳家军,不足以消除军队叛乱的威胁。

可见,岳飞之死就是因为不愿放弃兵权,遭到皇帝猜忌;说白了就是和皇帝争夺军队领导权。

在岳飞案中,秦桧起的作用很小,甚至包括赵构起初也没有杀岳飞的心思,他要的对军队的绝对掌控,要的是张俊、韩世忠、岳飞的彻底的臣服。

岳飞的死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主要是岳飞的性格和宋朝的基本国策决定的。

文化觉醒
「文化觉醒 」发表看法
2023-05-03

岳飞直接上是死于赵构和秦桧政治谋害,根本上死于有宋一代懦弱无为的偏安政策,所以岳飞之死是对贫弱政治的批判!

历史之所以赞扬岳飞,是因为岳飞身上的不屈不挠的报国精神,这恰恰是有宋一代最为缺乏的民族骨气和傲气!靖康耻让宋代丢掉了大片北方土地,却仍激发不起宋代君臣的羞耻之心,赵构们苟延残喘、偏安一隅,毫无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之心。

所以岳飞是南宋偏安政策中的“逆行者”,他保持着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胸襟和抱负,他仅凭一己之力不免成为牺牲品,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忠肝义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无限正气和傲骨,成为民族的精神支撑!

但历史上总不免有赵构和秦桧们存在,于是岳飞又成为一面镜子,让国人多了一双分辨忠奸的慧眼!历史就是这样,看得懂过去,有时就辨得清当下,望得见未来。

悠悠芳草心
「悠悠芳草心 」发表看法
2023-05-07

没有秦桧,还有王桧,李桧,周桧……岳飞一样会被害死。

自古人分善恶,人臣分忠奸。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原因何在?

忠臣是站在国家立场上的,为了一个忠字,可以拿性命来捍卫国家的利益,他们讲究忠君爱国,不屑与奸臣为伍。

奸臣可不管这些,一切以自己的利益出发,什么忠君爱国,对他们来说就是说说,他们嘴上说忠君爱国,其实背地里干尽坏事。

秦桧本来是保护北宋末代皇帝去北国的,可他变节了,身处在外邦他贪生怕死,委屈求全,后来被金兀术派往中原,没少收金兀术珠宝金银,他们这样的人谁给好处多就卖给谁。

岳飞文稻武略俱佳,武功超强,抗击金兵,金兵都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正是他们的统帅,没有了岳飞,金兵就可以长驱直入宋国,所以必须除去岳飞。

秦桧就在利益的趋势下,充当了金兀术的刽子手。

如果没有秦桧,岳飞一样会死。为了利益出卖自己国家,出卖自己灵魂的人有的是,就在如今不也有这样的人吗?

话点到为止,一场疫情,就看出了众生百态。

骇浪无波澜
「骇浪无波澜 」发表看法
2023-05-07

现在都说岳飞是秦桧害死的,如果要是没有秦桧,岳飞能被害死吗?

由于我们现在在谈论的是一代人杰岳爷爷,出于对岳爷爷的尊重,我们不能以娱乐的角度来调侃,而是从一个第三方的角度客观的看待抗金名将岳飞的冤案。

想要解开这个问题的真相,首先要了解岳飞是以什么罪名被处以死刑的。

在得知岳飞被关入大牢,宋朝另一员名将,已经卸任在家的韩世忠找到秦桧质问。秦桧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忿然道:“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莫须有”意思是说“也许有”,这罪名如何,为了一个谁也说不清楚的罪名,就把人给杀了,还是个救国救民的名将。

后人们所了解的宋朝,通常都是文强武弱的印象,所以在宋朝的时候文化和法律法规发展得是非常好的,也就是说宋朝的法律已经十分的严谨、精细了。想要随意找到法律的漏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秦桧当着韩世忠的面敢说出“莫须有”三个字,这也是十分值得后人思考的。

大家应该明白,一般在陷害某个人的时候,通常都会将对方的罪过说得极其的肯定,以此来证明自己并非是冤枉对方。而秦桧用了个“莫须有”,这种模棱两可的回答,明显就是在告诉韩世忠“其中另有隐情”。

其实在个人看来,这更像是秦桧在给韩世忠的一种暗示,意思就是说“可能有罪,也可能没罪,但这个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上面有人要岳飞死。你再找下去恐怕会连累了自己”。

在这里并非是想为秦桧洗白,只是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是秦桧为主想害岳飞的话,那他应该避免自己的短处落到韩世忠手里,而事实呢,秦桧像个孩子一样回答:“可能吧?”给出了最不明智的答案,大家再体会一下,除了暗示之外,有没有种无奈呢?

也就是说,秦桧也是被迫做出这样的审判,那什么人会逼迫秦桧呢?答案就是宋高宗,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人竟然有实力能逼近到秦桧。

所以说,秦桧更像是个跑腿的,大家也可以理解秦桧为了巴结宋高宗,在此事上做得太殷切。

秦桧有罪吗,当然有罪,他思想里还是存在着迫害岳飞的主动性。也许真像是一些说法那样,秦桧得到了金的好处,但这不代表秦桧是主使。一个“莫须有”能将一代爱国将领处死,没有皇帝的令,谁敢动手,所以真正想处死岳飞的人应该是宋高宗赵构。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那么结论就出来了,有没有秦桧,岳飞都会被害死。

基于这个结论,再来看看宋高宗为什么要会有害岳飞之心呢?

岳飞自1122年二十岁从军以来,先后一次入武,英勇爱国。年轻的岳飞血气方刚,由于与主将王彦的思想不同,便弃彦而去投奔宗泽,对此宗泽还对岳飞加以训斥,但出于爱才的心理,宗泽还是将岳飞留了下来,并屡获军功。

宗泽死后,岳飞入杜充帐下,同样因为与杜充理念不同,在忍耐了许久之后,还是选择离开。好在杜充判金,也就不存在违反军令一说。

但这些却说明了岳飞直率的性格,作为一名将军,有些性格是当然的事情,没点性格的也不可能做好一名将军。有性格虽然是好事,但却要看发挥在什么地方,一但处理不当的话,就会引来祸患。

随着军功越来越大,岳飞得到了宋高宗的赏识,并答应将刘光世的军队拔给岳飞。后来有人提醒,其实宋高宗此时心里也有了顾忌,担心岳飞做大,所以就又将拔给岳飞的军队给取消了。这一次竟惹恼了岳飞,一气之下写了道乞罢军职的札子,在宋高宗还没批示的情况下,岳飞一怒之下走了。

宋高宗急忙派遣大臣将岳飞劝回,也许大家会觉得岳飞够霸气,但想过没有,岳飞的举动算不算是威胁呢,至少赵构必定会有这种感觉。

赵家的天下本来就是赵匡胤陈桥兵变得来的,所以宋朝历代皇帝从骨子里对武将都是心存芥蒂的。再加上岳飞直率、耿直甚至有些任性的性格,宋高宗对岳飞起了杀心也是可以预见的。

根据史料记载,在宋军胜多败少的情况下赵构积极开展与金的和谈,想来也是担心战争拖的越长,岳飞的势力就会越强,为了不重蹈后周主的覆辙,所以才会主和。

然而主战的岳飞,并没有罢休,仍旧积极备战,这令赵构芒刺在背,遂起了杀心,也是可想而知的事情。

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史学家分析,岳飞与宋高宗赵构之间真正产生嫌隙的原因,其实是岳飞执意要接回徽钦二帝,这可是直接动摇了赵构的政权,所以在岳飞提出这个观点的同时,也就已经注定了岳飞的命运。

所以岳飞之死,除了小人作祟外,更多是死于宋朝皇帝的心胸狭窄。

喜欢历史的网友,请加个关注,每天与大家分享历史趣闻。@骇浪无波澜

春天三月景
「春天三月景 」发表看法
2023-04-29

高宗继位以后,为了稳定内忧外患的王朝,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与主战派岳飞,韩世忠等展开内斗。

岳飞精忠保国,一心迎接二圣还朝,违背了高宗的意思,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金牌召回,莫须有罪死于风波亭,成全秦桧的政治心愿,高宗的安帮大略。

秦岳之争,不仅仅是二人的战争。当时的宋朝软弱政策,徽钦二帝的牵绊,害苦了精忠大帅。既使秦桧死了,还有张桧,王桧。。。。。。总之,岳飞必死无疑。

岳飞的抗金,让金兀术屡战屡败,不由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仰天长叹,也教岳飞留名青史,一首满江红洋洋洒洒,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相仁三女
「相仁三女 」发表看法
2023-04-30

相仁三女个人观点:岳飞之死,死因在于大方向没有和当政者保持一致,主因在于个人追求的理想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上,岳元帅追求的目标和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上。秦桧的迫害加害只是客观的因素,不是主要决定因素。

首先我们来看:当时金军南下,北宋灭亡,徽钦二帝连同赵宋宗室3000多人被押往北国,取道蒙东辽西到达上京会宁府。康王赵构在临安立国未稳,四处奔逃,惊魂甫定。最仓皇时居然逃到海上躲避金军追击。其状之惨实力之弱可想而知。

当此之时,岳飞仍然一力宣称:直捣黄龙府救徽钦二帝,与诸君痛饮尔!这从金宋当时的军事实力对比来看,很难说不是空谈。可以理解为是号召民众凝聚战斗力,真正去实践收复失地,恐怕是需要假以时日的,短期内难以企及目标。

其次就是:直捣黄龙府,从北宋立国直到亡国,都是没有实际行动的奢望。众所周知,北宋以文见长,整个赵宋时期,幽云十六州始终都是在契丹人建立的辽政权掌控中,直到1125年辽天祚帝亡国,北宋在军事上始终难奈契丹何,更遑论隔着辽国去攻金。金国腹地远在松辽流域,以当时南宋的经济实力军队作战能力来考量,勉以自保尚且艰难,谈何解放东北?妄言也。理想目标都在提,关键是????有令人信服的说服力和可行性。

第三点,岳飞将军提到的救徽钦二帝,这个目标对于宋高宗来说,是个没有动力甚至于极力排斥厌弃的命题。普通百姓都明白,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一旦贵为皇帝,再迎回徽钦二帝,皇父皇兄,高宗自己将置于何地?

岳将军冤杀多年以后,宋金和议,金人放高宗之母韦太后归宋,韦后归宋临行之时,钦宗赵桓“牵后衣”请太后好为九哥(指高宗赵构)言说,但得使归国,享一州之地以尽天年足矣。可以想见,当时深陷囹圄久困北国的钦宗本人都能够清醒的认识到国无二君,已经坐稳皇位的高宗皇帝是多么惧怕皇父皇兄归国,是多么难于接受这个局面出现的。

试想一下:先君归国,即使偏安一隅,高宗何以处之?国人何以待之?安塞天下悠悠之口?高宗皇帝如何高枕而卧、心何以安、名何以正?百姓人心向背何以知之?这些问题,作为书生意气,热血沸腾,慷慨激昂,挥斥方遒,说者容易,真正归于现实,就不是一介军人所能解决得了的了。岳元帅立足高远,雄踞道德制高点上,千年纲常伦理之巅,奉守君君臣臣之大义,心心念念“迎回徽钦二帝”,殊不知这个心心念念就是招致冤杀的夺命索。没有秦桧去馋言去构陷“莫须有”的罪名,也会有张桧王桧李桧赵桧之流去揣摩圣意,秉承皇帝之意暗下杀手的。

由此推之:岳飞随名为死于秦桧之手,实则死于高宗皇帝之手。高宗错了吗?岳元帅错在时势判断错了吗?信奉的理念和目标错了吗?诸君再议尔!

棒棒生
「棒棒生 」发表看法
2023-05-05

岳飞到底为何人所害,这本不是个问题。只是当世想为秦桧翻案的人多,也便成了一个问题。

翻案党的基本观点是,害死岳飞的是宋高宗,而不是秦桧;即使秦桧有害人之心,没有高宗的首肯,也害不成;

主战派与主和派只是路线之争,无所谓爱国与叛国,秦桧作为宰相,有责任执行对朝廷利益最大化的既定方针。谁反对这个方针,谁就应该被处罚。即使岳飞也不例外。因而害死岳飞的是法规制度,而不是秦桧;

宋金议和,金国将杀死岳飞作为和平交换条件,因而岳飞是死于国家利益,幕后凶手是金国,而不是秦桧害死。

他们还有几个所谓证据,比如秦桧对岳飞后人没有赶尽杀绝,留有政治遗嘱等等。

其实,翻案党的上述理由都不成立。或者说是用现代人的观点看待历史。秦桧作为金国在宋朝廷的内应,其服务对象是金国而非南宋。仅此一点,便将其定性为奸臣就应没有疑义。

历史不容假设,只能说,没有秦桧,岳飞能不能被害死,我不知道,历史也不知道。顺带说一句。翻案党为秦桧翻案的历史态度是极其危险的。翻案目的也不是为了秦桧,而是为他们现实政治服务的。我们必须警惕。

小岛知风
「小岛知风 」发表看法
2023-05-01

岳飞的死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结果,秦桧算是谋害岳飞的发起者,但是宋高宗赵构以及当时南宋朝廷之中的主和派朝臣都脱不了关系。所以以岳飞的权力和声望不单单只是一个秦桧能害死的,因此即使没有秦桧,只要有人带头想搞岳飞,在多方面因素纠集在一起情况下,岳飞也一样会死。

岳飞自身原因

岳飞本人其实在政治上还是相对不成熟,通过史书记载我们能看到岳飞一生律己宽人,体恤士卒,所以他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当时有话说撼山易,憾岳家军难。

而在岳家军中岳飞代表着一切,岳家军只认主帅岳飞,只服从岳飞的命令,这样将军放在任何一位皇帝身边都会让他寝食难安吧,更何况宋高宗赵构可不是什么宽宏大量的君主。

所以这就是岳飞在政治上的不成熟,他不懂揣摩上位者的心理,他在军事上超强的作为已经让上位者感到厌烦甚至威胁到上位者的权力,所以即使明知他很忠义,也要消灭在萌芽状态。

所以这是岳飞自身的一部分原因,其实历史上像岳飞这么忠义的名将有不少,比如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再造大唐的郭子仪为什么没有这种情况,因为郭子仪的情商和政治敏感性都非常高,对上郭子仪不敢揽权,不敢打造郭家军;对下郭子仪处处谦和宽容同僚,不与他人计较,所以郭子仪可以功高而不震主,是历史上名将得以善终最好的例子。

而且南宋中兴四名将虽然下场都不太好,但是唯独岳飞身死,这一点就值得深思,张俊、刘光世、韩世忠为什么都没事?唯独岳飞惨死,而且四将之中人品有些低劣的张俊还参与构陷岳飞。

宋高宗赵构对岳飞的忌惮

岳飞之死还有一部分源于宋高宗赵构对他的忌惮,能作为一代帝王,必定都有着一定的政治能力,像上面所说,岳飞打造了一支只认自己的岳家军,这肯定是触犯了皇帝的逆鳞。

在岳飞之死的事件上,没有赵构的默许,张俊不会参与构陷岳飞,秦桧即使想把岳飞先斩后奏也需要考虑事后结果如何,该怎么善后,因为毕竟秦桧对宋高宗赵构还是有一定忌惮。

秦桧等主和派视岳飞为眼中钉肉中刺

岳飞之死的导火索就是岳飞属于主战派且掌握军事实权的人物,他严重威胁到了以秦桧为首这些主和派的利益,所以他们必须除掉岳飞,而除掉岳飞的发起者就是秦桧。

这些主和派大臣都是为了保证自身利益,甚至像秦桧这种沦为汉奸,秦桧实际上就是汉奸,是金朝在南宋的代言人,而赵构为了确保既得利益,不得已要听从秦桧的话,和金朝妥协,这也是为什么赵构即听信秦桧,其实也背地里暗防着秦桧的原因。

写在最后

所以说岳飞之死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结果,比较复杂,这其中牵扯到了赵构的继承人问题和涉及到皇权谁属的问题以及秦桧的主要构陷。可以说岳飞之死是在秦桧等主和派汉奸构陷外加赵构默许的情况下酿成的惨剧。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秦桧,明天金朝派出另外一个主和派汉奸代言人李桧,他也一样会发起构陷岳飞的惨剧,那时赵构还会继续默许,岳飞终究难逃冤死。

当然这也不是为秦桧洗白,秦桧的黑锅不止陷害岳飞这一项,历史上很多人物都能洗白,唯独秦桧是洗不白了,因为他做的坏事实在是太多了。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