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开国皇帝开国的时候,基本上老爸都不在世上了。为什么?因为如果在世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父亲可以直接做皇帝,比如曹操、司马昭之流。第二种就是父亲没有资格做皇帝,这么一来关系就比较尴尬了,比如说刘太公和刘邦的关系。
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刘邦56岁登基称帝,而他老爸刘煓当时还活着,这个问题就有点尴尬了,因为谁拜谁是个大问题。
不管儿子多出息,刘太公毕竟是刘邦他老爹。所以刘邦就算夺取了天下,成为了皇帝,他也必须要给自己的老爹请安。
汉朝是以孝道治理天下,在这个时候就已经体现了出来。当时刘邦每隔五天,就去老爸的宫殿里拜见一下老爸,以此表示自己的孝顺。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史记》
如果刘邦是普通人,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可是刘邦是大汉朝的开国皇帝,是所有人的主人。那么这件事就有些不正常了。
为此刘太公的管家,便旁敲侧击地给刘太公做思想工作了。他告诉刘太公,这老天爷只有一位,天上也只有一个太阳,你老人家虽然是皇帝的老爸,可是皇帝是天下人的主子,也是你的主子。怎么能让皇帝隔三差五就来拜你呢?
刘太公恍然大悟,等到下次刘邦再来找刘太公唠嗑的时候,刘太公立刻拿起扫帚站在门口恭恭敬敬地欢迎刘邦进来。
刘邦自己都懵了,他哪里想到老爸种了一辈子的地,还能有这些花花肠子,于是刘邦就把刘太公封为太上皇,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活着的太上皇。
刘太公一辈子都是种地的,他那个时候没有离开过村子,一直守着土地过日子。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太上皇。
做了太上皇最大的区别那就是自己不用干活了,因为手下人把你伺候得服服帖帖。这么一来刘太公的心情反而不好了。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史记》
天天做事的人应该能理解刘太公的想法,一下子闲下来,他还真的不适应。而且刘太公长期住在这个宫殿之中,没有个亲朋好友唠嗑,心里也不是滋味。
刘邦为了让父亲开心一点,在后花园里专门开辟出一块菜地来,让刘太公闲暇的时候,就去菜地里种点菜过活。
而且刘太公的爱好比较广泛,他喜欢农村市集上的平凡生活,喝二两小酒,看看人家斗鸡踢足球,这快活的一天也就过去了。
刘邦得知以后,立刻把老家那帮人全部搬到皇宫里去,让他们天天陪着刘太公,这才使得刘太公笑呵呵地安享了晚年。
其实历史上做太上皇的皇帝非常多,刘太公只是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而且他是大汉朝开国的太上皇,这就比较不容易了。
唐朝的太上皇比较多,唐高祖李渊,在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以后,被架空成为了太上皇,提前把皇位让给了儿子李世民,自己则躲在后宫生孩子去了。唐睿宗李旦,是霸道女总裁武则天的小儿子。在哥哥们都挂了以后,李旦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再次扶上了皇位。可不久之后李旦为了平息妹妹和儿子的争端,选择让李隆基提前登基,自己成为了太上皇。明朝也有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在被瓦剌抓走以后,他弟弟朱祁钰继承皇位成为了大明皇帝。一年以后朱祁镇被接了回来,朱祁钰便将哥哥朱祁镇封为太上皇,幽禁在了后宫之中。此后朱祁镇在后宫被关了7年之久,等到朱祁钰病重以后,朱祁镇在大臣们的帮助下,果断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成功,再次成为了大明朝的皇帝。
不管是唐高祖、唐睿宗还是明英宗,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太上皇,其实是完全没有权力的皇帝。他们活着的时候,就要让位,这足以证明他们的权力已经被下一任皇帝给架空了。
刘太公就更不用说了,他压根就没参与打天下,所以他也没有资格真正掌握权力。不过他的子孙后代倒是满有福气,不是称帝就是称王。
刘太公是刘邦的父亲,按道理刘邦要对他恭恭敬敬,可是刘邦是天下之主,这天下百姓之中,就包括了刘太公,那么刘太公也要对他恭恭敬敬。
为此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复杂了,以至于后来刘太公见到刘邦,都需要尴尬地行礼,以表示对皇帝的尊敬。
好在我们现在是没有皇帝了,也就没有了太上皇。所以说处理父子之间的关系就比较简单,不管你做了多大的官,不管你的事业有多成功,你老子就是你老子,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看到父亲保持尊重,这是人子的责任。
参考资料:《史记》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这个问题很简单,皇帝继位时父亲还活着的有很多,比如: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时唐高祖李渊就还活着;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时他父亲李旦也还活着;
到了宋朝,更是奇葩,以赵构为代表的一些皇帝听到金军南下的消息,马上禅让皇位给儿子,然后自己跑路……
清代嘉庆皇帝即位时,乾隆也活着好好的。
但是,如果把这个范围缩小到开国皇帝中的话,也只有下面这几位符合条件:
刘邦在起兵反秦的时候,就把老爹托付给自己当农民的老哥,把老婆托付给自己小弟审食其;
然后刘邦在外混战拼命,等到刘邦开国皇帝称帝时,刘老太公还活着,刘邦于是就给刘老太公专门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太上皇,
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也是唯一一个没当过皇帝的太上皇。
李渊带领全家从太原起兵后,很快就建立唐朝,这个期间次子李世民功勋卓著,随后爆发了和太子李建成的矛盾。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逼宫,李渊禅让皇位给李世民,自己当了个闲散的太上皇。
李渊后半生除了生孩子,啥事都干不了。
赵构虽然人品不咋地,但是也是南宋的开国皇帝。只不过这个皇帝被金人吓破了胆,因为他的父亲和哥哥都被金人当作俘虏捉走了,这就是著名的徽钦二帝。
不过这对于宋高宗赵构来说是个好消息,最起码不用自己如何假模假样的表达孝道了,而且在阻止岳飞挽救回这两位“亲人”的时候,小动作倒是做的很多。
以上就是三位开国皇帝以及他们活着的父亲的故事,你喜欢哪个呢?欢迎留言一起探讨,我是以史为鉴,欢迎关注!
我有限的历史知识,记得开国皇帝称帝时,父亲还活着的,是刘邦,他的父亲刘昂,后来的刘太公。
这刘太公有三个儿子,老大和老二像他老爹一样,做着本分的庄稼人,刘老三就不一样了,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还经常蒙吃蒙喝,就是现在说的社会人物。
年轻时,这刘老三很多次被老爹说教,教他怎样的居家过日子,怎样的善置家业,可这刘老三根本就听不进去,依旧顾我,过着地痞流氓的生活方式,不知怎么还混了个公务员,成了乡镇干部,半老不老的年龄,还被老丈人看上了,把自己年纪仅十八岁的花季女儿吕雉,许配给不务正业的刘家老三。吕雉跟着刘老三勤俭过日子,生儿育女,在刘老三起兵闹事以后,更是跟着受牵连,跟刘太公一样,断不了在监狱里生活一阵子。
大概是刘太公对他的三儿子说教次数过多的缘故,按那时候,人们信奉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很可能,对一个坑蒙拐骗的不成器的儿子,打他骂他都很正常,反正刘三同学对他老爹刘太公的态度有些不大看重,例如,当他起兵后,跟项羽在河边对峙,项羽把刘太公绑在木板上,架起大锅烧开了水,喊话说如不撤兵,就把他老爹投进大锅里给煮了,刘三同学的回答很是轻松自如:既然咱们曾经是兄弟,那我爹就是你爹,你今天非要把你爹煮了,可千万记得给我留下一碗肉汤噢!
当然,在那种情况下,这句话说的没毛病,也可以理解成,成大事的人不拘小节,把亲人生死置之度外,道理谁都知道,可是这刘三同学说出的话,就叫人听起来不大舒服啊。
再比如,刘三同学得了天下,成功登上皇帝宝座,就是大汉朝四百年基业的开创者刘邦,跟群臣聊天时,就说:我在沛县老家时,人们常常说我是地痞流氓,不善置家业,你们都看看,我现在置下的家业大不大?!语气之间,就很有揶揄敲打他老爹刘老太公的成分,因为,敢直言说他地痞流氓,教训他并要他置办家业的,只有他的老娘老爹!
但大汉朝毕竟是以孝道治理天下,做了皇帝陛下的刘三刘邦同学,还是忘不了隔三差五给他的老爹刘老太公请安问话,倒是叫他老爹好不自在:一个是接受群臣跪拜的皇帝陛下,一个是无职无权,种地养家的布衣农人,这父子俩到了一起,该尴尬到何种程度?是老农人刘昂刘老太公,跪下来拜见当今皇帝陛下,还是贵为皇帝的刘三刘邦同学,跪下来给他老爹请安?后来,刘三刘邦同学听从了陈平的建议,封了刘老太公为太上皇,这才减轻了父子关系的尴尬局面。
首先,给你说的是有的,应该是有的,肯定是有的。细看一下:
秦朝吧,嬴政称帝,应该是不存在。
到汉朝时刘邦应该也没有这种事。
晋朝应该也不存在这事的。
五胡乱华时期应该有吧。
隋朝杨坚称帝也是不存在。
唐朝开国是李渊,后期虽然李世民当了皇帝,但他不是开国皇帝,所以也不存在。
再下来就到五代十国了,这个时期应该存在此类情况的,都是军阀称王的时代。
宋朝时赵匡胤时,不存在。但是转折点来了,就是南宋开国皇帝赵构,他时宋朝第十个皇帝,但是却是南宋的一任皇帝。他即位时,他的父亲,也就是宋朝第八任皇帝赵佶(宋徽宗),他哥是第九任皇帝赵恒,也是北宋的组后一个皇上。他(赵构)当上皇帝的时候,他父亲,他哥都还没有死,都在金国的大营,这段历史,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耻(看过射雕英雄传就知道了,郭靖、杨康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元朝时,忽必烈称帝也不存在,因为当时的拖累(上面说的郭靖的安达,纯属虚构,哈哈)已经死了。
到明朝时,就是老朱家的,朱重八(朱元璋)当皇帝时,他父亲早都去世了。
清朝就更不用说了,顺治当皇帝时还是小朋友,他父亲皇太极也是早早挂了。
所以,你说的问题,至少宋朝是存在的。至于五胡乱华时期和五代十国,那时候小国太多了,更替也很快,历史上对这段时期记载也是很少,但是应该是存在的。
给老爹戴绿帽子的刘邦
看到这个问题,第一个想到的人物就是刘邦。
本来,开国皇帝就没几个。一般人从底层打拼到最后当上皇帝,中间不知要历经多少磨难,古人寿命又短,等儿子当上了皇帝,一般老爹早就没了。掰手指头算了算去,也就那几个,其中刘邦是名气最大的。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几乎每个开国皇帝,都会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例如曹丕称帝后,追封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人,将自己父亲、曾祖父等等,追封了好几代,一直追封到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追封已故父亲朱五四为皇帝,庙号仁祖,谥号淳皇帝。
刘邦的老爸——刘煓本是一介平民百姓,在刘邦发动起义之前,一直都是位农民,靠耕田为生。
刘邦当上皇帝后,没有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每次去见父亲刘煓。当时刘煓并无官职和身份,所以按照封建礼制,是要给刘邦下跪的,但是父亲给儿子下跪,又不符合纲常伦理。刘邦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学秦始皇嬴政给已经过世的父亲,追封为“太上皇”,并没有封刘煓为皇帝。所以刘煓是中国第一个活着的没有当过皇帝的“太上皇”,并没有庙号。刘邦给年已80岁的刘煓找了很多年轻貌美的妃子和宫女陪侍,但是太上皇闷闷不乐。刘邦又给父亲在郊外盖了一座新丰城,将老家的部分邻居迁过来一起住,布局和家乡农村的几乎一摸一样,还喂有鸡鸭鹅,这次太上皇刘煓就高兴了。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刘邦让老人安度晚年,也是大孝。
刘太公虽然是农民出身,成为太上皇后却从来没有欺辱或是得罪他人,每日在皇宫和自己的老友,斗鸡,蹴踘取乐。临死之前告诉刘邦,自己的葬礼不要大办,一切从简,刘邦也照办了,刘太公的葬礼极为简朴。
从这些小事可以看出,刘太公为人还是很厚道、善良的,一个淳朴的乡下老头。
个人觉得,刘邦之所以不给他老爸皇帝封号,是因为在骨子里,刘邦自认为老爸不是真老爸,真老爸是龙。刘邦他妈和一条龙交配,结果生了他,典型一个杂种,这事可不是笔者瞎掰,是上了官方正史的。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明确写道:“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中国人把皇帝叫真龙天子,估计和刘邦这一手有点关系。
刘邦太恶毒了,不封老爸就不封吧,还弄一顶大绿帽子给老爸戴上,从这也可以看出刘邦的流氓本色。
当然有了,最典型的就是汉太祖刘邦和他的父亲刘煓(tuān)了,刘煓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在世的时候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刘邦画像)
刘煓估计做梦都没有想过,他一介草民居然翻身做主了,而且这一翻身还不得了,直接就当了皇帝的老爹!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皇帝刘邦和他的老爹共存的问题,那到底是皇帝大呢还是皇帝的老爹大呢?
所以说刘邦刚称帝的时候,还是以儿子的身份对待父亲的,每隔五天就去拜见一次。这刘太公(刘煓)也觉得没什么,我儿子拜见我这不是很正常嘛,所以也就习惯了。但是刘太公的管家却提醒他说:“俗话说,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当今皇帝是您的儿子,但他也是人主。您虽是他的父亲,但也是他的大臣。让他这个主人拜见您这个大臣,不合礼仪,况且这样也显不出皇帝的威严。”
(刘邦影视形象)
刘太公觉得管家说的对,于是等刘邦再次来拜见时,刘太公就提前拿着扫帚出门相迎,然后倒退着进屋,没有给刘邦行礼的机会。刘邦很纳闷,今天老头这是怎么了?于是就跳下车去搀扶父亲,刘太公赶紧说:“皇帝贵为人主,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破坏了国家的礼法。”
这可怎么办呢?刘邦于是就下诏尊父亲为太上皇,这样既能显示皇帝的威严,他又可以顺理成章的拜见父亲了。这刘太公也就此创下了一个记录,那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未曾为人君后来却成为太上皇的人,也是第一位在世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刘煓影视形象)
这刘太公在皇宫里生活久了,就终日闷闷不乐。刘邦也是纳闷啊,这什么情况啊,生活好了还不高兴了啊。刘邦于是就问刘太公身边的侍从,侍从回答说:“太上皇以前在家乡丰邑城生活时每天都和邻居亲朋在一起以踢球、斗鸡、喝酒为乐,现在没人陪太上皇,所以才闷闷不乐。”于是刘邦在皇宫附近为父亲专门盖了一座新丰城,又将丰县的部分亲朋邻居迁到这里来居住,这下刘太公才又高兴起来。
公元前197年,刘煓在栎阳宫去世,享年86岁!
大多数情况下,开国皇帝称帝时父亲已经去世了。因为开国皇帝们要么是前朝上层精英,这种情况下开国皇帝在前朝往往只有继承父亲的地位才能在本政治集团中取得主导地位,比如魏文帝曹丕、隋文帝杨坚;要么是通过自下而上的起义推翻前朝,这种情况下开国皇帝出身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艰苦的父亲可能在儿子称帝前已经死了,比如明太祖朱元璋。
称帝时父亲在世的开国皇帝很少,不过的确有,这里举两个例子。
一是汉高祖刘邦。刘邦于公元前202年称帝时,其父刘太公还在世。公元前206年,已为汉王的刘邦派人去迎接刘太公,但项羽却将刘太公截去,直到公元前203年楚汉以鸿沟为界划分天下时项羽才把刘太公送回。
刘邦称帝后把刘太公接到长安,一直以父亲之礼相待,后来又封刘太公为太上皇。
因此刘太公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世的太上皇(第一位太上皇是秦始皇追尊的秦昭襄王)、第一位没当过帝王的太上皇。
二是五代十国时桀燕皇帝刘守光。刘守光原是后梁册封的燕王,公元911年称帝,国号燕。刘守光的父亲刘仁恭也是一方诸侯,不过他和刘守光关系很差,直接被刘守光囚禁了起来。后晋灭燕后,刘仁恭、刘仁光被俘后被杀。
这个问题,刘邦最有发言权,刘邦虽然有和项羽分肉之举,但项羽最终也拿刘邦的无赖劲儿打败,并没有真的将刘太公煮了。后来,项羽逐渐劣势,和刘邦以鸿沟为界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就将刘太公和吕雉都还给了刘邦。
因此刘太公(刘邦的父亲)也就活到了刘邦称帝,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在世就被称为太上皇的人。
其实刘邦刚称帝的时候,刘太公对皇帝的概念是理会不到的,因此刘邦会见刘太公的时候,仍旧照着一般父子的礼仪。后来有人对刘太公讲皇帝是天子,刘太公虽然是皇帝之父,但依旧是皇帝的臣子,应该对皇帝行礼。
后来,刘邦再拜见刘太公之后,刘太公就拿着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刘邦大惊为此尊父亲为太上皇,以此避免刘太公需要对皇帝儿子行礼的尴尬。
汉承秦制,却对儒家礼仪采取截然不同的对待,刘邦虽然一向对儒家不以为然,但真正做了皇帝,却知道儒家礼仪对皇帝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场“秀”即是表达对儒家礼仪文化的认可,更是宣扬“三纲五常”的榜样,可以说是一场饱含政治作秀意义的政治事件,当然解决父子之间见面尴尬也是应有之意了。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将李渊也封为太上皇,也是一块遮羞布。宋徽宗则是想要逃亡江南,避免口实将灭国之祸甩给宋钦宗,自己封自己为太上皇,结果看李纲等人击退金兵就又回到京城想要重掌大权。宋钦宗凭借击退金兵的声望和大臣的支持已经不可能再退位,于是宋徽宗只能真的成为太上皇了。
可惜宋钦宗并不比宋徽宗强多少,李纲被罢免,议和派再度占领上风,金兵杀个回马枪,靖康之耻的惨状不忍细言。
乾隆为了表明自己不恋权,在位六十年之后就传位给嘉庆,然而直到乾隆身死,嘉庆才真正开始掌握权利。
最有名的就是刘邦跟他爹的故事。
刘邦40多岁做了皇帝,一把手,把他爹刘太公给安排在宫里,每天让仆人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但是,刘太公很不习惯,因为他是个老农民,年纪大了,勤劳干活的习惯改不了,不让他做事是要了老命。他成天跟刘邦发牢骚,还不让刘邦跪拜。说:小邦,你都做了皇上,我该拜你呀。刘邦说,您是我爹,我怎么能让您拜我呢。只好相互都不拜了,拱手作揖完事。但是猜测还是刘邦拜,刘太公不拜。
刘邦还安排把刘太公以前在沛县的乡里熟人都搬来洛阳,后来应该是长安,跟他爹一起生活,一起养鸡养鸭,种地,刘太公感到很高兴。
刘邦有次问他爹,您说下我现在的成就比起咱大哥如何呢。原来刘邦年轻时候,在刘太公眼里是个不务正业的主,成天东游西荡,不干农活,跑到大哥家蹭吃。刘太公当然少不了骂刘邦不争气。据说,有一次刘邦又要去大哥家蹭吃。他大嫂感到刘邦饭点时间要来,把锅用锅铲嚓得响,意思是已经没有吃的了。刘邦也很知趣,开始反思。
刘邦在鸿沟的时候,对阵项羽。项羽把刘太公给抓了,威胁刘邦投降,说要把刘太公给烹杀了。刘邦说,我们是兄弟,我爹也是你爹,你分给我一块吃吧。这件事刘太公应该是很生气的。但是刘邦说的又有道理,而且是在威胁的情况下,刘太公还是希望儿子的事业能够成功,并没有怪罪刘邦。
我是历史与文化纵横,一个喜欢解读历史的后学。欢迎大家点赞,关注。谢谢!
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发现很多人都不太注意审题。题主问的是哪位“开国皇帝”称帝的时候父亲还活着,而不是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太上皇。很显然,太上皇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存在,但是那些大都不是开国皇帝。
有人说唐高祖李渊的,可是李渊本来就是大唐开国皇帝,唐朝开国就称帝了。李渊是后来被夺权后才成为太上皇的,所以不能拿他来举例。明英宗朱祁镇不是开国皇帝,所以也不能拿他来举例。居然还有人把赵构称为“南宋开国皇帝”,明明南北宋都是一个朝代好吗?
只有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才可以算是开国皇帝称帝时还活着的人,而且刘邦即便不称帝,刘太公也当不上皇帝。他能当上太上皇,完全是靠沾了刘邦的光。
刘邦在家中排行老三,是刘太公最小的儿子,字季。刘季的两个哥哥都很能干,凭借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小康生活,刘太公很满意。只有小儿子刘季不太靠谱,平时游手好闲,总爱结交小混混,没事还经常去村里给寡妇挑水。虽然刘季长大后混了个泗水亭长的职位,成了个小公务员,但还是很不受刘太公待见。刘太公经常在饭桌上教育刘季,让他多跟哥哥学学种地。有时刘季反驳他,说我是能干大事的人,岂能种地?刘太公总会鄙视地回应道:“就你能,你咋不叫刘能呢?!”
刘邦跟项羽楚汉之争时,项羽扬言要烹了刘太公。刘邦对着城墙上的项羽大喊:“快点动手吧,煮熟了分我一碗汤喝!”可见,刘邦对父亲并不尊重。即便这是他的缓兵之计,但这也要背一个不孝的骂名,一般人不敢这么做。但是他能,因为他叫刘邦。面对亲儿子的冷漠,刘太公敢怒不敢言,只能骂项羽:“年轻人,不讲武德,欺负我这个老同志,希望你好自为之!”
刘邦当上皇帝后,刘太公自然升级成了太上皇。此时的刘太公,像极了过不惯城里生活的留守老人。刘邦见他整日闷闷不乐,经常去看他,还时不时地对他炫耀说:“你以前总说我啥也不是,你看看现在的我,是不是真的成了大事?我的两个哥哥也被我封了侯,种地有啥用?”每当这时,刘太公都尴尬不已,流下悔恨的泪水。
后来有人对刘太公说:“虽然陛下是您的儿子,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来拜见您的时候您也应该回礼。”此时的刘太公才意识到,刘邦已经不单纯是自己的儿子了,全国人的生命都掌握在他手上,自己曾经那么对他,现在是该放低一些姿态了。于是每当刘邦去拜见他的时候,他都会拿着扫帚迎接。当然,他不是要揍他,而是表示在一国之君面前自己只不过是个扫地的而已。
这一点,其实刘邦也明白。对于这个父亲,自己也觉得有所亏欠。毕竟自己出门在外这么多年,也没好好孝敬过他。所以,他每天都好吃好喝地伺候着刘太公。后来,他知道刘太公喜欢赶集,喜欢和老朋友一起喝酒,他就直接把老家那些父亲的朋友都请到皇宫里来,让他们整天把酒言欢。他知道父亲喜欢种地,就在花园里单独留了一块地,给刘太公用来种菜。
就这样,两父子从此其乐融融,父慈子孝,刘太公在皇宫里幸福地度过了晚年。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出现了很多个朝代,每个开国皇帝都是英明神武,当然每个身份也不一样,有的本身就是贵族,有的其他民族部落的酋长,有的是位高权重的权臣。但是很少有自己开国了上面还有个爹。对于那些贵族,都是世袭的,父亲死了,他才有权利,比如曹丕,李渊,秦始皇。大臣也是父亲都去世了才起事。少数民族酋长基本都是父亲死了,他才可以做酋长。唯一例外的只有两位平民开国皇帝,那就是朱元璋和刘邦。朱元璋比较惨,他父母早就死了,正因为这个,也是他造反的因素之一,刘邦就幸运多了,他造反,他媳妇儿吕雉一直照料着他的父亲。直到登基,刘太公也还活着,不得不说这农村大爷长寿。儿子当了皇帝了,自然心里高兴,招呼着村里老少去宫里做客。这样问题就来了。皇帝是天下第一人,可是皇帝上面还有个爹,到底是谁拜谁,让刘邦头疼了。就这样刘太公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当然这位太上皇只负责吃喝玩乐,实权是一点没有的。就这样也就解决了,太上皇被恩养起来,时不时刘邦要去给刘太公请个安,磕个头。父慈子孝也就完美了。这是唯一的一个开国皇帝上头还有个爹。其他的都没有这个麻烦事。
感谢头条的邀请,儿子做皇帝老子活着的有啊,而且还不止一个。
最让人熟悉的就是‘流氓’皇帝刘邦了,他年少时不务正业,不是赌钱就是吃喝玩乐,气的他爹总揍他,哥嫂总骂他。登基后他笑着问刘太公:俺和俺哥谁的家业大啊?
他登基后没事往他爹那溜达溜达,按照旧理他爹见皇帝要叩头,他爹骂他你别没事天天往这出溜,我特么受不了。他一听也是,自个是皇帝老爹没‘名分’咋行?和大臣一商量得了,太上皇吧。从此刘太公过上了逍遥自在的幸福生活。
第二个就是李世民啊,玄武门兵变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杀死哥哥弟弟及子侄就逼迫李渊同志下野做了太上皇。李渊同志也想开了没事生了几个小王子就挂了。
第三个唐肃宗李亨 (父亲玄宗李隆基)李隆基杀死杨玉环,据说就是李亨自导自演的一出大戏,而且跑到别的城市做了皇帝,李隆基没办法了做了太上皇。
第四个就是宋钦宗赵桓,宋徽宗被金国打的受不了,怕是守不住江山了,把皇位传给儿子宋钦宗,表示亡国这个锅我不背。宋钦宗也不想当这个皇帝,没办法,国不可一日无君,他爹不当只有自己勉为其难做皇帝了,结果,没二年靖康之耻,徽钦二帝被俘虏,跑到大东北踢球玩去了。
第五个嘉靖帝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由于武宗死后无嗣,因此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其实这种的关系比较好处,这类皇帝我就一带而过。
第六个嘉庆帝(父亲乾隆),乾隆在位年数可不短,而且是个长寿的皇帝,在位60余年,一想算了别超过他爷爷康熙了,就退位了。说是退位,大事还得和他商量。等他死了嘉庆处理了和珅,吃了半辈子。
第七位光绪帝(父亲醇亲王奕譞)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
第八位皇帝溥仪帝(父亲载沣)这个就不说了,年代太近,没事的时候看看书就行了。
有,这个人就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刘邦五十六岁当皇帝时,他爸刘太公还活着。刘邦在长安,他爸在江苏沛县老家,后来他把老爷子接到了陕西长安,并尊称为太上皇,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
王莾当新朝皇帝时,他爸老王早就死了。
曹操死后,曹丕当了魏王,一年后由汉献帝禅让给了曹丕,建立了魏国。
刘备死后,刘禅才继位,当了四十多年蜀汉皇帝,后来病死于洛阳。
最典型的应该是李渊和李世民,李渊可谓英雄一世,在唐朝的历史上,可被李世民祸害的不轻,为了显示自己发动玄武门事变的英明神武,李世民把李渊贬的一毛不值,可想李世民提着兄弟的人头闯了进去,李渊一定脑子都疼了。
“父皇,我把两个兄弟都给杀了,现在只有你儿子我还活着了,看着办吧。“
李渊一定懵逼了。
“狗日的。”这次不能骂出来,万一被这兔崽子给宰了呢,“那好,你以后就是皇太子了。”
从那以后,凡是军中大小事,基本都交给李世民了,后来始终觉得不爽,干脆退位吧,所谓处理父子关系,一旦到了皇庭,除了父子,还是君臣,猜测李渊和李世民后期的相处应该是比较轻松的。
因为双方都造不成威胁了,作为皇太子,李世民继承之外,没有其他人了,而军权在握,李渊应该不至于如坐针毡,也没有这个必要了,李世民已经掌握实权,跟皇帝无异了。
开国皇帝登基后,他的父亲还健在的历史上有一位皇帝符合这种情况,这位皇帝大家非常熟悉,他就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称帝后,他的父亲还健在,那么他怎么处理他与他父亲的关系呢?刘邦的父亲被称为刘太公,他在刘邦称帝前都住在丰县,从事农业。楚汉战争开始时,刘邦派人接刘太公,但被项羽阻挠了。彭城之战后,刘太公与吕雉等人被项羽的军队俘虏了,作为了人质。项羽本来要杀刘太公,可是项伯劝阻了项羽。结果不久,项羽所处的形势不利,就把刘太公等人放了,换取鸿沟界限。
刘邦父子重聚,当然是很高兴的事,可是烦恼也随之而来。不久,刘邦很快就打败了项羽,称帝,建立了西汉。刘邦当了皇帝,当然要厚待父亲,于是他五天朝见刘太公一次,行父子之间的礼节。但是大臣们告诉刘太公,说他虽然是皇帝的父亲,但也是人臣,不能让皇帝拜见他。之后,刘邦再来拜见刘太公时,刘太公就在门口恭迎,刘邦非常吃惊,知道原因后,刘邦就尊刘太公为太上皇了。因此,刘太公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没有做皇帝,而成为太上皇的人,也是第一位太上皇。
刘太公做了太上皇后,过得很不舒心,因为在宫中的生活习惯不同了,为此,刘邦又让刘太公恢复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刘太公又高兴起来。所以我们看到刘邦当了皇帝,还是很尊敬和孝顺他的父亲。
从“秦始皇嬴政”开始,中国的开国“皇帝”约有一百人!(包括割据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即是开国“皇帝”而恰恰“父亲”又在世的有这么几位!
《史记索隐》记载:“刘邦”当了皇帝后很孝顺“父亲”,五天向“父亲”请安一次!“父亲”喜欢干什么“刘邦”都支持!“刘煓”也很尊敬“儿子”!后来“刘煓”还被“刘邦”尊为“太上皇”!这一对儿算是“父慈子孝”的典型!关系处理得很好!
《魏书》记载:“北魏”末年,大将“高欢”掌握了国家权利,准备立“元亶”为皇帝,结果“元亶”处处和“高欢”做对,“高欢”就立了他的儿子“元善见”做皇帝,“东魏”就此开国!
“元善见”登基时只有11岁,他登基后和“父亲”发生了什么事?史书上没有记录!但是我分析,因为“元善见”年龄太小,应该没什么自己的主见!而且权臣“高欢”把持朝庭,他想和“父亲”见个面,估计都要被监视!
三年后,父亲“元亶”就去逝了!所以未成年的“元善见”也谈不上怎么处理和“父亲”的关系!
这段历史我们很熟悉了!他们“父子关系”也不需要怎么处理!“宋徽宗”被“金国”掳走了,一直也没放回到“南宋”朝庭!
而“岳飞”一直想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可惜“赵构”不给他机会!后来“徽宗”就去逝了!
因为岳飞,民间对“赵构”的评价很低,一无是处!认为他是“投降派”,不仅软弱无能,而且昏晕无道!为了和“金国”议和还和“秦桧”合谋害死了“岳飞”!
而“历史”上对他评价是“功过参半”,不能完全否定!《宋史》还把“赵构”和“刘秀”相提并论,定为“中兴”守成之明君!
而且“赵构”的“艺术造诣”很高,和他的父亲“宋徽宗”都是卓有成就的“艺术家”!绘画、书法、词作,在中国“艺术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
以上三位,就是开国时“父亲”还健在“皇帝”!总的来说这种情况比较少!大部分“开国皇帝”的“父亲”早早就去逝了!
刘邦做为汉朝的开国皇帝,他称帝时刘邦的父亲刘老太公还活着,并且身体很健康。俗话说“天无二日”,儿子是皇帝,总不能让老爹也当皇帝吧?于是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诞生了。
汉朝的天下是刘邦带领一帮人打下来的,刘邦的老爹刘老太公对刘邦开创汉朝没有丝毫的功劳,刘邦称帝后刘老太公仍然是一平民,居住在老家沛县。为了让天下人知道自己是一个孝子,于是刘邦将自己的父亲接到京城去住。刘邦为了显示孝道每天早上都要去给老爹下跪请安。儿子是皇帝,是君,老爹是平民是臣,君给臣请安磕头,这不合君臣之礼,也让刘老太公内心十分不安。有一个刘老太公的仆人看出了刘老太公的心病,就告诉刘老太公下一次刘邦来时,就拿着扫帚站在院子里给刘邦让路。
果然,刘邦看到后大惑不解,问为什么这样,刘老太公说:你是皇帝,我是臣民,自然应该给你让路,更不敢接受你的跪拜。刘邦一听,心中大喜,于是封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
感谢笔者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
一、汉高祖刘邦
刘邦在起兵反秦的时候,为了失败后不连累家人,就把老爹托付给自己当农民的老哥,把老婆托付给自己小弟审食其;
然后刘邦在外混战拼命,好几年都不回家,刘老太公和他哥哥本来就瞧不上这个混混儿子也就罢了。自己老婆结果也和审食其好上了。
等到刘邦终于混出点成绩,又惹上了项羽这位猛人。项羽直接一个突袭,捉住了刘邦的老爹、老婆。
项羽说:你要是不投降,我就杀了你老爹做汤。
刘邦回复说:咱俩结拜过啊,我爹就是你爹,你既然要杀你自己的爹,杀了后记得分我一碗肉汤。项羽气得要死,终究还是放了刘邦全家。
等到刘邦开国皇帝称帝时,刘老太公还活着,刘邦于是就给刘老太公专门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太上皇,刘老太公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也是第一位活着的太上皇,也是唯一一位没有当过皇帝却成为太上皇的人。
据说刘邦对自己的父亲还是很好的,刘太公出生平凡不喜欢在深宫里居住,喜欢种菜,刘邦就找了很多普通人陪着老太公,还让人在御花园的空地给父亲种菜。
刘邦还故意调侃自己老头子说:当年你老批评我不如我哥,如今你看看我打下的这份家业比我哥如何?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史记·高祖本纪》
当然,刘邦对于自己的哥哥嫂子倒是还有很大的怨气,分封天下的时候就不给自己侄子封侯,刘老太公,也就是太上皇主动求情,刘邦这才给侄儿子分封了一个"羹颉侯",以讽刺当年嫂子刮锅之恨。
对于和自己媳妇私通的审食其,刘邦也没杀他,也倒是给他封了一个“辟阳侯”,意思是你小子再不老实让你当太监的意思。
刘邦如此封侯可以说空前绝后了。
二、唐太宗李世民
其实唐太宗李世民是不是开国皇帝还是有疑问的,大唐真正的开国皇帝应该是唐高祖李渊,不过这父子二人一同打的天下,而且他俩也实在太有代表性了,我们就拿他来说一说。
李渊带领全家从太原起兵后,短短一年就打下长安建立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快速建国。
之后李渊准备让太子李建成统揽朝政,次子李世民横扫诸侯,兄弟两人各有分工,在李渊看来这貌似很靠谱的办法。
没想到,李世民功劳极大,能力也极大,并不满足于当个闲散秦王,于是悍然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顺势逼宫。
李渊无奈之下退位让贤,自己当了个闲散的太上皇,李渊后半生基本上都是被李世民软禁在宫里,虽然衣食无缺,但是李渊除了生孩子,啥事都干不了。
李渊一生中总共生了22个儿子,19个女儿,其中在当了太上皇之前仅有5个儿子,6个女儿,其中三十个孩子都是禅让皇位给李世民后所生。
李渊最小的儿子李元婴是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出生,这个时候李渊已经快70岁了,而李世民也已经当了爷爷了,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和李世民的孙子年龄差不多大,这辈分真是够乱的……
三、宋高宗赵构
赵构虽然在如今的互联网上一直被鄙视,但是他怎么说也是南宋的开国皇帝。
只不过这个皇帝被金人吓破了胆,一听到金人南下,马上就坐船逃跑。
而赵构的父亲和哥哥则是著名的宋徽宗和宋钦宗,在靖康之耻后,双双被金人当作俘虏捉走了,赵构和自己父母音讯不通,自然也无法尽孝。
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6年),宋徽宗才死在五国城囚牢的草铺上。(今吉林省扶余县境内)直到两年后,宋高宗才得知父亲的死讯。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称帝的时候,他的父亲刘太公就还活着,据史料记载刘邦是给父亲太上皇的尊荣的,但是是没有实权的。
虽然是刘邦和刘太公是父子关系,但是刘邦做了皇帝,刘太公就不能对刘邦摆父亲的谱了,只能老老实实的在宫里养老。
刘邦以一介低贱草民,眨眼间登上皇帝宝座。一切都需重新审视、重新对待了。
比如父子关系,天经地义,从来都是父尊子卑,可如今不同了,总被刘太公瞧不上眼的刘邦当了皇帝。
刘太公虽是刘邦的父亲,但同样是皇帝治下的百姓。刘邦再也不愿像过去那样对刘 太公低三下四了。
刘太公却还像过去那样,大大咧咧端起架子摆他的父道尊严,弄得刘邦为了给天下人做孝子贤孙的样板、拿忠孝节义糊弄人,不得不对刘太公“五日一朝”,“如家人父子礼”。 也就是每过五天刘邦要去拜见刘太公向刘太公行礼。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仲夏五月,刘邦已当了一年多皇帝了。这天,刘邦又极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去朝拜刘老太公。
快到刘太公住的宫门前时,一幕前所未见的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老爷子一改旧习,早己毕恭毕敬地迎候在大门口,手里 还拿着一把扫帚,一见刘邦走过来,立即做扫地状倒退而行。
刘邦先是一愣,很快就明白过 来一一老爷子这是和普通臣民一样,在清道 迎接朕这个皇帝陛下呢。他心里高兴,但“孝子”的样子还得有,于是赶忙下车搀扶太公, 以示老爸这样,儿子不敢当。
刘太公却硬要坚持:“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您是皇帝,是所有臣民的主子,所有臣民都得以您为尊,怎能为我这个糟老头儿乱了天下规矩!
刘邦也就顺水推舟,由老爷子继续“拥彗(扫帚) 却行”,为皇帝陛下清道。
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 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 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汉书•高帝纪》
原来这一切都是太公家令教刘太公做的,儿子做了皇帝,刘太公虽然是刘邦父亲,但先论君臣,再论父子,哪有做皇帝的向臣子的行礼呢?
这些话正是刘邦想说而说不出口的,太公家令替他说了。刘邦高兴得不得了,赏给家令黄金五百斤。
后来刘邦就刘太公为太上皇,刘邦为让太上皇老爸开心爱屋及乌,次年又将小卒出身,做过刘太公仆从的秋彭祖封为戴侯,食“千二百户”。
流氓终究是流氓。刘邦在向太上皇老爸表演孝意的同时,也没忘找时机继续对老爷子进行心理报复。
刘邦发迹前,因为无赖行径被刘太公哼喝嘲弄了多少年!如今风水轮流转,也该反讽一下了。
汉高祖九年 (公元前198年),萧何主持建成长安未央宫, 刘邦大会诸侯和百官,于未央宫前殿举行隆 重酒宴。
席间,刘邦举着玉酒杯,向太上皇敬酒祝福:“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 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的意思是说:”您老过去总嫌俺不成器,创不下家业,不如老二能干。如今看看,俺成就的这份家业,与老二相比,究竟谁的多?
刘邦的话引得“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在这样大的场面,当着这样多的臣属,流氓皇帝刘邦,把一个泼皮无赖多年来积压在内心深处对老爸对兄长对家族的蔑视,来了个痛快淋漓的宣泄,居高临下,尽情嘲讽,只管一己自得,不给老爸一点面子。
什么父子间的正常伦理,什么太上皇的无上尊荣,在这个刘邦流氓皇帝眼中,统统一文不值。
所以刘太公当太上皇的日子应该是不太“好”过的,物质上虽然享尽荣华富贵,但精神上可能就比较憋屈,因为再也不能摆老子的谱了。
当爹的不能教训儿子,反而要对以往看不起的儿子俯首帖耳,拿滋味可难受了吧。可谁叫他的儿子那么有出息呢,当了皇帝,天下就他最大了。
本文由作者:徐安50 于 2020-05-17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827666199262806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