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可能跑了,也可能是自焚而亡。不过这不重要。当时不管朱允炆怎么着,他没自焚也好,不逃跑也好,只要他活着被朱棣活捉,必然是个死。因为史料中对朱棣继位的记载,非常有内涵。
根据史料记载,朱棣初进南京时,城内乱成一锅粥,为了抢占先机,朱棣把兵马分成了四部分:其中实力最强的一队被派去镇压以徐达大儿子徐辉祖为首的抵抗势力;第二队派去天牢释放被建文帝拘押的几个王爷;第三队被派去皇宫,“保护”建文帝。
至于第四队则由朱棣自己亲自带队,作为战场的预备队。
三队人马派出后,镇压抵抗势力的一队进展非常不顺,因为徐辉祖死不投降,跟燕军在城内打巷战。营救王爷的一队则很顺利,被拘押的王爷很快就救出,并送到朱棣面前。
但就在朱棣与弟弟们碰面,抱头痛哭时,第三队的人突然来回报说,皇宫起火了,已找不到建文帝的下落。朱棣听闻大惊,立马增派人手去灭火。表示一定要保护好建文帝。
大火烧了一段时间后,终于被扑灭。朱棣的手下从火堆里扒出两具尸体,说是建文帝和皇后的。当时这两具尸体已经烧的跟黑木碳差不多了,朱棣不确定这是不是朱允炆,因而特别犹豫要不要把消息公布天下。
就在朱棣正犹豫时,他的军师姚广孝悄悄的对朱棣说:这两具尸体就是皇上和皇后!他们死得其所。你赶紧宣布。
朱棣很聪明,瞬间明白了姚广孝的意思。于是他立刻就认定两具尸体是自己的好侄儿和侄媳妇,扑上去就抱着尸体号丧:你们怎么这么傻啊,我是来帮你清除奸臣的,你们咋就自焚了啊?
哭过一番后,朱棣安排人下葬。随后他马上与姚广孝一起商量自己称帝的事宜。朱棣当时是想立即称帝的。因为名不正言不顺,他如果不称帝,大家不会服他。甚至就连南京城里的老百姓也不会服他。
但姚广孝很精明,他看得更远。他劝朱棣再忍忍,先不要登基,还可以等南京再乱一点了称帝。到那时候,天命所归,大家希望朱棣能出来收拾残局,便会真心拥戴他称帝。
忍了一段时间后,朱棣手下靖难的将领先忍不住了,纷纷来劝进,但朱棣不允许。
又过了一段时间,南京城内的诸王爷们忍不住了,纷纷来劝进,但朱棣仍不允许。
又又过了一段时间,建文朝的旧臣们也忍不住了,也纷纷来劝进,朱棣再次驳回,表示自己不会称帝。
直到最后,城内百姓的代表,乡绅地保们全部都来上奏了,请求朱棣赶快登基,称再这样乱下去的话,百姓们就无法生活了。请求朱棣以苍生社稷为重赶紧称帝。朱棣这时才假模假样的表示:既然你们都希望让我登基继位,那我也只好勉为其难了。
之后,朱棣四处贴榜,表示自己要称帝,在获得一致拥戴后,他顺利登基。至于昔日的建文帝,则没什么人还关心他了。
至此,靖难之役才算是完全结束。
细看这段历史记载不难发现,建文帝有没有自焚,或者说他很爷们,就不逃跑,就坐在皇宫大殿上等着朱棣来抓,真的很重要吗?
事实上,并不重要。因为建文帝死亡的消息是朱棣主动放出来的,当别人质疑时,一口咬定建文帝死了的人,也是朱棣。
朱棣不傻,留着建文帝不杀,或者宣称建文帝跑了,这对他而言都非明智之举。
如果他不杀建文帝,他该怎么安置自己这个侄子?软禁?开什么玩笑。他以清君侧名义起兵却软禁皇帝,这不是自打脸吗?
先软禁再暗杀?这不是多此一举嘛?有这闲工夫,还不如直接趁乱弄死建文帝算了。
公开宣布建文帝失踪也不可能。因为一旦朱棣这么干了,那简直是后患无穷。比如后来清朝的“朱三太子案”。
据统计,从清朝入关,入主中原的七八十年时间里,前前后后就冒出十几个声称是“朱三太子”的人造反。
这个所谓的“朱三太子”就如小强一样,清朝杀了一个,不久后又冒出一个,搅的顺治康熙两朝几十年都不得安宁。
因此宣称建文帝失踪是不可能的。朱棣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宣称建文帝死了。
活人是不可能有的,尸体倒是有两具。想验尸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已经下葬了。
所以说,不管朱允炆当时怎么着,只要他被朱棣活捉,必然就是个死。朱棣有决心,也有脸皮做这种事。比如驸马梅殷之死,就是典型的朱棣式的肉体消灭。
朱棣继位后,朱棣的妹夫梅殷对他始终爱答不理,惹的朱棣一肚子火。有一天两个锦衣卫去找梅殷说点事,三人在过一条河时,梅殷突然掉到河里淹死了。按说像驸马淹死了这么大的事,朝野应该早就吵翻天了,两个锦衣卫坐视驸马被淹死,肯定也是少不了被问责的。但后来却很蹊跷,朝野没人敢过问这件疑案,两个锦衣卫也得到了提拔。
最后是梅殷的妻子宁国公主追究,一直问到了朱棣那里,朱棣看瞒不住了,才下令彻查这件事情。而彻查的结果也非常搞笑,朱棣对妹妹说原来两个锦衣卫跟梅夫有仇,把他扔河里淹死了。而我对此事一概不知,不过妹妹你不要伤心,因为我这就下旨宰了这俩个胆大包天的家伙。
这事怎么评价呢?这不是在糊弄鬼吗?
另外还有解缙之死也是如此,朱棣一个简单的意会,下面的人马上懂了。
从这些事不难看出,朱棣杀伐果断。他既然敢跟建文帝对着干,当然就敢杀建文帝。只不过他还要点脸,不敢正大光明的干而已。
朱棣不敢杀他。
但是建文帝会在朱棣叔叔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深刻反思自己,然后把朱棣叔叔看不过眼的“奸臣”一一诛杀,以示知错。
杀到朱棣叔叔满意后,战战兢兢地做几天皇帝,然后感觉自己才能不足,胜任不了皇帝之位,只有朱棣叔叔能开创盛世。于是就问朱棣叔叔是否愿意接过皇帝的重担,为天下百姓计?
朱棣叔叔推辞一下,就接受了。
禅位之后,建文帝被封为亲王,但是身体却一日不如一日,不久就病死了。建文帝死后,朱棣很难过,于是以皇帝之礼下葬,还活埋了几个美女给他陪葬。
于是诸臣夸朱棣:“陛下仁义!”
建文帝认错处死奸臣后,就得了病,不久便暴毙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
诸臣为国之社稷着想,劝朱棣登基上位。
朱棣觉得诸臣说的有道理,当今天下唯有我朱棣才生胜任皇位。于是朱棣接受大统,登基上位。。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宫坐着,朱棣敢杀他吗?朱棣就是明成祖,都是当了皇帝的人,有什么敢与不敢的?他杀人的方法有千万条,就看怎么杀了。
历史上的建文帝应该是被朱棣杀掉了,或者被人献给朱棣然后被杀掉了。他逃出南京的机会等于零,因为李景隆开城投降,南京城匆忙间城破,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建文帝直接被烧杀在皇宫里了,南京本就是一个死地,建文帝没机会逃出去,所以不存在朱棣敢杀不敢杀的问题,关键是不能让人知道是他杀的,因为毕竟他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的。
历史上关于帝王间想杀而不能杀的解决方案,有很多可以参考,比如赵武灵王被囚禁沙丘宫活活饿死就是比较好的方案,后来梁武帝也就步后尘了。有些急于表现忠诚的,比如三国时的成济,就比较悲催,他被人当枪使,成济是三国后期曹魏武将,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用戟刺死魏高贵帝曹髦,后司马昭为平息众怒,将成倅、成济兄弟二人杀死,为别人背黑锅。另外比较时髦的做法是禅让后想办法再毒杀,也有禅让后得以善终的。这要看当时的环境和帝王的个人能力和胸襟了。
朱棣杀建文帝不需要禅让,这本质来说就是他们老朱家的内斗而已。唯一忌讳的就是犯上作乱的罪名,所以朱棣一定不能看见建文帝,或者起码不能让老百姓知道他们曾经见面过。但朱棣一定是确认了建文帝的死亡消息。
建文帝是身居皇宫的人物,自理能力一定不强,所以他的目标一定很大,并不能隐藏民间;明朝的实力强大,所以他也难以藏匿海外;可以说天下虽大,竟无他容身之地。再者想抓他的人太多,朱棣这边的人自不必说,还有墙头草有可能献建文帝自保或者升官发财,还有那些不满足现状的人,只有拥立新君才能取得更大地位和利益的人,更有这个冲动。总之建文帝和忠于他的人被杀死在皇宫,然后假意皇宫失火是个不错的故事。老百姓喜欢,明成祖也能接受,还可以假装四处找一找,以后的我们也可以多些遐想。
最后我们就开个玩笑:皇帝看起来是一个高光的职业,但从生到死,却无时无刻不在危险里,尤其是这一生一死的时候,这个职业非常的危险,所以没人再敢从事这个职业,渐渐地也就消亡了。
记住,史书上朱棣不是造反要自己当皇帝。这个虽然大家都不信,但朱棣需要的是一个借口,他不管别人信不信的。
朱棣的借口就是清君侧,就是皇帝身边有了奸臣,皇帝被奸臣迷惑或者说是控制住了,所以才起兵。
也就是按照朱棣的理论,这个时候的建文帝和大明帝国是需要他朱棣来解救的。既然如此,朱棣自然是当仁不让了,从北京一路打到南京。当时整个南京兵荒马乱的,朱允文怎么可能端坐在皇宫?怎么可能见到朱棣?那必然是朱棣晚来一步,救驾来迟,虽然成功诛杀奸臣,但却被奸臣得手杀害了允文皇侄,我朱棣王爷痛苦万分,恨不能同去,但奈何明帝国不能没有当家人,这才忍着万分悲痛登上帝位以主持大局。
这个剧本明白吧?无论朱允文怎么选择,但按照朱棣剧本那是怎么也不能相见的,也绝对不可能相见。说白了,就是即使见了也是没见,当然也就不存在杀不杀的问题了。
如果建文帝不自焚,在皇宫坐着,最高兴的就是朱棣,因为朱棣有一万种办法让建文帝最后实现禅让,名正言顺的登上皇位
但是建文帝自焚了,朱棣不管怎么做,史书上都是叔叔抢了侄子的皇位,留下的就是骂名
所以如果建文帝在皇宫坐着,那等待他的就是刘协的下场
史书只会这么记载
1、燕王与建文帝在皇宫彻夜长谈(谈个屁,就是建文帝被软禁了),建文帝宣布身体不适,朝中事务交由叔叔燕王打理,一切由叔叔定夺;
2、一个月后,建文帝受朱元璋托梦,自感无力领导大明,燕王宏才大略,天命所归,同时钦天监夜观天象紫微星移位,预示天命有变,但是是吉兆
3、两个月后,建文帝发布诏书,禅位给燕王,燕王自感无德无能接受,拒绝。但建文帝深感叔叔才是天命所归,所以再次发布诏书禅位,燕王再辞。
4、第三个月,建文帝第三次发布诏书,禅位给燕王,燕王再辞。但是群臣上书燕王才德兼具,应当上大位,甚至有大臣以死相逼,最后燕王在群臣及建文帝的拥簇下当上了皇帝。(皇位不是我抢的,是你们逼着我坐的)
5、之后的剧情就是建文帝离开皇宫,去了外面的行宫,然后两年内病死。
拜托,你是幼儿园的小孩吗,怎么会问出这么幼稚的问题?
人们之所以不敢造反,不敢刺杀皇帝,是因为皇帝兵多将广,身边贴身侍卫武艺高强,人们不仅很难造反成功,很难杀死皇帝,还会招来诛灭九族的祸患。
皇位,意味着无上的权势与荣华富贵,皇帝的宝座,只有一个。自古以来,皇权之争都是一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任何人在通往皇帝宝座的路上,都是“死道友不死贫道”。
自古以来,权臣造反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弑君篡位,取而代之。
朱棣造反也是一样的道理。朱棣起兵造反的口号是清君侧,真实的目的是推翻建文帝的统治,自己登基当皇帝。
朱棣如果不杀了建文帝,自己怎么名正言顺地登基当皇帝?可以这样说,只要造反成功,那么朱棣杀建文帝就是势在必行。
朱棣如果不敢杀建文帝,又何必冒着被株连九族的风险起兵造反?敢于造反却不敢杀皇帝的人,世界上就没有这样的人。朱棣既然已经选择造反,那么杀建文帝就是必然。
总而言之,朱棣既然敢起兵造反,自然也就敢杀建文帝,而且也必须杀建文帝。真实的历史,也许就是朱棣杀了建文帝,然后告诉所有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并且逼迫史官也这么记载。
朱棣起兵的时候,打的旗号是“清君侧”——皇上没错啊,都是有奸臣从中离间,挑拨我们亲戚关系。皇上只是受了蒙蔽!
(朱棣)对诸将士曰:“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回,横起大祸,屠戮我家。……祖训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今祸迫予躬,实欲求生,不得已也。”
——《奉天靖难记》
打进南京城之后,众臣劝进,朱棣当然要推辞一番啦。于是说:
“我当初起兵,也是迫不得已。只希望能还天下一个安定,我做伊尹、周公,也就够了。谁知道朱允炆他想不开,自焚了呢。”
丙寅,诸王及文武群臣请上尊号,上曰:“予始逼于难,誓救祸除奸,以安天下,为伊周之勋,不意孺子无知,自底亡灭。今奉承洪基,当择有才德者,顾予菲薄,岂堪负荷?”
——《奉天靖难记》
伊尹,周公最有名的事迹如下:
所以朱棣说“伊周之勋”,那就是表示:我只是想辅佐他做个好皇帝而已,我可没有自己当皇帝的意思!
这话当然不用当真。但显然,至少朱棣在官方发言中,是不会表示“我要抢侄子皇位”的。既然如此,朱允炆一定不能杀,杀了你不就成叛臣贼子了么。
首先,当然要让朱允炆把皇位交出来。这事倒不难,反正他也没别的路可走了,想不交也不成。
其次,禅位之后,要设法防止他的复辟,这也简单,在南京城内找所宅子,往里一关就是。历史上,朱允炆的儿子就被圈禁在了凤阳,几十年后到了明英宗时才被放出来。
但是,朱棣是个多疑的人,朱允炆活着,始终是个隐患,他肯定是不放心的。让他死掉是最好的办法。
简单点的办法,就是一杯毒酒送上,然后诈称朱允炆急病发作暴毙了事。
复杂一点呢,有个例子可作参考。
明宣宗朱瞻基时,汉王朱高熙起兵造反,很快就被平定了。朱瞻基留了自己这位叔叔一命,只把他关起来了事。
后来,宣宗去探视朱高煦,没想到朱高煦不知抽什么风,忽然伸出一脚,将宣宗绊了个大马趴。
宣宗大怒,命人用一口三百斤重的铜缸把他扣住。朱高煦力气很大,大概是觉得不服气,继续脑抽,把大缸顶了起来。宣宗这下出离愤怒了,实在忍无可忍,索性让人在铜缸上堆了许多木炭,点起火来,把朱高煦烤死。
朱棣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虽然他肯定不知道自己孙子玩过这么一手),某年日月,皇帝驾临朱允炆府邸,言谈之间朱允炆出言不逊,而且想要殴打皇上。皇帝忍无可忍,命人将其责打。不想朱允炆体弱多病,当夜伤重不治而死。
(P.S.我不是说朱瞻基是要借这个由头弄死朱高熙……)
(建文帝朱允文画像)
朱允炆生于公元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故称建文帝,后世又称之为惠帝,是朱元璋的孙子,其父懿文太子朱标,早年因病去世,他是朱标第二个儿子。
1398年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朱允炆继位,时年21岁。建文帝继位后,即制定了削藩政策,燕王朱棣,不甘坐以待毙,于1399年打着“靖难的旗号”。起兵南下。历史上称这次皇位之争的战争为,“靖难之役”。
1402年燕王朱棣,率兵攻入南京城,宫中起火,建文帝不知去向。
(燕王朱棣画像)
建文帝是否自焚?历史尚有争议!权当是建文帝自焚,如果不自焚,也是自焚。很简单,留着建文帝不好处理,永乐帝当皇帝不是,不当皇帝也不是。只有将他推进火海,就说是自焚,才是是。你说他自焚不自焚?
历史就这样的残酷,太子朱标离世后,为确保皇太孙朱允炆的帝王稳固,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大杀四方,利用蓝玉案,几乎将能征善战之大臣诛杀殆尽,永乐帝朱棣以清君侧、靖难的名义起兵时,竟然无人能抵挡。
关于治理洪水,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大禹治水时就有定论,宜疏不宜堵。治理朝政也一样,宜疏不宜堵,人才为己所用才是正道,最关键的还是自己要强大。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军权后,以为平安无事,可惜,死在了自己弟弟斧影之下。
如果建文帝不自焚(也是不是自焚,而是逃走了),而是活着被朱棣抓住,朱棣肯定会杀他,只不过不敢明着杀罢了。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率军来到了南京城下,还没等他下令攻城,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就打开金川门投降了,燕军得以进入南京。
当时,南京城内很混乱,朱棣为了快速平定战乱,决定分头行动,他派出一队人马去攻打负隅顽抗的徐达之子魏国公徐辉祖,又派出一队人马去皇宫“保护”建文帝,自己则率领一队人马作为机动部队。
很快,徐辉祖就被平定了,但始终没有找到建文帝的下落,朱棣便亲自入宫,在宫中搜寻了足足三天时间,都没有找到。
这个时候,一个太监站了出来,说建文帝已经在南京城破的第一天,就纵火烧宫,然后跳入大火自焚了,大火现在已经被扑灭,可以去寻找尸体。
在太监的引导下,朱棣果然找到了三具尸体,太监又说这三个人分别是建文帝、皇后马氏以及长子朱文奎。
朱棣看到这三具尸体的时候,尸体都已经被烧成黑木炭了,根本分不清死者身份,这就让朱棣十分郁闷了。
起初,朱棣还很犹豫要不要将建文帝去世的消息公之于众,但姚广孝却告诉他说,尸体是不是建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让大家相信建文帝已经死掉了!
于是,朱棣快速公布了建文帝去世的消息,建文帝就这样被“死掉了”,这为朱棣称帝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为了让大家相信这件事,当时朱棣还当着群臣的面,扑到建文帝的尸体上痛哭,还说侄儿你怎么这么想不开,我是来帮你清除身边的奸臣的,你怎么就自焚了呢?
哭完之后,朱棣就安排人将建文帝下葬,之后他就开始筹备称帝事宜了,但姚广孝却告诉他,你现在还不能称帝,应该去拜谒孝陵(朱元璋的陵墓),言外之意是孝道为先。
朱棣深以为然,于是连忙去孝陵祭拜一番,然后对姚广孝说,我现在可以称帝了吧?
姚广孝却对他说,你现在称帝,是你自己想当皇帝,别人拥戴还是不拥戴,你知道吗?
朱棣听了这话,心里有些打鼓了,就没有马上称帝,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他最终决定让南京继续乱下去,等到大家忍不下去的时候,自然会有人劝他称帝。
过了几天,朱棣手下的将领纷纷劝他称帝,因为这些人急于论功行赏,朱棣不许。
又过了几天,一些建文帝旧臣见南京混乱不堪,为了快速恢复秩序,也去劝朱棣早点称帝,但朱棣依然不许。
一直到六月十七日,南京百姓实在受不了,就集体向朱棣请愿,让朱棣以天下苍生为念,赶紧坐上皇帝宝座,朱棣这才大喜过望,连忙在南京称帝。
朱棣称帝之后,立马就变脸了,宣布不承认建文帝的皇帝资格,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并将建文帝父亲朱标的尊号,由孝康皇帝改为懿文太子。
并且,朱棣还对建文帝旧臣进行了残忍屠杀,数万人在这场浩劫中被杀,史称壬午殉难。
据记载,当时建文帝旧臣一共有六百余人,但最终投降朱棣的,却只有区区二十九人,这对朱棣的震撼还是很大的,因为这么多人支持建文帝,自己能坐得稳皇位吗?
朱棣当然是不自信的,毕竟他是靠造反上位的,人心是他绕不过去的坎,他之所以大开杀戒,就是为了逼迫群臣屈服,但结果却不怎么好。
朱棣也很担心朱允炆还活着,因为建文帝如果逃走了,那么极有可能是个潜在的威胁,在未来某个时候对自己发起反戈一击,那就麻烦了。
好在朱棣及时对外宣布了建文帝死亡的消息,因为只有“死掉”的建文帝,才能让他安心,也才能让天下臣民绝望。
正因为如此,建文帝如果没有自焚,或者是逃跑了,而是在皇宫中等着朱棣,朱棣也会杀掉他,只不过他不会明着杀掉。
试想,如果朱棣不杀建文帝,而是将建文帝软禁起来,那等同于怀揣一颗雷,随时有可能爆炸。
朱棣也不能宣布建文帝逃走了,这比将建文帝软禁起来的后果更加恶劣,因为那些反对朱棣之人会找到建文帝,然后跟建文帝一起攻打朱棣,这是最坏的结果。
所以,朱棣必须让建文帝死掉,这种死可以是肉体的消灭,也可以是精神的灭亡,总之他想要全天下百姓都知道,建文帝确实死掉了,而且不是他杀的。
当然了,只要朱棣抓住了建文帝,他有一万个方法让建文帝死掉,自己还不需要担责,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他可以直接杀掉建文帝,然后制造出建文帝自杀的假象,这个很容易办到。
别说朱棣没有这份魄力和胆量,要不然他也不会造反,以一己之力对抗朝廷百万大军。
并且,朱棣用阴险的办法杀人,事后还将自己洗得干干净净,也不是没有案例可以参考,我举个例子来说吧。
朱元璋有个女婿名叫梅殷,娶了朱元璋次女宁国公主为妻,梅殷文武双全,深受朱元璋喜爱,朱元璋去世前曾秘密召见梅殷,让梅殷日后多帮助建文帝。
靖难之役爆发之后,梅殷镇守在淮安地区,有一次朱棣派人给他送信,说自己要借道淮安,他却将使者的耳鼻割掉,然后送还给朱棣。
这件事让朱棣十分生气,由此对梅殷没啥好感,等到他登基称帝之后,梅殷又处处不给他好脸色看,这就让他更加恼火了。
永乐二年,朱棣好几次派遣密探偷偷潜入梅殷的府邸,试图寻找他的罪证,以此来将他扳倒,但他察觉了朱棣的阴谋,因此对朱棣更加不满,两人的关系也由此跌入冰点。
永乐三年,朱棣决定除掉梅殷,他趁梅殷入朝的时候,让两个锦衣卫引领他入宫,但当他走到笪桥的时候,却被锦衣卫给推入河中淹死,朱棣却对外宣称他是失足落水。
宁国公主非常怀疑是朱棣所为,就入宫找朱棣对质,朱棣却对她说,我跟这事没关系,妹妹你失去了丈夫,我也感到很伤心,我已经派人严查此事了。
不久之后,朱棣就将给调查结果告诉宁国公主,说锦衣卫谭深、赵曦跟梅殷有仇,所以伺机将梅殷给推入河中淹死了,他还愤怒地下令将谭深、赵曦处斩,并追封梅殷为伯爵,两个儿子也都入朝为官。
后来,朱棣又多次写信给宁国公主,对宁国公主进行安抚,还赏赐给宁国公主大量财物,宁国公主这才没有继续追究,而是认可了朱棣的说法。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朱棣是很擅长用阴险手段杀人,且将自己撇的干干净净的,梅殷可以不明不白死掉,建文帝就不行吗?
当然了,朱棣想要杀掉建文帝,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件事看出来,那就是他一方面对外宣布建文帝死掉了,另一方面却派人四处寻找建文帝。
按道理来说,不管是建文帝真的自焚而亡,还是逃走了,只要朱棣宣布建文帝死亡,那天下所有自称建文帝的人,就都是假的了,危害并不是很大,根本没必要寻找。
但是,朱棣本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原则,依然在称帝之后派人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当然他也不确定建文帝是不是真的还活着。
当时,朱棣派出去了一个叫做胡濙的人,这个人只不过是个正八品的户科都给事中,虽然早年中过进士,但官职不高,名不见经传,很少有人知道他,只不过他做事干练,且忠于朱棣,因此朱棣认为他秘密寻找建文帝的好人选。
从永乐元年开始,胡濙就在全国各地打听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持续了十六年之久,始终没有任何消息,但朱棣却从不让他间断,就连他的母亲去世,朱棣都不允许他回去守丧。
永乐十七年,胡濙得到了一个消息,说建文帝可能藏在江浙一带,朱棣便再次让他前去寻访,但之后四年却依然一点消息都没有。
除了让胡濙寻找建文帝,朱棣还担心建文帝流落到了海外,于是让郑和下西洋,一方面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弘扬明朝的国威。
朱棣之所以这么执着地寻找建文帝,还不是因为他对建文帝不放心,他担心建文帝真的活下来了,会对自己的皇位产生威胁。
那么,一个问题就来了,朱棣如果真的找到了建文帝,他会怎么处理呢?
我想,朱棣除了秘密处死建文帝之外,可能也没有其他更好地办法了,而实际上建文帝可能真的逃走了,而且后来也是因为朱棣找到他,他这才死掉的。
事情是这样的,永乐二十一年的时候,胡濙紧急来到了北京,大半夜入宫拜见了朱棣,当时朱棣已经睡下了,听说胡濙来了,就连忙穿衣服召见胡濙。
两人一直谈话到凌晨两点才结束,胡濙告诉朱棣,他已经找到建文帝了,建文帝并非像传闻那样在东南或者西南隐居,而是被僧人溥洽救了下来,当时就在吴县普洛寺内当和尚,他还说建文帝一心修佛,没有其他志向。
朱棣听了胡濙的话,觉得可信度很大,因为早在建文四年的时候,就有人说建文帝在溥洽的帮助下逃走了(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为此他还将溥洽关押起来,前后长达十六年之久。
在这十六年时间里,溥洽一口咬定自己不知道建文帝的下落,直到后来在姚广孝的请求下,朱棣这才将他释放。
结合前后发生的种种事情,朱棣认为建文帝或许真的逃走了,就让胡濙连忙赶往普洛寺,并对他进行了一番交代。
之后的事情,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但根据现代学者徐作生的考证和走访,最终得出结论,建文帝真的逃走了,永乐二十一年的时候在吴县穹窿山去世,享年四十六岁,这与胡濙所述的建文帝藏身地,基本是吻合的。
那么,一件奇怪的事情就产生了,胡濙在永乐二十一年找到建文帝,建文帝在这一年就突然死掉了,他是怎么死的?
我们很难相信,这只是一个巧合,只能这么认为,建文帝如果真的逃走了,那他的死跟朱棣大概率是有关的。
在看完以上内容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哪怕建文帝到了天涯海角,朱棣也一定要找到他,并且除之而后快,那就更不要说建文帝在皇宫等着他了,结果肯定也只是死路一条。
还是那句话,朱棣肯定是想要杀掉建文帝的,只不过不想担负“杀侄夺位”的恶名,他会用自己的办法杀掉建文帝,并将自己撇清。
当然了,关于建文帝之死,还有这样一个推测,说建文帝其实就是朱棣杀的。
早在朱棣进入南京之前,他就已经将南京围得水泄不通了,因此有人认为建文帝很难逃得出去。
并且,在朱棣进入南京之前,建文帝还在发布天下勤王的诏书,可见他在求和不成之后,打算跟朱棣死磕到底,自焚等于是投降,不像是他干得出来的事情。
并且,我们从建文帝的为人也可以看出,他虽然并不那么高明,但绝不是个懦弱之人,在整个靖难之役期间,他都展示出了比较强大的帝王风范,也不像是个会自杀之人。
并且,站在建文帝的角度而来,自杀其实是个下下策,他应该跟朱棣对抗到底,或许最终也只有死路一条,但至少有机会将朱棣搞臭,让朱棣在皇位上坐不安稳。
但是,现实却是朱棣进入皇宫之后第三天,就宣布了建文帝自焚而死的消息,并且尸体还烧得分不清真面目。
有人推测,建文帝或许并不是自焚而死的,而是被杀死之后投入大火之中的,为的就是消灭他是被杀的证据。
并且,朱棣在宣布建文帝死讯之后,又派人去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其实也是在释放烟雾弹,为的就是迷惑世人,进一步洗清自己杀侄的恶名。
要不然的话,为何在明朝史料当中,会记载朱棣派人寻找建文帝这种事情呢,偷偷做就好了,何必让人知道呢?
当然了,以上都只是推测,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朱棣想要坐稳皇位,建文帝是万万不能活的,朱棣在这件事情上不能存任何仁义之心,只不过他必须将这件事做得滴水不漏,不让被人认为建文帝是他杀掉的。
他不跑只会受辱后被杀。反都敢造,你不死朱棣怎么当皇帝。朱棣手下成千上万的人,会替朱棣提前了结忧愁。
根本不用朱棣说话、示意,就会有人主动承担责任,杀完之后推给战乱,最给建文帝面子儿的情况是误杀,杀者被斩,痛哭一下而已。
斗败的人的命运,全凭对方。
如果真照顾名节、地位,就不会有朝代更替了。皇室为帝位的斗争,杀个皇帝算个事儿吗?老百姓除了把这件事儿当做淡话茶味能有啥用。
有些人总把位子儿看得很重,却把利益和人性为了利益的投报之心看得低了。
建文帝见不到朱棣,朱棣进城之前,就会有人“为主报效”。就如同朱元璋想做皇帝,小明王碍事儿那就会有人很识时务的淹死了绊脚石。结果“责任人”继续封侯荣华成为朱元璋的亲信中的亲信。
历史上,朝代灭亡前的皇帝被拖出去像狗羊一样杀掉不是很正常嘛。
只要在这层上面涂抹一层温情,就能做到了。这还是得愿意,不愿意涂抹就那么干脆你能咋样?
想当年,汉武帝手下佞臣,为了上位敢鼓动刘彻杀害太子;
尉迟敬德照样干啥李世民的弟弟;
李猪儿授命屠宰了安禄山。
如此等等,皇帝也没啥不可侵犯,不可侵犯只是他有兵有人有权有钱,没有的话那比百姓还要惨。
谁都想从欺负皇帝的“千年难遇”的事情中,找到快感和日后发达的机会。为了这一点,项羽被分尸就是很明显的力争。
建文帝如果就呆在皇宫,朱棣敢杀他吗?
其实朱棣是否敢杀建文帝并不重要,杀人诛心,站在建文帝和朱棣这个层次,肉身的存灭重要也不重要。
朱棣敢于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其实质就是要夺取皇权,一旦起兵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要么成功,要么千刀万剐。建文帝也是一样,如果要寻求中间路线,机会有一大把,但是一旦开战,就是生死对决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朱棣兵临南京城下之时,建文帝的政治生命就已经结束。很难想象一个曾经的九五至尊可以卑躬屈膝在另一个皇帝的影阴之下苟且。
再说了,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朱棣也不可能容忍建文帝在自己身边长期存在。他亲自杀人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要取人性命,还愁没有手段吗?
历史也证明,建文究竟是死是活是远逃,我们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苟且在朱棣身边。这就够了!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元璋的孙子,年号建文,所以后人称建文帝。建文帝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小时候聪明好学,极其孝顺,希望国家实行仁政,他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修改《大明律》中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史称“建文新政”。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建文帝采取了削藩政策,因此和燕王朱棣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个儿子,雄才大略,能征惯战。在朱元璋所有的儿子里面,含朱元璋基因最多的人,他继承了朱元璋的野心、凶狠狡诈。在朱元璋的眼中,朱棣是保护大明王朝的一个支柱!但是,朱棣如果权势过大,对继任皇帝会形成很大的威胁。所以朱元璋临死的时候告诫朱允炆:“燕王不可不虑”。并且做了一系列针对朱棣的布置。可见,朱元璋对这个儿子还是比较了解的。
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燕王出征漠北。元军大败,元将乃儿不花带领他的全部部落和马驼牛羊,一起归降了明军。燕王威名大振。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朱元璋多次命令燕王帅师出征,又令他节制沿边军马,让燕王朱棣威名远扬。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死。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秦王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晋王死。这时朱棣的哥哥们都死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
这时候,朱棣在争夺皇位的路上已经没有什么障碍了,他的羽翼已经渐渐丰满了,不但有久征惯战的护卫军,还加紧扩充自己的护卫军,并且搜罗各种人才。另外,朱棣开始韬光养晦,表面上,朱棣对外假称有病, 暗中则加紧练兵,赶制军器。为争夺皇位做充分的准备!
朱棣是一个凶狠残暴的人,嗜血成性!
朱棣大军到扬州的时候。建文帝派遣庆成郡主去见朱棣,乞求割地求和,朱棣不同意。朱棣不是一个见好就收的人,他要的是君王的天下。
看看他大军攻入南京城后对建文帝的大臣们是如何清算的!
诛杀方孝孺,方孝孺是忠烈的人,仅仅是反对朱棣称帝,朱棣就发怒,命令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并将其投入狱中,接着便大肆搜捕他的门生,连坐被处死者八百七十三人,谪戍边远而死者不可胜计。
还有景清为了给建文帝报仇雪恨,要刺杀朱棣,未能成功,朱棣命令人打掉了景清的牙齿,割去了他的舌头。又命令以“磔刑”处死景清,并将景清剥了皮,在腹中装进茅草,悬挂在长安门示众。接着又实行惨无人道的“瓜蔓抄”,下令“诛灭九族”,凡景姓的族人几乎斩尽杀绝,还杀了景清的老师、亲戚、朋友、学生。这次非人的“瓜蔓抄”共株连了数百人,其状惨不忍睹。
还有许多大臣都惨死。。。。。。。
从朱棣对建文帝母亲以及弟弟妹妹的处置情况来看:
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宫坐着,朱棣敢杀他吗?
我的回答:是的,朱棣肯定是敢杀的!无非是选择什么方式来杀建文帝。
此时,没有他朱棣不敢杀的人。而且还杀人不怕多!
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虽说还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朱棣既然决定起兵,目标就是直指皇位,所以不管朱允炆怎么去做,都是死路一条,朱棣和他不是鱼死就是网破,不然他费这番心思干嘛?尽管朱棣起兵的理由是‘’清君侧‘’,这个理由傻子都知道只不过是个借口,但没有这个借口,朱棣出兵就是师出无名。
靖难之变,看起来朱棣的矛头是指向齐泰和黄子澄,实际上是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惹毛了朱棣。齐泰和黄子澄只不过是建文帝的谋士,他们只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出谋划策,没想到竟然被朱棣集团当成了奸臣。
建文帝被奸人左右,随时都会干出出人意料的事来,这可有损大明的前程。我朱棣虽不是皇帝,可我是皇帝的叔叔,是朱姓王朝的后人。因此有责任替皇帝解忧,要清除奸人,以保大明的平安。说实话,这个理由不但能让朱棣自己信服,也能让他的手下将士信服。
但大家千万别忘了,齐泰和黄子澄以及方孝孺等人,可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托孤大臣。朱元璋安排他们辅佐朱允炆,自己才安心的离开这个世界。朱棣‘’清君侧‘’,那不是打父皇朱元璋的老脸吗?
是的,朱棣就是要打朱元璋的脸,因为朱元璋说话不算数。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能征善战,是最合朱元璋口味的儿子,因此朱元璋非常喜欢朱棣,除了长子朱标外,没有哪个儿子的才华超过朱棣。
要是太子朱标不英年早逝,也许朱棣不会有其他的想法。朱标去世后,朱元璋一直没有选定自己的接班人,这就让各个王子有了幻想,一番比较后,燕王朱棣也自我感觉皇位继承人非他莫属。当朱元璋召集所有的王子回京开会时,朱棣仿佛看到黎明的曙光。
结果是,明太祖朱元璋宣布接班人名字,不是朱棣,是朱棣的侄子,已故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棣失望之极,带着满腔怒火回到燕京,难过归难过,明天还得继续,做不成皇帝,就在自己封地好好做个逍遥王吧!侄子朱允炆一向以仁厚著称,也不至于会难为自己。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了让朱允炆顺利登基,朱元璋生前做了不少工作,凡是他认为有碍朱允炆继位的人杀掉,不少能征善战的功臣也没能幸免,可朱元璋万万没想到朱棣会造反。
其实这个事,也不能完全怪朱棣,朱元璋曾经暗示过朱棣,有立他为太子的意思,后来竟然立了乳臭未干的朱允炆,没有办法,朱棣只能忍。可朱允炆登基后不到一个月,就在齐泰、黄子澄的唆使下削藩,这可让朱棣伤透了脑筋,眼看着不少藩王交出了兵权后,结局还是悲惨。朱棣就是装疯卖傻也躲不掉这一劫,痛苦万分啊!
在朱棣身边有个能人,他就是姚广孝,夙夜忧叹的朱棣在姚广孝的策划下,终于打出了‘’清君侧‘’的口号,起兵谋反了。这可是拿命一博。按当时的势力来说,朱棣根本没有同大明朝廷对抗的资本,兵力也相差太多。由北向南,屡遭挫败,以至于朱棣都没有继续前行的信心。
姚广孝发觉了朱棣的困境,让他集中兵力直捣大明都城南京。1402年,朱棣率军攻下南京,明皇宫一片火海,朱棣等人没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只发现了一具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大概也许就是被烧死的建文帝朱允炆吧。国不可一日无主,既然建文帝朱允炆不见了,朱棣只好勉为其难,登基称帝,以拯救大明于水火。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朱棣的靖难之变,就是冲着皇帝宝座去的,虽说风险很大,但朱棣成功了,朱棣和朱允炆,最终只能是有一个人能活下来。
他一定会自焚的,如果他要自焚,就让他自焚,如果他不想自焚,那就帮他自焚。如果他跑丢了,那就把他找回来让他自焚。
皇权斗争都是流血牺牲换来的。
权力的顶峰,谁不期待,谁没有幻想?
朱棣那么卖力的打造反战争,他是闹着玩的吗?
这种争夺权力的斗争,一旦公开化就不可能和平收手了。
攻破南京城,那就意味着建文帝必须得死,不管哪种死法,他必须得死。
他不死,朱棣就不可能活了。
弄到这种程度,如果建文帝和朱棣见面,建文帝只能选择哪种方法去死,没有权力选择是或者还是死去。
朱棣杀他,不存在什么敢不敢的事儿,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那么,朱棣愿意杀他吗?我说不愿意!为什么?您往后看就是了……
朱棣已经带兵攻进南京城了,孤坐在宫中的建文帝倍感凄凉。他的处境,简直和二百多年以后的崇祯皇帝有一拼了。身边的大臣们,一个都没了。崇祯临死前,说出来的话是诸臣误我,文官该杀。那么,此刻的朱允炆又何尝不是在记恨大臣误我呢!
刚刚当上皇帝,屁股还没坐稳,就急着削藩。如若要是先拿出笑脸,安抚各个藩王,而背地里,却时刻为削藩做准备。等到自己的根基稳了,准备工作充分了,各种削藩的应对措施也考虑周全了,那时再削藩多万无一失!可你们呢?天天在我耳边削藩、削藩的说个不停。现在到好,削来削去把自己给削了。出主意的人呢?他这正埋怨着呢,太监进来了。
“皇上,反臣朱棣,他们把皇城围住了。”
朱允炆看了看太监,说了一句:“知道了,你们都去投降吧!”
“那皇上您……”太监惶恐的看朱允炆。
“我到要看看他朱棣怎样杀朕!”朱允炆正了正自己的帽子,正襟危坐在了龙椅上。
皇城外,朱棣命令自己最亲信的部队,把皇城围了个严严实实,连只鸟都飞不出去,他朱允炆又是怎样逃走的呢?
尽管书上说建文帝失踪了,因为宫中起火后,并没有在烧毁的宫中发现他的尸体。尽管书中说,朱棣当了皇帝以后,依旧派人到处的寻找朱允炆,甚至还有人说:连郑和下西洋都是为了去海外寻找朱允炆。但是我总觉得他朱棣是在玩儿欲擒故纵和欲盖弥彰的把戏。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下面我穿越一下,扮演一下当时的朱棣,看完了您也就明白了!
攻进南京城后,我马上对朱能说道:“带領你的兵马,火速包围皇宫,切记:一只苍蝇都不能让他飞过去!”朱能走后,我迅速告诉朱高熙安排战后事宜。所有没主动投降的官员们统统抓起来统一看押,并立即贴出安民告示,受蒙蔽者无罪,反戈一击有功……
布置妥当后,我驱马来到了皇宫前,见到宫中已冒出了黑烟,我知道朱能派人化妆成太监进宫放火的前期工作已经完成。于是对他耳语道:“按计划进行下一步。”朱能当即命令已双排排列、面向皇宫的围城士兵:向后转!
然后,我对朱能喊道:“还愣着干什么?快去抢救皇上呀!”于是,朱能带着亲兵走进了皇宫……
过了一阵儿,朱能回来了,急赤白脸对我说:“殿下,皇宫里烟雾弥漫,已经进不去了。”我看了看,啧啧啧啧~可不是火越来越大,烟越来越浓了么。我小声对朱能说道:“死死围住,一个都不能放出来。待火烧的差不多了,你命令大家再去救火。记住:关键的地方你带着你的亲兵处理!”
火灭了后,负责清理现场的朱能在我的临时办公场所里当众汇报了现场搜寻的结果:1、皇上自己放火烧毁了皇宫,且自己也在火中自焚驾崩了。2、目前还没有找到皇上的尸体。
听完了朱能的汇报,我流下了眼泪,长叹了一声:“皇上呀,我是来清君侧啊,我是前来辅佐您的呀,您怎么就这么不信任我呢?您怎么这么想不开呢?我怎么也是您的亲叔叔呀,我难道还能害您吗?”
随后,把害死朱允炆的罪名强加在了当初维护他、至今还不肯投降的大臣身上了。他们的罪名是:1、鼓动皇上发动内战。2、挑动、瓦解朱家江山,企图分裂朱家政权。
于是,七利咔嚓就把这些大臣都杀了。为了起到震慑作用,达到迅速安定局面之目的,其杀法就是一个:凌迟!
另外,国一日不可无君呀!于是,我便顺理成章的坐在了皇帝的龙椅上!
穿越完毕,您看明白了吗?
朱允炆坐在龙椅上朱棣就不敢杀他了么?那他起兵干嘛呀?难道他还真的是要清君侧吗?争夺皇位是他的初衷,也是他的最终目的!那么,不杀死朱允炆行吗?即使把朱允炆变成了傀儡摆在那充个样子,怕也不会让朱棣甘心吧?所以,朱允炆就必须死了!
如此的话,他还有什么不敢杀死朱允炆的呢?
我说他不愿意,只不过是说他不愿意自己在众目睽睽之下,亲手杀死他罢了。当婊子立牌坊,如果连这点小把戏都不会玩儿,还能当皇帝吗?!
故而,在皇帝这个宝座面前,是不存在“敢不敢”这个词儿的。亲爹都敢杀,更何况一个侄子呢……
很多人的野心并非一开始就很大,而是一步步喂大的,朱棣作为朱元璋的第四子,上有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三个哥哥,作为排行老四的他是不敢胡思乱想的,否则三个大哥分分钟给他按地上摩擦。
所以如果按照正常流程,朱棣绝对当不上皇帝。
(明成祖朱棣)
但时势造英雄,由于朱标、朱樉、朱棡仨人都早早去世了,朱棣成为最年长的亲王,威望一下子就上来了,并且在失去秦王和晋王的制约后,他的胆子也变大了。
当然,此时的朱棣仍旧不敢造反,因为朱允炆是朱元璋钦定的皇位继承人,其法统毋容置疑,而且中央的实力远远强于他一个藩王,他若造反既是名不正,也是言不顺,更打不赢(若不是朱允炆瞎指挥,朱棣肯定打不赢)。
然而朱允炆登基时实在太年轻,政治经验匮乏,削藩的手段太过粗暴,引发了诸藩王的不满,甚至有藩王因削藩而自焚,这是把各位叔叔往死里逼。
对此,朱棣被贬也是迟早的事情,所以他也是在一种无奈的情绪下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由于朱元璋也曾说过:“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于是朱棣便打出“靖难”的旗帜,说皇上身边除了奸佞小人,祸国殃民,自己要去解救皇上。
在朱棣看来,这场战争可能有三个结果:
第一、兵败身死,全家遭殃
第二、打个平手,割据一方
第三、击败建文,皇帝自己当
可能连朱棣自己也想不到,建文帝实在是太弱鸡了,居然被自己击败了,而自己只花了四年时间就兵临南京。到了这个时候,朱棣的目标肯定是要当皇帝了。
(四年不到,朱棣就饮马长江,成为历朝历代地方藩王造反唯一的成功案例)
不过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当初自己可是打着“靖难”的旗帜起兵的,按理说自己应该是进京护驾才对,如果自己想称帝,必须把先建文帝“处理了”。
1402年7月13日,燕军攻破南京,朱棣立即命人直奔皇宫,先控制建文帝再说。但此时南京皇宫却突然起火,建文帝不知所踪。
按照朱棣的说法,建文帝是自焚了,并且朱棣还宣布找到了建文帝的遗体,这样一来朱棣称帝的最大障碍就没有了。
可是朱允炆真的自焚了吗?
《明史》直接就表示建文帝可能还活着,只不过逃走了,并游历于西南各省。
那么朱允炆为啥要逃呢?如果他留下来不走,朱棣岂能顺利称帝!
说实话,建文帝自登基以来昏招迭出,生生断送了自己的大好河山。但是唯独逃跑一事他做的很对,非常正确!
(建文帝朱允炆)
的确,若朱允炆尚在,朱棣是不可能称帝的。事实上在朱允炆被宣布死亡之前,朱棣也确实不敢称帝,他的口号还是要去南京保护朱允炆。
但是市场上的行情是在不断变化的,一旦朱允炆落到朱棣手中,朱允炆立马就不存在了,朱棣绝对会杀他,也必须杀他,因为朱允炆不死,朱棣无法称帝。而只要建文帝驾崩了,剩下的说辞可以胡编乱造!
所以如果朱允炆真的逃跑了,他的选择绝对正确,起码把命保住了。
至于建文帝逃出生天后为啥不重整旗鼓,再战朱棣?
这主要是因为朱允炆之前太得罪人了,搞得地方上的藩王、官员和他离心离德。对于地方而言,不论谁当皇帝我都得磕头,反正皇帝还是姓朱,谁当都无所谓。
甚至有很多人早就暗中支持朱棣,尤其是那些被建文帝收拾的很惨的藩王们,他们才不愿意看到朱允炆重回南京呢!
本文由作者:下山吃西瓜333 于 2023-07-27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840482643823018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