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内涵其实非常大,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先谈一下现存佛经的情况。佛经的内容,在不同的宗派是有差别的。目前来看主要有三个体系。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指的就是包括中国大部分地区汉族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朝鲜,再加上越南大部分地区,所信奉的佛教。藏传佛教的分布,除了藏区也就是西藏,青海大部,四川西部,以及云南的一部分地区,在新疆内蒙古东北也有相当程度的分布。此外在北京和河北等地也有少量寺庙,比如北京著名的雍和宫就是藏传佛教寺庙,承德避暑山庄内也包括了一定数量的藏传佛教寺庙。藏传佛教在蒙古,尼泊尔,不丹以及印度的小部分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信徒。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和中南半岛上的几个国家,比如泰国,缅甸柬,埔寨和老挝。中国云南和越南南部少部分地区也有传承。
宗派不同佛经的内容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就形成了三个大藏经系统。大藏经是佛教的说法,其实就是佛教所有经典的汇编。三个大藏经系统内部又有不同的版本。比如汉传佛教当中汉文大藏经和日文大藏经就有一定的区别。能够收入大藏经,基本上就可以理解成广义的佛经了。
接下来谈大藏经的构成和三大体系的差别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哪个体系,都是按照经律论三藏的体系进行编著的。经指的是佛陀或者菩萨的教诲所形成的文字。律实际上就是戒律。论是后世僧侣对于佛经的理解认识和阐发所形成的著述。狭义的佛经指的就是大藏经当中的经藏部分。在这三部分当中论的后世著作身份是非常显著的。所以肯定就不需要讨论是不是有佛陀所写或者所著。至于律,内容最少中派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小,一般认为是从佛陀创立佛教开始一直延续下来的,所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争论主要出在经藏部分。
现存三大大藏经体系经藏部分的内容差异非常大。汉文大藏经经藏部分的内容最为丰富,藏文次之,南传巴利语内容最少。巴利语是一种历史久远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有人说是古印度语言,但现在学术界有争议。南传佛教各国用自己的文字记录巴利语,形成了各自的大藏经系统。
汉文大藏经当中的阿含经,和南传大藏经当中的经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阿含是梵文的音译,有久远之意。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阿含经和南传大藏经的经部,应该是佛教经典当中历史最悠久的佛经。其中的杂阿含和南传大宗经当中的相应部,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卷。很有可能是源于最早的由迦叶主持的结集所形成下来的经典。
讲到这里就要退回来谈一谈现存早期佛教史料当中所记载的佛陀著述的情况。和当时的很多著名思想家一样,佛陀也是述而不作。也就是通过直接口头交流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思想,而不是通过文字。佛陀死后,佛教僧团的管理权落到了他最重要的弟子迦叶身上。他决定将佛陀生前的教诲通过整理的方式传承下去。于是,佛陀弟子当中记忆力最好的阿难承担了这样一个职责,在500名弟子面前背诵佛陀身前所有的重要语录。每一句话都要得到这500人的一致认可才能保留下来。这个过程在佛教当中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结集。在当时书写材料昂贵且文盲众多的情况下,以背诵的方式传承佛陀的言论,从而间接传承了佛陀的思想。结集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背诵内容的一种集体性的修订。
从早期佛教史料的记载可以看出,佛经的数量在当时远不如当代那样浩如烟海。其实内容应该是很少的。那么现存这么多的佛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里边又涉及到佛教在后来的一个分裂和变化发展历程。
在佛陀去世之后大约200年的时候,佛教僧团发生分裂。一部分主张改革的青年僧人形成了大众部,主张对原有的佛教思想进行修改,以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而另外一些主张坚持传统的老年僧人则成为了上座部。他们就是现在南传佛教的前身。因为发生分类,所以对佛教经典的传承和解读自然也就发生了不同的意见。双方分道扬镳之后,佛经内容就开始出现差别。
到了公元元年前后,北印度贵霜帝国成为了当时佛教的发展中心。其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佛教开始向中国进行传播。贵霜帝国当时既和中国有着交往,同时和中东的波斯乃至于古罗马地区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这个时候,以大众部佛教为基础,吸收了少量上座部佛教思想,以及印度本土婆罗门教和波斯拜火教,再加上古希腊宗教的影响,就形成了一个新的佛教教派,大乘佛教。大乘指的是能够同时容纳多人乘坐的马车。与之相对的是,小乘佛教。这是大乘佛教用来对之前的大众部和上座部佛教进行贬称的一种称呼。指的是只能够由一人乘坐的马车。从这个名称上看就体现了两种思想。早期佛教特别强调个人的自我解脱,大乘佛教开始提倡通过帮助他人解脱,从而实现自身解脱,也就是有普渡众生的思想。
大乘佛教的兴起,自然要有相应的经典来进行阐述和表达。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有了所谓的龙树取经的传说。龙树是一个传奇性的人。他的活动年份现在都没有办法确定。关于他的很多传说,非常传奇。也有学者认为,很有可能是多个人都拥有这样一种称呼,所以才引发了后世解读的混乱。根据传说,佛陀在世的时候,世人愚钝,佛陀只能讲小乘法,也就是提供自我解脱的法门。而佛陀其实还讲过大乘法也就是能够普度众生的法门。记录这些佛法的经典就是大乘经。龙树在机缘巧合之下进入龙宫,得到了龙王赠送的大乘经。于是大乘经就开始传播开来。这是传说当中对于大乘经由来的一种解释。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所保存的经典,除少部分以外都是大乘经。
大乘佛教兴起以后,逐步成为了印度佛教的主体。到了公元九世纪,大乘佛教进入了衰落阶段。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进入了密教发展阶段。所谓密教也叫密宗。指的是通过隐秘的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佛法的传承的宗派。原本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宗派,后来成为了大乘佛教的主体。密教的特点是吸收了大量的婆罗门教的内容。因此特别重视佛教的仪式仪轨。而密教的发展时期恰好又是藏区吸收佛教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就使得藏传佛教呈现了以密教为主的这样一种特点。藏文大藏经当中就保留了大量大乘佛教晚期密教经典。这是和汉文大藏经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密教经典当中的一些修行思想和方法与儒家文化有很大的冲突,因此在宋代时候设立的官方佛经译场当中,并不翻译此类经典。 汉文大藏经当中密教经典文献就远不如藏文大藏经丰富。但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的保存,汉文大藏经要优于藏文大藏经。
大乘经的由来当然不能够用传说来解释。根据现在学术研究的成果。是当时大乘佛教的僧侣写成的。因为佛经总是以佛陀或者菩萨的身份通过对话来阐述佛法,所以不可能保留作者的名字。
汉传大藏经当中还有一部分是中国人写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注录而成的坛经。除了此书以外,还有一些非常明显的中国人写成,但是托名佛经的著作。比如佛说父母恩重经。此书明显是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写成的,其目的就在于调和儒家与佛家的思想矛盾。古印度人没有这样一种思想意识,是不可能写这种书的。
最后总结一下,没有任何一本佛经是由佛陀本人写成的。杂阿含和相应部,是目前现存最古老的佛经。两者内容有一定的对照性,但又不完全相同,说明在传承的过程当中各派都有自己的调整和修改。它们也不能完全反映最古老的原貌。而这两本书的源头,很有可能是最早佛经结集的成果。至于其他佛经,都是后世僧侣在原有佛经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
佛经不是谁写的,是佛陀的侍者阿难尊者以及五百罗汉记录流传下来的。
古代印度不同于我们国家,对于历史有记录的习惯,所以佛陀讲法时也一样秉承了印度的习惯。
后来为什么又有佛经流传于世呢?
是因为佛陀即将入涅槃之前,所有阿罗汉皆悲痛哭泣,其中佛陀的侍者兼堂弟阿难尊者哭得尤其伤心。
但是其中有一位叫阿那律尊者,因为肉眼失明,佛陀指点他,修到开了天眼,因此他头脑特别冷静。
他劝告痛哭的阿难尊者说
佛陀答用: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意思就是这些经典不是我阿难尊者宣说的,而是由佛陀金口宣说,我阿难尊者记录流传下来的。
阿难尊者因为是佛陀的亲堂弟,所以容颜与佛陀非常相似,佛陀入涅槃后,阿难尊者为众说法时,容易引起弟子们疑惑是否是佛陀复生,而一旦用如是我闻四个字开头,弟子们就都知道,不是佛陀复生,而是阿难尊者我,听闻代佛宣说,以去弟子们心头疑惑。
为什么阿难尊者如是宣说,弟子们心头便不再疑惑呢?
就是因为阿难尊者记忆力奇佳,能做到过目不忘,所以又有一句话又说:
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
这句话就是赞叹阿难尊者的博闻强记。
佛经的流传后世,除了阿难尊者外,还有一位重要人物的付出不能被忽视,即佛陀大弟子大迦叶尊者。
大迦叶尊者传说是如今尚且住世在鸡足山上唯一的一位阿罗汉,但是若非极为罕见的缘法,也无缘得见。
他也是禅宗名典“拈花一笑”的主人翁,得佛真传,喜修苦行,但不喜欢参与僧团活动,平时都是自己一个人离开僧团独自修行。
直到听闻佛陀即将入灭,才匆匆归来,继而做了最为重大的结集经典的决定,才有经典的流传后世,所以这位大迦叶尊者,也是每一位喜爱佛经的读者们需要深深地感恩的人。
首先,佛经并不是谁写的,是谁发明的。佛经是阿难尊者对佛讲课的记录。这个阿难尊者是佛陀的弟弟,后来跟着佛陀出家修行。要知道,阿难尊者的记忆力是非常强的。按现在的话来说,阿难尊者就像一个录音机。佛陀说的每词每句,阿难尊者都能烂熟于心。佛陀去世之后,阿难尊者就把自己脑海中保存过的,佛陀讲过的东西又一字不落地,从口中复述了出来。由众多弟子,阿罗汉,在旁边作证,记录。
所以说,佛经并不是某个人写的,某个人创造的。而是阿难尊者复述出来,众多弟子阿罗汉验证无误。才被保留记录下来的。直白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就是佛陀的录音。也正是为了避免后世的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诋毁佛经,篡改佛经。阿难尊者复述经典的时候,每部经典前面都加了,如是我闻四个字。这个意思就是,我听到佛是这样说的。渊回看了某些人的回答当中,说翻译佛经的时候都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加入了翻译者的思想。这其实是不符合事实,也是极不负责任的。佛经从印度翻译成中文,在古时候是非常慎重的。比如鸠摩罗什,再比如玄奘法师。每次翻译经典的时候,都是举国之力,汇集当时最厉害的师父们在一起。某次某句要怎么翻译,由一个主持的朗读出来,由大家一块决定,这样翻译是否合适。如果通不过,就不会胡乱翻译。直接采用音译,下面标注注释的方法。比如,般若,安那般那这些词汇。
鸠摩罗什尊者,后来舌根不坏,也是证明他翻译的经典没有问题的证实。学佛修行就不能拿当今社会学术界考据的那一套方法。来对佛经进行研究。这些东西完全就不是一个系统之内的。就像西方人不能带着有色眼镜,来看我们东方文化一样。同样的,我们也不能拿我们东方原有的思想文化,去生搬硬套上西方的那些哲学框架。佛家的思想文化重在其中的智慧,重在其中禅定生命科学的研究。个别少数人那样考据来考据去,研究来研究去。殊不知迷惑了自己的心性,而且害人害己。对于获取佛家思想文化的智慧,对于他自己解脱,生老病死,百害而无一利。渊回的话只能说到这儿,那些人好自为之吧!ヾ^_^♪当然,以上内容只是愿回个人的经验,见解不足为论,仅供大家参考,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不同意见,大家如果需要交流地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另外,大家觉得有帮助,欢迎大家点赞,收藏,转发推荐让有限的内容发挥无限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关注渊回,我们下期渊回学佛,再见(✪▽✪)
我们一般不说写,说记录,为何?
佛陀在他四十九年的讲课中,从没有一次课程是他的大脑思维产物,他所讲的内容,一般大多数的情况是有人问问题,他则应机回答,带出相关的话题。
这些内容,圆融广博不可思议,非人的世俗思维知识经验和聪明机巧可以达到。
而是他通过多年修行、最后在菩提树下证悟真谛后,处于恒常仏性中的智慧流露。
如同老子写《道德经》一般,也非世智所编撰,而是他处于大道通达清静性中的自然流露。古代的大善知识讲法的时候,情况也一样,
他说的东西,都不是来自头脑所想。又比如禅宗祖师们的那些偈子,有修为的师父们写出来吟出来,都是自然流露,不是靠贾岛式的推敲字句而来。
这一点,是修行人对佛道两家经典应有的一个基础认知。
许多人不相信、认为那么深奥的东西、洋洋洒洒那么长,怎么可能是自性流露?那是因为他们无法了解佛陀的智慧浩瀚,和佛性本空、且能与一切融达无碍。
正因为融达无碍,他所说的这些内容,才能称之为可以教导千秋万代众生的经典。
这是个问题,据说他证道之后,马上就要去入涅槃,被大梵天和帝释天组团劝说,劝他留下来讲法度众生。
仏陀答应了他们,开始了四十九年的教育工作。
这是个什么原因?为什么要走?证悟了,不应该好好搞教育吗?这值得我们感悟一下。
仏陀证悟后,说了一句什么话?他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
这就是他为什么要走的原因,一切众生本来圆满,度什么度?如果做自了汉,未尝不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可是,仏陀作为成就者来说,没有什么主观刻意要干嘛,一切都随缘,随什么缘,随他和众生的缘和世界的缘来行事。
所以有人祈请,两个大咖来求他,有人求,当然就应求而行。这叫做随缘,也叫作恒顺众生。
所以后面四十九年,所有的讲课,都是有人祈请提问、咨询他老人家,他才自然而然随缘开课。
这样的风范,现在的人基本没有人能做到,搞传销的大师们要讲课,要先做一个极其漂亮高档吸引力的邀请函、然后花钱做宣传,聚集了听众韭菜,还要布置好灯光音响会场气氛搞起来,才在两旁热烈掌声欢呼之下隆重出场。
我们看释迦牟尼老师出场讲课,《金刚经》记载: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释迦老师当时拿着他那个化缘的钵,先跑到舍卫大城里面去乞食,他老人家肚子还饿着呢。先去讨点东西吃,在这个城市里依次各家各户讨了点东西,这也是在结缘。
然后回来了,吃饭,吃完了把碗洗了收拾好,这些都没有下人助理秘书给他干的啊,都是自己来。
然后干嘛,洗脚,为什么洗脚,因为古印度人赤脚走路,一脚泥污,上课之前先洗干净了。最后再坐下来。这一套,是释迦牟尼老师最平常的流程,许多课开始之前,他都是这样的过。
和传销大师一比,如何?和百家讲坛的光芒比,如何?和世间那些登高台享受鲜花掌声酬金各种礼遇的大师们比,如何?都没得比比不过他们,释迦老师太平凡无奇了,简直一点门面都不讲,有时候让弟子们都尴尬。
可是,就是这一点平凡和平常,才是最耀眼的光芒,也是后世无数学人,永远无法感悟学会的一个境界。
最后金刚经里,仏陀说我这四十九年,其实没有说什么,你们认为我在说法度众生,就是谤佛。为什么话说的这么重这么绝,把自己四十九年的教育工作全盘否定了?
一切都无可得,你不要以为你辛辛苦苦每天上课教这个开悟教那个成果,一切都无可得啊。什么是无可得?
人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吗?答案是有意义,人生没有意义吗?答案是有意义,谁说人生没有意义,不过,这意义,不要执着,这意义不可得!
实无众生可度,但是却辛苦不厌其烦在度,地藏菩萨还要到最黑暗最恐怖的地狱去度众生呢!但是他们都知道,实无可度,无可得,无功德可得,无荣誉可得,无效益可得、无痕迹可得。
我们人在世界上生存着,到了几十岁过来,常常会问自己,一辈子辛辛苦苦,得到了什么?相信老人家都会稍微明白,真的是时光荏苒一切都像一场梦,哪里有什么得到?
我们因为觉得有可得,才使劲去抓取、堆积、追逐、乃至癫狂,从不曾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一切值得吗?
所以释迦牟尼老师在最后说的很清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他告诉我们,一切的一切,都是梦幻,短暂暂时的像电光一般转瞬即逝。
我们知道这个,不是要我们什么都放弃躺平等死,只是要我们不要试图去抓取那些梦幻泡影以为实有可得,然后依附上去攀援上去,一顿操作猛如虎,喜怒哀乐无了期。
因此,仏陀说了这么多的深奥的佛经,都无非是为了这一个目的,使你明白过来。
其实,儒家的五经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都是经,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真经》《黄帝阴符经》等也是经。
而佛教的各种经也一样,《大悲咒》《金刚经》《心经》……这些经书主要由释迦牟尼等觉悟圣僧与得道大德精心阐述阐释而成,或者由其弟子们记录讲经说法而辑订而成。
只不过,佛教的宗教色彩更强烈更玄奥,尤其讲究念佛诵经和真言咒语等神秘效力,从而无形中赋予了经书文本一种神圣而庄严的力量。这就与儒家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古人有那么高深的智慧,有那么深奥的思维?无论老子、庄子、孔子还是释迦牟尼,在常人看来都是深不可测、遥不可及的。这个世界难道真的有神灵,而且在以各种不同方式不断启谕我们??
朋友们,你觉得呢?
佛经嘛,当然是佛写的啦。
其实,佛经一点都不深奥;之所以没人解得开,主要是人们没读过《佛书》。
很多人觉得佛经深奥,我觉得没那么玄。也许有人会说,你就吹牛吧,这么多大文人,都拿佛经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却说的这么容易,解一点来看看,行吗?好,解就解,不就解一点嘛。
闭观开始,见一蓝荫荫的光点,把镜头拉近,光点开始变浅,变大,变成一团圆光,光中坐着一个人影,好;打坐开始。
什么是打坐?
打坐者,指打掉坐在心中的障碍,而不是傻傻的坐那里不动。由于打坐的方法很多,所以,拿枪去打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中国公民是不许持有枪械的。那拿什么去打呢?拿弹弓,这个好打。嗖嗖嗖,打你障我目,打你障我目,打你障我目。哎,真管用,坐在圆光中的人影不见了,那就自己坐进去吧!从此,圆觉经开始了。。。。
一点解完了,大家知道了吧,世间的圆觉经,就是这么来的。
佛经不是佛陀写的,原因很简单:佛陀在世时,古印度根本没有文字,所以不可能是佛陀写的。
既然佛经不是佛陀写的,那么是不是像这个问题下的有些答案说的那样,都是阿难背诵下来的佛陀说的话呢?
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原因有两点:
佛陀灭度后几个月,佛教就举行了第一次结集,聚集五百罗汉。大迦叶主持,由阿难背诵出佛陀所说的法,即经藏;由优波离背诵佛陀所定的戒律,即律藏。
当时没有文字,所以佛弟子们靠口口相传来传承佛陀的教导,后来每一次的结集都是为了保证原始教导的准确性。
后来一直到公元前1世纪的第四次结集,这部经典才被以文字形式记载,最早是记载在贝叶上。
这部经典现在被称为《巴利三藏》,用巴利语写成,分为律藏、论藏和经藏。其中经藏部分又称为《尼柯耶》。公元4-5世纪这部经典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名字叫做《阿含经》。
《巴利三藏》的经藏部分和《阿含经》整体是相互对应的。
这部代代相传下来的经典,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蹉跎,虽然不能说百分百重现佛陀当年最原始的教导,但可以说是最接近的。
这部经典是佛法之根本,为佛子们代代传承,是各教派都公认的经典。
巴利语也被认为是最接近当年佛陀说法所使用的古印度语。因此很多西方学者和一些原教旨主义者致力于破译《巴利三藏》,重现佛陀最原始的教导。
这才是有些人所说的的阿难所背诵下来的那部经典。
而你说的所谓深奥的佛经,应该特指中国人经常接触到的大乘经典,比如《金刚经》《心经》《法华经》等等等等。
这些大乘经典最早也是在公元前后才出现,也就是佛灭度后400-500年。随着一些大乘菩萨如马鸣菩萨、龙树菩萨的出生,大乘逐渐兴盛。
这些经书最有可能就是这些大乘的菩萨们写的。
所以,此经非彼经。不要混淆。
佛陀在世时说法,不但不会使用深奥难懂的语言,而且还尽可能用大白话来说,让没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听得懂。佛陀还要求所有人都用自己家乡的方言来学习和传播佛法。
我们不得不感叹佛陀的伟大智慧,过去现在将来都无人可超越的智慧:那就是用最简单的语言传播最高深的法义。
如果你翻开《巴利三藏》和《阿含经》这样的原始经典,你会发现现在我们阅读的最大阻碍是翻译的水平以及文言文。如果你能找到一个翻译精准的白话版,你会发现非常好读。比如我举一段例子:
比丘们!这里,比丘到林野,或到树下,或到空屋,坐下,盘腿后,挺直身体,建立起面前的正念后,他只正念地吸气、只正念地呼气:当吸气长时,他了知:『我吸气长。』或当呼气长时,他了知:『我呼气长。』当吸气短时,他了知:『我吸气短。』或当呼气短时,他了知:『我呼气短。』他学习:『感受着一切身,我将吸气。』他学习:『感受着一切身,我将呼气。』他学习:『使身行宁静着,我将吸气。』他学习:『使身行宁静着,我将呼气。』
这一段是佛陀在教大家观呼吸,不难懂吧?
而大乘经典普遍深奥难懂,加上又有文言成分,看起来非常高深神秘。这就是后世菩萨和当年佛陀传法的不同之处了。
不是说我们质疑后世得道的高僧大德的水平,而是他们无法拥有佛陀那样的教学智慧。同样的道理,他们无法像佛陀那样说得简单明了,人人都能听懂。
众所周知,佛经是由释迦牟尼佛的比丘弟子们在佛涅槃后,根据佛的生平讲法结集而成的。第一次结集,又称“王舍城结集”,相传,是在释迦牟尼佛入灭的当年雨季,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毗婆罗山的七叶窟(毕钵罗窟)举行的,重述佛陀教诲的集会,这是佛陀涅槃后,佛教比丘僧团举行的第一次佛经结集活动。参加结集的是以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为首的五百比丘。
释迦牟尼佛入灭涅槃之时,身边只有阿难尊者等少数比丘弟子。时在外地的摩诃迦叶长老等人闻讯赶去,参加了佛陀遗体荼毗火化仪式。对于释迦牟尼佛的涅槃,绝大多数的比丘弟子悲痛万分,但也有少数懈怠比丘感到快慰。他们说:佛陀在世时,经常说,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如今我等摆脱了约束,从此可以任意所为了。听到这一种的议论,摩诃迦叶长老心里十分担忧,遂由此而萌发出了结集佛陀遗教的工作,据教理来治理佛教僧团的念头,传承佛陀的教诲,应该编集所有佛经法藏,这就是早期佛经四阿含经(《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来历。
当时,摩诃迦叶长老的想法,得到了憍陈如尊者等众多比丘弟子的赞同。于是,就商量在即将到来的夏安居的期间,在迦兰陀竹园往西南走五六里,南山北面大竹林中,有个大石室(七叶窟,也称毕钵罗窟)前举行结集大会。作为支持,摩揭陀国的阿阇世国王特地在七叶窟前营建了精舍,以供与会者的结集的比丘僧人居住和休息,并提供了所需的四时饮食和生活用品。
王舍城七叶窟的这次结集是在摩诃迦叶长老的主持下,从六月下旬开始的,至九月下旬结束,一共历时三个月时间。佛经结集的法会上,先由优波离尊者诵出律藏,次由阿难尊者诵出经藏,经文的开头句式是“如是我闻”。此一说法,是依据《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五分律》卷三十、《善见律毗婆沙》卷一。
另外,有一些佛典,如《十诵律》卷六十、《四分律》卷五十四、《大智度论》卷二等认为,会上,还由阿难尊者诵出了阿毗昙藏,即论藏一。在唱诵每一部经典时,诵持者必须逐一回答摩诃迦叶长老有关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地点、对象、缘由等方面的提问,然后诵出释迦牟尼佛在那一次说法时所说的内容,在得到与会比丘大众等一致认同之后,方为定本,这就是早期佛教《四阿含经》的内容。
早期印度原始佛经的开卷语“如是我闻”,意思是“我(等)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便是由此而来的。不过,由于古印度一直盛行以记诵口述(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授大德圣人的语录经典,当时佛教僧伽团体也不例外。诵出的律本和经本并没有当即记录成文,成文的佛经相传是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开始出现的,因此,当时形成的是佛经(也就是后来所称的贝叶经),是经过核准的口语佛经,而不是文字佛经(或称书面佛经)。
另外,据玄奘三藏《大唐西域记》卷九等记载,没有应邀参加五百人结集的人,在离七叶窟不远的地方,同时也举行了一次结集(窟外结集),被称之为“大众部结集”,这是有别于摩诃迦叶长老的“上座部结集”。说在第一次结集时就存在一些不同意见是可能的,因为《五分律》、《四分律》等都提到有个名叫富兰那一又作“富娄那”)的长老,他是从印度南方等地赶了过来,与摩诃迦叶一起讨论经与律,提出他亲自听到的一些律文也应受持。但说当时已明显地分裂为两大派,并同时举行了两次结集,这当是部派佛教兴起后的说法,这种说法流传真实性,有待我们继续研究和考证。(王寿云)
《菩提之树--释迦牟尼佛传》作者:王寿云)
这个问题历史都存在着争议,关键看回答的角度。
确切地说,佛陀与孔子都属于不著书立说,其所谓的佛说,都是弟子们的记录的言行录。
佛陀入灭后出现几次集结,第一次集结并没有形成文字,第二次才开始形成文字,当时集结分为两大部分,确切地说一是上座部,一是大众部,为何同时出现两种集结呢?
上座部是以大迦叶尊者组织的,地点在七叶窟,选取五百名证四果的阿罗汉参加经书集结,可以说是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大多是佛陀的声闻弟子,由阿难颂出经藏,有优波利颂出律藏,最后集结出三藏。
而另一部分要求参加,却被上座部拒之门外,于是就在距离七叶窟70里的地方另搞了一场集结,由富兰那组织的,人数众多,他们共集结出经、律、论、杂和密五藏经典。
从历史的考察情况看,这些都比较接近原始佛教的教义,特别四阿含经的成书,基本代表了佛陀的思想。
从这个角度讲,四阿含经是佛学的,弟子集结的。
上座部一般被大乘贬之为小乘,在大乘经典中更斥为“焦芽败种”,所以从历史上看小乘是不承认大乘,认为大乘非佛说。
这样一来,对于大乘经典,存在着造经说,并且这种造经的速度也相当高。
所以大乘是不是佛说,就成为千百年来的争论的焦点,我们翻开大乘经典就可以看到有的是从龙宫取回的,有的是菩萨传回的等等,不一而论,带上了神秘的神学色彩,这也难怪,如果造经的人说是自己写的,影响不大,并且难以流通,所以本本经都是“如是我闻”了,所以有学界调侃说,佛的弟子胆大包天比比皆是。
但不管如何,造经者也都是大智慧,但这种大智慧是否佛教的纯正血统,也不好说。
佛教的发展,特别是大乘发展,吸收了相当多的其他派别的思想成果。
因为大乘在发展中,其他派别,或者外道,也会加入到大乘之中,他们原有的思想系统也便会与佛教教义相融合,所以使大乘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但他们的发展和拓展也不是任由放任的,而是遵循佛教的三法印或四法印进行的,由于他们原有认识不同,思想体系不同,所以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各说各的,出现矛盾也很正常,如中观派与瑜伽行派空有之争,大小乘的究竟之争等等,所以这些用现在的佛教的提法,就存在着一个圆融的地方,也就是说各种都对,因为是方便说。
总之,佛经是谁写的,四阿含是佛说的,弟子集结的,至于大乘佛典,按佛教的说法当然也是佛说的,但是从其他角度考察,就会有不同的结论,但不管如何,写出这样的经典都有着丰富的思想系统,具有超脱的大智慧,按大乘所说,魔王波旬也是魔佛,所以说,佛经是谁说,是谁写,想想也就是了,一念是魔一念是佛。
佛经第一句皆是“如是我闻”,其中这个“我”是指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阿难尊者,其是亲自听闻佛陀讲经说法最多的佛弟子,几乎每次佛陀的开示宣讲佛法,他都在场聆听受教,并且有超出常人的记忆背诵的能力,在佛陀弟子中属多闻博记第一!
释迦佛涅槃后,众弟子整理集结出的佛陀经文,都是通过阿难尊者的回忆背诵后,一字不漏一字不增的予以记录并流传至今。
因此在每部经典开头第一句都会写上“如是我闻”,意思即是告知世人:如以下所述内容,都是我(阿难)从佛陀处亲自听闻而来!从而可知,如此深奥的佛典奥义,都是释迦牟尼佛亲证亲述,众生不可怀疑,当须依教奉行,便能开悟证得佛智!
那深奥的佛经,是释迦牟尼佛,去世后,弟子们写的,有的是释迦牟尼的原话,弟子添上上自己的认识,就成了经文。
分经,律,论。那论的层次就低了。只是有的弟子,修得不很高,就开功开悟,看到了另外空间景象,认为是最高的,写了出来,已经不是经文,是律和论的。都说是佛经。
佛法从无限久远的过去就有了,无量无数的诸佛于不同的世界不同的道场,用不同的方便法门。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于娑婆世界所说的方便法门,佛涅槃后由大弟子们根据在道场中的听闻结集。
不要怀疑这些大弟子的“能力”,即使恒河沙数的偈,甚至无量无数的偈,他们也能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的忆诵出来,因为那已不是我们凡人意义上的记忆力了。
不过在被翻译成汉字或者其他文字的时候,个别地方可能会出现歧义,这要看翻译家的水平了。鸠摩罗什为了验证自己的译经完全符合佛法的本意,便有了“三寸不烂之舌”的誓言。
以佛经释疑佛经,是大德高僧们的规矩。
佛陀住世时,弟子阿难是佛的秘书并照顾佛的起居。阿难有过耳不忘的能耐。佛涅槃后,众弟子想把佛的教诲传下去。就由阿难口述,其他弟子记录并做证。这样,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佛经。
其实,我们看到的佛经是古代的大德翻译过来的。是从梵文译成汉文的。那些译经的大德担心后人看不明白,尽量用近乎白话文的方式,可谓煞费苦心。
有个巜坛经》,是六祖慧能的第子集结的。它是唯一的中国佛经。
说佛经深奥也确实深奥,再深奥也怕用心人。
最早的古印度佛经,是由佛弟子们集结编制的,第一次集结是佛祖涅槃后不久编制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佛祖生平的言传及身教。第二次集结是佛祖涅槃几十年后整理的,并分化出经臧,律臧。第三次集结是佛祖涅槃200多年后整理的,又加进去古印度后世高僧们论臧。而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都是汉唐以后大德高僧们翻译过来的版本,其中也夹杂着高僧们自己的观点。[祈祷][祈祷][祈祷]阿弥陀佛!!!
本文由作者:神评论君 于 2023-01-13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911484065216528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