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农村曾红极一时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不流行了?过时了吗?> 正文

农村曾红极一时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不流行了?过时了吗?

  • 星趣事人物记星趣事人物记
  • 2023-06-10
  • 24
  • 共19人回复
微尘微视界
「微尘微视界 」发表看法
2023-06-18

“君承少师令,世知继仲宗。公汝延时泰,天元宇宙宏。……文武全忠义,贤能定有功。瑞衍英华茂,祥开景象新。……”这个就是我们村里王姓的辈分排行,每一个字代表着一代人,比如我爷爷属于“定”字辈,我爸爸属于“有”字辈,我属于“功”字辈,三代人就是根据族谱中的行辈来排序的,一般是人名中的第二个字代表辈分,在我爸爸和爷爷那一代人中,大部分人的名字中,都带有自己所属名字的辈分,所以看名字就知道是否同一个族谱。

在我们村里,“王”姓人口占比超过50%,有一个村小组还跟这个姓氏有关,住在那里的男丁都姓王,出生在五六十年代之前的,取的名字基本上都带有辈分的字。所以那时大人教小孩喊人时,看名字就知道什么辈分,基本上不会闹笑话,比如应该叫叔叔的,就不会叫哥哥。我家有一本族谱,是10年前修订的,里面记录着整个家族人员的出生、嫁娶、离世等情况,记录的信息还挺齐全,一家几口人,从哪里娶了谁,或者嫁到什么地方去了,都能在上面找到相应的信息。当然,这个排序也是有规律的,就是按照辈分排的。

一、按辈分取名曾经是农村的常态

在我看来,我爸爸、爷爷那一辈,取名似乎很随意,并没有像现在年轻人这样,想个名字还得费尽脑汁,各种研究、查阅资料。他们那时取名字基本上只需要考虑最后一个字,因为第一个姓氏是固定的,第二个字也基本上是固定的,第二个字是直接用辈分,把第三个字想出来,那就凑成了一个人名,所以那时取名相对容易些。当然,有这种现象跟那个年代的经历有关,那时农村的劳动力很少进城打工,基本上都是在农村守住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平时亲戚之间来往也很密切,同一个宗祠的人员走动也很频繁,无形中就把这种宗祠文化传承下来了,大家也就习惯性的把辈分当做取名的一部分。

二、农村宗祠文化年轻人未能形成传承的氛围

在我们村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从我这一代人开始,就很少有人把辈分的字放在名字中了,而且取两个字或者四个字的也多了起来。这种潮流的转变很难去评判是否好坏,因为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当然,在族谱中还是会记载下来,没有按照辈分取名的,会另外按照辈分取一个名字记录下来,相当于古代的一些文人墨客,有字什么或者号什么。如今的年轻人很少会按照辈分取名,实际上跟所处的环境相关,其周边生活环境不再像父辈或者爷爷辈那样,有很深的家族情怀,同一个宗祠的三亲六房,也没有来往很频繁,甚至有的关系渐渐脱节。这种背景下,如果年轻人还是按照辈分取名,反而觉得有点唐突,有时也会觉得很尴尬,因为看到别人没这么做了,长辈也没有强制要求要按照辈分取名,也就是说氛围影响着辈分取名的走势。

三、按辈分取名重名率会明显偏高

以前,在家庭户口簿还未全国联网时,给小孩上户口采取的是手工填写的方式,叫张三或者李四,有多少重名的是不清楚的,哪怕是派出所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全国究竟有多少重名的。随着户口簿全国联网后,取名时如何尽量避免重名的问题,就是一个现实问题,重名率高的名字,后面上学、工作等,有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困扰,特别是在上学阶段,一个班级里有两个或者更多同名同姓的,会经常闹出一些笑话出来。我们村里原来有几个名字重名率高,一个是叫“王功会”,一个小村庄4个人叫这名,而且有的面临相差有1-2代人的。还有一个叫“王功伟”的,有5个人叫这名,经常因为名字闹笑话。

四、多元化取名方式,使得按辈分取名逐渐淡出

名字虽然说只是一个人的符号,主要用于区分其他个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欧美文化的渗透,人们在取名的观念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保留原来宗族的取名习惯,而是追求着个性的张扬。给自己下一代取名时,既要有美好的寓意,又要体现出独一无二,更是在一个区域内,甚至全国范围内要降低重名率,取四个字的也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取一些稀奇古怪的名字,就是想走独特的风格。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取名字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比如“00后”、“10后”的人名中,就可以看到有不少“梓”、“涵”、“琪”等字,如果还按照辈分来取名,反而会觉得另类。

总之,农村按照辈分取名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不可逆的状态,特别是宗祠文化不再那么盛行的当下,不太可能再出现曾经的取名方式。还有一个现实情况,那就是如果仍然都按照辈分取名的话,重名率会异常高,因为最后一个字可发挥的空间不大,长辈已经把常见的字占用了,越往后取名的考验就越大。当然,农村宗祠文化的意义,依然需要铭记,需要一代又一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慢悠悠的草民生活
「慢悠悠的草民生活 」发表看法
2023-06-13

不是不流行,而是仍在进行中。我们农村每个家族都是有字辈的,这些字辈像诗歌一样排列,读起来朗朗上口,连起来像诗歌一样有特别的含义。这些字辈,只有家族的男孩才起,女孩是没有的,原来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

男孩儿出生起名字,有的直接按家族辈分里的字派起名,同一字派的男孩儿,中间的那个字都是一样,只是最后一个字不同,这叫大名。有的不按字派起名,但是结婚的时候一定会起大名,就是按家族的字派起名,而且会用大名的两个字作为首字写结婚对联,贴在堂屋,这叫号对,近现代这种情况比较多,我们大多是这样,包括我。

这个大名一般在生活中用不到,因为所有证件都是以身份证上的名字为准,身份证肯定是成年以后就要办的。结婚时候起的大名,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存在,只在结婚时用一下,所以时间一长,有些人连自己的大名都会忘记。

但是也有一些家族或家庭,把家族观念看得比较重,孩子出生直接起大名,使用一生。如果这个家族大,那么族里男孩的名字就很相近,第一个是姓,肯定是一样的,第二个是字派,也是一样的,只有最后一个字是不同的。比如我们孝感名人、康熙帝师熊赐履,他上一辈的字派是祚,他父亲叫熊祚延。他是赐字派,叫熊赐履,他弟弟叫熊赐瓒,他堂弟叫熊赐屿,都是赐字辈的。而且,看得出来,他们的名字是从小就按字派起的,使用了一辈子。现在这种情况比以前少一些,但也有不时可以见到。

我村首席经济砖家
「我村首席经济砖家 」发表看法
2023-06-18

因为以前把传统文化贬得过于低了,把西方文化捧得过于高了!

“按辈分取名”背后的是“以家族为单位”,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个人、家庭都要服从家族的安排。

这在解放后是被打破了的,毕竟家族的话事人掌握了太大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糟粕的一面。

再然后是以家庭为单位,都以家庭为单位了,家族的枷锁没有了,自然也没必要按辈分取名了。

现在更是有“以个人为单位”的趋势。

不过吧,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家族为单位”的模式会有所复苏,到时候还是会有家族“按辈分取名”

尤其是南方一些还有祖祠、族谱的地方,他们应该一直都是按辈分取名的。

司马谦
「司马谦 」发表看法
2023-06-18

曾经在农村里的“按辈分取名”,现在再不流行了,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人取名的含意与古代人取名字的含意大不相同了。

一、什么是按辈分取名

辈分是某一姓氏,为了本族人员长幼有序,辈分分明,避免混乱,就从某宗祖开始,以下每一代用一个字来表示。

例如,在司姓中一支,已知鼻祖宋朝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生,其后裔在清朝康熙四十二(公元1703)年第一次修宗谱时,从十八世时起,每代一字,称为派:

尚国大迋,以应熙朝,立绍世业,开继光昭,礼全德裕,治良文超,乾坤保合,祥发泰交

第十八代为尚字,十九代为国字……,至目前已是到三十二代,为光字,三十三代为昭字 。

在一九九0年修谱时又增加16字:

温恭俭让,兰桂登高,谨遵宗训,信启英豪

问某某人是什么派,就是这人的辈份相对的某一字。越往上,辈分越大,派越大。越往下,辈分越小,派就越小。

以平均25岁一代一字,下面还有32字可用,也就是能用32代,可用800年左右,可以用到公元2800年以后。到那时又可以续增字派。

按辈分起名,就是自己的辈分是那一个字,就以这字再选一字,就是名字了。如上例中三十二代是光字,那名字就可以叫光耀、光辉、光明等等等等之类,其他亦然。

过去农村人文化不高,对名字的内涵没有什么讲究,依着派字起个名字,很简单,同姓人一叫名字就知是祖辈、父辈、平辈、子辈、孙辈了。

即使父母起的名字不是按辈分起的,族内续修宗谱时,也都会将每人取个派名的,一派人为一代,根据长幼顺序从长房往末房进行有序排列。

这样,同族人无论相处多远,是否认识,年龄多大,碰在一起了,称呼就不乱套了。

二、为什么现代不流行了

现在年轻的父母们,都是有文化的人,希望把自己孩子起一个好名字,既响亮,又有内涵,又不跟别人相同。

在字音上读听起来响亮好听,字义有丰富的含义,深刻;字形好看,笔画适中;新奇独持,与众不同。

现在的名字,基本上都是大人对孩子的希望,把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寓意于名字中。

如果以辈分取名,许多派字是不大好起名组字的,族内难免同名。更难以表达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充满的期望,难以表达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未来充满的梦想。

正如古语所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所以,现在的父母给孩子起名字,大都是凝聚着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寄托着对孩子的远大抱负和理想,从小为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激发孩子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当然,那种按辈分取名字就不流行了。

凡人闲聊
「凡人闲聊 」发表看法
2023-06-13

别说在农村在城市也是如此

我哥住在鹤岗市,我住佳木斯市。我知道的我父亲与伯父是按辈分,我和哥哥三个妹妹是按辈分取名,我们兄妹5人是父亲起的名字。

我儿子是我父亲给起的名字,二个女儿是我给起的名字,和哥家的侄子是按辈分取名的,哥家的二个侄女没按辈分取名。

哥家孙子是按辈分取名的,是父亲留下的辈分表,我哥给他孙子起的。我家孙女是儿媳给起的名,没按辈名取名,我黙认。

我哥哥有重孙子了,打破了按辈份取名的惯例。那是我哥的重孙子,不是我的重孙子,我无权干预。

为什么“按辈分取名”不怎么流行呢?

从我家来说,原因有这么几点:

1.我们生活在远离祖籍数千里,我们家只一支。不象祖籍本家的没出五服的,1个村1个姓的,有族规有祠堂有家谱。不按辈分取名是行不通的。我们家从父亲开始,己离开祖籍已80余年了,祖籍没有近亲属,没出五服的都没听说,可以说我的下辈对祖籍没有絲毫印象。也就不愿受辈分取名的约束。

2.重男轻女思想作崇。我的二个女儿还按辈分取名呢,我二个侄女没按辈分取名,我孙女没按辈名取名,默认了儿媳给起的名。如果是孙子我一定坚持按辈分起名。这就是重男轻女。

3.现在的90后年轻人,以至00后对辈分模糊,因为他们几乎全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也就没有叔伯舅姨等亲属。自然辈分淡化了。在他们眼里,给孩子起名我愿怎么起就怎么起,我的孩子我说了算。因而打乱了辈分。

闽乡古意人
「闽乡古意人 」发表看法
2023-06-12

在以前农村,可以通过一些人的名字,就能得知他是哪一辈的人。这是因当时农村同一家族的人取名,是有讲究的。往往某一辈的人会选一个相同的字,作为同一辈的人使用。不过随着乡村传统【制度】的崩溃,那时按辈分取名的讲究,慢慢就消失了。

是哪些原因,造成曾经按辈取名不再流行了呢?

以我家族为例,我爷爷那辈的人都带有个【元】字辈,到了我父亲那一代人,他们是【开】字辈,然后在我这一代是【福】字辈,我儿子这一代人是【建】字辈。

我们那边农村,之所以还能保留以辈分取名,主要还是我们那还建有宗祠,也有族谱,也就保留了这个传统,不过这个传统也不像当初那样讲究了。

比如:我父亲有五兄弟,他们辈分取名,除了第二个字是以【开】字,后面的字也是连贯一起的,这五个字分别是:荣、华、富、兴、贵,组合起来就是姓氏+开+最后一个字。

这种取名方式,不但在辈分在能区分是哪一辈人,从全名来看也能知道谁是老大,谁是老小了。

而我这一代的人除了【福】字是相同,后面的字是连不起来的,我儿子那一代人也是这样,造成这个现象的出现,其实也就是农村为何不再以辈分取名的原因了。

1、在我父亲那一代的人及其我爷爷那一代的人,当时的农村普遍是多儿多女,一个家庭当中有4~5个小孩是很正常的。这样取名就会比较连贯。

2、但到了我这一代时,那时农村陆续执行计划生育,家中的小孩也就不能像以前那样,你想生几个都行。这时家中的子女就会少,各家取名都是以自己家庭为主。

3、以前农村取名,是需要通过家中的族长、德高望重的老人、读书人(以前农村识字的并不是太多)他们来取大名。

而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农村有文化的人变多了,自己就可以给自己孩子取名,不需要通过老一辈的人去取名。这也造成了每个家庭孩子取名,都有自己的偏爱。

综上所述,以前农村按辈分取名,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当时农村文盲比较多,大家都很尊重那些读书人、德高望全的老人;二是那时农村家庭儿女也生的多;三是以前农村家族观念比较强。

而现在农村情况就不一样了,某些地方连祠堂都没有,更别说族谱了。并且以前在农村有话语权的老一辈人,说的话也没有那么好使了。

毕竟现在农村很多高学历的人,也有很多见多识广的年轻人。他们完全可以自己给自己小孩取名,如果他们这些人,没有家族观念,也就不会再给后代按辈分取名了。

历史之火
「历史之火 」发表看法
2023-06-20

2009年,耗资上千万元、历时10年,《孔子世家谱》第五次大修工作结束,并在曲阜孔庙举行了续修颁谱大典。

新版《孔子世家谱》全谱共80册,4.3万页,2000余万字,录入孔氏族人总数约200万人。

翻开这本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长的家谱,你可以看到上至孔子、下至第83代孙的孔氏后裔,他们遍布世界各地,还能看到一大堆极其相似的名字。

孔氏后裔是如何取名的?为什么会大量出现类似名字?

这就得从中国“按辈分取名”的传统说起——祖宗以诗体或对联的形式确定长幼顺序,后代名字的第一个字即对应着家族辈分。

比如北宋文学巨匠范仲淹,他的家族字辈是“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

范仲淹的四个儿子之所以分别叫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和范纯粹,正是因为他的儿子对应着“纯”字辈。以此类推,再往下孙子就是“正”字辈,所以范仲淹的孙子叫范正思。

而说回孔子家族,在第56代之前的字辈不太严格,同代人最多以同一偏旁或同一字取名。从第56代开始,除个别情况外,孔氏后人每一代都有一个固定的文字表示辈份。

明朝建文帝赐孔姓8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

后因第56代孔希学、第57代孔讷(字言伯)先后袭封衍圣公,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变成10个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到了清朝,为避开皇帝忌讳,“弘、胤”被改为“宏、衍”)。

到明朝末期,孔家10个“辈字”已用完,第65代衍圣公孔胤植,便奏请崇祯皇帝恩准,以“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字辈赐给第66至第 75 代后人使用。

再到1863年,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奏请同治皇帝恩准,新赐第76至第85代的字辈:“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后来在1918年,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又草拟第86至105代字辈:“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报请北洋政府内务部备案,次年核准颁布在全国实行。

这就是孔氏后人在家谱中辈分排序的来龙去脉,所以在2009年续修的《孔子世家谱》中,你可以看到最小的孔氏后裔,第83代为什么会是“念”字辈。

纵观中国历史,从文人志士到寻常百姓家,按照家族辈分取名的传统已延续上千年,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都非常流行。

但现如今,会按照家族字辈给小孩取名的人,还有多少?“按辈分取名”为什么不再流行?我认为根本原因是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有三种:

1、姓名不再重要,改名成了儿戏。

中国古人信奉“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为人处事讲究光明磊落。而现在年轻人受自由主义的影响,对于父母长辈给的名字,想改就改。

比如前不久,台湾掀起一轮“改名潮”,居然有两百多人把名字改成带有“鲑鱼”字样的。起因是台湾一家日本寿司连锁店推出促销活动,只要1人名字中有“鲑鱼”(即三文鱼)两字,全桌6人即可全部免费;“鲑鱼”同音字者,则可享受五折起的优惠。

为了免费吃寿司,这些人真是把自己的名字当儿戏。而据说有的人因超过3次改名次数,不能再改回原来的名字。

2、宁愿有个性,不能同名字。

当代年轻人谁不追求个性化,“按辈分取名”不仅毫无新意,而且非常容易同名同姓,这就非常容易引发尴尬。

所以在给小孩取名这件事上,现在的父母更愿意按照标新立异、独一无二的标准。

3、宗族弱化,乡土传统逐渐消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父母在,不远游”的乡土文化被抛弃,越来越多人离开家乡,进入到大城市工作。

以前同姓家族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现在则变成各自分散到五湖四海。彼此间沟通少了,不仅逐渐遗忘族规族训,甚至连祖先留下的字辈都没几个人记得。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追求自由个性本没有错。只是不应该以“封建残余”的眼光,看待按辈分取名的传统文化。

因为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多年至今,靠的不仅仅是史官所记录历朝历代的正史,还有包含每家每户兴衰变迁的家谱。正如司马迁曾说过:

“谱乃家之史,史乃国之谱也。谱不立,则昭穆混、渊源慒。人不知祖,何异禽兽。”

一本家谱翻开,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字辈有序,戒训善扬。它记录着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以及生息、繁衍、婚姻、族规、家训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放眼纵观历史长河,朝代会更替、家庭会离散、个人会消亡,但唯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而正是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了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在我看来,那些还会以家族辈分取名的人都应该感到庆幸,因为透过名字就能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而来,要到哪里而去”。

最后,你的名字是按照家族辈分取的吗?欢迎评论分享~

刘丙润
「刘丙润 」发表看法
2023-06-18

我就深受其害,可以相对负责任地说,村子里面按照辈分取名的方式,其实现在已经不怎么流行了。

为什么能够得出这个结论来呢?先不要急着反驳我来讲一下我的亲身经历,然后你就明白了,按辈分取名究竟有多么大的压力。

我本身的姓氏是刘,如果按照辈分起名的话,我中间这个字必须得是国也就是国家的国。

其实按照这个辈分取名本身没什么问题,毕竟按照辈分取名,别人一问你叫什么名字,你只要说出来人家就会明白,噢,按照辈分的话你得喊我爷爷,或者你得喊我曾老太爷。

反正就是只要有了辈分,各种各样的称呼也就随之而来,早些年的时候我还不排斥这件事呢。

可是直到后来我问我的父母,为什么我起的这个名字这么诡异,怎么念都不通顺,是因为当时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吗?

然后我的父母在旁没空搭理我,因为他们在那边打麻将,所以父母搪塞到:“当然有特殊的寓意了。”

那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呢?然后继续去问父母,父母这个时候可能已经被问得不耐烦了,然后再加上当时打麻将一直输钱,我的母亲在一旁小声嘟囔了一句,还不是因为重名字的太多了,怎么取都取不到合适的。

当我得知这件事情之后,整个人的三观都有点不太正常了,当时我心里想的是我的名字一定非常特殊,父母在起名字的时候一定有非常好的寓意。

但现实情况却啪啪打脸,父母告诉我之所以取这个倒霉名字,因为一点那就是压根就没有什么好的或者合适的名字了,只有这一个字别人还没用,还可以将就着用一下。

因为按照辈分取名就会面临一个巨大问题,那就是好的字是非常有限的,可是按照辈分取名就很自然的会和自己长辈或者再长一辈的人最后一个字相同或者同音。

无论是字一模一样还是音一模一样都不合适,村子里面一些长辈看不惯这件事就会直接找到你,然后说你不能这么起名字,你怎么可以和长辈起一样的名字呢?

就因为这个事,当时我的父母拿着字典看了整整三个月,才给我取定了最终的名字。

但即便如此,在最开始起名字的时候,那几个名字要么是重复的,要么是相同音节的,要么就是出了其他的问题的。

反正每一次起名字都无异于在家族里面开了一场大会,而且我们取了名字之后还不单单是我们认可就行,还要让村子里的人都认可,尤其是村子里面那些长辈。

如果长辈说不合适,那我们就只能把这个名字抛弃,然后重新再想一个合适的名字,单纯的取名字。

我母亲就说了,本身她就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有限,为了取这个名字,感觉自己的学历都提升了不少。

但这也不是说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最起码我母亲现在玩智能手机玩得比谁都熟练,就拿那个手机打字那也是刷刷的。

虽然我母亲学历最低,但是目前任何一个字都能够认识,甚至看着这个字还能给组个词。

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因为我母亲年轻的时候为了给我起名字把新华字典,据说是翻烂了三本,每天都是捧着新华字典睡觉。

因为刚出生的时候没起名字还可以理解,出生了两三个月,三五个月了,名字还不固定,家里人不急,人家上户口的那边也着急了。

但即便如此,我母亲给我取的这个名字仍然不合适不满意,只不过后来我母亲那边不知怎么回事,从哪边得到的消息好像是名字不能随便改,改了不好,再加上当时我又未成年,所以我也没有想过改名字的想法。

我的母亲只是在一旁给我小声嘟囔着:“将来等你长大了有文化了,尤其是考上大学之后,自己给自己取一个名字吧。”

大家看到没有多么奇葩的事,原来名字是自己给自己起的,我听了之后也是哭笑不得,然后告诉母亲没必要再重新取一个名字了,这个名字都用了20多年了,早就习惯了。

父母听了之后倒也没说什么,这件事情就算告一段落了,但无论如何这的确是一个悲剧,因为我们村子里面同一姓氏的人太多了,而且我们村子又是个人口大村,就这一个村子里的人差不多就有个四五千人,我们这个姓氏占到了整个村子的2/3左右。

就按照3000人来算,那3000个人这中间的辈分实在太多了,保不齐你起了一个名字当中的最后一个字就和前辈们或者先辈们有相同的,一旦有相同的你就得改改来改去,不满意那也没办法。

所以当我经历的这件事之后,就会发现为什么村子里面曾经红极一时的按照辈分取名,慢慢的受到了冷冷落?

大家对于按辈分取名不能说吐槽点颇多,但最起码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视了,其实主要原因无非就是以下几点:

第1点,很容易被重名。

别都不多说,如果我们说如果村子里面和你一个姓氏的人没有那么多,就比如你们村就是个小村,可能村子里面就有那么几百户人家或者几百个人,一切都好说,你随便取名字,不会遇到任何问题。

但如果你村子里面有1000人以上,或者有3000人以上,甚至是5000人以上,这里面的麻烦就大了,稍有不留意之间就有可能和一些长辈的名字一样。

要注意,这是非常忌讳的,因为一个村子里面一旦明确说了,咱们要让辈分取名,最后一个字如果和长辈的字一样,那就意味着你和长辈之间只差着一个辈分了。

有人心里想的是不就是差一个辈分吗?这样一想好像也挺好的,最起码差的这个东西只是个辈分而已。

越是这么想就越难理解,农村尤其是以村为主体代表的按辈分取名的习俗背后所代表的庞大影响力。

你和某一个长辈的名字一模一样或者和某一个长辈的名字一样,当然只差一个字是不被允许的,这个长辈明面上说了没问题,不就差一个字吗?孩子也不容易,现在取名字都那么难,大家放宽点心就行了。

长辈话可以这么说,但你绝对不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你真的这样理解的话,一般情况下村子里的人会孤立你,有一些村子里的年长者都会指着你的鼻子说:“你这个人年纪轻轻的怎么那么不懂事啊?"

不要觉得我在开玩笑,在实际生活当中我遇到过不止一次这种案例了,当然遇到的时候,那时候因为我的年龄还小。

所以对于这种事情也不太明白背后有什么深刻含义,但是我总感觉有点怪怪的。

反正当时我的父母说了取名字的时候不好取,甚至就因为某一个名字相同或者某一个名字和长辈的某一个字有重音,都不被允许,长辈那边都会非常有意见,也非常在意这件事情。

第2点,没有什么太好的或者太惊艳的名字。

现在家家户户都是独生子女了,对于孩子的名字也都比较重视。

不像小的时候随便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字,因为孩子也不太重视这些东西,再加上自己的孩子也多,父母的文化水平也比较有限。

所以在之前的时候基本上也没有人太过在意这些,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家家户户对于孩子的名字可谓是越来越重视了。

如何能够给孩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尤其是能够带动氛围,尤其是能够让周边的人听了之后,一眼就能够忘不了的名字变得重中之重。

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之下给孩子取一个好名字,就成为了几乎所有家长的最高理想。

那给孩子取一个好名字的时候就会遇到一个问题,如果是按照辈分取名,中间那个字基本是固定的。

而且中间那个字一般情况下都是非常正规或者非常土的名字,这样的一个字添进去的话,就意味着不太可能给孩子取一个比较惊艳的名字了。

但凡是按辈分取名的小伙伴都知道中间这个字一旦定下来了是很难更改的。

就比如我父亲的名字中间那个字是维度的维,一旦定下这个字来,那么前后的姓氏不能改变,也就是说我父亲只能有一个取名字的权利。

而只有这一个字的权利指望着能够起出多么惊艳的名字来,那无异于痴人说梦或者天方夜谭。

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在村子里面按照辈分取名这件事情早早晚晚会有落寞的一天,但是这种落寞又不是说大家主观忽视。

只不过相比较而言,可能会有更好的选择,亦或者会有其他的选择。

但是只要是和村子里面还有渊源,只要是自己的父母这一代人会把这一部分理念灌输给我们,我们还是有很大概率按照辈分取名。

并且按照辈分取名,这种习惯都已经维持那么多年了,也就不在乎这几年的时间了。

不过咱们实事求是地去讲,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农村按照辈分取名,这件事情过时了吗?

人和万事成家和万事兴
「人和万事成家和万事兴 」发表看法
2023-06-15

以前的姓名的确是按辈分取名的,人还未出生未结婚,早就把名字取好了,祖辈们把取好的名字按顺序排列后刻在墓碑上。我很纳闷的是,先排好名字不觉得奇怪,奇怪的是,生男生女生多生少不知道,怕只怕出生的男女与墓碑上刻的不一致不相符,这个问题是如何处理的,可惜我对这个问题知之甚少,一直没有咨询过先辈们。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经打破了传统的陈规陋习,现在再也不按辈分取名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这简直是一改百改样样改,一变百变样样变,无所不变不改。

由于人们为了赚钱发财的心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人人都想把自己的名字取得高高的好好的,以前是按辈分取,一代接一代,一代压一代,两代三字浱,两代两字派,现在取乱了,不按辈分了,难以改变了。

诗词奴隶
「诗词奴隶 」发表看法
2023-06-18

辈分

先申明一下,农村的辈分不是红极一时,而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农村辈分的排列能体现家族的兴盛史,在乡村刚出生的小孩就是爷爷辈,白胡子老头还得叫声爷。还有十几岁的小女孩被叫姑奶奶的,小女孩尴尬的不敢出门了,有句俗话说得好,幺儿出大辈就是这个理。我的辈分字是金,往上太爷爷是万字辈,顺序为,万文福金书荣昌。而今的八零九零后们,多给儿女取名洋气些,抛弃了辈分排字,有失传承。有点值得幸慰的是,在农村虽然不按辈分字取名了,但辈分没乱,见面该称叔叔大爷的还叫叔叔婶婶们好,吃饭了吗。

柴刀大哥
「柴刀大哥 」发表看法
2023-06-16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明清之前,只有士大夫家族才有家谱,普通人是修不了家谱的。

中国近代的家族字辈取名,一般是在明朝开始的,朱元璋要求天下家族拟定字辈排行,按字辈排行取名,以利于用宗法统治天下百姓。

在二十年前的农村,大部分还是按字辈取名的,在近几年,用字辈取名的越来越少。但是,农村的很多家族还是有族谱的,有族谱就有字辈,虽然身份证上面不一定是字辈取名,但是族谱上面还是用的谱名。

现在的父母,给小孩取名只是为了好听,或者自己喜欢的寓意,随便乱取名了。个人觉得,你可以不按照字辈取名,但是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什么辈分。人类社会的纲常还是不能乱,要区分长幼有序,血缘远近!古人强调的同姓不能通婚也是为了区分血缘,为了后代的基因能够健康发展!

还有就是字辈,一般是代表吉祥的寓意。像曾姓的班辈是全国统一的,以前的皇帝御赐的。以下是曾姓班辈排行寓意解析:

曾氏字谱字辈寓意:

宏:宏伟广大

闻:消息新闻

贞:坚定不变

尚:崇敬高尚

衍:长延发展

兴:家族兴旺

毓:养育继承

传:递交传送

纪:规则制度

广:众多广阔

昭:光亮显著

宪:母法根本

庆:祝贺庆典

繁:昌盛繁荣

祥:吉利祥瑞

令:尊令指示

德:品质高尚

维:思维护卫

垂:名垂千古

佑:保佑帮助

钦:敬重佩服

绍:联系介绍

念:永不忘记

显:盛大显露

扬:升举高扬

鼎:名气极大

新:吐故纳新

开:扩展开发

国:各族共家

运:输送运行

克:克己奉公

服:佩服相信

振:震动声烈

家:住居家园

声:誉名美声

建:建设塑造

道:道义凛然

敦:诚实厚道

安:稳固平安

定:规定固定

懋:勤勉努力

修:兴造修建

肇:开头起始

懿:嘉言懿行

常:频素经常

裕:宽裕富裕

文:人文文明

焕:鲜明光亮

锦:色彩美丽

瑞:美的预兆

永:长久永久

锡:传统延续

世:世世代代

绪:有头绪端

昌:兴旺发达

华夏梅花拳
「华夏梅花拳 」发表看法
2023-06-20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永远不会过时。

在农村族谱记载里,不论你的官职大小,不论你钱财多少,你排在多少世或者是多少辈那个字永远不会改变的。

每个家族基本上都有族谱。文明的家族还有家训家风记录的非常规范,引人深思。每年的初一都会聚集在祠堂里,面对先祖的牌位,不但聆听族长的教诲,还要背诵家风家训。

如果人人遵守家训,人人遵循公序良俗,那这个社会风气环境一定会更加美好。

科普拾录
「科普拾录 」发表看法
2023-06-19

80年代之前,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普遍按照辈分、族谱取名,尤其是北方地区,家族堂兄弟二三十口子,名字特别有规律。而80年代往后,根据辈分、族谱取名的现象就减少了很多,到了2000年往后,除了像孔姓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姓氏以外,其他大部分姓氏基本都不再按照辈分取名,不再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族谱传承断档,另一个是家族观念转变,最后一个是居住地点改变。

首先说族谱传承断档,族谱作为华夏五千年的特殊文献,极其讲究传承色彩,一旦传承遗失或者断代,那族谱就与“古书”无异,失去了内容价值。在唐朝、宋朝、明朝、清朝时期,官府对于修缮族谱都是持赞成鼓励态度,所以那一时期族谱盛行。到了清朝末年,以及民国往后,由于常年战乱,很多族谱出现遗失,再加上建国后还经历了10年文化动荡,族谱又有一部分遗失,所以很多家族已经找不到传承,取名自然失去了辈分依据。

再说家族观念转变,封建时期格外讲究家族直系观念,讲究人必有家,家必有训,每个家族基本都会有专属的行为准则,当在定夺某件事情时,往往需要家族议事,甚至当家族中有人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时,甚至还会被逐出家族,这种事情不是小说,而是真实存在的。在古代,只要一个人被逐出家族,就会变成“无根无源”之人,生活、交友处处受限,这足以看出古代人对家族观念的重视。而现如今,根本没有人再会关心你是某某家族的某一辈,名字只是代号而已,所以按辈分取名的现象逐步消失。

最后一个居住地点改变,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普遍不远行,婚姻组合往往也只是邻村之间,传统上一个村落往往就是由一个、两个家族组成,村里人之间的称呼严格按照辈分,比如像张家庄、李家庄、宋家庄等。而现如今,教育方式改变,经济方式改变,很多人成年后便离开了村庄,定居在不同的城市,或许离开村庄时,还带着“辈分”赋予的名字,但下一代就完全不会再循规蹈矩,辈分传承完全消失。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上进田上草
「上进田上草 」发表看法
2023-06-16

“邵先维务本,玉德乐丰年,富有连福庆,荣华百代传。”这是河南济源苗姓五十年代续排的家谱。一个字代表一辈一代人,这家谱共二十字,二十辈,供二十代人使用。

按辈分取名,是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无论哪个姓氏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

按辈分取名,能知道辈分大小。不按辈分胡乱取名,爹不爹,爷不爷,儿不儿。例如济源苗姓人取名,辈分本字,取名可以辈分没有家谱里的任何字,但是绝对不能取名苗邵X,苗先X,苗维X,亩务X。玉德乐丰年,富有连福庆,荣华百代传,辈分字上也应该避免。

我想其他姓氏家族的人儿孙取名辈分也不可能有重爹重爷辈分字的,可能只有外国人重他爹他爷辈分字的。

小虎有话说啊
「小虎有话说啊 」发表看法
2023-06-11

如果一个大村落一个姓全都统一排班,会造成很多人同名,应该每隔五代分支的可另续排班,这样既可以避免太多重名,又方便寻根。

什么样的事情都存在,现在的年轻父母有的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辈份,而是觉得按辈份起名不高大尚,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给孩子起名子,一来二去就背离了族谱。

传统的辈分许多字辈害死了一辈子的人,引起的事情是不忠,不孝,不孕不育,叔伯兄弟姐妹们不团结,所以有文化的人都知道了,传统的精神只能取其精华!

自从韩剧"入侵",给孩子起名,就不再按"字辈"起名了。再者,现在生活节奏快,基本上每家都是一个孩(男或女),顶多俩孩儿,所以都想取个有个性的名字,大部分人都去"专业"的起名馆起名字,相对"字辈"来说,更显得"洋气"和"大气"。

我小儿子2014年出生的,我老家农村现一直在城市生活。还是给儿子按辈分取的名字。我是山东人菏泽人,对祖宗的观念还非常深,每每回老家都会去祖宗的陵地去看看,不为别的只为心里踏实些。陵地里睡着我的祖宗,我的爷爷奶奶,我的伯父,我的宗族人。本人85年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老家的情怀那么重。儿子的名字继嘉,继为字辈,嘉谐音家,我想让他成人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记住自己的家。村里基本上都是一个家族王姓,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我是书字辈,而我的身份证不是这个辈分取的,我的带辈分的名字只有在宗族的石碑上有,在我结婚的时候用过。我是真切的希望辈分流传下去,现在的世风、社会真的缺少了浓厚的辈分概念啊!

我们家族今年续修族谱,族人议定:①,字辈按“再正通光昌胜秀”,七字轮流八字转来。取单名的,在上谱上碑时自动地加上些辈序,不得有异议。 ②重修族谱,每30年一次;家族挂众/大亲(清明扫墓)每5年举办一次; ③家族晒谱(增补记录近5年来族人的进/逝的情况及各项信息数据)。

家族,传统观念淡泊了是一部分,还有就是现在的年轻见识广了,时髦了,给孩子起名字偏向年轻化,顺时代,小巧,可爱,什么,轩,梓,逸,含等等,我认为给孩子起名,应该大气点,成熟点最好,毕竟孩子大半生都是成熟期,都五六十岁的人了。还子轩,逸轩。

许多地方按照家谱取名,按照辈分有一定的好处,即使到了很远的地方,只要是一个姓,再问是什么辈。如果遇到辈分相近时,倍感亲切!亲人啊。通常这类姓氏的人家都有一个年长的而且有威望的老人,号召本家族每户一个代表,开会讨论本姓氏重续家谱,通过后打印成册,本家族人遵照执行。即使远在他乡,通过各种通讯方式,都会知道本族有续家谱之事。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传承!

丽江夜话
「丽江夜话 」发表看法
2023-06-15

关于题主所说的情况,在老一辈的人当中是比较盛行的。

其实,取名也是一种文化,各家族间按辈分取名,古已有之。它的好处是:延续了家族传统,辈分之间,只要说出了名字,也就一目了然了。

比如在我们的丽江农村,家乡总共有数个大姓:段、王、高、谭、何姓等等,其中这几个姓氏的人口,几乎占了家乡总人口数的80%。

我是家乡“段氏家族”的一员,我的爷爷辈,都叫“段~先”;父辈则是两个字,叫“段~”;到了我这一辈,全都叫“段绍~”;我的下一辈,则叫“段金~”。段氏四代人,四个辈分,一切一目了然。

随着老一辈的纷纷去世,再加上当今社会的各种影响,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注重这些了。

不知从何时起,“豪”、“轩”、“怡”、“萱”满天飞,同名化越来越严重,千篇一律的,更有甚者,强改“复姓”,真乃胡编乱造矣。

这样乱取名字,有个性吗?好听吗?我只是觉得俗,简直是“俗不可耐”。

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一切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不仅仅是取名的问题,农村有很多事情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销声匿迹”了。

我并不是一个守旧的人,我只是在叹息,农村的有些传统还是有必要保留和延续的。

朋友们,关于以上你们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丽江夜话 ,专注于三农领域的创作,让我们一起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荷叶好物推荐
「荷叶好物推荐 」发表看法
2023-06-13

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很显然是按辈分取名。

按辈分取名的优点是,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谁与谁是同辈人!中国是礼仪之邦,最初是同姓人不能通婚,这实际上是早期的防止近亲结婚的。后来人口越来越多,同姓可以结婚,同又有两条不成文的规矩:一是没出五服的不能结婚!也就是自家人还在五代之内不能结婚。二是即使是同婚人结婚,也出了五代,最好不要乱了辈分!因为,一旦乱了辈分,从男方计算称呼人和从女方计算称呼人结果不同。比如,按女方亲源关键论,你叫某出嫁女为姐姐,但该出嫁女是嫁给你叔叔。因此,从你叔叔身上论,你叫她为婶婶。这岂不自相矛盾!于是,人民就出来称呼上,自相矛盾!所以,从一开始,在婚姻上尽量避免这种情况。

按辈分取名的缺点,主要是重名太多。

现在,大家一般是取一个书名,再根据书名再取一个班辈名(按辈分)。例如,王大力的班辈是“德”,那么,他的班辈名就叫“王德力”。

本人是荷塘王氏,大约元末明初,由一名名叫“王桂魁”的县令从江苏吴县定居荷塘(今名荷叶)生息繁衍后代而成。桂魁公即鼻祖。

首班序是:

桂才庆永有惟

次班序是:

大朝必定显公卿,文武耀联振国成。

德业光明垂泽远,兴宗缵祖乐昌荣。

三班序是:

礼义修省立家本,博学谦和兆泰平。

敦勉鼎革恒畅达, 腾龙起凤邦宇祯。

回答供参考。

快乐柑桔VI四嫂
「快乐柑桔VI四嫂 」发表看法
2023-06-12

我老家是山东日照姓张。我爷爷那一辈的是男字辈,父亲那辈是中间是成字,到我弟弟是茂字,下一代应该是传字,再下一辈是守,再往下就不知道了。从小我就知道我们家的辈份大,那些从山东来的亲戚,有的都是50多岁了,都是喊我爸爸为三爷爷,我妈是三麻麻。喊我为大姑,还有叫我为大姑麻麻的。经常叫的我脸通红通红的。现在的孩子都不按辈分取名了,怎么洋气怎么来,走在外面也不知道誰的辈大小了。

城市里的农村人老王
「城市里的农村人老王 」发表看法
2023-06-13

这个话题比较有趣了,在我们村里,除了曾姓外,确实其它姓氏最近10年开始都没有严格按照辈分取名字了。现在就更随意了,按照辈分的不多。

我姓王,在我们村是第一大姓。原来我们的传统是两字、三字按辈分交替,同辈分的三字名,第二个字相同。比如说我爷爷那辈是王+字,我爸爸那辈就是王+洪+字,到了我们这辈又是王+字。第一个出现不执行这个规定的就是从我们这辈开始,至于原因,我觉得是两方面。

第一:确实没办法起名字了。因为我们这一辈和爷爷辈,以及祖宗辈都是王+字,前面已经有了过百个字被用过了,实在想不出来新鲜又有好意头的名字了啊。我印象特别深,第一个破律的堂叔憋了两个月也没给他出生的儿子起好名字。实在没办法了,来我家和我爸禀告请求给孩子起四个字的名字(我爸是他们这辈的老大,按照传统也就是家族的话事人之首)。我爸也没办法,只好答应他可以自由取名,从他以后,大家就随意了,基本上都是取四个字名字。

第二:家族观念淡泊了,也没有原来那种有大威望的族老约束。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宗族观念逐渐淡泊了许多,大家都是更加自我的追求过好日子。也没有了几十年前那种传统的家族族老,要管理家族很多事务的约束。自然就大家放松了对起名字的严格执行了。

比如我也是这个辈分的老大,为了方便别人起名字,我给儿女起的是王+梓+字,应该说王梓+字比较容易起名字才对。但是现在我们下一辈应该有十个左右的孩子,大概5个随着我们起,剩下一半自由发挥。最搞笑的是还有人起王+子+字呢。人家喜欢就可以了,我虽然是这辈的老大,可不敢约束人家起名字。

其实无论是原来的按照辈分起名字,还是现在的自由发挥,都是特定时期内的产物,符合当时的流行传统,没必要过于在意。把日子过好才是最重要的!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