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1990年,我开海马歌舞厅,赔了43万!那时候北京一套四合院才1万块钱,如果我当时用这些钱全部买北京四合院,到今天我一定是北京首富”
谁也没长前后眼,谁也无法预测未来!当年,倒腾古董,手握几十万巨资的马爷,都没看出来北京四合院现在会如此值钱,更何况,那时候刚刚能解决温饱问题的普通老百姓呢?
当然了,马未都说90年一套北京四合院一万块钱,肯定有一些夸大其词!但是80年代初在北京,面积小一点的四合院一万块钱一套,我觉得应该是真的!但为什么没有人愿意买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不是不买,而是真的买不起!根据相关部门统计,1981年的全国人均年工资收入是722元,平摊到每月应该是64.3元。千万不要被这些平均值所迷惑,因为那时候,80%的工人每月工资都在20~40元之间!
别说80年代了,就是90年代,如果你有一万元,那就算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了,知名度不亚于现在的娱乐明星!1980年,我清楚的记得,爸爸一个月的工资才30块钱,我妈就更低了,只有十几块钱,一年下来,我们家的年收入也就是500元。但这样的工资在当年,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至少可以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
因为,当时的物价非常低,80年代初,大米才1毛钱1斤,买猪肉0.95元1斤,电影票2-3毛钱,像土豆和西红柿这样的蔬菜,都是几分钱1斤,馒头和油条几分钱一个,那时候过年的压岁钱也就给1-2毛钱!一瓶茅台酒也就9块钱!
当时北京的四合院一万块钱一套,绝对是真的,但当时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个价格也是天价,以我们家为例,不吃不喝也要攒20年,才能买得起,真的太难了,也根本没想过这事!
穷人买不起,极少数的富人,也不会买,为什么?当时的有钱人,要么把钱存进银行,安全保险还能吃利息!要么买一些稀罕物件,比如大哥大,录像机,摩托车,甚至是小汽车!这些物件,在当时可以彰显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就算是买房子,他们宁愿去深圳买楼房,也不会在北京买四合院,好不容易从大杂院里打拼出来,谁愿意再回到那个鬼地方!
80年代初,那时候商品房在国内凤毛麟角,即便是北京,直到1985年,才在方庄试点建了一部分商品房,但也几乎没人买!不仅仅是因为太贵,更重要的是那时候都是单位统一分房,这个福利制度一直到1998年才陆续取消!当时分到的房子基本都是筒子楼,厕所是公用的,厨房都在外面,一家几口挤在一个十几,二十几平米的房子里,但那时候的丈母娘也不挑,有住的地方就行!
而当时的四合院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呢?平房,大杂院,很多家混在一起住!干点啥都不方便,而且特别吵,特别闹,跟住大街上没啥区别!住在里面的人,做梦都想搬出去!谁又愿意花1万元巨资买一个四合院呢?
那时候,普通老百姓还没有什么投资意识的,更不没有超前的眼光和足够的远见!说到没有眼光和投资意识,我最佩服的就是我父亲,忘了是87年还是88年,他老人家花了5000块钱买了一台录像机,可没过几年就被VCD淘汰了!现在成了没人要的古董了,但这个古董却一文不值!
如果说,80年代,你错过了买一万一套的四合院,觉得可惜了!想想1999年,北京天通苑刚刚开始出售经济适用房时,什么房价?2650元/平方米!比同等区域的房子每平米便宜1000多,但是市场认可度并不高,人们还是觉得贵,也看不上那的房子,根本没多少人申请!现在天通苑的房子均价都得40000/平方米以上了!
所以,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这样的发财致富的机会,曾经无数次摆在你面前,但都被你选择无视!谁也别怪,只能怪自己目光短浅,毫无远见,更没有那个发财的命!
80年代初,人们还没有贷款这个念头,当然了,那时候社会上金融体系也不够完善,贷款买房想都别想!买一套四合院必须全款一次性付清,即便是现在,如果你想买一套北京四合院,依旧是没办法贷款和分期付款,这是最大的Bug!但相比于普通商品房的70年产权,北京的四合院是则是永久性产权!
说到产权,麻烦就更大,那时候北京的绝大多数四合院,一般都住至少10家人口,而且每一家都有产权继承人,一家不同意,就没办法完成过户!这是很多买家和四合院代理销售机构最为头疼的事情!一家一家的谈下来,都同意安置条件后,可能需要花费1年以上的时间!
因此,以上这两个问题,也让很多想买四合院的人望而却步!
80年代初,有钱并且有意愿买一套北京四合院的人,基本上就是这三种人!
第一,那些有留学或者在国外生活经历的人,这些人在国外耳濡目染,发现那些老外对我国一些历史人文方面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而且觉得很值钱!所以,他们认为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四合院,未来一定会变得更有价值!
第二,真正的投资或者收藏界的大佬,有眼光,更有远见,在他们眼里,北京四合院是一套房产,更是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董!所以,他们觉得北京四合院非常具有投资和收藏价值!
第三,瞎猫碰死耗子,无心插柳柳成荫!手里有点闲钱,家里人口多,楼房里住不开,就想着买一套四合院,大家生活在一起,舒服一点!
有据可查,就是家有儿女中“刘星的姥姥”-孙桂田!老人家据说是北京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离婚二次,带着三个孩子一起生活!80年代初,30几岁的孙桂田做小生意,赚了点钱!于是她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也不知道是懂投资还是眼光独到,他先是花两万块钱在北京买了一套四合院,后来又向亲戚借了2万多,又买了两套,如今这三套四合院,每一套都至少价值上亿元!
人们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并提出这样的问题,更多的还是因为目前北京四合院已经涨到了天价,每平米高达2-20万,不管是东城还是西城,最不起眼的一套四合院也是上千万起步,位置比较好的,面积比较大的,已经价值上亿!
但历史不能重来,我们也不能总是倒着看历史,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一切历史,有因必有果!即便回到40年前,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也不一定会选择花一万块钱买一套四合院!
所以,80年代,想买一套北京四合院,你必须同时具备,充足的钱财,长远的投资眼光,收藏古董的决心,以及或多或少的运气!
如今,四合院不仅仅是一座能居住的房子,它更是一种特定的文化产物,一种情怀,一种传承!而且越来越多的有钱人开始迷恋四合院的生活方式和尊贵地位!
如今,有能力购买北京四合院的,依旧是非富即贵的人,而且是那些大富大贵的顶级富豪!很显然,我们依旧都不是!
1980年,《家有儿女》中刘星姥姥的扮演者孙桂田花2.6万元在故宫附近买了一套四合院,现在估值早已过亿。
90年代初马未都投资海马歌舞厅亏了43万,马老自己也说那个年代的四合院也就一万元一套,大一点的可能两万,如果投资舞厅的钱全部购买四合院,现在可能已经是北京首富了。
通过以上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在80年代,一万元确实有机会在北京买下四合院。即使买不来面积太大的,也应该可以买一个面积小一点、位置相对偏一点的四合院。
既然一套四合院才一万元,为何没人买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差钱
八十年代的万元户绝对要比现在的百万富翁稀缺得多,即使到了九十年代,万元户依然是富翁级别的。八十年代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就几十块钱,一年才几百元,即使不吃不喝最少也得攒上十几二十年。
这还是工薪阶层,包括种地的农民很多人根本达不到这个收入。那个年代的钱非常的耐花,一斤猪肉还不到一元钱,一吨水费才几分钱,一个月的房租还不到10元钱。号称当时“四大件”之一的自行车也不过一百多元一辆。
从稀缺程度上讲,万元户不亚于现在的千万富翁,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一万元就是天文数字。我们再看看1983年冰心老人家的记账本。
2.没有投资意识
马未都算是非常有眼光的人,也是最早富起来的人之一,连他都没有这个意识,更何况我们普通人。最早购买四合院的那批人,没有人会想到四十年后的今天一套四合院的价格能够破亿。
当时的经济远没有现在这般发达,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要么种地、要么去厂里工作,赚钱一定要靠劳动创造,有投资意识和有万元级别闲余资金的绝对是凤毛麟角。
1989年我国才开始试行股市,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是1987年-1991年,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1990年上海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80代末才投资机会才逐渐增多,因此即使你是万元户,在环境影响下你也没有这个投资的意识。最关键的是一万元已经是很多万元户的全部家产,如果把自己的全部积蓄用于购买四合院,你就没钱了,吃啥喝啥?内心还能踏实吗?
3.八十年代的四合院很难满足万元户的居住需求
八十年代的人绝大多数都住在平房里,家里有院子,四合院只是比平房大一些而已。那个年代装修行业还没有兴起,四合院屋内的环境跟普通平房基本一样。可能有些万元户原本就在平房居住,耗尽万元家产从平房搬进四合院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
如果是万元户住的是楼房就更是如此了,耗尽家产从楼房搬进四合院居住大概率会被认为脑袋有问题的。如果买来不住把四合院租出去,穷人租得起吗?相对有钱的人会花高价钱租四合院吗?
相比四合院,自行车、冰箱、彩电、电视机、摩托车、缝纫机等“大件”更受万元户青睐,也更能体现出万元户的富有。年代不同,环境不同,人们的喜好也是随着时代在变化。在那个年代,穿西裤皮鞋的一定比穿着运动休闲装的显得更有钱,更有档次。八九十年代的有钱人更喜欢住楼房、开汽车。
因此无论从资金、意识、当时的价值取向等方面看,在八十年代购买四合院的人不能说完全没有,但也绝对太少了。没有人能够准确地预料将来的发展方向,即使是专家也不行。
举个简单的例子,让你带着一万元和现有的记忆回到八十年代,下海经商、购买房产、购买比特币、购买股票,如果每一次时代发展带来的红利你都能抓住,那么世界首富也会被你秒掉。
1万元一套四合院,那马未都如果不开海马歌舞厅赔掉43万元的话,买上43套北京四合院,恐怕今天的北京四合院之王、北京四合院首富就是他了吧!投资眼光超过了许家印、杨惠妍、孙宏斌、王石等一大批地产大佬。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那么在80年代,老北京的四合院1万块钱一套,为什么没有出现万人抢购的局面呢?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处于复苏状态。而此时城市里的房屋,包括北京的四合院,都是居者有其屋。人们都居住在自家的房子里,而房子(也包括四合院)都是祖上传下来的。
中国人对于祖上传下来的,一般都是特别珍视的,不会轻易去出售。
80年代的中国人普遍认为,有一套可以居住的房子就行了。至于房子的来源,要不是家里祖传下来的,要不就是单位分配的,或者直接住在宿舍中。而且,人们觉得房子不是可以赚钱的产业。
家里如果有钱,是一定会投入到实体产业中,比如去买彩电冰箱电视机,然后分销给国内的市场,这是赚钱最快最便捷的途径。
直到1998年7月,国务院才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指出: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启动商品房市场。
也就是说直到快接近2000年的时候,国家才出台政策:撤销了福利分房的政策,允许房子货币化,允许房子可以进行买卖。这样一来,人们才知道了,原来房子可以作为一种商品,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从中间赚取差价。
从这个时候开始,房产市场才逐步开始形成,并经历多年变得规范起来。
所以,在整个80年代,当时的人们都没有把房产作为可投资的行业之一,全社会没有形成规范的房地产市场。即使是现在看起来值几个亿的老北京四合院,那个年代的人们都不会花几万块钱去购买的。
80年代的人们,家中并没有多少积蓄,能有1万元的积蓄,那就是今天致富明星了。
在整个80年代,虽然全社会行业的物价都不怎么高,与之相匹配的是人们的收入也并不怎么高。
比如,80年代初,农村的普通工人一天也就赚几毛钱,月收入就十多块钱;城市里工人工资每天1块多,月收入也就30多元;大学老师的工资也就2-3元/天,月工资50-80元。
所以,如果以当时收入比较高的大学教授为例,每个月不到100元的工资收入,年收入不到2000元,还没有减去家庭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么攒够10000元,需要多长时间呢?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
由此可以看出,攒够10000元的人数是非常少,也是极其不容易,那能拿出10000元来购买四合院的人就更加少了。
所以,谁家里能有1万元的积蓄,那是妥妥的算得上那个年代的富豪了。但即使是有钱人家,也不需要自己买房子的。
因为自80年代开始,很多新的单位、工厂都从老城区搬出来,其配套的职工宿舍、家属楼也随之搬到城外。只要在这个厂里工作,够一定的工作年限就可以参与福利分房。
此时的人们已经习惯了住新式的筒子楼或者多层楼,没有人愿意去城里的小狭窄的四合院居住。
在整个80年代,人们的工资收入普遍不高。其实也并不是赚钱或攒钱的难度大,而是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都不丰富,人们的需求不旺盛,导致整个社会的财富并不富裕。
在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的生产总值较高的都是国有的实体产业。比如化肥厂,齿轮厂,钢铁厂,煤矿厂,彩电冰箱洗衣机厂子,纺织厂等等,他们生产的看得见商品。
房子,尤其是四合院并没有作为一种虚拟的,可买卖的商品来被看待,所以这一时期把四合院作为投资类型,并不是人们的首选。
再者,四合院的位置基本都是破旧的胡同里,院子门外是公共厕所,空中电线交织在一起,屋内光线昏暗。四合院整体的卫生环境,居住环境比那些建在老城外面的郊区的多层住宅差多了,这自然就不是人们投资的优质资产了。
所以,即使某些家庭有多余的闲钱,也不会去花1万元去买一套四合院,等着它40年以后升值到几个亿。
那时候的人们,第一,储蓄资金不容易,第二,投资意识淡薄,第三,思想观念落后。如果投资都会选择一些人们有旺盛需求的物品,比如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缝纫机等,这种家用的电器需求,在城市人家慢慢地兴起。
况且,那个年代有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凤毛麟角,他们彼此的关注点又都不在四合院为代表的房产领域。所以,即使有人花了1万元买了一套四合院,可能想出手都找不到下家。即便能找到下家,也可能是3万或者5万就出手了。
这一点很多人可能不信,电影《夏洛特烦恼》里的大春,夏洛告诉他房子会涨,大春最终还是把房子卖掉了。中国人的投资观念中,能获得比原价高出几倍的收益,认为落袋为安最好了。
“80年代,北京一套四合院1万元”,这句话是马未都说的,其实也就是小一点的院子能卖1万元,大一点的院子都能卖到小几万的价钱了。
既然价钱这么便宜,那么当时开歌舞厅赔了43万的马未都,为什么都没有买呢?这就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系了。
80年代初,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这种开放不仅仅限定在经济领域,同时还有精神文化领域,因为很多海外的社会风潮已经慢慢的吹进中国了。
80年代初,我国的经济体制仍以国有计划形式为主,很多人都是国有企业的职工。个体做生意的都是一些有关系的,或者有资源的人,他们可以拿到内部的外贸或者出口批文,做倒买倒卖的生意。
所以在个体经济不发达,整个社会大都是国有经济的情况下,大家的吃穿住行都处在同一个水平,那么唯一可以把人区分开来的便是思想文化。
这也是为什么在80年代初,我国的文学,诗歌,电影,音乐,戏剧,艺术等能够取得很好发展的原因。
当然,这也能解释了为什么能有43万存款的文艺青年马未都,愿意把钱拿去开歌舞厅,而不是去囤四合院。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个年代的人们,他们谈文学理想,论艺术前途,他们对于这些能让人精神世界变得美好的领域都有着美好的期待,把钱拿出买四合院炒房产,是最让圈子里的人鄙视的事情。
80年代,为什么没有愿意花1万元去买北京城里的四合院,最主要的原因是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人们都有自己的房产,房地产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市场,房子还不能作为一种商品进行公开的买卖;
第二,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收入不比都不高,能拿出来1万元的人特别少;
第三,在当时,人们的经济意识比较淡薄,有钱的人也倾向于搞实体产业一类的生意,房地产并不是人们投资做生意的首选领域;
第四,80年代的人们,普遍都追求理想主义,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对于用金钱来倒买倒卖获利常常持鄙夷的态度。
如果有钱,谁不愿住好一点?我一九八六年中专毕业,正赶上工资调标,月基本工资五十八元,八五年中专毕业,月基本工资是四十三元,加上郊区补十二元,加两块自行车补,加六块副食补,合计月工资七十八元,不吃不喝要一百二十八个月攒一万!在当时举全家之力,金融不发达,没有贷款,当场拍桌上一万元的能有几家?
“才一万块钱”?80年代初,北京国企正式职工月工资才四五十块钱,一片街区能出个万元户都不容易,家里买得起电视的都是极少数,结婚能买一个手提式录音机都能被邻里街坊羡慕不已,上哪找一万块钱去?
另外那年头的北京四合院多数都是从“地主老财”手里接过来的,不少四合院都住着好几户人家,也就比大杂院颜值高点罢了。所以那年头住四合院并不会被人羡慕,反倒是80年代刚开始流行楼房,尤其是独门独户的小高层,那才是被羡慕的对象,高收入人群都去住楼房了。真舍得花一万块买院子的人,更喜欢买别墅,而不是四合院。
其实你仔细了解下在80年代就已经有四合院的人家,基本上都是解放后就直接住进去了,这类群体不是要员就是一大家子人,如果不差钱就一直传承下来。真在80年代花一万多买四合院的是极为罕见的。
北京的四合院文化真正被重视是在本世纪初,北京开始高速现代化建设,商业地产和学区房推升了老城区老宅子的地位,一些大老板和高端顽主开始把拥有四合院看做身份的象征,这伙人跟喜欢古玩字画、遛鸟斗蛐蛐的基本上是同一伙人,这伙人是沾了京城崛起的光,90年代当倒爷都能赚出百万身家,1998年从广州500块买一台VCD回北京能卖1500,几块钱一件的山寨耐克阿迪T恤放北京郊区集市二三十块直接秒光,云南最廉价的玉镯子五块钱一对拿到王府井能卖100。所以这些人在90年代能买得起是因为赚钱机会多、利润大,可不代表80年代买得起。
现在的北京四合院已经是富豪才能拥有的,比别墅还能彰显身份,尤其是住在里边每天生活还悠哉悠哉的人,已然是京城人民最羡慕的群体。
第一,他们手头上没钱,生活已经非常困难,没有多余的闲钱去置办房产。那个年代一万块钱也不是个小数目,90年代的时候,一万块钱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更何况80年代一万块钱,那是万元户,算是非常富裕的家庭了。
第二,他们没想到北京的四合院涨价这么厉害,如果他们知道,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买个十套八套,放那里涨价。人算不如天算,如果一个人会算他什么事情也不用做,躺着就能赚钱。
答。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北京市1980年的基本概况,总人口约900万,(人人有房住,就是有面积大小区分,优差区分而已)。人均月工资在40元左右,就算夫妻两人的工资每月加起来80元,扣除日常所有的开支,精打细算的过日子,每月存款也有30元吧,(我家有80年收支帐本)这样算起来,一普通人家要有一万元存款,需334个月÷12=27年,何况在80年代以前,一般工薪阶层的工资更低,对于当时人来说,近乎天文数字。当时流行一句口号,"要要想富,万元户"。如果你家有了一万元,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上述原因说明,老百姓有房住,不缺房,手中没有多余的钱,而且也买不起,所以不愿意买房,也就能够理解了
80年代收入是多少?能买得起吗?再者说那个年代谁家里不是好几个孩子,养活一家人也就不剩啥了。在那个年代家里有一万块的,肯定不会去买房子,而是去做生意。80年代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到处都是机会和机遇。肯定都会选择下海经商!这是时代的机遇!
我也曾经问过我的父亲,1986年达州繁华地带100多平带门脸瓦房只500元,为何您不买个三五套的?
我爹就没回答我。
孩子,给你说个数字。
1991年3月,我参加工作。每月固定部分工资是70元,出纳津贴10元,菜篮子补贴4元,合计84元就拿了11个月。那么你认为,80年代有几个人能拿出一万?
100年前38岁的鲁迅先生花3765块大洋买了一座32间的四合院,那时他的工资每月为300大洋左右,再加上写作稿酬、翻译等收入,鲁迅先生每月能拿到4-5百大洋,尽管这样高的收入,他的积蓄并不多。
为了让母亲、兄弟和自己能住在一起,他买这个四合院的时候是卖了老家的房子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才买到。
80年代的一万元与现在的一万元不可同日而语,80年代的1万元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那时被称为“万元户”,一个乡镇都不见得有几个万元户。
01.八十年代的1万元含金量太高,普通人是买不起的。
八十年代初,北京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大约为20-60元,取平均值40元,如果想买一万元一套北京四合院,即使不吃不喝也需要20.8年;根据2020年发布的全国平均工资标准,北京的平均工资为6909元,与八十年代初的一万元相差了172倍,换言之以平均工资来看,八十年代的1万元相当于现在的172万元。
马未都在节目中曾说过,八十年代初一套小点的四合院只要1万元,地段好的大一点的要2万元,这么算下来当时的四合院每平米还不足百元,而现在北京好一点地段的每平都在10万以上,如果按照房价计算,八十年代的1万元相当于现在的1000万元以上。
所以,对普通人来说,八十年代初的一万元一套的四合院是遥不可及的,根本买不起。
02.有经济实力的“大佬”,为什么不买一万元一套的北京四合院?
我国收藏家马未都曾在节目中爆料,自己在90年投资“海马歌舞厅”完败,搭进去43万,如果拿这笔钱买北京四合院,现在至少是北京首富。
那为什么马爷不用这笔钱买四合院而去投资“海马歌舞厅”呢?
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①.过去的北京四合院多为大杂院,想买下来并不容易
我们都知道过去的一个四合院里面都住着很多户人家,说成大杂院也一点都不为过,如果想买那就要和很多户人家协调,正所谓众口难调,里面只要有一户不同意那就没法办理,用北京话说就是“拜拜了您呐”。
②.80年代住宅商品化份额很小
我国的商品房概念最早是1978年提出的,而北京商品房的兴起是在90年以后。
③想不到
对于当时的富人来说他们要是一心想买四合院还是可以买到的,但他们并不觉得当时的四合院有什么投资价值,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新潮的玩意儿,如收藏、歌舞厅、小汽车、摩托图车、BB机、大哥大之类。
以我们镇首富为例,他在90年花12000元买了一辆摩托车,如果他知道他的那辆摩托车等价于一套小四合院,如果他知道现在一套小四合院值多少钱,我想他一定会气得把摩托车捏碎。
03.八十年代有福利分房
在80年代有福利分房,效益较好的企业会为职工盖房,职工可以不用花一分钱就能住进去,既然不用为房子发愁,谁还愿意去买四合院呢?
北京四合院是老北京人的情怀,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80年代没人买四合院,是因为普通民众根本买不起,而能买得起的富人当时又对四合院没有兴趣,再加上当时正改革开放,人人都想下海挣钱做生意,关注点并不是房子,没人买四合院就不足为奇了!
80年代的时候,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才1万块钱。
而现在北京三环以内的一套四合院,已经好几千万了。如果当时买一套四合院,现在怎么说也算得上是千万富翁。但是为什么就是没有人愿意买呢?
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时空错觉,对于现在的人来说1万块钱恐怕也就是那么回事,大多数家庭都能承担。但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1万块钱那真的是一个天文数字。
我们先来看看80年代左右全国范围内的平均物价以及工人工资。
虽然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改革开放,但是由于才刚起步,整个国家的平均工资是相当低的。当时大多数行业都是由国家所开设的各种企业在运营,说实话社会经济活力并不算太大。
那会儿一个月能够挣100块钱,就已经算是高工资了。城市老百姓每月平均工资只有30元人民币左右,而农民工更低,仅有不到10人民币。
但是其实30元人民币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如果省着点花还是足以养活一家人了。
80年代早期的农贸市场中,买一个油条才四分钱,一杯豆浆也就是三分钱,一碗阳春面也就是八分钱,那会儿的物价是很低的,30块钱在城市中都已经算是较高的收入了,在全国范围内也同样是如此。
如果靠着一个月30块钱的平均工资,想要攒到一万块起码也要攒个30年,这还是不吃不喝的情况之下。如果再有一些其他的支出,说不定得攒个100年才能搞得出1万块钱。
等真的攒够这1万块钱,北京的四合院也早已经不是只卖1万块钱了。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拿不出这笔钱,毕竟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而且国家也逐渐开放了某些产业,允许个人企业甚至是外国资本进行经营。
顺着这股“东风”,确实有一些人富裕了起来,但是这些人毕竟只是少数。
那会一个城市的万元户仅占总人口的不到1%,而对于当时的万元户来说,把自己手中仅有的钱去购买一套北京的四合院,是得不偿失的。
而这就要从我国建国后施行的福利分房制度说起。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商业体系改革,像私营的房地产行业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
从1949年至1978年这接近30年时间内,城市里生活的工人、平民,他们本身都拥有编制,都有单位,而单位会给他们盖房子,他们居住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单位分配的。
这项制度就是福利分房制度,大多数人在那个时代都是不缺房子的。
而八十年代早期,我国的福利分房制度虽然从行政体制上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还是会有一些影响。
——有些单位会集资为自己员工修房子,然后再把房子分下去,这是单位福利政策体系的一部分,也是被国家所认可的。
所以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房地产并不像如今这样繁荣,那会儿搞房地产基本挣不到钱,因为大家都有房子,不存在要买房子的现象。
而且当时社会发展程度也相当有限,大家居住的房子环境相差并不算太大,当然老百姓对于居住条件的需求也不是那么高。
在80年代中后期,海外的一些“洋玩意儿”逐渐吸引了大家的关注。比如说来自日本、德国的摩托车与汽车,再比如说第一代的移动交流设备大哥大,这些东西的价格也都不菲,基本上都在1万块钱左右。
所以那会儿的万元户,他们本身就不缺房子住,当然会把自己的资金投入到有限的享受当中,比如说买一个大哥大或者是一辆豪华汽车。
那会的人结婚也并不像现在这样一定要求有房子,但是条件好一点的肯定要买上电视机,汽车这些新鲜物件,这才能够算得上大气。
那么这些本身有一定购买能力的万元户,也不会拿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去购买四合院,所以别看全国十几亿人口,但是真正想买以及有能力买四合院的人是非常少的。
而除了这两个原因之外,就是当时四合院本身也有问题,那就是:产权不明。
北京的四合院一般都有悠久历史,但是新中国建立后,土地的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那么在土地上所修建的这些建筑到底算谁的就很难说了。
在特殊历史时期,有不少位于北京地区的四合院都被分给了工人,在当时一个四合院里面住着三四个家庭是常有的事情。
这确实可以从最大程度上利用当时的北京房产,来满足更多人的住房需求。可问题是随着房地产私有化时代的到来,这样的政策就会造成非常明显的产权不明的问题。
比如说一个四合院里面住着三四个家庭,那么四合院的产权究竟该属于谁呢?总不能把一个院子里面几个房子再分别规划产权吧,这是不现实的,而这也直接造成四合院流通性下降。
因为对于那会儿的那些万元户来说,如果他们想要在北京买一个四合院,就必须和居住在里面的所有家庭全部谈判成功,购买者甚至需要同时购买这些所有家庭对这个四合院的产权。
四合院其实就算是一个共有产权房,产权也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况且那些房子的产权究竟是属于自己的,还是属于国家的,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并没有什么人敢触及这个底线。
而以上这些原因,就直接促成了四合院哪怕只有一万块,也一直没有人买。
但是那会儿有能力买,但却没买四合院的人,恐怕现在已经很后悔了。如果当时狠狠心不怕麻烦,买一个四合院下来,现在怎么也翻了好几千倍,轻轻松松完成了资本积累。
不过这就是命,那会的人恐怕也不会想到未来房价会涨得如今这么离谱。
1986年我刚参加工作,基本工资加车补,饭补,洗澡…各种补贴加在一起75元,开完工资家换饭票,买香烟…几乎月月光,银行没有多少存款,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父母月工资一共100元多一点养活两三个子女,大家都没有多余的钱,不要说万元户,就是存款三五千元的家庭也不多
都这么说,实际丄没听过有这个事,八十年代,北京老百姓住的都是公房,私房业主在文革前被全部交给房管局,管理,分配给市民,八十年代,国家出台,落实私房政策,但实际除了自己住的,基本还没到房主手里,只不够租户租定由原来交房管部门收,改为由房主收,定价仍是房管局定,而且,不许轰,赶,强制退租,所以买卖房屋很困难。八十年代,后期,随着单位,自建一些房子,分给职工,有一条政策优先考虑住私房的政策,私房业主收回一些房屋,才有买卖之说,应该是九十年代,中,后期。
2010年比特币最低时价格才3.5元/枚,现在的价格是27万/枚,也就是十年里涨了7万倍。购买了1万元的比特币如今就是7亿多的财富。相比于北京四合院不是时间更短、财富增值更快吗?世界上唯一的一种不能看的病,就是后悔!而且,也不是没有人买,北京的四合院自然有人买,比特币也是如此。只不过那不是你而已,甚至有可能是3.5元/枚买来了,10元不到就又卖出去了哦。
而且,财富也不过是行云流水,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也就是替人保管而已。像和珅拥有8000套北京的房产,要是按照现在的1亿一套来计算,那就是8000亿的财富。估计马云、马化腾的财富加起来也不如和珅的房产值钱。可是到头还不是全部充公,而且还赐死。
一个人的财富多少才可以享受财务自由呢?北京一套四合院自然是足够了,估计3000万以上就可以享受财务自由。可3000万以上财富的家庭数量也就是100万家庭而已。80年代初的我国万元户在一个镇也就是几个而已,还会佩戴大红花,银行追着要对方贷款还吓得跑都来不及,这本身就是万里挑一。而且当时如果拥有这万元巨款和敏锐眼光的人,估计投资其他的估计不亚于购买四合院的财富增值。
不同的时代涌现不同的人,而且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征。但是的南方地区可能会更加的开放,而相对开放滞后的北方地区估计也不一定可以买四合院。还有即便可以购买到四合院,估计也不一定会是现在还保留完好的可交易的四合院。一个人的目标无需设置的如此之高(如1亿是小目标之类),如今的家庭财富可以达到600万净值就应该是跨入了全国1%的有钱家庭行列。至于有没有四合院、有没有上亿资产,那都不是普通人考虑的问题。
八十年代初,人均月工资不到一百元,而且要养家糊口。
那一万元是差不多一个纯劳动力十年的纯收入,
尤其八十年代之前都是住公房的居多,四面白墙有地方住就行,人对住房没有现在这么穷奢极欲的眼界,更没有买卖房屋能赚钱的理念。基本上还是以谁是国营职工谁牛的心态面对计划经济。
要是五月节单位分五斤鸡蛋,八月节分二斤月饼就很满足了。有的单位几年会给职工跟几米好布料。
眼界决定行为,主要是那时候一没这眼界,二也是确实没几个有一万的人家。
人无论做任何成功的事,都有一个客观条件的约束,有局限性。如果你要去做一件事,你必须有眼光,还要有人脉,而且有一种外界的推力。主观和客观统一条件促成,三者不可缺一。
我有一个餐饮20多年的客户店经理。他说来北京将近快20多年了,当时的北京房子几乎在3000多块钱一平米。而那时他的收入才是800的工资,如果一个800元的工资去买3000块一平米的房子,那也属于天文数字,这是其一。
其二呢,一个是没有这种想法,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如家庭条件,不是富足,朋友亲戚,他们家庭也不是那么富裕,所以这些钱没法借。
其三就是没有那种思想,没有眼光,说去银行贷款,(没法贷)想办法跟亲戚去借去买房子。因为买这一套房子下来。那是一个天文数字,对于每月收入800块钱来说,那真是也是难度蛮大。现在想起来往往会苦言。
其实没有什么后悔的,因为当初你的经济状况,你的客观条件和你的头脑没有这种购买,这种欲望而触动去具备条件所产生,所以也不要后悔,面对现实,活在当下。
那么现在北京的房价已经是一路飙升啊。一般都在一平米4万。你想想那得挣多少钱,而且你的工资也在五六千上,那还是一个天文数字。
如果让你贷款,你想想你还多少年,所以说好多人选择都在老家去买房子相对来说价格低,而且老了以后觉得还是回原籍比较好。
所以说,虽然说现在北京的房子很高,如果按过去折算觉得挺便宜,其实那时的房子价格也不菲,只不过当时是那种情况。
但愿普通老百姓都能住得起,买得起,享受这些美好的生活。——安全感十足。
本文由作者:狗头铡 于 2023-03-27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961423727813591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