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之前,上海一直都是江苏省的地盘!最初叫上海县,隶属江苏省淞江府。后来,在淞江府之上又设置了上海道,全称“分巡苏松太常等地兵备道”。虽然上海道也有“上海”两个字,但这里的“上海”并不是行政区概念,更多地还是职能划分,上海依旧还是上海县。
▲晚清时期的上海县
1927年,为了更好地管理上海,国民政府将江苏省的上海县、宝山县部分乡镇析出,成立了上海特别市,由国民政府直接管辖。自此,上海才正式成为了“院辖市”(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但民国时期的上海市范围依旧十分狭窄,主要还是现在上海市老城区及其附近一些乡镇,远比现在上海市的面积小得多。原来的上海县和宝山县被析出部分乡镇之后,建制依然保留,仍然隶属江苏省。
▲民国时期的上海特别市
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隶属江苏省的嘉定县、宝山县、上海县、川沙县、青浦县、南汇县、松江县、奉贤县、金山县、崇明县被成建制划归上海市。自此,现在上海市的地域范围才最终确定。换言之,现在上海市的很多地方,在1958年之前都是江苏省的地盘,比如现在上海市的崇明区、金山区、奉贤区等等,都是1958年之后才并入上海市的。在此之前,它们都隶属江苏省、而不是上海市。这就是为什么陈云同志的很多简历资料中籍贯一栏都填写的“江苏青浦”、而不是上海的原因所在。
▲1958年划归上海市的江苏十县
说到这里,想必诸君也大概其看明白了。现在所谓的“上海本地人”中,其实绝大部分都是曾经的“江苏人”!只有上海老城区的“原住民”,才勉强能算是“上海本地人”。再往远了说,在民国之前,根本就没有什么“上海人”,连上海都只是江苏省的上海县!换句话说,所谓“上海本地人”的祖籍,绝大多数都是江苏。包括民国时期很多因为务工等原因迁往上海的“外地人”中,绝大部分也都是江苏人。要不怎么现在很多人都开玩笑说苏州、无锡是上海的“远郊区”呢?这两个地方是民国时期上海外来人口的主要来源之一!比如旧上海最著名的“荣氏家族”,就来自于江苏无锡。
除了江苏之外,因为地缘优势,浙北的嘉兴、湖州等地,甚至包括杭州、宁波、绍兴等地,在民国时期也有大量人员因为务工或其他原因迁入上海。换言之,现在一些所谓“上海本地人”,还可能是原来的浙江人。时至今日,苏南、浙北这两个地区依然是现在许多所谓“上海人”最主要的的祖籍地。当然,上海从民国开始就是全国最大的“大都市”,外来人口还是相当多的,全国各地都有。而这些人的后代,基本也都成为了现在的所谓“上海人”。说白了,所谓“上海人”的祖籍地,其实就是现在某宝包邮的地区……
以前,上海人的祖籍主要由五大块人组成!1,浙江,2,江苏,3,安徽,4,山东,5,广东。浙江,江苏,安徽主要是路近。山东,是解放上海时,华东野战军留下来的部队。广东人主要是到上海做生意而留下的!现在,上海的外来人口就更复杂了一些,全国各地的人都有,只是数量少一些。
用数据说话:
1950年1月的上海市区人口统计如上图。之所以是“市区人口”,是因为当时的上海,仅为今日上海的市区一带,而郊区十县在当时尚属于江苏省。
从数据可以看出,江苏籍占48%,其中苏北人占大头。浙江籍26%,其中宁绍一带人占大头。综合来看,苏北人应该是上海市区人口的最大来源。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然而在200年前,上海仅仅是个小县城,隶属江苏管辖。
长江与上海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长江的入海口就在上海。为此,上海的形成以及发展离不开整个长江流域。
在约6000年前,上海这一带还是一片大海,没有陸地。由于长江流域的开发,长江夹带着大量泥沙被冲击到长江口淤积,逐渐形成了上海这个三角洲。
在上海陸地形成初期,由于地势低洼,淤泥堆积,沼泽遍布,很不适合城市的发展。因此长期以来,江南一带的交通中心都在扬州。古代扬州就是长江口的最大港口,加上大运河沟通南北方,因此古代扬州成为当时最大的港口。
随着长江夹带大量泥沙逐年奔向长江口淤积,在6000年以前,上海西部已经成陸。上海东部是6000年以来长江口泥沙淤积形成的,市区成陸约在10世纪前叶才全部形成。
上海有座天文台的外滩地标,它的原名叫“郭实猎信号塔”。就是这个叫郭实猎的普鲁士传教士,是最早发现上海的第一人。该塔当年是上海最高建筑,远洋航船看见这座塔,就知道一一上海到了。由此推断:上海黄浦江畔的外滩为什么叫外滩就不难理解了!
上海约在1843开埠以来来自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广东、福建等省份的移民和来自海外英、美、法、俄、日等国的侨民纷纷涌入上海:这些人为上海的建设带来了资金、先进技术以及劳动力。当然在这些涌入上海的外来移民中绝大多数是江苏人。因为当时的上海是隶属于江苏省的上海县。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上海人的祖先其实都是曾经的江苏人。因为民国以前的上海本来就是江苏省的地盘,所以上海最早的土著居民在当时也是江苏人。上海老城区的“原住民”算是最早上海的本地人。
上海开埠后约在20年代及30年代以后的一段时期内,来自江苏、浙江两省者占到80%以上,各自约在数十万至百万人以上不等。另有约3%的安徽籍以及1%的广东籍。这部分族群成为当时的“上海人”,他们及其后代构成了当今上海人的主体,是近代以来的老上海人。
上海人的籍贯一般是杭州、嘉兴、宁波、绍兴、余姚、苏州、常州、常熟、无锡、慈溪、今上海郊区等地,苏北以扬州、盐城祖籍为最多。
来自江苏南部及浙江两省吴语区的移民,以来自苏锡常地区及浙江宁波、绍兴、杭州等,他们构成了上海中心城区居民的主体,其中尤以宁波籍最多。
其次,来自江苏北部的江淮官话区及中原官话区的移民进入上海。传统上大多聚居于苏州河以北西北部的闸北区(今属静安区)、普陀区;也有不少人住在城市东北部的杨浦、虹口,老城厢原南市区(今黄浦区)也有部分苏北移民迁入。
还有一部分是属于上海的郊区人,比如:浦东新区的南汇、川沙、奉贤以及青浦、松江、金山、嘉定、宝山、闵行等,这些地区基本上都保留着固定的本地方言,这些方言与上海市区的话有明显的不同,从口音上可以分辨。市区的人难听懂郊区话,而郊区人却可通过转音变调与市区人简单交流。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海浦东改革开放以来。来自中国各省份以及世界各地的新移民纷纷来到上海工作、学习和生活。以至今日上海真正成为包容、海纳百川的中国特大型城市,也无谓“大上海”的称呼!
宁波帮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商帮、近代中国工业鼻祖!广东孙中山评价宁波帮:宁波人素以善于经商闻,且具坚强之魄力”,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影响与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灵光一闪]近代宁波帮长期控制上海、香港、天津、武汉总商会。中国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北京同仁堂、房地产、证券交易所、保险、轮船公交、医院、化学制品厂、印刷厂、日用化工厂、机器染织企业、国药店、钟表店等上百种行业都是宁波人开创的!首先在上海获得发展。宁波籍在上海第一个买办是人穆炳元。1843年11月,首任驻沪英国领事巴富尔携英商到上海,上海正式开放为通商口岸。就在这一年,宁波人穆炳元接受英商雇佣,成为开埠后上海的第一个新型买办,被称为“上海买办始祖”,包揽了中英在上海的一切外贸交易,积攒成巨富。19世纪80年代以后,上海的宁波帮买办已超过广东帮而居于买办集团的首位,直到买办制度被废除。通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宁波帮确立了近代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上海的霸主地位。上海近代工商业都是宁波人开创的!甬沪交通仅一水之隔的宁波人大批涌入上海,至清末已达40万人之多。
但真正让宁波人腾飞的是,审时度势转型于现代航运业、金融业、工业等新兴领域,创造了100个左右全国第一,涌现出一批“大王”,抒写了中国工商业史上的百年辉煌。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人做过一次调查,旅居上海的外来移民中,浙江宁波人最多。在这些移民中出现的有影响的工商界人物,广东帮占一成,其他各帮占二成,而宁波帮占了七成!民国时期出版的《中国商业地理》里说:“上海者,即曰宁波人之上海。”上海人中最多的就是宁波人,占户籍人口的1/3,其次是苏州人,主要是解放后划入上海的郊区人、后面是绍兴及以前老上海逃难打工的苏北人!现在上海外来务工人员有近1000万,安徽占248万,但这些人不是真的上海人[灵光一闪]2019年东方卫视在沪甬通航150周年里介绍上海户籍人口最大的来源地是宁波人,占总人口的1/3,他们从事着上海的金融、航运、工商业、是上海史上发展中最重要的人!
上海开埠前,属于苏州松江府辖下,也是渔村性质。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下,被分割成几个租界,开始了十里洋场的建设。
旧上海初时,苏州和绍兴、杭州人因地域邻近,来上海做生意的人较多。宁波本是海港城市,一些从事海事运输的商人也纷纷来上海寻找商机,与洋人合作做买卖。所以,过去沪上人闲话,说上海的大老板都是宁波人,有一些根据的。
旧上海的兴旺,也少不了社会底层人的支撑,各地讨生活的人纷纷涌来。此时正值旧中国最混乱的大清王朝末期,各地兵匪乱如麻,百姓难以继日、民不聊生。涌入上海的难民抱团取暖,旧上海的各种民间组织也纷纷出现,流氓阿飞横行…
上海人的组成部分,用几个地域很难说得准确,只能说华东地区人占了大多数,其中以江苏浙江两省人最多。兼之山东和安徽过去因淮河和黄河的水灾,而造成的难民加以补充,还有一些其它地方的流民难民等等。而因经商投资的原因迁移来上海的,主要是苏州人、宁波人、绍兴人和广州人及佛山人。
广州人主要是过去的西关十三行的商人先来的,而佛山人则是做实业的多。
这是上海开埠后,形成上海人的基本情况,有遗漏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本人不是上海人,但家族几代人都与上海纠缠不清,解放前的上海米铺和纺织厂,也有我家族的资产。再上逆一些时光,过去渔码头附近的制冰厂,也是我家先人开办的。
因为地缘和文化的因素,上海祖籍大多数来自江苏和浙江,小部分来自山东、安徽、广东、河南、江西等,如果再细分到市的话苏州、无锡、盐城、扬州、宁波、湖州、嘉兴这几个城市最多。
上海离海很近,最原先这里人口十分稀少,后来周边的(包括苏州、嘉兴、无锡等地)人口慢慢迁移到这里,这里的人口才形成一定规模。这些是上海的最原著居民,清朝后期上海开埠,上海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南来北往的商人,当然还是以江浙一带的商人居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宁波商人。上海话中的“阿拉”据说就是受宁波话的影响。
清朝后期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战火波及到苏南一带,大批苏南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跑到上海,清朝时候由于盐业改革,加上西方工业革命冲击,致使扬州的发展一落千丈,此时的上海已经崛起,因此扬州的一些行业的从业人员为了发展也都向上海转移,比如扬州的三把刀等等。自从黄河夺淮以后,苏北就经常发生水灾,清朝末期,苏北又发生了几次大水灾,冲毁房屋,淹没庄稼,盐城一带受灾最为严重,此时上海经济发达,行业众多,所以又有大批苏北难民为了谋生而迁移到上海。
解放前上海人大多来自两个地方。一个是宁波人为代表的浙江的人。他们极具商业头脑,善于经商,所以创造了比较好的生活条件,口碑较好。再有就是数量庞大的江苏人,特别是江北人,他们大多家境贫寒到上海是来讨生活的 ,所以做得大多是底层工作。但他们各有手艺,“三把刀”特别出名,这“三把刀”就是剃头刀、菜刀和扦脚刀,靠着手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再有就是上海的土著居民。这是改革开放前的上海人的主要组成部分。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的精英和打工人涌入上海,包括各外资企业的入驻 ,上海真正成为了一座海纳百川的大都市。它张开双臂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上世纪七十年代,老一辈的上海人从口音上也能听出来祖籍是哪里的,比如:“阿拉是上海宁”,这话说明祖籍是浙江宁波人;再如:“哦是上海您”,说这话的口音,祖籍就是苏中盐城、泰州人了,“哦”是苏中泰州、盐城人第一人称表达的标准方言;而祖籍苏、锡、常地区老一辈的上海人自我介绍往往讲“吾是上海宁”,附合吴语地区方言第一人称的表达。
现在上海年轻一代第一人称表达基本都用“阿拉”与“吾”了,但是在家中,祖籍苏中人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还用苏中方言进行交流。
从居住地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苏中人基本集中在闸北区,宁波人主要居住在虹口区、静安区等,祖籍苏、锡、常人居住在徐汇区的比较多。
老上海也就是解放前到上海的一般江浙居多,接下来是山东广东,其他地方少。苏南浙江到上海做生意讨生活的多,苏北山东灾害逃难的多,旧上海闹市区很多广东人的店铺,四大公司都是广东人开的,他们的员工都是从老家带来的,所以上海原籍广东的也不少。
上海人的祖籍主要看分布地区,市区约60%来自江浙二地,10%左右是上海本地人,30%来自全国各地,以安徽,山东,河南,四川等居多,上海郊区50%是上海本地人,如宝山,嘉定,松江,浦东,奉贤,青浦,闵行,金山等地本地人为主,还有50%以下来自全国各地,以徽鲁川冀豫闵人居多!所以上海有海纳百川,四面八方的人组成的新上海(人)!综合全国各地精英人才的综合性国际大都市!![呲牙][呲牙][赞][赞][点亮平安灯][点亮平安灯][点亮平安灯][点亮平安灯][点亮平安灯][点亮平安灯][给力][给力][给力][给力][给力][给力][给力][给力]
上海市,原来是上海县,属江苏省。现上海市扩大了,过去郊区各县,都变成了区。凡上海户口的人都是上海人。
郊区各县,土生土长的人多,过去都是江苏人。
以上海这两字命名上海市,祖籍本地的人,上海县的人。舞剧《小刀会》攻打上海县衙,就是城隍庙一小片地区,属后来南市区的人,现南市区也撤了。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了移民城市,原上海县地区的本地人开始少了,办了许多企业,引进外地人。南市区有个制造局路,离城隍庙不远,李鸿章时办企业,叫制造局。我的女儿,八十年代在制造局路小学读书,住外婆家。外婆家是老上海人了,不过,外婆的妈妈一辈,浙江绍兴人,不是上海本地人。
也就是说,除了原郊县的上海本地人,原市区的上海人,上查三代,有许多是外地移民。
有人说身份证310,祖籍是上海本地人,是不对的。八十年代才实行身份证,身份证号码各地不同。当时上海户口的人领身份证,祖籍不一定是上海人。还有的祖籍是上海人支内到全国各地,八十年代领的是外地号码的身份证,退休回上海,换身份证,前三位数码还是外地的,不是310。
有上海户口的人,祖籍什么地方的人都有。江苏人,浙江人,较多。还有广东人,安微人,山东人也不少。
世上本无上海城,长江泥沙堆积成,世上本无上海人,来了就是魔都人。上海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要搞清上海人祖籍地,需先弄清这座城市的历史。
距今7000年左右,上海地区绝大部分还在海水下,只有西部局部露出。
6000年前,今上海市除西部的青浦、松江、金山三个区辖地外,其他区域也还在海里。那时的西部三区,属于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前身)的范畴,当时已有上古人类居住,先民们主要以石器、动物骨角捕猎为生。
到西周时期,上海地区被纳入建制范围,春秋时属吴国,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秦汉以后先后属会稽郡、吴郡。
魏晋南北朝时,在长江入海口泥沙的堆积下,上海地区海岸线离开“冈身”向东推进。“冈身”就是上海古海岸线的意思,冈身以西是最早形成陆地的地区,冈身以东是大海。
公元7世纪初,崇明岛地区开始出露沙洲,公元8世纪,今上海地区大部分已经形成陆地。
唐朝天宝十载(751年),朝廷在今上海西部设华亭县,这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个独立行政建置。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朝廷在华亭县设置了上海务(征收酒税的办事机构),约200年后的南宋时期,此地形成集镇,上海务更名为上海镇。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镇户数已超南方大县3万户的户口标准,朝廷在此设立上海县,县治在今黄埔区中华路、人民路环线以内。
此后,上海县一直隶属于松江府管理。明朝时,今上海地区分属南直隶松江府、苏州府管辖;清朝时期,今上海地区分属江苏省松江府、太仓州管辖。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起,上海开埠,出现了租界,有英、美租借(后合并为英美公共租界),以及法租界,租界内不属于上海地方政府管辖。
中华民国成立后,裁撤松江府、太仓州,江苏省划分为5个道,今上海地区属沪海道管理,沪海道的治所就在上海县。
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成立,为国民政府直辖市,辖17个区。1937年11月12日,上海市沦陷。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上海市境域恢复为战前的17个区。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随即被列为直辖市至今。
之所以先梳理上海的历史,是因为要先有土地,才可能有居民,知晓上海市域的变迁及重大历史事件,才能更好地明白这座城市的居民何时来到这里,祖籍何方?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约6000年前,上海西部三区露出陆地之后,太湖流域的上古人类东迁到此居住,成为上海地区的最早的居民。
此后6000年,随着陆地的逐步露出以及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到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地区经历了六次大移民,其中古代三次,近代三次。
先说古代上海的三次大移民。
第一次: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次大移民的原因有二,首先是海岸线离开冈身向东推进,其次是五胡乱华、衣冠南渡。
海岸线向东推进,引来太湖流域的居民顺势东迁。西晋末以后,天下大乱,中原政权南渡,大批中原人口也随之避乱南迁,部分人选择到当时地广人稀的上海地区栖息。
第二次:靖康之变,宋室南渡之际,大批士族及百姓南迁而来。
当时南迁到上海的人口因历史久远已无法细究。但从留存至今的族谱以及方志,甚至上海的地名都可以作为证据。
举两个例子:孟子五十四世孙迁到今金山区,形成地名孟家堰;开封人瞿榆维,南渡后在位于今浦东新区的下砂盐场做官,就携一家老小在附近的鹤沙居住,如今浦东新区还有瞿家园、瞿家里等地名。
第三次:元末天下纷乱,又一批士人和平民因避难来到上海。比较有名的,如浙江湖州人赵孟頫、浙江台州人陶宗仪、江苏江阴人王逢等,都曾因为避难到上海居住过。
需认清的事实是,相对于如今2500万人口的上海来说,古时上海地区总人数都是只是个零头,毕竟步入近代之初的上海,仅有几十万人。此外,近代上海地区的动乱也曾造成上海人口锐减,所以如今的上海人,更多是近代移民的后裔。
再看近代上海的三次移民潮。
近代的一百多年是上海高速发展的时期,上海从一个滨海的小县城发展成为中国特大城市、世界五大城市之一,人口也增加了26倍多。
近代上海人口的快速增加和租界密切相关。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上海开埠并设立租界,租界不受清政府管辖,一旦周边发生战乱,相对安全的租界就成了避难所,很多外来人员涌入。
第一次:太平天国期间,上海人口净增 11 万人。
上海地区1850年代发生了小刀会起义,清军镇压虽然取得了胜利,但繁华的上海县城化为废墟,人口从20多万人减到两三万人。随后长达十多年的清军与太平军的对峙战争,上海外围地区以及江浙地区战火不断,大批江浙难民流入相对稳定的上海。
据1865年(太平天国覆灭的第二年)统计,上海的英美公共租界、法租界共增加11万人口。后来,江浙等地恢复正常后,上海人口出现阶段回落,但整体呈上升趋势,至1900年,上海地区全部人口增至100万人。
第二次:抗日战争期间,上海两租界人口激增78万,抗战结束后,全市锐减55万人。
第三次:解放战争期间,上海全市人口增加208万人,而当1949年上海解放之后,人口又减少了40万。
近代的上海,不仅国内大量外地人口涌入,国际移民也不少,以英、美、法等国移民为主,还有日、德、俄、印度、越南等40来个国家的移民,最高峰时外国移民总数超15万人。
近代中国其他地方战乱不断,相对稳定的上海租界成了吸附外来人口的大海绵。
1843年上海开埠时,城市人口仅有20万左右,1949年上海解放时,全市人口达到了546万。上海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
按1950年初的统计数据,当时上海500多万人口中,上海籍居民仅占总人口的15%,其他大部分是来自国内各省的移民,包括江苏、浙江、广东、安徽、山东、湖北、福建、河南、湖南、山西等18个省。其中以江、浙两省为最,江苏省230多万人,浙江120多万人;其次是广东、安徽、山东,均超过10万人。
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上海人的祖籍大多是上海周边的江、浙两省,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
从上海市的历史发展逻辑来看也必须如此。7000年前,上海地区最早的移民就来自太湖流域,以今天的视角看就是江浙人。
再者,今上海地区历史上长期隶属于江浙两地管辖(元朝时江浙是一个行省,明清主要是江苏省管辖),作为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省内向这个地方批量移民在正常不过了。
新中国70多年来,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还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各地的移民向这里聚集,但无论如何变化,都改变不了江浙人后代占主体的格局。
实际上,现在的魔都人民更愿意突出自己“上海人”的身份,而不是祖籍地。一句话,不管祖籍是哪里,来了就是上海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有意思有意思!现在的深圳就像当年的上海,上海是江苏省的当然江苏人祖籍多,深圳是广东省的当然广东省籍贯多!但一旦分开就没原籍的份了!有上海腔没有江苏腔!当然广东话在深圳也没落了,被普通话同化了!曾记否?当年上海是广东人挖掘和开垦出来的特区!主要是广东人在哪里兴风作浪才有后来的大上海!所以今天还保留广东路!现在的深圳也是伟人挥手之间大批南下搞改革开放建设而成的!人员来自四面八方!还记得呼?过年深圳就是一座空城,别人都回乡下过年了!但现在深二代已经是故乡了!一切俱往矣!热土热土就是繁荣之地!在很长的将来他们就是中心,繁荣到斗转星移时,除非变成第二个楼兰古城为止!五十年以后没有哪里的祖籍了,就是上海籍或者深圳籍!
上海人祖籍最多的几个来源地:
第一就是上海原来的老住民包括浦东的和松江府的几个县的
第二苏锡常来上海开厂做工的。典型代表人物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荣德生开了申新纺织厂,茂新面粉厂和福新米厂。同时又有很多无锡人在这些厂里做工……
第三浙江人包括宁波人嘉兴人和一部分湖州杭州绍兴人,宁波人开店的比较多
第四苏北人,这些人逃难做苦工拉黄包车做码头工人的比较多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是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在过去,上海也是远东最大的城市,有“东方巴黎”之称。
而上海也是座移民城市。在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开埠。中国以及国外的移民蜂拥进入上海,而这些国内的移民也就成为上海人。
打开我们的地图,上海毗邻江苏与浙江两省。和苏州、南通、嘉兴三市紧挨着。而上海过去归江苏管辖,在开埠前上海人口不足10万。可到1949年增加520万人。可以说上海人的祖籍绝大部分来自江浙两省的移民。
上海开埠到1949年,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第一次是太天天国战争,我们都知道,江浙地区就是锋火之地,而太平天国定都还在南京。所以江浙一带的各个阶层的难民为躲避战乱,纷纷拥入上海外国势力的租界。而这批人大多占据社会的上层,有些资本。多为宁波与江苏各地的上层人士。据统计1855年至1865年上海人口净增90万。有了上层人士创办的各类实业,自然会带动中下层的人士前来工作和讨生活。
而第二次大移民是日寇侵华时期,上海人口增加78万。第三次则是解放战争时期,上海人口增加208万。在1950年统计,上海人口籍贯构成,江苏占48.06%,浙江占25.78%,上海本地人占15.05%。
那么我们来看看,早期移民上海的各地人从事什么行业,或工作?而在上海这片热土站稳脚!
宁波人开银行,做百业,轮船、五金、钟表、服装、制药、糖业,还有逼格最高的电影业。宁波籍的人在上海滩可混得风生水起!著名的人士有五金大王叶澄来、钢铁大王余名钰、企业大王刘鸿生、颜料大王周宗良,邵逸夫、虞洽卿、严信厚、董浩云、朱葆三……等众多有影响的商业大佬,可以说宁波籍可是当时上海商界的扛大旗之人。
无锡人开工厂,做实业,比如棉纺、面粉、肥皂。无锡籍的商人影响力在上海也是家喻户晓!其中的代表就是那时中国首富荣氏家族。从近代开始,荣家三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创办的企业是中国民族企业的前驱。荣毅仁先生更是被誉为爱国的“红色资本家”!可以说无锡籍掌控了上海的实业!
广东人做百货业、烟草、食品制造、电影业、电影院等。当年上海滩几个最大的买办,如太古洋行的郑观应、怡和洋行的唐廷枢,还有宝顺洋行的徐润等,无一不是广东人。上海滩四大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创始人都来自广东中山。曾是上海乃至国内数一数二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就是广东人创办的!当初上海滩娱乐圈广东籍有两位著名的明星,胡蝶和阮玲玉。可以说,广东财团在民国时期,曾经掌控了上海的半壁江山。高峰时期,广东籍在上海有近13万移民!
扬州人三把刀,修脚、理发、厨师是也。
南通人烧老虎灶。
更北边的江北人,盐城阜宁为主,黄包车夫、码头苦力、产业工人,最苦最累。
绍兴人开酒庄、酱园、钱庄、煤店、柴行、锡箔行。
杭州人、湖州人做丝绸生意。
徽州人做茶业、开木行、典当行。
山东人做巡警、卖大饼、天桥卖武艺。
例举那么多,就是以上这些各省各个阶层的人士,构成了上海这移民的大都市。也是这些人奠定上海滩的繁华。当然,很多底层的百姓在解放前,过得相当困苦。我们理应不能忘记底层百姓付出的血泪。是他们的勤劳贡献,使上海在解放后,还有个好的工业基础。
本文由作者:波斯猫侃娱乐 于 2023-06-30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6964698556368699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