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待遇如何?> 正文

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待遇如何?

  • 小薇猎奇小薇猎奇
  • 2023-05-30
  • 18
  • 共15人回复
从善如刘L
「从善如刘L 」发表看法
2023-06-06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大花猫71373869
「大花猫71373869 」发表看法
2023-05-31

题主所问的,是人民公社时期的公社中(也就是现在的乡政府),有一些类似于集体人员的工作人员吧?

这些人的身份,不是正式的干部。没有脱离农民的身份。但是可以不去地里劳动,却有一份补助或者是工分。本身从事的是比较单一的工作。是那个年代的特殊产物。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员”们或者被辞退回家,或者被原来的上级主管部门安排转正了,成为事业人员。还有的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成为国家干部。结局各不相同。

在我们这里,没有公社八大员的说法。倒是有十大员的提法。其实到了人民公社后期,公社里的各种“员”们,已经不止十种了。待遇也千差万别。

早期的人民公社,有通信员、军械管理员、电影放映员、广播员、话务员、线务员、农科员、会计辅导员、农机管理员、水利管理员。统称十大员。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又增加了统计员、炊事员(是正式工编制)。1984年之后,又增加了文化站辅导员、土地管理员。

通信员是最早消失的十大员之一。人民公社初建之后,由于交通、通讯极不发达,摇把子电话也只能通到县城。公社往各村安排工作或者是通知开会,就得有个专人下发通知。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公社所在地,离最远的生产队甚至能达到六、七十里,还得徒步翻两座山。就算有专门送通知的通信员,公社干部们也都得想办法帮着点儿。要不然忙不过来。后来往各村陆续安上了摇把子电话,和广播线路合而为一。在规定时间内把闸刀拉下来,就是广播。推上去就能摇电话之后,通信员就转行或者回到村里务农了。

军械管理员是第二个消失的十大员之一。他们的工作,就是对公社武装部的枪枝弹药,进行保养和管理登记。到了1986年,所有的武器弹药全部收归县武装部之后,军械管理员就全部辞退,回村务农了。

电影放映员是第三个消亡的十大员。基本上到了1986年以后,随着电视机的普及,曾经风光一时的电影放映员就无事可干。渐渐地失业了。很快,随着通信事业的进步,话务员、线务员也无用武之地,多数人回家去了。也有特殊的,咱们后面再说。

以上五个“员”们,过去的待遇各不相同。虽然明面上,都是一个月队里给记二十五个工。但是通信员是跑腿儿,下来是“送”大小事儿。自然不如电影放映员受欢迎——那时候,电影放映员进了村,比公社副主任都吃香!

广播员、农科员、会计辅导员、农机员、水管员,后来都被各自的上级部门通过考核、考试,转为事业人员了。待遇立即就升高了不少。

罗汉松8790
「罗汉松8790 」发表看法
2023-06-04

说说1966年文革前的公社,公社是属于行政管理机构,有公社党委、公社管理委员会、公社人民武装部及妇联,团委等组识机构。配有党委书记、副书记,社长、副社长若干名,武装部长、副部长,妇联主任,办公室主任及文书,公安特派员,共青团干事等。这些上述人员属于已转正的国家干部(现在称为公务员),行政级别最低的为26级。他们拿的是国家财政下拨的工资。同时还有一些在公社机关工作的办事人员。例:通讯员,食堂管理员,炊事员等人,数量并不多。文革中,公社机构逐渐增大,人员增多。增设了计划生育办事机构,学大寨办公室、民政所、植保技术员、农机员等等

那么大队呢?文革前的大队,称为大队党支部,大队管理委员会。设支部书记,付书记,大队长,大队会计,民兵营长,妇联主任等职。文革期间,大队称为大队革命委员会,增设贫协主任。

最基层的生产队,文革时的1968年,设立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各一名,副队长、会计、保管员、妇女队长各一名。还曾设立过民兵排长及贫协组长。生产队规模大的另设立一名记工员。几年后,因政治队长和生产队长因权力交叉不明,引起权力争端的弊病,逐取消政治队长一职,改由生产队长全面负责制。

这是笔者所经历的所知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那一段历史,基层政权组织的人员配置情况。

jianchi
「jianchi 」发表看法
2023-05-31

不同地区,生产队的“八大员”也不相同吧,我们这儿过去生产队的“八大员”是:

第一会计员:瞅瞅帐本、磕磕算盘。

第二采购员:不干农活,背兜兜上县。

第三农机员:工分挺多,开机器磨面。

第四计工员:田里转转,整半劳力我说了算。

第五保管员:补贴不多,责任不小,破镢头烂铁锨你还得看好。

第六卫生员(赤脚医生):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好,谁磕着碰着,紫药水来了。

第七保卫员:看场瞭院,鸡、猪、人都得管。

第八饲养员:闲来喂牲口忙来赶着大车跑。

树下酒仙
「树下酒仙 」发表看法
2023-06-06

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侍遇如何?

人民公社时期:八大员

①:人民公社食堂:

炊事员,侍遇一般般吧;但是与“公社书记、乡长(主任)”常接触,可能吃点“小灶”方便;尤其“阿庆嫂”式的“美少妇”炊事员,领导很喜欢,也很关照。

②:农机技术员:

人民公社农业机械站,上级从学校分配农机专业毕业生,对乡管辖的生产大队(生产小队)进行农业机械化培训,指导、维修等专业性支持;身份属事业干部编制,享受级别工资和补贴;那时“技术员”专业在农村很“吃香”,小姑娘人见人爱啊。

③:通讯员

服务人民公社机关,责能上传下达“人民公社”有关通知事项,侍遇一般般吧,混的怎么样,也要看自己的“造化”和“资历”;但是,工作责任性大,可不能岀差错呦。

④:广播播音员:

“大喇叭”????就是从她用嘴对着“麦克风”广播的,广播员基本上都是青春倩丽女生,声音甜美的;领导也喜欢的“闺秀”。

⑤:农业技术推广员(植保员)

也是专业学校分配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责任指导农作物植保,种子推广,专业性指导。

⑥:放映员

根据组织计划安排,定期下乡进队放映“露天电影”,工作很辛苦,待遇一般化;偶尔接点私活也能“捞一点”,收入“基本工资加下乡补贴”和“外快”。

⑦:卫生员

那个年代的“卫生员”有下派生产队,称“赤脚医生”,其实穿着鞋的,偶尔岀诊在田地给农民看病,遇湿地“怕把鞋弄湿了”,就光着脚丫下湿地,哈哈,就是“赤脚医生”相称了。

可别小看这些“赤脚医生”,她们“胆子大”,遇到头疼脑热感冒咳嗽发热的,一片“白药丸”就能见效;那个“计划生育”结扎,田埂也边上就能完成“结扎”手术;比现在的专家还“砖家”。

⑧:档案管理员(也称保管员)

主要对公社的物资器材归纳登记、发放、保管;以及公社日常文件整理归档。有的是文书兼职。

什么“会计员”归乡财办,“记工员”与公社搭不了边,是生产小队的事;“饲养员”是乡农业副业队的人……等

老徐82924
「老徐82924 」发表看法
2023-05-30

70年代,当时我们生产队是这样的,生产队长,副队长,妇女队长,会计,汁工员,仓库保管员,田间放水员(春耕开始至晚稿断水)结束,还是现在保管员,及畜牧场管理员等,除了会计,计工员,现金保管员有工分补贴,畜牧场管理员全年脱产的工分按生队某一等级待遇,情况这样的,我经历过

60后老猴子
「60后老猴子 」发表看法
2023-06-09

生产队时期,从时间跨度来看,应该是60、70年代,50年代刚解放没多久,农村在搞土改;80年代搞改革开放,分田到户以后就没有生产队了。

那么,生产队时期讲的“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行业的人呢?

主要的还是指:营业员、放影员、广播员、保管员、会计出纳员、卖票员、驾驶员、卫生员这“八大员”。

按说,还不止这“八大员”,你像:护林员、机械厂的技术员等,也是生产队时期的职业。

这八大员,他们都是哪些人呢?

像营业员:是指当时供销社部门、公社饭店、食品站卖肉的这些服务于农村社员群众的营业员,现在叫服务员或者叫小姐,有时也喊帅哥或者美女;

放影员:就是放电影的,属于公社广播站管,那年代没什么文化娱乐,看电影很奢侈,放影员在当时很吃香;

广播员:跟放影员是一个系统,也是公社广播站管。当广播员不是一般人能当的,要长的好看,要会讲普通话,声音还要好听。这个部门长的好看的女的多,在当年,像公社书记啦,武装部长啦到那里去的多,指导工作嘛;

保管员:主要是粮店管仓库的保管员,那时候一个公社粮店至少有5个人,保管员要占3个,他们跟群众接触多,影响是比较大的;

会计出纳员:主要针对当年的农村信用社跟钱打交道的,另外像粮店、供销社、食品站这些单位都配备有会计出纳员,他们不直接跟群众打交道,属于后台了;

卖票员:当年农村交通不发达,出门交通工具是坐班车,每个公社都有一个小车站,车站里面就有卖票的,那时候坐车要先买票再上车。当年如果有亲戚卖票,坐车就方便很多;

驾驶员:这个驾驶员不是现在讲的驾驶员,不过就是个开拖拉机的。当年公社没有汽车,就几台拖拉机,如果路上遇到,你向他招手,如果不是熟人,他还不让你搭呢!所以那时候的拖拉机驾驶员也吃香;

卫生员:用现在的职业分,就是医院里的医生、护士,但在当时不这么叫,当时的公社没有医院,看病的地方叫卫生院,在卫生院工作的都叫卫生员。

不过那时候老百姓看病的少,得了小病有大队赤脚医生,吃几颗丸子就好了。真正得了大病,卫生院的人也整不好,就懒得去。

公社卫生院在那年代没什么生意,卫生院也没有正儿八经的西医,都是几个中药郎中兼的,开药、抓药、打针都是一个人。不过,走进卫生院,中药味道很浓。

这就是我对卫生院的印象!

说说他们的待遇:

总之一句,那年代的“八大员”都是吃国家粮,拿国家工资,干活不像农民那么下大力、出大汗,并且地位也高,还受尊敬。

对此,你怎么认为?

淮北日月升
「淮北日月升 」发表看法
2023-06-04

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待遇如何?

那时候生产队里的“大员”,不一定是八个,多的可能十几个,要的可能只有三五个。

常见的有这样几个:

队长、副队长,负责队里生产经营的筹划管理,组织队员参加生产劳动。

保管员,负责队里的仓库管理,兼生产工具的修理保养。

生产队

会计,负责队里的财务账目。

记工员,负责统计队员的劳动,到了晚上有队长讲评划分,记工员记录统计汇总。

卫生员,又叫赤脚医生,负责采集中草药,以及队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

饲养员,负责队里大牲畜以及猪羊的饲养管理。

生产队

民兵干部,生产队的一般是民兵排长,训练的时候负责本队民兵的召集管理。

等等。

至于待遇,一般来讲多数带“的”是脱产或半脱产,由生产队按全勤记工分并参加队里的年终分配,全勤的工分标准,一般来讲职务越高、权力越大的标准也越高。实际上那时候的“长员”虽然有一定的权利,但是那时候的人思想觉悟都是比较高的,一般不会有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问题,有些零星问题,绝大多数也会被人揭发检举,不会掩藏很长时间。以生产队长为例,别人休息的时候,他要到处转一转,计划明天的农活安排,每年决算以后,往往是上级会组织评优批劣,搞得好了会有一定的名誉及奖励,但是搞得不好也会很没面子,所以责任还是挺重的。

饲养员

鲜明11
「鲜明11 」发表看法
2023-06-08

我国农村的基层组织建制是1956年实行农村工合作化之后,由初级高级互助合社通过三年大跃进逐渐过渡形成的生产队(自然村屯组)生产大队(综合村屯组合并)和由乡改称为人民公社的三级管理体系建制。人民公社是属于基层一级政府机构,根本就没有“公社八大员”的说法,大队也没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后来人们所说的所谓“八大员”(后来生产队解体之后,一些人总结出来的)是指生产队里对一些干轻巧活社员的统称,当时的生产队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八大员”之说。当然,由于那时候的农活是比较辛苦和劳累的,能干点轻快活,也是人们所向往的,而且还能有点空闲,也算是生产队的管理层吧!诸如会计、妇女队长、民兵排长、直接领头干农活的头人组长,都属于生产队的班子成员,他们有平比核定工分、排工、推荐民办教师、工农兵学员、当工人、当兵及对困难户补助等的参议权。但生产队的主要权力还是掌握在生产队长手里,生产队班子成员的组成,一般都是由生产队长建议和同意产生的。当然,如果和生产队长关系好一点,就可能被优先考虑和任用,这倒是当时的现实。但那时候的民主气氛是比较浓郁的,生产队的保管员、饲养员、大都是老农民和退转军人担任的,农业技术员、民兵排长、妇女主任,团支部书记、记工员,还有后期的通讯报导员理论辅导员等都是兼职的,根本就没有脱产那一说。只有生产队长和会计算是相对脱产的,但生产大忙季节都是要参加劳动的。那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那是文革后期相声演员嘲讽生产队建制人浮于事的段子!而真实的生产队管制是比较严格的,偷懒耍滑的人员,生产队的社员是不待见的,怠慢农活是要受到大伙指责的,那时田间地头经常开分析会,谁还不要点脸面和自尊?这应是一种比较严格的管理体制!但到了大队(现称村委会)就不一样了,大队书记、主任、民兵连长、治保主任、妇女主任、大队总农业技术员、会计出纳等都是专职的,但他们要是到分片的生产队蹲点,也是要参加劳动的。公社一级则基本是完全脱产的。虽然公社一级的领导大都属于国家职工,但他们对生产劳动也都不陌生,他们到了基层生产队,有时也要与生产队的社员们一起磨爬滚打,在农民家轮流排饭,也是要交伙食费的。这就是当时农村三级建制的干群关系!虽然时光已过去若许年了,但留下的记忆却是很深刻的,那时很少听说什么贪污腐化受贿,即便是拿着实物走后门,也要受到处分的!因为那时群众的监督很严格的!

潇湘文
「潇湘文 」发表看法
2023-06-01

公社八大员怎么说呢?

公社有党委委员。党组织有组织委员,喊某组委。

党委有宣委,是宣传委员,管文化教育的。现在各级党委都有的。

还有武装部长,不叫员。

治安员还算一个,有的叫治保主任。

还有团委书记、妇女主任。

自然公社有炊事员、广播员。

供销社配有一名生产陪植员。

好象有财会人员。兽医员。

基本上我看见公社有这些人。

药材陪植人员是临时下来一下。

待遇一般不超过人民币五十元。

我二十四元五角,伙食十五元一月。国家工资,后下乡村蹲点。

当时,粮食定量27斤米月,三两一餐。如果下乡,可以申请补助。

就是下乡,一餐支付四两粮票,一角二分钱。不知道其他地区怎么规定的。

电脑盲55892951
「电脑盲55892951 」发表看法
2023-06-08

发现评论区里有些人净胡说八道呢。实际上,生产大队丶小队是没有"八大员"的。国家行政最低一级的公社有,各部门人员都拿工资并建档着,而招聘一些相当于现在的临时工就称为“八大员”,如炊事员丶通讯员丶保管员丶电工丶清洁工丶打字员丶农业技术推广员丶等等。所谓称“八大员”是因为一个公社你招聘的临时工是不能超过县计委每年给你下达的用工指标的,超过了谁有钱发工资呢?大概是一个公社最多只能用8个临时工,所以才被俗称“八大员”。好多公社普遍的使用5丶6个临时工,有事了一人身兼数职,一声招呼大家都干。食堂炊事员是重要的一员,但食堂管理员是公社干部主管的,小公社往往采用干部轮流管灶的方法。能当上“八大员”的也很荣耀,一是干了公家的事还有工资,二是干好了遇到有指标还可能转为正式工解决农村户口,等等。我是七十年代的公社干部,奉劝有些人不要在这平台趁机污蔑丶攻击丶造谣人民公社时期,时过境迁几十年了,真不知道你们有些人污蔑漫骂新中国前三十年到底是要干嘛?

子规声里杨花尽
「子规声里杨花尽 」发表看法
2023-05-30

生产的事期人民公社隶属于行政区管辖。一般情况下一个县下设7至10个行政区,一个行政区下设7至1O个公社。公社所有领导都是脱产干部,表面上是社员选举的,实际上是上级委派的。他们吃皇粮,拿国家工资,属于国家级干部编制,相当于现在的科级干部。

公社干部凭粮票吃饭,而且是全国流通粮票。那时的粮票分三种:全国流通,全省流通,全县流通。

人民公社的干部编制是:党委书记,社长,贫农协会主席,会计,出纳,武装部长,妇女主任,团委书记’。贫协主席兼党委副书记,武装部长兼副社长。还有广播员通讯员是后来才设立的,不在干部编制之列。

2685216458灵山秀
「2685216458灵山秀 」发表看法
2023-06-02

生产队時期公社八大员的身份是:“农村社员中的干部,公社机关干部中的社员”。没有公社干部编制身份,负责某项具体工作业务管理。由县主管部门或公社管委会签订工作合同,根据工作需要有的签全年,有的签十一个月,还有的签十个月。县签合同的缴公积金,参加生产基本口粮分配。公社签合同的,年终由公社管委会统一出据劳动日个数介绍信,回生产队参加社员分配;还有的就是七五年后的半脱产人员,参照公社干部管理,亨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实行工资制。但户口在生产队,编制没固定到人头,实行能上能下的工作机制。总之,能够到公社上独当一面工作的同志,大多数人是从比较好的优秀的村干部或社干部中抽调出来的同志。那么有那些八大员呢?如,蚕桑辅导员、林业辅导员,农技员、广播员、水利员、农机员、农电工(员)放影员由县主管单位聘任。生豬发展员、棉技员、沼气员、高温大屋窖技术员、无土育秧,王米制种导等由公社聘任。

野秋
「野秋 」发表看法
2023-06-03

生产队时,所谓的“公社八大员”,指的是一些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员,具体的就是:卫生员、会计员、计工员、炊事员、饲养员、农机员、营业员、采购员。

这些职业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些从业人员不必象其他普通社员那样,不分白天黑夜从事繁重的劳动。

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员,不但工作比较轻闲,而且还要按最高工分计算。有些职业的人员,还要有不同的工资补助。

除此之外,象营业员、卫生员、采购员,由于这些职业都是有赢利的,因此,这些从业人员,很可能也有额外的收入。在生产队时,这些职业都是肥差,这些职业的人员,家庭生活要明显比普通家庭好的多。

这些职业中,最令人羡慕的就是采购员了。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他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可以吃遍山南海北,还可以拿着回扣。因此,那时流传一句话:七大员、八大员,不如一个采购员。

从事这些职业,有些人凭的是专业的知识和本领,有些是自身的根红苗正,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只有羡慕的份。

峡谷清峡
「峡谷清峡 」发表看法
2023-06-05

生产队时期,公社体制小,人员少,多数是工农干部和半脱产,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蹲点包村是每个干部访群问苦,忆苦思甜,联系群众的主要职责。公社书记,革委会主任管全盘,另有武装部长,妇联主任,管区书记,贫协主席,公安股长,还有负责婚姻登记、民事调解,户口迁入迁出卡片填制工作的公社秘书共8大员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