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是什么关系?良渚文明是否是亡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之手?> 正文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是什么关系?良渚文明是否是亡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之手?

2019年7月良渚申遗的成功,是否意味着在华夏文明之前或同时,有着灿烂的异文明?它们是消亡了还是和其它文明融合了?如果是亡了,亡于谁手?如果是融合了,是否还有历史的印记?谢谢~(附图是古中国各个文明时间段的位置)
  • 用户2530182730.5用户2530182730.5
  • 2023-06-15
  • 14
  • 共11人回复
西安秦邦书画邻家有女
「西安秦邦书画邻家有女 」发表看法
2023-06-22

良渚文化的消亡到今天还是一个迷,不过大部分的专家认为是太湖流域的“大洪水”,造成了良渚文化的消亡。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重要的晚期新石器文化,60多年前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到上世纪60年代,夏鼐先生将此命名为良诸文化,后人一直沿用。

建国以来,关于良渚文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取得空前的成果,目前己发现遗址达100多处,已发掘的有30多处,墓葬100多座,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大体是南自浙江的杭州湾,北跨长江到达苏北的海安,东起上海,西到南京附近的宁镇山脉,为长江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晚期新石器文化。良渚文化从发端、兴盛,最后走向衰亡,前后经过了大约1200年,具有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一文化却在最辉煌的阶段,突然从太湖流域消失,至今找不到一个可资证明其后裔的承续文化。

文化面貌相去甚远的马桥文化的出现,己是良渚人失去踪影的近千年以后。考古学上的断层,使古代太湖地区的人文历史呈现一段空白。在1986年纪念良渚文化发现5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上,有学者率先提出了“良渚末期太湖平原上发生严重水浸,使良渚文化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劫后余生的良渚先民于是举族离开了这块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的土地”的说法。还有的学者认为,海侵迫使良渚先民大规模迁移。上海博物馆张明华先生根据奉贤江海遗址良渚文化层上有洪水沉积物,赞同“水灾说”。他认为良渚文化晚期,太湖地区曾经有过大范围水浸的”水灾说”是比较可信的。

因此题主所怀疑是不可能成立的。

周乙探史
「周乙探史 」发表看法
2023-06-15

5000年前,杭州良渚国王泰皇盘古(薄姑)成鸠(仓颉)氏率兵北伐,占领苏北花厅遗址,然后分兵两路,一路向北占领山东泰山和莒县陵阳河遗址,建泰朝,发展成伏羲、炎黄的山东龙山文化;另一路向西占领晋南芮城清凉寺遗址、陕北芦山峁遗址,发展成西部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所有这些遗址都出土了良渚文化特征玉器玉琮。所以山东龙山文化与西部龙山文化有共同特征——良渚特征。随着炎黄向西部扩张,山东龙山文化替代了西部龙山文化。附图是盘古(盘狗、盘毂)王徽。

用户归乡
「用户归乡 」发表看法
2023-06-15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是共存共享的关系,先发展起来的炎帝部落被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兼并了,良渚文明不是亡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而是融合了。良渚文明考古出来的黑稻谷和我们现在吃的稻谷一样,用碳14测得是7000多年前的,还有玉琮、玉文化、玉的崇拜要是亡了我们今天吃的稻谷、玉器制作传承从哪里来的?所以良渚文明是融入了华夏文明。

晨起一杯奶
「晨起一杯奶 」发表看法
2023-06-23

良渚文明(分布在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晚期文化,距今约5300年-4000年)是邦国时期文明之一,良渚文明与当时的华夏文明是一种并列关系。只不过在经历了各区域文化齐头并进之势后,注重务实和世俗化的华夏集团在黄河中游脱颖而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尚书尧典》说“帝尧能协和万邦”,即尧舜时期已经有很多的邦国存在,这些邦国散处各地互不统属,良渚就是其中之一。

邦国时代战争频发,部族冲突不断。不过,距今约四五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经形成若干部落联盟,主要有:生活在黄河中游及临近地区的华夏集团,以泰山为中心的东夷集团和以长江中游为中心的苗蛮集团。据记载,尧、舜、禹讨伐三苗,是远古时华夏集团与苗蛮集团的战争冲突。但是,据目前考古显示,与中原地区发生碰撞的主要是石家河文化,地理位置是江汉平原,豫西南至晋南一带,并不包括良渚地区。

良渚文明曾经是良渚王国在4000年前突发大的毁灭性灾变。关于良渚文明的消亡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良渚人擅长生产玉器,良渚玉器工艺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的高峰,许多花纹只有0.1毫米宽,像头发丝那么细,常见的良渚玉器有璧、琮、璜、环、珠等。然而,正因为良渚人喜制玉,过度开发资源,把社会的宝贵财富用来生产毫无实用价值的玉器生产上面,玉矿衰竭导致良渚文明衰落,最终诱发社会崩溃。

另一种说法认为,良渚文明消亡是受生态环境以及自身地理位置的影响。考古结果显示,良渚遗址群和太湖周边区域海拔太低,只有两三米,只要海平面稍微有些变动,这个地方的环境就非常脆弱。太湖流域是中国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新石器晚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致使沿海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海浸,突然爆发的洪水或海啸淹没了千余年发展起来的良渚文化,邦国毁于一旦。今天我们在良渚文化遗址上还普遍发现有水灾痕迹,可能一些良渚文化遗址还深深埋藏在太湖湖底。

桑榆落照
「桑榆落照 」发表看法
2023-06-18

华夏民族的文明始祖是炎帝和黄帝,炎帝起于姜水,黄帝起于姬水,均为陕西附近。炎帝一脉逐渐扩展到两湖,黄帝则进驻中原。

炎帝发展较早,炎黄大战时,与黄帝作战的是十一世炎帝榆罔,可见第一代炎帝姜延年要早于黄帝几百年。

良渚文化早在7000年,是否为炎帝一脉所建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尚玉的观念是有关联的,据此就认为亡于中原文化(不是中原华夏文明)无考。从发掘的情况看,其消亡大概与史前洪水有关。

夜色76
「夜色76 」发表看法
2023-06-21

首先呢,复旦大学李辉教授考证的结果良渚文化是属于南岛语系的侗傣语系源头,我们汉语是源于庙底沟马家窑文化的古藏缅语系,也就是说,我们华夏文明起源的源头和良渚文化是完全不一样的。把良渚文化归于古华夏文明并不科学。其次,良渚文化和当时其他的文化有比较密切的交流,这是必然的。但是文明的标志是语言文字等等,而不是相似的器具就能认定是同一文化。正如玉器从贝加尔湖到广东诸多文化都有出土。

最后,良渚文化戛然而止于4300年前,其后他的继承者马桥文化急剧衰落,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里。普遍认为的元凶是4300年前的大洪水及海侵事件。

云隐
「云隐 」发表看法
2023-06-20

良渚文化的消亡到今天还是一个迷,不过大部分的专家认为是太湖流域的“大洪水”,造成了良渚文化的消亡。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重要的晚期新石器文化,60多年前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到上世纪60年代,夏鼐先生将此命名为良诸文化,后人一直沿用。

建国以来,关于良渚文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取得空前的成果,目前己发现遗址达100多处,已发掘的有30多处,墓葬100多座,良渚文化分布范围大体是南自浙江的杭州湾,北跨长江到达苏北的海安,东起上海,西到南京附近的宁镇山脉,为长江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晚期新石器文化。

良渚文化从发端、兴盛,最后走向衰亡,前后经过了大约1200年,具有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一文化却在最辉煌的阶段,突然从太湖流域消失,至今找不到一个可资证明其后裔的承续文化。

文化面貌相去甚远的马桥文化的出现,己是良渚人失去踪影的近千年以后。考古学上的断层,使古代太湖地区的人文历史呈现一段空白。

在1986年纪念良渚文化发现5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上,有学者率先提出了“良渚末期太湖平原上发生严重水浸,使良渚文化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劫后余生的良渚先民于是举族离开了这块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的土地”的说法。还有的学者认为,海侵迫使良渚先民大规模迁移。上海博物馆张明华先生根据奉贤江海遗址良渚文化层上有洪水沉积物,赞同“水灾说”。他认为良渚文化晚期,太湖地区曾经有过大范围水浸的”水灾说”是比较可信的。

REVZXO
「REVZXO 」发表看法
2023-06-16

良渚文明是北方人和河姆渡人融合的结果,良渚玉器东南西北都有,所以迁徙的良渚人就是夏,治水遗址在良渚,几千年传说传到后来少了一千年,良渚迁徙使大禹的出生地变成无数个,不过大禹葬在浙江没有争议,大禹出发的地方叫禹航,也就是杭州禹航区良渚古城,长三角太湖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我们这个号称基建狂魔的国家终于在良渚古城及水利工程这里找到了源头!

语其籽辛
「语其籽辛 」发表看法
2023-06-25

《山海经》中介绍了炎帝一族的领地是昆仑虚南山经西山经等地,而黄帝一族的领地,则是在昆仑之丘等地。后来昌意时代迁移到若水,昌意在若水生了韩流,韩流生了颛顼。可能是战争或者别的原因,颛顼小时候并没有和父亲韩流生活在一起,而是在东海之外的少昊之国有少昊养大。

接着是炎帝和黄帝的在昆仑虚的战斗,炎帝一族战败,黄帝一族成了昆仑虚的主人。炎帝一族开始离开昆仑虚,向南山经,北山经等地迁移。接着就是黄帝和蚩尤的大战,蚩尤战败被杀。《山海经》中却没有介绍蚩尤的领地在哪里?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蚩尤一族是从赤水下游向赤水上游发动进攻。但是南山经不是蚩尤的领地,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蚩尤一族是从海上过来攻打黄帝一族的。

哪里最符合蚩尤的领地,只有良渚,因为别的地方都有人占领,唯独良渚遗址《山海经》里没有记录。而且蚩尤一族想要攻打黄帝一族必须有自己的领地。或许所谓的良渚遗址,就是蚩尤一族的领地。

義康字號
「義康字號 」发表看法
2023-06-24

环太湖良渚文明是夏族早期文明时期,良渚城是三城制同期国内唯一,等级差别明显,被国际公认为5000年文明都城。三城制是王朝级的帝都,其它都是部落或方国。当尧之时,洪水泛滥,良渚古城被洪水冲毁,约4300年前尧带领良渚族人西迁江苏宁、镇等地区,形成庞大的湖熟文化群体,并选择与良渚环境相似的三面环山中间低丘的镇江东乡作为都邑,这就是西周时为“宜”,春秋时称“朱方”的古都。朱方城三城制,具有良渚文明特征,城郭面积120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古都,朱方城极有可能是夏朝都城!

闲云平儿
「闲云平儿 」发表看法
2023-06-21

良渚长江,昆仑鬼方,东夷射日,三苗牛虻,万族皆尊华夏王。

控鹤兮擒龙,伏虎兮遛熊,巫祝兮吼风,踏浪兮云梦,神鬼兮头颅几种?

天高兮苍穹,有法像可以通。

星辰兮魂种,辟谷服气守穷。

养万物兮一抱,你我有何不同?

逐水草而放牧,攀山岒杀牲祭祖,

植五谷兮建城郭,熔五金以炼兵戈

定婚嫁兮求媚好,有烈女兮妖娆

日月兮相交,阴阳兮人道

南北兮连山,东低兮西高

锦鸡兮报晓,才知道梦的好[泪奔][泪奔][泪奔]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