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苟同题主讲江浙安逸!因为江浙人一生都在劳动中,创造中。
有人说地理条件好!也不完全是。江苏苏北尽管有大平原,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一样。但平原优势却比不上华北东北,为什么?第一是苏北历史上是洪水走廊,黄河改道南下造成苏北灾害直至八十年代才消除。同时,苏北虽然有很长海岸线,但却是无用泥泞的滩涂,不存在象青岛大连宁波那样天然良港,这就影响海事交通发展!此外,四十多年苏北没有一寸铁路,在苏北大地无寸铁情况下,严重影响江苏要致富先修路的发展。直至近十几年,上海铁路局接管,苏北才建设铁路,谱写苏北铁路的辉煌。
再说浙江,网上老有人眼泪巴娑诉说山区穷苦生存不易,但有比浙江更难吗?知道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窘促吗?穷则思变,浙江穷山恶水,但却是全国第一的民富省!
由此可见,地理位置不是民富的必然条件!
那么江浙人如果说安逸指的是富有,那么原因在哪里呢?
在江浙,几乎人人都在干活,人人都在找职业。江浙人比如农民,七八十岁还在种菜养鸡的多的是,他们根本不存在因为穷没饭吃才被迫干活。事实上,江浙人天生勤奋,将劳动作为人生第一需要,拿我们村老人说,不干活闲得骨头疼要生病,不干活做混尸虫吗?所以,北方人五十多岁就上网喊老了啊谁来养我老啊?北方老农六七十岁三五成群打麻将闲谈拉呱混日子,这在江浙农村几乎看不到。有些家有企业集团的亿万富翁老人,一样干活。因为习惯了!这样勤奋,财富自然要比那些枯坐三五成群晒太阳闲聊者要多得多!
八九十年代,江浙在中国首创两种致富模式,一种是浙江式私人作坊,一种是江苏式团伙企业。浙江人从提篮小卖开始,到摆摊,到私人作坊,一步步走来,形成私人企业的强大模式。象一元一只打火机,几乎垄断了全世界市场。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联动了亚欧非拉,而产品大多源于江浙农家作坊。而江苏顶着社队企业的帽子,一开始形成规模。那时,没人才借上海人才,有一种星期六工程师,每周星期六早晨乘火车到苏锡常,周日晚上回上海,这样借上海鸡生江苏蛋!
这就是说:江浙人没有等靠要向上伸手索讨习惯,做乞丐的想法,讨不到就躺平不干,天天大吼:我穷啊,我苦啊!我没钱啊!在江浙人辞典中,办法总比困难多,不信天,不等要,只信双手干。你干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你不干永远不可能成功!
财富的密码在于市场,而市场的密码在于创造!在江浙人看来,条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创造出来的。环境固然改变人,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样极大改变环境。比如电商这个词,全世界八十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理论是一回事,坐而论道总不如起而行之。很多人不是设想不出来,而是眼高手低干不出来。美国人说美国善于设想,而江浙人就把这设想变成商品。所以杭州马云搞个电商,领先世界,拼多多在上海,某宝在浙江,而京东就是江苏宿迁人刘强东搞出来的,中国电商三霸全来自江浙,有时十几分钟就在亿万元在电商平台上流动,这就充分说明江浙人的智慧与活力来自创造性实践性!
江浙安逸?!弄错了吧,江浙真正安逸的是体制內的人员,其它人没有安逸一说。真有安逸也是春节的几天,辛苦一年,才难得几天休闲。去大街小巷看看,有几个喝茶打牌的,除了几个老太太小老头,年轻人包括中年人是没那闲工夫的。印象中真正安逸的是成都那些网红城市,江浙尤其是浙江人个个都是劳碌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上不会掉馅饼,幸福永远是辛勤的结果。
无论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大多把心思放在工作家庭上,尤其是年纪大的,即便家里有点钱,也不太愿意在家混吃等死,多出去工作。
有种菜卖菜的,老太太有做保洁绿化的,老爷子有做保安看大门的,还有做技术活体力活的。
你说他们劳累了一辈子,手里也有点钱了,而且这边发展得早,不少老人有退休金的,虽然不多,也够生活,但他们就不停下来享享福,只要能干动活,就停不下来。
我们公司看大门的保安就是退休的,家里都不差钱,平时抽的都是好烟,有家里拆迁的,有家里几间门面的,还有一个村长退休的。
问他们为什么还上班,他们说上了一辈子班,突然退休了,在家里也不适应,也不能天天打麻将,就找点事做。
而且上班赚点工资,够一家的生活费了。
我觉得这边的普通人,大家都一门心思地想要过好自己的日子,不去想其他花点子,会过日子。
江浙一带发展得比较早,经济发达。
很多地方还在土里刨食的时候,这边人已经开始进工厂公司挣钱了,通过上一辈人的几十年奋斗,每家多少都有几十万块钱。
因为发展的需要,大多数人家里老房子都轮到拆迁,分房子拿个两三套,以现在的房价,分分钟身价百万以上。
年轻人拿到房,卖掉一套,装修一套,手里还有几十万的钱。
不用买房子还房贷,手里还有钱,活得确实安逸。
治安环境比较好,这边的人比较偏理性,维护治安的力度和投入也比较大,所以治安问题比较少。
环境卫生比较好,一开始这里也有不少小作坊等污染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污染企业逐渐淘汰,政府也有钱打造环境卫生,也比较注重,修公园,修绿化,重视环境卫生等等。
经商环境好,越是发达的地方经商环境越好,越是落后的地方越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好不容易有人去投资建厂,很快就被吃垮了,在江浙这样的情况一带要好很多。
福利好,地方经济发达,舍得在百姓福利方面进行投入,也不会惦记人们手里的三瓜两枣,该用在人民头上的钱不会去克扣。
仓廪实而知礼节。
这个问题我非常有资格来回答!
我儿子现在非常羡慕我们夫妻俩的生活状态,天天嘻嘻哈哈单位上班也就应付个考勤,看似不务正业就等混退休,觉得自己读书很苦哈哈,但他很清楚必须努力学习。
北约搞萨达姆那年的大年二十九,我带我业务经理小李在安徽金种子集团讨要货款出来已经是华灯初上,漫天大雪路积厚冰步履艰难一走一滑,我对小李说你一定要记住今天,我们都曾经努力过奋斗过。(已经买不到回温州过年的火车票了的,只能龟缩在阜阳白金汉宫异地他乡过年)
有一次我跟我的合伙人,半夜下火车在江西樟树,前往四特酒厂处理企业改制后货款的折损问题,站台只有我们两个人,秋风阵阵而我们俩衣着单薄,路灯下两个长长的身影,伙伴跟我说:兄弟,我们都辛苦打拼过的!(话语至今犹如在耳)
义乌公司遭遇资金链断裂,夫妻俩死要脸面不敢告知亲戚朋友,身无分文躲到福建福鼎,在网吧里混了一个多月赚到够买两台电脑和UPS的钱,然后跟人合伙开发小网站自己充当客服,夫妻十年没有同床一起睡觉过。晚上通宵两人轮流值班(因为涉及客户资金往来不便雇人),一直到2017年,整整十年啊!
(我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父母处级干部,我独子双学位毕业后事业单位上班,停薪留职下海闯江湖,并非生活所迫。)
我是江浙一带有知识有文化却不靠父母荫庇混日子的一代人,非常具有代表性,身边一大群跟我有类似经历却不同命运的人。
你看到的江浙一带人生活安逸只是太表面,他们都曾经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加努力,每一个安逸的人都有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你只看到贼吃肉却没见贼挨打!
整个苏中苏北,如果给懒人过的话,将是荒芜之地!这里是最不安逸的地方!这里曾是著名的盐碱地,沼泽地,洪水走廊,100年前,这里经常颗粒无收!我老家在这里,地名叫淌水沟!有句顺口溜:淌水沟,淌水沟,十年九不收,收一收,不够吃到秋!六七十年代,苏中苏北人 ,去江西,安徽打工。知道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吗,这条河,五六十年代经常决堤,一决堤苏中里下河,一片汪洋到东海。洪水退后,尸横片野!
江苏发达不是一两百年,是一两千年的发达。第一,江苏气候好,雨水充足,台风都让浙江给挡了,也不在地震带上。第二,土地平坦,除了南京有点山。第三,水系发达,江南江淮都是水网密布,江南更是到夸张的地步,整个江苏都不缺水,所以江苏往往更容易发展起来。
发达的特点就是不爱动弹,我能在家把钱挣着就绝对不会走远门去挣钱。哪朝哪代有徽商晋商等等,但绝对不会有苏商,这是肯定的,因为苏商都懒得出门,能在家门口做生意绝对不会出远门。而浙江除了北边靠江苏的地方是平原,其他大都是山地丘陵,所以浙江人出去做生意的比较多,思想也就没江苏这么保守。
这种思想既是缺点也是优点,熟知江苏的都知道江苏是靠乡镇企业起家的,一个地方一个支柱产业,广泛地和农村结合在一块,农民半工半农,对工资要求低。没错,对工资要求很低,因为有房有田有鸡有蔬菜,打工就为了换点日常用品和衣服,3000块钱就能打发,而且年末还能余。我曾经遇到一个老头平日在家种田赋闲,冬天出来擦背挣年货钱。当然这种舒服的日子近两年也快消逝了,因为新世代的小年轻不会种田。
再说江苏人的婚姻观念,江苏人因为安逸惯了,是绝对不会将女儿嫁给没房子的小年轻。没错,是绝对,也不是图你钱,就是怕女儿居无定所,还好近两年的江苏房价在工资能力范围内。江苏人结婚对人品很看重,不仅仅是父母观察那么简单,而是真的会去查对方家里的底细,包括父母的职业和街坊邻居的评价等等。我表姐第一次相亲时,因为男方谎报车的归属权(借的他舅舅的),最后黄了。第二次那男生还没第一次的有钱,但人踏实,我舅舅拿出三十万做嫁妆。一般来说,离婚的人在江苏人心里地位很低,当然一般离婚的都是有钱人,普通家庭的夫妻吵架有一大帮亲戚帮忙劝和。
其实吧,江苏最好的发展方式应该是去中心化,毕竟哪里硬件都很好,只要基建搞得好,招商引资就相对容易,中心化反而容易剥削周边城市。加上苏南苏中八个市都在长江边上,交通运输相对便利,江苏人保守的思想可以相对保证人才不易流失,要是能做成东京都市圈那就更好了。
浙江人,一点都不安逸;我父母退休以后,有退休金,还在地里、海边劳作;现在我母亲八十多岁了,还经常下地种菜,根本就不愿意闲着,已经习惯了;我们邻居家阿公九十岁了,也下地干活,阿婆八十多岁了,也在家里做手工活;大多数浙江人,不管多大年纪,只要身体好,都在劳作。
安逸这词真的不适合江浙一带,更适合川渝地区!我是出生于四川,在四川小县城长大,后来在成都上大学,毕业后没有背景,选择到江苏工作,这一来就不能再回去啦!最大的感触,四川人会享受,无论收入多少,而江浙人是真的勤劳且低调,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视!两种生活方式我都去经历过,更喜欢现在的生活方式,累并快乐着!想要什么就自己努力去争取,劳动最光荣!
我说的直白点,你不要介意。只有不求上进安贫而不乐道的人才会这样说。也暴露了你的层次。什么是安逸我没见到过。我苏南的,去过浙江大部分的和安徽的所有县城,地级市就不用说了。前前后后20年间看到的也不少。大概在0708年的时候我去台州大荆,晚上7点多办完事出来走在镇子上的巷子里,看到过到现在都忘不了的情景。一个4,5岁的小男孩在家门口帮大人做事,那里自建房多,二层住人一楼开作坊,有机械零件加工,开纺织机,冲压件等等。那么小的小孩认认真真地在门口干装配。我是看了好久感触很深。这样没道理不富的,真是勤劳能吃苦的。那边普遍这样的。江苏这种见得就少了,安徽河南根本没见过,饭馆大排档里这个时间都在吆五喝六的在喝大酒。所以你看到江浙富裕生活好,也就是你所谓的安逸。那是你想要而没有的,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觉得江浙是安逸的呢。
1,江浙一带地形多为为滨海平原,所以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雨水充足,物产富饶,虽然江苏的耕地面积不大,但产量很高,米质很好,且一年两熟。
2,交通便利。古时的水运交通十分有利,尤其是在江浙一带。长江、京杭大运河在此处交汇。又处于长江入海口,乘船沿江,可达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3,自然灾害少,战乱少,古代打仗主要步兵和骑兵,江苏水网密布,湿地丛生,大部分是水田,不利于大规模的兵团作战和骑兵开进。每逢战乱,百姓可以躲到乡下去,那里水网密布,芦苇丛生。所以战乱的时候人口损失较少,恢复较快。
4,江浙一带多集市城镇,有“六朝古都”的南京,还有杭州、苏州、扬州等名城。
江浙人不安逸!我是浙江人,清楚穷山恶水的滋味!如果真有安逸,走遍浙江的人都知道,衢州市柯城区和衢江区的人应该是安逸些。他们满足于上班打工,下班后和周末携老掳幼挤入饭店,吃辣咬三头,吃遍衢城不算雄,他们还窜到邻近县市,通晓江山市什么饭店最好吃,龙游县什么菜最拿手,常山县某厨师最厉害,以下馆子为荣。衢州为浙江省最穷地,也最为满足之地。当然不是整个衢州市都这样,江山市和龙游县人就与之截然相反。有首打油诗中这样说:“虽有江山风烈,犹有龙游浪急,左右相持鼓荡,半点涟漪不起。”把衢城人之安逸刻画得极好。在这里,三步一饭店,五步一酒馆,全城近万食肆,都人满为患,被人称为“开碗集团”,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衢城人工资不高,二三千块工资随处可见。连衢城人都说,衢城人比不得江山人、龙游人。
97年去义乌一次,对浙江人有了一个全新的看法。那次去义乌,回来时从小商品市场帮助朋友带一点东西回来,大概就一个包装,价值几百块钱,不过有几十斤,当时哗哗下着雨,让我想不到的是,老板自己动手,直接把货送到大巴车上!要知道,就在我生活的苏北小县城,你要是买这样重的东西,老板一定会给几块钱,找一个拉平板车的,把货送到你车上,不会自己动手的!
整个江浙沪我不知道我在苏南一个18线小县城70后从小耳目渲染公园里 到处都是练字画画的人大部分都是小孩子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成年人大都规规矩矩上班所谓的街溜子真的不多很多退休的人都会再找一份工作不完全是为了那三瓜二枣就是都不想闲着直到现在很大一部分这样因为5060退休的人现在看上去都显年轻安逸是一种生活态度不是纯享受这边的人相比北方人感觉还是勤劳太多了顾家 顾子女 的还是占多数
我是江苏的,这边因为自然地理平坦,水路、陆路四通八达,交通运输方便,许多产业链比较集中,给配套产生厂商提供了生产、供应保障,势必使打工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收入和工作的稳定。加上江浙一带改革开放比较早,外资、合资企业也相对多,也给老百姓带来了就业的方便。
其次,得益于受到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经济的辐射,产业的转移,工厂的迁移到许多县镇,使民营企业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也给当地带来了财政收入和个人收益。
江浙一带的建筑业发展是中国首屈一指,因而有大量的会建筑的手艺人员从七十年代开始从事建筑行业、经商等,走南创北,不怕辛苦,不怕离开故乡,北到天山脚下,南到天涯海角创业发展,也给家庭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加上社会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壮大,也给百姓带来了生活、就业、养老的保障!
定位浙江绍兴,我老爸与共和国同龄,从很小的时放牛到现在,一直在劳动,为儿孙榜样。曾在军队服役五年,直至做排长,后退役。绍兴向来民风是勤劳致富,歪来歪去的那些活会被看不起。原来有些年浙江很穷,50-80年代比安徽比江西都要穷。绍兴这一片原来是滩涂和沼泽,是汉朝时候马臻带领老百姓开筑鉴湖,才逐渐让这里变成鱼米之乡,也倡导了优秀的民风。
妈呀,问这个问题的人就不怕良心痛吗?
浙江人从老到小没有一个是容易的,这边小工厂多,但老板老板娘只是个称呼,实际上他们就是做苦力的,自己忙的过来尽量不请工人,家里的孩子很小就跟着一起装配五金产品了。
体力的苦不算苦,竞争激烈,外贸不景气,他们没有一天不为了能多接一些单子而费尽心思,殚精竭虑的。
工厂有了一定规模就需要人看守,这时家里的老人们就用上了,很多厂里门房里面守着的就是老板的父母。还有什么比自己父母看管着更让人安心呢。
浙江人重视教育,晚上孩子放学,年轻爸妈们别说打麻将,就是出去也很少,弹琴默写单词辅导作业,奔培训班,那一样不需要父母在旁边督促,父母之间谈论最多的是,那个学校的教育资源好,那个老师提分能力强。一般晚上十点以后,市区路上出行的车辆已经很少了,劳累了一天,都在家养精蓄锐准备二天的拼搏。
老人们更是活到老做到老,七八十岁了还种出各样蔬菜,除了给儿女们吃,还自己摆摊在路边叫卖,在浙江,谁要是懒散在家,是会被人看不起的。
浙江人的安逸可能就是不用操心钱够不够用,老人们也都有足够的养老金,有一句话怎么说:现在每一天都是苦日子,但以后会一年比一年过的轻松。
本文由作者:施伟建 于 2023-06-22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108553237779628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