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王不冤的原因有三点,任何一个帝王都容不下这样的皇子。祁王显赫出身是他的福,更是祸;只因为,祁王和林燮都不懂收敛。
《琅琊榜》中梅长苏,也就是当年的赤焰军少帅林殊,背着复仇的使命,回到金陵,一路权谋杀伐,最后逼得皇上承认自己当年错杀祁王,承认自己冤枉赤焰军,最后皇上退位,曾经最不得宠,但是却是赤焰军的支持者——靖王即位。
试想一下,梅长苏(林殊)以江湖宗主的身份,凭他一已之力,就能扶持一个母子都不得宠的皇子即位。
那么当年,舅舅是七万赤焰军主帅,舅母是长公主,母亲是最得宠的妃子,弟媳妇(霓凰郡主)是佣兵十万驻守云南的藩王……这样的皇子,是不是分分钟就可以逼皇上退位,自己当皇帝。
所以说,祁王必死,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允许有这样一个皇子在身边。
他必死的原因有三:
林燮是一个很可怕的人,他当年是现任皇帝梁帝的兄弟,与言侯爷他们仨个都是哥们。从言侯爷的口中可知,当年梁帝这个皇上,也得到的并不光彩,是靠着林燮和言侯爷两兄弟,一文一武篡位而来。
一个篡位上位的皇上,最忌惮的恐怕就是别人篡位。因为他知道这条路虽然铤而走险,但是却收获满满。
就像历史上很多皇帝要杀功臣一样,梁帝上位后最忌惮的恐怕也是林燮这个手握兵权的昔日兄弟。
但是两家人关系实在盘根错节,林燮娶了梁帝的妹妹,梁帝又封了林燮妹妹为贵妃,梁帝自己的皇后又是言侯爷的妹妹。这三家人真是亲上加亲,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实从梁帝上位的第一天起,他就想除掉林燮了。
因为林燮太可怕了,朝廷上他手握重兵;
江湖上他行走自如;
林殊凭林燮在江湖上的地位,能轻松地混成江湖第一大帮派——江左的盟主,而且还与琅琊山一派有过命的交情。
可见林燮,有多可怕。
而祁王是谁?祁王的母妃是林燮的亲妹妹,林燮是他的舅舅。
这就像《甄嬛传》里皇上和太后防着华妃,生怕他生儿子,是一个道理。一个皇子,舅舅是佣兵十万的主帅,哪个皇帝不忌惮?
而且,祁王这样的出身,注定与舅舅走得十分亲近,而且林燮的赤军,就是林燮的,连皇帝的兵符都不用看的,而且梁帝对赤焰早有不满,林燮总是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梁帝派去的人林燮一概旁置,只重用祁王的人。林燮此举,就是给祁王挖下坟墓,一个疑心重且重视皇权的人,怎能允许身边有这样佣兵自重的大将与皇子如此勾结。
《琅琊榜》一开始太子出现时,看上去就是一个草包,除了躲在母妃身后缩头缩脑,就是跪在皇上面前哭哭泣泣,要不就是躲在自己东宫吃喝玩儿乐。
但是,这样的人为什么会成为太子?首先他的母亲越贵妃太受宠,太能算计,太有野心,这是真的;
另外,皇上为什么宠爱这样的太子,因为皇上还没有到要退位的时候,这样无能的太子,反而显得这个梁帝,很有才能。
林殊以梅长苏的身份进入金陵,搅动朝局时,距离赤焰全军覆没,祁王赐死,已经过去了十三年。
也就是梁帝安安稳稳地当了13年的皇帝。
13年前,一位十分有才能的太子也就是祁王,他在朝堂之上侃侃而谈,论时局时高屋建瓴,意气风发;
13年前这位本来正值壮年的梁帝,被祁王显得那样无能和老态;
13年前祁王在朝堂之上屡屡当面顶撞梁帝。
最可怕的事情是,祁王“在朝,笼络人心;在府,清谈狂论,连大臣的奏本上都言必称祁王之意。”
可见祁王不仅掌握了军权,更是掌握了朝廷和言论,完全把梁帝架空了。
祁王的才能太耀眼了,已经让朝堂百官折服,已经让天下百姓信仰。如果他是皇上,这是好事,但是他是太子,他只是皇子。
在一个天下,只能有一个耀眼的太阳,那是皇帝;如果皇子过于耀眼,争夺了太阳的光芒,结局有两种:篡位、被杀。
祁王在临死之前,都不相信皇上会杀了他。他不相信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他觉得父亲不会杀儿子;第二,他自信地以为皇上,朝廷,天下不能没有他。
当他认清,父皇确实是要让他死时,他留下一句: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然后,他便饮下了毒酒。
但是,谁又能保证祁王不会谋反?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样一位疑心深重的皇上,怎么可能让这个已经掌握了军权和朝堂话语权的皇子,留在身边。
他不想返,早晚有一天,他被黄袍加身,也不得不谋反吧。
子不知父,确实是实情。
我们看后来这位无能的太子,还有誉王,他们一直在搅动党争,皇上也为了平衡朝权,不使一支独大,而纵容他们俩争来争去。
但是,可以看到的是,这两位无论是向皇上送礼,还是跟皇上说话,其实是吵架,都是看着皇上的脸色。
太子和誉王,深知谁是老大——当今梁王。
而反观祁王,他才能耀眼,但是情商却堪忧。
梁王说:“祁王既是臣,又是子,却在朝堂上屡屡顶撞朕,动不动就天下,天下,这是朕的天下,还是他萧景禹的天下啊?”
可见,在那时,皇上已经忍祁王很久。
而直接导致梁王下了杀子之心的事情,便是祁王上奏,要撤销悬镜司。
悬镜司那是什么地方?那是梁王的秘书处,是梁王的手脚和耳目,只有梁王可以直接派遣,查案或者是帮梁王办事,可能那时,悬镜司已经是祁王唯一没有直接能掌握的地方了。
祁王竟然要截下皇帝的手脚、耳目?
换成哪个帝王,也是忍无可忍了。
祁王这一步走的,就是昭告天下,通知梁帝:我要架空你,下一步,取代你。
如果说祁王确实无谋反之心,那么他这么做,就是缺心眼;
如果说祁王确实为了谋反这么做,他死得就一点也不冤。
《琅琊榜》的最后梅长苏以林殊的身份,见了梁帝一面。那时的梁帝才是真的被靖王和梅长苏架空了。
当时梅长苏言之凿凿地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当我们第一次看这部剧时,真的为之震撼,并且感受到梅长苏的赤子之心。
但是,反观历史的现实,在封建社会,天下就是皇家的天下,就是皇权的统治,怎么可能是天下人的天下?
像梅长苏或者祁王一样,幻想天下共治的繁荣昌盛,是不可能的。
就像梁帝所言:
朕并非生来无情,
只要坐在这把龙椅上,
人,自然会变的。
你们想要的那个天下,
祁王不可能给他,永远都没有人能够给他的。
所以,祁王死得不冤,只怪他生在盛世,有父母宠爱,有家世背景,有亲朋好友拥护。他有才能,有眼界,有理想,有格局。
但是他却是一个幼稚、理想化的人。他想以一已之力,改变皇权的统治;他想靠自己的努力,还给天下人真正的天下。
这样天真,不懂得皇权与时势的人,注定是个悲剧。
不冤,一点都不冤!很多观众对《琅琊榜》中的祁王被梁帝冤枉赐死一事极为同情,毕竟祁王一心都是为了大梁江山永固,不曾想到却被猜忌心权欲心极重的梁帝赐死,可以说也是十分可惜和悲哀了。
然而回过头或者换位思考想想,其实按照祁王的所作所为,被赐死也属实不冤。毕竟这放在古代,哪个皇帝愿意留祁王这样一个手握大权且可以随时有能力谋反的皇子在身边?
在当时的大梁的各方军队中,战斗力最强大的无疑是林燮手中那七万赤焰军,这支军队几乎占据了大梁明面上兵力的三分之一。在林燮这个主帅之下,赤焰军下辖17名将官,此外还另设有赤羽营,由少帅林殊统率,战机自行掌握,自由度极高。
记得剧中有片段提到过,梅岭一战,赤焰军以七万部众,硬抗大渝二十万精锐,双方激战三天三夜,最后大渝二十万精锐居然被全歼!完了之后,已是疲惫之师的赤焰军,又遭谢玉带领大军偷袭伏击,最终赤焰军才几近全军覆没!接连遭遇的两场大战,无不显示出了赤焰军的战斗力之强。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国之精锐却听命于林燮,而林燮又听命于祁王。剧中有提到过,梁帝安排的人进了帅府,林燮只重用祁王推荐的人,而不用梁帝的人。换成你是皇帝,你能忍?拂了梁帝的面子不说,还任人唯亲,怎么,想谋反啊?皇帝派去的人都敢不用。
此外,朝堂一干事务,祁王都私底下跟朝臣商量处理了,最后朝臣汇报到梁帝那里的奏本都是:“依祁王之意。”说白了,就是我们之前已经跟祁王商量过了,都听祁王的。
要知道祁王只是皇子,哪怕他是太子,当朝做主的还是梁帝。祁王的这般做法,实质上已经藐视皇权,变相的架空了梁帝,这对于正当年且权欲面子都极重的梁帝来说,又如何能忍?
纵使你如何为朝堂着想,祁王也不属实不该将文臣武将都笼络到了自己手中,也许祁王高估了梁帝的心胸,高估了自己在梁帝心里的位置。或者说,祁王只有一腔热血,与林燮一样,没有换位思考的情商,行事过于直白,全然没有考虑到梁帝的处境。
一个几乎拥有朝堂全部文臣武将支持的皇子,一个为人处世不知收敛的皇子,一个拥兵自重想反就能反的皇子,试问哪个朝代的皇帝可以忍受?别说明朝的朱标,梁帝可没有朱元璋的心胸。所以祁王被赐死虽然可惜,但换位思考,这样一个拥兵自重却不知收敛的皇子,虽可惜却也不冤。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冤枉?曹丕曹叡要是把司马懿杀了你说冤枉吗?太子宠妃大将还有所谓十万精骑的霓凰郡主居然是一家人?开玩笑呢?加起来大梁17万精锐在手里,你跟皇帝说放心,我不会反的!皇帝说我但凡信了你的邪我就活不到这么大年纪!沈追说了一句话是对的,皇帝在意的不是你会不会反,而是能不能反!说起来这个萧选真的算不错的君主了,没有沉迷酒色,不随意斥责大臣,至于什么只在意皇家脸面,这也算错?平常老百姓还在意个脸面呢!何况皇家?这个琅琊榜说白了就当一部偶像剧爽文看看就得了!别当真,当真就输了!
冤?
这家伙和林家,真没一个是冤枉的。
冤枉的是那些陪他们陪葬的赤焰军将士。
一个王子,还只是王子,太子都算不上的货,就敢勾结朝廷的国防部长大将军,在爹还没死,又正值壮年的情况下,各种建立乌托邦式样的理想国。
抛开他的理想国,实现也不是一两天就能成事的显示不说,就说他的种种行为,都有意无意的在架空皇帝,咋地,祁王想要让老皇帝提前退休吗?
皇帝派人去赤焰军里,他们也敢联手,把皇帝的人先孤立,再排斥出去。
但凡是一般的军队也就算了,可那是赤焰军啊,传说中琅琊榜世界里,最能打的大军,麾下还有十几个和后来的禁军统领,一样的武功高手。
这种双刃剑一样存在的军队,皇帝老儿看着都心慌,派人插进去控制一下,统一一下意志思想,还被儿子和大将联手,全给搅局了,这时候还不弄死祁王都已经是老皇帝宽容了。
可这种宽容换来了什么?是祁王事后越发猖狂,居然要斩断老皇帝的左膀右臂悬镜司,琅琊榜世界的克格勃和CIA,你这不是找死吗?
正好滑族就暗中拿这个做文章,老皇帝也趁机发难,毕竟是祁王先要架空老皇帝的。无论原作者怎么美化他,他的这些再怎么打上为朝廷着想的标签,但是他也开始架空老皇帝了,也是事实。
就这么一个玩意儿,要说他冤,那真的杀爹的隋炀帝杨广,也能洗白了。
而且皇家争斗,向来你死我活,就算抛开祁王这种种作死行为,胜者王侯败者寇,他有什么好叫冤的。他自己本来就身临斗争漩涡之中,输了身毁人亡这不是常有的事吗?
加上但凡他后来不动悬镜司,滑族再怎么蛊惑悬镜司的老头,都伤不了祁王一分一毫。
所以后来梅长苏都吸取教训了,对付悬镜司不能明着来,得暗中使阴招。只是这代价大了点,是那么多人命铺出来的教训而已。
说祁王冤不如说他作。
看过琅琊榜风起长林,你就会明白,长林王一辈子为了国家,也不想谋反,但是他掌握了全国最强大的力量,而且这股力量对长林王的认可要大于皇帝,你是皇帝,你能容忍吗?更何况第一部中的梁帝是一个极其多疑的人,在滑族,夏江,谢玉的陷害下,纸面上的证据确凿,祁王怎么可能不死。
祁王雄才大略处事太过高调,身处权势中心,身死是早晚的事,但这并非祁王的错。
林家被满门抄斩还是有点让人气愤的,毕竟是忠臣良将,虽说和祁王走得近又手握精锐雄兵,但林家当时正为国家,为皇家浴血杀敌,从同理心来说是还能引起观众共鸣进而站在梅长苏一边一起从内心声讨皇帝的。
这部剧最让人不能释怀的是七万精锐冤丧梅岭,而且是在和大渝军血战之后,这才是这部剧最能引起人的共鸣所在,看过了那个场景不免让人痛惜悲愤!
那事件发展到这地步是怎么造成的呢?很简单也很明了
----皇帝才能平庸
你看看他让两个儿子在朝堂上争来斗去,拉帮结派,搞所谓的政治平衡就知道他不是个明君,就像袁绍一般志大才疏,色厉胆薄,三个儿子争来斗去,文臣武将互相倾轧,君臣猜忌,梁帝也是如此,由于才能平庸,所以只会玩儿政治操弄,若不是文臣武将对他忠心耿耿,他早就该下台。
我看好些人都把过错归咎于有着赤子之心又很优秀的祁王和林帅,难道优秀是错?难道于浊浊尘世怀着一颗赤子心不好吗?若说有错,只能说他们没有遇到同样优秀的帝王明君……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说清楚
首先,站在梁帝的角度,他不允许有任何人威胁他的皇权,这一点其实不是单纯的自私,对梁国来说都是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加上祁王和林殊他爹的关系,皇子和大将军关系密切,这是自古以来所有皇帝都忌惮的情况。因此梁帝站在他的角度要除掉祁王是一个很正常的选择,从这个角度看祁王死的并不冤。
其次,站在祁王的角度来看,那肯定是冤啊,太冤了,毕竟从头到尾都没有想着要造反!
总而言之,政治斗争就是这么残酷,很多东西不能单纯的以为“有”或“没有”,而是要体现出“不能让皇帝以为可能会威胁他”的言行举止!
不冤,虽然他一心为国,能力初众,但他锋芒实在太露。
祁王能力出众,也深通人和之道,朝臣武将有一多半都追随他。是皇帝众多王子中最厉害的一个。皇帝最不能容忍他的有两点:
第一,朝堂之上,一件事,但凡祁王与皇帝有不同意见时,底下的大臣很多都偏向祁王,这让皇帝非常尴尬,自己想做什么事如果祁王反对,那些追随祁王的大臣也会跟着反对。很多事皇帝都得依法依理,不再可以独断专行了,自己像是被架空了一样,父子俩谁是皇帝已经分不清了。这能忍?所以祁王死后,皇帝就培养了两个皇子来制衡,不再一家独大,这样双方意见不同时至少有一半是帮自己的。
第二,朝堂之外,赤焰军林燮是祁王姑父又是舅舅,血缘上的关系加上共同的理想抱负,林燮对祁王比对皇帝还忠心,军中领导都选用祁王的人,甚至对皇帝的圣旨都可以不理会,毕竟祁王以后会继位皇帝,早早的辅佐他也是顺应天理。如果皇帝和祁王反目,林燮必然帮着祁王造反。而赤焰军的战力皇帝是最清楚的,当年自己就是靠着赤焰军才当上皇帝了,历史完全可以重演。
仅仅这两点他这皇帝就当的没意思了,想要自己舒舒服服的当皇帝,就必须除掉祁王。
更何况祁王的实力远不如此,内有一个痴情的言侯爷,外有南镜幕府十万大军,还有一个能征善战的靖王,其他军中有很多人是赤焰军旧部,林燮以前救皇帝时一呼百应。
当你的势力足以威胁到皇威,你的死就一点也不冤。
从各种描写来看,祁王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作为父亲当然很是开心,但作为皇帝是绝对不允许的。
作为长子祁王来说,他很得民心,也很得百官喜爱,但这必须是在皇帝的控制之下。祁王因为众臣的簇拥,已经出现了和皇帝分歧的事,这是最不聪明的一点,在你没当皇帝之前,不管是作为王子还是儿子来说你必须服从。
让梁帝最不放心的是与赤焰军的关系,朝堂上有些争议不至于让梁帝起杀心,林帅与祁王的亲近注定会招杀身之祸,一个拥军,一个拥有大臣和民心,这样的结合对于皇帝来说简直就是噩梦,因为梁帝经历过,所以他知道这种危害。
即使没有夏江和谢玉,祁王和林帅的赤焰军也必定会被梁帝除掉,因为他才是大梁皇帝,而不是一个傀儡。
从情感上看,祁王很冤,他为国为民;但从封建帝制来说,一点不冤,甚至有点蠢,害人害己。
在《琅琊榜》这部电视剧中,祁王作为梁帝最为出色的儿子,不管是能力还是心胸,都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堪称风华绝代的最佳皇位继承人,却被梁帝以谋反罪名赐毒酒自尽,不得不说也是十分可惜了。
可如果换位思考,站在梁帝这样一位帝王的角度上看,祁王的势力已经撼动了皇帝的权威,实在很难不让人忌惮,纵然是亲生父子,在封建帝王之家也得拍在皇权之后。
祁王的生母宸妃林乐瑶,是名震天下的赤焰军主帅林燮的亲妹妹,祁王是赤焰军主帅林燮的亲外甥,与林殊则是表兄弟。加上林燮又极为欣赏和喜欢祁王这个外甥,这就使得祁王相当于得到了大梁最强战斗力赤焰军的支持!
林殊从小跟随祁王学习,是祁王的坚定支持者。而霓凰郡主又是林殊的未婚妻,两人从小就是青梅竹马,早已情意深厚,那就意味着,霓凰郡主的穆王府,顺带那镇守边境的十万大军,也将支持祁王。
祁王与言侯爷并没有亲戚关系,但剧中言侯爷与梅长苏见面商谈时,曾经说过,当年他与梁帝同时喜欢林乐瑶,但后来梁帝先下手为强,娶了林乐瑶。
而言侯爷虽然很爱林乐瑶,但看见其有了好归宿,也就放手了。但没想到最后梁帝却逼得林乐瑶母子自尽,而这也是言侯爷想要在大典上用炸药谋害梁帝的最主要原因。
可见,言侯爷至始至终,也是站在祁王这一边的。而言侯爷,当初可是与林燮一起辅佐梁帝上位的,可以说言侯爷的功劳并不比林燮小多少。这样一位国家柱石也支持祁王,可见祁王的权势之大。
记得剧中末尾,梅长苏与梁帝单独会面时,梁帝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朝臣上奏的奏本,都言必称祁王之意!”意思是,祁王早已私底下跟朝臣商量过了,到达梁帝这里的奏本,大臣都是说我们同意祁王的意见。
除此之外,祁王还屡屡在朝堂上顶撞梁帝,有意见不合的直接开口反驳,这又让梁帝作为帝王的面子往哪搁?不仅祁王不给梁帝面子,林燮也一样,梁帝派到他府里的人,林燮一概不用,而是重要祁王的人。
不得不说,不管是祁王还是林燮,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帝王的感受。所以,站在梁帝的角度上看,祁王已经威胁到了自己手中的光圈,所以死亡必须的死,而且死的一点都不冤枉。
不冤!舅舅手握兵权,掌10万赤焰军,母亲是皇上最宠爱的妃子,霓凰郡主也是手握兵权的人,同时也是祁王一派的,言侯爷林夑一文一武都是他的人,祁王的势力已经让皇帝忌惮,不收敛锋芒反而处处透着精明能干,朝堂之上都是支持他的人说明也很会笼络人心,皇上实际已经被架空,唯一掌控的只有悬镜司,当祁王着手对付悬镜司的时候,皇上动手了。这时候不是他想不想反,会不会反,而是他有没有能力反,人心是最难控制的,祁王不该触碰皇上的逆鳞。纵观全剧,大梁皇帝也不是太昏庸,朝政搞平衡,任由太子誉王相争,任命朝廷官员也是任人唯贤,地方遭灾了派人救灾等等,纵有什么不好那也是帝王权术,其实皇帝在算计的同时,哪个又不是在算计皇帝呢?祁王监国,太受拥戴了,“一代贤王”啊,那皇上算什么?昏君?
我认为祁王是冤枉的,他没有谋反却被安上逆贼的头衔,最后家破人亡,七万火焰军全部葬身火场。
仅仅因为他出身显赫,有谋反的资本就该死吗?他是皇帝的长子,母妃是皇帝的宠妃,舅舅是赤焰军统帅林燮,生来就锦衣玉食,拥有无尽的权力。
这样的出身让他成长为一个胸怀天下、心高气傲的年轻人。
在明争暗斗的朝堂崭露头角,在暗流涌动的夺嫡之争中占尽先机,在不经意间变成了最醒目的那个。
正常情况下,太子未定,皇子们在皇上面前展现自己的能力,以获得更多青睐,无可厚非。可是他的出身已经显得能力不那么重要,他在那里,朝臣就已经认定他会是未来的储君,更何况他还是一个能力出众的皇子。
可是出身是他无法选择的,正如誉王,即使表现出色,太子依然是那个软弱无能的人,只因为他没有一个好母亲。
在帝王家,母族的力量十分重要,母族强大,就会受人拥护 ,母族卑微,会被人排挤。
祁王和誉王都背负着来自出身的压力,走向了死亡,即使选择各不相同,最终也殊途同归。
祁王出身带给他的威胁,远比荣耀要多。如果皇帝对他足够信任,这强大的背景就会变成他日后最大的助力。
正直的人看到的永远都是阳光正直的世界,他不知道光明的背后就是阴暗,就像他还没有弄懂政治的游戏规则一样。
有一种支持叫捧杀,有一种危险叫怀疑。刚正不阿的祁王,可能永远不会明白,那些在朝堂之上极力拥护他的大臣们,未必是真的欣赏他的能力,不过是想在多疑的皇上心里种下怀疑的种子。
让梁王觉得自己被架空了,甚至已经威胁到自己的王位,毕竟他也曾是通过阴谋的手段获取这个位置的,便害怕别人也会像他一样。
更何况,祁王手握军权,完全有这个能力。
在这场政治斗争中,祁王和皇上,谁都不是真正的胜利者,坐收渔利之利的,或许是后来的太子和誉王,也许是本来就打算倾覆朝堂的璇玑公主。
总之,祁王不过是这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而已。
军权对整个朝堂而言,都至关重要。如果要谋反,就要有军队作为支撑。
巧合的是,那个手握军权,振臂一呼就能瞬间改朝换代的人—林燮,正好是祁王的舅舅。
原本帮皇上打下江山,经历过生死的兄弟,在亲情面前,依然会被质疑。
所谓功高盖主,就是已经让身在高位的人感受到了威胁,因此很多君主宁可要碌碌无为的人,也不喜欢过于出色的手下,尤其是将领。
历史上有很多功勋卓著的将领,也不是所有人都结局悲惨,林燮和梁王的关系,与卫青和汉武帝相似,同样都是开疆拓土的功臣,同样都是互为姻亲的关系,卫青也是太子的舅舅。
可是二者结局却大不相同。卫青获得汉武帝的信任,在他因病离世之前都一直被尊重。
也许林燮也想过要功成身退,可在当时外忧内患频发,朝堂不稳,他不得不继续在沙场战斗,谁能想到,自己拼命守护的那些人,却在谋划怎样置他于死地。
于理,祁王明明没错,即使出身显赫,功高盖主,也罪不至死。将他流放或者贬为庶人即可,一个失去头衔的皇子,很难再成气候。
于情,如果林燮真的谋反,祁王是否参与也需要调查,不分青红皂白就被自己的父亲赐死,实在难以服众。倘若当时皇上疑心没有那么重,愿意查明真相,就不会有后来林殊的复仇。
如果是百姓人家,那他很冤,被自己父亲用酒毒死了。可作为皇帝的儿子,他就不冤。
生在帝王家,父亲是君父,儿子也就臣子了。也就是说,皇帝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先是君臣再是父子。
这一点,静妃娘娘与靖王便深知此理,所以从不期望有寻常百姓家的家庭氛围,或者父子间的彻夜长谈。
如此这般,梁帝赐给祁王的那一杯毒酒就不冤了,不是吗?
梁帝心思缜密,也知守江山可比打江山难多了。
所以他的朝堂是他的,普天之下,都是他的,而不是祁王的。
祁王在朝堂威望甚高,且不说老一辈的支持,看看靖王、梅长苏,言豫津等人对祁王的崇拜与信任,就能理解梁帝的所作所为。
梁帝生性多疑,自然不会容忍别人的威望,呼声在朝堂之上高于他。
哪怕是他亲儿子也不行!
尤其是祁王说要拆了悬镜司,彻底地激怒了梁帝,也触碰了他的逆鳞。
悬镜司为皇上独有,如今祁王却嚷嚷要把悬镜司撤了,这不是直接挑战他的权威吗?
祁王仁义天下的感觉,让梁帝十分不爽。
再加上祁王的生母宸妃,也就是林乐瑶,与林燮是兄妹。
林燮的赤焰军是打江山的,其重要性和战斗力谁不知道!
所以说当夏江和谢侯爷谋划赤焰冤案时,梁帝毫不犹豫地处决了祁王,也对夏江的说辞不予反驳。
甚至没有申冤通道,更不许人提,说到底,梁帝心中明白,祁王没有真的要反,林燮也未曾叛变。
只是这些人对他的威胁太大,他无法掌控,所以他快速地处理了这件事。
这样说来祁王就不冤枉了,皇上是他的父亲,更是他的君王。
顶撞父亲可以被原谅,可是忤逆君王之意就只有死了。
一杯毒酒,是惩罚,亦是以绝后患,更是让其他人知道,不要轻易触碰他的底线。
所以说,祁王的死令人感慨,但是基于君父这种关系,也可以说他死得不冤枉。
我觉得琅琊榜中的祁王并不冤枉。
第一:就是他有一个宠冠后宫宫的母妃,在后宫都是母以子贵,子已母贵的。
第二:他有一个权倾朝野,功高盖主的将军舅舅,可以说朝廷的兵马基本上都听他舅舅的指挥。武将有一大半都是他舅舅的人马。
第三:他本人也颇有本领。得到了朝中上下的认可,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下一任帝王了。偏偏他的父皇还在壮年。而他太过相信自己的父皇导致锋芒毕露。在这种情况下我感觉祁王一点都不冤。
评论真的是乌烟瘴气,居然这么多人说不冤。真的都把自己当皇帝了么?按这个逻辑,你是皇帝,杀任何人,死的都不冤,总能找到理由。有理由被杀死的就不冤吗?
不要忘了,我们是大众,大众判断冤不冤就是有没有犯法,该不该死刑,不该死刑,被杀了就是冤。
举个例子,你长得很丑,你们村牛二觉得你的丑威胁到了他全村第一丑的称号了,然后把你杀了,你死的不冤,因为你真的威胁到别人了?
不冤,自古天无二日,祁王母亲是赤焰主帅林燮的妹妹,表弟是赤羽营主将林殊,林殊的未婚妻是手握十万大军云南穆府的穆霓凰,大梁国最强战队,7万灭掉大渝二十万皇属大军的赤焰加上常年征战的十万云南大军,军方皇帝已无法抗衡。
其次朝内文武大臣均佩服祁王气度和治国之道以及为百姓谋福的拳拳之心,奏本言必称祁王之意,这就等于梁帝这个君父在朝廷上也无法和儿子抗衡。朝廷朝廷被架空,军队军队被架空,这让通过手段夺得皇位的梁帝怎能不心惊胆寒?剧中户部尚书沈追说过,重要的不是祁王是否真的反勒,而是祁王想反随时可以反。这才是最可怕的。常言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种局面,历朝历代的皇帝谁也不可能接受!当然,不包括明太祖,这位恨不得标儿马上有执掌江山的能力而早早禅位。
再有,当时如日中天的祁王,梁帝无法与之抗衡,唯一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就是悬镜司,可祁王提议裁撤悬镜司并入大理寺。这是要彻底斩断梁帝臂膀,彻底架空这位得位不正皇上。如此锋芒毕露,光芒万丈的皇子,岂有不死之理?
补充一点,剧中梁帝最后说是受勒小人蒙蔽,个人感觉是胡说的,试想。夏江谢玉从西境调来的十万兵马,怎么到的就是那么恰到好处,在赤焰军和大渝军血战力竭之际突然出现大肆屠戮,让七万赤焰军全军覆没?虽然兵符被谢玉骗走,但是十万大军的动向,皇帝不可能不知道。个人感觉可能是梁帝知道如果不是借赤焰血战力竭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别说灭,就算撤掉主帅林燮都很难。剧中梁帝说过,林燮只重用祁王的人,他派的人林燮一概旁置。这样一个大梁战力最强的部队他这个皇帝针扎不进,水泼不进,怎能让他不害怕?这也是祁王被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个人认为祁王不但死的不冤,反而非死不可。
冤,从本心上来说,他没有造反的想法,只为了梁国的百姓和未来而努力。
从能力上,他能文能武,文可安邦,武可定国,从人格魅力上,就吸引了一些大臣的拥戴,比如说当今梁王的从龙之臣林燮等。
作为一个继承人来说,无疑他是优秀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冤枉的。
不管梁王还是好多网友列举的一些例子,比如说祁王领军在外,不听号令,结交大将军林燮等。
除此之外,他手中拥有大权和文武大臣的拥戴,要人有人,要兵有兵。
看似很厉害,但这些都是沙漠上的建筑,一阵风就可以吹倒。
更主要的是,这些权力的真正拥有者和给予者是谁?梁帝!
可以说,造成了祁王局面的最大元凶是梁帝。
祁王有错吗?有造反的迹象吗?
他最大的罪是不知收敛,但至死吗?未必吧!
许多网友给他加了不少的罪名,其实上也就是莫须有。
贤能有罪?有实力有罪?
扯蛋!
就像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飞,被赵构以十二道金牌召回,最终杀害在风波亭。
因为他的结果,许多网友和历史学者给他定了不少的罪,什么拥兵自重,岳家军是私军,岳飞是军阀。
说这些话的人,知道岳家军的全称是什么吗?
知道当时称“X”家军,只是一种旧俗吗?
还有人说,岳飞没有政治敏感度,天天喊着迎回二帝,还有什么岳飞不会做人之类的。
其实都是胡扯,论情商之高,做人的完美,可以说整个封建王朝,哪一个比得上岳飞?
连当时制罪的秦桧都以“莫须有”搪塞,莫非你们比他更能?
说白了,好多人的想法还停留在“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阶段,狗咬人,肯定是你惹了狗。作为受害人,肯定是有罪的,不然人家为啥害你?
但坏人行凶的时候,还要翻出你的祖宗八辈瞅瞅吗?
所以,祁王无罪,罪在梁王。
给祁王权利的是梁王,但又忍受不了祁王的风光的是他。
祁王被大臣们爱戴,他怀疑对方结党营私。
祁王在军中有威信,他怀疑对方要造反。
就因为他这种疑神疑鬼,明明能力不能,又死抓着权利的人,才会对优秀的儿子恐惧。他自己得位不正,害怕儿子学他。
他自己一心的阴暗,看别人都是阴险的。
因为他的这种想法,才导致了许多佞臣揣摩上意,才有了他们罗织罪名构陷祁王造反的结局,才有在梅岭之上,对刚刚为国家流血牺牲的七万林家军被自己人背后捅刀子,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其实,哪怕治罪祁王一党,也有温和的办法,不是吗?
也因为梁帝的性格,才有了太子与誉王兄弟相残之事。
有人说,这部小说的政治斗争太幼稚,哪有对自己军队动手的?说这句话的人,才不懂人性,不懂“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阴暗。
因为对他们来说,不受控制的军队,哪怕是自己国家的,哪怕和自己同样的血,也一样是敌人。
说白了,梁帝和民国时的某凯申是一种人,也在干同样的事。
他庆幸的是除了祁王,还有一个极肖祁王的靖王,靖王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梅长苏和一帮志同道合的君臣,给大梁续了一波命。
不然,梁帝妥妥的亡国之君。
最怕的就是功高盖主,所以说,不冤!百因必有果、这几天我看完了《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单从这部剧来看,很好看,可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细细品味,不无道理。
对于君王来说,最怕的就是功高盖主,祁王之死在《琅琊榜》里虽然没有详细交代,但是第二部里却处处都是映射。
长林二公子萧平旌,虽然没有父兄的威望,但是振臂一呼,单凭一张废弃的长林令牌,竟然号召17万大军进京勤王,这等力量,大梁小皇帝长大以后肯定不会允许他的存在。
《琅琊榜》里祁王,兵权和人心都在手,这样的祁王,敢去教皇帝如何做一个明君,如何做明君呢,就是要皇帝把自己手里唯一能掌控在手的利刃给折断,祁王当然觉得自己是贤良公正,但是在皇帝眼里,祁王这无疑就是要他自断臂膀,甚至是任人宰割,试问一个皇帝怎么可能忍受得了,断了皇帝的臂膀去成全祁王的贤良名声,这时候的祁王根本就不是站在一个儿子或是一个臣子的角度去和皇帝讨论撤销悬镜司的事,而是已经和皇帝站在了同一个高度。
君王当然不会让这种危险一直存在,哪怕是自己的儿子,毕竟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谁也无法禁得住诱惑。
祁王有没有谋反的心思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和皇帝一般的人物,而且他也给出了这样的表现。
就像第二部中长林王萧庭生一样,梁帝给他的权力,已经让朝堂上其他人看到了当年的祁王,徇白水和徇皇后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梁自己的江山。
萧平章怎么死的?
萧平章似乎是死于濮阳缨的奸佞计谋。但其实却另有原因。萧平章为救弟弟萧平旌而中了霜骨之毒,只是导致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而且还不是根本原因。经过济风堂的诊治,已经找到了同时保全兄弟二人性命的两全之策。只不过要用这个方案,萧平章将形同植物人,需要经过数月休养方得恢复正常。
但就在这时,北境发生了变故,大渝借道北燕抄围了长林军及其主帅长林王。若朝廷不及时前往营救,不仅长林王危矣,且将直接导致北境防线丢失,国土一旦沦丧,战乱必定四起。而偏偏,能担解救长林王于危局之重任者却非萧平章莫属—— 至少在萧平章自己看来,只有我才可以解北境之困。
这等于变相将刚才的两全之策作废,若去救父王,便不能成为植物人;
若要活命,就只能老老实实做上一段时间的植物人。萧平章是既想救兄弟又想救父王同时也想活下来的。
在父王、兄弟与自己出现二选一的伦理困境时,萧平章的死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果。
萧平章死后,萧平旌旋即去了甘州营。在长林府看来,这是为国尽忠。但在皇后看来,却是“生怕兵权外落”。
君王最怕的就是功高盖主,虽然长林王府一直都是为了国家,但是皇后一族为了皇权,不得不做出了以上事情。
当然长林王府也一直清楚这个问题,所以在萧平旌平定判叛乱之后,果断离开了朝堂。
这两部剧还是非常值得观看的,电视剧仅仅是电视剧,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强烈推荐《琅琊榜》《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图片来源于剧中〉
虽然我看不上宋太祖赵匡胤,但是他有一句话,值得所有人借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祁王,他首先是臣子,然后是皇帝的长子。他只是王,不能干皇的事情,除非这个皇无能,软弱,或许可以试一试,比如李隆基他爹。
祁王忘记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是一个王,你做了皇应该做的事情,皇和有心的臣子就会反对你,你赢就是逼宫,你输就是满盘皆输。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为什么汉武帝放心霍去病,而疑心其他有兵权的武将?因为霍去病把皇帝给的赏赐平分给大家,宁愿放烂了都自己吃!皇帝觉得放心!
有德行的皇帝怕什么?怕上下不一心么?不是,怕国家有灾祸么?不是,他们什么都不怕!
没有德行的皇帝怕什么?怕低下的人拥兵自重,将军太得人心。毕竟人心难测!
祁王输,输在太得民心,而皇,仍是年富力强!
本文由作者:用户2531176830 于 2023-06-23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142696209197793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