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提出的这种无知的问题?如果是现在的年轻人提出这个问题,还有情可原,因为没有从那个年代过来,所以所知甚少,但是如果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或者说是社会常识比较多的人说出这种话,那只能说是这个人没有良知,不会说人话,70年代的人每月能吃一公斤肉,20斤白面,想都不要想,如果能有这样的条件,那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回忆当年的苦难了,有那样的生活,应当说是很幸福的人,所以说说这种话的人纯是胡说八道。
生活在七十年代的中国人包括工,农,兵,老人和孩子大约快八亿人了,平均下来哪能每个月吃一公斤肉,城市人口凭证供应也就是也就是每月一斤,油半斤,粮食平均人口按三十斤计算,百分之三十细粮,百分之七十粗粮也就是九斤细粮白面,哪有每月二十白面。农村更不用说了,一年每人能分三四十斤麦子就算好农村的大队了,有的农村每年才分七八斤麦子,一年四季都是本地产的粗粮,过年春节初一到初五每天能吃一顿饺子????就算不错了,每月一公斤肉更是奢望了。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才能吃饱,城市九三年以后才废除粮食按票供应细粮,可由粗变细,再往以后最让人羡慕粮站职工和食品肉类公司职工变成了下岗最早职工。
v七十年代机关单位或厂矿,供销社,大公司等在大伙房吃饭的可以做到!
一些小厂子,农村很难吃到!
农村可以说八二,八三年分地之后才够吃有余粮!大部分农农村人在七十年代生产队还不分给那么多小麦,加上玉米等杂粮够吃就不错了!
虽然那会儿食品站,主要是供销社有卖肉那一说,但苦于挣钱少又要肉票儿是不可能每月吃上二斤肉的,生产队到腊八年后才杀猪,每人也就分那三几斤,平均到十二个月里面那二三两!
除非有事,如过礼定婚,结婚,孩子满月,老了人等能吃上几口肉!
盖房都是生产队出工出人不用管饭!自己养的猪还卖点钱哪,根本舍不得自己杀掉吃掉!
七十年代,我在北大荒一个国营农场工作`生活,这个农场在一九六六年以前是一个劳改农场。一九六六年以后,大城市的老六六届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下乡来到农场,改制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年以后,到了七十年代前期,又撤消兵团建制,改为国营农场了。
农场和农村不一样,也和县城不一样,在农村是挣工分,种啥吃啥。在县城有工作的人挣工资,没工作的人就靠挣工资的人养活,吃粮是供应制,吃肉也要拿票买。在农场就不一样了,除了集体生产打出粮食交到国库以外,其他一切生活上吃的主食副食全是自给自足。
因为六六年以前是劳改农场,所以农场有大批的农场职工,俗称"二劳改",就是犯罪刑满释放以后没回到原籍,统一分配到劳改农场劳动`生活。他们是农工,都挣工资,每月32元~36元不等。城市知青来到农场后,也实行工资制,每月干二十五天半,开31`5元。那四天半不休接着干,还给加钱,知青每月也都能开三十五丶六元。
我所在的这个农场,在黑龙江省嫩江县以北一百里之处,周边有好多劳改农场又改为生产建设兵团后又改为国营农场。每个农场都有很多就业农工和知识青年,在我的农场周围,还有好几个部队农场,都是人民解放军某军区成立的农场。就是一样活:种地打粮食,北大荒的黑土地,肥得流油,插根筷子能生芽。
我的农场那时候就种两样庄稼:小麦和黄豆。农场的耕地广阔无垠,年年粮食堆成山,一车一车往国库送,农场的人一年到头就是吃白面。每月不是吃2o斤白面,是随便吃,没有了就上仓库去买,农场自己磨面,一斤面一角八分五,买五十斤面花不上十元钱。也不用批,也不要票,拿钱直接上库里找保管员买。从总场到分场,都有磨面车间,自己种的麦子自己磨面吃。
每月能吃一公斤肉吗?农场都有公家养猪场,规模都不太大,但是从总场到分场,公家都有养猪的。除了农场养猪,农工家属也可以自己养猪,农场都有油坊,下脚料豆饼和面粉厂的麦麸子,是喂猪的上等饲料。掺上大头菜和土豆皮,上锅一熬,放点咸淡,那猪吃得香甜,猪肉大肥膘油亮亮,猪肉成地香了!
农场定期杀猪,卖给农工家属,七角八分钱一斤,走"后门"找关係的,可以花极少的钱买头蹄下水。家属自家喂的猪,每到年节时,可以由农场专人屠宰,交几块钱手续费,猪肉全归自家,左邻右舍买着吃,农场睁只眼闭只眼,基本不管。不像县城似地,"割资本主义尾巴",不让买卖,农场在这上面管得很宽松。
我们住宿舍吃食堂的,买肉不行,不卖,但是公家给食堂分配猪肉,我们每星期都能在食堂吃一次带肉的菜。端午节丶八月节丶国庆节,还能吃上红焖肉,二角五分钱一盘,就着大馒头,成香了!所以,每月都能吃上一公斤肉,更能吃上20斤白面,因为顿顿饭是大馒头,四分钱一个,也不要票!
我的农场图片,以及新鲜猪肉图片和大馒头图片。
七十年代比六十年代初期好多了,至于每月吃一公斤肉,每月吃20斤白面,那要看什么地方什么人,不能说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特别是农村的人,可能百分之八十以上达不到。作为城市里的人,可能大部分可以达到这个标准。但是,地方不一样,家庭状况不一样,供养人口不一样,生活水平都会不一样。这也和家庭收入有关。家庭收入高的,生活水平就高一些,家庭收入少的,生活水平就差一些。
作为我当时已经参加工作了,自己挣钱自己花,生活水平高一些,四十多元钱一个人用,在七十年代是比较好的。基本上两天吃一回肉,百分之八十的细粮,主要是白面大米,贵州人都不爱吃面,所以白面也算是粗粮。
现在生活水平和七十年代没法比,这都是国家富强的结果,今后的日子会更好。
我家乡的农村,70年代每家至少养两头猪以上,一头送国家,完成派任务,一头自家过年杀了吃。每家每户炕了很多腊肉,从年头吃到年尾;平时,农民也杀猪,自己吃一部分、卖掉一部分,或者互相借着吃,即你杀猪时给我借几斤,我杀猪时还你几斤,大家经常有鲜肉吃。至于每人每月能吃多少,好事者自己算吧!
70年代我家乡的农村,每人每月约能吃半斤面粉,家家户户自留地种一点小麥,偿偿麦儿湯的鲜;主食是大米,富裕的人家可以全吃大米饭,一些困难的人家,还要吃一些红薯、玉米等杂粮,但都能吃饱。
有的人,总是说那时饿肚子、没肉吃,不知道是安的什么心?
七十年代的人,不管是平民,或是当官的,一年能吃一公斤肉都是奢华。就连当时的毛主席,最爱吃的红烧肉都不常吃。
当时的农村,只有春节,或来客人才吃白面,又称八五面,"就是一百斤麦子,换八十五斤面",而吃商品粮的城市户口人,也是粗粮为主,当时红薯干面吃的烧心,玉米面吃的喉咙疼,偶尔吃一顿用白面做的捞面条,就是改善生活,当今的烩面当时根本没有,因为做烩面不仅要用白面,还费面。
也许你问,当时种田的农民,都没细粮白面吃,因,当时亩产低,一亩地只产小麦三百多斤,有的还更低,还要留种,还要缴公粮,一个人只能分到一百多斤小麦。
可当时人人很少吃肉,肚中无油水,菜的品种又少之又少,植物油也很少,机械又少,干什么都靠体力,所以人人都是大肚汉,现今街上卖的蒸馍,几乎人人都可以吃五,六个,有的年轻力壮小伙,可以一次吃十多个[呲牙]
群友们兔年大吉大利欢乐健康。
珍惜今天幸福快乐富足的好日子,感谢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对平均主义大锅饭,反对文革余孽思维。
七十年代前期是文革时期,是贫穷落后的年代,那个年代人们吃不饱饭,饭里没有肉蛋奶禽鱼虾,每人每月只有三十余斤粗粮为主的食物,每月只有一个人半斤的肉票,每个人一个月只有半斤油,一两麻酱,普通百姓不可能一个月吃二十斤白面,一公斤肉的。
但是当年人们贫富悬殊,高级干部商店可以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我童年的记忆中,我的舅舅属于高级干部,他每月工资160多元,他家每天吃一斤肉,可以在高干商店购买高级烟,买肉不用肉票,可以随时购买鱼虾等产品,我们都很羡慕,到今天我还记得小时候,表哥趾高气扬吃面包黄油果酱馋我的时候,当时我们普通人月收入就是三四十元人民币,基本以粗粮咸菜为主。
问:七十年代的人能每月吃一公斤肉吗?每月能吃二十斤白面吗?
七十年代和以前,城市人口是全民所有制,吃商品粮,肉蛋菜由国家供应,可以吃到各地的食品,供应的肉票还能够达到一公斤,细粮和粗粮的供应是四六开,细粮就是白面和粳米,粗粮就是玉米面和籼米等,每囗人供应三十斤粮食,大米白面为十斤,粗粮就是二十斤,白面是达不到每月二十斤的。
而农村人是集体所有制,是吃农业粮的,吃农业粮的不是由国家供应,是自产自销费,也就是收什么吃什么,假如光收麦子不收别的粮食,那全年都吃白面,如果不收麦子,收土豆高粮乔麦,那只有吃粗粮看不到白面了,因为那时的粮棉油属于国家农业的一类物资,除去交售国家的公粮,不允许私自贩运,所以,你的地区产什么粮食,就吃什么粮食。
因为这样,过去的农村人吃的粮食结构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吃白面就多,有的地方吃白面就少,吃白面少的地方也许每人一年才吃几斤,而有的地方是水淹地,一年中只能是一水一麦,麦收后就是汛雨,不能种庄稼,只能打鱼摸虾,秋后水退去还种麦子,那样的地方就是全年的白面,还有鱼吃。
肉也是一样,养牲畜多的地方就可以多吃些肉,少的地区就少吃肉,但是平均每月两斤肉是达不到的,因为吃不起,即使是自己养的猪鸡羊,也是舍不得宰的,要交给国家换来钱,买油盐酱醋,扯衣裳,盖房娶媳妇的。
我在七十年代,正是上初中,高中长身体时候。那个时候,一年一个人在生产队能分到一百三,四十斤小麦,磨出面粉一百少多点斤。如果一年平均,每天三两多白面。但是,好粮交公卖“余”,农民分到手中的多是发霉的。其余的粮食就是玉米,红薯。由于没化肥,一半左右土地种红薯。冬天上学,吃块红薯,喝点玉米糊,就是一顿。夏秋几乎把小麦吃完,冬天一直吃红薯。吃得胃酸,口吐酸水,十分难受。所以一个月吃20斤白面是做梦。也有人能吃到,城市里吃商品粮的人吃到。种粮的人吃不到,不种粮的人吃到了。那时,社会颠倒了人们的认知。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能每月吃一公斤肉吗?这要分在哪居住,要是在几十万人的城市居住,是国家供应肉,每月不到一斤肉。要是在县镇以下地方住个人可以养猪,每年杀一头猪再加上(县城也给肉票)国家供应的猪肉每月基本上能吃上二斤肉。农村国家不供应肉,但他们自己养猪,每月吃二斤肉没有问题。如果哪一个农户家杀一头小猪,肉不够可以到集市上购买。
上世纪七十年代不论城市乡村每个人每月吃不上二十斤白面(小麦主产区除外)。那时城镇居民每月每人供应二斤白面,要说每月能吃一顿水饺是可能的。乡村有种小麦的每月能吃二十斤白面是可能的。但是大部分农村不种小麦,他们根本吃不上白面。
我是过来的人,我敢说,除了特殊人群我不清楚之外,绝大多数人,七十年代,怎么可能每人每个月吃一公斤肉和20公斤白面呢?那时候,几乎所有的物品,包括米粮油,副食和生活用品全部凭票供应。除年节之外,肉蛋鱼供应量很少,这就是为什么那个时候,凭票买几两肉要买肥肉的原因所在。粮食也是供应,以粗粮为主,基本很少吃白面大米等细粮。而且大米是南方的籼米,很难吃,还不如窝窝头呢。但是,最困难时期是六零年和其后的三年期间,其飢饿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过了困难时期,日子渐渐有所改善,但依然挨饿,粗粮,基本没有鱼肉蛋。这种状况,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有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物资丰富,所有票证都取消了,吃粮都是大米白面,鱼肉蛋随便买。而且买瘦肉,偶尔吃粗粮减肥。天地差别啊。
其它的地区,我不知道,在我所在的家乡农村,七十年代,每人每月吃一公斤肉,每月吃20斤白面,那是绝对办不到的事情。即使是一个四口人之家,全家人能够吃到这个水平的也很少。
我们村,属于自然条件比较好的村庄,大部分土地可以浇灌,也种有部分小麦,每个人每年可领到50斤小麦,3至4斤植物油,就算是好年景了。那时候,亲戚间有红白喜事要办,是要随食礼的,分到的这些小麦,加工成面粉后,要准备好这一部分后,才敢自家食用。过时过节能吃上一顿白面,那就不错了。我们附近的边坡地区农村,每人每年分配到的小麦只有五六斤,吃白面更是一种奢望。那时候,在酒席宴上吃到的馍馍,经常有人混有白玉米面,黑面馍馍更是不稀罕的。吃肉,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了。
那时候,家家户户养猪、养鸡,可养的猪要卖给食品站才行,鸡下的蛋,要到供销社换一些酱、盐、碱面、火柴等物品,农民劳动一年,全凭这些猪与鸡来维持日常支出。那时候,死猪、死羊都舍不得扔掉,能吃到死猪肉死羊肉,也是一种幸运。
(广西)我奶奶60年前生了三个儿子,60年后生一女儿。
七十年代及之前的粮、油、肉是根据大人的工种、小孩的年龄发放的。
家住右江河畔,一家六口人每月大米一百五斤左右,包括二号、新二号米、糯米、面粉,油二斤六两,肉六斤。每月粮食都不够吃,但有单位里的年青女工人,每月都有她们给家里送些粮票。
文革初,单位的书记南下干部因走资派被打倒,后调到冷冻厂,我爷爷革委会主任(联指)接替了他的职务,虽然也被批、斗,但没有被打倒(保皇派)。
当时的肉类还算丰富。单位周边农村的村民每天都有人拿菜来卖,有猪肉、野猪肉、鸡蛋和青菜,节日还有鸡、鸭,牛肉、马肉等卖。
1964年,全国第四大土坝澄碧河水库建成并发电(综合发电、灌溉、鱼业,积雨面积两百平方公里)。
虽然是文革,因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单位每月都会到冷冻厂、澄碧河水库购(电厂发电后,爷爷由地委组织部重新安排工作)买猪头、猪脚、猪肝、猪
肚、猪肺、猪肠,草鱼、连鱼……回来卖给职工。
家里三兄弟在小学时常常到右江河或农村的小叉河、小水沟打鱼摸虾。
上初中后,他们三兄弟每周的周六晚上和周日都去装、卸石、沙和砖头,装车费每吨0.43元,卸车费每吨0.34元,每周下来都有三~四元的收入。
小姑十岁后,每年的寒假、暑假都拿着十字镐和钢钎去挖土方。
三叔在1975年上高中时就有四百多元的存款。
每周,他们三兄弟都有一次机会跟爷爷喝酒,他们即要学习又要去打工,实在太累了……
煤票从来没用过。每年的雨季,右江河面上飘满木料和柴火,他们打捞一次基本够烧一年,不够就到木工场购买木糠代替。家里的衣柜,都是用打捞的木料打做的。有一次二叔被洪水冲到七公里的下游……
很多人家也许都一样。平时切肉都是按人头来切。煮好一家人围着桌子坐,吃肉时每人挟一块,谁又想吃了会说一声“来,吃肉咯”大家又一人一块……剩下不够一人一块时会让给爷爷奶奶,但爷爷奶奶不吃,最后剩下的都给姑姑吃了……
我爸参军前打鱼摸虾是能手。每年除了冬天和洪水,晚上有时间就带上四、五个竹框,框里放些河边弄来的腾草加石头,沉入航标灯周围的水里,笫二天一早赶着二叔一起去收鱼(少时几两,多时2~3斤)……厂里的男子弟都一样,也有自己的一段河段……
图片为澄碧湖、右江河畔
本文由作者:用户2746808862474 于 2023-04-28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187383600739270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