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什么排?很快就要断子绝孙了。
1,老家江苏启东。几百年以前,是大海,现在变成桑田。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全国各地移民来的,因此有各种各样的姓氏、各种各样的习惯,厉害的是,就这些人形成了性格脾气差不多的人,叫做“启海人”,只有两种方言,一是启海话,一是江北话。
2,到了福建广东。那才知道什么叫乡土气息,什么叫同宗同源。一个村庄,往往就是一个姓。也有人姓王、有人姓黄,偏偏福建人(我也是),王和黄分不清。
福建人,在全世界有几千万的华侨。叶落归根、光宗耀祖,是他们的传统。常常听说哪个华侨回来了,给乡亲父老分钱的事情。
石狮,从一个小村庄,变成一个市,其中一个秘诀就是华侨。
他们,喜欢编家谱,喜欢建宗祠,喜欢排辈分,喜欢搞祭奠,像模像样,热热闹闹,这些,对漂泊天涯的游子是很有杀伤力的。
3,不得不说钱家。无锡杭州钱家,自唐末钱鏐以降,历朝历代,英才辈出。特别是现代,好像许多国家的科学院,是为他们开的,诺贝尔奖,是为他们家设的。三钱,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钱学森,钱鏐第33代世孙。我想,他甘愿九死一生回国,除了爱国,也是爱家。
4,我家兄弟姐妹。父母解放前读过几年书,烧包得难受,给我们兄妹取了极具诗情画意的名字,清风明月。细思极恐的是,好像命运就此注定。
大哥清,一生清贫,泥水匠:二哥风,风症缠身,20多岁脑膜炎,30多岁脑瘤,40多岁脑梗死,50多岁瘫痪;我是明,前程光明。穿军装近30年,也算是祖坟冒青烟;妹妹月,岁月静好。教师。
5,计划生育。我们60后、70后、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排什么排?特别是城市,大家都早就把这些玩意抛弃。
养儿防老、多子多福,叶落归根、光宗耀祖等等旧的思想,大多被扬弃,这里面批的最臭的是男尊女卑。直接的后果是,现在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育。
辈分是排的,排辈是尊老爱幼大大小小伦理道德的一种表现。怎么能不排辈呀,你再有钱,有知识,父父子子,母母女女,兄弟姐妹也得有顺序,没有听这说法。
子詞的传承家族子孙的辈份排常规章法随着年代的变迁顺序而变,否则的话不就乱套了。
祖宗十八代为,耳,云,仍,晜,来,玄,曾,孙,子,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所谪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成员。上序为父亲,祖父,高祖,曾祖,天祖,烈互肺祖,太祖,远祖,鼻祖。下序为,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家旅源远传承流长。
谁说现在农村人都不按照家族排辈?中国百家姓,每个姓氏都有族谱,族谱就是同一个祠堂的族人,为了区别辈分而排的辈行。族谱上都有辈分的排位,老辈的人生了孩子都按辈分起名,前面的一个字是姓,中间的一个字是排,最后一个字随便起,出门连姓带名一起叫,别人一听就知道你是谁家的,什么辈分。
就像我们家父亲是昌字排,我们是大字排,下一辈是开字排,(哈哈我是嫁出去的女儿,只知道三辈。)我们五兄妹学名四个是按排行起的,只有小弟那个时候时兴单名,就没按排行起名。我老公家也一样,五兄妹都按辈分起名。
只是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时兴起单名,都是一个姓再起一个字,象我儿子那一辈基本上都是单名,单名不好,同名同姓的太多,像我儿子一个单位同名同姓的就有五个,单位领导只有在名字后面打上括号,写上科室来区别。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都知道了单名弊大于利,现在又回归过去按辈分取名,如我孙子这一辈都是按辈分起的,三个字的名字还是好些,同名同姓的人有还是有,肯定少些。还有复姓起四个字的最好!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人们的家族观念越来越淡薄。过去同一个家族比邻而居,很少外出居住,因而家族观念浓厚。为了体现同一家族的团结,一般都会按照辈分取名。现在人们的流动性大,同一家族大多分散而居,家族观念随之淡薄,大多不再按照辈分取名。
第二个原因是现在的人们经济水平较之过去大有提高,为了取一个吉利的名字舍得花钱找人来取,要讲究天格五行之类。这就需要打破按照辈分取名的限制,不再按照辈分取名。过去人们大多比较穷困,肯定不舍得花钱找人取名,就随便按照辈分进行取名,只要觉得好听就行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容易引起太多的重名现象。如果一个家族很大,同一辈分的人非常多,寓意吉祥的字也就那么多,为了不重名,取名就比较麻烦。有的干脆就取了重名,如同一个村叫许加福就有两三个,容易发生混淆。
过去农村人一般都是聚族而居,生活在特定的区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为了家族的繁荣和发展,同一家族的人都按血缘的亲疏长幼关系排辈,曾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同姓族人入赘在外地,被当地人欺负,家族中长辈召集几十个身手敏捷的堂哥们去走了一趟,从此,再也没人敢欺负他了。现在的农村人一般都有知识有文化了,家族观念逐渐淡化,所以,不按家族排辈,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不是不按,而是因为心态不同了,出到外面不愿意让人知道这些。
之所以会这样,有很多原因的。
一个原因是,以前的人跟现在的人受的教育不同。
以前非常讲究尊师重道,对辈分看得很重,从小家里的长辈就一再强调你对辈分比自己大多人要怎么样怎么样;先生也教育你,辈分就是辈分,不能没大没小,没轻没重。
听得多了,被教训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敬畏心理,所以记忆非常深刻,见到人就会下意识的去喊,甚至从心的觉得,他(她)就是比我大,就是我的长辈,我要尊敬他(她),给他(她)面子,很少会考虑年龄因素。
现在很少会这样了,尽管爸妈会告诉你,那人辈分比你大,你要叫他(她)什么什么,但不会强迫你说,去,喊叔,喊姑奶奶,不喊揍你。
大多数时候就是告诉你这么一件事,平时按不按辈分叫无所谓,一些特殊情况才有可能给你施加压力。
学校的老师就更不可能管这些事了,实际上在村里的学校,不管什么辈分的人,很多都是同学,按辈分叫会很怪,不管是叫的人还是被叫的,都会觉得不好意思。
倒是有很多辈分大的,会被开玩笑按辈分叫。
像我就是,跟我同龄的很多同学都比我小一辈,有人知道这事,就开玩笑喊我叔,接下来所有同学都这么叫了,把我的辈分喊成了外号。
第二个原因是经济条件不同吧。
人长大了,去到了社会上,这人混得很好,那人混得很差,这人家里有钱,那人家里穷,于是产生了瞧不起人的情况。
混得好的看到混得差的辈分比自己高,不愿意按辈分叫他,觉得他不配。
混得差的看到混得好的辈分比自己高,混得好的瞧不起人,混得差的就不愿意按辈分叫他。
有钱的看到穷的辈分比自己大,瞧不起他,不愿意按辈分叫。
穷的看到有钱的辈分比自己大,但知道有钱的瞧不起自己,但凡有点志气的,都不愿意凑过去按辈分喊他,避而远之才是常规操作。
这个不管是以前,古代,或者现在,这种情况都是很普遍的,不过以前的人的辈分观念比较深,尽管不愿意,还是会叫。
第三个原因应该是年龄因素。
年纪大的辈分比年纪小的小,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都不大愿意按辈分喊人,有些人觉得丢人,有些人觉得搞笑,有些人觉得小屁孩没必要这么较真。
大多愿意叫的,基本都是玩笑心态,逗你玩呢。
像现在父母也会教,虽然你辈分比他大,但你年纪比他小,你不要把这事当真,去到外面,该喊叔喊叔,该喊爷喊爷,别以辈卖老,不尊重人。
暂时只想到这么多,随便说说,请随意补充指正[祈祷]
这不仅仅是农村人才有的事,城市人给孩子取名也大都不按家族字排了,这已经是整个社会给孩子取名的趋势。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没落。
以前大多是以家族聚居,每年清明节时家族要搞一次聚会,简称清明会,德高望重的族长还要讲话,还要修正延续族谱,把各家死去新生的人员写进族谱,传承后世。子孙后代名字的字排由族内统一制定,一般为20个字,也就是要管20代人。
给孩子取名时就按字排取名,即把字排作为名字的中间一个字。出门遇到与家族字排一样的,就知道多年以前是一家人。
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大,工作节奏快,家族人员大都分散四方居住。热衷于清明会的老一辈人员老的老、死的死,很多家族清明会都开不起。年轻一代无暇顾及自己属于家族的哪支哪代?给孩子取名图简单或者有内涵,就基本不按字排取名了。
友友们,你们赞同这种现象是传统文化的没落吗?
我们老家李姓家族,自迁民以来,以发展到了目前的一千多人口的规模。再远的历史也就六百年吧,我们的祖宗第一辈是李仪,往后的每一辈都有个字。后来在清末民初时,又续编了家谱,并又续写了每辈的字谱,像泽印鸿方,端恭照远这八个字,在我们这代人运用的挺好,我就是恭字辈的人,儿子是照辈,孙子叫李远啥等等,排列得相当清除。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村里的同族结亲现象突然多了起来!谁也不讲辈分大小了,相中了人和家庭就结婚了。这样一来,按亲戚关系一排,乱套了!辈没法排了!只能按亲戚关系去叫了!
乱就乱吧,毕竟血缘关系都这么远了!
在农村,像我这辈李姓的,还是按辈分取名字,比如,我是先字辈,就取名叫李先强,到下一辈就是泽字辈,我给儿子取名叫李泽宇,到了我儿子这辈,延续的后代,取名字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他们取名字就不按家族排辈了,赶时髦,取两个字的名字,比如李勇,李军,有的人家取名字把母亲的姓也放进来,比如,母亲姓张,就取个名字叫李张,或者李张发。
这是农村里晚一辈人取名字不按辈分取的情况,上了60岁的这辈人基本上是按辈分取的。
那现在的农村人为什么不按辈分取名字,或者不按家族排辈呢?
这也怨不得现在的年轻人,一个,他们的确不懂得辈分,岁数大小还分的清,但是这辈分大小,莫说现在的年轻人分不清,就是我这个60岁的人都分不清,从我那年代出生的,越往后就越没人按辈分取名字,要想分出大小,就得去翻族谱。
过去取名字都按辈分取,论资排辈还排的上号,现在取名字不按辈分取,所以也就没法按照家族排辈了。
你认为是不是这个原因呢?
没有啊,现在不还是按照家族排辈啊,七大姑八大姨该怎么叫还是怎么叫,我觉得这个依然和以前一样。只不过现在不像以前亲密了,毕竟很多人都是在不同的城市工作生活,一般都是过年回老家的时候大家才聚在一起,个人感觉生疏了好多。
我记得小时候彼此之间也是经常走动的,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会到彼此家串门,那个时候的往来很频繁。不像现在,即使是过年也都是待在家里看电视,即便聚在一起也是各自玩手机,彼此之间交流很少。
总而言之,我觉得排辈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只不过感情淡化了很多。
@卧龙05学长国涛
本文由作者:李志洲0x3z 于 2023-05-22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201433357258359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