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都说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遗,为什么每到秋后要派几个人看庄稼?> 正文

都说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遗,为什么每到秋后要派几个人看庄稼?

  • 用户6675311225561用户6675311225561
  • 2023-05-18
  • 12
  • 共11人回复
快乐暖阳ud
「快乐暖阳ud 」发表看法
2023-05-25

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遗是事实,每到秋后派几个人看庄稼也是实事求是,因为秋后收割后会被提问者伙同一小撮人偷窃。任何年代都有懒汉和不劳而获者,就是现在富的流油还有监控摄像头。

路不拾遗历史上遗留下的美好愿望,经历了一代代人的选择和比较,人民对风清气正的年代加以颂扬无可厚非,网络配图现在还有人光天化日之下窃抢菜农蔬菜呢。任何时代都必须防范奸诈和窃贼,六七十年代更应该防范居心不良小心。

灵敏芒果D0
「灵敏芒果D0 」发表看法
2023-05-25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形容某个年代社会风气好,如果执意按此要求,从中国历史上来说,目前还没有。说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也是说当年的社会风气比较好,这点年轻人是不知道的,年纪大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认同的,因为一对比就知道了!最明显的一点,黄赌毒!

淡泊人生hVr5
「淡泊人生hVr5 」发表看法
2023-05-19

我亲历过六七十时代,那个时代根本没有人偷庄稼,根本不用派人看庄稼,即使看庄稼也是防鸡鸭偷吃,不是怕人偷,夜间不用看。莫言说的守田人是收割粮食时为保证粮食粿粒归仓而临时安排的,主要是看望收割过的麦田不要被社员私自乱捡麦穗,并不是看守没收割的麦田。小编提这个问题不是不懂那个时代就是别有用心

缤纷橘子糖
「缤纷橘子糖 」发表看法
2023-05-28

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过来人都知道,路不拾遗是因没东西可丢,别说个人丢东西,大路小路、犄角旮旯连根草都看不见,到处净光光(一直纳闷那时候为什么不长草,如今路边、墙角的草锄不完)。

到了秋天,地里的庄稼熟了,粮食是集体的,每家每户分到的口粮不够吃,谁都想夹带点,所以,村里要派人看青(看庄稼)。

钱德铸
「钱德铸 」发表看法
2023-05-27

题中的矛盾现象确实存在。我是过来人,可以证明:两种情况都是事实。

那时候,人们的思想教育都简单、纯正,一心为公的精神较浓厚。个人家里的东西本是平常物,大家都熟悉,没有什么强烈想要的;如有什么稀罕物,拿去也不敢拿出来消化和使用,臭了乡里乡亲或街坊四邻,难于做人。

公家的粮食可不同,那时吃饭可要凭供应,一是粮食不充足很多人有需要;二是有少数个别人蚕食公家的,只要不被现场抓住,“背后吃饱肚子”1是别人看不见,2是有嫌疑你不说我脚大我不说你脸麻,反正是大家的与我关系不大,不会太在意,也就出现拿公家的没有拿私人的那么可恶、可耻。当然秋收时有的队里就要派人守庄稼啦。

实事求是说,那时大锅饭的主流是集体制的热火朝天干劲、共富同享精神,但也存在有人上工偷机耍滑、暗地里蚕食公物以资个人之需的现象。

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真正要区别的在于:我们看事看问题,是看主流,还是支流?

雄哥14505
「雄哥14505 」发表看法
2023-05-20

当时贫富差距小,城市工作人员工资待遇收入差别不大,每级才六至八元。物质供应无论职务高低(包括居民),都凭票购买。

农村是集体经济,粮食按人口分配(强劳力会多一点),工分值差距也小。

由于社会平等,人们又有觉悟,所以治安状况良好。路不拾遗,只是一个比喻,仍然有很少的盗窃行为。

为了防止集体财产损失,巩固良好治安环境,当时时发动群众或民兵夜晚巡逻。所以,有护粮(看庄稼),一点也不奇怪,一则防野兽糟塌庄稼,二则防个别人偷窃……

清香益远5
「清香益远5 」发表看法
2023-05-22

我经历过那个年代,简要回答下这个问题:

路不拾遗只是形容社会风清气正,人们政治思想觉悟高,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偷盗、抢劫很少。那时偷东西是很丢人的,大人孩子抬不起头来。并不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也不是铁板一块,也有极个手脚不干净的人。

为什么每到秋收季节要派几个社员看庄稼,原因:一是收获粮食要颗粒归仓。庄稼成熟后要及时收割,有时收割下来的粮食作物运不完,堆放在地里,要派社员看管。收割运完粮食作物后,还要复收,不无辜浪费一粒粮。二是也有极个别私心严重的人,夜间偷剪谷穗或偷豆棵,有的不偷本生产队的,偷邻生产队的。因此各生产队要派几个社员看坡。

上进田上草
「上进田上草 」发表看法
2023-05-22

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遗不真,拾金不昧倒是不假。

六七十年代和任何时代一样,路上丢失的钱财物品都有人拾,所以说六七年代路不拾遗不真。

六七十年代与其它年代有所不同的是,路上丢失的钱财物品,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拾到后都是物归原主,所以说六七十年代拾金不昧倒是不假。

六七十年代每到秋后派几个人看庄稼的原因,主要是防止禽兽畜牲糟蹋和没有改造好的黑五类牛鬼蛇神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

六七十年代,禽兽畜牲糟蹋庄稼和牛鬼蛇神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是常年的,防止它们糟蹋破坏必须时刻警惕!

记得1970年春天,我们这里就有一个原名叫金秋实悦的牛鬼蛇神的羔子,趁着月黑风高的夜晚,到地里拔掉社员刚栽活的红薯苗,被看庄稼人逮住五花大绑游街示众。

农村董老
「农村董老 」发表看法
2023-05-25

我是经历者,我来回答,此超后半句与前半句毫无关系。派人看庄稼,那时政府要求生产队的粮食辛苦种植,必须力求颗粒归仓,看即将收割的庄稼一是防止各户喂养的鸡鸭残败庄稼。二是防止野生动物(鸟类,野猪,野象,猴子等)偷吃损害快到手的粮食。三是防止天气突变(瀑雨山洪暴发等)冲走或沙堆土压等情况,保护庄稼的安全等等。

率真飞扬说生活
「率真飞扬说生活 」发表看法
2023-05-27

六七十年代,农村人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还有什么东西丢失吗?路不拾遗,你得有东西可拾呀。

六七十年代,人们整日为生计忙碌,食不裹腹,为了生存,自然会想方设法搞吃的。人们都盼着庄稼成熟,成熟后自然会有人想搞些去吃,为防止这些人的行为,才会派人守庄稼,派人守庄稼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防止鸟儿啄庄稼。仓廪实而知礼节。

来自星星的我3631
「来自星星的我3631 」发表看法
2023-05-21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真实存的,有些人经历了,因某种原因不愿承认,还有些未经历过,拿现代社会的情况想象认为不可能。关于护秋,不是防人偷,也没人偷,主要是秋天天燥易起火,有些坏分子搞破坏,烧毁过大面积的已熟农作物,造成很大损失,所以派人夜间护秋。拿当时的话说,是为了防火,防阶级敌人搞破坏。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