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我怎么感觉,你好像是瞧不起贫下中农,你是不是屁股坐歪了呢?你沒有从人民的利益岀发提问题,而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提问题。
实际上你不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深远意义,这段历史对于我们这些老农民来说,还是了解一点的。
知识青年上下乡的真正原因,是当年城市里的工厂企业,遇到了经济危机,养活不了城市里,那么多的待业青年,所以,国家才号召知青上山下乡,让他们到农村去,向贫下中农学习种地技能,学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存本事,因此,我们从人性本能,生存之道的角度看,难道说贫下中农,不是知识青年的最好老师吗?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生产队来的知识青年,并不是二十五六岁的大学毕业生,他们都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而且,这些孩子的人生观,以及社会价值观,并没有发育成熟,他们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可以结岀人生的丰硕果实,所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是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来煅炼知青的生存能力,那么,贫下中农就成了,知青人生道路上,保架护航的领路人了,如果我们从知青人生观,社会价值观的角度看,贫下中农就是知青的合格老师。
总之,你千万别瞧不起农民,因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如果农民都不种地不打粮食了,一切产业都会完蛋了。
(2023年4月3日)
现在提这个问题已无必要,也没必要谈论此问题了。
既然提出来了,就直说了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六十年代初期便有了,至1968年冬,大批大批的老三届初、高中生,听从伟人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知识青年下乡到农村当农民,被当作政治运动来完成。
竟其原因,是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大增,无工作岗位、无企业厂矿能容纳下如此数量庞大的青年学生,苦于无法安排,这是原因之一。
1968年的下半年,文革运动正处在两派争权争斗爆发武斗的动乱最严重的时刻,把知青下放到农村去,可以有效缓解两派斗争,缓解动乱及社会治安形势。
把一千几百万青年学生下放到农村去,可以减轻国家粮食负担,把养活这一千几百万知青的责任转到了农民身上,让本就缺粮的农民要抽调出粮食来给知青们吃。
这就是当年知青为什么要上山下乡,这就是当年的战略部署,是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
至于贫下中农有无能力教育知识青年,那倒是次要的,下放到农村才是最主要的。
历史上所谓的“知识青年”是在特定时期的一个特定对象罢了。其实从建国以后,就已经开始有很多“知识青年”下乡了,5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往后发生了著名的文革运动,大学也不招生了、学校也不正常上课了、工厂也停了等等。这样一来,很多城市里面的初中生、高中生以及一些待业青年也就没有地方去了。
这部分人留在城市里面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了,例如:稳定的问题、没有就业的问题、甚至还有生存的问题等等。
于是乎,到了1968年的时候,就出现了著名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开始了。
这些十七八岁、甚至十五六岁的孩子离开父母、背井离乡到了农村以后,一开始绝大部分人都是不太适应农村的生活、农村的劳动的。有些知青甚至都悄悄的往回跑过,不过这也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知青们又可以陆陆续续的回到城市了,例如:当兵、招工、推荐上大学等等。
这里面有很多的故事、也有很多的悲剧,关于女知青的故事就更多了——多的我也就不方便说了。
在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应该拍了一些关于知青的影视作品,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我对于这段历史的看法是:
1、希望不要再出现这样的事情了,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种伤害和不符合常识的现象;
2、贫下中农们也不容易,至于有没有能力教育好知识青年,我表示不能;
3、这是一段特殊时期发生的特殊事件,我认为更多的不是赞扬或者沉默、而是应该反思;
这话问的让人不舒服。记得毛主席的话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当年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农民至少绝大部份农民都没有太多文化,有些人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了。这是不可置疑的事实。但这根本不影响农民去做知识青年的老师。只不过农民教你的不是什么大道理,不是代数,几何,方程式。他教你的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教你懂得尊老爱幼,睦邻友好,教你学会在苦难中成长,在逆境中坚强,教你知道做人要厚道,要仗义,要将心比心,人心换人心。这些东西不会直接让你学有所成,出类拔萃,但会给你学有所成,出类拔萃添加动力,指明方向。后来,知识青年回城后,有了农民的体验和农民的教诲,加上进一步深造,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了各行各业的骨干,有些还担任了党和国家以及各级领导机关的领导职务。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实践证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完全正确的,是大有作为的。让贫下中农当老师,当得好,还要当下去。日前,广东省不是号召全省三十万人再到农村去吗!贫下中农,真诚厚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问:贫大中农有能力教育知识青年吗?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两千多年的圣人无人能及,但他说三人行必有吾师,那他就是说最少有三分之一的人都可以当他的老师,三分之一的人可以当圣人孔子的老师,那知识青年的老师是多少比例?
并不是"三人行″中的人的学识比孔子高,而是孔子再行,总有知识不及"三人行″的方面,总有他不懂不会的地方,所以他谦虚的认为三人行必有吾师。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期,就有最高指示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知识青年是刚从学校出来的初高中学生,课本上的知识都比工人贫下中农丰富,但在工作和种地上是一窍不通,进工厂就要向工人学习,去农村就要向贫下中农学习,你不向贫下中农学习你就不会农业生产,让贫下中农教育知识青年,就是教育他们农业生产和扎根农村干革命的精神。
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城市工厂都停产闹革命,经济停止了,城市养不了城市,就把没有工作的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去劳动生产,解决城市危机,但知识青年初到农村什么都不会,那就要贫下中农手把手的教,学会农业生产才能养活自己,这向贫下中农学习,就是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贫下中农不能教育知识青年文化知识,但能教育知识青年农业生产知识,所以伟人说这是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答:父老乡亲有非常多的优点。
1、我喜欢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
2、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对咱知青说:“孩子们,你们不要唯成分论,很多高成分家庭也是靠勤劳致富的。”
3、得知大队书记的女儿与富农儿子谈恋爱,书记把女儿关起来,把富农儿子严厉教育和批评。
4、事情闹得不可开交,我们知青支持书记女儿,因为那位富农儿子经常来借书,知书达礼,好学上进,礼貌规矩,积极向上……值得书记女儿喜欢????
5、夜间,村上德高望重的前辈来知青点,我们把想法告诉前辈,没想到前辈不但不批评我们,还一股劲地点头说:“孩子们有眼力,贫下中农也有两类人,富农也有两类,一部分人贪吃懒做,卖掉祖辈父辈的田地,成了贫农;一部分富农本来也是一无所有,因为非常勤劳,慢慢买了许多农田……”
6、我们恍然大悟,前辈的话慢慢地传到书记耳里,书记默默地“释放女儿”……成全了一对新人。
7、说来也巧,九十年代末,夫妻俩成了我家的护工,我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公公听,这位全国劳动模范竟然笑得鼓掌????????
这个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是文化方面,当时人口大增,就业困难,把大批城市青年下到农村是解决就业问题和农村抓粮食正需要人力,是一种预备吃苦的口号,况且除文化以外这种青年没吃过苦,一些优良的包括勤劳勇敢,勤俭节约,勤俭持家和劳动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确实需要学习的,你看穷人家出的优秀孩子不是都这样学习出来的吗?只有懂苦能吃苦才能有希望,才能担得起烦重而光荣的担子。
如果青年人都想去种地,并且能使国家富裕强大的话,那无疑贫下中农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可迄今为止世界上没发现哪个国家走的是这一条路!都是工业化、科技化、信息化的人类发展之路,且智能化又摆在面前了。标题所问明显滑稽可笑,就算在当时知识青年绝大多数也不认头在农村呆一辈子,否定也不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未政策宽松后一窝蜂的跑回城市。上山下乡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潮流更不符合民心,这种状况谈何教育?纯属托词。
作为当年的知青俺来告诉你:
1.所谓贫下中农过去是以阶级划分的农民,这个富有阶级属性的专有名词随着阶级斗争的消亡主角也演变成了农民。
2.当年大集体管理下的农民收入,以性别、体力状况评工分,再按出勤天记工分,然后年底按生产队粮食、副业的收入情况计算工分值再乘上个人的记工工分就是个人收入。这个可参考今天的曹县农民,差不多就那样了。
3.抛开政治的因素,要说那时农民教育知识青年的能力,可以肯定他们能够手把手的把一个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培养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至于其它方面真不能奢侈太多。即使是放到现在也是基本如此,只不过现在真正地道的农民还真是不太多了。
4.说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可带到农村去的初中或高中那点知识,经过几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再教育”,早已被丢爪哇国里去了。除了有幸被推荐或恢复高考后考上中专、大学的幸运儿之外,“燃烧”完青春的绝大多数知青,陆陆续续在不同的时间点以不同的方式都成了回城大军中的一员,留下的是一地鸡毛和心酸的回忆。
可即便如此,还是挡不住众多如今已步入老年的当年的知青们重回知青点故地重游的脚步,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态。因为每一个人都在那个特殊岁月的那个地方留下了自己的青春记忆,哪怕是痛苦的也已经成了回忆。当当年的知青重新踏上那片曾经留下自己汗水和泪水的小村落寻找“燃烧”青春留下的灰烬时,也在为乡村的改变而高兴的同时也在庆幸自己的逃脱。
毋庸置疑,现在看来那是一个十分荒唐的岁月,那是葬送了一代科技、经济人才的时代。因为有了那个荒唐的年代,使我国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向后延误了至少二十年。
幸得党中央拨乱反正,使得十年浩劫得以结束。以史为鉴,中华民族已修复创伤,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民富国强的明天[赞][赞][赞]
本文由作者:dearka 于 2023-06-02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217837167601926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