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句“莫须有”一代抗金名将岳飞冤死狱中;何为“莫须有”?> 正文

一句“莫须有”一代抗金名将岳飞冤死狱中;何为“莫须有”?

提到“莫须有”,让多少熟悉那段历史的人痛心疾首,昔时一心北伐抗金的名将岳飞就是因为这三个字被秦桧的谗谄而被杀。可是时至今日,“莫须有”到底怎样诠释,仍然没有一个定论。   岳飞一回到临安,立即陷入秦桧、张俊等人布置的罗网。 据《宋史·岳飞传》记实,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岳飞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监察御史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与此同时,宋金政府之间,正加紧策划第二次和议,双方都视抗战派为眼中钉,金国的议和条件之一:“就是必须杀岳飞而后可议和。”在这样的背景下。岳飞被捕入狱,虽然两个多月中岳飞饱受身体上的摧残,但从来没有认可“谋反”的罪名,当然秦桧也没有收集到岳飞“谋反”的证据。最后只是在口供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秦桧此时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便判处了岳飞、岳云、张宪死刑。韩世忠听到消息后就去质问秦桧。秦桧回覆:“其事体莫须有”。这便是“莫须有”三个字的来历。而韩世忠对此甚为愤慨,并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那么这三个字到底应该怎样诠释呢?   “莫须有”是什么意思? 所谓“莫须有”出典,乃是韩世忠和秦桧的一次对话。它最早出现于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四周文字还见于与韩世忠有关的赵雄所撰《韩蕲王神道碑》(《江苏金石志》卷十二)、《复兴小纪》卷二十九引《外史》、《金陀粹编》卷八《行实编年》,后来元脱克脱主修《宋史》就把这有关的一段稍作润饰写进《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服,谐桧诘其实。   “莫须有”是什么意思? 通常的诠释是,“大概有”(曾琼碧《千古罪人秦桧》,“莫须有”就是“或许有”(蔡美彪等着《中国通史》),或说“莫须有是那时的白话,相称于‘可能有’的意思”(徐兴业《中国古代简史》。   “莫须有”是什么意思。   它是和下句韩世忠责问“何以服天下”,互为照应和联系的,不能分开。   是以,王曾瑜认为,“莫须有”意即“岂不须有”。“宋时‘莫须’两字常连用”,但他界定,这里之“莫,有岂不之意”(《岳飞新传》)。柏扬也说,“莫须是一个不合文法的句子,无法诠释,秦桧是江宁人(江苏南京),或许是那时江宁方言。按照情形揣测,应是‘不见得没有之意’。”(《中国人史纲》,) 有人就“莫须有”提出不合看法。李安《岳飞史迹考》也引用宋无名氏《冤狱记》说,当《刑部大理寺状》(即最高法院判决书)送到赵构面前,赵构调集文武大臣审议,“秦桧会于朝曰:必需有!必需有,高宗在殿上,相距丈许,若无所闻者,听者皆默然。桧色厉而声抖动,频频言曰:岳飞子岳云与张宪书,其事体必需有。言时,回首回头回忆西班诸将臣,高宗目光亦与桧同,西班中独张俊点首,示与桧意同。俊在班首,次为韩蕲王,又次为待卫亲军马步都虞候王德。德初目视殿上,闻桧言,微转首视蕲王,蕲王色变,趋前诣桧,相离不三尺,桧以笑答之。蕲王向桧争曰:必需有三字,何以服全国?何以使人甘愿宁可?桧不答,亦无怒意。 金毓黻认为,“莫须有,谓当有须有、尚须有也。宋人话中喜用莫字,莫须二字连用,见《长编》中非一,如曰,莫须与批示、莫须曾筹商皆是,凡此莫字作当字尚字解。莫为不决之辞,故世忠觉得不够服全国“(《岳飞之死与秦桧》)。王瑞明同此见。他的定见是秦桧对岳飞的冤狱要”竭力加以粉饰“。还认为秦桧”强词夺理“,不消两可之词,”受人以柄“,”故‘莫须有’不能解为‘概略有’,而应赋于必定之意。“(《‘莫须有’辩》,《文史知识》)   “莫须有”是什么意思?   李安还引用俞正燮《癸已存稿》于“莫须有”三字考证。即这句话应谈作“其事体莫,须有”。俞正燮说,“此事桧言‘其事莫’为一句,‘须有’为一句。盖桧骄蹇,反诘世忠,诣其事?‘莫’此后自决言‘须有’,故世忠不服,横截其语,牵连一句,合‘莫须有’三字何以示全国,此记言之最工者也。必需有,则三字非奇,不够折桧,又或解莫须有为,‘不必无’,盖不知莫言绝句也”。所以有人认为,“如许的诠释是符合情理的”,“这是由于秦桧在复述‘其事体莫’之后,借提顿的刹那,稍作游移和审度,以思虑对策,然后才发狠说出‘须有’两字,既纰漏了韩世忠的诘责,又诬陷了‘尽忠报国’的岳飞。这就把那时秦桧的生理,真实活泼地默示出来了。”   “莫须有”三字是什么意思,人们多数从说话本身含意认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字面上的意思。中国的语言之丰富在全世界范围也是独一无二,多义词可以在不合的时空和背景有相背的诠释。当然这其中可能还包含着宋朝当时的司法制度等。我们不能只看字面上的意思。看来“莫须有”三字解,如今还要继续争论下去。
  • 旷野矢旷野矢
  • 2023-12-21
  • 115
  • 共3人回复
旷野矢
「旷野矢 」发表看法
2023-12-23

可能因为我没有文化吧,在我的理解中,“莫须有”三个字应该是“莫须”二字连读,然后才是“有”。

也就是说:不须有!

韩世忠去问老奸臣:岳飞究竟何罪之有?老奸臣说:不须有!

意思是:你要明白,不需要有必须的罪名,他都必须得死。你明白是什么意思了不?

所以,韩世忠生气地说:“不须有三个字怎么能让天下信服?”

老奸臣把手一摊:“那你让我怎么办?”

说白了,老奸臣就是在耍六毛,既然找不到根据,那就不找了,干脆利索地把岳飞咔嚓了就成了,还找什么理由?

所以,后来的韩世忠一看,干脆啥也不管了,自己在西湖边上建个别墅,自己悠哉悠哉地安渡余生去了。

对了,科普一下,在现在据西湖六七十公里的德清县新市镇,有个很有名的刘王庙,据说是当年刘锜的府邸。

不知道中兴四王之一的刘锜干嘛要住那么远,也是怕莫须有的罪名吗?

勿以善小而不为144
「勿以善小而不为144 」发表看法
2023-12-22

从字面解释,莫就是不,那莫须有就是不须有的的意思!

从历史来看,宋高宗对岳飞有知遇之恩,从一个小队长,到将军,元帅,守护一方的军阀,都是宋高宗的提携,即使岳飞释兵权以后,仍然给予国防部付部长之职,荣华富贵那就是没问题的!

而岳飞对赵构怎么样?从一开始岳飞就瞧不起赵构,在岳飞眼中,赵构就是康王而已,并不是皇帝!所以,屡次挑战皇帝,为了得到刘光笫的兵权,(皇帝答应了,张浚觉得不安,阻止了)岳飞在没有皇帝同意的情况下,以为母守孝为名辞职不干上庐山了,即使皇帝多次派人,岳飞不理!赵构急了,派岳飞好友李若虚上山,李若虚为了完成命令,直接问岳飞,难道你想造反不成?岳飞才知道错了,对高宗请罪!

宋金和议以后,高宗处理娇兵悍将,张浚,岳飞,韩世忠都予文职,交出军权!岳飞又闯祸了,宋高宗无子(一子已死),本就是皇帝的伤心事,文臣亲贵大家都不敢说,岳飞又劝高宗立储(脑袋瓜进水了,为了未来的皇帝,得罪现在皇帝),高宗怒火,难道你有权干涉皇帝家事?岳飞终于怕了,向皇帝请罪,高宗又原谅了!

然岳飞在临安,总是觉得危险,又书信张宪,要张宪搞点动静,再要求岳飞领军!而老部下知道厉害,这就是谋反之罪,害怕受牵连,玩了个集体举报,高宗收到消息,彻底震惊,然还是走司法程序,交大理寺审讯,最后书信被张宪毁了,集体口供还在,(12名高级军官),高宗还是仁义,仅杀岳飞,岳云,张宪三人,并没有诛连九族!

最后赵构还是无子,而岳飞举荐的太子成为皇帝!宋孝宗还是不错,感念岳飞举荐之恩,决心为岳飞平反,出言岳飞是有错的,不过我原谅他了!

画虾仁
「画虾仁 」发表看法
2023-12-26

不管什么家是怎么去考证的,在我们没有多少文化的普通人眼里,“莫须有”三个字的意思就是直自的字面意思。

“莫”者一字,主在疑问,我就理解成“莫非”的意思,或者是“为什么”。

“须”之一字,表示行为动作的必要,我就直面理解成“必须”的意思。

“有”字就更简单了,就是“有”的意思。

三者再加就是“莫非必须有”或是“为什么必须有”,再结合秦桧当时的故事背景,他说的“莫须有”就是:为什么必须要有证据?又或,莫非必须要有证据吗?

题主复制粘贴了一大堆,又是史料,又是方言等挖空心思引经据典,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那个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关于博士群讨论“一点水从天上降下在重力加速度的状态下能不能砸死人”的笑话。

直白来讲有脱裤子放屁的嫌疑,难不成还能把“莫须有”三个字解释出一朵花来?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