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在县乡这一级比较常见,市以上机关几乎没有。我曾经在乡镇工作过11年,见过太多一辈子不提拔的基层公务员,有的还是名牌大学生,有的素质也不弱,但就是提拔不上去。下面我说说我在乡镇认识的1个一辈子都没有提拔的老哥情况。
老李,2020年底退休。我和老李是同事,但老李比我大20岁,我到乡镇工作时,老李已经是乡农业办主任,我当党政办主任时,老李还是农业办主任。老李是83年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当过乡农业办主任15年,97年、98年、2003年,乡党委3次推荐其提拔未果。或许是对仕途已经看透,老李从此对提拔这事再也提不起兴趣,多次向乡党委提出辞去农业办主任职务转任普通科员(乡镇农业办主任虽然级别属于正股级,但实质还是科员),书记镇长均不同意。2006年,老李46岁时,生了一场病,住院了3个月。此时,乡党委才决定免去老李的主任职务,转为普通科员。转为普通科员后,老李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个人养病上、照料家庭,每天按时上下班,对提拔晋升、评先评等敏感事项,几乎不参与、不发言,连其他干部的民主测评都懒得参与。2011年,我从乡党委委员兼党政办主任职务调到市直办公室,老李还是科员。2015年底,县以下机关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老李终于享受了副主任科员待遇,但级别还是科员。2019年底,公务员职级并行,老李套改为四级主任科员。2020年底,老李以四级主任科员退休。
像老李这种情况,在乡镇很多。如果没有赶上2015年县以下机关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老李不会享受副主任科员待遇。那么,到了2019年的公务员职级并行,老李也肯定不会套改为四级主任科员。那么,2020年退休时,老李极有可能以科员退休,以科员终了个人公务员生涯。
今年端午节,我特意去老李家拜访老李。我们边喝茶边聊天,老李对个人乡镇公务员生涯作了个总结:①感恩组织,感恩同事,感恩乡镇苦与累;②看淡提拔晋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有过多的嫉妒心理;③身体健康是王道,多活几年比什么都重要;④有时间多陪陪家人,多陪陪小孩,家庭和谐才是人生赢家。
其实,乡镇副科是乡镇公务员的天花板,也就是传说的乡镇“妇科病”。我在乡镇工作的11年期间,毫不夸张地说,70%的乡镇公务员一辈子都提拔不了副科,很多正股级(本质上还是科员)、普通公务员都是在科员岗位上原地踏步、终此一生。当然,现在实行职级并行,几乎100%的乡镇科员都可以晋升到四级主任科员或三级主任科员。
①放平心态。认清乡镇干部提拔缓慢是一种常态,提拔是彩蛋,不提拔是常事,提拔与不提拔都所谓,提拔了就感恩组织、好好干,不提拔也不灰心失态。
②不要辞职。都已经35岁上下的人,上有老、下有小,房子贷款要供,小孩上学要钱,现在虽然提拔不了,但是旱涝保收,足以支付家庭基本开支。如果辞职,你可能没有足够的胆量和资本去下海创业,承受不了失败,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失败都可能将你打趴下。
③享受生活。如果可以的话,可以经营一点副业,比如家在农村的可以帮助家里干点农活,有技术的可以接点私活。另外,既然提拔不了,那就多花点时间陪伴家人小孩,多辅导小孩功课,小孩才是我们家长的未来。等等。
④不要放弃。体制内即使不能提拔,也永远不要轻言放弃,始终不忘初心,努力工作,给自己一个努力进取的状态。我在乡镇工作时,很多副镇长也都是43/44/45岁时提拔的。毕竟放弃了,那就彻底没机会了,不放弃还有机会。
有句话,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当一辈子科员有什么问题?真要这样直接躺平,活不干,钱照领,公积金、职业年金、绩效奖励等福利待遇一分不少,虽然地位和待遇上比不上领导,比起普通老百姓绰绰有余,而且还没有领导责任之忧。工作轻松还有面子,有多少职业能给予这种待遇?谁又敢瞧不起你?
况且,现在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后,已经不可能有干一辈子还是科员的情况发生,哪怕是在县区。
在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之前,县乡两级的确有不少公务员干一辈子“科员到头”。没有盼头和希望,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很多县乡公务员自我放逐变成老油子或多或少与此有关。
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后,县区尽管职数有限,但一个公务员干上几十年临退休前,不管出于能力认可还是组织安慰考虑都应该可以解决四级主任科员,拿到副科待遇退休。
如果到退休还是科员,只能说明你的人缘太差,没有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从更深层次理解,也说明你的能力不行,做不到人与事兼顾,一辈子当科员也就在所难免了。
一句话,当科员不丢丑,只要自己看得开,不把自己装进去,认为自己无职无权别人会低看一眼,就不会被人看不起。相反,可能有人还会说你活得通透,羡慕都羡慕不来,还看啥不起?
在体制内是否被人瞧得起,不只是取决于官做得多大,行政级别多高。因为并非每个人都把当官掌权作为毕生的追求。体制内除了追求官职的“仕途派”外,还有家庭派、副业派等不同的追求方向。在我看来,他们在各自选择方向上,所达到的“投入—产出”比,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是否值得被尊重的关键。
顾名思义,这类群体所追求的,就是仕途和官职。他们的最终目的,有可能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有可能是光耀门楣、光宗耀祖,也有可能只是单纯享受权力带来的“爽感”。
他们投入的是:事业的孜孜不倦,工作的忘我奉献;而对家庭、对身体的亏欠,也许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对领导的阿谀奉承。所以衡量这类人群的成功与否,就是他们的最高职务,以及在岗位上取得的事业成就。
如果是坚定的仕途派,那么努力干了一辈子,到头来却还只是科员,不要说得到他人真心实意的尊重,就算自己也会感到失败和失落。
这类群体,有的是随着早些年改革开放的红利释放,利用体制搭建的平台,发挥自身对政策、对机会的精准嗅觉,和对资源的整合能力,获取了致富的先机,少部分人甚至做到了财务自由。有的人是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其他业余工作上,比如写作等等,就像《三体》的作者刘慈欣,《侯卫东官场笔记》的作者小桥老树一样。
他们投入的是:只将小部分的精力放在本职岗位上,而全身心投入到副业之中。所以衡量他们的成功与否,就不是看官职,而是他们在副业上所取得的成就。
如果是选择的以副业为主,那么干了一辈子科员反而是好事,这样既不会存在以权谋私的嫌疑,甚至很多领导干部到头来,反而还会羡慕他们。
这类群体,其实也可以称作“躺平派”,当下越来越多。他们有的只是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的看淡了权利场的尔虞我诈;有的对自己的能力和天花板有“自知之明”。他们的价值追求就是: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他们把大把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之外:比如对子女的教育,对家庭的关心,或者是钓鱼、书法、运动等自身爱好上。所以衡量他们的成功与否,也不能看官职,只能看他们所追求的安逸生活是否真的达到了?
如果选择了躺平,那么干了一辈子只是科员,也是应该的,毕竟没有投入就没有回报。但是其中很多人,到头来还是会有所懊悔,毕竟岗位上有很多隐形福利,能给自身和家庭带来很多便利,比如在教育、医疗上,如果选择了躺平,就基本放弃了这些。
尊严不能建筑在一种空洞的骄傲之上。世界就是这样冷漠,甚至说无耻。——《沧浪之水》
会的,在体制内干一辈子只是科员,没有实职,等你四五十岁的时候别人还在喊你小王,小曹,小李,心里绝对有不一样的感受。有些人说想开点,科员又怎么啦,正好可以躺平,现在体制内想躺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就算是科员,不提拔没有实职,可以职级并行享受相应的待遇,前提是得有名额。不过要是一辈子当科员就想着不干活,也有点天真,你不干领导干?现在机构改革,绩效考核,三年考核不合格就可以拿你做文章,你觉得会好过?另一方面,当年龄比我小好几岁的都提拔了的时候,心里的那种感觉真的,也许人家能力真强,也许?大多数人这时候都不会心服口服吧,心里不舒服的时候对身体和工作的影响就大了,这是潜移默化的。
说实话,你在体制内干一辈子都还只是个科员,那的确会被人瞧不起。
但是你放心,瞧不起你的人,一般也都是体制内混得比较好的人。那些没能进入体制上班的人,可能依然还是会羡慕你,因为相比在体制外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各种的不容易,至少你能在体制内旱涝保收、熬到退休、养老无忧。
所以还是古人说得好,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所谓自知,就是只要自己满意、自己舒服、自己舒心就很不错了,至于其他人看得起或者看不起,有那么重要吗?其实不重要,因为大多数人其实也没空总是关心别人升职加薪那些事情。
另外,在体制内上班的人都希望升职当官,甚至最好是当大官,这是公务员“金字塔结构”的特性使然,也是人性使然,更是“官本位”文化盛行的结果使然。
但是,当了官,当了大官,你的人生就一定会很幸福吗?其实也未必。要知道,“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反而很多大官更羡慕那些乡村野夫,自由自在多快乐。
所以关键还是要看你追求什么,如果你追求当官,干了一辈子都没有升职,那的确很遗憾。但如果你本性淡泊,哪怕一辈子都只是小小的科员一个,又何妨呢?
最后,送你两句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话共勉吧: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还用说?中国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体制内工作一辈子没有混个一官半职,那就意味着窝囊、无能、平庸,别说被亲戚朋友看不起,就连自己都难以面对。
我2004年研究生毕业,分配在北京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当时我们有个技术质量部,部门经理是一个刚毕业三年的男大学生,他下面有两个中年妇女,一个35、6岁,我们称呼她为王姐,另一个45、6岁左右,我们称呼她为张姐。有一天听到他们部门张姐的声音特别激动,破口大骂他们经理“小男人!”“钻到钱眼里去了!”“没见过这么当头的,活都是我们干,钱倒都是他的!”。
当时那个经理不在,张姐见围观的人不少,嗓门更大,情绪更激烈了。我听了一会儿终于听明白了。原来那个部门得到公司2万元的年终奖,他给自己分了1万5,给王姐和张姐各分了2500元。
这个部门经理确实做得不太地道。在我们单位几乎有个惯例,就是当领导的本身就有职务工资,一般评先进的资格、单项奖的发放都会倾向于没有职务的。而他们这个奖励项目,虽然牵头领导是那个经理,但具体实施主要还是王姐和张姐。
难怪张姐义愤填膺:“我没学历,你说给我2500也就算了,人家王XX可是正儿八经的本科生,你凭什么这么欺负人家?虽然没职务,但你的活哪件她少干了?”
没想到坐在屋里开始一声不响的王姐突然铁青着脸,粗暴地打断张姐:“你说你的,别捎上我!”
这件事之后我才知道,王姐原来是90年的大学毕业生,要知道那时候大学生很少,一般工作了14、5年,最不济也能混个副科级,有的升迁快的,早已做到处级领导了。
而王姐可能是性格比较内向,看起来显得与世无争,本职工作虽然会认真完成,但一般都正点上下班,工作之外的事基本不关心,公司文体活动不怎么参加,合理化建议也不提,入党申请书也不写,所以看起来不太上进,有点得过且过的样子。不过有知情人传出,王姐嫁得好,老公生意做得不错,家里不差钱,来上班也就是打发个时间而已。
在此之前,我一直对她印象不是很好,认为她工作不上进、为人缺乏热情,来上班就是混日子。因为我是做宣传工作的,负责公司的对内对外报道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时她部门工作有亮点,找她写个消息报道,她基本是以文笔不好来拒绝,而公司的唱歌、朗诵、文艺汇演、体操比赛等她几乎从没有参加过。所以她这么多年不被提拔也很正常。
但不管如何,一个正经毕业的老牌大学生这么多年庸庸碌碌,拿着管理岗位最低的薪水,做着最基层的工作,多少让人看不起。而对她本人来说,这么大年龄了,沦落到和张姐这个顶替进厂的人同一层次,还让一个嘴上毛都没长全的小年轻管着、欺负着,我想心里肯定也会不平衡吧。
果然,这件事没多久,王姐就长期请病假不来上班,四年之后,干脆从医院开了一张眼睛有疾的证明,托人直接办了内退,从此对单位的人事纷争眼不见为净,再也不用忍辱负重去面对了。
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表明,一个人不管家境如何,事业心如何,能力如何,但在体制内干一辈子,却只是一个科员,肯定会让人瞧不起的,领导瞧不起、有能力的人瞧不起、甚至那些能力不如你的人同样也瞧不起。
体制内的工作说混也好混,没有重大过失,单位不会轻易和你解除合同,不管风云变化,你可以旱涝保收坚持到退休。但是说不好混也不好混,你要是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没有混个一官半职,哪怕你再勤勤恳恳,哪怕你再有能力,你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你面对的不仅是微薄的薪水、他人歧视的眼光,领导不公正的待遇,还有虐你千遍的内心失衡。
一,身边就有一位,在乡镇干了一辈子,没有当过正职,都是副镇长、副乡长,付主任、副书记和人大副主席等,最后正式退体就是副科级待遇,我见过他活的很自在,很乐观。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你们又是体内人员,比普通老百姓要强好多倍。三,你们是什么待遇,就是不在领导岗位上,退休了也有很高的退休金。而我们地方性企业退休人员能跟你们相比吗?四,千万不能瞧不起自已,也不必要求别人去瞧得起你,只要无悔于这个社会。各人有各人的追求,不必看别人的脸色。
只要自己不介意,心安理得、波澜不惊,毫不在乎旁人的眼神,尴尬的就是别人,羡慕你的打工人群多的是。
在体制内,只要你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不惹事不犯事,保你四平八稳、旱涝保收,直到退休领取养老金。对比众多在厂矿、企业、工地打工干活的同龄或晚辈们,他们中百分之九十概率,一辈子也混不上一官半职,干一天活才有一天工资,而且随时有下岗被淘汰的风险可能。不对比就没有伤害。所以你的优越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
没当官、没职称不代表你无能,只是说明你对此无兴趣、不感冒或者不适合当头领而已,要不就是单位没落实好相关政策。现在不是有非领导职务晋职晋级规定吗,你的工龄对应的工资福利只是比任现职的少一些许而已,如果你乐观开怀、通彻悟透,应该不屑于此。
硬要说瞧不起,可能是知晓你的家人、亲朋、单位同事,极少数个别人,仅此而已。你到下属管理单位或其它陌生环境,一听说你是体制内人,有多少双羡慕仰视你的眼神,那才是真正内心高看表情流露,知足吧你。
过自己的生活,度自己的人生,找自己的初心。不要和喜欢攀比、爱好虚荣的人倾吐你的苦处和不幸,否则你得到的不是安慰关心同情,而是幸灾乐祸、瞧不起的背时冷漠余光、不屑行径。
记着,你是为自己而活,又不是为别人。只要你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不是混日子,有着自己的业余爱好、自己的圈子,能把工作和家庭处理的都很好,这就没啥,衡量一个人是否失败或者成功,标准很多,不要囿于一个标准(还是某些世俗的标准),这样毫无意义。
一定会被人看不起的。既然在体制内,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就是能否被提拔以及最终到达的职位高度,客观上就是这样。而人们也一定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体制内的人是否混得好。体制内混一辈子还是科员,本身也说明自己不适合在体制内混,选错了路。当然,别人可以瞧不起自己,自己的心态一定要好,虽然没有能提职,但是要活得更真实(不用看领导脸色),更有尊严(不用讨好领导),更踏实(不用担心被纪委叫)。
体制内干了一辈子却只是科员,这样的同志肯定非常非常多,一个单位副科、正科、副处、正处等领导岗位的设置是有限的,普通干部肯定是单位的基础。
“欲司其职,必承其重”领导岗位有他的责任和压力,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普通干部干好本职工作,享受做个普通人的快乐就好。大多数同事都一样,没有谁笑话谁。
如果有上进心哪就好好努力,沟通和争取,给人生不留遗憾!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我现在就是体制内,47岁,是乡镇公务员,虽然还没退休,但已经彻底边缘化,按照目前这种情况,不可能再有升职晋级的希望,也就是说,干一辈子,大概率只是个科员。
以我在乡镇工作十多年的亲身经历来讲,当了公务员,却不思进取,不想办法进步,是会被人瞧不起的。在单位,同事们茶余饭后最喜欢谈论的两个话题,一个是谁谁谁又提拔当大领导了,爬得可真快,然后深入分析其中原因,要么是这个人背景硬靠山大,上面有人,有亲戚在省市当官,要么就是这个人能力真强,水平真高,被领导看上了;另一个话题就是谁谁谁在单位都好多年了,怎么就还是老样子,从没看到他挪过窝,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每次换届动干部都没看到他名字,这人可混得真差劲。
我曾在一个偏远的乡镇工作十多年,期间只要是到那里工作的公务员都当了领导,只有我原地踏步,刚开始同事们没什么感觉,都认为我也会走向领导岗位,只是时间问题。过了几年,发现我还是没任何起色,就开始用异样的眼神看我,像看怪物一样,而且抓住一切机会取笑我,每次都说得我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最后只能落荒而逃。更要命的是,我还是研究生,学历那么高,到最后啥也不是,就更值得好好乐一乐了。
每天下午,那些人,尤其是部门干部,他们不是公务员,没机会当领导,就凑在机关大院,兴致勃勃地谈论我,说我这个研究生读书读傻了,白白浪费父母那么多钱,一点用都没有。有的就说,老段这个研究生,不晓得一天到晚研究什么?又有人掏出烟盒,给每人发上一支烟,接过话头,说道:就老段是研究生吗?我们都是烟酒生啊,随后众人一起大笑,比买彩票中了头奖还高兴。
后来在这个单位,人多的地方,我都不敢现身。去食堂吃饭,我要等别人都吃完了再去,开大会,我专门找个角落坐下,开完就快步离开回到自己房间,晚上,我一个人待在宿舍,哪都不去,拒绝参加同事间任何活动。长此以往,我都感觉自己封闭了、抑郁了。
所以奉劝考公务员的朋友们,考上了就要追求进步,如果一辈子只是个科员,那真的会被人瞧不起的。
本文由作者:分秒必争艺术家T8 于 2023-12-22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252894597158797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