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秦朝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实际上是不严谨的,应该秦朝的灭亡和法家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但只是间接的关系;秦二世作为帝王,玩忽职守、贪图享乐、任用赵高胡作非为则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法家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
我们看看韩非以前的法家的政治口号:
“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早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
说明此时的皇帝,已经是权力极端膨胀,几乎是生杀予夺为所欲为了,因为按照法家的君权思想,没有制度可以约束皇帝的行为。
秦朝的强大在于自商鞅起始实行的法家强国思想,随着国家的统一,战时经济就要转向和平时期的休养生息,但法家思想并没有与时俱进的,反而进化为君权独尊、皇帝天下第一的极端思想,但这只是维护皇权的需要。严法苛政只是法家思想中比较极端的一小部分,而秦朝却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间接原因。
秦二世的所作所为,正入赵高下怀,于是诸如“指鹿为马”、诛杀李斯等等一系列专权行动就发生了,赵高妥妥的把权力控制在手里。天下形势的严重恶化,已经极度威胁到秦朝的统治,但这些都被赵高屏蔽了,秦二世依然沉浸在声色犬马的享乐里面不能自拔。
待到局势失去控制,隐瞒不了的时候,秦二世才发现问题不对,但这个时候的秦二世,已经无力回天,赵高造反的时候,身边连个保护他的人都没有,只能引颈受戮。
所以说,秦朝不灭,天理难容。法家思想只是引子,里子还是统治者的腐败与无能。
最早期的法家思想,在肯定“法治”同时并不排斥“德治”。
战国时期伴随着兼并战争的发展,为求富国强兵,法家废除了“德治”原则。这一时期的法家思想是具有国家主义色彩的,商鞅变法便是其中佼佼者,并带动秦国强大。
秦帝国建立后,法家思想由“法治”转向了“术治”,产生了绝对的君主专制理论,秦二世而亡与之有很大关系。
因此说,秦成也法家、败也法家。《战国策》说:“商君治秦, 法令至行, 公平无私, 罚不讳强大, 赏不私亲近, 法及太子, 黥劓其傅。期年之后, 道不拾遗, 民不妄取, 兵戈大强, 诸侯畏惧。”《战国策》又说:“商君为孝公平权衡, 正度量, 调轻重, 决裂阡陌, 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 兵休而国富, 故秦无敌于天下, 立威诸侯。”
虽然此后商鞅遭车裂,但法家思想依旧指导秦国强盛。
秦始皇得以统一天下,除了“奋六世之余烈”外,应归功于法家思想对秦国的贡献。但成也法家,败也法家,秦帝国二世而亡短短十五年即灭亡。这一时期的法家思想由“法治”转向了“术治”,建立了绝对的君主专制理论,去天下人之私以满足君主一人之欲导致了皇帝肆无忌惮,民不聊生。
秦帝国建立后依旧采用法家重刑思想,且因一统导致心态的骄横也进一步加剧了穷奢极欲观念。因此秦帝国出现了“刑者相半于道, 而死人日成积于市”,大规模军队民役被调去北筑长城、南征南越,“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 乃分作阿房宫, 或作丽山。” 秦二世也说“彼贤人之有天下也, 专用天下适己而已矣。”
二世而亡是有缘故的,根源便是“私天下”观念的形成,而这是法家“以君为本”思想的必然结果。
世界上并无完美的法,法度和法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大坑,就象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大坑一样,越拼命去填这样的高要求大坑,生态环境财富社会的质量要求就越高,于是人民的素质要求就要跟上,否则!国家社会很快就处于崩溃边缘状态,中国的哲人早就知道其中的道理,提出了节制法和欲望的力量,就是道德教育,秦国提供很高要求的法,让人民拼尽力气去追求,但是到手的各国财富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的要求,法就成了让社会崩溃的导火引信,因为法的特征是,提高了要求,想降低要求,社会民众是无法可以马上适应到,社会民众,就只有眼睁睁看着国家社会滑入内战崩塌状态。
商鞅变法之后,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没有一个是昏君,这也是后人常说的奋六世之余烈。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个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
商鞅变法时有一个假设,那就是国君和储君是没有错的。比如当时的储君犯错,商鞅就处分了储君的师傅,但是没有处分储君。这就是一个最大的漏洞。
在好皇帝手中,酷法可以用来稳定天下,稳定公平,但如果在坏皇帝手中呢?酷法就成了为自己树立无上威信,残害臣下的手段。
大权旁落,李斯,冯去疾等人或自杀或被杀,宗室也被秦二世洗刷了一遍。
当赵高和阎乐杀秦二世时,大臣及宗室无一个反抗,皆惧怕秦法,二怕赵高。秦国最后的支柱少府章邯也因为怕被赵高收拾,最终与项羽和谈,并带着秦军降了项羽。
有人说怎么没有一个劝说之人呢?
劝说之人也有,不过在秦二世将所有劝说之人当作是诽谤,苛以重法,你觉得还有谁会说话。
当秦法的公正性只寄托在皇帝身上时,这就不亚于一场赌博。不管多么厉害的秦法,只要一个昏君就可以了。
所以秦朝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
因为“打天下”的法子虽好,但不能用在治天下上。
秦始皇以法家思想实现富国强兵,以其强大的铁骑雄兵征服天下,但是,打天下与治天下是两回事,统治士兵与治理百姓,更是有大大的不同。秦始皇是一名“用军巧匠”,能够指挥千军万马,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是朝堂上利弊权衡里的刀光剑影,与战场上的枪林箭雨一样,也是招招致命。而法家思想里面,君与臣的关系如果说得直白些,趋于“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太“冰冷”,不适合用来治理太平盛世,更不适合用来治理刚刚从战乱中走出来的“国家”。
李斯带到秦始皇身边的这套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某种程度上说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国力、巩固王权。这套理论体系适用于有些冷冰之“适者生存”的战场,所以,秦朝以主严刑峻法之法家成功,也并不是太让人意料之外的事情。但是,战场法则用到太平时期,就不那么受用了。
而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人们起码短期内不用再经历诸侯争霸那样的大乱战了,这个时候,人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定程度上不再是“生与死的问题”,而是“如何过得更好”的问题。
此时,秦始皇依旧用法家之“严刑峻法”把控天下,依旧将人看成完全“从利而动”的存在,无疑偏激了些。和平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大抵不用再面临“生与死”的胆战心惊,“道德”、“人情冷暖”等这类存在,在和平年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秦始皇忽略了这一点,依旧认为统一天下以后的人间还是“竞于力气”的存在,这个“竞于力气”的情况其实已经渐渐发生转变了,社会在安定中会渐渐转变为“竞于道德”。所以,过于冰冷,并且过于利用人之“利己心”的法家思想,就相形见绌了。
法家思想无疑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优秀的思想之一,秦始皇在该思想的指导下创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但是,一个思想再好,再优秀,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任何观点要成立,都只能在特定的环境和范围下才能成立,法家思想也是如此。秦始皇是战乱时期的胜利者,他胜在了打江山上,却败在了“治”江山上。可见,法家思想虽然适合在乱世中用来“打江山”,但是却并不适合在和平年代“治江山”,因此,我们也能说秦朝“成也法家,败也法家”。
说秦朝成于法家有一定道理,但说秦朝败于法家纯属无脑胡沁。秦朝败于尊儒,正如巫儒正宗曲阜孔儒千古名言:秦非亡于赵高,实亡于叔孙通也!
叔孙通,秦朝博士,巫儒第一号圣人。
秦帝国最大的失误就是开历史先河,重用巫儒术士,设七十二博士,三百观星者,让儒士参与治国,七十二博土中,就有孔二的哆嗦孙孔鲋和直接导致秦帝国灭亡的元凶,巫儒第一圣人叔孙通!秦皇听信巫儒术士徐福,卢生等人的胡说八道,力求得道成仙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结果劳民伤财祸国殃己,导致自己英年早逝,帝国伴之而亡!与之密切相关,秦始皇听信巫儒之士卢生等人的盅惑,为求仙把自己与天下,与臣子,与凡人凡间隔离,作茧自縛,把自己封闭在有术士,太监,宫女构成阴森小圈子里,形成了一人独断,遗祸万年的孤陋寡闻,孤家寡人,孤注一掷的″铁幕政治"的封建专制模式。
在这铁幕政治的豪华监牢里住几年,多聪明能干的人也会变成疯子傻子和被他人架空玩弄的神偶。
秦亡,就亡在了秦始皇被赵高,胡亥被叔孙通迷蛊在铁幕中混混然然,和现实完全脱节的闹剧中。总之,把流浪狗丧家犬孔二发明的氓流流氓江湖之术一一巫儒之术引入庙堂,开以儒治国祸国的先河,发现儒祸误国后又对巫儒打击不力,是秦帝亡国的根本原因!
不对!秦成于法家,但败的原因不能归因于法家,更不是法家协秦所创制度的失败。其灭亡的主因是不注重休养生息,徭役及税赋过重、民心不固、忽略内部又被遗族所乘所至。相反,从历史的长期效用的大角度看法家是成功的,亡故的只是赢姓政权。汉承秦制,其後续两千多年只不过是换姓不換制、更权不更法(都是维护和延续的秦创郡县制及统一皇权的根本大法),特别郡县制并引为国际效法。虽经後称的“独尊”儒术,不仅其制度没变且法家仍为实用。各思想派别倒是融合、依附在这个大一统的制度上变化、延续的!
法家和其他学派一样,都是为了解决治国问题,只是提出了不同的治理方法而已。就其治理方法而言,也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法律。比如商鞅就是为了使秦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才采取变法的,商鞅的整个法律条文都是围绕这个目的设定的。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时势已变。旧法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而恰巧此时的统治者又残暴不仁,致使秦朝灭亡,于是人们就将灭国的原因归结于法家的残暴,实在是太冤了!
如果此时有一个真正懂法家的人,就应该明白,此时国家要的不再是战国时期的富国强兵,所面临的环境不再是弱肉强食,而是考虑国家的长治久安,根据法家立法因时制宜的原则,就应该考虑修改法律,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才是法家的正道!
秦朝统治者虽然依靠变法强国,最终统一天下,但并没有明白法家的精髓,可谓只知其术,而不知其道。哪能长治久安呢!
法家是强国强兵维护王权的法宝,战争年代军功就是百姓晋升之路,生活虽苦但有盼头。统一之后可就不一样了,严刑酷法只能让老百姓苦不堪言,没有了敌人法家这套就玩不转了。
到了大汉王朝初期,充分吸取经验教训,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积累了大量财富,为汉武帝的改革打下了经济基础。
汉武帝的武功威震天下,但最光辉的还是文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的统治精髓光照千秋。
如果没有工业革命,中国的这一套永远都是农业社会的世界第一。
即便到今天,儒学和法治依然在中国深入骨髓,依然是中华儿女强大凝聚力的根源。
1.在战国列国纷争的历史背景下,秦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采用了法家的治国理念,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法律制度,对打击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起到到了关键作用.
2.开阡陌,废井田的经济政策,赋予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奖励军功的措施,刺激了民众参军的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与严明的军事纪律相配合,使秦国军队成为当时中国一支战无不胜的铁血军团,对秦国在战争中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3.这一系列在法家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政策,使秦国一跃而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为其实现对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4.秦朝在统一后仍然延续了秦国的政策。然而,事易时移,此时天下人心思定,经过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社会动荡,人民需要的是修养生息;而且商鞅制定的一系列措施,经过百年后到如今也是末流尽现,往日的治国良方今日已成为对百姓横征暴敛的工具。
5.所谓“马上打天下,岂能马上治天下?”,在风起云涌的人民起义中,秦朝这个曾一度辉煌的庞大帝国轰然倒塌!继秦而起的汉朝,在汲取秦朝衰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调整统治策略,采取了宽松的治国方略,特别是前期以道家思想为指导,无为而治,中和了法家思想的严酷无情,使百姓安居乐业,恢复了社会生产力,铸就了大汉帝国绵延四百多年的辉煌.
个人觉得是以下三个理由:
首先,秦法在大一统前只是地方区域法,推行和普及需要过程,当年秦国变法也不是朝夕可成,因此抵触和反抗是免不了的,甚至是因为仅仅厌恶秦国而已;
其次,大一统后,秦始皇作了很多努力,比如统一标准之类的,车同文,书同轨,甚至为了消耗民力,开启很多大工程,抽取民间壮劳力统一管理,避免劳力被反抗秦朝的势力所用。
此举算是超大规模的郑国渠阳谋,只要秦朝渡过统一后几十年,一切都稳了。
可惜,秦始皇意外早死,帝王权力集中,秦法的弊端;
最后当然是李斯,他是法家代表人物,又是秦法执掌者,秦始皇早夭,本该由李斯继续捍卫秦法,他却乱法了,搞出赵高弄权。
结果呢,成也秦法,败也秦法,这句便应在了李斯身上。
基本上可以这么说,不过还是指得商榷。
秦朝尊奉法家,使法家思想在世家大族和百姓中成为主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国的目的,使其能够在七国之中率先的强大起来,不过,在统一七国后,还是以法家思想来治理国家,未能顺应时代。
在秦国法家严酷的吏治刑法下,民众生活太多压抑,物极必反,所以,当秦朝出现一丁点的小矛盾,立刻被人放大,而且民众的力量声势浩大,让秦朝无法面对。
秦朝在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个伟大的王朝,秦始皇更是一绝,至于为什么说秦朝成也法家,败也法家。这就要从商鞅变法说起。
但在思想上的改革,也就是使秦国强大的原因之一。将治国思想定为“法家思想”
法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韩非子,它汇聚了早期法家的说法,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撼陈明提出了系统的法治论理,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法家思想可谓真正的达到了以法治国,根据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也就意味着你如果在秦朝犯了过错,你就算以后改正了,也一辈子会被别人当作罪犯。而且当时一人犯法,亲人和邻居都要受到牵连,当时的刑法极其残酷,光是死刑就有十多种。
秦朝兴衰成败,都源自于法家的确没错。所以说说成也法家败也法家,也是言之有理。
这是秦国为了实现统一的伟大目标,而颁布的一套有效法律,其作用就是: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也正是秦国通过这一套有效的改革措施,使得国家的国力日益强大起来,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变法中一系列的奖励措施,使得老百姓都非常愿意参军,都积极的投身到国家的军队建设中来,可谓是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全国上下出现了空前的团结。所以这才对后来秦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秦国之所以能够成功,最主要因素还因为变法的成功。修长城修皇陵大肆的搜刮民财,用横征暴敛的方法维持庞大的国家开支,所以最终终于激起农民反抗,这也就是秦朝严苛的法律所起到的不利影响。
所以我们常说任何东西都可能是一把双刃剑,法律也是一样一旦用到了极端,就会折戟成沙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秦始皇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王朝,在自己严苛统治的下只经历了两代就覆灭。
秦朝的成败证明了,一个王朝的成功,离不开法家,但是又不能光靠法家。
用现在的话来说,法家的威力就在于,最大限度的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和生产力,同时提高国家工作效率。
但是,法家最明显的缺点就是缺乏人性的关怀,发展到极致法家只会让人感到冰冷。
秦帝国,中国第一个建立皇权的国家。秦始皇二十六年灭六国之后,结束诸候割据局面,统一全国。推翻了奴隶制社会,创建了封建主义社会。并自称始皇帝,国号秦。赢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史称"千古一帝"
法家思想,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以法治国。而封建社会认为依法为主体,不能墨守成规。尤其是乱世及建国初期,大局末稳,必须用重法、重典、重刑来治理国家,稳固政权。对法治不完善或根本无法,必须进行变法。
儒家思想的精髓:以孔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创导的"仁″再加上孟子的"义",概括成二字"仁义"。因此仁义二字成了儒家的思想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推进。儒家思想也在不断地补充和调整,比如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三纲五常"等。并有一整套理論基础,如"四书五经",传承了两千多年。
法家的代表人物要数商鞅、荀况、韩非子了。商鞅年轻时研究过早期法家李悝、吴起等人的理论和魏国变法的经验。商鞅赴秦,力劝秦孝公变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他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与反对变法的沒落奴隶主阶级进行针鋒相对的斗争。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推行了一系列打击奴隶制度政治经济制度的措施,对确立封建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使秦国迅速成为封建制强国,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创建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之,如无商鞅的变法,秦始皇不可能统一中国。所以秦期的建立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开创的。
秦孝公死后,奴隶主贵族乘机反扑,用"车裂"酷型杀害了商鞅。
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五月,嬴政即王位,并相继灭了六国,统一全国,由分封制改为郡县制。但由于求治过急,刑法严酷,加之建宫殿,修坟墓,连年战争,徭役(修万里长城)赋税繁重。由法治变成了苛政、暴政。人民得不到修养生息。少帝胡亥昏庸残暴,二世三年(前207)年,爆发了陈胜吴广大起义,终于被推翻,成了一个短命王朝。这就是败在法家思想上的根源。
其实治理一个国家,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社会稳定,无内忧外患,在法治的前提下,可以施仁政,德政,发展生产,削减或免赋税,改轻人民负担,得到人民拥护,对稳固国家政权,延长国祚是有利的。比如清代康熙皇帝曾实行"永不加赋",就是一个很好例子。
汉武帝刘彻曾提出:"疲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不全面,如废黜法治,那这个国家岂不成了滋生贪官污吏的土壤。
法治固然重要,仁政、德政绝对不能缺。
这个提问片面了,成也法家:这时的法家是大部分的统治者为服务对象,主要目标是为了和其他思想派别斗争作为理想抱负,被统治者使用成为各个诸侯王的工具;
败也法家:这时的法家成了独裁者的工具,只能使用在建国初期,一旦进入治理阶段,就要转化政治制度,要以休养生息的黄老之术为主,不符合时代潮流,就被时代所抛弃。
两个时代不同的法家,一个是原教旨主义的法家,是以派别能够生存下去为主;一个是变异的法家,是以发扬自己的学术观点为主;两个法家不能同日而语
大秦帝国的成功和失败与法家关系不大,而在于郡县制的改革推进速度。我们知道,每一项推动社会前行的改革,在造福社会的同时,必然会损害权贵的利益。那为什么郡县制改革在秦国功成名就,而到了秦朝确令王朝土崩瓦解呢?其根源在于郡县制改革推进的速度。秦国花了一百多年以渐进的方式推动改革,每年进步一点点,犹如温水煮青蛙,反抗虽然有,但不会是致命的。而秦朝则大不相同,如果说秦灭六国只是与六国的王族为敌的话(前后也花了近百年时间才先后灭了六国,而不是同时),那么,秦朝以非常激进的方式在六国推行郡县制改革,则是同时与天下的豪族为敌,所以秦朝不灭亡谁灭亡?
后继的汉朝对此看的就很清楚,所以取得江山后继续分封,分封后再花了近百年,慢慢的把一个个分封出去的土地收归中央,实行郡县制。
上面才秦朝灭亡的是根本。始皇的残暴、赵高的弄权、二世的不学无术、法家的不仁,等等,这些是不是真的尚且难说,就算是真的,历史上这样的统治者少么?这样的弄权者少么?为此亡国的还有谁呢?那些根本就不足以动摇一国之根基。
本文由作者:威i斯冬渔夫 于 2023-12-22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298086179667640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