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国人最敬畏信仰是什么?> 正文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国人最敬畏信仰是什么?

《道德经》简称老子,其核心思想无疑是敬道学道守道,道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反映在人们的大脑中就是一个理字,因而道理二字不分家。中国常讲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理(道)难容背道之人。以上简单几句成语俗语可见中国人最敬畏信仰就是道也就是理,这是五千年文化铸就给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
  • 乘风破浪蛟龙说乘风破浪蛟龙说
  • 2024-01-02
  • 13
  • 共14人回复
乘风破浪蛟龙说
「乘风破浪蛟龙说 」发表看法
2024-01-09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即宇宙的本体和运行规律。在《道德经》中,“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被视为宇宙的根源和万物的本源。

此外,《道德经》中还强调了“知止”、“柔弱胜刚强”等思想,这些思想也是围绕着“道”的核心思想展开的。总之,《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探索宇宙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并通过“无为”和“不争”等方式,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儒教和道教被视为中国人最敬畏的信仰之一,并在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奇尧最棒
「奇尧最棒 」发表看法
2024-01-03

谢邀。《道德经》又称《五千言》分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其核心思想讲述了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化的微妙,讲述了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同时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道德经》中最大的核心秘密是:真,善,美。作者认为人类应敬畏和信仰这个美德,“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一切美寓于爱,寓于德行,寓于良知。美德使人有敬畏,让人有所节制,理性面对人生,美德让人有信仰,能让人真正健康幸福,和谐共存,能使人人都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让美好常存,让人变得伟大,光荣,幸福。

用户东方文辉
「用户东方文辉 」发表看法
2024-01-05

《道德经》一书,创立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状,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它象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

通俗一点说,“道”的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上善若水,无为而治;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政通人和;就是天下太平,人间安乐……

天道若龙
「天道若龙 」发表看法
2024-01-12

对于人类来说,《道德经》最核心的思想,无疑是在人类发展史上,完整地提出了宇宙的本体论一一自然之道。而对于红尘世界来说,则是由大道衍生出来的人道一一即遵循社会演化规律。

大道概念的确立,从源头上摒除了神创论,奠定了华夏文明的信仰内核,就是天道意识。

这种信仰己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百姓日常生活始终。面对推动社会生活进步时,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寻找行动理由时,讲天时,得道多助,得道者天必佑之;在区分判断类别时,讲道与器之分;在反思时强调天不助我也;人在自警慎独时也牢记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个神明就是天;甚至是无助时也不忘抱怨一句天道何在?平民百姓在绝望时也会大声疾呼,老天爷,你睁开眼吧!

可能有人会说儒学文化才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但是别忘了儒家思想是遵循人道理论的。《道德经》讲失道后有德,失德后有仁,失仁后有义,失义后有礼。仁是儒学的核心,主要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老子大道中的人道范围之内。可见总根源还是大道。

总之国人的传统信仰就是天道。

就像日出霞光满天一样,是正常的现象。

无忧谷逍遥子
「无忧谷逍遥子 」发表看法
2024-01-04

老子《道德经》是对《易经》的总结归纳,核心思想“观天地自然之理,以自然规律为根本,顺势而为”,华夏文明的本质是“适者生存”信仰自然法则

老子《道德经》中“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德谦国学易经研究
「德谦国学易经研究 」发表看法
2024-01-05

道德经,分为道篇和德篇,分别为37章和44章,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体用合一故称道德经!

从而也提现道德经本质核心思想就是“道文化”!

中国人最敬畏信仰也与“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老百姓口中俗称的“老天爷”就是道的体现!遇到什么事情总是求救“老天爷”就是其最好信仰体现!

刘战生曰中
「刘战生曰中 」发表看法
2024-01-04

谢邀应答!

在我看来,《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我们一个中国的“中”。

这里的“道”,老子所指其实就是作为十字坐标(四面八方,东西南北中)0点、原点、源点、中点的“中”!

何以为证?

“中”作为一个可趋而不可即的极限点概念,作为近现代科学的一个数学抽象(“没有大小,没有方向,没有位置”),本质上就是道!

可以说,“一”即作为“点”的“中”水平移动的轨迹。或者换言之,“一”即“中”的集合!

老子有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里,我们对上述老子语录稍作标点符号上的特别强调,就更是不难发现“中”的“阴魂阳魄不散”了: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至于我辑录的《古今论“中”》语录,已经可以足足写成一部百万字的大书。以下为辑录的部分《古今论“中”》语录,供参考:

1、《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

2、《管子•弟子职》:“凡言与行,中以为纪。”

3、《关尹子•八筹》:“一中示多,多中示一。”

4、孔子(前551—前479):“夫礼,所以制中也。”

5、西汉•刘歆(前50—前23):“阴阳虽交,不得中不和,故《易》尚中和。”

6、唐•孔颖达(574—648):“顺天布政,则得大中,故皇极为五也。欲求大中,随德是任,故三德为六也。”又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者,言情欲未发,是人性初本。”

7、北宋•邵雍(1011—1077):“天地之本起于中。”“天地之本起于中乎?天之中何在?曰北辰。”

8、北宋•程颐(1033—1107):“天下之理,莫善于中。”“不失中,则不违于正矣,以中为贵也。”

9、北宋•吕大临(1040—1092:“中者,道之所由出。”

10、北宋•晁说之(1059—1129)《答朱仲髦先辈书》:所谓中者,用之则曰和曰孝曰礼曰智曰仁曰勇曰强曰纯曰一曰明曰诚,其实皆中之谓也。以故彼之学者惟知过不及谓之中,而于肫肫渊渊浩浩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则莫之知也。吾明道、横渠、伊川三先生也,为能得中之所以为中者也。(详见《景迂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一五。)

11、南宋•朱熹(1130—1200):“敬而无失,即所以中。”

12、南宋•叶适(1150—1223):“道至于中庸而止矣。”

13、元•胡炳文(1250—1333):“大中至正可以为圣人之准,过中失正便易为异端之归。”

14、元•王好古(1200—1264):“天地万物一理也,圣人之道一中而已。”

15、明•薛瑄(1389—1464):“'中`是道理得其恰好处。”

16、明•湛若水(1466—1560):“千古圣贤授受,只一个`中`。”“学者讲学,不过讲求此'中'。”

17、明•吕坤(1536—1618):“'中'是千古道脉宗。”

18、清•惠栋(1697—1758):“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

19、清•乾隆帝(1711—1799):“盖道者何?中之谓也!”(《高宗实录》卷一百三十六,六年二月丁末,页九六六)

20、清•王缙(1725—1792):“中也者,天之命,人之性,一之精,化之本、王道之体、《六经》之归,亘古今、横四海,而无弗在焉者也。”“亘古今、横四海,而无弗在焉者 中也;修之则吉,悖之则凶,此《文中子》指要也。”

21、清•刘一明(1734—1821)《周易阐真》:“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

22、唐兰(1901—1974)《殷虚文字记》(1934年):“余谓中者最初为氏族社会中之徽帜••••••此其徽帜,古时用以集众,周礼大司马教大阅,建旗以致民,民至,仆之,诛后至者,亦古之遗制也。盖古者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焉,群众望见中而趋附,群众来自四方,则建中之地为中央矣。列众为陈(阵),建中之酋长或贵族,恒居中央,而群众左之右之望见中之所在,即知为中央矣。若为三军,则中军也。然则中本徽帜,而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遂引申为中央之义,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如上下之中,前后之中,大小之中等。后人既习用中央等引申之义,而中之本义晦。”

知常容
「知常容 」发表看法
2024-01-06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世界就是这样,你就这样做就可以了。

也许有些人听蒙了,这算什么核心思想?

首先你得知道为什么会背道而驰,因为你看到的不是世界本来,是一个利己的世界。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为什么要读《道德经》。

你的理由可能是这是万经之王,大家推崇,很多人受益,所以我去读,我也想受益。

显然你读《道德经》是冲着好处去的,那请问如果超过你的预期时间你还没有受益怎么办?你的内心是否就会出现动摇,甚至会怀疑《道德经》没有用?

事实上《道德经》就是无用的,既然是无用的,你还愿意读吗?

他们靠着高官厚禄吸引智者为自己服务好统治天下的百姓。他们视百姓为被统治者,而不是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这样做后就会使得老百姓争名夺利,虚伪,为盗抢等行为出现。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让智者不敢为,不是让智者没有作为,而是不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实际和不尚贤的意思差不多。现实刚好是相反的。

为什么做不到?因为统治者优先考虑如何稳定自己的统治而不是给老百姓带来幸福。这是古代帝王的逻辑。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上面这句话应该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利己肯定会抛弃大道,然后推崇仁义,仁义之人就是贤人,推崇仁义就是尚贤。怎么统治?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虽然老子将好处摆出来,讲给统治者听,他们能接受吗?当然不肯了,因为他们第一个反应就是稳定自己的统治,他们总担心自己的统治会出问题,总觉得天下人对自己不忠。

内心的不踏实意味着他们是弱者,如果他们觉得自己很弱,管理天下就越严厉,相反就比较宽仁。

如果连真实的世界都看不见,那谈什么大道,怎么可能看得见大道。如果看得见真实的世界,自然就知道如何顺道了。空谈大道无非也是在谈利己二字罢了。

聊下去可能还可以聊几天,怕你们不乐意看了,反正这类文章也好,专栏也好,知常容写过好多。

中国人最敬畏的信仰是什么?

中国的文化源于河图和洛书,至于中国人最敬畏和信仰什么,这个历朝历代都不一样。最早是敬鬼神,敬祖先,我们有一系列的操作和流程。

一些古代的名人死后也被封神,比如关羽就成神了,寇准、包拯成了阎王等等。

这些观点肯定与《道德经》中的观点相左,因为《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只是连老子也想不到,他也成了太上老君,而且还受人间的香火。当然他们说太上老君是老子的化身。如果老子还活着估计会长叹一句: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勤而行之,行什么?应该说的很清楚了。

背道而驰并非就是错的,只是每一个人的选择不同。不同即错非老子的观点。

谢谢你读到最后,我叫知常容,一个喜欢写点传统文化的不知名人物。

墨核子
「墨核子 」发表看法
2024-01-03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察天地道而知人间道,依天地道而制人间道。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规律。

人类是天地物质因缘巧合而生,是天地宇宙的一部分,我们来自于天地,终归于天地。我们认识天地道的运行规律目地是要知其自然运行过程中带给人类的祸福,要知其在什么状态对人类有利,在什么状态对人类有害,使人类能趋吉避凶,知能为而为之事,不胡作妄为,知暂不能为时要知其性后而善用。知如何避灾躲祸,这才是我们要明察天地道的目地,以天地道的运行规律,统御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天地道的运行法则制定人类生存应变法则,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根本原因和目地。

当春天来了要人们依时春耕播种,夏天万物生长旺盛,杂草也丛生,要适时除草,秋天万物收割季节要抢收,冬季万物凋零要知收藏生息。所以我们中华民族即敬仰天地给予我们生存之物而祭祀牠,又畏其巨大无情的破坏之力。我们更信仰列祖列宗在漫长的岁月里与天地自然环境争取生存的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的智慧。

从伏羲女娲的传说到三皇五帝的记载,从河图洛书到伏羲先天八卦,从《黄帝内经》到《本草钢目》。从《连山》,《归藏》到《周易》,再到易经,道经德经等等经典。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和传承,所以我们信仰民族圣贤智者先知。

我们中华民族文华渊源流长,历史悠久,有丰富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经验,有勇于战胜自然灾难的勇气和能力,我们不信神,不怕鬼,我们有勇于同一切困难作斗争,不屈不饶的拼命精神。自强不息,顽强生存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心灯如是
「心灯如是 」发表看法
2024-01-04

煎饼果子吴大爷,和我讲道德经核心思想和中国人敬畏信仰。说的天花乱坠,我不得不分享。

我说:那用什么来形容?

他说:你可以说,老子把他悟到的道,用文字从各个方面简要展示一下。这不是他头脑里思维的产物,不属于思想,可能他写的时候,脑子是关闭的,根本不需要头脑写这五千言,当然了,大脑思辨再厉害,也根本无法写出来。

他写这本书,是靠圆满的智慧自然流露出的。

我说:吴大爷啊,你一说就玄乎其玄,一个人要写这么缜密高超的文章,怎么可能不靠头脑呢?你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他笑着说:我只是猜测,也不懂,你说了算。你是文化人当然比我懂。

我说:吴大爷你就是有点喜欢玄乎,道德经就是一本哲学论,没有那么高深莫测。如果我要你非要说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

他说:非要说,就是两个字:无为。

我说:无为是什么?

他说:无为就是自然而然不刻意造作。

我说:就这么简单?

他说:就这么简单,这已经不简单了,没几个人能做得到啊。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什么都可以做,但是不往心里去。

我笑着说:吴大爷你又瞎忽悠,你知道我读大学的时候,老师说,很多大学的教授可以用道德经写出千百篇论文吗?这么深邃博大的学问体系,你就这草率的解释完了。

道德经里要人致虚极,守静笃,最后也是要人做到这一步。而不是要人猛追那个放光万丈的玄天大道。

这个无为,极容易被人误解,误解为不负责任,消极逃避,反正也是百口莫辩,老子说完自己骑着牛走了。你们爱怎么解释怎么解释。当然他的文字很妙,无为后面还挂一个无不为。这样就好多了。

道德经里写无为的比如: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的意思是,当你掌握了或者到达了无为的境界,不管你做什么,你是治国还是治家还是修自己,都是一以贯之可以有效的。

当然,老子的无为,太难了。一般人做不到,更何况一个国家一个复杂的集体。

因为这个无为,但凡达到了,就自然而然,不做多余的造作,不做刻意的造作,它自然就和真善美契合,也和乎天地运行的规律,它有最强的生命力,有无不为的惊奇力量。可是,懂他的人太少了。

我说:那么,我再问你,中国人最敬畏信仰是什么?

他说:中国人最敬畏的,就是道,虽然各种层次的人景仰的不太一样,但都可以归于道,中国人干什么都先要遵循道。所以搞啥都有个道。

混江湖也有道,盗亦有道,中国人敬畏的就是冥冥中那个主宰一切的力量,可以叫道也可以叫天,所以我们相信,人在做天在看。这其实是对现有时空之上的法则的一种期盼和敬畏。

但是信仰上,我们依然信仰的是真善美的需求,什么是真善美的需求,就是能满足你真善美愿望的神灵。

我说:吴大爷,到此为止啊,再说就太大了,咱就是煎果子的,咱别弄这大格局。

他笑着说:你看你,没事来撩我扯淡,害我没了好几单生意。

默成堂主
「默成堂主 」发表看法
2024-01-03

《道德经》回答了天之道、人之道,阐发了天地运行法则和社会运行法则。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战事频仍,亟需出台一部著作平息动乱状态,《道德经》应运而生。老子也没有故弄玄虚,说明了天地运行法则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普降甘露、无私施与;社会运行法则是关注民生、体察民意、降低欲望、助益别人。有趣的是,《道德经》的通行本,说几章天之道,又说几章人之道,这样的谋篇布局,避免了枯燥乏味。至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道经》与《德经》分设,那就由专业人员去研究吧。

中国人最敬畏神灵,神灵包括天神、地神和人神,习惯上将拜神与祭祖有机地统一起来。我们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即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不否定它的存在。‘’三尺头上有神明‘’,这样是有好处的,人们为人做事就不会表现得无所顾忌、胡作非为,而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在约束之下去生活,追求有条件的自由。那种无限制地自由,对于社会来说都是有害的。

白耀亮
「白耀亮 」发表看法
2024-01-06

道德经的核心是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是本源,本来都意思。然是表象,样子。他可以解释为本源与表象的组合,也可以解释为世界的本来面目。

很多人认为顺其自然就是放任不管的意思。这是对自然的误解。道生于自然,自然依道而存在。道可以解释为方法,规则。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规则,我们看不到,摸不着,却难以逃脱它的掌控。

蝼蚁虽弱,却遍地横行。虎豹虽强却濒临灭绝。参天大树难觅,杂草灌木遍野。梧桐叶大心空寿命短。柏树叶小长的慢却寿命长。强者自有制约之法,弱者也有方便之门。宇宙万物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自成体系,适者生存。谓之自然。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便是万物修行与存在的众妙之门。

走自己的路182757971
「走自己的路182757971 」发表看法
2024-01-09

看过芜史老师一篇介绍关于儒道法墨的文章,讲的很祥细评论也很中肯。大家有兴趣可以搜搜看。

其实道家的核心思想就是治国安帮之策。当时的情况是诸子百家争鸣,讨论的无非就是怎样去治理国家,由于百家争鸣,换句话说大小教派林立,各说各的理,为了拉人头免不了往虚里玄里说为的是激起人们的好奇心。据说老子当时是在为朝庭做事,其职位和现在图书管理员差不多,自然是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当时各家各派的思想,后来辞职回家闲来无事便写了道德经。从道可道非常道至众妙之门,应该是讽刺当时的各教派组织为了拉人头所做出的胡吹行为。后来提出是他自己认为的治国之策。其中也有很新的思想,但总的思想是无为而治,也就是说统治者不要去干预下边的行为。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当时主要的还有法墨两家,讲的更是起劲。但是他们忘了一点是统治者在寻求治国良策,而他们恰恰把统治者扔在了一边,去大谈什么治国良策,这也就是后来应该是汉武帝(有一个评论写成了秦始皇丢人了)罢决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因为统治者不傻,威胁自己地位的学说谁用?好好的一篇治国策被后人们吹的成了神话估计老子若知道也被气活了。

佩荣
「佩荣 」发表看法
2024-01-09

道德经核心就是道。

道德经中道本体可分为两部分,无自我智慧的道和有自我智慧的道。

无自我智慧的道,包括世界产生之前的道,就是道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太极定五行成六合,太极生阴阳定五行成七星,阴阳生三才定五行成八卦,三才生四象定五行成九宫,四象生五行和五行成十方。十方生自我智慧。无智慧的道对万物如刍狗,常损有余而补不足。

有自我智慧的道,是从十方开始新的五行循环。道的主要表现就是人,人具备五行,成就智慧,但是五行相对平衡稳定的人,才具有大智慧,大机缘,通过自身管中窥豹,从一叶而知秋,体悟道运行规则,看清世界的发展变化。有智慧的道,知道道运行规则和方向,所以常为无为,也常有为损不足而补有余,或者损有余而补不足。

道德经重点在有智慧的道,无为和有为,常无和常有,都是随着不同的智慧,有不同的作用,也产生不同的层次。无论有或者无,都遵循道最本体的道,就是道法自然。所以善出而恶生,定义越多,随之产生边界越复杂。就如同今天的法律,没有人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违反哪个法律,从而导致法律不足敬畏,有执法者找上门来,就是灾难。

道德经中道有本体,也有运行方式,就是道生万物这样从道,至万物运行;还有道法自然,就是万物反馈道,并确定道的方向这样反向运行方式。道和万物信息是时刻双向的,在多层次之间信息是复杂多向的。所以才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反者道之动”反向运行明显时,就是道法自然,道的发展要做出调整改变的时候。“弱者道之用”道对待弱者或损或补,就是道有为的时候,提现道的作为和方向。

道是自强不息的,道是时刻自省的,道是清晰可知的,道是繁复难以想象的。尤其当我们以为认知了道的时候,也是最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时,做人更要时刻自强,自省!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