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里,他的祖辈十几代一直靠种田为生。
在当时的元朝规定,如果老百姓没有当官或者上学只能保留姓氏不能有自己的名字,只能用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由于朱元璋在朱氏家族中排行第八,所以父母给他取名叫做朱重八,后来朱元璋投靠了红巾军首领郭子兴,郭子兴觉得朱重八这个名字不够雅观,于是给他改名叫做朱元璋,寓意就是诛灭元朝的利器。
朱元璋出生于公元1328年,此时正值元朝末年,元朝统治者腐败昏暗,元朝的贵族阶级和大地主疯狂的吞并土地,增加田地租金,导致流民遍地,许多老百姓为了生存甚至卖儿卖女。
在朱元璋17岁的时候,他所在的家乡安徽濠州钟离太平乡,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年年大旱,蝗灾漫天,同时还爆发了瘟疫,朱元璋的大哥朱重五和父母活活的被饿死,三哥朱重七由于染上瘟疫没多久也死去了,朱元璋的两个姐姐早就已经远嫁他乡了,只剩下二哥朱重六和他相依为命,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二哥朱重六只能跑到异乡去讨生活。
后来朱元璋的儿时好友汤和给朱元璋写信,劝他去投奔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由于朱元璋英勇善战,胆识过人,加上有一帮兄弟支持,于公元1368年1月23日在南京登基称帝。
那么朱元璋称帝后是怎样对待他的哥哥呢?
第一:大哥朱重五
公元1344年大哥朱重五和朱元璋的父母饿死在家中,大哥死后大嫂王氏带着年幼的儿子和女儿回到了娘家。王氏回到娘家几年后由于战乱只能带着儿女东躲西藏,四处漂泊,几经周折终于在公元1353年带着自己的儿女找到了已经是红巾军首领的朱元璋。
对于大嫂和侄子、侄女的到来,朱元璋十分高兴,朱元璋原以为他们在战火中已经丧生,如今还能和他们再次相见,想到大哥的血脉还活着,兴奋异常,朱元璋嘱托妻子马氏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把侄子侄女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好生抚养,马皇后对两个孩子也是关爱有加,教他们读书识字、为人处事的道理,直到他们长大成人。
朱重五的女儿后来被封为福成公主,并嫁给了福州卫指挥使王克恭。朱重五的儿子也就是朱文正。长大后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特别是在洪都保卫战中以2万人抵抗陈友谅的60万大军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封他为大都督,也就是朱元璋军中的一把手,连名将徐达和常遇春都受他管制,但朱文正却觉得封赏太低,心生不满,于是和朱元璋的劲敌张士诚暗中勾结,准备叛变朱元璋。但最后被朱元璋察觉,朱元璋异常愤怒准备杀掉朱文正泄愤,好在马皇后去求情,让朱元璋不要断了大哥的血脉,朱文正才得以保住性命,后来朱文正被软禁在安徽桐城的一处四合院内,不久便抑郁而死。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追封大哥朱重五为南昌王,并将其改名为朱兴隆,朱重五早年夭折的长子,也就是朱文正的哥哥被追封为山阳王。由于朱元璋对朱文正心中颇有怨气,并没有对其追加封号,但念及情面将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但朱守谦长大成人后在自己的封地云南肆意的欺压当地的老百姓和官员,还勾结异族试图谋反,这让朱元璋大怒准备将其杀掉,但念及这是大哥朱重五唯一的血脉,于是将朱守谦囚禁起来。朱守谦在洪武25年因染上伤寒去世,朱元璋再次念及亲情,将朱守谦的儿子朱赞仪封为世子,而且朱赞仪袭爵成为第二代靖江王,直到明朝灭亡。
第二:二哥朱重六
朱元璋的二哥朱重六将父母埋葬之后跑到异乡讨生活,并在异乡的一位女子家中做了上门女婿,而且生下一个儿子叫做朱旺,但由于天灾一家人都染上了瘟疫,很早就去世了。朱元璋称帝后,将二哥朱重六改名为朱兴盛,并追封其为盱眙王,他的儿子朱旺。也被追封为昭信王。
第三:三哥朱重七
朱元璋的三哥朱重七在很小的时候,因为染上瘟疫很早就去世了,最后被追封为临淮王,并改名为朱兴祖。
谢邀
朱元璋一共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因为朱元璋本身就是贫民家庭出身,所以对于自己的亲人并没有太多的猜忌防备,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都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哥哥姐姐的
一,大哥朱兴隆。
大哥原名叫朱重五,在朱元璋还是放牛娃的时候,因为发生了很严重的旱灾和瘟疫,再加上朝廷贪腐横行,无心赈灾,结果他父母和大哥都先后去世,朱元璋登基后追封大哥为南昌王,值得一提的是朱兴隆有一个很厉害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在朱元璋起兵之后,大嫂王氏便带着朱文正来投奔于他,朱文正跟随朱元璋后便展现出了他极具天赋的军事谋略和胆识,屡立战功,最著名的就是洪都保卫战,以区区四万的兵力抵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85天的疯狂进攻,可以说洪都保卫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经典的以少胜多的守城战,奠定了朱元璋战胜陈友谅,一统天下的基础。可惜的是后期朱文正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欲暗通张士诚密谋,即便如此朱元璋念及亲情和多年来的战功也没有杀他,只是将他软禁,后来还封了他儿子为靖江王,这也是明朝唯一的非朱元璋血统的藩王,可以说朱元璋对他大哥这一脉很厚道。
除了以上三位哥哥以外,朱元璋还有两位姐姐,借这个机会也大体说一说吧!
首先是大姐朱氏,由于大姐出嫁的早,而且性格原因与娘家的往来也很少,朱元璋起兵后曾遭到元军的追杀,被迫逃到大姐家里避难,可是大姐夫妇怕连累到自己所以就没接纳朱元璋,这导致朱元璋后来对此耿耿于怀,一直不肯追封大姐一家,但血浓于水,而且大姐也早已去世,当年的那点怨气也都随着时间消逝了,最后他还是追封了大姐为太原长公主。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于贫农世家,也是出生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底层。朱元璋一共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大哥朱兴隆、二哥朱兴盛、三哥朱兴祖。
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以后,朱兴隆的妻子带着儿子朱文正投奔朱元璋。朱元璋也视朱文正如自己的儿子,将他带在身边一同领军作战,并屡立战功,被升为枢密院同敛。朱文正英勇善战,洪都之战中坐镇孤城抵挡住了六十万大军的进攻,军功卓越,更被朱元璋所看重。洪都之战后被提升为全军最高衙门“大都督府”的“大都督”。可惜后期朱文正对朱元璋的赏赐感到不满,因此暗自私通张士诚密谋。被朱元璋发现后,朱元璋念其军功卓越,又是大哥的儿子,多年来更是把朱文正当自己的儿子对待。因此朱元璋只是免去了他的官职,并将他软禁于桐城,最终郁郁而终。
朱文正死后留下了儿子朱守谦,朱元璋将当时八岁的朱守谦奉为靖江王,这也是非朱元璋儿子的明朝藩王。朱元璋也将大哥的长子朱圣保封为山阳王。
朱兴祖
朱元璋的三哥,原名朱重七,后改名朱兴祖。朱兴祖在史书中的记载很少,因此推断朱兴祖去世的很早,并且没有子嗣。公元1368年,朱兴祖被追封为临淮王。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还有两个姐姐。大姐被追封为太原长公主;二姐被追封为曹国长公主。并将二姐的儿子李文忠收养在身边,被追封为岐阳王。
朱元璋对待血浓于水的亲人,非常的尊敬和重视。还特意在老家凤阳建造明皇陵,把自己的父母和哥哥们的墓都迁入皇陵,使后人祭拜。
朱元璋有三个哥哥,分别是大哥朱重五、二哥朱重六、三哥朱重七。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也是一位多子但少福之人。
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向来追求多子多福,认为如果儿子众多的话,就能让日子过得更兴旺,安徽濠州的农民朱五四,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朱五四的祖上,并非安徽濠州人,而是远在江苏的句容人,不过在其年幼时,朱五四的父亲,也就是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从句容迁居到了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而在朱初一死后不久,朱五四就又迁居到了安徽濠州。
之所以前后两次迁居,没别的原因,就是为了讨生活,朱五四也没别的什么手艺,但种地是一把好手,但由于天灾和兵祸,原本的天地要么被毁坏,要么被占领,只得寻找能耕种的土地,以此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在安徽濠州安定下来后,朱五四成为了一个合格的佃户,为地主刘德家种地,每日里辛勤劳作,虽说大部分收成都交给了刘德,但也勉强能养活自己的一家老小。
朱元璋和他的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日子虽然清贫,但家有父母,自己和哥哥们也逐渐长大,日子还是很有奔头的。
假设没有意外,想必朱元璋和哥哥们日后会继续他父亲朱五四的老路,成为一个合格的佃户,娶妻生子,重复劳作,过完这一生。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安徽多地发生大旱,其中濠州最为明显,大旱导致庄稼颗粒无收,农民无以为继,被饿死的不计其数,此时又正值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元政府自保尚且十分困难,更别说赈灾了。
因此,朱五四一家,终于在这场天灾前没能扛过去,当年四月,先是朱五四在初六那天被饿死,紧接着,朱元璋的大哥朱重五在初九那天也被饿死,大哥没死多久,其长子也被饿死,到了当月二十二,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在放心不下这个家的不舍中,也撒手人寰。
一个月之间,朱元璋失去了多个亲人,这种惨状,在现在是无法想象的,但都真实的发生在小小的朱元璋面前。
那么,朱元璋是怎样追封他三个已经死去的哥哥呢?
大哥朱重五
朱重五,又名朱兴隆,不过这个名字,是朱元璋当皇帝之后,嫌大哥之前的那个名字老土,因此就把大哥的名字改为朱兴隆。
朱重五死的时候,父亲朱五四刚死不久,两个人相隔也就三四天,一个是四月初六,一个是四月初九,死因均是饿死。
在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追封大哥朱重五为南昌王,朱重五有两个儿子,长子也在当年饿死,只有次子活了下来。
说到这个次子,也算是大大有名,他就是在洪都保卫战中一战成名的朱文正,也就是说,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
洪都保卫战是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一场较为关键的战役,守将朱文正在兵力极少的情况下,硬抗陈友谅数十万大军近三个月,创造了历史上保卫战的经典案例,也为当时的朱元璋争取了很大的时间。
不过,这个原本应该一飞冲天的军事奇才,却在后期骄横跋扈,因为封赏问题,与朱元璋闹不和,以至于想投靠张士诚,气的老朱几乎杀了他,念及他是大哥唯一的后人,最终将他幽禁,朱文正也因此郁郁而终。
二哥朱重六
朱重六是在朱家人都去世后,唯一和朱元璋相依为命的亲人,其父母就是他和朱元璋一同安葬的,但在安葬完父母后,为了讨生活,朱重六远走他乡,而朱元璋则参加了起义军,之后兄弟二人再无消息。
直到朱元璋当了吴王之后,自己的二姐夫李贞带着儿子李文忠前来投奔,朱元璋从李贞的嘴里才知道,二哥朱重六早就病逝在异乡,曾经也有个儿子,叫做朱旺,不过因为营养不良,也早早夭折。
所以,朱重六也是没能熬到自己弟弟当皇帝的那一天,为此,朱元璋也是十分唏嘘,将二哥朱重六改名为朱兴盛,追封其为盱眙王,将自己那个早夭的侄子追封为绍信王。
小结:
朱元璋可以说是历朝历代的帝王中,起点最低的一个,与他类似的,也就是汉高祖刘邦,但刘邦大小还是个亭长,而朱元璋却家里人几乎死绝了,正是因为他品尝过亲人离去的痛苦,才会在当皇帝之后,对自己的至亲非常好,但虽说一个个封侯拜相,却也不能让他们起死回生,也是心里安慰罢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父亲名叫朱五四,朱元璋发迹后,将他父亲的名字改为朱世珍,母亲陈氏。朱世珍夫妻俩一生共生育了子女6人,其中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大儿子朱重五,后更名为朱兴隆,娶妻王氏,育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圣保,次子朱文正。
二儿子朱重六,后改名为朱兴盛,妻子姓名不详,有一个儿子朱旺,但很早就去世了。
三儿子朱重七,后更名为朱兴祖,过世较早,没有留下一儿半女。
大女儿嫁给了佃户王七一,但没有生育就去世了。
二女儿嫁给了李贞,儿子李文忠。在李文忠5岁时,其母去世。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25岁参加参加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红巾军,改名为朱元璋。
(朱元璋起义图)
实际上,朱元璋的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都没能活到他即位的那一天。
大哥朱兴隆死于1344年,因旱灾和大面积的蝗灾,导致瘟疫流行。朱兴隆和父母都没能挺过来,先后离世。朱元璋和二哥向邻居刘继祖要了一块地安葬了父母后,就各自逃命去了,嫂子王氏也带着年幼的侄儿朱文正亡命天涯。
朱元璋在称帝后,于洪武元年追封朱兴隆为南昌王。当年因灾失散的嫂子和侄儿后来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视朱文正为己出,将他留在身边,多有照顾和培养。
朱文正后来成为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任职大都督,节制所有军事,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朱元璋。尤其是在和陈友谅的洪都大战中,以区区4万兵力坚守洪都85天,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为朱元璋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时间。
但在此次战役之后,朱文正认为朱元璋赏罚不公,投靠了张士诚,被朱元璋提前获知,遭软禁,在牢里郁郁而终,年仅29岁。朱文正死后,其子朱守谦被朱元璋封为靖江王。
明太祖朱元璋的老爹朱五四,一生有4个儿子2个女儿。4个儿子分别是:
老大朱重四,后来改名为朱兴隆。
老二朱重六,后来改名为朱兴盛。
老三朱重七,后来改名为朱兴祖。
老四朱重八,也就是后来的朱元璋。
2个女儿分别是:太原长公主和曹国长公主。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草根皇帝,以前家里穷得叮当响,他还甚至做过和尚讨过饭,一步一步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逆袭。
那么问题来了,等到朱元璋兴旺发达以后,他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哥哥和姐姐的呢?其实朱元璋建国后,能够善待的哥哥和姐姐已经不多了。
一提到朱文正,大家肯定非常熟悉,洪都保卫战的大英雄嘛!这孩子其实就是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的儿子。
朱重四去世很早,因此朱元璋手里有点权力以后,便将朱重四的儿子朱文正带在了身边。 这也是朱文正能够大展身手的重要前提。
朱文正在朱元璋的教导之下,在军事上有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因此他在朱元璋的军队里,不断立下各种战功。
其中名留青史的就是洪都保卫战,这一战也是朱文正的成名之战。当时的朱文正才不过28岁,他带领着4万守军,在南昌挡住陈友谅60万大军足足85天时间。
这85天时间,对朱元璋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在打造战船,没有这85天,陈友谅肯定直接挥师东进,朱元璋压根就没有足以抵挡的水军力量。
所以说朱文正在一定程度上,为朱元璋的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后期朱文正却有些狂躁,他觉得朱元璋封赏不公平,甚至跑去跟张士诚联络。
眼看着这哥们想要自己做大了,朱元璋作为一代枭雄哪里忍得了?所以将朱文正给一撸到底,幽禁了起来。洪都保卫战两年后,朱文正在幽禁中郁郁而终。
这么来看,朱元璋有点对不起他的大哥,毕竟大哥就这么一棵独苗。而且当年是大嫂带着孩子来投奔朱元璋的,朱元璋没理由不善待他们俩。结果却差点搞得大哥断子绝孙。
好在朱文正去世前,就已经有了儿子朱守谦,所以朱元璋念及对大哥的亲情和对朱文正的功劳,便将朱守谦册封为靖江王,封地就在南昌,也就是洪都保卫战之地。
除了三个哥哥以外,朱元璋还有俩姐姐。虽然都是至亲,但是朱元璋对待她们的态度是不同的,因为她们当年对待朱元璋的态度也是不同的。
1、大姐太原长公主。大姐年纪比较大,嫁给了王七一。由于出嫁的时间比较早,而且估计家里的日子也不太好过。所以大姐对朱五四家没有什么帮助,这或许是朱元璋对其冷淡的原因之一。
毕竟当初朱五四下葬的时候,连安葬费都没有,也没见大姐出面摆平这件事。可见人情淡薄到了何种境界。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朱元璋起兵后被元军追杀,本打算躲到大姐家,结果大姐和姐夫却担心自己受到牵连,所以就没留朱元璋。我认为这种可能的可信度不高,毕竟朱元璋起义以后,四处征战,咋能那么巧就躲到大姐那儿去呢?
总之朱元璋不喜欢大姐,大姐去世很早,而且也没生个儿子,所以朱元璋只是勉强追封她为太原长公主,连个名字也没赐一个。而且还是外甥李文忠找到太原长公主灵柩后,朱元璋才勉强追封的。
朱元璋的三个哥哥都早逝了,大姐也早逝了,二姐其实也没能活到朱元璋建国。所以他们家六个兄弟姐妹中,除了朱元璋以外,全都没能享受到荣华富贵。
也正是感念于这件事,所以朱元璋后来对自己活着的那些亲人是倍儿好的。尤其是对他的那二十多个儿子,全部都被封为有实权的地方藩王,结果导致了后来的靖难之役。
参考资料:《明史》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从名字来看很多人认为他是八月初八生的,毕竟当时元朝那些没有读过书的农民,他们取名不是以父母年龄相加就是以出生的日期进行命名。其实朱重八之名是因为他有七个哥哥,自然不全是亲哥哥,古代排行是依据家族来的。元至正四年(1344年)是朱重八一家甚至是无数家庭的灾难年,四月初六父亲朱五四饿死,初九大哥朱重五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朱圣保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陈氏饿死。短短十二天就失去四位亲人,而且当时朱重八兄弟还找不到一块地给父母安葬,好在有好心的地主刘继祖给了一小块地让其父母入土为安。安葬完父母,朱重八为了有口饭吃不得不出家为僧,为僧没多久又不得不出门化缘,化缘游历的这段日子是磨练他让他成长的日子,二十五岁的时候投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由于能力强,郭子兴将义女马氏嫁给他,他改名朱兴宗,后来又改名为朱元璋,字国瑞。
对于伯父和堂兄弟也进行了追封,朱五一为寿春王,朱重一为霍丘王、朱重二为下蔡王、朱重三为安丰王、朱重四为蒙城王。朱重一的儿子朱铁哥为宝应王,朱重三四子分别为六安王朱转、来安王朱记、都梁王朱臊、英山王朱润。
1368年朱元璋称帝时,他的兄弟姐妹,父母全部都死了,没有一个在世的。首先他父母和大哥死于1344年淮北天灾,那年朱元璋投到皇觉寺当了和尚捡回一条命,朱元璋早年闹革命时已出嫁的大姐怕惹祸,与其划清界限,所以关系不好,后来大姐也早死未留后,1351年朱元璋闹革命当有起色时,二姐朱佛女也死了,留下了儿子李文忠,二哥和三哥也都早死,没有留下存活的子嗣,所以朱元璋革命成功后,就剩他独一支了。
朱元璋的兄弟姐妹,只有大哥朱兴隆和二姐朱佛女留有后人延续,图为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夫妇画像。
三个哥哥分别叫朱重五改名叫朱兴隆,封南昌王,朱重六改名叫朱兴盛,封盱眙王,朱重七改名朱兴祖,封临淮王,都葬在凤阳的祖陵。朱兴隆的儿子也封为了山阳王,次子朱文正跟随朱元璋闹革命,做过大都督,后觉得封赏不公反水了,被朱元璋软禁而死,留下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看来朱元璋对唯一的子侄还是很照顾的。朱兴盛留有一子,也死的早,被朱元璋封为昭信王,朱兴祖没有子嗣,前面说到二姐儿子李文忠位极人臣,但他儿子李景隆是建文帝铁杆支持者,最后被朱棣圈禁。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放牛娃朱元璋坐在应天府的皇帝宝座上登基称帝,建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 一路走来,朱元璋感概万千,想想当年自己还是一个穷苦的放牛娃,没想到今天能够登上九五之尊,这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清楚。
此时的朱元璋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但是他们都没有这个福分和自己共享富贵了。
我看有人说朱元璋的大哥原名叫朱重五,但是我仔细考证了一下,发现《朱氏世德碑》中记载了朱元璋的大哥应该是朱重四,不过无所谓,不管叫朱重五还是朱重四,反正后来朱元璋的大哥都取名叫了朱兴隆。
“先伯娶刘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公生钟离。先考君娶妻陈氏,泗州人,生子四:长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迁钟离后,戊辰年。”《朱氏世德碑》
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虫灾,疾病到处流行,并因此引发饥荒,再加上元庭的高压政策,根本不去赈灾。朱兴隆及其父母朱五四、陈氏也在饥荒中被饿死。也就是朱元璋十七岁的时候,父母和大哥就饿死了。
尽管朱文正犯了错,称帝后的朱元璋还是封侄女为福成公主,允许侄女以旁系亲属的身份享受着直系公主的待遇。公主后来嫁给了王克恭,驸马王克恭曾经是福建行省参政,后改福州卫指挥使。另外朱文正虽然没熬到朱元璋称帝,但是朱元璋对他的后人还是不错的,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才几岁就被封为靖江王,就藩桂林,是二十五个藩王里面唯一的非直系子孙,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大哥的后人还是不错的。
朱重六,朱元璋的二哥,当年的一场瘟疫过后,朱元璋家里人就剩下了二哥、大嫂和侄儿。朱元璋和二哥想把父母和大哥埋葬了,可是没有地,先是找地主刘德借,刘德出言讥讽没有借给。最后邻居刘继祖借给朱元璋一个安葬父母的地方,朱元璋和二哥安葬了亲人,就分开各自逃慌去了。
并且据说朱元璋比较讨厌他的大姐,一种说法是:朱元璋当年起义的时候,被元兵追杀,走投无路,想要在大姐家里躲躲,可是朱元璋的大姐和王七一怕受到连累,不接纳他。最后没有办法,朱元璋只能投靠别的地方。朱元璋称帝后,给所有的亲人都封了王或者公主,唯独没有给大姐封号,一直等到洪武三年,外甥李文忠回老家时,看到姨母的墓残败不堪,上报朱元璋,朱元璋才把大姐封为太原长公主,封长姐夫王七一为驸马都尉。
朱元璋的二姐叫朱佛女,朱元璋和二姐的关系最好,原因就是二姐是朱元璋这些亲戚家庭条件最好的,可以吃的饱饭。经常接济朱元璋家里,所以朱元璋一直很尊敬二姐和二姐夫。
朱元璋对外甥李文忠也很好,第一次见到外甥时悲喜交集,安慰保儿(李文忠小名)说;“外甥看到舅,如同看到母亲。你已经到了舅舅这里,今后生活就有了依靠。”
朱元璋由于二姐的感情,很喜欢和信任这个外甥,并且李文忠也很争气,慢慢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为朱元璋立下赫赫战功。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洪武三年,获封曹国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洪武十六年,文忠因病去世。
朱元璋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性情的皇帝,他将骨肉至亲看的非常珍重,如同他对结发夫妻马皇后百依百顺那样,几乎照顾到每一个亲戚的利益。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位由战争状态下的统帅,及时转化成为封建帝王的政治家,所以兼顾亲情的同时又会衡量江山社稷的稳固与否,故而他对哥哥、姐姐以及他们的后代都展现出亲情的温暖与政治家的冷酷。
老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一点也许在朱元璋身上体现的最为深刻。朱元璋的穷长辈儿们世代为农,没能给他一个显赫的家庭背景,但他成为一代帝王之后却将长辈儿们追封至五世祖朱仲八。当然这是封建帝王树立仁爱孝道形象的一种手段,但这也可以说明朱元璋是位有情有义的皇帝,若非祖辈们苟活于乱世,他朱元璋也不可能成就帝业,祖辈们最大的功劳就是延续下朱家香火。如果说长辈儿们的繁衍养育之恩显得平淡,那么同辈儿的兄弟姐妹更应有亲人间的关怀。这种关怀也许就是儿时放牛种地时的感情,是同睡一张铺、同食一桌饭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在危难面前所剩多少就值得检验了。(朱重五剧照)
朱元璋的两个姐姐均是灾荒之前就已经嫁了出去,大姐嫁给了王七一,这个王七一从名字来看也应该是个穷小伙,能渡过灾荒就已经算是福大命大,但他们无后;二姐嫁的稍微好一些,根据史料记载,她所嫁的同乡李家平时还会接济朱家,他们生下一个独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开国功勋李文忠。
由此可见,灾荒导致了朱元璋本家只剩他一人,长嫂带着儿女逃荒时并未带上朱元璋,古话讲长兄如父,长兄去世后应该由长嫂照顾朱元璋,但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十六岁,在古代已经算是成年人,所以并不能责怪嫂子,反而她能够将大哥的儿女保全也算对朱家有功,更重要的是她有一个勇猛善战的儿子朱文正,朱元璋起兵以后,嫂子王氏便带着朱文正和女儿投靠了朱元璋,朱文正因战斗勇猛、屡立战功而深受朱元璋喜欢,毕竟是自己的亲侄儿,朱元璋将节制中外诸军的大都督一职授予朱文正,朱文正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在洪都保卫战中,与邓愈一起死守孤城85天,成为击败陈友谅的关键致胜环节。
朱文正最终被朱元璋软禁,郁郁而终。朱元璋称帝以后,立即追封大哥为南昌王,更名朱兴隆,到了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将其八岁的孙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也就是朱文正的儿子,命就藩桂林,也因此将朱兴隆更奉为靖江王始祖,此系藩王传承十四代,正朝十三代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南明袭最后一代,成为明史上唯一一脉非太祖血统的王族。当初王氏带出的女儿也在明洪武元年册为公主,赐婚下嫁于王克恭,明成祖时期另奉其为福成公主。与长兄同追的还有二哥、三哥,二哥更名朱兴盛,被追为盱眙王,列祀家庙,追封其子朱旺为昭信王;三哥更名朱兴祖,被追封临淮王。
与大姐相比,二姐的待遇明显不同,一是因为二姐在朱家最困难的时候倾力相助,且生下一个文武双全的李文忠。二姐的丈夫名叫李贞,他不仅很支持老婆贴补困难的朱家,且在朱元璋起兵之后不久便选择跟随征战,而此时的二姐已经去世,李贞带着李文忠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李文忠也逐渐崭露头角,十九岁提领朱元璋亲军,并深受朱元璋信任,常令其担任大将监军。
“衣冠焜燿于三世,恩泽滂沛于一门,揆今食禄之家未有过于臣者”——李贞朱元璋称帝后,追封二姐为孝亲公主,封二姐夫李贞为恩亲侯、驸马都尉,由封号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二姐一家的感情多么深厚。到了洪武三年(1870年)又改封二姐为陇西长公主,这才顺带着给大姐了一个封号,李贞则被加封为特进荣禄大夫、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到了洪武十一年(1378年),李贞去世,朱元璋追封李贞为陇西王,谥“恭献”,赠李贞“三世皆王爵”。除了太祖一脉的皇亲国戚里,李家外戚成为明初最受朱元璋看重的亲人,在李贞在世时,朱元璋常亲自到李贞家探望,这只有皇太子以及开国公爵才有的待遇,朱元璋在李贞去世时不禁哭泣,还为他“辍朝三日、车驾临奠”。(紫荆城太庙)
二姐家的待遇本不错,可惜李文忠有个草包儿子李景隆,袭曹国公爵后助建文帝削藩,没有这个本事偏要揽这个活,朱棣起兵后任大将军前往讨伐,结果在有利形势下连败两阵,损失十万大军,以至形势发生逆转。待燕王叛军兵临城下时,依旧是李景隆组织南京保卫战,这次他不战而降,开门迎敌入城,致南京陷落,明帝易主。朱棣继位之后,以“默相事机之功”封他为太子太师,赐功臣勋号,加柱国,增岁禄,列于群臣之首。但没过多久便受弹劾,被朱棣夺了爵位,并圈禁一家,抄没家产,李家世袭爵位就此丢失。
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注重亲情的人,虽然他在杀功臣时心狠手辣,但在对待家人时却非常慈祥和蔼,不仅把自己的儿子们安排的很好,而且对自己的哥哥们进行了追封,侄子、侄女们也都做了很妥善的安排。
朱初一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朱五一和朱五四,朱五一有四个儿子,从朱重一排到朱重四;朱五四也有四个儿子,从朱重五排到朱重八。而朱重八就是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之前的名字,此外朱元璋还有两个姐姐,没有名字。
朱元璋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又赶上了瘟疫,所以当朱元璋发迹以后,老朱家除了朱元璋这一家之外,就只剩下朱重五的一对儿女,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朱文正和福成公主。还有一个外甥,是朱元璋二姐的儿子,名气更大,是开国第三功臣李文忠。下面我们一一来介绍一下。
不管是堂兄也好,还是亲哥哥姐姐也好,毕竟都已经死了,追封再大的官也意义不大,关键还是看怎么对待活着的人。前文我们说过,老朱家活下来的除去朱元璋一家子外,还有朱元璋的一个侄子,一个侄女,和一个外甥。
先说这个侄子。侄子叫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儿子。早在朱元璋还没当和尚之前朱兴隆就死了,大嫂王氏就带孩子回了娘家。后来朱元璋在滁州的时候,王氏带着儿子朱文正来投奔。朱元璋很高兴,把朱文正当成自己的儿子来养。
朱文正也确实很争气,在攻打集庆路的时候,朱文正屡立战功,朱元璋就问他想当什么官,朱文正回答说,“等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如果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朱元璋从此更加喜爱朱文正。
但是,朱文正个性刚强。在洪都保卫战中,他坐镇孤城抵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堪称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但可能朱元璋太把他当自己人了,战后居然没有进行封赏。为此,极度不满的朱文正一怒之下投靠了张士诚,事情败露后,朱元璋大怒,本要杀他,但在马皇后的劝解下,只是将其软禁了起来。之后不久,朱文正在悔恨中郁郁而终。
平心而论,朱元璋对朱文正还是相当不错的,几乎是当成了亲儿子来培养。即使最后朱文正犯下了谋反的大罪,朱元璋还是没狠心处死他,只是软禁了起来。而且,到了洪武三年,朱元璋还封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为靖江王,此后一直传了十四代,直到南明隆武年间,这是明史上唯一一脉非朱元璋血统的王族。
最后说说外甥。朱元璋的大姐出嫁的早,之后和娘家人也不怎么来往。据说,有一次朱元璋打了败仗到大姐家避难,但大姐和大姐夫害怕被牵连拒绝了他。所以,朱元璋对大姐一家人一直不怎么感冒,登基之后也没有追封。直到洪武三年,在李文忠的劝说下,才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姐夫王七一为驸马都尉,并下令修缮了二人坟墓。
和大姐相比,二姐就很照顾朱元璋了,姐夫李贞也很支持朱元璋,两口子还让儿子李文忠追随朱元璋四处征战。朱元璋对二姐一家非常感激,登基后追封二姐为孝亲公主,封二姐夫李贞为恩亲侯、驸马都尉,并在之后不断加封,直到追封为王。
朱元璋的祖父叫朱初一,朱初一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朱元璋的大伯叫朱五一,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重四,一个是朱元璋的父亲叫朱五四,也叫朱世珍。
大哥朱兴隆,在公元1344年,朱兴隆与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先后去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追封大哥朱兴隆为南昌王,朱兴隆的儿子叫朱文正,朱元璋起兵的时候,朱兴隆的妻子王氏就带着朱文正投奔了朱元璋。
朱元璋把朱文正当做亲生儿子来抚养,在洪都保卫战中,朱文正抵挡住了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的进攻,但是战后,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就与张士诚私通,朱元璋知道后,将朱文正软禁,朱文正死后,他的儿子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世袭罔替。
大姐太原长公主,嫁给了王七一,但在朱元璋起事的时候,曾经投奔大姐,但是大姐与大姐夫担心受到牵连,所以没有接纳朱元璋,朱元璋内心也十分不满,只认二姐,不认大姐,所以在洪武元年的时候并没有追封。
洪武三年,二姐的儿子曹国公李文忠回乡祭奠,看到大姨的灵柩十分的破旧,就上表给朱元璋,朱元璋勉强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大姐夫为驸马都尉。
纵观中国历史,有两位出身低微的“布衣天子”,一位是汉高祖刘邦,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一位是明太祖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相比至少还是泗水亭长的刘邦,朱元璋的出身则更为卑贱低微,最惨沦为乞丐。
朱元璋出生农家,世代种地,家里一贫如洗。那么,朱元璋到底有几个兄弟?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怎么对待他兄弟的?(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史随时看!)
朱重八的爹叫朱五四,当时朱五四的哥哥朱五一已有四个儿子,分别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朱五四自己也有四个儿子,分别叫重四、重六、重七、重八。朱元璋排行第八,家里最小,又在“重”字辈上,故取名“重八”。
朱重八,不能算作一个名字,只能算是一个代号。因此朱重八发迹之后,就换掉这个土啦吧唧的代号,曾多次更换雅名,最后才选定了“朱元璋”这个名字。
朱五四生有4子2女,朱元璋是家里最小的娃,上面是3个哥哥和2个姐姐。
元末的贪污腐败及天灾作用下,遗憾的是,朱元璋的父母和3个哥哥都早早死掉了。当他当上皇帝后,实际上他的哥哥们统统不在了,他还能怎样对待3个哥哥?
活人之福是享不了了,于是大加追封3位哥哥为王,并善待哥哥的后人。朱元璋怎么做的?
后来,虽然朱文正犯了私通张士诚重罪,朱元璋也并未杀他而是囚禁,后郁郁而终。
朱元璋不忘朱文正的功劳,将朱文正8岁的儿子封为靖江王,世袭罔替,藩地桂林,朱文正一脉传14代,一直到明亡,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脉非太祖血统的王族。(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史随时看!)
早死,绝后,追封盱眙王,起名朱兴盛。
早死,绝后,追封临淮王,起名朱兴祖。
由于朱元璋早年造反遭到追杀逃亡时,曾乞求大姐家收留,大姐和大姐夫怕受连累,最亲的大姐却见死不救,轰走了朱元璋。
朱元璋对此事铭记在心,所以当上皇帝后没有对大姐家有任何封赏。后来,看在二姐家儿子李文忠请求的面子,才给已死的大姐,追封了个“太原长公主”的封号,大姐夫也沾光封为驸马都尉。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朱元璋有三个哥哥和二个姐姐。大哥朱兴隆(朱重五)、二哥朱兴盛(朱重六)、三哥朱兴祖(朱重七),这些名字是后来朱元璋给起的。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他的哥哥姐姐们都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
元朝末年,淮北大旱,父亲朱世珍、母亲陈氏、大哥朱兴隆先后去世。大哥朱兴隆的妻子王氏带着儿子朱文正离家外出逃荒。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后,王氏带着朱文正前来投奔,朱文正被朱元璋视如己子。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大哥朱兴隆被追封为南昌王,有两子分别是:长子山阳王朱圣保,次子南昌王朱文正。
三哥朱兴祖,去世的很早,他也没有子嗣。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朱兴祖被追封为临淮王。
而对于他的二姐,朱元璋毫不吝啬的给予最大的照顾。朱元璋幼年之时,二姐和二姐夫经常接济朱元璋,虽然二姐也没有活到明朝建国,但是她却有一个出色的儿子,他就是明朝的开国第三功臣李文忠。在平定江南和北伐元廷中,李文忠攻城拔寨,为明朝开疆拓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被朱元璋封为曹国公。虽然李文忠也是过早离世,但朱元璋将对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十分照顾。
专注于解密历史,分享历史趣闻,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李哥讲史!喜欢的小伙伴们记得点赞或者评论!
未发迹前的明太祖朱元璋家族因为经历了元末的暴政和乱世,人丁十分稀疏。在开元建国,建立大明王朝时,朱元璋的三个亲哥哥、两个亲姐姐都已经作古,亲侄子也只剩下朱文正一根独苗。所以,对于黄土之下的兄长们,朱元璋彼时能做的无非也就是封土建陵、风光改葬(即位于明中都凤阳的明皇陵,并未迁葬,而是在原葬地基础上加封土及地面建筑建成,其内葬着朱元璋的父母朱世珍(五四)夫妇,陪葬有朱元璋兄嫂等多人),而后追赠王爵,给予兄长们香火祭祀及死后哀荣。所以,朱元璋在洪武元年追尊数代先祖为皇帝的同时,追赠长兄朱兴隆(重五)为南昌王、次兄朱兴盛(重六)为盱眙王、三兄朱兴祖(重七)为临淮王以及次兄朱兴盛(重六)已故的儿子朱旺为昭信王。
另外,明朝开元建国之后,朱元璋的伯父以及堂兄弟、堂侄等较近支的亲属也都受到了优待。死了的基本都追赠了王爵,活着的也基本都册封了郡王等爵位。如朱元璋的伯父朱五一追赠寿春王,堂兄朱重一追赠霍丘王,堂侄朱赛哥、朱铁哥封高沙王、宝应王等;这里就不详细列举了。
明太祖朱元璋素来以刻薄寡恩著称,但那是对外人。从朱文正和李贞的境遇来看,其对自家人还非常大方的,甚至比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更加大方。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本名朱重八。要是算上他的堂兄胞兄,一共兄弟八人,他们分别从重一到重八。在福垊看来,朱元璋对自己堂兄、胞兄还是相当地厚道的。明太祖不仅封了七位哥哥为郡王,那级别跟洪武帝养岳父郭子兴的级别一样高。就连他们的儿子也大都封为了郡王,其中还有一位的级别还相当于亲王呢!
【朱重四】(?-1344)朱元璋赐名为朱兴隆,生于盱眙,追封为南昌王。上图来自百科,但福垊感觉朱元璋的大哥应该没这么老吧。有子两人,长子朱圣保册封为山阳王(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早卒,无子。次子朱文正,任大都督,最大的亮点就是以4万兵力抵挡住了陈友谅60万大军85天的强攻。守卫洪都(洪都之战)一役,福垊以为其才应在蓝玉之上。因为功高震主加之居功自傲被朱元璋软禁逼死。
【二姐】(1317-1351)赐名朱佛女,二姐嫁给了盱眙人李贞(1303—1378),二姐夫家境尚可,他们对朱元璋颇为照顾。1351年二姐去世后,1353年李贞携子李文忠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刚一称帝就追封二姐为孝亲公主,1370年追封为陇西长公主,加封李贞为“特进、荣禄大夫、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1372年加封为曹国长公主。李文忠的儿子曹国公李景隆为朱棣夺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朱元璋这个皇帝,他对大臣们比较严格,处罚了很多贪官污吏,但是对自己的亲属却尽量优待。
事实上,朱元璋有四个兄弟,朱元璋最小,他前面还有三个哥哥,到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他的哥哥都不在了!
想当年,淮北一带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虫灾,疾病到处流行,并因此引发饥荒,朱兴隆及其父母朱五四、陈氏也在饥荒中被饿死。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可见,朱元璋总共四兄弟,还有二哥盱眙王朱兴盛、三哥弟临淮王朱兴祖!
洪武元年的时候,朱元璋追封长兄朱兴隆为南昌王,列祀家庙,后他成为了靖江王的始祖!
靖江王王府在广西桂林。
也就是说,朱元璋的大哥,其子孙被封为广西桂林靖江王,这一脉朱家子孙存在了很久,直到明末清初,还有靖江王的后裔参与反清复明呢!
为了逃避清朝的追杀,靖江王的后代最后当了和尚与八大山人、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僧,石涛是一个僧人,他是前明靖江王朱守谦的后裔,朱守谦是朱元璋哥哥朱兴隆的孙子。
洪武三年封藩桂林。
他哥哥的后代最终躲过了明末的乱世,可见,朱元璋也算对得起他的哥哥了!
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关注!@龚柳辉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生于1328年10月28日,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父亲名叫朱世珍,母亲是陈氏。
朱元璋世世代代贫穷困苦,不要说读书,就是正常能活命就很不错了。
朱元璋有3个哥哥。
大哥:朱兴隆、原名朱重五;
二哥:朱兴盛、原名朱重六;
三哥:朱兴祖、原名朱重七。
朱元璋天生不同凡响。他“姿貌雄伟、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前面两个词语描述他的面貌;后面两个词语形容他的气质。奇异之人必有奇异之举。
历经苦难、终成帝王
朱元璋6岁那年,妈妈陈氏带着他与大哥一起外出讨饭。正走在路上,突然,远远看见一队元政府军队,军队中好像有2个小孩子被绑着。
朱元璋大哥就对妈妈说:我们赶快躲起来,军队一定是来抓小孩的。
母子三人往哪跑呢?他们四周张望,发现东方不远处有一座规模挺大的破庙。三人快步向破庙跑去。
到了破庙门前,妈妈向庙里的菩萨拜了3拜,3人就走进庙里。走到菩萨后面,发现一个较大的豁口,3人钻进去,蜷伏着身子,不敢出声。
果然不错,时间不长,元军追到庙前。朱元璋他们听动静知道,元军真的在找小孩。
过了一会,朱元璋听见有人说:可能你看花眼了,这庙门都被蜘蛛网布满了,一点没有动,怎么会有人进去?
好像有人走进了庙里,紧接着,听见有人说:哎呀,我的眼睛不能睁了,被灰迷住了。
那群士兵终于走了。等到晚上,母子三人才敢从庙里出来。
回到村子中,他们得知:元朝军队就是在搜查所有6岁的小孩,逮到之后将全部集中到牢狱中看管起来,永远不得释放。
据说当朝国师算卦:今年6岁的小孩中有真龙天子,元朝很可能就毁在真龙天子手中。
朱元璋母子钻进破庙,成功躲过了一劫。
1343年,安徽凤阳发生严重的旱灾,旱灾之后接踵而来的是疯狂的蝗灾,同时发生了肆虐的瘟疫。
经不住三重灾难的打击,在10多天时间中,朱元璋爸爸、大哥、妈妈先后离开人间。朱元璋痛不欲生,但也不能不生,因为死人需要安葬。
朱元璋与二哥没有土地安葬父、母以及大哥的尸体,哭求邻居刘继祖。好心的刘继祖把一块坟地给了他们。
兄弟二人用仅有的几件破烂衣服把尸体裹好,安葬在刘继祖给的坟地中。
安葬了父亲、哥哥、母亲之后,朱元璋与二哥、大嫂等亲人不得不分开,各寻生路。
后来,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不断成长起来。当朱元璋率军攻下滁州的时候,他的亲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和外甥3人一起来到军营,希望谋取一条生路。
朱元璋询问他们自己哥哥的情况,姐夫李贞说:二哥、三个都已经饿死了。朱元璋伤心难受、欲哭无泪。
朱元璋把他们全部收下来、留在自己的军队中。其中有的人为朱元璋做出了重要贡献。
1363年,陈友谅进攻江西南昌,朱元璋亲侄儿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阵地、顽强抵抗,长达85天,为朱元璋率军到来赢得宝贵的时间。
当朱元璋统帅大军进发南昌时,陈友谅转而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激烈战斗36天。陈友谅被朱元璋军队乱箭射死。
1368年,经过艰苦奋斗的朱元璋终于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开始大肆分封,因为三个哥哥都已经不在人间,所以,朱元璋对他们分别进行了追封。
只有爱憎分明的人,才是英明睿智的人。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谢谢邀请!朱元璋兄弟姐妹六人,他三个哥哥,两个姐姐,朱元璋最小。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做了皇帝,这时他的哥哥姐姐都死了,朱元璋给予他们追封。
大哥,朱重五,死于1344年,1343年安徽凤阳大旱,几乎颗粒无收,1344年麦前青黄不接时,不少人被饿死,朱重五和父母几乎是同一时间段饿死的。朱元璋将大哥改名为朱兴隆,追封为南昌王。朱兴隆的长子朱圣宝夭折了,追封山阳王;次子朱文正,跟随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逐渐成为一员虎将,在讨伐陈友谅时立下大功,很受朱元璋的赏识。但结局不好,其原因是有些地方,和朱元璋走不到一起去,没有封赏。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追随朱元璋,被封为靖江王。
二哥,朱重六,死亡时间不详,他和朱元璋一起把父母安葬后,就离乡背井,多少年没有信息,什么时间死的也不知道。朱元璋给他改名为朱兴盛,追封为盱眙王。他有一个儿子,也早丧,追封为昭信王。
三哥,朱重七,卒年不详,比他父母死亡时间还要早。改名为朱兴祖,追封为临淮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现在安徽有些地方,家中最小的孩子,都称“老八”,这个“八”字,在当地有小的意思,不论几个孩子,只要是最小的,都是这样称呼,这是和朱重八有关。
大姐,对朱元璋不好,也没有什么照顾。朱元璋遇到追兵,逃难大姐家,大姐怕事,没有收留,差点出事。朱元璋迟迟不给追封,后来到底追封了,追封为太原长公主。
二姐,经常照顾朱重八,送吃送穿,可惜36岁去世。他的儿子李文忠,跟随朱元璋,成长为扫北第五路大元帅,战功显赫,被封为曹国公。朱元璋原先追封二姐为孝亲公主,后来又改封为曹国长公主。
二哥朱兴盛追封为盱眙王,有一子朱旺早亡,被追封为昭信王,二哥这一脉等于绝后。
三哥朱兴祖追封为临淮王没有子嗣。
大姐没有名字追封为太原长公主。
二姐朱佛女追封为陇西长公主(开国功臣曹国公李文忠的母亲,因此又被称为曹国长公主)。
朱元璋的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基本上都是早亡,在朱元璋开国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功劳,能被封王封公主都是靠着血缘关系,但是他们的子嗣俱是被朱元璋厚待,有血脉流传下来的就是大哥朱兴隆之子朱文正还有二姐曹国长公主之子李文忠。
朱文正是朱元璋早年统一江南时的得力干将,曾官至当时朱元璋集团的最高衙门“大都督府”的大都督,朱元璋对于这个侄子也是煞费苦心的栽培,亲自取名为文正。
朱元璋大哥朱兴隆还有一女被册封为福成公主,同时还有朱元璋堂兄弟蒙城王朱重四女儿被册封庆阳公主,明朝建立后,礼制初定后,有礼官进言皇侄女应改封郡主。朱元璋以只有侄女二人不忍降其为郡主,继续以公主称呼。只是将两位公主的岁给禄米减了三之二,到了建文帝时,随着血缘疏远,才按照大明礼制将两位公主降为郡主。
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为明朝开国第三功臣,早年母亲去世后跟随父亲投奔舅舅朱元璋,被朱元璋收为养子,不同于朱文正,李文忠在开国过程中一直勤勤恳恳,立下了汗马功劳,开国后朱元璋恢复其原姓,封为曹国公,死后追封为岐阳王。
从朱元璋对于三位哥哥两位姐姐的追封,还有对他们的后人来看,朱元璋还是很有人情味的,对于亲情很是在乎的。
本文由作者:开心果19860321 于 2023-12-25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315750209664172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