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水平的贡献都非常显著。然而,评价两者之间谁的文化水平更高并不容易,因为这涉及到多个角度和维度。
首先从教育背景来看,诸葛亮在早年接受了较好的教育,成为一位卓越的学者。他精通经典著作,并以其才华闻名于世。相比之下,虽然曹操也有一定的学问基础,但他主要以武功和军事才能而知名。
其次,在政治智慧方面,曹操表现出了卓越的统治能力和领导才干。他创立了魏国政权,并成功地实施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曹操善于用人,并聚集了许多人才为自己效力。他还提倡法制建设、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无法简单地断定曹操与诸葛亮谁的文化水平更高。两位历史人物在不同领域展现出了各自的才华和贡献,他们的智慧、学识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影响都是无法忽视的。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综合评价他们的文化水平,并将其作为中华文明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家父子三人都是文学家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后来到了宋代,才有了三苏父子。
诸葛亮的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训诫》等,诸葛亮的文学著作大多带有哲理性,他的代表作《诫子书》最能体现他文学特征: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很平稳,很耐人回味。
两个人一个属于是豪放派,一个属于写实派;在传颂度上都有各自的代表作,也都有各自的特征。喜欢豪放、打破规则的人喜欢曹操的文学作品多,比较规矩、严于律己的人喜欢诸葛亮的作品多。但论文学性,曹操比诸葛亮的文学成就高了一些,但是诸葛亮文章的思想性却高于其思想。
此外,诸葛亮对绘画、音乐、发明等也都有很高的造诣
论文学成就当然是曹操更高,曹操的诗写得很好,《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都是不朽名篇。
虽然只是一篇公文,篇幅也很短小,但里面的内容却很丰富,写得深沉、诚挚、亲切而流畅,既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文章,也是诸葛亮政治理想和政治理念的集中表达,深为后世的推崇。
这篇文章写得率直而质朴,语言凝炼、一气呵成、充满气势,文中有不少词汇经诸葛亮提炼成为成语,比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几百字的一篇小文章竟产生出这么多被后世广泛使用的成语,在这方面没有任何一篇文章能与之相比了,可谓字字珠玑。
前一份《出师表》读起来激昂热烈,与之相比后面这一份奏表或许更重说理,因而显得气势不如之前,言语之中也多了许多悲壮。
这是因为,首次北伐遇挫对诸葛亮的心理势必产生不小的影响,他更清楚地看到敌我之间力量对比上的差距,所以《后出师表》强调了困难,强调了完成先帝遗志的艰巨性,但是决心未变,理想未变,胜利的信心也未变。
关于前者,先贤的论述早已汗牛充栋,诸葛亮这里深入浅出,根据自己一生的体会,对儿子说了3个方面的要点:一是经常静思反省,也就是现代人说的自我对照检查,人在静思之中,才能发现自己思想深处的缺点、错误,防止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的放任;二是树立俭朴节约的好习惯,只有做到清心寡欲才能自己保持清醒,不会沾沾自喜;三是树立坚定的志向,志向一定要远大,目标一定要长远,更重要的是必须坚持。
关于后者,诸葛亮也谈了自己4个方面的感受:一是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知识在书本上,只有通过不懈的学习才能掌握;二是知识是否丰富,是否够用,要在实践中去检验;三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持之以恒,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来;四是要善于总结,不断提高。
如果说前一封家书尽管精彩,但在历史上还能找出一些类似的家书相媲美的话,这后面的一封家书,相信无可匹敌!
诸葛亮这样写,是因为他觉得重要,这些都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虽不是《将苑》、《便宜十六策》那样的政治智慧和军事韬略,但一样让人感觉到了分量之重,因为这里面充满了殷殷之情。
酒桌是个重要的地方,可以联络感情,可以发泄情绪,可以说事情,可以定江山,但酒桌之上又最不容易把握,弄不好就伤了感情、误了事情,有的人就是在这里掉了脑袋,有的江山就是从这地方开始丢的。远的不说,就拿诸葛亮最熟悉的先帝刘备,就有多次喝酒失态的事情发生。所以,诸葛亮给儿子写了那段话。
这两封家书写作时间不详,推测起来应该就在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之间这一段难得的较长时间的休整期,是诸葛亮最有时间和精力写这一类家书的时间。
除了这两封写给儿子的信,诸葛亮还给其他亲属写过家书,其中一篇写给外甥的书信也十分有名。诸葛亮在这封信中写道:
人应当有高尚且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让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存留,引起内心里的深深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他人请教,去除猜疑和吝啬。这样做了,即使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向,不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如果志向不够刚强坚毅,意气不够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在流俗中,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凡夫俗子之列,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下流之辈!这封信针对青年人普遍存在的毛病进行说理,虽是说理,却不空洞,就像对面谈话,没有耳提面命式的说教,让人感到亲切而自然。其中一句“志当存高远”,成为后世无数人的座右铭。
谢邀。
一提到诸葛亮人们就想到三国演义里那个充满智慧,状乎于妖的孔明先生,其实这都是小说演义出来的,与史实有很大差别。
论其军事才能与曹操堪与匹敌。
若论起文学成就,诸葛亮无法与曹操相比。曹操及三曹代表了三国时期建安文学的风骨,其诗歌与散文不少名篇流传后世,且评价甚高。而诸葛亮只有出师表与诫子书流传后世,至于后出师表是否是诸葛亮所作,尚有争议,有说是后人伪造,无法证实。
三国演义作者贬低曹操,美化刘备,神话诸葛亮,这已是后世共识。
还原历史,辨明真相。
曹操文学成就更高,理由很简单,这可是经毛主席亲自认证的建安文坛领袖。
毛泽东一生,很少佩服古人,“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诚然是文治武功、雄才大略,但比起改天换地的毛泽东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但曹操不同,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文学家、诗人,甚至还是兵法家、书法家和艺术家,他精通围棋、古琴、清商乐舞、蹴鞠、养生学、中医学、营养学、还研究过建筑学、城市规划与服装设计,这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所以,毛泽东非常佩服曹操的多才多艺,独领风骚。
曹操一生,著作极丰,文多慷慨悲怆,比如这篇《嵩里行》,就是他在建安初年,迎奉汉献帝至许都后,感叹时艰而写,文见其人,字里行间,尽显其卓然于群雄之志向与觉悟: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津盟,乃心在咸阳。军力合不济,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称帝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注:嵩里,为泰山一地名,据说为人死后灵魂归处。《蒿里行》即乐府曲调中送葬挽歌之名。以此诗所咏丧亡之哀,足当此悲剧时代之挽歌。)
短短八句八十字,从当年酸枣会盟失败一直说到如今袁术称帝号,总共七年山河破碎的历史画卷,语言古朴,雄阔远大,感情沉痛,直面现实,其境界之开阔,其思想之高度,实乃中国第一诗史。曹操的诗,极少华美的辞藻,结构也不是很精细,但简约严明,沈雄俊爽,就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染力和崇高美,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伦理关怀与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这可真是唐宗宋祖略输文采,秦皇汉武稍逊风骚了。
曹操代表了这样一群文人,他们有着对苦难社会的自信心与责任心,这是一种高贵的,纯粹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品质,更是一种长期压抑后喷薄而出的激情,他们怒放的生命,在乱世的血腥荒野中飞翔、穿行,拥有超越平凡、挣脱一切的力量。这种力量,历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便是这建安风骨的核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文坛、政治双料领袖。
在歌舞升平、灯火通明,宫殿憧憧,恍如天宫的铜雀台上,曹操伤心自舞,意态熏然,雄姿英发,如入仙境。
清风夜起,悲笳微吟,群臣通晓诗味者,皆已泪流满面。曹操更想起自己这一生征尘,醉梦之间,不觉又回到了十几年前的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他率军跋涉万里,远征乌桓,凯旋南归,途径絫县(今河北昌黎,属辽西郡)渤海之滨,乃东临碣石,跃马扬鞭,以观沧海,但见天地悠悠,山海朦胧,白浪滔滔,一片汪洋,不由激情澎湃,又横槊赋诗一首《观沧海》,其文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胸怀天下,吞吐日月,含孕群星,包藏宇宙,字字句句,尽显曹操生命格局之大。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比文学成就,怎么比啊?
在文学史上,曹操可是神一样的存在啊!他在政治军事上怎么碾压对手的,在文学上放大二倍就是了。
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先河。“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
他的四言诗《短歌行》《观沧海》等,已摆脱了“诗三百”的束缚,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作四字诗,多受束于《三百篇》句法,不受束者,惟曹孟德耳。”(吴乔《围炉夜话》卷2)
曹操的五言诗大都具有“诗史”的性质,如《蒿里行》《薤露行》乃“汉末实录”,展现汉末惊心动魄的战乱历史。
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气韵沉雄,他的诗文,在汉魏文学的转折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沈德潜《古诗源》卷5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钟嵘《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刘熙载《艺概*诗概》说:“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谈到建安文学,首先必会谈论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然后会谈到建安七子和蔡琰,这些人是无法跨越的。在中文系用的普通的文学史教材里,无论哪一套教材必定有章节专论曹氏父子,而基本不会论及诸葛亮,只有在很详细的文选里,有可能选到诸葛亮的个别篇目吧,而曹操的篇目是哪一套教材都无法跨越的,你说怎么比呢?不能以入选中学教材为标准吧?
曹操与诸葛亮的文学成就谁高?当然是曹操,这还用问?
诸葛亮也有文章传世不假,最有名的当属前后出师表,还有就是三国志记载的隆中对,其中也有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千古绝唱。
曹操在建安文学中,是绝对的领军人物,不是因为他的官大地位高,而是以其作品说话。曹操诗文,真挚朴实,诗以言志,大气磅礴,佳句传世,至今课本上多用为教材,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毛主席曾用词句,指点过中国帝王英主,秦皇汉武,疏了文采,唐宗宋祖,逊了风骚,成吉思汗就只会弯弓射大雕。
这些千古一帝,无一能在文采上入主席之眼,独独曹操,毛主席远隔千年还与之唱和: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可见主席对曹操文学上的推崇。
谢谢邀请!曹操和诸葛亮谁的文学成就高?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两个人都有千古传诵的名篇名句,如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等作品,文学价值都是很高的。在《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万千气象,堪称千古绝唱,至今没有谁能超越。《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虽然已经步入暮年,却不服老,仍然志向远大,自强不息,这种老当益壮的精神,为后人所称颂。诸葛亮的《出师表》《诫子书》等作品,文学价值也是非常高的。《出师表》是千古奏章的典范,文中,“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些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篇“出师表”其文学价值,堪比篇幅较大的文学作品。《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短短的几句话,千古传诵,其文学价值也能胜过篇幅较大的文学作品。
如果要比较他们的文学成就,我认为是一样好,区别就是写作角度不同,其学术价值难分伯仲。
拿曹操与诸葛亮来比谁的文学成就更高,这实在是不大适宜的,理由如下:
第一:曹操和诸葛亮文学作品各有特点、长处,根本无法比出谁高谁低。
曹操的作品多是诗歌,比如著名的《龟虽寿》、《短歌行》等等,这种文体非常适合曹操这种一代枭雄,可以用来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他的诗歌气势沉雄、朴实无华、感情深挚;而且他还极有开创精神,借用《乐府》这种旧题来写时事,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文章也很精彩,文字质朴,感情自然,流畅率真。
第二:自古以来的说法就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自古以来就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不好比,也没法比,不想武,要想比个高低,只需要直接打一架就一清二楚了。
倘若曹操和诸葛亮是同班同学,那就可以让老师组织一次考试,看看谁的学习成绩更好,谁的排名靠前,就是谁的成就更大,这是很简单的事情。
不同的人看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体会,有的人会感觉好,有的人感觉不好,并不见得感觉不好就表示这部作品水平差;而且不同的人喜好也不一样,有的人喜欢曹操的作品,有的人喜欢诸葛亮的作品,完全是由读者自己的喜好来决定的。
而诸葛亮大半辈子给人的印象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副劳碌命,胸有大志却生不逢时,明知北伐难以成功仍要一次次坚持,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至死都是屈于天险之地,未能踏进中原。这种抱憾终生的命运,让人在评价其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感觉比曹操要低了一个层次,所以,很多人会倾向于曹操的文学成就更高。其实这是不公平的,但又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以,在评判两人的文学成就高低时,这种人为的主观偏差的影响之下,很难做到公平、客观。
小时候道听途说,以为诸葛亮高不可攀,长大后才知道,不论是军事成就还是文学成就,曹操都能把诸葛亮秒成渣渣。
单论文学成就,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虽然所留诗作不多,但或咏志,或抒情,或说理,都源于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
生逢乱世的使命感,造就了曹操强大的生命格局,与日月同行,与天地对话,我想曹操是绝看不上诸葛亮那种临表涕零的所谓忠君之道的,这也是后世腐儒丑化他的原因。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既是一位不屈不挠的战士,又是一位悲天悯人的诗人,这样的人物,以个人浅见,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也就出了那么两位,一是曹操,另一位就是毛主席。
我想当然还是曹操的文学成就高,首先不谈他是什么政治家、军事家、大魏丞相,也不说《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对他如何塑造。因为我们探讨的是文学成就,和他对后人的影响与贡献。
提起建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时,一定会想到建安七子。三曹与建安七子齐名,可见他们的文学造诣是深厚的,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他与曹丕、曹植、蔡文姬等在铜雀台,吟诗做歌直抒胸臆,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极大的推动了诗歌文学的进程,迎来了诗歌文学的新高潮。
建安文学以曹操与建安七子为代表,对后来的南北朝文学影响深远,不能不说曹操是位雄才大略的文学大家,读他的诗歌就能体会道,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霸气。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孔明先生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还是发明家,他发明了木牛流马、连弓弩,灌溉水田的风车,孔明灯等等。
他不但是西蜀丞相、文学家、还是位术数家。博览群书通晓古今,是千年难得的世间奇才。就《三国演义》通篇来看,在群雄逐鹿英才辈出的时代里,孔明先生脱颖而出,靠的是学识和智慧。
但是就文学成就而言,诸葛孔明先生要逊色曹操曹孟德几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有如下几点。
一。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不在于其作品的多少,要看他的文学思想和贡献,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力。
二。精品是衡量一个人文学成就最好的标尺,曹操的诗歌之所以人人熟知,究其原因就是能打动人心,能与之产生共鸣。
三。气势是曹操诗歌特点,以我看他与后来的苏轼,好有一比,沉稳之中不失大气磅礴,干练之中回味无穷。
我是禅悟净慧,欢迎阅读我的其它文章,欢迎评论!!谢谢!!
抛开一切成见,单就文学造诣而言。无论是单拎出阿瞒还是孔明的文章,依旧是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造成辩论的原因极其简单——两人的文风品第截然不同。
随着皇权的坍塌,东汉后期的长期分裂,使儒家思想禁锢已久的思想世界,突然间进入到了无序、混乱的状态,也正是这一刻造就了建安文学。
始于汉献帝(年号建安),止于魏明帝的建安文学,短短50余年的光阴,却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当时文坛领袖,更是政治领袖的以曹操为首的三曹,更是将建安文学推向了巅峰。
曹操的唯才是举也让建安七子(孔融让梨中的孔融;箭在弦上的陈琳;驴鸣送葬的王粲;彬彬君子的徐干;音乐诗人的阮瑀;和而不壮的应玚;壮而不密的刘桢)和蔡琰等,成为了建安风骨的代言人,其文风简练刚健,更是朗朗上口。
如果非要评个高下,单就文学成就及后世影响,曹操与诸葛亮孰轻孰重已见分晓。
关注@笔炮君,我们一起吃香的喝辣的,唠更多有趣的嗑儿~
曹操与诸葛亮谁的文学成就高?先来了解一下各自的文学成就:
诸葛亮的文学成就:
诸葛亮文学成就主要以《出师表》(前、后)著称。其代表作有《诫子书》和《隆中对》注:《隆中对》只是诸葛亮说的话,别人记录下来而已;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出师表》《诫子书》流传千古,为后人所学习,被称赞看《出师表》不流泪者,此人必不忠,《出师表》《隆中对》更是被纳入现代中学教材。
曹操的文学成就: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其中最为人们熟知是《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被现代纳入中学教材。
综合上述,曹操的文学作品比诸葛的文学作品多,而诸葛只有两部作品,那是不是曹操的文学作品就比诸葛亮高呢,这个不见得,历史上对曹操和诸葛亮的文学作品各有所爱,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曹操和诸葛亮,文学谁高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说诸葛亮的《出师表》对我的印象比较深刻,而曹操的文学作品更有气魄,给我的印象深。至于二者谁的文学你喜欢谁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两位文学作品,你更喜欢谁的呢?欢迎留下足迹
诸葛亮《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个肯定是曹操了。
《出师表》属于公文写作,就是大臣给皇帝上书。这种东西就像我们平时写的工作报告之类的,文学性并不强。这篇文章主要是感情真挚动人,文采也一般。
而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能够排上号的。他的代表作有《观沧海》、《短歌行》、《蒿里行》、《龟虽寿》等,这些都是千古名篇。
诗歌创作的难度,要高于公文写作。能写出好诗是很难的。像曹操那样写出那么多的名篇,更是困难。
诸葛亮应该也是喜欢诗歌的。他隐居隆中的时候,就喜欢吟诵《梁甫吟》。但《梁甫吟》并非诸葛亮所创作,他吟诵的是别人的诗篇。这就明显不如曹操了。人家曹操可是自己创作呢!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是一把好手,治国理政,天下无人可以比似,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见过隆中对和出师表,读了令人感动其忠义乾坤大道的人臣之礼,和高兴品德。但其文学水准和诗词歌赋的韵味较曹操而言相差十万八千里,魏王的诗词歌赋大气磅礴,一气呵成,纵观古今,无几人可于争鸣,由以短歌行最为名鼎盛世,否则怎会有曹氏三杰,文章锦秀天下那,曹操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伟大的诗人,陏为奸雄确雄才大略,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也古今撼见,犹善于知人善任,用人不惑,惑人不用,。
曹操诸葛亮都是政治家,论文学曹操要胜过诸葛亮,讲军事才能诸葛亮也逊于曹,但治国才能诸葛亮要比曹强,堪比魏征,陈寿在《三国志》中有评价,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是过份美化和抬高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谋略。曹家三父子都有文学著作传世,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是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
曹操和诸葛亮在文学成就上没有可比性。曹操以诗歌见长,诸葛亮以散文见长;曹操诗歌为魏晋及唐代诗风树立标杆,诸葛亮散文为后世表、疏及唐宋古文运动指明方向;曹操诗歌多在征战中形成,诗句豪情奔放,读之壮心不已;诸葛亮文章情真意切,诲人不倦,至理名言,读之感人肺腑,后世多引为励志成语名言。总之二人诗词文章各有千秋,难分伯仲。想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振荡宇内,釉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何其壮哉!当诸葛受命危难,东和西拒,南征北伐,六出祁山,叹天命难违,克复无望,终命丧五丈原,何其悲哉!诗以言志,文以达意,二人诗文可明并日月,光耀千秋。
要论文学成就,那自然是曹操的文学成就高,曹操和儿子曹植,曹丕在中国文学史上声名显著,是建安文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提起他们父子三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至于说诸葛亮的文学成就,我们仅就他的那封写给儿子的家书《诫子书》来说,文学成就是一个字:无。
其实这是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问题,也反应出很多人对中国文学史知识的缺乏,诸葛亮的成就在政治上,军事上乃至外交和经济管理上,在这几方面都表现出了诸葛亮的才华,这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诸葛亮不以文学才华名世,也确实没有才华。
曹操除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书法,养生等等之外,对文学也非常喜欢,而且成就非凡,诗歌气势磅礴,散文清峻整洁,鲁迅先生对曹操的文学成就评价甚高,称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操的文学成就代表了他那个时代。
本文由作者:博学多才的缺糖 于 2023-12-31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316348426474520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