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不自见也,故明”,是什么意思?> 正文

“不自见也,故明”,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不自见也,故明”,应该如何理解?
  • 惟德是崇惟德是崇
  • 2024-02-07
  • 7
  • 共12人回复
惟德是崇
「惟德是崇 」发表看法
2024-02-16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这里的“不自见也,故明”,与原文稍有差别。《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没有“不自见也”后面的“也”字。原文中有这样的话: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的这句话,是说得非常有道理的。正是因为“不自见”,才有了“明”的结果;正是因为“不自是”,才有了“彰”的结果;正是因为“不自伐”, 才有了“有功”的结果;正是因为“不自矜”,才有了“长”的结果。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只有那些默默无闻、锲而不舍、奋斗不止、勇攀高峰的人,才可以踏实肯干、建立功勋,才可以永不满足、不断长进。

净心修道
「净心修道 」发表看法
2024-02-13

我认为应是不过多的表现自己,反而能是自己突出明显。

在现实生活不过分的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应有聆听别人意见的态度。不能自以为是,目空一切。

对不同的事物,看法,观点,角度,各不相同。你的观点,言词说多了,并不一定能得到别人认可。

不自以为是,能聆听别人的意见,从对方处境,角度去理解别人,是至关重要地。能与别人打成一片,处以不争,才能明见事理,突显自我,明见得失!

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行为都能体现德的本质,常以处下,与人为善。不知道德是道的体现,只知表现自已,也是最不自明智地表现,更不能彰显自已的高大。

山会长
「山会长 」发表看法
2024-02-13

“不自见,故明”,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意思是:不自我表现,反而能显明(显现出来,得到别人的注意)。

“不自见,故明”,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整句话的意思是:不自我表现,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吹牛,反而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骄傲,反而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用当代的眼光来看老子的“三宝”和“无为”思想,慈、俭、不敢为天下先都带有消极的处世理念。太慈易受伤,过俭易消沉,不敢为天下先,就会没有作为,难以成功。就更谈不上为人、为家(家庭、国家)了。

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以及“不自见,故明”,应该辩证地看待,自现、自是、自伐、自矜、慈、俭、不敢为天下等,都要有个度,既不可没有,也不可太过,否则走了极端,结果就适得其反。

张钟乐
「张钟乐 」发表看法
2024-02-08

不自见,实际上很难,但有多种方法可以摆脱,对自我成长非常有利

“不自见,故明”,来源于《道德经》,意思是不固守个人成见,才能做到洞察事物的真相。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能不自见,就是学会退让,让对方也有一定的发言权,这样以来,看待事物会更加全面,而不会限于自我认知的人为封锁和自闭。也许从问题或者事件的反面考虑问题,可能更有利于问题或者事件的合理处理。《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在朝堂之上,言说自己的颜值,自己的妻子小妾偏爱他,认为他的颜值胜于城北徐公,朋友亲戚有求于他,也认为他的颜值胜过徐公,实际自己见了徐公,发现自己的颜值比起徐公来,差得太远了。他不自见,以此为讽喻,觐见齐王,齐王也能认识到此论甚为合理,齐王也不自见,所以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改革弊政,树立了齐王在诸侯之中的威望。

第二,不能对提出不同意见或者相反意见的人打击报复,那样只会适得其反。相反地,还应该鼓励和奖赏。曹操爱将惜才,多次颁布“唯才是举令”,网络天下英才。他对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谋士和朝臣,即使自认为不合适,也给予鼓励。这种做法很奏效,所以他的身边有不少的谋士和忠臣,也极大地避免了他决策的失误。虽然他有火烧赤壁的败北,但他的身边始终有效命的纳谏者,他在这一方面,也做到了不自见。

所以,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真的做到不自见了,则是人生境界的提升,也是自己事业和生活的一大幸事!

一曲凌日
「一曲凌日 」发表看法
2024-02-09

“不自见,故明“。其前提是内观自见其明——此时若自窃喜、自做圣解,即为“自见”,也就是自以为见(自以为胜意),如此,反自遮其明。故只有自明而不以为明者,才可谓真明。此与老子所言之“知不知,上”“上德不德”完全是一个意思。三者皆言德的最高境界,即真知“玄德”之境。

当然,上述解答不易理解,因其不单是一个知性的问题,而是需要切身体悟的问题。若欲详知,可看22章老子对人生四境的阐述——即明道的境界、知理的境界、建业的境界、俗欲的境界。老子在本章中重点在讲如何通过“曲”的内趋修为才能达成“全”的真知全明的人生至境。同时,捎带连出其它三种较低境界的人生存态。具体言即:“曲则全”对应“不自见故明”;“枉则直”,对应“不自是故彰”;“洼则盈,蔽则新”对应“不自伐故有功”;“少则得,多则惑”对应“不自矜故长”。

连法国学工作室
「连法国学工作室 」发表看法
2024-02-16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是道德经22章全文,说的是明道之人如何行为,抱一而为天下式,抱什么而一而全?

第一段讲自甘于弱势的一方;

第二段讲自我约束。

如果说起初本来就弱,对未来的一切圴不得而知,放下身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是不是叫知人者智?甘知不如人更是智?

一个人做事久了,有能力了有经验了,一切都似乎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可以运天下于指掌,功成名就矣,群雄自视矣,这个时候缺的就是自我约束。

是不是叫自知者明?能明则诚,明者才可以保全自己曾经拥有的一切,依旧保持初心状态?

故:诚,全归之,这个就是守雌居柔的道之大功用也。

安心稳性
「安心稳性 」发表看法
2024-02-11

“不自见也,故明”——说说个人理解。不要固执己见,抛开定势思维、成见、偏见,不要以己心度他心。《道德经》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常道”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般性的见地”;而“非常道”,就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棋则千古无同局,史实则万载无同事,而论人则无尽岁月无同人。所以看物需要“以物观物”,看人事要设身处地“以他人观他人”(用想象代入他人角色去理解),看世间“以天下观天下”(不要以自己或者自国来观察思虑)。所谓“自知者明”,是在尽量排除身外因素,再反躬自省。最后,“不自见也,故明”则反用之,需要排除自身因素,然后是以“明”身外之人事物;这样排除了干扰因素后,应该是通透明晰外界最基本法则之一吧。

泰和国学(提问者)
「泰和国学(提问者) 」发表看法
2024-02-07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不自見也,故明”,是说圣王从不自炫己功,却是圣明烛照,“不出户而知天下”,对天下的一切皆洞若观火,了然于心,不是不为,待天时也。 “见”,炫耀也;“明”,明察,洞察一切也。五千年中华史,实例若恒河沙数,不胜枚举,此处聊举两例,一是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二是齐威王“封即墨大夫、烹阿大夫”,以佐证之。

三年不飞心澄澈,一飞冲天万国惊

先说楚庄王。《史记·楚世家第十》:“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举曰:‘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於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这就是“一鸣惊人”的典故。三年之中,楚庄王一直在不动生色地观察和分辨,哪些是忠,哪些是奸,哪些可用,哪些该杀。正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正是通过三年的隐忍和观察,来辩明贤与不贤、能与不能,从而听政伊始,大事绌陟,将国政授予值得信赖的伍举、苏从等人。这便是“不自见也,故明”,可谓隐忍不发,却又圣明烛照,洞察楚国的一切。

再说齐威王。《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慌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於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资治通鉴·周纪一》对此亦有记载,可供佐证:“周烈王(姬喜)六年,即公元前三七〇年,齐威王(田因齐)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聳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楚庄王和齐威王的“喜隐”、“淫乐”、“长夜之饮”,历时三年,不过是为了迷惑国内臣民,让他们尽情表演和展扬本性,自己进而从暗中静静地观察国内臣民的忠奸贤愚,周边列国的友敌强弱,坐待时机,相机行事。一旦时机成熟,即以雷霆之势,内修吏治,选贤任能,富国强兵,外压诸侯,非不为也,待天时也。此正所谓“不自见也,故明”,何曾自我炫耀,却又圣明烛照,洞若观火,了然于心,一旦时机来临,自然游刃有余。圣王之明,耀如日月,照临四方,非不为也,待天时也。碌碌之辈,岂可如蠢若齐之阿大夫,不竭其力,巧饰诈伪,自取灭亡哉!《尚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岂楚庄、齐威之谓也?

菩提心心
「菩提心心 」发表看法
2024-02-17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不自見也,故明”,是说圣王从不自炫己功,却是圣明烛照,“不出户而知天下”,对天下的一切皆洞若观火,了然于心,不是不为,待天时也。

“见”,炫耀也;“明”,明察,洞察一切也。

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老子所谓“不争”,不是放弃一切,而是要以不争反立于不败之地。后世流布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等思想意识,与老子所谓“不争之德”都不无源流关系。

无名草2020
「无名草2020 」发表看法
2024-02-09

“不自见也,故明”。这句

与上面的“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

多则惑”等句都有很大的关

联,一言以蔽之,都说明很

多事物是相反相成的。

“不自见,故明”。就是这

个意思。即是说,你不刻意

自我表现,自我膨胀,反而

显得更明智!

下面紧接着还有一句:“不

自是,故彰。”说明不自以

为是,所以才能是非昭然。

古之善
「古之善 」发表看法
2024-02-08

《老子》第二十二章诚全而归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 释

1、 枉则直:河上公本、王弼本同。傅奕本、帛书本作“枉则正”。

2、 抱一:诸本皆同。帛书本作“执一”。

3、 能长:王弼本“长”前无“能”字,据帛书本补。

4、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是指圣人遵从“道之德行”的无为而为之,是为天下万物的行为之范式。

5、 不自见:是指不需见到样子、形式。

6、 不自是:是指不需自以为就是这样。

7、 不自伐:是指不需推行试着看。

8、 不自矜:是指不需夸耀、自夸。

语 译

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能够伸直,低下反而可以充盈得益,破旧反而可以生新,少取反而可以多得,若是贪多反而弄得迷惑。

是以圣人遵从“道之德行”的无为,而无不为地治理天下的范式;不需见范式,就能自明;不需是范式,就能彰显;不需伐范式,就能有功;不需矜范式,就能长久。

治理天下的人唯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古圣人所说的“曲则全者”,难道还会虚假!能够做到这些,道的行为规律亦会归向他。

进而论之

古哲人老子在公元前6世纪就提出“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在其理论上就说明了什么是人类社会正确的治理体制。而且强调,以圣人那样遵从“道之德行”的无为,而有为地治理天下的范式:不需见范式,就能自明;不需是范式,就能彰显;不需伐范式,就能有功;不需矜范式,就能长久。

老子的“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的意义,也其是说,针对现时代的各个国家治理意识与发展战略,其对内是以“伦理统治”的“和平发展战略”为目的,对外是以“和谐发展战略”为目的,作为国家治理意识与发展战略,这才能获得经济的“红利”施于人民。而不是一己之私的某些国家靠意识形态的挑逗,引起他国的混乱与国之间的战争、围堵就能获得经济的“红利”。而且,“自然的目的”决定了靠战争、围堵获得经济的“红利”最终要失败的,也是不能持久的。

所以,以国家的“和平发展战略”与世界的“和谐发展战略”为目的,这个国家就能以“诚全而归之”的天下式,领导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而且,世界各国的和谐发展就是“自然的目的”,也就是“人类的目的”。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学》,南京出版社,2015

奋发星球W
「奋发星球W 」发表看法
2024-02-09

不自我表现,反而更能明白,意思是让人利他以达己。大智如愚,待机而动,不能锋芒毕露,应到有众人的统一推举或是上司的认可才能当仁不让的表现,这是表现有度,可以长久,不受排挤。或是听到别人的意见后再表现,他是一种顺势的表现,更能展现智者话语迟的智慧。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