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是在西晋史学家陈寿写的《三国志》基础上整理修编出来的,《三国演义》是适合大众化的通俗文学作品,里面夹杂很多虚构的成份。
罗贯中 并非历史学家,就是一位写评书小说之类的一般文人。
陈寿原为蜀汉的文史官员,蜀汉灭亡后,陈寿 随蜀汉后主刘禅归降于晋,成为了西晋著名的文史官员,西晋朝廷委派陈寿 整理修编汉末三国魏蜀吴历史事件,《三国志》是中国古代的断代史篇,“魏纪”中的曹操 多用“曹公”,“蜀纪”中的刘备,多用“先主”……
我认为是前者。如果没有三国时期的你争我夺的刀光剑影哪来的三国鼎足三分?正是这样,才有这一时期的文武人才辈出,血战风起云涌,阴谋诡计多端,神机妙算层出不穷,英雄奋战,沧海横流,乌烟瘴气,神出鬼没,无奇不有,故事多如牛,几经传说,又难免添油加醋……所以就成全了《三国演义》的顺利出炉。
两者相辅相成,《三国演义》小说是以三国故事为基础进行了艺术加工创作的,三国时期故事历史知名度高跟巜三国演义》小说传播广密切相关。《三国演义》历史小说尊重历史的真实性比《隋唐演义》、《薛刚反唐》、《杨家将》等历史小说要强。陈寿写的《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上乘作品,但是在民间传播性、影响力要小于《三国演义》。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政治家,注重发展经济,保境安民,重视人才,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力。三国时期比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要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三国时期故事,这为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小说提供基础。罗贯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作家,也是一位高产作家,据说他还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学生。《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提供许多政治、军事斗争经验,据说努尔哈赤就从《三国演义》获益匪浅。冯玉祥的西北军军官每人都有一本《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老幼皆知,还被翻译成多国版本,曰本、韩国对《三国演义》研究几乎不次于中国。人们通过阅读《三国演义》,知道了许多三国时期故事。
说句实在话,三国这段短暂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里远不能与汉、唐、宋、明这些朝代相比;可以肯定的说,明清时期的平民阶层不象今天的义务教育一样普及,假设没有小说、评书、戏曲的传播作用,老百姓不可能对三国的历史那么熟知、喜爱,既便放眼当代,又有多少人敢自信地说:我已经读过《三国志》这部断代史了!
这是一个循环道理,即是三国故事成就<三国演义>,也是<三国演义>扩大了三国故事的影响力。没有精彩的三国故事也就没有这部伟大的小说,没有这部伟大的小说也就没有三国故事源远流长。
三国时代也不例外,曹操,刘备,孙权就是当代的弄潮儿,他们在权力和利益中相互交锋,谋划自己的天下,演义了许多传奇的故事。<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把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加工成鲜活的人物,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灵魂,有智慧的人物形象。进入人们的心中不可磨灭。
我国历史当中,王朝的交替都有许多人物和故事流传。为什么没有三国时期故事多呢!原因是史料记载没有故事精彩,虽然他们当中也有演义流传下来,可是故事情节没有<三国演义>精彩。没有赋予人物鲜活的形象。缺乏争议性,产生不了共鸣。<三国演义>成为四大名著之一,有他的原因,他与其他的演义不同,人物在这部作品中鲜活了,诸葛亮的智,曹操的奸,刘备的仁,以及战将的勇,写得淋漓尽致。小说故事的人物形象衬托出历史故事的刻板。达到人们心中有故事,有人物的活跃气氛,谈论起来有着动感画面,这就是人们喜欢的原因。
当然是三国故事成就了《三国演义》。
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民间知识分子一直在传说与创作三国故事。宋徽宗时,国家风雨飘摇,所以宋徽宗开始造神,册封民间戏曲推崇的关羽为忠惠公——崇宁真君——武安王等多个追封。此后,南宋元明清都在大肆吹捧与追封关羽。南宋甚至公开宣布蜀汉为正统(也是因为自己的偏安政权身份)。
《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总结众多三国题材话本,加上老罗自己的语言风格,最后成了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
但三国故事自魏晋之后,源源不断,不仅民间,官场、军中都有流传。
南北朝形容猛将,用的最多的便是“猛如关张”、“张飞在世”、“关羽重生”一类的词。
诸葛亮被神化,便是在两晋。我说的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士族阶层。士族中,诸葛亮的粉丝数不胜数。
连晋武帝司马炎都是诸葛亮粉丝。《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句话: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济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
“臣等寿言”说明陈寿写好的《诸葛亮传》是让皇帝司马炎看的,这是其他传记中所没有的。收集诸葛亮“著作”,同样是奉了荀勖、和峤的命令(这俩人都是西晋官场数一数二的人物)。
诸葛亮事迹、著作能保留下来,西晋司马炎和众多大佬绝对是“首功”。
到东晋,诸葛亮的死忠粉更多。更被东晋官场当做忠臣典范。还有郭冲记载的诸葛亮“五事”,明显有吹捧诸葛亮的嫌疑。
有诸葛亮故事流传,必然伴随着三国故事。随后朝代都用特有文化“歌颂”三国。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元明的曲、话本等等,最后汇成精华版的《三国演义》。
究竟是《三国演义》成就了《三国》,还是《三国》成就了《三国演义》?这个问题,在下的认识是《三国》和《三国演义》,它们是互相成就,实际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三国历史全部算上去也就百来年,这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只是转瞬即逝的时间,但它却光耀千秋!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形象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永久性人物!这固然有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功劳,但如果没有陈寿的《三国志》,这些英雄恐怕早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为人知!
有不少人先看了《三国演义》而激起对《三国志》的研究和兴趣,也有人在研《三国志》后又来对照《三国演义》来区分、戡误史学家说与文学家言。这样一来,《三国演义》、《三国志》在社会上又都更引起的广大读者的关注。其实,《三国》和《三国演义》,属老少咸宜,妇孺皆知,成百年来在人民大众中的影响,应该是大大超过《红楼梦》的。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无《三国》的史实(如魏、蜀、吳之争斗而分分合合),则无《三囯演义》的精彩演绎(如写刘备之近乎伪,写诸葛之近乎妖);无《三国演义》这般强烈的文学渲染,则无《三国》在二十四史里的突出地位。在中国的二十四史中,无论雅士俗人,男女老少,那怕是“卖浆引车者流”,大家最耳熟能详,最津津乐道的,必定还是《三国》里的有声有色的演义的故事无疑!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小说,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的故事。这部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关于究竟是三国故事成就了《三国演义》,还是《三国演义》成就了三国,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有人认为,如果没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那么三国时期的英雄事迹可能不会流传得如此广泛和深入。而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有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作为基础,才使得《三国演义》能够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总之,《三国演义》与三国时期的历史密不可分。它不仅让读者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无论是三国故事成就了《三国演义》,还是《三国演义》成就了三国,都说明了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谢谢邀请,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明确,先有三国,这是事实,通过三国的人物才有了立场鲜明的三国故事,三国故事经过历代艺术大家的虚化,对人物进行刻意杜造,从而使三国故广为流传。后因文学大家对三国故事进行梳理打磨,才有了我们的名著《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小说在后辈的不断传颂中,使三国人物更为显活深刻,在多少代人以《三国演义》在茶余饭后不断讲述其里面的故事的同时,使三国在华夏百姓的心中有了深刻的条件反射,从而使三国在历史的長河中一直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严格的去讲,是因为《三国演义》成就了三国,三国故事成就了《三国演义》,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感谢!
谢邀,谈谈自己看法。
我认为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的完成,中间起到的桥梁作用就是角色的成功塑造和故事的不断丰富。从其中仔细分析才会得出重要结果。
从三国志的完成,到三国演义的发展。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关羽角色的不断进步造成的。
三国以后,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对关羽的推崇,宣传其忠义的形象以便于统治。关羽由一个普通将官到关公,关王甚至关帝的进化。而且成为儒道佛三家公认的守护神。更是商家的财神爷。
而元杂剧的发展也加强了对关羽角色的刻画。比如关汉卿的剧本单刀会就是艺术渲染的改编,还有关公放貂蝉等等戏曲节目都让关公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其中要说吗的是清朝统治者为了打压岳飞的形象而刻意加大了对关羽的宣传。关公庙会几乎达到了顶峰。
而三国演义则是在元杂剧的基础上合编而成的,罗贯中汇集元杂剧的各种故事为一起。丰富了关羽的形象,所以更加深入民心。
总的来说,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其三国故事的流行,并非一时一刻,而是历史的积淀,更代表了社会对英雄的渴望。
《三国志》是"纯学术"历史文献;《三国志演义》是"通俗小说";世人只知罗贯中以及清人毛宗岗,无人熟悉陈寿以及南朝人裴松之。
《三国志》一共有六十五卷;因为作者陈寿时为晋国大臣,所以《三国志》以"魏"为正统;并且写了曹操《本纪》;吴、蜀作为曹魏的陪衬,刘备、孙权只有"传"而无"记"。
说白了,如果按照《三国志》的历史脉络发展衍生,恐怕曹操将占据C位;"桃园三结义"在《三国志》也是子虚乌有。
《三国志》成书将近两千年以前,如果没有学者裴松之作注,恐怕更加晦涩难懂;。n
南朝刘宋元嘉六年宋文帝命裴松之注《三国志》;受命后的裴松之对陈寿的《三国志》进行了详细的补缺、备异、矫正、论辨,使注文多出原书几倍,所引魏、晋人著作多至210种,保存了大量史料,开创了史书作注的先例。
今人只知陈寿却不知裴松之,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吧。
说白了,历史研究或者说历史老师必读"裴注"《三国志》;不过《三国志》却与后来的文学艺术戏曲小说评书相声等等没有一毛钱关系。
《三国志演义》则不一样;现在的通行本作者是罗贯中或者施耐庵;但是,这个版本也是经过改造而成;改造者是清代学者毛宗岗和他的父亲。
经过改造以后的《三国志演义》改变了"曹魏为主"的主线;突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
说白了,这个版本的《三国志演义》成就了"三国"。
《三国志演义》成功塑造了三个人物;诸葛亮、关羽、曹操;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关羽是忠义的代表;曹操是奸诈的小人。
《三国志演义》丝毫不考虑历史史实,张冠李戴将所有成功战例归功于诸葛亮;同时,打压了真正的战略家周瑜、鲁肃等人;
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在任何时代都远远超过历史史实;这就是文学的力量——虚构的东西更加容易引起读者观众的共鸣。
本文由作者:蓝鸟1111 于 2024-02-03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316957698250752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