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告状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通常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关注、认可或者解决问题。以下是一些应对孩子爱告状的建议:
1. 倾听孩子的告状:当孩子向你告状时,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问题,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回应。让孩子感受到你关心他们的感受和问题,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信任感。
2. 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帮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别人来解决。你可以问孩子一些问题,例如:“你认为应该怎么做?”“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调积极行为:当孩子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减少他们告状的行为。
4. 建立规则和界限:明确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如果孩子的告状行为违反了规则,你可以给予适当的惩罚。
5. 给予正面反馈:当孩子能够自己解决问题或者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时,及时给予正面反馈和鼓励。这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减少他们告状的行为。
总之,应对孩子爱告状的行为需要耐心和理解。通过倾听孩子的问题、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强调积极行为、建立规则和界限以及给予正面反馈等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减少告状的行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告状的孩子,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就会慢慢停止的;否则会愈演愈烈的。
1.要引导孩子分清是非。要告的肯定是孩子认为错的,不能做的,而有人做了。家长要教会孩子从结果区分对错,比如是爬墙,爬过去当然好,但要是摔坏了怎么办?这就是不能做的事情。抢别人的玩具,以后还会抢更喜欢的东西,不是强盗行为吗?所以也不能做。
2.要引导孩子自己处理问题。因为不是所有事情发生时,都有大人在场。学会制约自己,更要学会劝解别人,都不做不能做的事。
只要你能够引导到位,孩子愿意去处理事情。并告诉孩子,一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更能体现他的价值。
孩子几岁了?
3~7岁这个时期的孩子正义感爆棚,而他们的判断能力和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相对弱,因此他们通过告状借助外力或者说他们熟悉的人的肯定,来帮助他们确认自己的判断和处理方法。其实这也是他们依赖的心理。
这个阶段的孩子心智不成熟,有一些孩子他们就是为了获得他们在意的人的关注而告状,通过告状来表达别人的不好和不对来证明自己很好,依此得到肯定和表扬。
所以当孩子跟你告状时不要不耐烦,认真倾听,其实他们告状也是为了让我们跟他站在同一线,认同他跟他共情安抚。不要偏袒任何一方,了解情况后正确的引导,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出建议,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孩子不知道怎么做可以给出建议让孩子尝试,得出自己的结论。表扬孩子告状那事背后的意义,让他能继续努力或者改变成好的。
这是每个孩子时期的正常现象,家长不要太焦虑,正确引导,鼓励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相信孩子自己能正确处理问题,如果需要帮助可以向家长求助,家长一直都在。
谢谢邀请,和你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结果,班主任把小同学F叫到讲台上,当着其他小朋友的面,狠狠批评了一通,于是就有了F妈妈的一通通“申讨”电话。
以上的情形,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是不是很熟悉?
无论你是批评孩子多管闲事,还是引导孩子以后不要“告状”,或者是告诉孩子“你做的对,老爸挺你”,我觉得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来看下,在这件事情中,有几对矛盾?简单梳理下后会发现,主要有以下4对:
①班主任老师和F同学的
②F同学和朋友儿子H
③H和班级同学间的
④H的家长和F的家长之间
⑤H家长和老师之间的
在这几对矛盾中,有的是显性的,就是直接可以看的出来的,比方说①、②、③、④,有的是隐藏的,比如说⑤。
为什么说他是隐藏的呢?我们不难想象,一个家长会这么气冲冲地打电话给你,一可能是因为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还有可能是怕班主任误会自己,因为”去教育局告老师“这句话,可能是孩子从家长那里听来的。
于是,我们需要找到,我们最要解决的矛盾是哪一个,或者哪几个,然后才可以对症下药。
① 家长不要阻止孩子“告状”,因为你可能同时阻碍了他”判断是非”的能力
很多家长可能会对孩子说“你自己读书管牢么好啦,不要去多管闲事”。可是,我们能不能告诉孩子,什么是“闲事”,不该管,什么不是“闲事”,可以管呢?还是简单粗暴地”教“孩子做一个“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乖宝宝”呢?
当我们把关注点落在引导孩子”不要管闲事“上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说,他是很难判断的,更是难做到的。
有的时候,有可能因为真的“不管闲事”了,而导致了见“不义而不敢为”的行为发生,甚至到最后,连最基本的区分是非的本能都丧失了。不然,怎么可能会有面对校园暴力,而不敢吱声的事情发生呢?
②家长不要替孩子出面解决冲突,因为你可能阻碍了孩子“正常社交”的能力
在这件事情中,F同学的家长,可能因为孩子受了委屈,也可能因为其他的情绪,出面替孩子打了抱不平。但是我觉得这样不是很妥当,因为他丧失一次让孩子独立处理和同学之间矛盾的机会。
同样,我也不建议我的朋友因为这一通电话,而被绕进了本不该由她去直接处理的矛盾中。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我给了朋友以下3点建议:
自己的孩子因为小朋友的一句话,而遭到老师这样严厉的批评,任何父母听了都会难受,所以,给对方家长打个电话,道个歉以示诚意,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可以向对方坦诚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不是很妥当,且已经和孩子沟通,孩子承诺明天会道歉之类的话。
当孩子去告老师的时候,他肯定是觉得这样子是不对,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如果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有没有别的处理方式可以处理?
家长可以给孩子两个途径,方便孩子选择。比方说,可以直接和同学说,我们在背地里说老师,可能不太合适。如果对老师有点不满意,有没有其他方式和老师说呢?
我觉得朋友的孩子很希望能和小朋友玩的,因为朋友说,他在家里画了好多的画,带去学校和同学们分享,里面都是同学们喜欢的玩具。
那么,家长不妨问问孩子:
你班子里面有哪个小朋友你最愿意跟他玩?
小朋友什么地方吸引到你了?
你觉得你身上什么样的有点吸引到了小朋友?
通过这样的引导,有利于孩子把目光聚焦到美好的事物上,也更有利于结交到好朋友。
一旦孩子和同学们的关系好了,“告状”的问题可能会少很多哈。
上学以后,我们会发现孩子经常向家长或老师告状,一会儿报告冬冬抢了我的玩具,一会儿说壮壮把我弄疼了,一会儿又报告毛毛把饭菜撒到了我的衣服上。有的时候,确实孩子需要寻求大人的帮助,有的时候孩子们之间就能够解决,但似乎他们就只会通过告状这样一个方法,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孩子告状的行为,首先要理解,心理学家指出5岁以后的孩子,有很强的规则意识,认为规则是不可以改变的,所有人都需要遵守一样的规则。同时老师或家长要了解一下孩子告状的原因,比如为了引起大人关注的孩子,大人要反思一下孩子的心理需求是不是没有得到满足。最后,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对于被忽视的小朋友要鼓励他们大胆参与。
了解更多更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请关注“积木育儿”头条号或微信号。
典型的告状行为是孩子向大人抱怨另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儿童会因为各种原因告状,我们随意说几个例子:为引起注意、给别人制造麻烦、更好地表现自己、感到自己更强大、从别的儿童那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证明自己明白规矩、想试试规矩是否适用于任何人,规矩面前是否一律平等……
今天通过一本绘本来讲讲:
麦太太的班里有19名学生,19个爱告状的小家伙---其实是小猪,当然老师也是猪。
故事就从告状开始的:老师,皮特揪我的尾巴!
老师的回答已经很棒了:那一定很疼吧,你告诉她你的感受了吗?
然后,让我们听听皮特怎么说。
当然是你揪了我没有的吵吵了---孩子们喜欢这样。
然后:瑞秋拿了我的粉色笔……弗兰克给苏琪起了个“胖猪”的外号……罗比向我吹气……乔纳森撕破了我的纸……劳拉一直盯着我看……山姆挖鼻屎……
老师的耐心一点点被耗尽了,怎么办呢?
她增加了一条重要的班规: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
告状现象在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很普遍,他们常常会感到,如果没有大人帮忙,有些问题自己就是处理不好。
成人常常会错误地认为,你来找我告状,我不予理睬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有时候还会提出警告,让儿童独自面对冲突。但是在告状大战中,这些成人的技巧通常是无效的,因为绝大多数幼儿并不具备自行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和策略。
为了不让告状演变成一种习惯,儿童必须培养辨识能力,来辨识哪些是可以自行处理的问题,哪些是属于紧急或更为严峻的情况,需要大人的帮助来解决。
分清大事还是小事有效解决告状问题,要从教会儿童区别告状和必要的告知开始。
如同读者在《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中看到的,这类情况包括有人处境危险或者有人受伤,财产处于危险状态或遭到破坏。对儿童而言,通常很难判断这个问题或状况自己是否能够应付,寻求附近大人(老师、父母、保姆)的帮助,几乎是孩子的一种本能反应,正如他们饥饿或者自己够不到东西时通常做的那样。
儿童也不喜欢别人说他们爱告状。
当他们告状的时候,他们自己感觉并不好,也不喜欢自己这样。而且其他儿童也不愿意和他们玩,他们因而变得孤单。幸运的是,因为儿童自己,还有身边大人的缘故,他们通常会忍住先不去告状。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他们能够学到这种技巧并用以实践,这能帮助他们很好地处理自己的问题,和他人融洽相处,并且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儿童从中所学到的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作为老师,这儿的孩子就指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
说老实话,很多老师不愿意教一年级,原因非常简单,“事儿”特别多。
由于学生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不懂小学的规矩,加上小孩子好动、好说,所以每时每刻都会发生“麻烦事”。上课了,老师走进课堂,首先就是“断案”,然后才是组织教学。
其次是爱告状的学生很多是替别人“撑腰”。老师刚立足讲台,就说某某打某某、骂某某了,这时老师也要耐心倾听,鼓励“当事人”自己“告状”,让“受害者”大胆站起来,这样即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学生性格的养成帮助极大。
小学生年纪小,心灵纯洁,不会记仇,前几分钟还在吵闹,过几分钟又成了好朋友。老师要加以正面引导,教育他们从小要遵守学校纪律,与同学友好相处,小事相互谅解,大事必须向老师报告!
注:图片来自网络
小学生告状现象非常普遍,这不是因为孩子品质问题、思想意识问题,而是儿童发展阶段中重要的社会技能“道德-规则意识”发展的结果。心理学家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道德心理学领域内影响极大。告状多发于小学,到了中学就变得不再那么频繁。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告状时,成人不要随便敷衍,这样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会使孩子更感委屈,也不能总说“好,我来批评他”,这样势必会让孩子的告状行为得到强化,让孩子的告状行为愈演愈烈。大人应予以关注、耐心倾听。耐心倾听孩子的讲述,把你的关注自然地表露给学生,进入他们的感情世界,理解他们的情绪。通过有目的的关注与倾听,敏锐地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正确理解报告人的情感或动机。倾听和理解之后,应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学会处理矛盾,解决问题是孩子面临的一项发展任务。孩子在一起学习,玩耍,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情,大人不能“有求必应”,事事包办代替,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的缺点,不看别人的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就告状了。家长也不要担心说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喜欢告状,得罪了多少同学啊,以后怎么还会有小朋友和他玩啊,其实不然,小孩子过了这个阶段之后就会慢慢的纠正过来,家长不必太过于心急。
这爱告状的“毛病”我孩子也有。我的处理方式是:倾听,倾听再倾听。但是,处理方式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决不给解决方案!让孩子想到解决方法后一起讨论,最终怎么做让小家伙自己拿主意。对或错,让她自己承受,让她自己总结。
现在偶尔也会“告状”,但是只仅限“告状”,解决之道还是她自己动脑筋。
1.二胎家庭普遍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的孩子开始告状,可能是由于感到自己受到了冷落,为了得到大人的注意和认同,就通过告状来提升自己的存在感。父母要了解孩子告状背后的动机,这大多是孩子在向父母发出渴求关怀的信号。这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多给予孩子关注和关爱,不要让他们感到伤害。
2.孩子天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父母的身教会影响孩子的想法与个性。尤其在二胎家庭中,若父母经常将“公平”挂在嘴边,在生活中为了表现公平而忽略了孩子的想法与感受,孩子就会被推进牛角尖。刚刚建立是非观念的孩子发现大人很注重公平这件事,就会变得越发固执,反而难以沟通,更加不会懂的谦让,一旦TA认为不公,就要告状来宣示权威。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是无法做到百分百公平的,与其追求事事公平,更应该教会孩子为他人考虑。
3. 要教会孩子解决问题,当孩子来告状的时候,爸妈不要急着当法官,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对孩子说,“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了解各种行为的后果,去分析问题,然后拿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来,并且自己去执行。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教导,而不是为了急于处理好问题就替他们去执行,这样孩子是什么都学不到的。
4.孩子经常向父母告状,可能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现,有很多情况下孩子向父母告状的时候会保有一种落井下石的心态,希望对方受到惩罚,自己就会开心,觉得自己握有某种权利可以决定对方的后果。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如果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会希望被如此对待吗?会据理力争是本能,但是会替他人着想则是本事了。培养出一个守规矩的孩子不难,培养出一个拥有同理心的孩子才是更重要的。
5.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学着看到别人的优点而不是缺点。要知道,爱告状的孩子观察力往往很敏锐,但是TA习惯批判,如果我们没有将孩子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方向的话,他们就会常常叫嚣着不公平。其实除了观察到TA所认为的不公或毛病之外,也可以让孩子主动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才能获得成长与内化优点的机会。
这是孩子之间常见的情况。
我们先来给爱告状的孩子进行一个画像,看看是哪些孩子爱告状。
处于弱势的孩子:
这类的孩子告状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得保护和帮助。因为一告状,父母本着同情弱者的心理就会介入其中,去保护弱势的一方。
我有一对双胞胎儿子,老大会比较强势一些,老二经常被欺负,老二只能跑过爸爸/妈妈这里来哭诉了。要不只有被打的份。
寻求父母关注的孩子:
有的孩子告状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这类孩子,表情还算比较平静。我建议就是淡化,“这样啊,妈妈知道了”就可以了
习惯告状的孩子:
有的孩子发现告状是对付其他孩子的快捷途径,只要一告状,就会有人帮他解决问题,不用自己去思考怎么办,久而久之,他就把告状当成了习惯。
家长如何应对
1、对孩子告状背后的原因要了解于胸,看孩子是属于哪种情况。
2、先处理好情绪再处理事情
这里的情绪包括家长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很多家长一听孩子来告状,情绪就上来,不问青红皂白去处理,反而适得其反。
当我家小朋友来向我告状的时候,我就会先抱抱:“宝宝怎么哭了,来妈妈抱抱”
3、了解孩子告了哪些状,前因后果
让孩子将事情发生的经过讲清楚,通过分析事情的原因,既不要一味地责怪孩子的同伴,也不能不批评自己的孩子,要对孩子进行疏导,帮助孩子学会与他人交往的方法,要善于原谅别人的过错,逐步使孩子建立起与他人共享欢乐的意识,使孩子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比如这样说:“发生了什么事呢?哦,是这样啊?还有吗?”
4、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缺点、不看别人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孩子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
比如可以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
有时小皮说出他的对策:“妈妈,你打哥哥”,我就很夸张的说:“真的吗?”“你觉得打人可以解决问题吗?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妈妈建议这样做好不好”
孩子爱告状可能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问题,或者是因为他们想引起父母的注意。以下是一些应对孩子爱告状的方法:
1. 倾听孩子的问题:当孩子告状时,要认真倾听他们的问题,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理解。
2. 教育孩子如何解决问题:教育孩子如何自己解决问题,例如通过沟通、妥协和寻求帮助等方式,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是被尊重和重视的,从而减少告状的行为。
4. 建立家庭规则:建立家庭规则,例如不允许无理告状、不允许打架等,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行为。
5. 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让他们感到被爱和被关注,从而减少告状的行为。
总之,应对孩子爱告状需要耐心和理解,要教育孩子如何解决问题,同时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
孩子特别爱告状,说明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家长会告诉他有什么事情找老师,有什么事情告家长,或者对孩子有更多的干涉和干扰,孩子的事情都要去管一管问一问都得要他请示请示你,就把孩子养成了这样的一个习惯。
要想改变孩子这个习惯,家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当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家长要尽量少的干预。
小朋友和同伴玩的过程,就是培养他的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在这时间他们从争吵到学会妥协,学会相互支持,学会互相帮助。
如果孩子们在一起玩发生了矛盾和争执的过程,家长总是干预的话,孩子就学不会怎么去处理怎么去妥协,外向的孩子会用打,会用抢,去解决问题,内向的孩子就找大人告状。
这个时候只要说一句:你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协商解决,渐渐的孩子们就学会怎么和别人相处了。
第二,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家长也不要过高的要求自己的孩子,让他去让别人,而是让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沟通,去交流,去互相的适应。
如果加上一位的自己做个好人,让孩子学会谦让,那这个孩子也就学会了告状。
本文由作者:用户5112405282 于 2024-01-02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318456268484935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