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说农村那时养猪,
全国各地情况补一样!
我们吉林农村,
一般一家都养两到三个!
第一年的叫克郎猪,
喂的饲料差一些,
第二年准备杀的,
就多加一些粮食。
一般是苞米和黄豆。
这样的肥猪在杀的时候,
重量都在240斤以上了。
因为养了整整两年了。
准备杀的,就故意育肥。
不准备杀的就养克郎猪。
这是农民的养猪习惯!
答:不是品种问题,而是猪缺乏营养。为什么?
我记得我小时候,每年家里都要喂一头猪,猪吃的饲料,几乎全是花生秧和地瓜秧,粉碎的干粉糠,我放学回家父母就要求我,到山里挖野菜喂猪,煮一锅野菜加半斤坏地瓜粉,这就是猪一天的饲料。
由此可见,猪吃这种饲料,怎么能长个头呢?这比起现在的猪饲料,根本就没法比。
因此,生产队时期的猪,都是营养不良,个头根本长不大,一般情况下,都是一百来斤,在特殊情况下,长到二百来斤,就属于是超大肥猪了。
那时我们这里食品站收购的生猪,要求条件,生猪重量都在13o斤以上,才能收购,达不到标准不准收购,这是当时食品站规定,农民只好听从,养13o多斤育肥猪,基本上需要一年时间,才能长成,因为人没得吃,何况猪呢?都是喂些,糠麸秕子,红薯秧子杆,高粱壳子,晒干了红薯片子,花生皮,这些东西没有营养价值,所以当时猪就养到1oo多斤已经费力了,至于品种没有多少关系,在好的品种不吃粮食,没有营养,它也不会长的。
生产队时,农民养的猪绝对不是100多斤,更不是品种问题。那时条件比较困难,养猪一般都是以猪草为主,少许剩菜剩饭喂养,所以猪的生长非常缓慢,一般都是正月开始喂养到年终宰杀,整整经过了将近一年时间,而且宰杀一般都有3、4百斤左右,绝对不是100多斤,那时的猪肉特别美味香润,现在瘦肉精的猪肉是无法比较的,现在仍然回味无穷生产队的美味猪肉。
现在2个多月的猪就可以出栏,并非全部是猪吃得好,确实是混合颗粒饲料之功,常吃这种猪肉对身体有害无益。不可否认引进美国猪苗也是有一部分原因,饲料添加剂更是首大因素。生产队时养的猪,才是品质保证无害有益健康的好猪。
可能是也有品种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是绝大部分家庭没有精饲料(粮食)给猪吃。多数农家夏秋两季都给猪喂野菜。有些野菜需要通过发酵后喂猪,在当时猪还是很爱吃的。秋天,一般家都把谷子皮(粗糠)喂了猪。所以哪个时候的猪很少有现在这样肥膘。
记得七十年代初,有一年冬天我们家杀一口猪,在抓猪时,猪跑了,跑的特别块,人都追不上。没办法,只能求马倌骑马追了约两公里,才把猪追回来。这口猪养了一年零两三个月,岀了不足100斤肉。
生产队的时候不是猪长不大,是因为养两头要上交国家一头,自己只得一头,上交国家的那头国家规定60公斤就要。所以猪小,自己留的那头还是长1两百公斤,上交国家的那头食品公司是不养大的收回去就杀,所以吃国家粮的一切人口吃的肉是国家供应,他她们就只知道猪长不大,不知合长理短,自家的那头长得大是慢慢长大,肉很香很香!现在吃不到喽!唉:现在的肉根本没那味道!
猪的品种是有原因,但是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精饲料缺乏,现在的主饲料玉米在那时还满足不了人的口粮,我们知道养猪仅靠喂野菜是不长膘的,所以一口猪养一年也就是100斤左右,那时养猪全靠挖野菜为主,经济成本低利润也低,不过那时积肥也是养猪的目的所在。
是这样的,“大多都是100多斤”,一般还要喂上一年左右才能达到这么重。这种猪大多是本地猪种,一般都长不太大,当然也有长到两三百斤重的,不过得喂上两年左右。
这种所谓“本地猪种”,也还是要分地域的,例如四川(括重庆)的猪种就比较好,过去我们这里常年养的猪就是从酉阳等地买来的。还有湖南宁乡的猪种也是很不错的,比一般的本地猪长得大。
除此,其实早在六丶七十年代,我国就引进过外国猪种,例如约克夏猪。六十年代我们学校的隔壁福利院就喂的这个猪种,一栏喂了三头,不夸张地说,一头猪躺在地上比大门板还长还宽。除了进食时站起来,整天躺在地上鼾鼾大睡。后听同学(她妈是福利院院长)讲,大的一头猪杀了八百多斤,最小的一头也杀了六百多斤。差不多喂了近三年时间。那时还没有商品饲料喂猪的概念,我们见到的是,他们喂的是剩饭剩菜,还有少量苕藤丶菜叶之类。那时的福利院办得很不错,孤儿和孤寡老人吃得很好,我们有个同学羡慕到自己是个孤儿就好了,以致遭到了同学们的一致批评(这是题外话)。
那时农村喂猪,多以苕藤丶猪草丶红苕为主,佐以米糠丶麦麸丶包谷粉之类。猪虽然长得慢丶需要时间长,但猪肉确实香丶好吃。现在的农村也还有个别人家按传统办法喂猪的,主要是满足自己一家人食用。有时也高出市场价出售一点。近些年,我每年都要到乡下购买一些这样的猪肉,自己动手制成腊肉,满足一整年的吃肉需求。
如今,猪的品种多是外来的,喂商品饲料,半年便可长到两百多斤。但是,肉不香,且有一定的腥味。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来讲,还是传统的喂养方法好。其实,现在的人追求健康,吃的肉的量在减少,在追求数量的同时,更注重肉的品质才是正确的发展之道。
问:生产队时期,农民养的猪为什么大多都是一百多斤,是品种问题吗?
这里原因有两个,一是那时的猪品种生长都慢,二是那时喂猪的饲料都是糠菜泔水,根本不喂粮食。
那时养猪的品种巴克夏,约克夏和内江猪,这些猪品种不如现在的猪品种长得快,喂最好的饲料一年也长不到二百斤,最多也就长到一百七八十斤。
那时人的口粮每年只吃三百六,收成好的生产队能吃到三百八和四百,有的人家就是亏粮户,人都亏粮,哪里拿出来粮食喂猪?喂猪的东西就是糠草菜和人们吃饭后的刷锅泔水,所以猪长得更慢,一头二十多斤的小猪秧子要养一年才长到一百三十斤的,那时国家收猪的规定是一百三十斤,不够一百三十斤是不收的。
一是品种问题:在生产队时期,养殖的生猪都是本地品种,猪是当地农民群众经过长期人工选择而育成的肉脂兼用,中等体型,具有成熟早、脂肪多、耐粗饲、适宜放养、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强等特点。我们村养殖的生猪成年公猪体重62公斤左右,成年母猪为46公斤左右。生产性能比较差,近亲繁殖比较严重,乡镇农民没有饲养公猪习惯,小公猪满双月后开始配种,配1~2次后即阉割育肥,近亲繁殖严重。仔猪平均60日龄断奶,肥猪平均日增重0.19公斤,屠宰率为65%。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畜产品需要量,国内量引进国外优良品质进行杂交改良,新世纪后,实行规模养殖,基本是淘汰了本地猪和与本地猪的杂交猪,单纯是国外品种了,现在养殖场养殖的肥猪绝大多数是外三元杂交猪。生长快,育肥只需要5—6个月就可以达到出栏体重。但是外三元杂交猪由于全部是国血液,猪肉味道比本地猪差多了,瘦肉多,但是肉质比较柴,并且有一股腥臭味。养殖条件要求高,抗病能力比本地猪弱。本地黑毛猪肥肉多,瘦肉少,用手一模满手都是油,吃味香,瘦肉不柴,烹调时基本是皮、肥肉、瘦肉三样同时成熟。本地黑毛猪养殖时间长,一般要养殖十个月以上,黑毛猪饲养粗放,体质结实,后腿发达,其肉质优良、肉味鲜美、口感细腻。现在城市的猪肉是白毛猪猪肉,白毛猪是用国外的优良品种猪与本地猪进行杂种改良的猪,白毛猪猪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出栏快,生长周期只需5个月左右,加上瘦肉率高、养殖成本低但是瘦肉比较柴,瘦肉率高,瘦肉里面不像本地猪那样有脂肪颗粒在肌纤维中,感觉是没有油味,而且有腥臭味,水分重,吃味不好,不受消费者的青睐。
二是缺乏粮食:生产队时期粮食是非常缺乏的,没有化学肥料和优良粮食品种,粮食产量特别低,国内各个地方都严重缺乏粮食,就是口粮都非常缺乏,用来喂畜禽的粮食少之又少,猪饲料不是现在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饲养方法也不相同,由于缺乏粮食,采取的是吊架在育肥法,就是在前期大量利用青绿饲料喂,要出栏前两个月左右加入一定粮食催肥,缺乏粮食,这样经过大约一年育肥的肥猪体重才100斤左右。农村喂的猪都是割路边、田间的野生饲料来喂猪,猪草清洗干净、切细,然后大火煮,煮熟后加入粮食,冷却后喂猪。野生饲料中很多都是中草药,平时猪吃的是中草药,水是山涧里流出来的泉水,没有加漂白粉。车前草、青蒿、艾叶、前胡、葛藤、枸杞叶、土人参、菊花、菌陈蒿等,这些野生青饲料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是中草药,喂的猪肉特别香,很好吃,。
三是实行“购五留五”,关闭牲畜交易市场,不允许私人屠宰猪上市,由县、区食品公司统购统销。1962年10月后,肥猪收购上实行“购一留一,购留各半”的政策,按毛重定等定价。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生产队社员养殖的两头生猪必须上交一头到食品公司,自己才能屠宰一头肥猪,当时是以头为单位,所以养猪人都是交一头比较小的抵任务,完成任务后自己屠宰的一头肥猪就比较大,一般育肥两年以上,体重达到300斤以上。生产队的社员能够分到饲料地种植饲料喂猪,城镇居民是省吃俭用穷养猪,一般是几户城镇居民合伙养猪。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期,大多数人们家都养猪,一般养一头或两头。那个时侯每家都有一大堆的孩子,工分值又低,能分上红的不多,所以养猪养鸡养羊就成了人们捏盐打醋,日常开支的主要来源。但又不可能多养,因为资源有限。
农村初春和秋末肯赶庙会,仔猪市场最为红火,十里八乡的都带着需求而来,猪叫声,讨价声此起彼伏。初春买上小猪,经过十个多月的喂养,到春节前才能长成。那个时侯食品公司定的收购标准是,最低达到一百二十斤,很少有能达到一百五十斤以上的。用现在的话来讲,那个时侯的猪吃的多是绿色食品,每家的孩子放学后第一要务便是到处采野菜,野菜是猪的主食。人们分的粮食自己吃尚且不足,只能把加工米面剩下的麸.糠等作为猪的精料。这样也就不难理解那个时侯喂上一年,猪才能长到一百来斤了。
农村有句俗话:人曰怪是钱曰怪,牲口日怪是料曰怪,用到猪身上亦然。现在的规模化养猪,三四个月就可出栏,而且在二百斤左右,品种不能说没有影响,主要起作用的还是各种营养配备丰富的全价饲料,和尽量减少活动的饲养模式。
现在人的吐嘈猪肉没有肉味了,不象过去好吃了,这种可能性是有的,就象能长三季的稻子,口味总比不上东北的一季稻子好吧。
生产队时,农民养的猪为什么大多数都是100多斤?是品种问题吗?——既与品种有关系,又与饲料有关系。详情请看下文。
在生产队时,农民养的猪的确大多数都是100多斤。那时,农民养的肥猪要送到食品站去卖,食品站把肥猪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体重180斤以上,二级体重150斤以上至180斤以下,三级体重130斤以上至150斤以下。一级比二级的价格每斤要高几分,二级比三级的价格每斤又要高几分。
那时,农民养的猪大多数都是二级和三级,很少有一级。由于缺猪草(粗饲料),又缺精饲料(粮食),因此养的猪不仅长得慢,还长得瘦。不少的农民把晒干的小麦、玉米和油菜的秸秆用粉碎机粉碎,放入铁锅里煮一阵子捞起来,拌几把米糠就舀给猪吃。还有人将桤木树叶子和芨芨草割下来晒干,用粉碎机打碎,放入铁锅里煮一阵捞起来,然后拌几把米糠舀起来喂猪。
有些农民,在秋季栽一些牛皮菜用来喂猪。这种饲料,比起那些农作物秸秆好得多。只是数量少,跟不上需要。
由于缺猪草和粮食,因此把种小猪养成肥猪的时间较长,通常都要养一年以上。不仅如此,还有农民把猪养成了僵猪,身体停止了生长。
第二个因素是品种问题。那时,农民养的都是土黑猪,生长较慢。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逐步推广“长白猪”。“长白猪”生长较快,瘦肉较多,体型也大。到后来,农民全部都饲养“长白猪”,再也没有土黑猪了。
生产队时,造成农民养的猪大多数只有100多斤的原因,主要是缺饲料,其次是品种。
生产队时,农民养的猪为什么大多都是一百多斤,是品种问题吗?说实在的,生长在那个时代的猪,能长到一百多斤就不错,猪的主人,都吃糠咽莱,何算那猪了,跟本没有剩菜,剩饭,只是刷鍋刷碗的泔水,加点麦麸子谷糠等,野菜,这就是猪食,粮食人都不夠吃,何谈给猪吃,一直到八十年代,特别是连产承包到户,粮食多啦,生活富裕了,还是原来的猪都长到二,三百斤,说到这,不得不说跟猪品种,和猪苗没关系,现在猪场的猪都喂饲料,主要都是粮食,人民生活提高,肉蛋奶也走进寻常百姓家,珍惜现在的生活吧!
是品种问题,也是饲料问题。
一九七五年秋天,我高中毕业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当知青,对当年农村社员养猪的事情有所了解。
当年社员们在生产队集体劳动挣工分儿,到年底决算分红。扣除分的口粮钱,到手的现金也就没什么了。
买油盐酱醋,一家人穿衣的钱儿,就要靠养鸡卖鸡蛋的钱,和养猪卖给供销社挣点钱。
喂猪的饲料更是五花八门,以野菜为主。小孩子放了学,就背个筐,拿把镰刀去割猪草,回来放到锅里煮一煮,撒上几把米麸子,就是好的猪食了。
猪的品种不好,又没有好饲料,猪养一年,也就是长个一百多斤,在当时很正常。
我们知青也养了一头猪,是大白杜拉克,骨架子大,身子长,肚子小,看着就壮实。
就这样,到年底才比民兵连长家喂的猪轻二斤。猪的品种好,抢食吃也长肉。
如今养的猪品种好,又有专门的猪饲料,猪当然长的又快又大又肥,是吧?
本文由作者:爱在海边玩儿 于 2024-01-01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318597074106056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