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明朝已有火器,为什么清朝不继续发扬火器呢?> 正文

明朝已有火器,为什么清朝不继续发扬火器呢?

  • 彼岸紫竹彼岸紫竹
  • 2024-01-04
  • 15
  • 共18人回复
彼岸紫竹
「彼岸紫竹 」发表看法
2024-01-13

1792年,正值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候。工业革命为英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创新与改良的技术推动了纺织、采矿和金属加工等行业的繁荣。英国商人开始意识到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中国这个广阔的东方帝国一定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为了争取在华贸易权益,英国商人积极游说政府,派出商务专使团访问中国,探讨建立通商关系的可能性。于是,英国政府于1792年派出了首个访华使团,由马戛尔尼担任首席使节兼团长。

看明清历史时,有一个疑问一直挥之不去,满清的创世祖努尔哈赤被袁承焕的红衣大炮轰死,关宁锦防线坚不可摧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关宁铁骑野战无敌,事实上明末清初没有哪支军队可以跟满清八旗军野战,靠的就是火枪跟大炮。满族人见识过火器的厉害,怎么到了清中期跟晚期,反而放弃了发展火器,甚至出现打仗时抱着尿壶冲向洋人,用屎尿破洋人邪术的笑话。这是为什么?

萨沙
「萨沙 」发表看法
2024-01-0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但满清其实和西洋接触还是比较多的,有大批洋人和满清进行了上百年的各种贸易。

即便到了鸦片战争爆发前,洋人每年和满清的贸易数字也是巨大。

而洋人分为很多国家,不存在军事技术保密一说。

只要满清愿意,完全可以同当年的大明一样,购买火炮的技术甚至雇佣洋人技师。

洋人来中国大部分只是为了捞几个钱,只要给钱,他们什么都会做,甚至帮满清打自己的国家。

事实上,满清是没有这么做。

而洋人的红夷炮则轻松超过1吨,甚至有二三吨的,射程、威力、精度、射速都大大强于明军。

这种情况下,大明毫不犹豫的屈尊学习,花费巨资从红毛人手中获得了红夷炮的技术,并且具有自己制造的能力。

到了随后大明和荷兰一系列海上激战中,明军已经大量装备了红夷炮,在火力上只是略处于下风,能够和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正面对抗,将后者打的一败涂地。

就轻型火器来说,最初大明使用的只是火铳,射程三四十米,发射霰弹,不能精确射击。

同洋人尤其是日本鬼子交手以后,大明立即开始大面积仿造鸟枪,也就是火绳枪,达到很高的水平。

大明的汉人学习能力很强,不排斥先进的夕阳技术。

所以,满清用尽全力禁止民间装备火器,自己也不做开发和研究,甚至连汉族人为主的绿营也可以不让他们大量装备火器。

其实,在清代康熙时代,清军在雅克萨被沙俄的燧发枪胖揍,已经知道了火器的厉害。

乾隆时代,清军在和缅甸作战时,也见识到西洋燧发枪和轻型火炮的厉害。

甚至英国大使拜见乾隆时,就送上先进的燧发火枪实物,和军舰的模型。

但满清仍然熟视无睹,最终到鸦片战争给人打成了渣渣。

鸡史
「鸡史 」发表看法
2024-01-07

这个问题,我认为与我们国家的一些传统和习惯有关。由于我们从汉朝就开始了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政教不分。

清朝时这样,现在也这样。我们看下现代的中国军队。在上世纪时,我军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这使得我们认识到我们太牛逼了,于是,保护我们的优秀传统,就象思想上追求统一一样,成为我军的一个又一个优良传统,这个传统,使得我军在近五十年的时间里,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有三件事才得我们认识到了差距。一次是对越作战,世界评论我们时说,我们用现代化的武器,使用二战时的战法,打了一场中世纪的战争。我们很丢人哪。第二次是海湾战争。我们以看热闹的角度完整地看了一下别人怎么打仗,看看当初被我们打的屁滚尿流的美国大兵的战争,我们一下子发现,人家当年评论我们打越战的话,真不是吹牛逼。第三次是第二次海湾战争,让我们认识到了,军队建设与战争形势,原来是会随着国际环境、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决定现代军队作战能力的,不再是传统,而是先进的思想与装备和战法。从本世纪开始,我们的军队建设开始走上了正轨。中国人很聪明,只要有机会让我们学习,就一定能学会,这不,现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与二十年前已完全不同。如果中国没有改变,就算再有钱,就算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是一个中世纪的军队,也不会让世界尊重。那么这跟本主题有什么关系呢?太有了。就象中国现在是社会转型期一样,当时的大清国也同样是转型期,不过是初期。以性命死守传统的中国人,没见过那么多的洋玩意儿,面对着与时俱进的西方军队,当然一定要被打个措手不及的。

中国普遍使用火器的朝代是明朝。在明朝晚期,枪支和火炮已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刀与剑只是防身的东西而已。明军在对后金军作战时,全部是枪炮。

清朝对自己的传统的痴迷加上中国太大,周边没有能与中国相抗的国家,所以清朝的这一传统延续了几百年。所以,不是中国不使用步兵阵线,而是清朝时,中国根本没有步兵阵线。在英国第一次入侵时,清军没有火器部队。清朝最大规模的使用火器是是平准葛而的时期。清军的骑兵冲击蒙古军队,而蒙古军队则用枪支还击,给清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吃了几次败仗后,才想起用枪支对抗。但八旗兵中没有会用枪炮的,于是大量起用绿营兵。绿营兵是汉人组成的军队,并装备了火枪和火炮。另一次,是平定大小金川时,从北京调去神机营,用重炮轰击大小金川的堡垒,最终取得了胜利。而所有能使用火器的部队,都是清朝的中央直属部队,地方军队是不允许装备枪支火炮的。因此,英军面对中国的地方部队时,地方部队根本没有枪炮,叫他们如何用以枪炮为基础的步兵阵线来作战呢?这就是传统带给中国的威害。可喜的是,我们已经认识到,改革,是中国当下最紧迫的,领导最重视的事,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这是我们从历史中吸取的血的教训。

三观粉碎机
「三观粉碎机 」发表看法
2024-01-10

对于这个问题,我讲一件事。

明朝末年明军拥有最猛的两种火器莫过于鸟铳和红夷大炮,比如众所周知的宁远战役,正是红夷大炮的“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才让明军首次有了对阵后金军的胜利,甚至直接导致了努尔哈赤的死亡。为此,明熹宗还特封了红夷大炮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

后来明亡清继,火器自然也都被清朝给接收了,可是由于中国传统教育本身就缺少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人们在这些西洋武器上的改进并不是很大。退一万步说,相比如欧洲的火器,中国的工匠除了仿造以外,创新能力并不高,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的存在(可以类别中国如今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上跟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会仿造和能自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比如说明末时期毕懋康发明中国的自生火铳燧发枪,虽然被清政府采纳,由于种种原因只能是贵族的玩具,而清军所装的依旧是明朝传下来的旧式火绳枪。再比如康熙年间由于传教士来华较多,而康熙本人也喜欢这些西洋武器,故而令当时的设计了多种新式大炮,但终归也并无多大用处。到了乾隆嘉庆之后,中国的火器再无寸步精进,人家西方早就全面武装燧发枪,我们却还用着明末的火绳枪。

秋草独寻
「秋草独寻 」发表看法
2024-01-08

我是秋草独寻,有幸回答此问。

清朝为什么不发扬火器这个问题,有四个主要原因。

一、清朝还是适当发展了火器的。

二、清朝人不是现代人,当然不明白技术是通过不断交流来发展的,而把火器作为军事秘密保存起来。

三、清朝中后期承平日久,不可能象欧洲一样战争频仍,具备发展火器的动力。

四、19世纪欧洲近代科学与工业革命导入的军事工业高度比历代军事技术交流都要难!

所以,以现代人的意识去理解古代人想法就是一个缘木求鱼的思路。

一、对比明清两朝火器的发展。

1)明朝初年开始应用火器,可以看到北京保卫战等战争中使用,当时所使用的火器主要是鸟铳,火铳,火药配方相对比较简单。所以主要是在防守战固定位置的使用较有效,而在进攻战中而鲜有使用。

2)明朝中后期,由葡萄牙人引入的佛朗机炮、火绳枪技术开始传入。提高了明朝军队的战力。

如在援朝战争中,明军李如松用佛朗机炮大败平壤日军的战例。但此时的明军大炮在口径与射程上,比明末袁崇焕使用的红夷大炮要差很多。

清初红夷大炮

二、清朝前期发展了火器。

1、入关战争时期。

必须承认清朝前期对于火器有较大的关注及发展。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时期,通过延揽明朝的火器人才如工匠刘汉、明降将孔有德等,他们改进了退火、淬火的热处理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

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建立了专门的炮队,成立了火炮制造部门。这就是称为重营红衣大炮炮队。

正是依靠建立的这支专业炮队,在后来的松锦大战中,清军六十多门大炮的齐轰,在大战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而清军入关之后,面对李自成的战争中,最著名的就是潼关之战,数十门红衣大炮的威力轰蹋城墙,震撼起义军。

红衣大炮在整个清朝入关的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结:

这时期,清朝的努力使之后来居上,大炮比明朝的大炮明显口径大,射程远,寿命长。火药的配方更加接近科学配方。

很明显,清初比明末技术上明显处于领先状况。

大将军炮

四、清中后期的火器停滞与欧洲的崛起一锈蚀的东亚之剑

1、清朝中后期,因为没有大的战乱,对于平定白莲教与新疆大小和卓之战等根本很少用到火器。所以清朝的火器发展失去了相应的动力。

2、而相反的,欧洲大陆经过三十年战争,英法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不断的通过科学技术改进了火器的应用。

3、科学技术与工业革命导入军事工业

欧洲近代科技发展,使火器的应用成为了一个科学体系,如火器生产制作体系,火器训练的体系。

如涉及化学的火药制作的成份,各种火炮的配方工艺,及保管运输等流程。

英国化学家歇夫列里在1825年经过多次实验后,配制了硝、硫、炭的最佳比率为75%、10%、15%的枪用发射火药可以发挥最大的爆炸威力。

如工科的火炮加工精度,车床的应用。四轮炮架,枪管膛线加工,形成更科学的工业化的制作方式。

曾国藩与李鸿章合办的江南机器制造局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与李鸿章才意识到,必须引入培养军事人才和引入西方的机器技术。才有了晚清军事近代化。当然这是后话。

四、天朝文化的自高自大。

自明代兴起的中央帝国,天朝上国思想的形成,使得中国逐渐形成了封闭的大一统王朝社会,这种文化惯性至清朝而更盛。

马嘎尔尼的来访最反映清朝统治者的表现。马嘎尔尼的访问带来了最新式的武器,甚至将刚刚出厂的军用望眼镜也带了过来。提出五口通商等问题。然而,乾隆皇帝却因为跪拜的礼节问题,使得此次交流嘎然而止。而英国人带过来的新式枪、炮战舰模型却放在圆明圆里无人过问。

五、结论——不是朝代问题

所以,清朝未能继续发展火器的问题。并不能简单归究于明朝与清朝的学习能力问题。只是因为明朝没有遭到鸦片战争这一种文明降维似的打击,而使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朝代问题,而实际上是文化问题。

1、在清中前期,火器仍有较大的发展。但中后期缺乏没有发展的动力。

2、近代军事具备较大的学习难度。中国社会儒家价值观缺乏全面的文化准备。

3、“天朝上国”的思想,造成对外的学习与交流是一种羞耻。

假以时间,到了太平天国之后,清朝同样掀起了学习西方科技的洋务运动。

参考资料:《丹药与枪炮》

宋琳.《明清两朝红夷大炮的射程问题再析》

费正清《剑桥晚清中国史》

空揽星月
「空揽星月 」发表看法
2024-01-13

这个问题不全面,清朝是继续发扬火器了的,只是初期为了坐稳大清帝国统治的位置,别说火器,就是刀枪剑戟一类武器也进行过限制的,因为他本族人口太少了,怕汉人真的团结起来推翻他,所以拉拢很多汉人人心,进入他的管理统治机构,这是从人和来稳固自己统治。

另外满清最初在关外时,他的经济、文化、科技、开矿冶炼等等是弱于明朝内部的,从中原不断掠夺物资和人才,抢夺地盘,吞并其他民族力量,是他们强大的大战略。而明朝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是领先满清的,但成熟的成果就成为满清抢夺的目的。

大明内外战乱一起,天灾人祸摧毁了大明国体整个发展意识形态,满清最终入住中原后,战乱后的国家发展次序是混乱的,很多方面甚至于出现了倒退,刚刚恢复一点,又出现了藩王之乱,所以,满清从开始发展就是在停滞、倒退、恢复、发展这个步骤上,火器中后期得到发展了,但发展比较慢,外国列强入侵,带来的火器优于满清的火器,所以满清老吃败仗,这也是一个原因。后来,才有取夷之长发展火器策略,但国体已经是不安稳状态,这样的状态下发展当然更加缓慢……

上将嗳福斯
「上将嗳福斯 」发表看法
2024-01-10

题目有问题。

清军不但装备火器,而且高度依赖火器。

与大家的想像中不同。清军其实非常善于学习。清军在与明军的战争中,认识到火器的强大威力,因此千方百计组建自己的火器部队。清军几十年间先后缴获了大大小小将近50万件各类火器。俘获了明军在沈阳等地的火炮手,收编了大量明军火器部队。

清军入关后,继续加强火器部队。乾隆年间,汉军炮营每旗均有100门火炮,其中千斤至万斤的将军炮有60门。步军营鸟枪手占一半,弓箭手占3成,长枪盾牌手占2成。

清军的巨炮!

武器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兵民才是胜利之本!

冷兵器研究所
「冷兵器研究所 」发表看法
2024-01-13

1840年,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王朝的大门。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先进火器,清军的火器简直就是博物馆的文物。于是,很多人都认为“清代火器落后”,并认为是清朝不继续发扬火器而导致的落后。

其实在清朝前期,火器技术仍然向前发展。清自立国之初,清太祖努尔哈赤手下的八旗已少量装备了火器,但此时清军八旗手中的火器仍然依赖于战场上的缴获。至清太宗皇太极继位,他致力于自制火器,令佟养性挑选汉人组建汉军,并收罗汉人工匠仿制明军的红夷大炮。终于在天聪五年(1632年),清军成功仿制出清朝第一门红夷大炮“天佑助威大将军”,并成功运用在对明朝的大凌河之战中。此后通过明将孔有德的来降,清军获得了大量火炮,其中也包括了红夷火炮的制造技术和经过严格训练的炮手。可以说,清朝完美的继承了明朝的火器及其技术。

▲清戴梓“连珠火铳”

然而,人不知兵,缺少足够的战争需求,只是火器停滞发展的一个外因。真正的内因却是来自于满清政府的政策!

晚清将领左宗棠在西北平叛时,曾在凤翔府城楼上和平凉府挖出明代遗留火器,“尚存开花炮子二百余枚,平凉府西城见有大洋炮上撰万历及总制胡等字,余皆剥蚀。”左大人在见到明代开花炮弹时,大发感慨:“利器之入中国三百余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用于打开花弹的清朝“威远将军炮”,又名“冲天炮”

作为清末著名的清军将领,左宗棠竟然对本朝武备缺少认识和了解,这实在不可思议。但这在清代,却很正常。原因很简单,左宗棠是汉人将领,他的出身并不是满洲八旗。这就是本文要谈及的清代火器发展停滞与落后的真相:清朝统治者对汉人和汉军的防备。

▲使用鸟枪的清兵

训练一个合格的骑射士兵,需要坚持长期的训练,但是经过简单训练后的火器手却可以轻易击败耗费重金训练的精锐骑兵。在战争中,这种损失是任何军队都不可承受的。火器的巨大威力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让清军战无不胜,一方面却有可能被汉人利用对付以骑射为本的满洲八旗军。清朝统治者明白,拥有制造技术的汉人非常容易迅速普及火器,一旦各地起义军掌握火器,这对清统治者将成为最大的威胁。更让康熙担心的是,随着八旗的腐化,人数众多的汉军绿营成为了清军作战的主力,但是绿营基本掌握在汉人将领手中,假如绿营将领造反,将直接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因此,当大规模战争结束,国内承平,康熙对汉军绿营装备火器的态度就开始改变。他力图防止以汉人为主的绿营汉军,及民间拥有超过八旗的火器技术和火器装备。在康熙的想法中,只要八旗掌握最精良的火器,将对汉军绿营形成武器上的优势,将足以控制并镇压绿营的反叛,巩固清朝的统治。

▲清威远将军铜炮

更有甚者,康熙连源自明代弗朗机的轻型后装滑膛炮“子母炮”也不允许各省绿营使用。康熙五十四年。绿营太原总兵官金国正希望装备子母炮,康熙严令禁止,声明子母炮为八旗所用火器,各省汉军绿营均不可使用。之后继位的雍正一开始并不知晓这个情况,就允许绿营使用。皇帝的金口一开,对火炮拥有巨大需求的各省绿营立即大量制造装备子母炮等火炮。雍正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非常重大的错误,立即下喻要求各地绿营将已经制造的子母炮收到京城,不允许汉军大量装备。但因各地已经大量制造和装备,雍正不得不妥协,勉为其难的允许各省绿营每一千名士兵才可装备4门威远炮和6门子母炮。

▲明代弗朗机火炮

乾隆皇帝对禁绝火器的态度也与康雍保持一致。乾隆四十二年,地方官员上奏希望召集民兵练习鸟枪用于镇压各地反清起义,但乾隆同样用防止汉人反清武装获得火器的理由禁止。甚至有官员提出的将武科考试改为考试鸟枪,以培养军事人才,提高军队素质的方案,仍然被乾隆制止。他甚至希望“各督抚、不动声色。将鸟枪改为弓箭”。总之,在清朝统治者眼里,防止汉人武装拥有过多的火器和相应技术才是维护统治的有效手段。

自此百年间,中国火器技术不仅未再向前发展,甚至有所倒退。而同时期世界各国的技术发展却一日千里,彻底将清朝甩在后面。鸦片战争时期,迫于现实压力,清朝各地大造火炮用于抗击英军,但造出来的火炮质量不仅不如康乾时期的火炮,甚至连明朝的火炮也比不过。更有甚者,为了抗击英军侵略者,各地清军居然挖出了明朝遗留的老式火炮使用,实在让人感到无奈。

史论纵横
「史论纵横 」发表看法
2024-01-11

明朝的火器猛,其实是在明朝的前期,明朝中后期开始和西方的火器代差已经出现。

清朝继承了明朝火器,但是没有创新性,我想这个创新性别说是清朝,就是当代也依然是缺乏的吧!

我们的传统性禁锢了我们的思维,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明清时期,正是世界发生巨变的时期,西方国家开启了大航海时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当地球仪被传到中国的宫廷,并没有发生强烈的思想冲击,统治者大概只是惊讶了一句:这帮蛮夷真能想!就不了了之了。

西方国家开启工业革命,当火车真真切切的摆在慈禧的面前,慈禧竟然说了一句:这玩意这么响,会惊动祖先吧!

这是什么?这就是陈旧落后的思想面对新鲜无法解释的事物时,首先想到的不是去了解它,而是去规避他。

所以,人们在讨论火器在中国没有发展,有说锅应该由明朝来背,有说应该有清朝来背,难道不应该从我国古代社会的封建性质来分析吧!明清其实本质上没有区别,明朝办不到的,清朝也未必能办到,这种中西方逐渐拉开且越拉越大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欧洲率先走进工业革命而对农耕文明的鄙视。

所以,我们其实也没什么资格去让谁背锅,因为我们不处于那个时代背景,不能去做任何的努力去改变,但是,我们现在在很多地方,依然不如外国,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想一想如何去超过他们。

就像那句话,我们没有机会做一个富二代,但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一个富二代的爹!

历史的意义不就在于记载着过去,承载着未来吗!

潇潇水渐迷离44712853
「潇潇水渐迷离44712853 」发表看法
2024-01-09

这话应该这么说,为什么法国二战的时候不用拿破仑时代的火器。拿破仑时代可是把德国往死里揍。为什么我们现在解放军不用二战的火器而用乱七八糟的玩意。

我很好奇清朝用什么明朝火器?单管火铳?还是几发就要炸膛密虏铳?还是祖传的小口径佛朗机炮?拜托唉,明末的火器装备率和先进程度是不如清初的。只不过清朝后面200年没有长进而已,明末17世纪的火器水平相当于欧洲14,15世纪水平,以火门枪佛朗机炮为主。清初大规模装备了鸟枪,红衣大炮。基本上相当于欧洲16世纪中期水平。而且火器人数占比也达到了40%以上。比明朝高很多.用明朝火器。你是来逗比的吗????去补一补历史吧。你怎么不说用山顶洞人的木棍石头呢??

怀疑探索者
「怀疑探索者 」发表看法
2024-01-08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事实,就是明朝的火器其实非常原始,已经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明朝虽然有火器营,但是那种火器都是非常落后的,射程很短,威力很差,其实就是原始的燃烧弹,技术含量很低。如果明朝的火器真的如电影里面那样威力巨大,也不至于被蒙古和后金欺负的一败涂地。我看过一个专业研究历史的公众号,骑兵只要身穿牛皮铠甲,就可以抵御住火器的攻击,可见其威力是如何的差。

其实,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也有天才的武器发明家。中国康熙年间,有一个叫戴梓的人,这个人非常聪明,再平定葛尔丹期间,发明了一种威力巨大的火炮——冲天炮——这种火炮被康熙称为威远大将军。由于威力巨大,这种火炮让敌人闻风丧胆,戴梓也由此成名。后来,戴梓还发明了一种类似机关枪的武器,据说威力也很惊人,而且射速很快。可惜的是,这样一个超越了时代的技术天才,却没有得到朝廷和康熙皇帝的重用,由于天性格桀骜不驯,不愿意做奴才,被康熙充军到边荒塞外几十载,最后抑郁而死。戴梓的悲剧充分说明了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在一个封建独裁的社会是没有权利拥有独立人格的。而封建统治者除非战争需要,并不鼓励创新,因为创新会让思想界不受控制。乾隆时期,国家日益趋于停滞保守,乾隆认为,满清马上得天下,如果发展火器,就会弱化满人这种能力,所以特意遏制了火器的发展。英国人向乾隆献上最先进的战船模型和各式火炮火枪,乾隆也豪无兴趣,最终把它们收入冷宫。

老衲已成仙1
「老衲已成仙1 」发表看法
2024-01-04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为了加强满人的统治。满人靠什么起家的?骑兵。在对汉人的战斗中能有优势的就是当初的八旗骑兵,所以清朝入主中原后想要统治比自己数量多上百倍的汉人就必须把这个优势保持下去,如果有一天汉人造反了,可以用骑兵镇压。假如普及了之前明朝的火器,那八旗的骑兵优势就不复存在了,没有这个优势几个满人如何能统治得了上千万的汉人?所以封杀前朝火器,继续使用以骑兵为主的冷兵器是清朝统治者最佳的选择。

豁达的考古人
「豁达的考古人 」发表看法
2024-01-08

火器分为火绳枪时代和燧发枪时代,燧发枪在中国明朝灭亡前夕才发明出来,要装备部队,又要几十年。

火绳枪和燧发枪最大的区别装备率,性能也有差别,但关键体现在装备率,众所周知,燧发枪可以百分之百装备,就是人手一把,如果火绳枪百分之百装备,那不全军覆没简直没有天理了,所以明朝火器装备大概在百分之五十左右。

明朝用火器,清朝用冷兵器的关键在于两朝的主力兵种,明朝是步兵,清朝是骑兵,火枪,如果是步兵用,效果不错,如果是骑兵用,等于没有,拿破仑时代一条军规就是,骑兵不能丢弃火枪,因为骑兵觉得火枪即没用,又碍事,所以经常丢弃,骑兵枪射程非常悲剧,还只能发射一次,骑兵打的就是速度,不可能像步兵那样重新装弹,打不中还只能打一次,所以世界各国骑兵都不愿意装备火枪。

楼主有个误区,那就是,火枪出现冷兵器就没用的,其实不是,火枪得以全面装备,关键是刺刀的出现,同时,马刀依然是骑兵的主要武器。

清朝其实也重视火器,但他们重视的是大炮,清朝的灭亡跟武器关系不大,有关系也是海军方面,关键原因是清朝军队系统全面腐败,太平天国那么垃圾的部队,八旗都打不过,你就可想而知,整个太平天国,基本上除了石达开等少数人,都是贫农,洪秀全能好点,好歹他是个屡试不第的书生,能考的起试,其他的基本上都没什么文化,这样的军队,清朝都打不过,腐败到什么程度,清末,清朝就是乾隆时的军队,就能打败英军,这跟武器没关系,清朝的骑兵主要装备马刀,你看看英国的骑兵主要装备什么,也是马刀,英军当时多说几万人,步兵基本上打两枪就得拼刺刀,清军大刀长矛也不落后多少,关键是清朝末期朝廷不行。

老孙的火器工坊
「老孙的火器工坊 」发表看法
2024-01-07

这个其实是一个误区,一个大大的误区,这个误区主要来自于影视作品和历史课本。清军不用火器,而用落后的冷兵器,这显然是个伪命题,下面就来戳穿他吧。

鸦片战争前清代的火器发展

因为在和大明的作战中充分的意识到了火炮的威力(挨揍挨得),清军对火器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明军的大部分军队。入关之后,可以从文字中发现,几乎清军每次对城市的攻克战中都会用到红衣炮,而大明在北方沦陷后,失去了曾经对火炮的那种依赖的态度(主要是流亡政府没有铸炮场)。凭借着火器的力量和绿营的勇武(汉奸投降了打自己人都挺猛),清军统一了全国,镇压了士人起义。在康熙时期,还推出了新的火器--威远将军炮,也就是一种大型臼炮,还可以使用开花弹(当然,开花弹制作复杂,还是实心弹用的多,渐渐的开花弹也就失传了),红衣炮,这种大清最倚重的火炮也有新的发展,但是除了样式上千奇百怪,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变化,可以说发展是停滞了。不然你看为什么到了晚清,洋务运动之后,重炮有克虏伯大炮,枪械有毛瑟枪和加特林、马克沁重机枪,有坚船利炮,还是打不过人家。如果一个军队没有了灵魂,没有了信仰,没有了斗志,即使你给他再好的装备(得贴近时代哈),他也无法胜利,因为他缺失了胜利的关键--勇气。装备贫乏,冯子材将军一样创造了镇南关大捷;装备不好,中国军队一样打败了日军;装备落后,解放军还不是击退了联合国军。从清国中后期开始,军队已经失去了战斗的勇气,那它注定会在每一场战斗中失败。所以,不是清军放弃了火器,而是清国失去了勇气。

风谈天下
「风谈天下 」发表看法
2024-01-10

准确地说,清朝是用过明朝火器的。当年袁崇焕留下的大炮,满清入关时就拿着继续用了。

但到康熙朝后,火器的使用与制作,就被严格控制起来了。

前明遗留的大炮,只有八旗部队才允许配备。至于新铸造大炮,就更是严格禁止了。

康熙朝,驻守太原的绿营军官,名字我记不得了,私自铸了几尊大炮,其实他也是为了整治战备,结果被康熙严惩。

因为朝廷养兵是为了防止汉人造反,有刀枪弓箭足矣。

正是这样的一种思路,导致晚清与洋人打仗时,用的仍然是几百年前明朝留下的火炮,其效力就可想而知了。

老猪的碎碎念
「老猪的碎碎念 」发表看法
2024-01-07

题主能这样问,只能说对真实的历史知之甚少,咱们举一些例子证明一下.

先说康熙朝,在康熙朝最重要的立国之战平定三藩战役之中,康熙就使用了大量的火器装备,而且还雇佣了西洋人来给自己制造先进的火器,比如康熙曾经让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制造适应南方地形特点和便于战场上机动使用的火炮。南怀仁随即打造出了威力巨大的洋式火炮,并且把火炮的制造方法和使用细节编著成《神威图说》一书,从而在平定三藩的战事上大大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期在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的战役上,也使用了大量的大炮轰击叛军,并且在草原之战中获得了无可争辩的胜利,把西北的清朝最大的隐患清除,这一切的功勋和大规模使用火器是分不开的。

再说乾隆朝,在乾隆执政的60年中,也爆发了很多对内对外的战争,比如在平定大小金川中,就使用了大量的火炮,见下图为在香山健锐营笔者实拍的清代火炮

糖麦
「糖麦 」发表看法
2024-01-08

谢邀。其实清朝继明朝之后,在清朝前期,火器技术还是在进步的,努尔哈赤时期呢,其实八旗已经在使用火器了,不过大多是从战场缴获的。到了皇太极时期,他还是蛮重视火器的发展的,他命令佟养性组织汉人的能工巧匠制造了第一门红夷大炮。后来孔有德来降,也带来了制作大炮的关键技术,一直到康熙时期呢,命令传教士南怀仁制造火炮,当时出产了不少精良的火炮,"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就是那时生产的。(下图即为永固大将军炮)

米南德王问道
「米南德王问道 」发表看法
2024-01-05

楼主一定是低质量历史片看多了,才会说出清军用冷兵器不用热兵器的蠢话。

组成大阵的八旗部队一共有34个营。每个营的正面宽度为13.72米,纵深8.23米,营与营的间隔是3.43米,第一线的汉军和满洲火器营正面占地约2175米。各营都有足够的空间机动与轮换,实际作战时如果在平地旷野对敌,自然可以一路平推倾泻火力。但在地形复杂时就不用拘泥于大阵的整体行动,可以拆分成不同的部分执行各类任务。

步军举鹿角大炮,众兵齐进,鸣金而止,齐发枪炮一次,如此九进至十次,连发大炮。火器营马步军循环连发鸟枪,略无间断,其声震地。此即所谓“九进十连环”,大阵先整体前进,每前进17米便枪炮齐射一轮,如此重复九次,第十次时火炮连续发射,鸟枪兵进行原地轮射,保持火力不间断。

在第七次齐射时,满洲火器营的火炮会停止射击,转为马匹驮载随行。这应该是担当预备队的角色,为后面的火炮攻势保留实力。“九进十连环”的目的是以密集的枪炮火力压制敌方,作战中如果达到了接近、动摇敌阵的意图后,就会展开更加积极的攻势。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