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辅佐刘备,为什么名士司马徽却说“卧龙虽得明主,然不得其时”?> 正文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辅佐刘备,为什么名士司马徽却说“卧龙虽得明主,然不得其时”?

  • 中国绵阳红中国绵阳红
  • 2024-01-04
  • 12
  • 共13人回复
渔樵之人W
「渔樵之人W 」发表看法
2024-01-06

谢谢邀请!刘备三顾茅庐,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荆州名士司马徽叹到,“卧龙虽得明主,然不得其时”,说明诸葛亮跟随刘备的结局已经被司马徽看得很清楚了。刘备自称是西汉中山靖王之后,是名正言顺的刘汉家族的皇家后代,夺取天下,一定会得到天下人的支持,诸葛亮跟随刘备,这是卧龙得到了明主。然而,对于诸葛亮的能力,当时天下的形势,司马徽是非常清楚的。诸葛亮的老师是荆州名士庞德公,和司马徽是好友,诸葛亮也曾求教于司马徽的门下,深知诸葛亮的才华。如果把诸葛亮和曹操属下的荀彧、许攸、程煜等人比起来,诸葛亮也不一定比他们强多少,就是东吴的鲁肃、周瑜、吕蒙、陆逊等人,也是了不起的人物,也是诸葛亮争斗的强手,诸葛亮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助刘备统一天下。再将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比起来,刘备做人是可以的,可谓是占据人和。孙权占据富饶的江东,并有长江之天然屏障,可谓是占据地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的是汉献帝的旗号,争夺天下名正言顺,当时的黄河流域,也是经济发达的地方,且曹操号称雄兵百万,战将千员,这可谓是既占天时又占地利,而当时的刘备连个像样的地盘也没有,在年龄上,即将到了天命之年,还没有什么成就,恐怕愿望没有实现就离开人世了。曹操这时已经统一了北方,江东的孙权,地盘已经基本稳固,这些强手并不是刘备能斗得过的,对于司马徽来说,他都看得非常清楚,所以司马徽叹诸葛亮虽得明主,未得其时。

一分钟了解一段历史
「一分钟了解一段历史 」发表看法
2024-01-09

不得其时:刘备见诸葛亮大概是 建安十二年底, 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 而在三国时期和三国以前, 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东晋以后,江南才开始成为经济中心), 曹操占据北方后, 必然会统一全中国(南方统一北方,貌似只有明朝朱元璋北伐和近代北伐是成功的);天下统一大势,已经基本形成.没有什么变化了.而刘备和曹操是死敌; 且刘备的能力比之曹操(刘备打战不如曹操, 文学不如曹操, 政治眼光不如曹操, 比曹操强的只有一点就是做人),还是差了一点点; 诸葛亮跟随刘备干革命; 必然是一条无比艰辛的道路! 所以说不得其时。

我不像坏小孩
「我不像坏小孩 」发表看法
2024-01-05

谢谢朋友邀请。

这主要是大隐士司马徽已经看出了三分天下的趋势。意思就是,如果没有曹操,孙权。诸葛亮辅佐刘备,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奈何北有曹操,南有孙权。而刘备也只能在蜀做一诸侯,恢复汉室,无疑是白日做梦。所以才有此一说,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大隐士司马徽的确不是浪得虚名。

天山月3
「天山月3 」发表看法
2024-01-10

隐士司马德操洞察天下大势,一语道破诸葛亮不得天时之利,注定了前途曲折坎坷的命运。诚然,司马徽的预言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所见略同。当时曹操占据中原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势已定,实是难与争锋。江东孙氏已历三世,国丰民阜,上下齐心,且有长江之险一时难图。刘备多年闯荡却无立身之地,兵不满五千,将不过关、张、赵云,实力堪忧。以此现状和资本欲匡扶汉室,振兴汉室天下这个大目标实是形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另外,汉祚已历四百年,气数已尽,内部纲纪崩坏,外部民心思乱,又经黄巾祸乱,要想再树炎刘大旗,安抚天下,收拾民心谈何容易?

后来形势发展验证了司马徽的预言成真,诸葛亮虽然完成了一时的霸业,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历史格局,但却以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付出,导致了英年早逝的结局。

三维观时空
「三维观时空 」发表看法
2024-01-12

但不论怎样,躬耕垄亩,隐居南阳的诸葛亮和这样的名士一定混的很熟!巜三国志》载: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同时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多有结交。

两千年前这伙智者有个目标已浙明析,他们在苦苦寻觅一代"明主",这个明主首先要称起荆州一片天,刘表自然不是他们的目标,因为庞德公就数次婉拒刘表的请任,而这时刘备出现了,他们眼前一亮,这才是他们心目中的"明主"!于是乎有了刘备"跃马檀溪"会水镜,徐庶新野荐诸葛,如同安排好一样,一路把刘备引导到"隆中对"出炉之所一一诸葛草芦!

于是乎"卧龙"不再"卧",直出茅芦、横空出世!

巧的是,如"卧龙"、"凤雏"、连同"水镜先生"这样的雅号,均由庞德公首称!伏龙卧虎都有蓄势待发的寓意深含于内!由此看来,这些荆州襄阳名士更象一个自负历史使命的团队,他们用数年时间储备了几位王佐之才,然后又等到有皇家血统的刘备这样的明主,他们要干什么?

而这个答案在"隆中对"里己然明了!

但"隆中对"却越来越象这个团队集体研究的结晶了,只是这个有着先天缺陷的草案,最终由初出茅庐的诸葛孔明端了出来!有着极强为帝欲望的刘备自然"如鱼得水"了!

而对水镜先生来讲,三国大戏才拉开帷幕,他却己知道了大致结局。一一那就是三国鼎立必然形成,而如"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成为永远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更主要的是,家乡荆州成为三国撕裂的四战之地已不可幸免!

用户1743095814
「用户1743095814 」发表看法
2024-01-13

三足鼎立诸葛亮出山,乃是逆天而行,当时曹操气势极盛,北已统一河北,可谓执掌中华之神器,而刘备以一己之私,为成就帝王霸业,一直负隅顽抗,诸葛孔明出山之时,已经是天下大势将定,此时孔明出山只是让统一大业迟些而且,孔明的事业心全系在刘备之身,去投曹操,曹操手下能臣无数,不可能非常器重诸葛亮,去孙权那边,周瑜,张昭,吕蒙,鲁肃,陆逊,张纮等人得到了孙权的器重,所以诸葛亮也不能去孙权那里,刘璋太过懦弱,张鲁只会传道,根本不会得到诸葛亮的青睐,所谓的时,就是天道,天时,或者是历史大势,大势所趋,历史要中华统一,而诸葛亮出山却放缓了这个趋势!司马徽所说的“时”应该有两层意思:

一、天时,即天下大势。刘备虽以汉室正统自居,但汉室已经衰微,运数已尽了;并且当时曹操已基本平定北方,在那个历史时期,北方乃是天下根本,无论从耕地还是人口来说都占据绝对多数,益州、荆州、江东的总和也赶不上北方,从长远看,终究是占据北方才能统一中国。

二、诸葛亮出山的时机。诸葛亮出山时年仅27岁,我个人认为年龄过小,尚需历练,并且出山过早,很容易让他人研究琢磨,司马懿就是比诸葛亮出山晚,对诸葛亮的研究已经很透彻了。诸葛亮出山时对周瑜的研究也是很透彻了!孔明虽然遇到了能够让自己施展才的地明主,可是此时汉室已式微,尽管孔明身负雄才大略,怀抱天下,然想辅助刘备复兴汉室已经无望了,可谓生不逢时,难道不可惜吗?“卧龙虽得其主,未得其时”这句话中的“时”指的不是诸葛亮投奔刘备的时机,而是人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天时”。“卧龙虽得其主”是说诸葛亮投奔刘备是找对了人,但“未得其时”,意思是说诸葛亮不得“天时”,所以他六出祁山不胜,最后秋风五丈原,只落得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实际上,这句话是小说中写的司马徽的一句谶语,而不是说当时诸葛亮的某个情况,所以司马徽才会为诸葛亮感到可惜

张永科38
「张永科38 」发表看法
2024-01-10

题主问得好!司马徽说的“卧龙虽得名主"好理解!“然不得其时”这一句应怎样理解呢???我们认为,所谓的“不得其时”!就是预算到,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才智虽扶佐刘备成三足鼎力之势,但很难恢复汉室一统天下!

一,历史的车轮是向前发展的,不可能倒退。汉朝虽曾强盛几百年,但到了三国初期,已是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壁之间禽兽食禄!碌碌无为者纷纷当朝秉政!这样的朝代能改变吗?应该恢复吗?也就是说已到了应该改朝换代的时候了!而刘备要恢复汉室的本身就是一种倒退行为!

二,刘备在46岁时才得到孔明出山扶佐!(63岁就托孤白帝城才征战17年)。确实有些晚!而这时曹操已占据中原,且挟天孑以令诸侯,兵多将广,兵精粮足。

东吴孙权继兄长基业占据江南,北有长江天险,也是兵强马壮。物阜民丰。

而孔明出山时刘备几乎是贫无立锥之地!在新野小县,兵不满千,将止关张孑龙。所以,诸葛亮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简直就是帮刘备白手起家!由此可知,诸葛亮出山,既不得天时,又不得地利!也只能以人和得西川成鼎足之势,想一统天下很难,→因为没有抢占统一天下的先机,想恢复汉室早已晚了三春!难免落个“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的结局…

三,由此可理解,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名主,但不得其时”的时,指的是失去夺取天下的先机!一统天下终成梦,是非留给后人评。

用老百姓的话就是,诸葛亮虽有经天纬地之才,才算遇到了名主,但终因不得天时,白白忙活一场。

每日趣评
「每日趣评 」发表看法
2024-01-08

司马徽这句话说的其实很有道理,从诸葛亮一生的经历来看,司马徽几乎神一样的预示了刘备及诸葛亮的结局,什么结局呢?白忙活。为什么白忙活,就是因为诸葛亮虽得名主却未得其时。

曹操当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你说的不对,大家一致认为曹操得天时,刘备得人和,孙权得地利,你怎么说曹操天时、地利、人和占尽了呢?

你们所说的其实正是作者罗贯中贯穿《三国演义》全书的主题思想,《三国演义》这本书改编自《三国志平话》,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传承其实是来自于《三国志平话》这本书,书中这样写:

各人取讫招伏,写表闻奏天公。天公即差金甲神人,赍擎天佛牒。玉皇敕道:“与仲相记,汉高祖负其功巨,却交三人分其汉朝天下:交韩信分中原为曹操,交彭越为蜀川刘备,交英布分江东长沙吴王为孙权,交汉高祖生许昌为献帝,吕后为伏皇后。交曹操占得天时,囚其献帝,杀伏皇后报仇。江东孙权占得地利,十山九水。蜀川刘备占得人和。刘备索取关、张之勇,却无谋略之人,交蒯通生济州,为琅玡郡,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于南阳邓州卧龙冈上建庵居住,此处是君臣聚会之处;共立天下,往西川益州建都为皇帝,约五十余年。交仲相生在阳间,复姓司马,字仲达,三国并收,独霸天下。”

平话里写的有点神话色彩,但是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的分布却被《三国演义》这本书继承了下来,这个概念也被大家所接受。其实这个观念是错的。

曹操其实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曹操自从战胜了袁绍之后,拥有了长江以北除荆州四郡的全部区域,还占有雍凉两郡部分地区。可以说曹操在地利上一点都不吃亏。

曹操挟天子占据正统,立法令治理百姓,在统治区域内广施仁政,可以说占尽了天时。曹操自从在许昌立榜纳贤以来,相继招揽来了荀攸、荀彧、程昱等大批人才,这些人哪一个都不比诸葛亮差,可谓是占尽了人和。

小刀三国
「小刀三国 」发表看法
2024-01-09

三国演义中记载着这么一段故事。是司马徽和刘备的一番交谈,因为徐庶刚被曹操“拐走”,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那司马徽是怎么介绍诸葛亮的呢?

司马徽说:孔明常常自比于管仲、乐毅,孔明的才能是不可估量的。关羽在一旁说道:诸葛亮和管仲、乐毅去比较,是不是吹牛啊?司马徽又说:在我的眼里,孔明的才能和姜子牙、张良都可以相比。刘备、关羽等人吃了一惊,随后司马徽离去,出门后仰天大笑:“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罗贯中:貌似是我写上的哦

虽得其主,未得其时。这八个字怎么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

直译一下就是诸葛亮虽然得到了一个好的主公,却没有得到一个好的时机啊。

诸葛亮算不算是得到了一个好的主公呢?

毫无疑问,刘备算是个好主公。其一,他有志向,有抱负,不甘心做人臣;其二,他求贤如渴,能听人言;其三,他名气远播,是个“明星”。

刘备请出诸葛亮后,那段时间里天天和他交谈,如鱼得水来形容不为过。

不过关于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还有待讨论,一开始确实很亲近,后面出现了庞统,法正等谋士,仿佛诸葛亮和刘备“疏远”了,等到刘备要托孤了,刘备又和诸葛亮亲近了?

如果说起初是朋友关系,后面就是君臣关系了?总的来说,刘备和诸葛亮是“双赢”的状态。

那诸葛亮换个时机出山如何?比如早点去找刘备,好像也不能改变什么。大伙怎么看?

闲适人家
「闲适人家 」发表看法
2024-01-11

司马徽介绍一份好职业给了诸葛亮,让他发挥出超人天赋,为天下人所认识。士当谋己,谋人,谋兵,谋国,谋天下!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谋适合于时势,可为刘备争得一片天下。

谋士辅主争天下,着天时,降大任,成大业。为何说诸葛亮不得其时?

所以,我们觉得司马徽的评价与他介绍诸葛亮出山的初衷不一致?

所以,我认为所说的“时”,是指“时光”:'时光逝兮年易尽。司马徽这句评价对诸葛亮的形象塑造有“点晴”作用。意味着诸葛亮的人生时光,托付给了寒夜孤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细心留意一下,诸葛亮还在临行之言,南阳的田园,待他完成使命后,回归复耕。这是绝言,就这样: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再也没有闲耕的时光!!

梁山寶樹堂xys
「梁山寶樹堂xys 」发表看法
2024-01-10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辅佐刘备,为什么名士司马徽却说“卧龙虽得其主,然不得其时?司马徽说这句话,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的,诸葛亮出山前,北方已被曹操占了“天时”,东南被孙权占了“地利”,因此刘备夺取天下,只有靠“人和”。这一点诸葛亮自己早就看出来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时,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诸葛亮一席之言,令刘备茅塞顿开,如拨云雾而睹青天。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图片来源于网络,联系即删。

天涯过客3547
「天涯过客3547 」发表看法
2024-01-07

司马徽的这句话预言,确实应验了。可见此人非凡之处。天下大势,一语道破。刘备实乃明主,仁义天下。陶谦三让徐州都肯接受。还有携老扶幼迁移江夏,而且后有追兵。都不肯丢下一个老百姓。足见其仁德,是位明主。三顾茅庐更显屈驾尊卑,爱才惜能。至扵不得其时。这里的时应理解为实力。在三国鼎立之前,刘备的实力是最弱的。而恰恰孔明辅佐的是刘备,所要付出的心血非常人所比。既使有安天下之才,也要有实力作后盾。但诸葛亮凭自己的才学帮刘备三分天下已是奇才。为报知遇之恩,呕心沥血活活累死。所以司马徽感叹孔明虽逢明主,而不得其时。

历史笑春风
「历史笑春风 」发表看法
2024-01-12

刘备来到荆州依附刘表安身,在新野小县得到喘息之机。在这段时间里,刘备总结自己经验教训,认为自己手下缺乏治国理政的人才。经过多方访求,得到了诸葛亮的信息。在去造访诸葛亮前 ,遇上了名士司马徽。司马徽在向刘备再次推荐诸葛亮后,却说出了一句话,诸葛亮虽得明主,不得其时,惜哉!那么,司马徽何出此言呢?

在东汉末年的诸侯中,刘备的出身最低,势力最弱。也没有宗族势力可以依靠,完全依靠自己的才能闯出一条道路。由于刘备和他的集团出身草根,得不到世家大族的认可,让他们遭到了那些世家大族人士的白眼。不要说吸引他们加入自己集团,连互相沟通都不可得。这使得刘备集团严重缺乏治国理政的人员,让他的事业屡遭挫折。

这个状况也让刘备感到十分苦恼。他曾经对他人诉苦说,自己为了寻访人才,连人迹罕见的深山老林都走遍了,可是还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因此在荆州一旦安顿下来,刘备就开始了寻访人才的行动。很快,许多不得志的人才就聚集在刘备身边,其中就包括徐庶。徐庶是诸葛亮的好友,正是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诸葛亮胸怀匡扶天下之心,可是刘表却无逐鹿中原之意。在刘表的身边聚集了一群庸庸碌碌、唯利是图的人,他们把持着荆州的政坛。诸葛亮作为他们眼中的异类,当然只会遭到他们的讽刺和排挤,连诸葛亮娶个老婆都会被他们编成歌谣嘲笑。诸葛亮因此才会到隆中隐居,摆脱他们的非议。

从这个方面来说,刘备和诸葛亮有着类似的经历,也有着类似的理想追求。因此,他们双方才会一拍即合,如鱼得水。刘备给诸葛亮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诸葛亮为刘备争夺天下尽心尽力。我们可以从诸葛亮的《隆中对》看出,诸葛亮早就把刘备看在了眼中。

其实在《隆中对》里,对此有着自己的答案。诸葛亮在为刘备分析当时天下的势力时,就把曹操、孙权作为不可战胜的势力。这两个势力一个是刘备的死敌,另一个可以做刘备的盟友。至于荆州、益州则是刘备将来图谋占领的目标。

诸葛亮为刘备制订的《隆中对》十分复杂,分为跨有荆益,战略休整、两路北伐三大步骤。这中间还有内修政治,外结好孙权的方针。这使得完成《隆中对》的难度很大。这跟当时刘备自身的实力有关。刘备当时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赵云,与曹操、孙权的实力根本无法抗衡。

而且曹操、孙权也都是一时明主,他们自然不会眼看着刘备顺利发展自己的势力。在刘备夺取益州、汉中后,倍感威胁的孙权终于对刘备举起了屠刀。他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机会,出兵夺取了荆州,擒杀了关羽。最终《隆中对》被曹操和孙权联合破坏了,天下最终还是走向了三分。这也是司马徽感叹诸葛亮不得天时,为诸葛亮感到惋惜的原因。

结语:

刘备和诸葛亮的相逢是天作之合。两位有着相同遭遇,相同理想的英杰,能够走到一起,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是极为难得的事情。司马徽说诸葛亮得到明主,就是看中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共同点,对他们的合作感到满意。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