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殷商文化的特点。
殷商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甲骨文:殷商文化的主要文字形式是甲骨文,它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2. 青铜器:殷商文化的青铜器制作技术非常高超,具有丰富的装饰和象征意义。
3. 玉器:殷商文化的玉器制作技术也非常精湛,玉器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宗教信仰:殷商文化中存在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如祭祀、占卜等,这些信仰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殷商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可能会对现在的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殷商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文化流派,其文化遗产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这些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殷商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可能会推动对殷商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同时也会促进中华文明的多元化发展。
活人祭祀、滥杀无辜、刑罚残忍……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些贴在殷商王朝的标签背后,隐藏着多么充满活力与生命力的古代文明!
它和玛雅帝国一样,曾被认为是来自于外星。它对后世的影响,浸透在华夏文明的每个毛孔,甚至影响了整个世界。
商朝人的始祖名叫契,传说契的母亲简狄比较贪吃,看到食物都会忍不住去尝。有一天简狄看到一只玄鸟(其实就是燕子)下了蛋,就偷了一枚来吃。没想到吃完不久她就怀孕了,随后便生下了契。
(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商朝第二十任国君盘庚想把国都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时,他宣布:“神告诉我这里马上要发生灾难,我们唯有搬到殷才能化解,不跟我走的人会受到神的惩罚!”此话一出,又把商朝百姓吓得不轻,马上举家跟着盘庚搬迁到了殷,从此商朝再也没有迁过国都。
虽然这种对神的崇拜在今天来看过于迷信,但现在很多国家的宗教信仰,其实也是从中发展而来的。
商朝人也是人,不可能光凭对祖先神明的崇拜活下去,他们也要吃饭。盘庚迁都之后,就开始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铸造业。
不仅田种得好,猪牛羊养得肥,更厉害的是,从安阳殷墟中挖出的殉葬象骨来看,他们应该还大量驯养了大象。
(商朝的原始瓷器)
再说铸造业,“开挂”是唯一能用来形容商朝青铜器铸造水平的词了。
(最早的货币——商朝贝币)
即便商朝已灭亡几千年,“商人”这个词也被后世用来指代所有做生意的人,流传至今。
商朝时男女平等,女性贵族可以参与国事管理,甚至可以拥有封地;婚姻方式很接近于现代的自由恋爱。反观周朝,禁止女性参与政治,确立了男尊女卑制度;婚姻完全听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
其次,商朝用人不重视家庭身份,而重视人的能力,所以商朝常有“屌丝逆袭”的案例,许多出身卑微的人被提拔为大官;周朝时用人实行绝对的世官制,能当官的只有富二代和官二代。
再者,商朝是一个以质朴著称的民族,重实轻名,没有形成周代那样繁琐、系统的礼节;周朝则是一个以礼乐著称的民族,重名轻实,很喜欢形式主义。
另外,关于活人祭的问题,历史学者早已指出,商代的人祭中使用的通常是将死的战俘,人殉中使用的通常是死者的亲属,有一部分甚至是自愿的。因此人祭和人殉并不能反映商朝是奴隶社会。
另外还有殷商时期,只有统治阶级才能有使用权的青铜器,虽然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但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青铜器的主导地位也逐渐下降,如果青铜器真的成为主流,我认为对后世,对现在器皿的艺术水平,会有这很大的影响。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文化不一定是外在的传承,它的内含也尤为重要。就因为有内在的东西,才会流传至今。如果真的如题目所说,殷商文化成为主流,那我认为这种主流对于历史的发展,是会有使其倒退的影响的。只有发展与变化、多元素的融合,才会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才会对后世的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历史不是静止的,是发展的。中国怎么可能一直固化在殷商时代?文化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之一。即使是周文化不也在发展?其后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和主流文化也不是周文化。在这方面秦始皇和儒家影响要深远得多。儒家是产生于东周末年,但在汉武帝独树的儒家后才走到中国历史舞台的主场中央。
殷商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意义是什么?进步还是退步?截止至目前,殷商是有考古证据,证明了的中华文明开始的朝代。最重要的是产生了甲骨文——这是早期汉字,衍生出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还有就是青铜器的冶炼使用,提高了生产力。
再说说不人道的祭祀。人牲祭祀不是殷商特有的,我们不能用现在的人权平等和生命权来评价它的合理性。几乎人类所有的早期文明都普遍存在用人祭祀,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底下——战争俘获的人口即使从事生产,其产出也很微薄,还得消耗人力物力监督,不如杀掉以免后患。
殷商在史书上也有被妖魔化。史家、儒家历来推崇周为楷模,那它建立的合理性必须在“暴虐”的殷商之上。妖魔化上一王朝,尤其是最后一个皇帝或国王已经成了编史的“传统”。
轩辕百战统,禅让传尧舜。夏启家天下,殷商敬鬼神。周王行封建,诸候生殉人。祖龙大一统,汉帝重儒文。魏晋评中正,隋唐开寒门。两宋兴文教,蒙元四民分,明初威四海,清末锁国门。民国军阀乱,抗战铸国魂。解放人鼓舞,改革心振奋。时代在前进,滚滚似车轮。主流时更替,推动靠人民。故作惊人语,无病苦呻吟。劝君多学习,逻辑方不混。
建议读下胡适写的说儒一书,儒家文化是商文明的延续,儒礼是商礼,比如孔子死后,弟子为他守孝是按商人的习俗来的。儒服是商人的服饰。孔子之前儒是一种职业,而从事这一职业的都是商人。儒家的兴起有背后的历史原因,商人建立的国家宋国曾经想武力复国,可是失败,商人群体转向文化复国。也就是说孔子背后站着一个商人群体,不然单凭孔子个人的能力不可能产生那么强大的影响力。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为了推翻周的统治,而不是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孔子一生没去周天子那里,而去了周天子最大的敌人楚人那里呆了好几年,为什么,就是要扶持楚人推翻周人,这看上去楚人应该很高兴,可楚人为什么不重用孔子呢?怕尾大不掉,怕孔子成为另一个孙中山,而楚人相当于广东军阀。另外墨子秦国都是商人贵族。秦汉时曾流行金字塔形的坟墓。商人源于少昊这一支,少昊墓就是金字塔形的。古代叫台,山海经里有帝尧台,丹朱台等等,封神榜里有鹿台,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春秋战国还有国家想修台,但当时国家之间竞争激烈,没动工。
我不是历史或考古学者,知识层面的东西不敢班门弄斧,只是分享一些就问题本身的思考,和大家讨论讨论。
殷商文化没有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关键不在殷商,而在文化。有人假设牧野之战周人没能取胜,或许殷商的王朝会延续,但如若重鬼神轻人伦的传统不改,迟早也会被推翻。背后的道理正如唐太宗的舟水之辩。太宗表达的民本思想虽源自孟子,但与其说孟子是理论的发明人,不如说他是规律的发现者。统治者不把人当人,迟早要完蛋。殷商文化没能成为主流,并非因为殷商的失败,而是因为这文化本身就是反人性的。没有周王灭商,也会有秦王灭商,汉王灭商,而且之后一定会改弦更张,摒弃殷商的文化糟粕。
从这个角度说,殷商文化成为主流会怎样,这本身是个伪命题。这就好比问,如果人们一直沿用石器会怎样。石器被金属工具替代,不是因为使用石器的部落灭亡了,而是因为石器本身的缺陷。
当然,周文化也有缺陷。封建制锁定了人的贵贱身份,等级制度也为近现代人权观念唾弃。然而仁爱,礼仪等周文化的符号至今仍有积极意义。这或许就是周文化在后世屡经变革却始终不灭的原因。
人类的历史是由野蛮到文明的发展过程,殷商的建立早于周代几百年,其生产力水平及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文明程度自然会低于周代。谁又能知道,殷商建立时期的周代人的祖先是否也是同样的野蛮呢?周代只不过是继承了殷商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予以延续,文明程度自然也就高于殷商,这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的理论。就像拿现在的中国和几百年前的明清去比较,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也是天壤之别一样的道理。
什么殷商人殉、活人祭祀啦,然后就因为这个印象而看扁了殷商。这是很愚昧的一种认知。
殷商的直系后裔还在啊,箕子朝鲜、泰族民系都是,算子朝鲜体系不仅只是朝鲜,他们一部分东渡日本成为日本人口最多的民系,朝鲜的O2b基因占日本31.5%,占琉球也是这个比例。金代女真中明显也存在这个基因。泰民系是O2a,包括了泰国、老挝,而柬埔寨和缅甸是混合民系,当中有与泰族一同南逃的殷商遗族之一白帝少昊氏民系以扫族。苗瑶古楚人其实也是殷商联盟成员。殷商频繁迁都,楚人也频繁迁都,这是早期的一个文化。只是为什么还不得而知,也许大洪水后人们形成了一个观念,就是不永居一地。
我想问的是,今天的泰国老挝柬埔寨你觉得很恐怖吗?朝鲜、日本乃至金代、琉球你又觉得如何呢?社会文化都是会演进的,殷商时代不过是还继承着早期的萨满巫文化体系。所以在祭祀、丧葬上有一些野蛮的现象,当人的意识形态是神本位时,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西周最大的一个进步就是开启了人本位的世俗意识形态,我们明显从器物上就能看到周代器物出现了柔和的人文气息。对比汉代器物看,那就更加明显了。就是说光看器物的表现都能发现这种变化。但是这只是殷商的一个面,而非他的全貌。
周代也有吃人肉的记录,甚至是把自己儿子送给诸侯去品尝的记录。这反应的是古人的彪悍人文。西方人更是如此,然而到了今天他们却有很多表现出让我们都受不了的极端慈悲,比如西方的所谓动物保护组织。五胡乱华是汉家女子被羯人当作军粮两脚羊。我们已经人文化很重了,但那些还处在野蛮时代的外族仍然保留着原始状态。所以不能过度地解读殷商的人殉问题。尤其武丁时代走向顶峰是因为与羌方和鬼方作战,是俘虏被大量人殉。
西周的进步是把社会由神本位慢慢转化为人本位,到了春秋诸子百家几乎都已经是一种世俗、人与自然的哲学观了。哪怕墨子主张明鬼,他的思维还是依托于世俗逻辑的。没有走世俗道路的地区,比如印度河和以色列,他们进入的是宗教哲学道路。就是把人文神格化,把人文主义植入到宗教神启当中去。这与萨满巫文化通过占卜、巫术、祭祀的思维是不同的。尽管世俗体系和宗教哲学体系都遗留有巫文化,但却不是思维主流了。孔子一句话就表达清楚了敬鬼神而远之。
周代有进步的一面,也有大倒退的一面。西周进行分封其实是将社会完全带入到了全面等级制社会里了。尊卑分明、等级森严,这使得社会实质结构由原有的血亲平等社会掉入到了等级社会的深渊之中。西周打破了血亲族群集中生活的局面,促使了姓氏大爆发。原本个体在血亲族群里是不需要姓氏的,因为一个族群就是一个姓氏不需要区分。变为混居后就导致了需要用姓氏来区分各个小家族了。我们通过考察与羌系有关或受羌系冲击的民系就会发现都有农奴制。南方本土民族则始终是血亲平等的会议协商制,比如苗族的廊议。这些民族最幸福的一点是自古没有进入过等级社会。
由此我们再去看楚人的家國情怀就能理解了,楚国虽然是先羌北三苗在商代绕道返回楚地去联合自家的苗瑶。但是楚国依然保留了中国本土的一些氏族血亲平等模式。否则的话,家國情怀何从谈起?汉代楚人里的先羌主导,但他们继承了残废版的秦制,也就是没有秦法制。这就使得与苗瑶和遗留的泰族矛盾加剧。于是苗瑶向南方迁徙了,还搞出一个夜郎国。对于苗瑶他们接受不了周代之后的等级制,也接受不了汉朝与自家体系的匈奴交战。甚至我发现,契丹是泰民系和部分吳國后裔北逃的结果,正是商代时的吳城遗址的组合,就是先羌与泰民系组合成的。契丹人很可能是项羽部众之一北逃的结果。
通过今天的民系文化考察,其实很清晰,殷商是一个邦联制联盟,各自内部是血亲族群构成的社会,是各自自治的。存在祭司、贵族首领,但是社会模式存在一些内部的血亲平等,尤其是楚地。中国真正的奴隶制其实是西周。之前都不是。西周是因为羌方和鬼方在古埃及施行了奴隶制使用了非洲黑奴。
西周用礼乐等级制取代了占卜问天的模式,有进步的一面也有大倒退的一面。以至于后来的秦制只能在这个基础上改良。等级制依然存在,但给予底层上升通道和勤劳致富机会。秦法制约束到王亲贵族,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制度。可是秦末贵族复辟和楚人的复国愿望埋葬了完整的秦制,贵族诟病约束自己的秦法制,所以后来的秦制也就没有法制这个必备元素了。这也就导致了中国社会无法解决的上层截胡抢夺的问题。秦制开启竞争是好事,问题是竞争需要合理公平的规则才能良性。
西方一直处在我们西周时的阶段,封建制。而我们是向前演进过的社会制度。如果秦法制能存在更长一些,中国后世社会的风貌就会完全不一样。如果殷商模式继续存在,那就有可能在进入反世俗社会后依然是平等社会。社会通过大大小小的议会协商和公共规则的法制所构建。只要西周没有推行全面等级制,自然进入平等法制社会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很可惜但也很无奈,历史往往都是进步与倒车相伴着的,那种认为社会一直是直线进步或曲线进步的思维都是很愚昧的。今天也一样,科技进步剥夺了人们的隐私权,如果不刹车,将来进入科技模式的奴隶制都有可能。当商业寡头力量存续到足够大时就会变味,尤其人工智能的发展,今天已经做到了对普通人的时时监控。将来AI暴力机制达成后也就很容易实现科技下的奴隶制了。我甚至怀疑西方的秘密组织就是这么设计的未来。
文化是传承和发展的,不断创造新文化融合前文化,才有今天的中国。
周文化的90%可能都是殷商的,秦汉的,又是在周基础上,然后唐宋元明清,再到民国到今天。前代的东西真正留下的是非常少的,周时期的百家争鸣,今天有几家,百不存一,没准留下儒家还是殷商时期萌芽的。唐宋留下来的,也不过是诗词和书法。
看今天的中国,对比30年前,看有多大变化。中华文化是一代一代传承来的,前代有影响,当今是主流,有唐宋的影响,也有商周,越前的时代,影响越小,仅此而已。
从青铜器的发展,文字的演进看,周继承了商的文明,但是青铜器的加工方面甚至有一定的弱化。商代青铜器纹饰夸张,抽象,表现力极强,周代明显婉约,弱势了不少。文字方面商代甲骨文就是中文的始祖,周代除了继承之外并无多大改善。由此可见,商代的文明已经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商代处在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变革,并且成熟的阶段,一定会有人殉,之类的事情。到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首先,在中国没有哪个朝代可以一直延续,其次中国的人殉制度是在明朝中后期才结束的。如果锅里有个人头就认为是文明的终结,那到大可不必,那只能说明施暴政是王朝终结的开始。
其实也差不多,周族虽然起源于农耕,但在周原的时候已经用甲骨文了(周族本来就是华夏的一部分,跟现在华人差不多,只不过周保留了华夏文化,所以不容于诸戎)事实上商也继承了夏朝非常多的文化,就拿酒器而言,夏酒器和商周时期的区别只是简约版和豪华版的区别(其实还没有原始汽车和现在汽车差别大,起码现在汽车起码是四轮,原始三轮)
历史朝代的更迭,不只是成王败寇那么简单,更多的是生产力发展需求引起的新旧生产关系的激烈碰撞。
作为老奴隶制生产关系代表的殷商政权已经腐朽,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必然带来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动荡,必然被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可能只比原来的生产关系优化一点,甚至落后一点,但它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需要,必然战上风。周作为这种新生产关系的代表,改朝换代势不可挡。即使由于战斗指挥失误而被商王朝镇压,还会有新的吴王朝、郑王朝等势力不断加入这场变革的洪流。只要商王朝不优化改进其生产关系,就必然会被消灭取代。
所以,让商王朝继续按他们的那套来统治华夏大地的命题,是不成立的。
谢谢你的提问。你的提问纯粹一个科幻。非常缺乏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真理——世界上没有一个一千年历史的王朝和文化。
何况商朝距离我们三千年呢!
历史的发展,始终是比较民主取代不民主,这是一个总规律 是不能改变的。除非一个王朝一千年都是民主的,那么,这个王朝就会存在一千年,一点问题都没有。
文化是一种渐进式的发展。商朝的灭亡不完全是商朝的文化不好,而是商王严重破坏了自己的民主文化成分,引起了要求民主的周人的暴力反抗。
周人灭亡了商朝以后,并没有现成的“周朝文化”。
那么,周朝人改革的一些适合社会发展的方式,就是一些历史的进步。
但是,周朝也无法把民主发扬一千年啊。所以,在最后的四百年中就爆发了诸侯争霸的纷争局面,最后又被强大的诸侯国秦国改朝换代。
而秦国对周朝又做了更大的改革。可惜,秦朝的改革只能为汉朝作准备。
凡是人所创造的事物都是变化的,文明也如是。文明是多方面积累起来,需要看文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哪一部分。2000多年以来,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所以,中华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儒家文明。
大致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汤伐桀代夏,建立了商朝,经历了盘庚迁殷,武丁中兴,最后到帝辛商纣王,最终被“小邦周”所取代,历经约600余年。在600余年的岁月里,没有人能否定殷商的文化。那所谓殷商的文化是指什么呢?窃以为是“敬天事鬼”的祭祀占卜文化。有何为证?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现如今也从“殷墟”发掘了大量的甲骨文,甲骨文中发现了当时“事事有占卜”的情况。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山至洛邑,“礼崩乐坏”,孔子从周复“礼”,把姬周的“礼乐”文化更进一步向人内心的“德性”方向发展,提出了“仁”,最终在众弟子合力之下“创立”“儒教”,“儒家”文化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至今。
倘若殷商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主流,中华民族或许将会成为类似西方“宗教”文明为根基的民族。
本文由作者:文化使者 于 2024-02-03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323536518990348583.html
下一篇
我们应该如何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