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统治秩序,为何自他后农民起义越来越多? > 正文

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统治秩序,为何自他后农民起义越来越多?

  • 江春入旧年江春入旧年
  • 2024-02-07
  • 15
  • 共11人回复
江春入旧年
「江春入旧年 」发表看法
2024-02-13

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社会由分封制走向君主集权,进一歩完善了秦始皇的主张,使中国从此之后大一统深入人心。对中国几千年的追求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汉武帝在位时期,讨伐匈奴,东征西战,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国内是不足以支持持续的战争的。而战争的进行,需要足够的物力,物力的来源对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来说,对于民众是巨大的负担,这最终导致自他后农民起义越来越多。也间接导致西汉的灭亡。

一个人的历史
「一个人的历史 」发表看法
2024-02-14

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种国策,推崇儒家思想是为了神化君权,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而纯粹用儒家是不行的,汉武帝真正使用的是“外儒内法”的策略,只是法家不能拿上台面来说,关于这一点我们从汉武帝重用酷吏就可以看出来,张汤、江充都是酷吏,这不妨碍他们被汉武帝重用。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百姓们忍不下去了就会起义,不起义就只能死路一条,这也是逼出来的。当然天灾也是一方面原因,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导致庄家歉收,而国家不及时调整,做出“减租减赋,开仓放粮”的决断,就很容易导致“官逼民反”情况的出现。纵观历史,就算是公认的盛世,也避免不了农民起义这种情况的发生,问题的核心是土地,农民们耕种土地,却没有土地的所有权,地主阶级掌握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农民,都一步步的把矛盾激化。

上进的大汉
「上进的大汉 」发表看法
2024-02-14

看到了这个问题,我很懵逼,农民起义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啥关系,只要你昏庸残暴无能肯定会有农民起义,农民懒得管你,你尊哪家呢,还有秦朝不尊儒家,秦朝就没有农民起义了吗,夏朝和商朝连儒家都没有,但还是有人起义,然后啪被推翻了

还有汉武帝时期哪里只尊儒家了,酷吏学不学儒家啊,汉宣帝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是错的了?真是无语

闲人李致志
「闲人李致志 」发表看法
2024-02-14

秦朝实行法家治国,法治高于人治!严刑峻法!六国刚完成统一,不能因地制宜,各项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直接导致秦末农民起义!汉朝刘邦自己反感儒生,似乎读书人多半是纸上谈兵,一无是处!倒是觉得黄老,张良的道家思想似乎更能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于是,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汉朝又经历了多次动乱!刘彻最有体会的就是朝廷中央集权的弱化!让他爹汉景帝疲惫不堪!头疼不已!削藩!八王之乱,要不是他叔叔刘武一直支持,差点就亡国了!只可惜汉景帝的那个老师晁错,为了削藩,弄得自己直接被腰斩不说!还被诛杀九族!可怜呀!汉武帝刘彻有了他爹的经验教训,于是,自己建立自己的一帮人马,继续加强中央集权!儒家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很对刘彻的胃口!于是,刘彻开始重用儒生!有了前两朝老皇帝留下来的资本,刘彻开始了自己的开挂模式,敢有犯汉者,虽远必诛!匈奴成了刘彻的第一目标!张骞开始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的游骑兵部队杀进了沙漠,直捣匈奴的权利机关!很有点如今美国式沙漠风暴行动的样子!打仗,最重要的是什么?答案是后勤保障!说直接点,就是钱!就连现在社会上打个架什么的,最终解决方案,还是钱!刘彻直接不顾成本的打法,让他爷爷,爸爸多年省吃俭用留下来的家底全挥霍了!导致刘彻晚年汉朝百姓生活水平直线下降,民不聊生!老百姓没吃的,那怎么办?必定就是要反的!刘彻晚年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于是,在他去世前写了个轮台罪己诏!安排好后面的一切善后工作,带着向天再借五百年的遗憾,去了!

沧浪猫
「沧浪猫 」发表看法
2024-02-08

这个问题的要害,是认为真的尊了儒术,农民(就会有好日子过)就不会选择起义。

可惜这是一个伪命题。

战国诸子争鸣,就好比今天的竞争上岗。儒家为了鼓吹王道政治,对推行仁义和礼制的有效性极尽夸张,体现出舍我其谁的气势。但儒家长于学理上的思辨,短于实践上的经验和方法。至少在西汉时期,儒生士大夫的行政管理能力不足以代替法家背景的文法吏。真要让他们去施政治民,个别人还可以,整体上是要误事的。所以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并不真的罢黜百家,而是王霸兼用。

不过自西汉元帝到东汉以后,历代君主都极其重视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性。儒家经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经由察举制(以儒家伦理为标准)的选拔,各级行政人员也多文采彬彬之士,儒家文士和文法吏逐渐合流。儒家全面接管汉帝国的国家机器。但儒士并没有因此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更没有恢复所谓的尧舜黄金时代。反而是通过垄断经学教育,笼络门生故吏,形成大大小小的官僚世家集团。小者作郡县官僚,大者作三公,都有这些世家的代表。甚至出现袁杨两家四世、五世三公的顶级世家。这样国家吸纳社会精英完成自我更新的通道就变窄了。久而久之,在东汉一种新的社会特权阶层开始萌芽,这就是门阀士族。

唯一能限制经学官僚世家贵族化的,是皇权。但东汉皇帝多短命,一代代陷入外戚宦官的争斗中不能自拔。

皇权和儒家士大夫的良性关系,应该是皇帝借助士大夫的技能和操守治国理政,而士大夫利用皇权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皇帝要警惕士大夫失去控制,士大夫要监督皇帝不能肆意妄为。两者在“求治”这个共同点上寻求一致。

可惜,人性是真实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达到的高度被后代完整继承。一旦皇权瘸腿,士大夫失去控制,就会背弃理想,私欲膨胀,贪婪地吞噬地方资源,把持国家权位,甚至世代传承,排斥庶族。而皇帝无力驾驭他们,只能信任更加贪婪更没有底线的宦官去打压公卿士族。这样的国家怎能不乌烟瘴气呢。

农民呢?在基层被官僚世家的庄园兼并土地,又被宦官子弟横征暴敛,农民还能怎样呢?还不反他娘的。

所以能指望儒家被独尊,农民就有好日子过吗?治国,要根据政治的规律来实现。而儒家既未能在理论上科学地总结规律,也不能在实践中解决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甚至不能在道德上克己复礼(个别人可以)。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是不健全的。

最后重温一下汉宣帝的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超风行者
「超风行者 」发表看法
2024-02-13

像专制“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地步,那个时代的法治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人治,封建王朝的法治只考虑大领主阶层的长期利益,百姓利益只是想起来就关注一下的短期利益,儒学提升为官方意识形态,也保留了诸子百家之学的思想体系。

法家思想受到重视,与儒家思想糅杂并用,从而形成了一套“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被后人归纳为“阳儒阴法”或“外儒内法”,影响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社会的制度体系,“刑法连坐制”直接导致冤假错案频发程度较高,造成民心动摇的制度设计。

后期的“穷兵黩武”与主战派的政治目标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汉初的“文景之治”带来了的太平盛世的内外环境被打破,南北的民族矛盾此起彼伏也消耗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乙丑生
「乙丑生 」发表看法
2024-02-17

汉武帝尊儒是为了彻底解决汉初以来藩王尾不不大的局面,来加强中央集权。(而代表诸侯利益一方的淮南王刘安则推出淮南子一书宣传无为而治企图利用社会舆论来对抗汉武帝的集权)事实上汉武帝奉行的还是黄老学的精髓——实用主义,他的治国理念是儒表法里,杂用王霸(这一理念多为后世帝王学习)。汉武帝分别针对刘氏宗室采用了推恩令,又利用酹金失爵事件打击勋贵。使宗室和勋贵失去了以往政治上强大的影响力彻底沦为皇权的附庸。不过外戚、宗室、勋贵、回乡的官吏虽失去了干预朝政的能力却利用各种资源占有了全国大量的土地,加剧了大汉后期的社会矛盾,不过这时死去多年的汉武帝也无能为力了。

味哎儿
「味哎儿 」发表看法
2024-02-08

谢谢悟空小蜜邀请答题。

汉武帝独尊儒术虽然是他宣布的,但是使用的还是阴阳家的驾驭人群术,执行的是重工重农的国策。

中国的历朝历代,都重工重农,只不过在文字或者是史料记载中被写成:令民生息了。

令民生息,被读书人解释成让人民歇息休息。实际上是让人民生产产品物品,货物的升级生息。这里的升息就是银行存款的升利息的意思。

所以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粮。也就是春天播种一粒谷子的种子,秋天收一个谷穗子。一个谷穗子里面有万颗谷粒子。

帝王对手工业的重视,实际上比农业重视程度要高一些。因为不论是皇家御用的物品,还是军事上的军械,都必须由工匠去制造出来。特别是国家的国宝,没有好的工匠就没有国宝。

独尊儒术,只用于朝堂排次上。

没有用董仲舒的时候,朝堂上的各个大臣们,跟皇帝都是哥们弟们。拍肩搂背,平起平坐。嘻嘻哈哈的开玩笑,逗乐子。朝堂上的人想坐在哪里就坐在哪里,想站在哪里就站在哪里。没有一个规规矩矩的次序。也就是朝堂没有秩序。

哥们弟们的友谊是强调出来了。但是不是发命令的时候,看不出哪个是皇帝。当皇帝也未必有尊严,说着说着话,有翻脸的照跟皇帝吵架。这就如同一家人在玩乐游戏的时候,没大没小一样。

用了董仲舒以后,董仲舒在朝堂上立了一个高高的台子,放了一个帝王的宝座。

从此皇帝坐在高台的宝座上。

各大臣分文武,按官阶的大小,站立成两排的纵队形式,鱼贯而入,进入朝堂。先向高高在上坐着的皇帝行,三拜九叩之礼,然后文官立于西边,武官立于东边。

谁要发言或者是有事禀告,走出队列站在朝堂的中间,向皇帝行跪拜礼,当地准许站起来以后,站起来再发言。发炎后皇帝允许与不允许?答应不答应?完成以后让他退回本位。发言者口述谢皇帝恩,才可以归队,站立。

皇帝老儿,这一下子感到威风凛凛,得意洋洋,心里感觉那个美不用提了。

从而,才宣布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废黜,不是废除。

废除就是彻底不用了。

废黜,仅限于某一地方不用了。

汉武帝是在朝堂上宣布废黜百家的,所以指的是在朝堂规矩的礼仪上,不用其他学说了,只用儒家学说了。因为原先用的是江湖义气的礼仪。

汉武帝尊儒术,实际上就是给儒家平反了。因为汉刘邦时卑视儒家的。这就是刘邦抓下儒生的帽子当尿壶的现象。

春秋时期以前,包括春秋时期在内,各个诸侯国和王室家族,都是氏族部落整体居住在一块。以姓族为生产单位的。所以没有农民一说。

当时有三大分工,氏族部落里面,得到轮流执政的这个姓族,整体人群就是管理人群团队。其他人群就成了从事手工业的人群单位,和从事农务活动的人群单位。

春秋争霸的时候,秦国用商鞅变法,启用军功制。并且谁杀敌多谁就立军功。杀敌多是以战场上割取敌人左耳朵的多少,为凭证。

而不再是以前,打了胜仗以后,奖励颁发给最大的军官,再由最大的军官颁发给各个小军官,小军官在颁发给士兵所属的族群族长。由族长分配给整体族群的每一户人家。

而是军工的奖励直接给了夫妻家庭中那个当兵的人。立了军功的士兵,只把奖励带回自己的夫妻家庭。不再与其他任何人有关联关系了。

这样才出现的农民,工人,贵族,皇族。

然而秦国统治六国的时间太短,被兼并的诸侯国仍然不习惯这种人群结构。

所以项羽分封完,诸侯邦国以后,各个诸侯国又恢复到了原先的族群状态。

汉朝成立的初期仍然是这样的。所以当时没有农民这一说。只不过汉朝的族群是以皇族的子孙为统领的。也就是汉朝的王侯国家,是由刘邦的子孙们担任最高统治者的。只不过各个王侯国服从于中央政府。并且由中央政府进行废立决定。

后来因为诸侯国造反,才废除了诸侯国。才完全按照秦始皇的中央,任命地方长官,管理地方的制度了。这时候才有了农民和工人的严格划分。

从此中国才真正的步入了夫妻家庭,为一个生产单位的形式。

而周朝的时候,周天子分封土地,是分封给每个氏族的族长的,氏族族长领到土地以后再分封给各个姓族族长,再由各个姓族的族长分封给各个家族族长的,再由家族族长分封给各个家庭的。

这个家庭单位,都是五世同堂,六世同堂,这样的人群单位。也就是不论有多少辈分辈数,不分家仍然是一个群体。

现在农村经常见的是三世同堂。也就是爷爷爸爸儿子。这种三世同堂,孙辈以下不算。所以这个家的田地归爷爷管,家庭成员的收入缴纳给爷爷管理,爷爷按照各户的需要统一分配。

实际上这个家庭结构,就是现在实行的公司制。也就是一切收益归老板掌握,老板在给每个员工发放工资。

商鞅变法就是刨去了家长,直接把军功奖励给夫妻家庭单位。即,战场上谁割取敌人的耳朵多,就获得军功,得到军功的士兵,把奖励携带回自己的夫妻家庭内,不再于其他人有牵扯了。

由此可见,秦国当时,不仅发髻的束发方法不一样,耳朵也与别的诸侯国不一样,应该有一个秦国人特有的特征。

简单的说,汉武帝以前没有农民这一个概念。汉武帝以后完全有了农民这种概念。因此再有起义的现象发生,就都可以笼统的说成是农民起义了。当官的或者是诸侯称为造反,不称为起义。

陈胜吴广的起义,实际上指的是平民起义。并且他是整个氏族人群的一部分,去赶赴某个工地,因下雨受阻耽误了时间。不能按时赶到指定的地点就要杀头的。所以抵抗不成功是死亡,不反抗仍然被杀头。所以陈胜吴广带领的人群就起义了。

因为当时陈胜吴广不属于秦国的人群。是六国之一的人群。仍然是一个整体氏族部落居住在一块的。而不是秦国那样的夫妻家庭为单位的。

历史的事实是,汉朝因为各个诸侯邦国容易造反,废除了诸侯国制以后,中国才真正的有了农民这个概念。

因此汉朝以后,中国农民起义就经常发生了。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支架专业户
「支架专业户 」发表看法
2024-02-1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问题,秦始皇是禁思想,思想是禁不住的需要疏导,好比大禹治水。

农民起义,归根是土地问题。王朝初期地多人少,中后期是地少人多。汉武帝时为了土地,数征匈奴及南疆,但那里的土地可耕种率低。后期王朝无法再获得更多的土地,所以只能推倒重建。

新中国开发了西北、东北、西南及新疆并注重粮食单产。所以新中国没有问题。

河东来
「河东来 」发表看法
2024-02-15

得国正者,惟汉与明。

为什么有这个说法?

就是因为汉王朝与明王朝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维模式,他们是标准的儒家农业平民建立的“农民之国”。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以前的最高统治者都是“国人”贵族担任,汉明则形成了“黎庶”平民担任最高统治者的局面,汉高祖刘邦是亭(组)长起事,明高祖朱元璋则是“流氓”起事。

刘邦取得天下,主要是通过婚姻与道家贵族皇帝吕雉建立联盟关系,朱元璋取得天下后,为了制约文士儒家和武士儒家,提拔任用阉党成为了小人(太监)儒家,太监的本意是“最崇高最伟大的国家监察者”,结果却成为了“宦官”的代名词。

在汉明两代,农民终于实现了“翻身农奴把歌唱”,其实就是古代的“农业无产者”(也可以称之为丧失土地的“流氓”)通过不懈努力达成了“农业无产者专政”,这对广大农民是有着极强的标杆和示范作用的。

甄式读书笔记
「甄式读书笔记 」发表看法
2024-02-08

短暂的秦帝国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农民起义中轰然坍塌,尽管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失败了,但是打破了自夏、商、周以来底层人民听天由命的传统思想禁锢,进入到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人定胜天理论阶段。

秦帝国开创的中国封建社会阶段,农民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层阶级,当天灾人祸逐步断绝底层百姓生路的时候,具有抗争精神的农民阶层自然会抗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倡导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人人平等思想。作为统治阶层儒家倡导的是仁政爱民思想。进入封建国家末期,天灾人祸纷至沓来,失去了儒家仁治的基本原则。自然不可避免的引起社会底层农民阶层的反抗。

从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农民起义都是在封建社会阶段。因此可以确认农民起义的原因是:

第一、夏、商、周的奴隶社会阶段,社会主体是奴隶和平民阶层,还没有产生封建阶段的农民阶层,自然不存在农民起义。

第二、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打破了传统阶层概念,与儒家宣讲的平等思想不谋而合,当社会动荡,统治阶层无所作为的时候,作为社会主体的农民阶层自然会产生起义反抗。

第三、在封建社会所有农民起义中,都是由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小知识分子领导,纯粹的农民暴动只是成为了绿林好汉。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