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这几项,你将会写出东西出来:
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技能,它们虽然相互关联,但需要不同的实践和训练。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您读了很多书却难以写作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建议:
1. **实践不足**:写作是一种技能,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高。如果您很少进行写作练习,可能会发现自己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
2. **缺乏写作技巧**:阅读可以提供知识和灵感,但写作技巧,如结构安排、语言表达、逻辑推理等,需要通过专门的学习和练习来掌握。
3. **创作焦虑**:有时候,对写作的恐惧或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会导致创作焦虑,这会阻碍您开始写作或完成作品。
4. **缺乏主题或灵感**:即使阅读了很多书籍,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写作主题或灵感,也可能会感到无从下笔。
5. **阅读与写作的关联性**:您阅读的内容可能与您想要写作的主题不完全相关,这可能导致您在写作时感到困难。
6. **思考方式**:阅读时,我们通常是在接收信息,而写作则需要我们创造信息。这种从接收到创造的转变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
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您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 **定期练习**:设定一个写作计划,每天或每周固定时间进行写作练习。
- **模仿与学习**:阅读优秀的作品,并尝试模仿其风格和结构,同时学习其表达技巧。
- **写作课程**:参加写作课程或工作坊,系统学习写作理论和技巧。
- **写作小组**:加入写作小组或社区,与其他写作者交流,获取反馈和鼓励。
- **自由写作**:进行自由写作练习,不受任何限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有助于克服写作焦虑。
- **阅读与写作结合**:在阅读时,尝试总结和反思,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记住,写作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不要因为一开始的困难而气馁。持续的努力和实践将会带来进步。
①阅读方法。读了那么书,你从书中收获了什么?知识?信息?还是素材?读过一本书,合上,自己能讲出多少书中内容?如果读书都是雁过无痕的话,那么你是不是要重新审视你的阅读方法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阅读就是我们的利器,读书前是不是先把它打磨一下呢。很多人读书都一直停留在学生时期的基础阅读层次,逐字逐句从头读到尾,就完了。合上书,留下只有口中干涩,别无其它。反思下自己是怎么读书的,从第一步开始,仔细回想自己阅读的每个步骤。
在阅读这个领域里,有很多著名且实用的方法,你可以多看几本,选择一个或者整合总结出自己的阅读方法,都可以。总之,一定要有对自己有效的阅读方法。如果还不行,我可以给你推荐一个现成的,彭小六在《洋葱阅读法》中有介绍一种名为“九宫格笔记”的方法,可以让你快速获取到一书的核心内容。
②概念卡片。彭小六推荐的概念卡片写作法,把你知道的所有概念写到一张张的卡片上,每天可以写一段话来解释一个概念,写的多了,就可以尝试把几个概念,放一起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成为写作达人,多读是必须的,先有输入才能有好的输出。做了十多年记者,也设计过写作课程,涉猎过不少写作题材的书。
有6本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它们分别从【目标】-【素材】-【阅读】-【文笔】-【技巧】-【习惯】等方面帮助你循序渐进,建立系统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图:毛姆,《作家笔记》
毛姆从18岁开始,随身记录了50年,记了有15册,毛姆的高产不是没有原因的。
写作不是灵光一闪的东西,即使有,一两次就算是中奖了。哪有什么捷径,老老实实看、记、思、写呗。也因为是笔记,里面的逻辑和故事性有些杂乱无章,不能当文学作品看,当思维札记看还不错。可以幻想一下,一个上世纪的老作家,揣着旧本子周游人世,观秋毫,听絮语,萃取创作的养分。我们能从中触摸作家思维的路径,跟着走一走,看一看,那风光是极好的。
里面金句蛮多的,时不时翻一翻,也无须讲究顺序,看久了,甚至可以当工具书看。很多时候,临笔犯难,思路郁结,如油入面,需要一针入肤,一痛百通,翻翻这些前人的思维闪光,颇有“一壶清露来云表,聊为幽人洗肺肝”之感。
图:夏丏尊&叶圣陶,《文心》
这是民国时期夏丏尊和叶圣陶写给中学生的书,但千万别小看了,里面的东西放在今天一点也不过时。
如果选一本恶补文笔基础的教材,我会首推这本。夏、叶两位老先生,用32个故事,讲解了“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既清新雅致,又意趣盎然,外带浓浓的民国风。那才是精致汉语该有的样子。
图: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即使是天选之人,也没有容易多少。
就像作者说的:“如果没有写小说,(我)大概不会受到关注,会极为普通地度过极为普通的人生……一写便是三十五年有余。这个事实至今仍然令我震惊。我想在这本书里表达的,就是这种震惊。”
村上写这本书算是自扒了家底,他的写作天赋不容置疑,但这里他并没有抖,而是更多地去描写创作历程中那些偶然、艰辛或奇妙的瞬间。我读出的意思是,真有某些天启时刻,只是有些人悟到了,像伸手抓住一个从天空飘然落下的东西。
村上一手写自己的创作故事,一手自剖对文学的理解,不玄乎,都是朴素的道理,例如书要一本一本读,字要一个一个写,他自己每天写10页纸,不管有没有灵感,不多也不少,就像第六章和第七章的标题那样——与时间成为朋友;(写作是)彻底的个人体力劳动。
这其实就是写作的终极要义:开始写,不要停。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1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深度文章,感觉很多东西都似曾相识,甚至看到一个概念,你就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在哪本书里出现过。
但到真正用起来时,却又不知从何入手。
是因为书读得太少吗?其实不是。
很多时候,是因为你读书的方法不对。
讲一个对我触动很大的故事。
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徐复观,是民国著名学者熊十力的弟子。
1943年,徐复观初次拜见熊十力时,请教熊十力应该读什么书。熊十力告诉他: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
徐复观颇为自得地说,那书早年已经读过了。熊十力不高兴了,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
过了些时候,徐复观再去看熊十力,说《读通鉴论》已经读完了。
熊十力问:「有点什么心得?」徐便接二连三地说出许多他不同意的地方。
熊十力未听完便怒声斥骂:
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比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徐复观后来回忆说:这对他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恐怕对于一切聪明自负,但并没有走进学问之门的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出处:周为筠《在台湾》一书)
我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正确的读书方式,不是去找「知道」,而应该去找「不知道」。
无论是读书,还是学习技能;是从信息中学习,还是从经验中学习,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这样的态度:
这个知识点,有哪些地方是我不知道的?能够如何为我所用?
而不是看到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往自己熟悉的概念上面靠,告诉自己:
「这不就是xxxx吗?」
抱着这种态度,是永远无法得到任何新知的。
你只是在不断强化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
3
为什么说「开放性心态」优于「封闭性心态」呢?
我在之前的文章说过,神经科学认为: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是以「概念」和「联系」的方式,储存在我们大脑当中的。每一个概念就是一个点,点与点之间的连线,就是概念之间的联系。这些点和线组合起来,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网络。
封闭性心态,是每遇到一个新的概念,都将它拆解,用自己知识网络中已有的概念来解释、替代。它会不断地强化固有的知识联结,但并不会新增任何节点。
而开放性心态则相反。每遇到一个新的概念,哪怕暂时无法解释,也先将它纳入大脑,作为一个新的节点,再不断尝试将它跟固有的节点建立联系。
它会不断地增加新节点,扩大整张网络的范围。
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告诉我们: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的。
也就是说:我们大脑中的知识网络越广,越丰富,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就越全面,越有效。
4
说回主题。
当你读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时,你脑子里想的是「很多观点跟我一样嘛」「这些东西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特别有新意的」—— 你就要注意了。
因为,你很可能在舍本逐末。
用这样的心态读书,只是在浪费时间。
你除了强化对自己的认同之外,又学到了什么东西呢?
大卫·库伯提出过一个「库伯学习圈」。他认为,学习一个新的技能和概念,需要经过这么一个循环:
具体经验 → 反思 → 抽象性概括 → 应用于实践
只有走完一遍流程,你才能说真正学会了这个知识点。
这就叫做「内化」。
可以看到,抱持着「我知道」这种心态的人,只达到了第一步「具体经验」。
他们只是看到了一个概念,并把它「辨认」(figure out)了出来。并没有真正去思考和理解。
但从「辨认」,到真正「理解并运用」,中间还有巨大的路程要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读书,才能保证学到东西呢?
老鬼也算读过两三千本书籍,现在每天写文章也能挣三五百块钱儿的稿费,平均每天三十来万的阅读者浏览老鬼的文章。所以还算有点发言权吧。老鬼站在实用角度谈谈个人看法:
每个人读书的目的是不同的,因此读书时的关注点、兴趣点自然也是不同的。
很多人读书只为滋润心灵、让自己的心境更圆满,那么他们读书时最大的关注点是吸纳书籍中相应的精华、哲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即可。
有些人读书是为了从中汲取自己在社会、职场、工作、职业技能等等方面的思维方式、理念、思路、方法,目的是指导自己在社会、职场、某个职业、某技能/技艺方面的提升,那他们关注的一定是学以致用的东西!
书籍的种类、领域、版块众多,每个人的爱好、读书的类别等等差异也很大的!不同书籍、不同的读书目的,决定了我们从中得到什么!
每个人读书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所以从书籍中得到的东西会有极大的差异。
因此,读书多并非一定能够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这一点老鬼是有发言权的!或许有人说写不出来就是因为读的少、读的不透,其实,不是的!读书目的中丝毫没有“写作”二字的人,读了一辈子书,都可能写不出什么好文章、好书籍来!这很正常的!
因此,要在读书时,脑子里装入“写作”这种意识,你才能注意书籍中下面的要素:
1、这本书籍的完整逻辑框架是什么样的?
很多人看了很多书籍,从来没有思考、梳理过这个问题!而只能叙述书籍中的部分重点内容而已。如果自己要写作,不注意梳理框架,那自己脑子里用原来是混沌的!
2、这本书籍中哪些地方或许是我写作中可以借鉴的素材、案例或者写作模式的参考?
当你脑子里想着这一点时,才会在阅读时额外留意!才会去关注甚至记忆某些章节、某些完整的段落、语句。
3、某一章节所谈的内容,是否是一篇自己写文章时可以借鉴的完整逻辑或者逻辑中的一部分?
因为文章不同于书籍,一篇文章几百字、上千字,顶多上万字,再多就没人看了!因此,文章所呈现的内容信息量、所发表的观点等等,是有限的。因此,对于书籍中某些章节的关注,很重要!
4、结合正在阅读的某一本书籍,我从中得到了、悟出了、整理出了哪些心得或者对某问题形成了什么样的个人的逻辑、脉络?
书籍的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某个脉络来写作的。因此,很自然的会将很多内容按照自己的写作逻辑与思路来进行创作。而我们在将某些书籍通读或者反复阅读后,有可能从中整理出属于自己的一套逻辑、思路、框架。
因此,我们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书籍中的大量素材时,你就可以做到真正站在书籍之外看书籍了!
5、书籍中很多点睛的、准确的语言、措辞、语句的使用,是需要额外留意的!
很多人读书,看懂了书籍作者所表达的意思、思想。但是!但是!我们将书籍合上之时,无法准确的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出来!原因是:我们找不到、记不住作者所使用的措辞、语句!
很多人读书,只读“意思、思想”,这可以理解。但如果你要写作,那就请记住:“词汇”是必须要关注的!某些经典的语句是怎么使用的,也是要关注的!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例如:某个人和我们说了某句话,我们知道意思了,也感觉人家说的非常好、让人很舒服,可自己就是重复不出来!原因就是,没留意人家说话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的措辞!
因此,请在自己读书时大脑里装入“我阅读之后希望能够自己写东西”这个意识吧!没有这个意识,读书与创作之间的转化很难滴!
书籍与文章,两种题材的写作是有巨大差异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非常清楚。
一本书,至少几万字!而一篇文章呢?
几万字、十几万字、几十万字的书籍,写作的框架组织、逻辑梳理方式等等,与文章的创作一定有差异,而且差异很大!
况且,同样一个人,在阅读书籍与浏览文章时,阅读的方式与关注点、兴趣点、阅读标准等等也是不同的。
因此,只看书籍,往往不够的!请大家要留意、拜读一些优秀的文章为好!
因为文章写作的构架有它自己的特点。无论任何题材的文章,与书籍都是有所差异的。
一篇文章开篇的方式、内容表述的逻辑、观点阐述的深度、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往往与书籍创作,有不一样的地方。
仔细的揣摩优秀文章的写作为好。
什么是好文章?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发表在报纸上、杂志上、互联网上的文章,因为介质的不同、浏览人群的不同,对文章写作的要求也是有差异的!
即使在互联网上发表文章,也会因为互联网上借助平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用自媒体写作,我们就要清晰的知道:像今日头条这样的平台,因为阅读者阅读习惯的原因,要求我们在很多方面额外关注!
1、标题的使用,与传统媒体、平台的取标题策略方法是不同的!没有一个快速抓住他人眼球的标题,没人会点开!即使你写的内容再好,可能都没用!
2、开篇第一句话、第一段,如果不能迅速抓住浏览者的眼球、让其产生兴趣、欲望,很可能会被浏览者快速的关闭!——别问原因!这就是现实!
3、文章的字数如果达不到一个“值”,头条后台自动识别为不合格,不会帮你大规模推荐,你就无法获得大量的展示机会!别觉着不公平!别觉着自己虽然只写了三百字,但是字字珠玑。没用的!因为头条后台是极其审核,做不到完全合理的评判!
其实各个媒介上文章的创作、发表、展示、被阅读,都是有一定之规的。都不能做到让人可以任意挥洒!除非你已经是某个领域里的顶尖人士!
因此,研究所要使用的文章发布平台、媒介,也是很重要的哦!
说的残酷一点:这个世界,没有多少地方可以让我们任意挥洒!都是有规矩的!否则你就没有机会得到展现的机会!例如我们过去常看的百家讲坛节目,你以为那些国学大师、大咖,可以随性的讲吗?编导会给那些大咖提出很多要求!否则,收视率起不来的!
好了,先说这么多吧。希望能给朋友们一点参考。
欢迎您能够【关注】老鬼,谢谢。我不是大伽,读的书有限。在头条上陆续发表了些自以为是的东东。感动于题主的善意,把自已的一些心得与你分享。我把读书比做吃东西,把心比做胃,吃到胃里的要经过消化,才能吸收。才能转化为体能——当然,还需一口好牙,细嚼慢咽,不能囫囵吞枣。至于写作,就好比干活,你只要有足够的体能储备,和足够的耐心,干起话来,由生疏到熟练,不怕干不出好活。倘若胃的消功能不好,吸收有限,不能提供必要的体能,自然干不出,或是干不好活儿的。你吃的东西更多的作为便便排泄掉了。最后,我想弱弱地问一下大圣;为何明明成功发出的作品成了黄鹤楼上的黄鹤!
作为一个酷爱读书,希望这辈子靠读书写作养活自己的人,看到这个问题忍不住浅谈几点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首先,题主一定要明确一点,读书多的人,不一定就写作能力强。
读书的确有助于写作,但要写出一篇文笔好、思想深刻的文章,其实不仅仅只是读书多就足够了。
举个例子。我的闺蜜就是一个特别爱读书的人。她尤其喜欢看一些网络小说,大学四年看了一千多本,当她告诉我她读了这么多小说的时候,我是挺震惊的,但是,在写作上,她似乎并没有什么成绩。为什么呢?
很简单,读书还是要读经典,没有太多营养的网络小说并不能真正提高她的文学素养和思考能力;其次,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手艺活儿,既然是手艺活儿就不能光看不练,只有真正动笔写起来,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进步。
以前的我和她一样,看书只当是一种爱好和消遣,看完了也懒得写东西。看的书也不算少,然而读书并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任何改变。
直到我发现写作其实可以成为一项安身立命的技能,而且在未来,这项工作是我暂时唯一能想到能够让我实现自由的职业的时候,我开始把读书当做一件严肃的事情去对待。
比如,我会有意识地去读一些提高自己阅读能力、对写作技巧有帮助的书籍。
在这里简单分享一些我认为不错的书。
提高阅读能力:《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高效阅读》《快速阅读训练法》《洋葱阅读法》《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提高写作技巧:《故事课1:说故事的人最有影响力》《故事课2:好故事可以收服人心》《成为作家》《完全写作指南》《文心》《写作课》。这些书都是之前仔细阅读并筛选过,真正有助于大家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指导书。
很多人都说,日更不容易,确实,坚持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难做到的事。
但当你养成了习惯的时候,每天写个几百字,就不再像一开始那样痛苦,而是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自然。并不是夸张,只是想告诉大家一定要相信习惯的力量。
当然,我也会面临没什么感想,实在不知道写什么东西的时候,这时我一般会简单复盘一下自己这一天做了什么,完成了哪些计划,有哪些不足,反思总结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是梳理自己的一个过程。
最后,多读、多写、多思。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就一定要打好这套组合拳。
练习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自己写得还可以,就可以尝试投稿了,投稿有很多好处,专业的编辑可以帮助你更快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实战中提高写作能力,而且只要写得好,还能赚点稿费,何乐而不为呢?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可以点个赞噢~
我是笑薇——一个从帝都回归四线小城,靠读书写作月入过万,实现自由生活的姑娘。
更多阅读方法和技巧,请关注公众号:笑薇读书
回复“投稿”即可获得一份100家公众号投稿资源
回复”提升“即可获得50本个人成长电子书
我会陪伴你,一起蜕变成理想中的自己!
1.首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读了那么多书,却写不出来东西?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问问自己读书是否得法?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每一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书出版上架,纵使一生全部用来读书,所读之书不过是冰川一角。
写作是一种输出,是建立在大量输入的基础之上的。但读书只是输入的一种,而且要把所读之书应用到实践中去才算没有白读。但现实的情况是,不少人确实感觉到读了不少书,但大多数是走马观花,自以为读了不少书,但真正内化为能力的却寥寥。
正确的读书方法应该是带着目的去阅读,阅读一本书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要从这本书中得到哪几个问题答案?然后用便签和彩色笔在读书的过程中做标记,最后用思维导图汇总全书,这样才能筛选出对日后写作有用的素材。
3、写作的技巧
通过阅读打好输入的基础以后,坚持写作输出,最后谈的才是写作的技巧。写作的过程中,多去拆解大号和优秀的文章结构,包括文章标题、逻辑结构、亮点金句等等。
找一个靠谱的自媒体平台,坚持输出,一边读书,一边写作,结合读者的评论再逐渐改进,总有一天,你也会写出一篇10万+。
写作是什么?是内心的文字表达,内容很丰富:知识、经验与体验、情感、思想、想象。
写作跟阅读相关,阅读量越大,越有较高的文字储备自由度。但只是相关,不是决定。
写作决定性的因素是:写作意识。
您有写作意识,您看到任何事物、书籍 ,内心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变成文字、文章。您没写作意识,您看再多的书,都:水过无痕。您内心有很多想法,但只能嘴上吹吹牛,变不成文字、文章。
人有八种智力,语言智力是智力形式的一种。有人语言交流不行,但会写文章,如:韩非子 ,说话结巴,但文章是法家宗师级别。有人能说会道,但写不出文章,如:农村很多搞说唱的人,因为用不着写文章。还有人既不会说话,也不会写文章。像政治领袖、演讲家类的,既会说话,也会写文章。
综上,写文章,除开天赋因素,与“现实需要”相关。现实逼着您要写文章了,时间长了,手熟了,自然会写。
剩下的,是如何写好文章。
how?
一,学会基础表达。从句到段,从段到章,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学会艺术表达。修辞如比喻等的运用,诗词歌赋小说散文时评等体裁或内容的尝试。
三,多阅读经典。经典引人入胜,不论是表达,内容架构,还是思想。对人会有气质的儒雅化。
四,学会模仿经典。看过书籍文章,要有意识去模仿写作。高级的,利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文章,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建立自己的架构。有内心架构的人,文章写作会游刃有余。无架构的人,只会凭灵感。灵感是点式写作。架构是立体写作。
我这里提供一个架构模型:分解(将事物层层分解,如事件分解成:when,where,who,what,why,how,result。等)、分类、分时、分变、分级、分比、分角、分序。
六,万物入文。
七,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阅读对于写作是不言而喻的,想要写出一手好文章,首先你要读大量的名师作品,像林清玄,张爱玲,阿城,汪曾祺的书都值得一读,但有些人会说,我读过的书也不少啊,为什么就是不会写呢?
其实是你不会读书。
如果不会读书,哪怕你一年读300多本书也是没用的,知识只有用了才算自己的,否则只是过眼云烟。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读书,不会转眼就忘呢?
1.联系实际
读书就是为了生活而服务的,而不是只为了追求一个数字,或者发到朋友圈炫耀。
如,当你学完一本写作工具书,要学会把知识运用到写作上面,琢磨一下书本上的内容可以怎么使用,怎么改善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
作家余华说过,写作秘籍只有一个字,写。
是的,写,不断写,天天写,月月写,年年写,或早或晚,你必成大器。
只有持续不断地写,我们的思路才会慢慢打通,才能提高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以改善,最终写作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我是苏乐,爆文作者,在富书,樊登读书,卡娃微卡等500强大号上稿100多篇文章,青云计划得奖者,专注分享写作干货,欢迎关注我,一起学习写作方法。关注公众号苏乐爱写作,回复见面礼得写作礼包。谢邀。
读了很多书,却写不出东西来,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在“写”字上下的功夫还不够。
读书再多,未必就能转化成写的能力。因为读是读,写是写,不是一回事,不能画等号。写必须得读,读未必会写。有的人平时很喜欢读书看报,说起来也是一套一套,可是一拿起笔,却不知怎么开头,怎么叙述,怎么结尾。这是因为他平时写作太少的缘故。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指那些酷爱读书又经常写作的人。光读书,不炼写作,读书和写作隔着一层皮,自然难以转化成写作上的能力。
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只是具备了写作的基本条件。要想能写会写,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写多炼。写作是一门技巧,熟能生巧,写的多了,自然就会越写越顺,越写越好。
我的学术论文供友参考。
《“课文――生活――作文”的内在群系》。
论文开头“生活犹如写的泉水,课文犹如写作的渠道,让生活的泉水沿着课文的渠道,流向浩瀚的写作海洋,这就是课文·生活·作文的内在群系”。
.其内容约4000多字,档案材料存于市县教委档案室。
当时此学术论文曾获省市县奖,市教委主任发奖时宣布“为辽北作文教学填补了历史上的空白”。
这一教研成果,是在市县镇语文教研室专业人员指导下,在广大师生的帮助下,又经自己十几年不懈努力获得的。
我的学术论文什么地方有疑问,可联系后解答。
再分享一下《左传》中读书笔记的整理归类。
第一项:诗经(即左传中引用的诗经)
第二项:尚书
第三项:逸诗(即没有被孔子收入教科书的诗篇) ……
第七项:占卜第八项:儒家思想(共有29条)……
第十二项:孔子之言
第十四项:微言大义,即春秋笔法
第十六项:弑君
第十七项:诛大夫
第二十七项:文学常识
第二十八项:史料价值
此外,还有“成语”、“关联”、“历史故事”、“重要战争”、“天文历法”、“列国形势”、“历史人物”等等。
如:历史人物的大项中,第16条是重耳。重耳的事迹有13项,分别是:出逃,乐不思晋,欲鞭野人,受食还璧,约定退避三舍,勤王,请遂弗许,弃原守信等。
作了读书笔记之后,写读经札记就非常容易。例如:俺的文章《左传》札记——重耳的另一面,就是对《左传》中的读书笔记稍微整理,再修饰以文辞。并在文章最后一段写出自己的心得,就成文章了。
读书笔记虽不是文章。但文笔修饰之后的读书笔记+自己的心得=文章。
写作前要做的两件大事,一是阅读,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二是生活积累。
只有前者,会内容空洞或鹦鹉学舌;只有后者,会思想浅薄,词不达意,缺乏文采。
阅读是思想和文采的借鉴,生活积累是素材和思考的储蓄。二者缺一不可。
过去有经典理论: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是的,学生腔苍白无力,低于人们的生活体验,从书本到书本,从学校到学校,或者养尊处优对社会无知,写出的东西就会百无聊赖无病呻吟没话找话。
所以,我觉得你的问题可能是缺乏深刻的生活体验,又对别人的生活缺乏了解。
蒲松龄那么天才,他写《聊斋志异》,还到处收集稀奇古怪的事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当然,过去认为只有工农兵的生活才是生活,那是片面的看法。
谢谢邀请!但我不是大咖哦。写作绝对是一个先入后出、厚积薄发的创作过程。等我们首先弄明白“入什么,怎么入,积什么,怎么积”,就自然能慢慢写出东西来啦。下面就我的个人体会作一些分享,但愿能帮到大家!3、做生活有心人,随时用心观察记录下(没条件用脑记,有条件用笔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以及由此引发的“喜怒哀乐惊恐忧”等心理体验,以为日后写作储“入”充足写作素材。
4、把对生活的观察和从书中获得的感悟整理成日记。这个过程也是把积累的生活素材融合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系统练笔的过程。日记主要写给自己看,就不会顾虑是否写得好,就能大胆放手去写,一旦写成,要想更好再不断完善修改便是了。
本文由作者:YY我爱你2 于 2024-02-26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339680148649836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