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李建成是唐朝开国太子,唐高祖李渊的嫡长子。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资料,他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也参与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唐朝建立初期,他负责后勤补给、兵员征收、武器装备等军务工作,并在一些战役中担任指挥官,有一定的战功。同时,他也是一位有文化修养的人,喜欢读书、写诗,与一些文人墨客有交往。
然而,也有一些史书和考古资料对李建成的形象给出了不同的评价。比如《大唐创业起居注》这本书,是由唐高祖李渊起兵时的大将军府记室参军温大雅所写,书中记录了李建成在唐朝建立初期的一些事迹,包括他在一些战役中的战功和贡献。此外,一些考古资料也显示,李建成在唐朝建立初期曾经担任过一些重要的职务,如并州总管、陕东道行台尚书令等,这些职务需要一定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才能胜任。
因此,对于李建成的形象,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评价和记载,尽可能还原他的真实面貌。虽然李建成的形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李世民抹黑,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他在唐朝建立初期所做出的贡献和成就。
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个人认为,李建成其人,才能不在李世民之下。
李建成(589年-626年),小字毗沙门。唐高祖李渊长子,陇西成纪人。
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长子,大唐开国太子。隋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李建成奉李渊之命留在河东,结交大批能人志士。他对当时的形势和李渊的处境十分了解,太原起兵后李建成曾对父亲说:“儿等早蒙弘训,禀教义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坠。”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言:“至前此蓄谋叛隋,则二人(建成、元吉)亦不能不与也”。当时李氏宗族习武之风培养了李建成的政治、军事才能,他对于关系身家安危的大事不会无动于衷,因而当时是李渊反隋建唐的重要参与者。
虽然在唐朝后方,但建成仍然在军政事务上献出颇多良策,为唐朝远交近攻、迅速统一中原做出了重要贡献。建成在军事上重点布防北边,他多次奉旨领兵出征,立下了赫赫战功,对唐王朝后方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武德二年,剿灭司竹祝山海;武德三年,镇蒲州,备突厥;武德四年,讨伐稽胡;武德五年,剿灭河北刘黑闼,平定山东;[3]武德六年,屯并州,备突厥;武德八年往幽州,备突厥。需要强调的是,建成在北部抵御突厥,是李世民中原逐鹿取胜的必要条件,为李唐统一中原奠定了重要的后防基础。在这一系列军事活动中,建成不仅取得了军事胜利,外战保家卫国,内战更善用怀柔安抚之策,从而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唐太宗李世民通过发动血腥政变获得帝位,不仅破坏了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而且兄弟相残也为人所不齿。因此,李世民为了证明自己获得帝位的合法性,必须在史书中大书特书自己在建唐过程中的卓越功绩,“歪曲地把晋阳起兵的密谋描绘成太宗的精心策划”,贬低李渊,打压李建成、李元吉以抬高自己,彰显自己至高无上的功勋,表明自己所为是拥有“天命”的,从而间接地证明自己拥有帝位的合法性。李世民以此开创了帝王直接干预修史的典范,他一方面授意史官抹杀建成建唐前后的历史功绩,对建成的历史活动,或埋没不载,或曲载其事,将其丑化成既无功于社稷、又心胸狭窄、且多次企图谋害秦王的卑劣小人;另一方假托李渊曾私许将其立为太子,以证明其杀兄屠弟实属无奈,乃大义灭亲、铲除奸恶、上承天道、下安社稷、无违君父之命的正义之举。这样一来,后代的史书包括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所依据的史料实录中对建唐前后事实的描述必然有所偏颇,完全倒向李世民一边。
大唐开国太子李建成,(589年-626年),时运不济、功亏一篑,是唐初最令人惋惜的历史人物。
李世民倚仗平定半个天下的军功,建立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的天策府,夺储行动咄咄逼人。李建成一直应对得有理有节有方寸,其才德气度得到了父皇李渊的始终信任。最后逼得李世民无奈之下,最终实施斩首行动,弑兄逼父,侥幸成功,并将他五个幼子尽数杀害。
李建成没有犯下过什么足以招致败亡的低级错误,没有做出过任何礼法道德上可被指摘的不友不俤之事,却遭致满门遇害的不幸结局;
李建成之不幸,如同李渊之不幸一般,偏生碰到了史上最强的bug人物之一,一个才具功业完全是“太祖武皇帝”标准、同时又心狠手辣无惧任何世间法则的虎狼兄弟,以及天策府那一群指望着咬死他而谋取功名富贵的野狼猛兽;
朝中虽有支持他的集团,但这个集团并非真正他的死忠实力,更多是因为李渊的支持或者嫡长的正统名分才聚集,
因此等李建成父子全灭后,东宫文武肱骨如魏征、王珪、薛万彻兄弟们,都毫不犹豫投奔新太子李世民了,完全没有后来明朝建文帝忠臣誓死抗拒朱棣那种决然。
此后,李世民君臣大肆篡改史书,丑化李建成,抹杀其功绩,贬低其能力,污蔑其人格,流传千年以为正史;后有诸多演义小说家以此为真,将李建成演绎成无能无德、自取灭亡之徒;
直到现代,发现了没有经过李世民君臣篡改的直接史料,李渊随军记室参军温大雅所写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述了李渊、李建成父子太原起兵后的表现。李建成为李唐王朝开国立下的卓著功绩、他背负许多不实污名的众大冤屈,才逐步广为人知。
然而如今以李世民为主角的诸多影视剧,依旧将李建成当做一个嫉贤妒能的小人来描绘,连他一同境遇悲惨的王妃妻妾,往往也被无良编剧写成”心仪李世民、却被李建成强娶“;
更不说三观势利而站在胜利者一方的小说家,如黄易等,在《大唐双龙传》中给他加上诸如“勾结突厥通敌叛国”“勾结魔门危害天下”这等匪夷所思的罪名。(此外黄易书中还有《寻秦记》丑化田单、信陵君、吕不韦;《覆雨翻云》中黑化建文君臣等事迹,可见其势利三观,一贯如此。)
历史上的李建成时运不济,成王败寇,惨死灭门,已足以令人唏嘘。身后千年来竟还要背负这许多不实污名,确实难免让后人为之不平了。
斑斑青史俱在,千秋功罪难评,多少家喻户晓的大反派、大奸臣,其实在真实历史中,原本都是国家的忠臣良将,却因为得罪了某些既得利益集团,被对手恶意丑化,通过史书、小说、戏剧等形式广为流传,以讹传讹,深入大众人心。
无数岁月流转,他们的英雄事迹从此被忽视和湮没,反而恶名传遍于后世,成为妇孺皆知的反面典型,历史何其冷酷,又何其不公!
长期以来,太子李建成给后人留下的形象是一个无能之辈,阴险狡诈,贪财好色之徒,而建构这些评价并且传播太子建成形象的书籍主要是《贞观政要》、《旧唐书》和《新唐书》这类书籍,而这类史书大多是替尊者讳,帮助胜利者书写历史,如果当初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失败,估计李建成的形象就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那么,真实的太子建成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其次,李建成还善于接纳人才,有政治智慧,驭人有术。我们后来所熟悉的魏征实际上在进入李世民智囊团之前就是李建成麾下的谋士之一,李建成知人善任,善于吸收下属的意见,在讨伐刘黑闼的过程中,就采纳了魏征的武力为辅,怀柔为主的建议,李建成在当太子期间,在魏征等人的辅佐之下,处理政务也是如鱼得水,深得李渊信赖。
用脚趾头想一想,我们看到的李建成,必定是被黑化后的李建成。因为自古以来,史书的导向,都被胜利者抓在手里,所谓成王败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李建成知道,李世民是他的头号威胁。李元吉曾多次建议李建成杀死李世民,他也有好几次机会动手,但都没有真的杀了李世民。比如曾有机会借助突厥杀死李世民,也曾下毒酒杀李世民,但李世民并未被毒死,李建成不可能没有剧毒,只是不想杀死他的兄弟。
李建成是大哥,当然要有大哥的样子,对弟妹们都照顾又加。从历史来看,世民并没有黑他大哥李建成,或许李建成并没有严重的黑点错误。李家能人辈出,很多厉害的主,共同打了天下,同时期又能不拘一格重用人才,比如瓦岗寨英雄,帝国双臂之一的徐世绩(就是隋唐里的徐茂公)。而有名的魏征,李靖却是太子党,和李世民在宣武门事变前无多少瓜葛。太子李建成很多时间都是协助李渊处理朝政,李建成也有军功,但没有李世民军功大点。再重复一次,李家能人辈出,不光一个李世民,李渊有个女儿,也是李世民姐姐,据说叫李秀宁,此女一举号召关中豪族(也有些土匪),举兵10万拿下长安关中陇西全境,为李唐建立关中根据地居功至伟。还有一个堂兄弟和李靖一起带兵平定南方。李家兄弟都是开府治事,都是实权派,手下都有一大帮能丞武将,这也为后来的玄武门火并霉下隐患,如果都没有实权,也不参与政治,都在宫里耍宝,就不会兄弟相残。对于兄弟的相杀相爱,李世民一定很复杂,这也是这位伟大帝王的唯一黑点,对于李建成李元吉的事迹,李世民的做法是隐去不愿再提,李唐真正黑的却是杨广,历史多没有正面评价,但却对杨广的遗孀及其后代却给予满满的照顾,毕竟还是亲戚(李渊与杨广是表兄弟),近期考古发现的隋炀帝墓葬居然是和萧皇后合葬。而萧皇后却是李世民接到皇宫,活了很大岁数才去世,可见是后来再葬在一起的,虽然墓很简陋,但也能够看出满满的人情味,对待远方表亲上且如此,对待亲兄弟又如何?也许只有李世民本人内心痛苦,别人很难得知,但能否体谅一二?
《被抹黑的太子,李建成》
公子本英主,谦和藏仁厚。
长林马失啼,遗恨玄武门。
太宗问历官,谁解书中意。
身前誉满天,身后谤满身。
呜呼哀哉,可悲可叹!
1-他是李渊太原起兵的重要助力,在起兵之前就受李渊安排。在河东独立组织抗隋基地,而这个时候,李世民仅仅只是在李渊收下打下手。河东基地更是在李建成领导下,兵精粮足,日渐壮大。
2-李建成不仅在创建河东基地中居功至伟,而且还在河东地区,很好的照顾啦家族,给身在河西得李渊李世民安心。可谓内能安家外能治国。
3-李建成在河东不仅仅只是安家经营基地,还不断的收纳各种人才,安抚民心,用礼贤下士之心,诚心接纳各方豪强。军队规模越来越大。
4-李建成不仅治国有方安家有术,聚集贤才,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有领兵打仗的能力。从起兵开始到唐帝国建立为止,一直都是左路军领袖,而我们的千古一帝李世民,当时往往只做先锋。后期才和李建成军权相同。
可以这样说,如果李渊没李建成,就很难成唐高祖。有李建成才有了后来的大唐帝国。
李建成当然是个雄才大略的人,身为官二代的他,以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素养很高、本领很强,再加上他是李渊的长子,很早被立为太子的他,拥有更多锻炼的机会,李渊为了培养他,给了他很多监国理政的磨砺。
同时,李建成的军事才能也是有目共睹的,他个人英勇无比,精通箭术刀法,能冲锋陷阵,他精通兵法,颇懂用兵之道,军事能力强,李渊派他当主帅的军事行动中,他胜多负少,为大唐平定天下群雄立下汗马功劳。当然,因为分工不同,及定位不同,李渊在平天下时,多半让李建成监政,而让李世民出征,长此以往,自然功劳都被李世民夺去了,而李世民也乘机培养了一大批亲信和嫡系部队,和李建成展开了太子争夺战。
李世民当了皇帝,为了名誉的需要,自然要做抹黑李建成的勾当,以塑造自己的光辉形象。
司马光认为,李建成度量宽、见解不俗,在进军长安的途中,他提出的不少建议与李世民不谋而合,可见其有一定的军事经验和战术素养。武德年间,李渊将他留在长安协助自己处理政务,他办事严谨认真,将繁杂的事务料理的中规中矩、井井有条,并未犯什么大错,可见他的行政能力还是很强的。而此时,李世民长期率军在外东征西讨,虽然也曾兼任过尚书令一类的文职,但对武德时处理政务所起作用与影响远不如建成。
史载,在第二次讨伐刘黑闼的征战中,建成采纳谋士魏征建议,以拉拢怀柔为主,武力威慑为辅,恩威并施,双管齐下,迅速而彻底的扑灭了刘黑闼发动的叛乱,显示出他刚柔并济的性格, 以及军事才能与政治手腕完美结合的过人才干。综上所述,可以显示出李建成决非某些史书中所载的那种心胸狭隘、无德无才、凶残戾狠之人。
出现上述自相矛盾的情况,很可能是史官在李世民上位后被其授意编撰的,自然会极力渲染并夸大李建成、李元吉一方咄咄逼人、步步杀机,却有意无意隐瞒了李世民采取的或主动或被迫的反击行为。于是,李建成的真实形象被肆意抹黑,“玄武门事变”的真相也随之被湮没在厚厚的历史尘埃中难现真容了。不论如何处心积虑地掩盖真相,玄武门杀兄屠弟一事还是留给李世民毕生的遗恨与隐痛,愧疚感与负痛感时不时如梦靥般袭来,令他痛苦莫名,也令他恐惧终身。
【原创问答 剽窃必究】【网络配图】
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其实史书中李建成的形象还是不那么糟糕的,甚至可以称得上颇为不错,大家对李建成的坏印象,更多的是来自于各种隋唐之际的电视剧。
一般人心目中的李建成都是那种没有能力,贪婪好色又阴险狡诈之辈,其实这真是冤枉了李建成。这么说吧,不是李建成弱,实在是李世民太强。
现在说说历史上的李建成在李唐建立过程中起过什么作用。
1)在晋阳起兵之前,独自一人在河东老家收拢人心,拉拢豪杰。也就是史书中常说的“于河东潜结英俊”,做出的成绩具体如何没看到太多记载,但是李渊还是很满意的。
2)晋阳起兵之后,李建成担任左军统帅,李世民担任右军统帅,两人配合默契,在攻打西河之战、攻打霍邑之战以及潼关防御战中表现颇为亮眼。有兴趣去看李渊起兵这段记载的话,会发现李建成的功劳丝毫不下于李世民。所以对于某些书提到的李渊刚刚登基就想立李世民为太子的说法是很不靠谱的,这个时候的李世民在功劳方面可没什么优势。
3)扫平复仇之神刘黑闼的二次叛乱,刘黑闼确实是个人物,突然就崛起了,而且唐军大将面对他,基本谁上谁输。除了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外,李世民第一次倒是打赢了,刘黑闼灰溜溜跑了,然而策略运用不当,采取高压政策,没多久刘黑闼就卷土重来了,最终还是靠李建成采取了魏徵的收心之策,彻底平定了刘黑闼。
4)李渊起兵打下长安后,李世民长期率军出征在外,李建成因为是太子,一般不轻易出马,但他在长安也不是没做事儿的。他以太子身份留居京师,长期协助李渊处理军国政务,表现得也颇为不错,至少李渊对他很满意。
还有,从史书中的各种记载可以看出来,李建成绝不是什么贪淫好色的小人,相反,他礼贤下士的记载倒是史不绝书,一般对他的评价都是性宽厚。
现在来说个对李建成的总体评价。
这个人能力是有的,而且很强,不过李世民更强,或者说李世民因为长期打仗更有机会展示出来。这个人性格颇为宽厚,多次拒绝了李元吉和魏徵等人对李世民采取斩首行动的建议,这也是他为什么失败的主要原因。因为这种事儿,讲究的就是先下手为强。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
谢邀!
李建成干皇帝的话能不能比李二更好不好说,但至少不会比他差。
李唐开国,建成是有原始股的,算合伙人太原起兵时带军队从河东与李渊汇合。李二呢,没有原始股,只有屁股。
起兵后第一仗西河之战,建成七天取下城池,军事打击加政治攻势,赢的漂亮。长安也是建成属下首先攻克的,对唐朝建立立下头功,这个是李二抹杀不了的!
开国后扫平割据势力,最后一战干掉刘黑闼,完美收官。在对付突厥也很有一套。为军事主管和政委一肩挑的牛逼人物。
李建成在很多的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几乎都是以一个平庸无能,且善妒,而且心胸狭窄的人物形象出现的。那么到底在历史上他是不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呢?
最是无情帝王家,为了权利的争夺,秦王府和东宫之间的摩擦不断,后来的争夺中,秦王府处于下风,李世民再三思虑之后,终于有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且逼迫父亲禅让皇位。
政治斗争成王败寇,李世民因为是用自己兄弟的血而登上的皇位,这是其一生都无法抹除的污点,所以在其成为帝王之后,李世民有改写历史,用谎言和篡改,将其政变说得是无可奈何,说尽了委屈,将其处在了一个弱势的地位,给人感觉这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逼的。
在有关隋唐时期的小说、电视剧里面,李建成都是除了杨广之外,被黑得最惨的一个。
看过《隋唐英雄传》的人,都以为李建成是一个平庸、贪恋权势的人。如果不是因为嫡长子的身份,这太子之位完全轮不到他,而玄武门之变更是理所当然,更有能力的李世民才是太子的最佳人选。
事实上,不仅仅是后世小说如此评价李建成。在《旧唐书》里面,关于李建成的评价也都是以负面的为主。据《旧唐书》载:"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书中多次提及李建成是"并不预谋,建立以来,又无功德"、"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昵近小人"、"信谗慝,疏骨肉"、"以庸劣居其右"。
就连国外的史书对李建成的评价也是负面的,在《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这样评价李建成,"太子建成则冥顽不灵,桀骜不驯,沉湎酒色"。
知子莫若父,李渊深知李建成刚健有为、深沉、宽容。因此对李建成极其器重,将其派往河东去暗中筹划,史载"命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秘招豪友"。李建成在河东倾财赈施,广泛接交,招揽了许多人才,为起兵准备了力量,表现出了出色的组织才能。
除了出色的组织能力,李建成的军事才能也不像史书所说的那么不堪。从李渊晋阳起兵到唐王朝建立期间,李建成就是领兵主将、任左军统帅,指挥过几场重大的战役。
指挥这场李唐生死存亡之战的正是李建成。
李建成为了迅速攻取西河,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一是制订军法,整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史载"大郎(建成)等虑其不攻,以军法为言";二是进行严密的战役部署,李建成兵临西河,亲自察看地形,做好攻击准备,史称"风尘警急,身即前行";三是与士兵同甘共苦,激发了士兵的勇气。史载李建成"一同义士,等其甘苦,齐其休息"。
在李建成充分的准备之下,将士们奋勇争先。在不到9天的时间里攻克了西河,赢得了起兵后的第一场胜利。如此顺利地攻下西河,以致于李渊感慨道"以此用兵,天下横行可也"。李建成也因此功被封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
西河之战后,李建成又先后参与了智取霍邑一战、潼关防御战、智破刘黑闼一战。毫不吝啬地说,李建成的军事才能丝毫不亚于李世民。
在李唐具备统一能力之后,面对西有薛举,东有王世充、窦建德,北有刘武周、突厥,南有萧铣、李子通的局面,又是李建成协助制定了:选固根本,再取关东的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之下,李唐顺利地完成了统一。
李建成是唐朝的开国太子,是唐高祖李渊的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哥。我们在《旧唐书》、《贞观政要》等历史资料中看到的李建成一生碌碌无为,似乎是一个无能之人。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李世民是否抹黑了李建成的形象呢?
事实上李建成为国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建成自由喜读兵书,兵法谋略不逊于李世民。建国后,李建成更是平定了多地暴乱,镇守蒲州、征讨边疆作乱、讨伐黑闼、平定山东。
唐朝统一时最令人头痛的莫过于黑闼,武德五年李建成亲自率领军队讨伐黑闼,彻底将黑闼平定,这才使得唐朝基本实现了统一。
除了军功以外,李建成一直招募人才,为大唐做出卓越贡献。冯立在面对突厥的逼近时,以少胜多打败了作乱的突厥;马三宝也在唐朝初建时立下功劳,在其死后李世民更是废朝悼念;薛万彻为唐征讨了高丽、突厥、吐谷浑等。更不说其手下还有魏征这样的谋士了。
建国后李建成更是辅助李渊管理国家,解决军事政务,开创了“武德之治”。作为太子的李建成常驻宫内处理各类事务,而征战在外的李世民率领着武将,手中握有军权,功劳也逐渐变大。
李建成自知自己的战功和威信逐渐比不过李世民,担心自己的位置。他没有听从魏征的建议去结交玄武门的守将,而是联合了自己的弟弟李元吉共同排挤李世民。但李世民也不是简单的角色,与太子的拉锯战也就此拉开。
李建成死后,他的儿子们也被残忍杀害,还在宗室的名册内删除了他们的名字。李世民就位以后在《旧唐书》等书中也将李建成塑造成一个无能的太子,以此凸显自己的丰功伟绩。
实际上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描述的李建成的功业并不比李世民要少,只不过历史只是成王败寇罢了。
易中天老师曾经说过,史学界一直有第一历史和第二历史的说法。第一历史是最真实的也是无法还原的历史真相,即使当事人是不死神仙,活到现今给我们讲述当年之事,也未必真实可信。因为作为中立方的我们,根本没有丝毫验证真假的方法。第二历史就是各种史书资料的记载,比如《史记》啊《三国志》之类的史书,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历史都属于第二历史。所谓国亡修史,史书大多由后人所修,后人又岂能亲眼目睹前人之事?只能参考前人所著史书,不管前人后人,又有几人能做到秉公直书呢?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是没有道理。
这些人的依据主要来自于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这部书主要讲的是唐高祖李渊从太原起兵到登基称帝这一段时间的史事。温大雅当时的职务是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也就是李渊的笔杆子,《起居注》中所记之事皆是温大雅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之事,故而可信度极高。《起居注》中李建成和上述三部史书中的李建成判若两人,不仅不是昏庸残暴的庸碌之辈,反而是雄才伟略的英明之才,其能力不在李世民之下。三部史书是后人编撰的,而《起居注》是当事人所著,可以说是当事人的行军日记,哪个更可信,不言自明。
我个人认为,李世民作为政治胜利者的一方,或许对失败的一方李建成做了历史抹黑,但李世明自身的能力应该完全碾压李建成。大唐初建国,需要李世民这样具有太祖武帝之风的帝王掌舵,不管他登上帝位的手段如何,历史向来不会计较个人的生死得失。当然,玄武门之变杀兄屠弟,是李世民内心深处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他的内心有多么不安,贞观之治就有多么辉煌。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请关注我。
评价李建成自然绕不过玄武门之变。
魏徵,李建成曾经的幕僚,后来的凌烟阁功臣,谓建成曰:“世民势日隆,当早为之所。”李建成沉吟许久,最终摇头否定了魏徵的意见。李世民责问魏徵:“你何以离间我兄弟?”魏徵则在感叹:“皇太子如听我言,何有今日祸耶!”这是《旧唐书·魏徵传》的记载,通过魏徵与李世民的对话,我们可以发现,李建成在当时并没有要对付李世民的意思。
同时,《旧唐书》记载,在突厥犯境的时候,李渊让李元吉领兵平定,李元吉则趁着手握兵权的良机,与李建成图谋诱诛李世民。此前,李建成和李元吉商量的时候还说,秦王在京如匹夫耳,可是转眼便要谋诛世民?李渊是支持李建成的,否则也不会想着将李世民逐出京城,如果不给李世民发难的借口的话,皇位肯定妥妥地落到李建成手里,他为什么会这么想不开?逻辑显然不够合理。
“成王败寇”可谓是永远成立的历史法则。
我们知道文官修史肯定得看皇帝的脸色,即使是修前朝的史,也必须得站在前朝皇帝的立场,从前朝皇帝的利益出发去写,毕竟皇帝也怕自己被后来人写得“惨不忍睹”。因此,官修史书,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是有很严格的监督和审查程序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李建成对于唐朝开国几乎没有什么贡献,似乎庸庸碌碌,只知道享受花花世界,可是真实的李建成又是怎样的呢?在李渊决定起事的时候,李建成在河东,只有李世民在本部,似乎帮助李渊起事的只有李世民,实则不然,根据枪手温彦弘帮李渊写的日记《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皇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密招豪友。”显然,李建成是在暗中开拓河东市场,为以后李渊进军河东发展群众基础,这难道不重要吗?“战争”既有真枪实弹的战争,也有软刀子的战争。但是李建成也不是没硬过,也有过阵斩刘黑闼的光辉事迹。
李建成在当太子以后,开始负责留守后方处理政事,逐渐退出军事舞台,当然并不是完全退出,但是李建成淡出军方也给了李世民坐大的良机。在武德四年,李世民败王世充、窦建德,因功被封为天策上将,同时开创“天策府”,这是李世民的家底,更是李世民日后发动宣武门之变的资本。但是,李建成在处理政事方面还是很不错的,没有稳定的后方李世民在前线拿什么拼?李建成在这方面的成绩还是合格的,在唐朝建立以后,他是有能力让唐朝稳定发展的。
李建成是李渊的嫡长子,与太宗李世民及李元吉同系太穆皇后窦氏所生。享年三十八岁。
作为李渊的嫡长子,李建成参与了李唐王朝的建立以及建国初期的王朝的巩固。公元617年,辅佐李渊太原起兵,直至618年攻占长安。唐王朝建立之后,即被立为太子。在唐初,一方面参与平定各部的军事作战,另一方面,常以“监国”身份帮助李渊处理政务。武德九年(626年),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李世民所害。
就是这样一个唐朝建国和统一过程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人物,在新旧两《唐书》和《资治通鉴》为其盖棺定论为一个昏晕、无能、残暴的庸才,几乎没有一句赞美之词。《新唐书》评价李建成“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所从皆博徒大侠。”《旧唐书》称“建成、先吉,实为二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但从正史与《大唐创业起居注》等史书中相互矛盾的对比中,李建成的真实面貌似乎值得商榷。
一、武功
隋末,李渊在太原留守,准备起兵之时,建成从河东赶到。“义旗初建,遣使密召之,建成与巢王元吉间行赴太原。建成至,高祖大喜,拜左领军大都督”。李渊起兵在即,必定是需要能征善战之将的时候,如果建成不是将才是庸才,李渊不会“大喜”,更没有必要“拜左领军大都督”,让建成与世民分领左右军,想必李渊是对建成的实力信任有加。但《旧唐书》在下文中却未提建成之军事才能。在李渊举起反隋大旗后,建成在军事行动中总有不俗的表现。被李渊认为至关重要的西河郡一战,《旧唐书》仅记载为“引兵略西河郡”,只字未提建成之功绩。在《起居注》中,则较为详尽。“于时义师初会,未经讲阅。大郎等虑其不攻,以军法为言”,“大郎、二郎在路,一同义士,等其甘苦”,建成和世民带兵,同甘共苦,身先士卒,最终攻下西河郡,并于九天内往返。足见李建成的治军的才能。
《起居注》还记载了在进军霍邑之途中,有传突厥与刘武周将偷袭太原,且因大雨阻断军粮运输,众人皆建议李渊回师太原。当李渊向建成和世民询问时,二人分析当下各方局势后,力主攻霍邑。而后,果然如二人预料,军粮很快运到,不久,又攻下霍邑,斩守将宋老生。此一战也体现出了李建成的高瞻远瞩的军事眼光以及临危不乱的大将风范。文中总将大朗、二郎相提并论。但李渊起兵时,李建成29岁,李世民18岁,论年龄和阅历来讲,李建成都应该是更胜一筹。而当时李渊在太原时,命李建成在河东独当一面,而李世民跟随自己,也可以看出李建成在此时的地位高于李世民。而《旧唐书》所记载为李渊已经下令回师,李世民一人主张攻霍邑,并追回已经撤退的军队,将李世民塑造成远见卓识的将领,认为其军事能力远远高于李渊和李建成。
二、文治
“高祖忧其不闲政术,每令习时事,自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建国后,李渊着力培养李建成政治方面的才能,李建成曾以“监国”身份,代高祖处理军国以外的政务。但李建成之“监国”做得怎样,是否有政绩或劣迹,新旧唐书中似乎有意不提。
建成部下中有王珪、魏徵等一批贤臣,这批人在后来的贞观之治中都很有作为,也说明建成善于识人、用人。在平定山东时,窦建德死后,其部下刘黑闼又在山东一带反唐。平定刘黑闼虽然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因窦建德治下政治清明,拥护者众,所以山东地区局势动荡。《新唐书》中记载“建成至,获俘皆抚遣之,百姓欣悦。”李建成采纳了魏徵的建议,采取宽厚的政策,遣散俘虏,安抚人心,山东局势稳定下来。由此可见建成的文治之才华。但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重点强调了建成征山东的原因,是因秦王的功劳与声望盖过建成,王珪、魏徵建议建成以此机会立功。“今黑闼率破亡之余,众不盈万,加以粮运限绝,疮痍未瘳,若大军一临,可不战而擒也。愿请讨之,且以立功”。另一方面,强调平刘黑闼军事实力之弱,回避评价建成军事能力的高低,而提到战后遣散俘虏、与民休息的策略时,更着力强化魏徵的政治才干,淡化建成的作用和功绩。
历史总是充满了偶然性,李建成虽然具有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为人也宽简仁厚,但在夺嫡之战中却丢了性命和江山。而略逊一筹的李世民却登上了帝位,并篡改了历史,成为了后世代代传颂的圣明君主,而李建成却成为了人所不齿的乱臣贼子。
在蛛丝马迹中,我们才得以一窥真实,所以,历史这是任由胜利者打扮的小姑娘啊。
阿斗发帖颠倒黑白,因缺理直接削我帖不敢反驳我的见解,可见他心里多么污浊,李建成作为一个太子定为接班人为何不能安抚好弟弟李世民让李世民无容身之地起来与兄决一生死、害李世民背上杀兄篡权的历史疑惑?就算李世民能一手写正史难道他有能力限制野史吗?后人单凭正史就如此来歌颂他吗?几千年的后人难道都没你聪明分不清如此之大的事件吗?归拥李世民那么多名相人难道都是极端自私助讨为孽吗?别人都是象你一样是阿斗吗?
本文由作者:叶子文史阁 于 2024-03-01 发表,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app.yangtata.com/question/7340967314001051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