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如何深度阅读书籍?> 正文

如何深度阅读书籍?

不求甚解,但是只求能够读懂一本书,不希望向以前那样一本书马上就看完,过后就忘记。
  • 欧阳丹青欧阳丹青
  • 2024-03-27
  • 12
  • 共6人回复
欧阳丹青
「欧阳丹青 」发表看法
2024-04-03

深度阅读书籍,乃主动、批判性与反思性之阅读也,旨在探求文本之深层含义、作者之观点及文笔之巧妙。以下是一些助尔深入阅读之建议:

1. **选书宜慎**:选取能激发尔兴趣与好奇心之书籍,并须确保书籍之品质与深度。

2. **阅读前准备**:开卷之前,宜先探知作者之生平背景、著作之结构主题,可预习序文、目录及引言。

3. **定阅读目标**:明心所读之书,所求为何,是可助尔在阅读中保持专注。

4. **分阶段阅读**:将阅读分为数阶段,如概览、细读与反思。概览以了解大致内容,细读则着眼于具体信息与论证,反思则思维书中观点与尔之知识经验之结合。

5. **做笔记标记**:阅读之时,宜做笔记,标记重要段落与概念。此可助尔深化对书中内容之理解,亦便于日后复习。

6. **主动思索**:阅读之际,宜积极思索,对作者之观点提出疑问,考量书中文本之论据与逻辑,及其构建之道。

7. **讨论与分享**:与同志好讨论所读之书,可助尔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并拓宽视野。

8. **写作与反思**:书写尔之思考与感受,尝试总结书中之主要观点,并思及其对尔自身之意义。

9. **定期复习**:定期回顾尔之笔记与书中之要点,有助于巩固尔之理解与记忆。

10. **跨文本联系**:将书中之内容与尔之已有知识与其他文本相联系,有助于构建更广泛之理解框架。

遵行此法,尔可更有效地汲取书籍中之智慧,达成深度阅读之境界。

小慧聊育儿
「小慧聊育儿 」发表看法
2024-03-30

我跟你遇到过同样的问题,书读的不少,没有自己的知识框架。谈论到某一个问题,看到别人说的头头是道,很羡慕。但是,同时也会问自己,我也没有少读书,我为什么不能像别人那样?

因为有这个困惑,我读了几本阅读技巧方面的书,推荐原尻淳一《高效能阅读》给你。这本书无论你是低阶阅读者还是高阶阅读者都能学到你想要的方法。下面是我阅读这本书中的收获。

小马骑高高
「小马骑高高 」发表看法
2024-04-0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把阅读比作一棵树,那学会去阅读就是一把刀了,而《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就是教你怎么把这把“刀”磨锋利,有效而快速地砍下阅读这颗“树”。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莫提默·艾德勒,是美国有名的教育家 。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人》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相异而闻名于世。 这本书是艾德勒最享有盛名的一部著作。最早出版于1940年,此后反复重印、再版。1972年,艾德勒的助手,哥伦比亚大学的查尔斯·范多伦教授对这本书大幅增补。《如何阅读一本书》在国外发行了近80年,一直是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常客。而在中国,这本书也重印了30多次,可见这本书的影响力。

这本经久不衰的著作从主动阅读,阅读层次,阅读实用技巧几个方面入手,告诉我们怎么由浅入深地阅读,怎么做一个有风度的、合格的读者。

让自己阅读时像个“侦探”。除了拿书就困,看后就忘估计也是很多人不愿意阅读的原因。“我看了就跟没看一样,里面的内容我完全不记不住”、“这本书不错,值得不读”,“怎么个不错,好在哪呀”“额...就是感觉不错,我也说不上来哪好。”如果是这样那你根本没有理解你看的书。艾德勒告诉我们其实阅读是有四个层次的的,而且层次是渐进的,就像一个侦探一样对书层层剥茧,找出书最核心的主题和线索,循序渐进地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这四层分别是:第一层基础阅读、第二层检视阅读、第三层分析阅读和第四层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就是初级阅读,学会基本的词汇和段落分析就会了,这是在小学时就可完成的。

检视阅读就是花少量时间的略读。通过看书名、索引、书衣等内容了解书的类型。然后快速浏览全书的目录,挑选跟主题相关的章节看下,搞清楚全书的结构。最后把书打开来,随便翻几页,特别是最后两页,念个一两段。这样略读下来你就能了解 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整体框架是怎样的,作者准备通过哪几个方面来进行阐释他的主旨,这些方面中你最想要了解的是什么?作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对我有用吗?

分析阅读就是精读,对全书完整而优质的阅读并且是追求理解的阅读。分析阅读又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掌握全书结构大纲,第二阶段是找出作者的共识、主旨和论述,第三阶段跟作者辩论然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么说吧,如果将书看做一个人,那么第一阶段是透视出它的骨架,第二阶段则就找出它的血和肉,而第三阶段则是对它这个“人”表达你的看法。

主题阅读最高层次的阅读,也是系统化的最有收获的阅读。比如你想了解焦虑这个主题,那么第一步你要先去找关于焦虑的书,那怎么找呢?你可以看索引,去图书馆查找,当然现在互联网信息如此发达,你也可以去百度,豆瓣,知乎等平台去找。通过搜索可以找到《控制焦虑》《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等等关于焦虑方面的书,再建立一起书单。第二步就是用检视阅读的方法找出跟主题有关章节并做标记,但记住这时就不要全书去读了,只读与主题有关的。例如你找提高阅读速度这个主题,在《沟通圣经》以及本书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这时你只需阅读沟通圣经中的十一和十二章提高阅读速度,增进阅读效率这两章,其他章节不再阅读。然后找到一套中立的词汇形成自己的共识,再列出一些问题,让作者来回答。最后对于有冲突的论点进行整理和讨论。这样读下来,你对你想了解的主题能充分了解并理解了。

职场观人生
「职场观人生 」发表看法
2024-04-04

深度阅读的核心并非解释文本,而是通过解释文本真正实现「一切阅读,为我所用」的目的。否则,就算倒背如流,条分缕析文本自身,而从不用以改变自己,也根本算不得深度阅读。

1.管理文本

设计管理表格,填写书名(文章名)、作者、章节名、页码,按隶属类别(虚构类非虚构类)分类归档,以便检索和后续反复阅读。

2.精耕细作

字斟句酌。非虚构类文本,阅读时每逢重要句子都要停下来,简述作者对此句的诠释方法,列举理由等;虚构类文本,则对精彩语句进行炼字、选词、句法等的品味。

大胆删改。用自己的语言重构(改写)此句(段),通过改写进一步学习作者的思路和文字驾驭技巧,同时,改写必须建立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否则就把握不到核心信息,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话来。

3.及时感悟

保持分享心态,积极撰文阐述自己获得的启示与产生的联想。

过去有无用到?(联系) 还可以用在哪里?(拓展)

4.即学即用

能立即加以运用的就多加运用,比如一种修辞手法,马上仿写几个句子;一句诗歌,马上设想几个使用场景;一个最新理念,马上更新自身观念。 不能立即运用的,设想可能的运用环境,列举几条投入实践的假设,一旦时机到来,就操作起来。

黎明时分自然醒来
「黎明时分自然醒来 」发表看法
2024-04-03

一是把书读破,一直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最高层,读到无言的生活。

二是继续读生活这本无字天书,直到突破生活,生活本身开始说话,无字书变成有字书。

三是突破自我,自己成为书,成为一本有字的无言书,忘言;成为一部无字的真言书,认字。于是生活成书,书成生活。

半知舍
「半知舍 」发表看法
2024-03-29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我曾经看过一则报道:

中国每人年均读书4.66本

韩国每人年均11本

法国每人年均14本

日本每人年均40本

德国每人年均47本

俄罗斯每人年均55本

以色列每人年均64本。

在知识呈爆炸级增长的今天,不管是纸质版还是电子版图书,会阅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有些书籍我们只要泛泛浏览,权当是个人消遣即可。

但有些书籍,特别是专业性强、跟自己本职相关的书籍,需要我们去精读。对于这类书籍,总体感到就是经历“把书从厚读薄,再从薄读厚”的这么一个过程。

提纲挈领读

读书之前先看目录,了解整本书的结构、框架、逻辑以及表达的观点。

一本书就好比一棵树,想要了解这棵树,必须先远而观之,弄清楚树的整体形状,枝干结构,这样才会形成一个整体直观的印象。

在阅读目录的过程中,也利于脑子里的疑惑和问题的产生,为下一步针对性地阅读提供了帮助。

阅读一本书,跳过目录,直接看内容,就容易犯管中窥豹的毛病。

带着问题读

不带问题的读书就像射箭时没找到靶子。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自己书也读了不少,但很少能记得住。有的可能认为,是自己的记忆力差,有的认为,理解消化能力差。但我感到,根本的还是没有带着问题去读。

当我们读完一个章节,合上书,闭上眼想一想,这个部分作者表达的什么意思?对我有什么启发?我以后怎么去运用?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当然,读书的时候,我们也要敢于质疑,对于作者的一些观点,多问几个为什么,作者观点能不能立住脚,我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只有这样,才能有自己的思考,才能对这本书留下深刻印象。

不动笔不读书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一生读书无数。他有一个读书习惯,就是读书时手里必定拿着笔。在重要的地方圈圈点点,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密密麻麻的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章节和语句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皆有。

我们在读书时不妨学习毛主席,把带笔阅读作为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精美的语句划一划,读书的心得随时记下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活学活用读

读书是为了应用。学用脱节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也很难记住书本当中的内容。

有的人会认为,我读过很多书,但不知道怎么去应用。

怎么用?就是在讲话、写文章时多联想书本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切忌复制照抄)。引用的过程当中,不要怕出错,即使引用错了也不要紧,我们再打开书本,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能够强化我们的记忆,真正把书本里的内容变成了自己的知识。

重点书籍反复读

据说,毛主席一生看过《三国演义》70多遍,不管是在讲话还是在文章中,对三国演义当中的典故、事例信手拈来。

人的记忆是有规律的,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匀的,不是固定的一天忘掉几个,第二天又丢掉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欢迎发表您的看法